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66448U - 刚度检测仪 - Google Patents

刚度检测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66448U
CN204666448U CN201520231357.0U CN201520231357U CN204666448U CN 204666448 U CN204666448 U CN 204666448U CN 201520231357 U CN201520231357 U CN 201520231357U CN 204666448 U CN204666448 U CN 2046664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stiffness excitations
collimator
rotary sleeve
instru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3135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国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jiang Tianlo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jiang Tianlo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jiang Tianlo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jiang Tianlo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3135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664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664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6644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nting And Adjusting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刚度检测仪,主要用于细径成型零件,尤其是航天陀螺仪扭杆的刚度检测;其针对常规光学刚度检测仪器的夹持机构、加载机构和光学测量装置均做出改进,重点在将夹持机构设计成带有双轴旋转功能的旋转夹持机构,并利用气缸和弹性夹头来固定并将零件抵紧至加载机构上;而所述光学测量装置中准直仪下部则增设了利用千分尺来调节的正弦规,大大提高了准直仪的调节精度和便利性。与此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增加了光学的零位校准装置,可以在重新装夹零件后无需借助准直仪即可完成零件的校准定位;综合来说本仪器校准方便、检测精度高且稳定性好,同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装夹便捷,检测效率更高。

Description

刚度检测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刚度检测仪,属于细径成型零件(例如航空陀螺仪中的扭杆)的精密刚度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尺寸精度较高的细径成型零件的刚度测量除采用传统的检测手法之外均需配置刚度检测仪。而刚度检测仪的设计优劣往往直接关系到零件最终的检测精度及生产效率。
扭杆是航空陀螺仪中的关键零件,也是较具代表性的一种细径成型零件,它是由高弹性合金制成的细径为0.1mm的精密敏感器件。扭杆的细径成型技术在航天领域里应用的非常广泛。它的重要性在于,既要在陀螺仪中起到弹性支撑作用,又要符合脱离的要求和特性指标。它最重要的特性指标是“扭杆刚度”。“扭杆刚度”可定义为在外力矩的作用下,扭杆产生的弹性力与扭杆角度成正比的反作用力矩M和扭转角Φ的比值,用C表示,即:
C=M/Φ(单位:mN·m/rad)
已知对于刚度的测量按测试原理划分,分为静态测量法和动态测量法两大类,对应两种类型的刚度检测仪器。
1.动态测量法:
即细径零件角刚度动态测量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细径零件固定在测量夹具中通过对它施加弯矩激励,使其产生一定的振动响应,继而通过测振动传感器测出零件振动的响应特性,通常为位移函数的时间历程,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出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再根据下式,进一步求出零件的角刚度K:
ω n = K J
其中:ωn为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J为振动系统的等效转动惯量。动态测量仪器具有操作方便、测试效率高、重复性好等特点,但是由于振动系统中等效转动惯量为计算值,而且谐振频率的精确测量尚不能很好解决,因此,测量精度还不能令人满意。
2.静态测量法:
主要包含下述两类:
1)机械(力传感)测量法:
一种是由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单片机系统构成的刚度自动测试装置,细径零件固定在测量夹具中,上部连一测量环,力传感器有传动机构带动上升,与测量环接触,记录此时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的读数F0、S0,继续上升力传感器,得到F1、S1,则接头角刚度K可以表示为:
K = F 1 - F 0 S 1 - S 0 × L 2
其中:L为测量半径。
另一种是基于微型计算机的刚度测量装置,其将待测零件固定在测量夹具中,通过微位移机构和标准弹簧片经测头对零件施加微力从而使其产生角位移并通过位移传感器间接得到此角位移,所施加的力则由标准弹簧片的变形计算间接得到。还有利用微动台架和薄片弹簧实现微量弯矩加载,通过微位移的测量间接得到转矩和转角的自动测量方法,该方法在原理上与前述装置一致,只是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测量环、标准弹簧或者薄片弹簧都是弱刚度弹性件,且属于间接测量,故系统地稳定性和精度就受到局限。
2)光学测量法:依据的主要思路即先测出施加在细径成型零件(扭杆)上的反作用力矩M和扭转角Φ的大小,直接利用下式计算出刚度值C:
C=M/Φ(单位:mN·m/rad);
光学测量沿用吊挂砝码法,目前的相关仪器设备在测量时,把待测零件固定在基座上,基座通过锥体安装在光学分度头(反射镜)上,用准直光管(准直仪)对准反射镜片(分度头)反射光线,记录光学分度头的角度值;通过吊挂砝码(施加力M)实现零件相对自身轴线的扭矩载荷,使零件产生绕其轴线的角变形;转动光学分度头,用准直光管再次对准镜片反射光线,记录光学分度头的角度值;两次角度值之差,就是接头在力矩载荷下的转角值Φ。
上述光学刚度测量仪器在稳定性和精度方面虽然都比机械(力传感)刚度测量设备来的优越,但依旧存在问题如下:
1)准直光管的零位校准一直是个难题,已知的仪器中光学分度头(反射镜)通常只具有绕自身轴线的一个自由度,无法绕垂直于水平工作台的纵轴线左右旋转微调,造成校准作业时的调节范围局限性。目前应对的措施是在准直仪器的底部设计横向的位移调节机构(丝杠),但此类粗调机构的精度不够(μ级),且无法提供给准直仪更高的自由度(例如前后摆角),造成校准困难,校准精度低,且操作费时费力。
2)零件纵向装夹并采用螺栓拧紧固定,拆卸更换不便,导致检测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已知的光学刚度测试设备并未设计有独立的辅助分度头零位校准设备,当前一零件检测完毕而装夹更换新零件时,需要重新进行校准操作,非常繁琐,极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校准方便、检测精度高且稳定性好,同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装夹便捷,检测效率更高的刚度检测仪。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刚度检测仪,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夹持被测工件的夹持机构、用于对被测工件施加外力矩的加载机构和用于测量被测工件受载时力矩角变化量的光学测量装置;其中:
所述夹持机构是带有双轴旋转功能的旋转夹持机构,其包括支撑架、Y轴气缸、与Y轴气缸前端转动连接并可绕Y轴旋转的旋转套和固定至旋转套上的弹性夹头,被测工件藉由弹性夹头夹紧固定;所述支撑架通过沿Z轴向布置的旋转轴安装在底座上;
所述加载机构为与被测工件抵紧且两端加力的杠杆砝码机构;
所述光学测量装置包括准直仪、双面反射镜、正弦规和千分尺;所述准直仪沿X轴向布置并与夹持机构相对,所述双面反射镜固定于所述旋转套上,所述准直仪设于正弦规上,而正弦规的底部一侧设置有用于调节其角度的千分尺;
所述X、Y、Z轴成空间正交分布,其中Z轴垂直于底座。
需要指出本实用新型中的杠杆砝码机构即常规技术中的吊挂砝码机构,其结构形式多样,但核心均是借助杠杆原理来为待测细径零件的两端增加载荷(加力),而产生力矩。在优选的结构设计中,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杠杆砝码机构包括杠杆臂,所述杠杆臂的中心枢转设于支撑架上并与被测工件抵紧,而杠杆臂两侧的支撑架上分别设置有滑轮,杠杆臂的两端均固定有受力线,所述受力线绕过对应的滑轮并设置用于固定砝码的线钩。借助滑轮能够提高整个杠杆砝码机构加力时的顺畅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双面反射镜零位校准装置,该装置包括设于底座上的反射板和辅助校准光源,当双面反射镜位于误差允许范围内的零位时,所述辅助校准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双面反射镜反射后落在反射板上的区域即为预设的零位校准区域;校准时,需校验辅助校准光源射出并经由双面反射镜反射的光线是否落于反射板的上述预设的零位校准区域内。
更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双面反射镜位于所述反射板和准直仪之间。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正弦规的底部设有千分尺压块,而所述千分尺的顶部与千分尺压块相抵。需指出本实用新型设计中的正弦规参见现有技术,其具有正弦板和旋转设于其底部的两个正弦规转轴,其中前部的正弦规转轴通过设计在底座上的枢转支架支撑,并借助转轴压块压紧固定,而后部的正弦规转轴则恰位于千分尺正上方。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供旋转轴穿入的轴孔,孔内设有与旋转轴配合的Z轴轴承。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撑架上设有供旋转套与Y轴气缸相连的开孔,孔内设有与旋转套配合的Y轴轴承。
通过增设Z轴轴承能够极大的提升旋转套旋转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检测时的调节精度。同样的增设Y轴轴承能够极大的提升旋转轴(支撑架)旋转时的稳定性,从而同样能够提高检测时的调节精度。并且在具体实施时,本仪器中的Z轴轴承和Y轴轴承都优选滑动轴承,兼顾考虑到旋转套装夹时沿轴向运动的情况,以及支撑架可能的高度调节(此时旋转轴相对轴承上下活动)对于滑动平稳性的要求。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底座底部设有若干用于调节底座水平度的水平调节螺钉。水平调节螺钉为现有技术,其螺杆上部螺接有拼紧螺帽与底座底部接触,用于底座水平度的调节。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撑架上固定有用于控制支撑架绕Z轴旋转的Z轴向旋转调节杆,方便对于支撑架的转动调节控制。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旋转套上固定有用于控制旋转套绕Y轴旋转的Y轴向旋转调节杆,方便对于旋转套(也即待测的细径成型零件)的转动调节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以扭杆为例):
初始时,先利用弹性夹头将扭杆夹紧,然后驱动Y轴气缸将扭杆顶紧至杠杆臂上,随即开始双面反射镜X向的零位校准,期间需要转动旋转套以及借助正弦规来调节准直仪;
当双面反射镜调节至误差允许范围内的零位时,准直仪射出的光束经双面反射镜反射回来后记录下此时双面反射镜的角度值(也即零位值);与此同时,打开辅助校准光源,射出光线经双面反射镜反射后落在反射板上的区域即为预设的零位校准区域(供下一零件测试时校准用);
通过杠杆砝码机构为扭杆施加力,使扭杆产生相对自身轴线的扭矩载荷M,并产生绕其轴线的角变形,然后转动旋转套,利用准直仪再次对准双面反射镜片射出并反射光线,记录下此时的角度值,两次角度值之差,就是扭杆在力矩载荷M下的转角值Φ,最后利用公式:
C=M/Φ(单位:mN·m/rad),计算出扭杆刚度C;
当更换下一零件检测,并需重新校准双面反射镜零位时,只需开启辅助校准光源,同时转动旋转套,校验辅助校准光源射出并经由双面反射镜反射的光线是否落于反射板上预设的零位校准区域内即可,零位校准及其方便。
当然除了扭杆之外,本实用新型亦可实现其他细径成型零件的刚度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刚度检测仪,其针对常规的光学刚度检测仪器做出了重要改进,通过设计带有双轴旋转功能的旋转夹持机构,使得检测时能够对于双面反射镜(及零件)实现Y、Z两个自由度的旋转调节,突破原先校准调节的局限性,从而有助于提高校准精度和校准便利性。并且因夹持机构带有Y、Z双自由度调节,可以省略针对准直仪的横向位移调节机构的设计,节约成本,减少校准操作,提高作业效率。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刚度检测仪,其准直仪底部利用正弦规原理设计正弦规调节机构,并通过借助千分尺来精细调节正弦规角度,大大提高了准直仪的校准精度和调节便利性,从而有助于提升最终零件刚度检测的质量。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刚度检测仪,其夹持机构中利用气缸和弹性夹头来固定零件,提高了零件的装夹便利性和稳定性,有助于提高刚度检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刚度检测仪,其杠杆砝码机构中通过增设滑轮,使得砝码的受力线通过滑轮来支撑和升降,能够提高整个杠杆砝码机构加力时的顺畅性和稳定性,确保加载荷过程的准确和可靠。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刚度检测仪,因设计有单独的双面反射镜零位校准装置,专门用于新装夹的被测零件的零位重新校准和对位,故借助该装置无需像常规技术那样对准直仪进行重新校正,简化的操作工序,降低了操作难度,大大提高了校准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结构俯视图。
其中:1、辅助校准光源;2、反射板;3、杠杆臂;4、Z轴轴承;5、旋转轴;6、双面反射镜;7、砝码;8、线钩;9、受力线;10、滑轮;11、正弦规转轴;12、准直仪;13、水平调节螺钉;14、拼紧螺帽;15、正弦规;16、千分尺压块;17、千分尺;18、转轴压块;19、底座;20、Z轴向旋转调节杆;21、扭杆;22、支撑架;23、旋转套;24、Y轴气缸;25、Y轴轴承;26、弹性夹头;27、Y轴向旋转调节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刚度检测仪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主要用于航天陀螺仪内的关键零件扭杆的刚度检测,该仪器的构成如下:具有底座19,所述底座19上设有用于夹持被测工件21的夹持机构、用于对被测工件21施加外力矩的加载机构和用于测量被测工件21受载时力矩角变化量的光学测量装置;其中:
所述夹持机构是带有双轴旋转功能的旋转夹持机构,该机构的构成为:支撑架22、Y轴气缸24、与Y轴气缸22前端转动连接并可绕Y轴旋转的旋转套23和固定至旋转套23上的弹性夹头26,被测工件21藉由弹性夹头26夹紧固定;所述支撑架22通过沿Z轴向布置的旋转轴5安装在底座19上;
所述加载机构为与被测工件21抵紧且两端加力的杠杆砝码机构;
所述光学测量装置的构成为:准直仪12、双面反射镜6、正弦规15和千分尺17;所述准直仪12沿X轴向布置并与夹持机构相对,所述双面反射镜6固定于所述旋转套23上,所述准直仪12设于正弦规15上,而正弦规15的底部一侧设置有用于调节其角度的千分尺17。
所述X、Y、Z轴成空间正交分布,其中Z轴垂直于底座。
本实施例中所述杠杆砝码机构具体构成如下:具有杠杆臂3,所述杠杆臂3的中心枢转设于支撑架22上并与被测工件21抵紧,而杠杆臂3两侧的支撑架22上分别设置有滑轮10,杠杆臂3的两端均固定有受力线9,所述受力线9绕过对应的滑轮10并设置用于固定砝码7的线钩8。借助滑轮10能够提高整个杠杆砝码机构加力时的顺畅性和稳定性。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还设计有双面反射镜零位校准装置,该装置的构成为:具有设于底座19上的反射板2和辅助校准光源1,所述双面反射镜6位于所述反射板2和准直仪12之间。当双面反射镜6位于误差允许范围内的零位时,所述辅助校准光源1射出的光线经双面反射镜6反射后落在反射板2上的区域即为预设的零位校准区域;校准时,需校验辅助校准光源1射出并经由双面反射镜6反射的光线是否落于反射板2的上述预设的零位校准区域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正弦规15的底部还设有千分尺压块16,而所述千分尺17的顶部与千分尺压块16相抵。需指出本实用新型设计中的正弦规15参见现有技术,其具有正弦板(未标出)和旋转设于其底部的两个正弦规转轴11,其中前部的正弦规转轴11通过设计在底座19上的枢转支架(未标出)支撑,并借助转轴压块18(见图2)压紧固定,而后部的正弦规转轴(未标出)则恰位于千分尺17正上方。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9上设有供旋转轴5穿入的轴孔,孔内设有与旋转轴配合的Z轴轴承4。而所述支撑架上设有供旋转套23与Y轴气缸24相连的开孔,孔内设有与旋转套23配合的Y轴轴承25。
通过增设Z轴轴承4能够极大的提升旋转套23旋转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检测时的调节精度。同样的增设Y轴轴承25能够极大的提升旋转轴5(支撑架22)旋转时的稳定性,从而同样能够提高检测时的调节精度。并且在具体实施时,本仪器中的Z轴轴承4和Y轴轴承25都优选滑动轴承,兼顾考虑到旋转套23装夹时沿轴向运动的情况,以及支撑架22可能的高度调节(此时旋转轴5相对轴承上下活动)对于滑动平稳性的要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9底部设有若干(具体是六个)用于调节底座19水平度的水平调节螺钉13,水平调节螺钉13为现有技术,其螺钉上部螺接有拼紧螺帽14与底座19底部接触,用于底座19水平度的调节。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22上固定有用于控制支撑架22绕Z轴旋转的Z轴向旋转调节杆20,而所述旋转套23上固定有用于控制旋转套23绕Y轴旋转的Y轴向旋转调节杆2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用于扭杆21的刚度检测):
初始时,先利用弹性夹头26将扭杆21夹紧,然后驱动Y轴气缸24将扭杆21顶紧至杠杆臂3上,随即开始双面反射镜6的X向零位校准,期间需要转动旋转套23以及借助正弦规15来调节准直仪12;
当双面反射镜6调节至误差允许范围内的零位时,准直仪12射出的光束经双面反射镜6反射回来后记录下此时双面反射镜6的角度值(也即零位值);与此同时,打开辅助校准光源1,射出光线经双面反射镜6反射后落在反射板2上的区域即为预设的零位校准区域(供下一零件测试时校准用);
通过杠杆砝码机构为扭杆21施加力,使扭杆21产生相对自身轴线的扭矩载荷M,并产生绕其轴线的角变形,然后转动旋转套23,利用准直仪12再次对准双面反射镜6的镜片射出并反射光线,记录下此时的角度值,两次角度值之差,就是扭杆21在力矩载荷M下的转角值Φ,最后利用公式:
C=M/Φ(单位:mN·m/rad),计算出扭杆刚度C;
当更换下一零件检测,并需重新校准双面反射镜6零位时,只需开启辅助校准光源1,同时转动旋转套23,校验辅助校准光源1射出并经由双面反射镜6反射的光线是否落于反射板2上预设的零位校准区域内即可,零位校准及其方便。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刚度检测仪,包括底座(19),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9)上设有用于夹持被测工件(21)的夹持机构、用于对被测工件(21)施加外力矩的加载机构和用于测量被测工件(21)受载时力矩角变化量的光学测量装置;其中:
所述夹持机构是带有双轴旋转功能的旋转夹持机构,其包括支撑架(22)、Y轴气缸(24)、与Y轴气缸(22)前端转动连接并可绕Y轴旋转的旋转套(23)和固定至旋转套(23)上的弹性夹头(26),被测工件(21)藉由弹性夹头(26)夹紧固定;所述支撑架(22)通过沿Z轴向布置的旋转轴(5)安装在底座(19)上;
所述加载机构为与被测工件(21)抵紧且两端加力的杠杆砝码机构;
所述光学测量装置包括准直仪(12)、双面反射镜(6)、正弦规(15)和千分尺(17);所述准直仪(12)沿X轴向布置并与夹持机构相对,所述双面反射镜(6)固定于所述旋转套(23)上,所述准直仪(12)设于正弦规(15)上,而正弦规(15)的底部一侧设置有用于调节其角度的千分尺(17);
所述X、Y、Z轴成空间正交分布,其中Z轴垂直于底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度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砝码机构包括杠杆臂(3),所述杠杆臂(3)的中心枢转设于支撑架(22)上并与被测工件(21)抵紧,而杠杆臂(3)两侧的支撑架(22)上分别设置有滑轮(10),杠杆臂(3)的两端均固定有受力线(9),所述受力线(9)绕过对应的滑轮(10)并设置用于固定砝码(7)的线钩(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度检测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面反射镜零位校准装置,该装置包括设于底座(19)上的反射板(2)和辅助校准光源(1),当双面反射镜(6)位于误差允许范围内的零位时,所述辅助校准光源(1)射出的光线经双面反射镜(6)反射后落在反射板(2)上的区域即为预设的零位校准区域;校准时,需校验辅助校准光源(1)射出并经由双面反射镜(6)反射的光线是否落于反射板(2)的上述预设的零位校准区域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刚度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反射镜(6)位于所述反射板(2)和准直仪(1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度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弦规(15)的底部设有千分尺压块(16),而所述千分尺(17)的顶部与千分尺压块(16)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度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9)上设有供旋转轴(5)穿入的轴孔,孔内设有与旋转轴配合的Z轴轴承(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度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设有供旋转套(23)与Y轴气缸(24)相连的开孔,孔内设有与旋转套(23)配合的Y轴轴承(2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度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9)底部设有若干用于调节底座(19)水平度的水平调节螺钉(1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度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2)上固定有用于控制支撑架(22)绕Z轴旋转的Z轴向旋转调节杆(2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度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套(23)上固定有用于控制旋转套(23)绕Y轴旋转的Y轴向旋转调节杆(27)。
CN201520231357.0U 2015-04-16 2015-04-16 刚度检测仪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664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31357.0U CN204666448U (zh) 2015-04-16 2015-04-16 刚度检测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31357.0U CN204666448U (zh) 2015-04-16 2015-04-16 刚度检测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66448U true CN204666448U (zh) 2015-09-23

Family

ID=54136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31357.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66448U (zh) 2015-04-16 2015-04-16 刚度检测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6644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9899A (zh) * 2015-04-16 2015-08-05 吴江市天龙机械有限公司 刚度检测仪
CN109781545A (zh) * 2019-01-23 2019-05-21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刚度试验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9899A (zh) * 2015-04-16 2015-08-05 吴江市天龙机械有限公司 刚度检测仪
CN104819899B (zh) * 2015-04-16 2018-01-30 吴江市天龙机械有限公司 刚度检测仪
CN109781545A (zh) * 2019-01-23 2019-05-21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刚度试验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1248B (zh) 微型扭杆刚度测试的可调式装夹机构
CN105588718B (zh) 机床主轴综合性能检测/监测试验系统及方法
US7444855B2 (en) Orthogonal rheometer
CN207963779U (zh) 一种激光位移传感器校准装置
CN104819899A (zh) 刚度检测仪
JP2015155906A (ja) 試料の測定データを決定する方法およびレオメータ
CN107234138B (zh) 轧机牌坊找正方法
CN205426517U (zh) 机床主轴综合性能检测/监测试验系统
CN112098981B (zh) 一种激光位移传感器动态幅值校准装置
CN109341948A (zh) 飞机机翼舵面及方向舵转动惯量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N204666448U (zh) 刚度检测仪
CN209387200U (zh) 中心扭杆式物体质量、质心与转动惯量测量机构
KR20220038702A (ko) 불균형 및/또는 오정렬을 감지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드라이브트레인 테스트 벤치
CN2932303Y (zh) 内径测量装置
CN104713680A (zh) 一种用于惯性平台框架静不平衡量测试的方法
CN208902023U (zh) 一种用于检测泵与电机安装精度的检测仪
CN205619858U (zh) 曲轴半径高检具
JPS6210373B2 (zh)
CN109163845A (zh) 基于刀口支撑的中心扭杆式物体质心与转动惯量测量机构
CN101710016B (zh) 光电式双刀口支承静平衡测量仪及测量方法
CN205718927U (zh) 一种自动测量盘磨机盘磨间距的装置
CN109163846A (zh) 中心扭杆式物体质量、质心与转动惯量测量机构
CN1330959C (zh) 一种动态弯矩的测量方法
CN209387201U (zh) 基于刀口支撑的中心扭杆式物体质心与转动惯量测量机构
CN209326619U (zh) 调压式表面粗糙度测试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