CN204668579U - 连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68579U
CN204668579U CN201520311983.0U CN201520311983U CN204668579U CN 204668579 U CN204668579 U CN 204668579U CN 201520311983 U CN201520311983 U CN 201520311983U CN 204668579 U CN204668579 U CN 2046685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ling member
contact terminal
coupling assembling
contact
fi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1198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明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31198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685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685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6857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填充件、第二填充件及若干接触端子,接触端子从前端至后端页次分布有第一接触端、定位部、滑动段及第二接触端,接触端子呈相互间隔开的并排设置,第一填充件固定地填充包覆于接触端子的定位部,第二填充件呈间隔于第一填充件地填充包覆于接触端子的滑动段,顶推第二填充件可使第二填充件相对滑动段滑动,且第二填充件可与第一填充件固定连接在一起。即,第一填充件与第二填充件呈间隔开的填充成型在接触端子上后,再顶推第二填充件滑动,直至使第二填充件与第一填充件固定连接在一起,组装成连接组件。使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具有组装操作简单、效率高、接触端子安装牢固及不会损坏第一或第二填充件的优点。

Description

连接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USB接口技术的发展,USB接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日常使用的电子产品一般都会设置有USB接口,电子产品的USB接口通过USB连接器电性连接主机与设备,而USB连接器则是通过内部的连接组件来实现与外部的USB接口电性连接的。
请参阅图1至图4,在现有技术中,USB连接器(图中未示)中的连接组件200是将接触端子201沿图2中箭头A所指方向插置固定在成型好的注塑件202上,以组装成图1所示的完整的连接组件200。但是,却无法实现将注塑件202直接注塑成型在接触端子201上,因为注塑件202上成型有供注接触端子201之接触端201a的末端201b抵接的隔离片202a,而接触端201a的末端201b位于隔离片202a的上方,故,如果注塑件202直接注塑成型在接触端子201上时,接触端201a的末端201b会阻碍到模具成型隔离片202a,即,接触端201a的末端201b阻碍模具沿图4中箭头B所指的方向合模作动。所以,现有技术中的加工方法,只能将接触端子201和注塑件202分开加工好后,再进行组装。
其中,在将接触端子201插置固定在成型好的注塑件202上时,需要对准注塑件202上的插置槽202b,但由于接触端子201的体积极为细小,且插置槽202b也极为窄小,导致接触端子201插入注塑件202上的插置槽202b时,接触端子201很难对准插置槽202b,造成连接组件200的组装操作困难,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组装效率低下。而且,由于相邻的两接触端子201之间的间距非常小,故相邻两插置槽202b之间的槽壁202c也非常薄,在接触端子201上的固定凸块201c强行挤入插置槽202b时,极为容易损坏插置槽202b的槽壁202c。再者,接触端子201与注塑件202的插置结构还存在不牢固的缺点,会导致其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接触端子201相对注塑件202松动,甚至接触端子201脱离于注塑件202的情况。
因此,急需要一种连接组件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具有组装操作简单、耗费时间少、效率高、接触端子安装牢固及接触端子不会损坏第一填充件或第二填充件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填充件、第二填充件及若干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从前端至后端顺次分布有第一接触端、定位部、滑动段及第二接触端,所述接触端子呈相互间隔开的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填充件固定地填充包覆于所述接触端子的所述定位部,所述第二填充件呈间隔于所述第一填充件地填充包覆于所述接触端子的所述滑动段,顶推所述第二填充件可使所述第二填充件相对所述滑动段滑动,且所述第二填充件可与所述第一填充件固定连接在一起。
较佳地,所述定位部包含形成于所述接触端子上的第一定位凸块及第二定位凸块,所述第一定位凸块与所述第二定位凸块之间形成一定位凹槽。
较佳地,所述第一接触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填充件的方向伸出于所述第一填充件,且所述第一接触端呈悬空的设置。
较佳地,所述第一填充件上形成有第一扣合部,所述第二填充件上形成有第二扣合部,所述第一扣合部与所述第二扣合部呈相互扣合配合的结构,顶推所述第二填充件相对所述滑动段朝靠近所述第一填充件的方向滑动,直至所述第二扣合部对位扣合于所述第一扣合部,使所述第二填充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填充件上。
较佳地,所述第一扣合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一填充件上的扣合凹槽及扣合凸块中的一者,所述第二扣合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二填充件上的所述扣合凹槽及所述扣合凸块中的另一者,所述扣合凸块与所述扣合凹槽相互扣合配合。
较佳地,所述扣合凹槽呈相互对称的分布于所述第一填充件的左右两侧,所述扣合凸块呈相互对称的分布于所述第二填充件的左右两侧。
较佳地,所述第二填充件分布有与所述接触端子一一对位的容置通孔,所述第二接触端呈悬空的容置于所对位的所述容置通孔内。
较佳地,所述第二接触端形成有向上弯曲凸起的接触部及向下延伸的抵接部,且所述接触部向上凸伸出所述容置通孔。
较佳地,所述容置通孔的底部形成有供所述抵接部抵触的隔离片,所述隔离片阻挡所述抵接部向下伸出于所述容置通孔。
较佳地,所述容置通孔的顶部形成有与所述隔离片相面对的阻挡片,所述阻挡片阻挡所述抵接部向上脱离出所述容置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的接触端子从前端至后端顺次分布有第一接触端、定位部、滑动段及第二接触端,接触端子呈相互间隔开的并排设置,第一填充件固定地填充包覆于接触端子的定位部,从而使得接触端子能够并排地固定于第一填充件上,且通过定位部与第一填充件的结合结构,定位部能够阻碍第一填充件与接触端子发生相对滑动,使得接触端子的安装结构更为牢固可靠,保障接触端子在第一填充件上不会出现松动的情况;第二填充件呈间隔于第一填充件地填充包覆于接触端子的滑动段,一方面,在对第二填充件的顶推作用力达到足够大时,允许第二填充件相对滑动段朝靠近第一填充件的方向滑动,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填充件在接触端子上的成型位置间隔于第一填充件,使得第二接触端能够远离阻碍模具成型第二填充件的位置,以允许第二填充件直接成型在接触端子上;顶推第二填充件可使第二填充件相对滑动段滑动,且第二填充件可与第一填充件固定连接在一起。即,第一填充件与第二填充件呈间隔开的填充成型在接触端子上后,再顶推第二填充件相对滑动段朝靠近第一填充件的方向滑动,直至第二填充件与第一填充件固定连接在一起,使第二填充件与第一填充件组装成连接组件,组装操作简单快捷,耗费时间少,组装效率高;而且,组装过程中能够消除接触端子损坏第一填充件或第二填充件意外事故,保障了产品的完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连接组件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3中J-J线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组件在第二扣合部扣合于第一扣合部时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沿图6中K-K线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组件的接触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组件在第二扣合部未扣合于第一扣合部时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图11是沿图10中L-L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组件在第二扣合部扣合于第一扣合部时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俯视图。
图14是沿图13中M-M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组件在第二扣合部未扣合于第一扣合部时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俯视图。
图17是沿图16中N-N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5至图11,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组件100,本实施例的连接组件100包括第一填充件10、第二填充件20及若干接触端子30,其中,接触端子30从前端至后端(即是图8箭头C所指的方向)顺次分布有第一接触端31、定位部32、滑动段33及第二接触端34,接触端子30呈相互间隔开的并排设置,第一填充件10固定地填充包覆于接触端子30的定位部32,从而使得接触端子30能够并排地固定于第一填充件10上,且通过定位部32与第一填充件10的结合结构,定位部32能够阻碍第一填充件10与接触端子30发生相对滑动,使得接触端子30的安装结构更为牢固可靠,保障接触端子30在第一填充件10上不会出现松动的情况。优先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填充件10上固定有十二个接触端子30,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而灵活选择接触端子30的具体设置数量,在此不赘述。第二填充件20呈间隔于第一填充件10地填充包覆于接触端子30的滑动段33(如图9所示),一方面,在对第二填充件20的顶推作用力达到足够大时,允许第二填充件20相对滑动段33朝靠近第一填充件10的方向滑动,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填充件20在接触端子30上的成型位置间隔于第一填充件10,使得第二接触端34能够远离阻碍模具成型第二填充件20的位置,以允许第二填充件20直接成型在接触端子30上。较优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填充件10及第二填充件20均为注塑件(图中未标注),即,第一填充件10及第二填充件20均通过嵌件模具(insert molding)注塑成型在接触端子30上,以使第一填充件10与接触端子30的定位部32牢固结合,及使第二填充件20与注塑成型于接触端子30的滑动段33上后,在对第二填充件20的顶推作用力达到足够大时,第二填充件20也能够相对滑动段33发生滑动,但,第一填充件10及第二填充件20的具体形成方式及所选用的材料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而灵活选择,在此不再赘述。顶推第二填充件20可使第二填充件20相对滑动段33滑动,且第二填充件20可与第一填充件10固定连接在一起。即,第一填充件10与第二填充件20呈间隔开的填充成型在接触端子30上(如图9所示)后,再顶推第二填充件20相对滑动段33朝靠近第一填充件10的方向(即图9箭头D所指的方向)滑动,直至第二填充件20与第一填充件10固定连接在一起,使第二填充件20与第一填充件10组装成图5所示的连接组件100,组装操作简单快捷,耗费时间少,组装效率高;而且,组装过程中能够消除接触端子30损坏第一填充件10或第二填充件20意外事故,保障了产品的完好。具体地,如下:
请参阅图8,定位部32包含形成于接触端子30上的第一定位凸块321及第二定位凸块323,第一定位凸块321与第二定位凸块323之间形成一定位凹槽322,从而通过第一定位凸块321、定位凹槽322及第二定位凸块323形成的凹凸结构,能够更好阻碍第一填充件10与接触端子30发生相对滑动,使得第一填充件10与定位部32的结合更为牢固可靠。较优是,接触端子30的左右两侧均形成有相互对称的第一定位凸块321、定位凹槽322及第二定位凸块323,使得定位部32与第一填充件10的结合更为稳定牢靠,当然定位部32的具体结构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而灵活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5或图9,第一接触端31朝远离第二填充件20的方向伸出于第一填充件10,且第一接触端31呈悬空的设置,以方便接触端子30通过第一接触端31通过与外部相应的连接端子电性抵接,结构简单合理。
请参阅图5、图6、图9及图1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填充件20与第一填充件10固定连接的结构为:第一填充件10上形成有第一扣合部11,第二填充件20上形成有第二扣合部21,第一扣合部11与第二扣合部21呈相互扣合配合的结构,顶推第二填充件20相对滑动段33朝靠近第一填充件10的方向(即图9箭头D所指的方向)滑动,直至第二扣合部21对位扣合于第一扣合部11,使第二填充件20固定连接于第一填充件10上(如图5所示)。当然,第二填充件20与第一填充件10固定连接的结构具体配合结构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而灵活设计,故,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扣合部11为形成于第一填充件10上的扣合凹槽(图中未标注),第二扣合部21为形成于第二填充件20扣合凸块(图中未标注),扣合凸块与扣合凹槽相互扣合配合,从而通过扣合凸块扣合于扣合凹槽的结构使得第一填充件10与第二填充件20固定连接。较优是,扣合凹槽呈相互对称的分布于第一填充件10的左右两侧,扣合凸块呈相互对称的分布于第二填充件20的左右两侧,进而使得第一填充件10与第二填充件20固定连接结构更为牢固可靠。当然,可选择地,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扣合部11也可以选择为形成于第一填充件10上的扣合凸块,第二扣合部21对应选择为形成于第二填充件20扣合凹槽,一样能够实现第一填充件10与第二填充件20的固定连接,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5、图7、图9及图11,第二接触端34呈弹性的悬空设置,从而在与外部的连接端口电性插接时,接触端子30自身的弹性形变下,使得第二接触端34紧密抵触于外部的连接端口,以确保良好的电性接触。具体地,第二填充件20分布有与接触端子30一一对位的容置通孔22,第二接触端34呈悬空的容置于所对位的容置通孔22内,从而通过容置通孔22提供给第二接触端34足够的摆动空间,避免阻碍第二接触端34的摆动作动,结构更为合理。
请参阅图5至图8,第二接触端34形成有向上弯曲凸起的接触部341及向下延伸的抵接部342,且接触部341向上凸伸出容置通孔22,以通过接触部341与外部的连接端口电性抵接。具体地,容置通孔22的底部形成有供抵接部342抵触的隔离片23,隔离片23阻挡抵接部342向下伸出于容置通孔22,以防止抵接部342向下伸出于容置通孔22而造成划伤外部的部件或与外部发生电性连接的意外事故,使得第二接触端34的抵接部342的作动更为安全可靠。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填充件10与第二填充件20未组装在一起时,第一填充件10与第二填充件20呈间隔开,且第二接触端34的抵接部342远离于隔离片23,以避免第二接触端34的抵接部342阻碍成型第二填充件20的嵌件模具沿图11中箭头E所指的方向进行合模作动及沿图11中箭头E所指的相反方向进行开模作动,以成型出隔离片23,确保第二填充件20能够完整的成型在接触端子30上;而在成型好第一填充件10及第二填充件20后,即可顶推第二填充件20与第一填充件10相互靠近的滑动,使得第二扣合部21对位扣合于第一扣合部11,将第二填充件20与第一填充件10组装成连接组件100,此时,第二接触端34的抵接部342即可移动至隔离片23上方,当第二接触端34被下压时,抵接部342即可滑动抵接于隔离片23,以防止抵接部342向下伸出于容置通孔22。
请参阅图5至图11,对本实施例的连接组件100的组装原理作详细说明:
首先,将第一填充件10及第二填充件20间隔开的成型在接触端子30上(结合参阅图9至图11),其中,第一填充件10填充包覆在所有接触端子30的定位部32上,第二填充件20填充包覆在所有接触端子30的滑动段33上,此时,第二接触端34的抵接部342远离于隔离片23(如图11所示)。接着,再顶推第二填充件20相对滑动段33朝靠近第一填充件10的方向(图9至图11中箭头D所指方向)滑动,直至第二扣合部21对位扣合于第一扣合部11(结合参阅图5及图6),使第二填充件20固定连接于第一填充件10上,此时,第二接触端34的抵接部342移动至隔离片23上方(如图7所示),从而完成本实施例的连接组件100的组装操作。
请参阅图12-图17,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组件100`,本实施例的连接组件100`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组件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容置通孔22的顶部还形成有与隔离片23相面对的阻挡片24,阻挡片24阻挡抵接部342向上脱离出容置通孔22,从而通过阻挡片24的阻挡作用,在与外部的连接端口电性插接时,防止抵接部342被外部连接端口上的端子带动而脱离出容置通孔22,进而保障抵接部342被限制在隔离片23与阻挡片24之间的空间上下摆动,既防止抵接部342向下凸伸出容置通孔22,又可以防止抵接部342向上脱离出通知通孔,结构更为合理,保障抵接部342的作动更为安全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填充件10与第二填充件20未组装在一起时,第一填充件10与第二填充件20呈间隔开,且第二接触端34的抵接部342远离于隔离片23及阻挡片24,同样能够避免第二接触端34的抵接部342阻碍成型第二填充件20的嵌件模具沿图17中箭头F、箭头G所指的方向进行合模作动及沿图17中箭头G、箭头F所指的相反方向进行开模作动,以成型出隔离片23及阻挡片24,确保第二填充件20能够完整的成型在接触端子30上;而在成型好第一填充件10及第二填充件20后,即可顶推第二填充件20与第一填充件10相互靠近的滑动,使得第二扣合部21对位扣合于第一扣合部11,将第二填充件20与第一填充件10组装成连接组件100`,此时,第二接触端34的抵接部342即可移动至隔离片23与阻挡片24之间。
除了上述区别外,其它结构及其组装原理均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组件100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注意者,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100、100`可优选为应用于电子设备领域中的USB连接器上,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应用于其它领域中,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100、100`的接触端子30从前端至后端顺次分布有第一接触端31、定位部32、滑动段33及第二接触端34,接触端子30呈相互间隔开的并排设置,第一填充件10固定地填充包覆于接触端子30的定位部32,从而使得接触端子30能够并排地固定于第一填充件10上,且通过定位部32与第一填充件10的结合结构,定位部32能够阻碍第一填充件10与接触端子30发生相对滑动,使得接触端子30的安装结构更为牢固可靠,保障接触端子30在第一填充件10上不会出现松动的情况;第二填充件20呈间隔于第一填充件10地填充包覆于接触端子30的滑动段33,一方面,在对第二填充件20的顶推作用力达到足够大时,允许第二填充件20相对滑动段33朝靠近第一填充件10的方向滑动,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填充件20在接触端子30上的成型位置间隔于第一填充件10,使得第二接触端34能够远离阻碍模具成型第二填充件20的位置,以允许第二填充件20直接成型在接触端子30上;顶推第二填充件20可使第二填充件20相对滑动段33滑动,且第二填充件20可与第一填充件10固定连接在一起。即,第一填充件10与第二填充件20呈间隔开的填充成型在接触端子30上后,再顶推第二填充件20相对滑动段33朝靠近第一填充件10的方向滑动,直至第二填充件20与第一填充件10固定连接在一起,使第二填充件20与第一填充件10组装成连接组件100、100`,组装操作简单快捷,耗费时间少,组装效率高;而且,组装过程中能够消除接触端子30损坏第一填充件10或第二填充件20意外事故,保障了产品的完好。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填充件、第二填充件及若干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从前端至后端顺次分布有第一接触端、定位部、滑动段及第二接触端,所述接触端子呈相互间隔开的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填充件固定地填充包覆于所述接触端子的所述定位部,所述第二填充件呈间隔于所述第一填充件地填充包覆于所述接触端子的所述滑动段,顶推所述第二填充件可使所述第二填充件相对所述滑动段滑动,且所述第二填充件可与所述第一填充件固定连接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包含形成于所述接触端子上的第一定位凸块及第二定位凸块,所述第一定位凸块与所述第二定位凸块之间形成一定位凹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填充件的方向伸出于所述第一填充件,且所述第一接触端呈悬空的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充件上形成有第一扣合部,所述第二填充件上形成有第二扣合部,所述第一扣合部与所述第二扣合部呈相互扣合配合的结构,顶推所述第二填充件相对所述滑动段朝靠近所述第一填充件的方向滑动,直至所述第二扣合部对位扣合于所述第一扣合部,使所述第二填充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填充件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合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一填充件上的扣合凹槽及扣合凸块中的一者,所述第二扣合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二填充件上的所述扣合凹槽及所述扣合凸块中的另一者,所述扣合凸块与所述扣合凹槽相互扣合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凹槽呈相互对称的分布于所述第一填充件的左右两侧,所述扣合凸块呈相互对称的分布于所述第二填充件的左右两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填充件分布有与所述接触端子一一对位的容置通孔,所述第二接触端呈悬空的容置于所对位的所述容置通孔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端形成有向上弯曲凸起的接触部及向下延伸的抵接部,且所述接触部向上凸伸出所述容置通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通孔的底部形成有供所述抵接部抵触的隔离片,所述隔离片阻挡所述抵接部向下伸出于所述容置通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通孔的顶部形成有与所述隔离片相面对的阻挡片,所述阻挡片阻挡所述抵接部向上脱离出所述容置通孔。
CN201520311983.0U 2015-05-15 2015-05-15 连接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685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11983.0U CN204668579U (zh) 2015-05-15 2015-05-15 连接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11983.0U CN204668579U (zh) 2015-05-15 2015-05-15 连接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68579U true CN204668579U (zh) 2015-09-23

Family

ID=54138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1198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68579U (zh) 2015-05-15 2015-05-15 连接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685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4264A (zh) * 2015-03-17 2015-07-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及其抑制结霜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4264A (zh) * 2015-03-17 2015-07-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及其抑制结霜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50866B (zh) 可正反插拔的电源插头与电源插座及其组合结构
CN107394447B (zh) Usb插座及其注塑成型方法
KR20160002255U (ko) 순방향 및 역방향 플러깅이 가능한 전원 플러그 커넥터
CN204065454U (zh) 一种光纤夹具
CN204668579U (zh) 连接组件
CN210791857U (zh) 一种模内热切自动断浇口的模具结构
CN201097414Y (zh) 电源连接器
CN202205956U (zh) 电连接器
US9787027B2 (en) Power plug connector can be plugged in both normal and reverse way
CN203877712U (zh) 一种可拆解式光幕
CN210007019U (zh) 一种端子连接器结构
CN214204174U (zh) 一种USB type-c连接器
CN205231297U (zh) 带有插装焊接孔的Micro-USB插头
CN203850482U (zh) 一种按键式接线端子
CN201725935U (zh) 一种电源输出插座
CN103269614A (zh) 拉链
CN208423299U (zh) 防水连接器
CN201117858Y (zh) 连接器插座
CN207009745U (zh) 一种带移动存储功能的usb数据线
CN107768878B (zh) 一种多信号输出的传感器端子固定结构
CN210111120U (zh) 一种线对板连接器胶壳的改良结构
CN108748886A (zh) 一种注塑模具
CN208508098U (zh) 具有防水功能的网络连接器结构
CN216529534U (zh) 充电桩
CN202721153U (zh) 接线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