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54574U - 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54574U
CN204654574U CN201520275651.1U CN201520275651U CN204654574U CN 204654574 U CN204654574 U CN 204654574U CN 201520275651 U CN201520275651 U CN 201520275651U CN 204654574 U CN204654574 U CN 2046545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
support frame
inner bag
rotating shaf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7565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锦标
何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ican Robo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novation Sophisticated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novation Sophisticated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novation Sophisticated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7565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545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545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545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包括锅具、内胆、外壳、加热线圈、支架、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加热线圈缠绕在所述内胆的外表面,内胆置于外壳内,外壳固定在所述支架上,锅具置于内胆上;锅具的底部设有底座,底座的底部连接有第一转轴,底座依次穿过内胆和外壳的底部;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一转轴连接,以驱动锅具进行旋转;第二驱动装置通过第二转轴与支架连接,以驱动支架进行翻转。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可以模拟人工炒菜的动作,由此提高了炒菜机的自动化,同时,加热线圈不与锅具直接接触,使得加热线圈对锅具加热均匀,提高了锅具的加热速度和热效率,达到了高效节能的目的。

Description

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全自动炒菜机是一种微电脑操控智能烹饪设备,使得人们可以远离厨房油烟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可口的饭菜。
目前,市面上的炒菜机的自动化程度不高,且一般是将加热线圈直接缠绕在锅具外侧,或者将加热线圈支撑架上构成框架型加热体,加热线圈对锅具的加热不均匀,加热速度较慢,造成热效率低下,无法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且在锅具翻转或旋转过程中,加热线圈与锅具直接接触的方式容易造成加热线圈偏离原来的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提高炒菜机自动化的同时,提高炒菜机的加热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包括锅具、内胆、外壳、加热线圈、支架、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
所述加热线圈缠绕在所述内胆的外表面,所述内胆置于外壳内,所述外壳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锅具置于内胆上;所述锅具的底部设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底座依次穿过所述内胆和外壳的底部;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以驱动所述锅具进行旋转;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支架连接,以驱动所述支架进行翻转。
上述方案可以近似模拟人工炒菜的动作,由此提高了炒菜机的自动化,同时,加热线圈不与锅具直接接触,使得加热线圈对锅具加热均匀,提高了锅具的加热速度和热效率,达到了高效节能的目的,加热线圈固定在内胆的外表面,使得加热线圈不易偏离位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内胆包括上支撑圈和下支撑圈,以及设于所述上支撑圈和下支撑圈之间呈发射状分布的多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设有多个开口朝外的卡槽,所述加热线圈固定在所述支撑杆的卡槽内并环绕在所述内胆的外侧。由此使得加热线圈可以更好地均匀固定在内胆的外侧,以确保加热均匀。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周向上分布有多根导磁条,所述导磁条与所述支撑杆位置相对。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支撑圈设有定位销,所述外壳设有与定位销相对应的定位孔。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架包括支架本体、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所述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分别位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底部的上、下两侧,所述上支撑架、支架本体和下支撑架分别设有同轴的通孔;
所述外壳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内部,所述锅具底部的底座安装在所述上支撑架的通孔上;
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支架本体的通孔,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固定在所述下支撑架上,且其输出轴穿过所述下支撑架的通孔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
支架采用组合支架结构,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可以采用钣金制成,由此简化了加工难度。
优选地,所述支架本体为凹字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支撑架为几字形,所述上支撑架的顶部为圆盘状,用于安装所述锅具的底座,所述上支撑架的两侧与支架本体的底部的上侧固定连接;
所述下支撑架为倒几字形,所述下支撑架的两侧与支架本体的底部的下侧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炒锅组合装置还包括机架,所述支架本体的一侧通过第二转轴与机架可转动连接,其相对的另一侧通过第三转轴与机架可转动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架本体的通孔处设有轴承,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锅具底部的底座之间设有限位凸台;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轴承,且所述限位凸台卡在所述轴承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锅具的内部设有多个呈发射状分布的拨片。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设置了支架,锅具安装在支架上,且分别设置了两个不同的驱动装置用于使锅具转动和翻转,可以近似模拟人工炒菜的动作,由此提高了炒菜机的自动化,同时,加热线圈置于内胆和外壳之间,不与锅具直接接触,使得加热线圈对锅具加热均匀,提高了锅具的加热速度和热效率,达到了高效节能的目的,加热线圈固定在内胆的外表面,使得加热线圈不易偏离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锅具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锅具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的左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的翻转状态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内胆和外壳的配合关系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线圈固定支架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支架的轴测图。
其中,1、锅具;2、内胆;210、上支撑圈;211、定位销;220、下支撑圈;230、支撑杆;231、卡槽;232、锯齿;3、外壳;310、导磁条安装槽;320、导磁条;330、定位孔;4、加热线圈;5、支架;510、支架本体;511、支架本体的通孔;520、上支撑架;521、上支撑架的通孔;530、下支撑架;531、下支撑架的通孔;6、第一驱动装置;7、底座;8、第一转轴;9、拨片;10、第二转轴;11、第三转轴;12、法兰;13、轴承;14、限位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包括锅具1、内胆2、外壳3、加热线圈4、支架5、第一驱动装置6和第二驱动装置。加热线圈4缠绕并固定在内胆2的外表面,内胆2则置于外壳3内,内胆2和外壳3的上边缘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外壳3的底部固定在支架5上,锅具1置于内胆2上,加热线圈4不与锅具1直接接触,由此使得加热线圈4对锅具1加热均匀,提高了锅具的加热速度和热效率,达到了高效节能的目的,加热线圈4固定在内胆2的外表面,使得加热线圈4不易偏离位置。
如图3和图4所示,锅具1的底部设有底座7,该底座7的底部连接有第一转轴8,且底座7依次穿过内胆2和外壳3的底部;第一驱动装置6与第一转轴8连接,以驱动锅具1进行旋转,第一驱动装置6可驱动锅具进行低速、高速、正方向、反方向的转动,从而模拟手工炒菜过程中滑炒、爆炒的效果,此外,如图5所示,在锅具1内还设置了多个拨片9,该多个拨片9设于锅具1的底部内侧,呈发射状分布,拨片9在锅具1旋转过程中类似锅铲的作用。
第二驱动装置通过第二转轴10与支架5连接,以驱动支架5进行翻转,由于外壳3、内胆2和锅具1的组件固定在支架5上,因此,在支架5翻转的过程中,也会带动外壳3、内胆2和锅具1这一组件同步翻转,由此可以实现不同工位进行不同的烹饪操作,由此可以模拟手工炒菜过程中颠勺的动作,如图6和图7所示。
通过上述设计,实现了锅具1的翻转和旋转,由此提高了炒菜机的自动化程度,设置了两个不同的驱动装置进行驱动,在炒菜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锅具1的翻转和旋转可以同时进行或分开进行,同时配合拨片9的使用,使得本实施例的炒菜机与人工炒菜的效果一样,提高了炒出来的菜的口感。
如图8和图9所示,为了更好地固定加热线圈4,进一步地,内胆2包括上支撑圈210和下支撑圈220,以及设于上支撑圈210和下支撑圈220之间呈发射状分布的多根支撑杆230;支撑杆230上设有多个开口朝外的卡槽231,加热线圈4固定在支撑杆230的卡槽231内并环绕在内胆2的外侧,由此可使加热线圈均匀布置在内胆的外侧,以确保加热均匀。
为了方便加工,支撑杆230的外侧为锯齿结构,卡槽231设于两个锯齿232之间,加热线圈4固定在卡槽231内,并环绕在内胆2的外侧。优选地,锯齿232向上倾斜,使得卡槽231向上倾斜,由此可提高加热线圈4的固定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杆230的外侧还可以为一般的凹凸结构,而非锯齿结构,设置为锯齿结构主要是为了提高加热线圈的固定效果。
外壳3的内表面周向设有多根导磁条320,以提高热能利用率。优选地,外壳3的内表面周向上分布有多个导磁条安装槽310,每个导磁条安装槽310内分别设有一根导磁条320,导磁条320竖直放置,设置导磁条320的目的是让加热线圈4的电磁场外形改变让更多的能量集中到加热线圈的范围,以提高热效率和利用率。优选地,导磁条320与支撑杆230位置相对,采用该种设计,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更好的凝聚热量,有利于炉体的加热。内胆2、外壳3、加热线圈4和导磁条320组成了如图9所示的线圈固定支架的结构。
内胆2与外壳3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紧固件可以采用螺钉、铆钉或销等,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优选地,在上支撑圈210设有定位销211,该定位销211的上端固定在上支撑圈210上,定位销211的下端则向下支撑圈220的方向延伸,外壳3设有与定位销211相对应的定位孔330,通过定位销211插入定位孔330的方式达到内胆2和外壳3的定位和固定连接的目的,并确保导磁条320与支撑杆230位置相对。
另外,内胆2和外壳3均为碗状,相应地,上支撑圈210的周长大于下支撑圈220的周长,而支撑杆230和导磁条320则为内凹弧形结构。当然,内胆2和外壳3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形状,也可以设计为圆柱形。
如图10所示,支架5包括支架本体510、上支撑架520和下支撑架530,上支撑架520和下支撑架530分别位于支架本体510的底部的上、下两侧,上支撑架520、支架本体510和下支撑架530分别设有同轴的通孔521、511和531。
并结合图1和图10所示,外壳3置于支架本体510的内部,且外壳3的底部固定在上支撑架210上,锅具1底部的底座7安装在上支撑架的通孔521上;第一转轴8穿过支架本体的通孔511,第一驱动装置6固定在下支撑架上530,且其输出轴穿过下支撑架的通孔531与第一转轴8连接。
支架5采用支架本体510、上支撑架520和下支撑架530的组合支架结构,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可以采用钣金制成,由此简化了加工难度。
支架本体510为凹字形,凹字形的支架本体510其结构更加稳定,且可减轻炒菜机的重量,外壳3置于支架本体510的内部,且上支撑架520置于其底部的上侧,下支撑架530则置于其底部的下侧。为了加强支架本体510的强度,在支架本体510的两侧三角区域分别设置了加强筋。需要说明的是,支架本体510还可以为其它结构,如可以为方形框架结构或其它不规则形状。
上支撑架520为几字形,上支撑架530的顶部为圆盘状,圆盘状的上支撑架530可以提高锅具1安装的稳定性,外壳3的底部固定在上支撑架520的顶部,锅具1底部的底座7安装在上支撑架的通孔521内,该上支撑架520的两侧与支架本体的底部的上侧固定连接。此外,下支撑架530为倒几字形,下支撑架530的两侧与支架本体510的底部的下侧固定连接,第一驱动装置6固定在下支撑架530的底部,第一转轴8穿过下支撑架520的通孔与第一驱动装置6的输出轴连接。由此形成稳固的锅具安装结构,提高了锅具转动和翻转的稳定性。为了加强上支撑架520和下支撑架530的强度,还可以在上支撑架520和下支撑架530的两侧三角区域设置加强筋。需要说明的是,上支撑架520和下支撑架530还可有为其它框架结构。
进一步地,炒锅组合装置还包括机架(图中未示出),机架相对固定,支架本体510的一侧通过第二转轴11与机架可转动连接,该第二转轴10的一端与支架本体510连接,另一端则与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支架本体510上相对的另一侧可设置对称的结构,即同样设置了驱动装置,或者是通过第三转轴与机架可转动连接,该第三转轴仅作为转轴而非驱动轴,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支架5绕机架做翻转运动,进而带动锅具1座翻转运动。第二转轴10和第三转轴11与支架本体510的连接处设有法兰12,以提高该位置的强度。
为了提高锅具1的转动灵活性,支架本体的通孔511处设有轴承13,锅具1底部的第一转轴8穿过该轴承13。进一步地,第一转轴8与底座7之间设有限位凸台14,第一转轴8穿过轴承13,且限位凸台14卡在轴承13的外部,由此实现将锅具1固定在合适的高度,并减少第一驱动装置6的负荷。
上述的第一驱动装置6和第二驱动装置为电机,优选为蜗轮减速电机,以提高锅具1转动和翻转方向的灵活转换。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采用两个不同的驱动装置,分别实现了锅具的翻转和旋转,提高了炒菜机的自动化程度,且加热线圈固定在内胆的外侧,提高了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锅具、内胆、外壳、加热线圈、支架、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
所述加热线圈缠绕在所述内胆的外表面,所述内胆置于外壳内,所述外壳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锅具置于内胆上;所述锅具的底部设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底座依次穿过所述内胆和外壳的底部;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以驱动所述锅具进行旋转;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支架连接,以驱动所述支架进行翻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包括上支撑圈和下支撑圈,以及设于所述上支撑圈和下支撑圈之间呈发射状分布的多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设有多个开口朝外的卡槽,所述加热线圈固定在所述支撑杆的卡槽内并环绕在所述内胆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周向上分布有多根导磁条,所述导磁条与所述支撑杆位置相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圈设有定位销,所述外壳设有与定位销相对应的定位孔。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支架本体、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所述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分别位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底部的上、下两侧,所述上支撑架、支架本体和下支撑架分别设有同轴的通孔;
所述外壳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内部,所述锅具底部的底座安装在所述上支撑架的通孔上;
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支架本体的通孔,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固定在所述下支撑架上,且其输出轴穿过所述下支撑架的通孔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为凹字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架为几字形,所述上支撑架的顶部为圆盘状,用于安装所述锅具的底座,所述上支撑架的两侧与支架本体的底部的上侧固定连接;
所述下支撑架为倒几字形,所述下支撑架的两侧与支架本体的底部的下侧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锅组合装置还包括机架,所述支架本体的一侧通过第二转轴与机架可转动连接,其相对的另一侧通过第三转轴与机架可转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的通孔处设有轴承,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锅具底部的底座之间设有限位凸台;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轴承,且所述限位凸台卡在所述轴承的外部。
10.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的内部设有多个呈发射状分布的拨片。
CN201520275651.1U 2015-04-30 2015-04-30 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 Active CN2046545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75651.1U CN204654574U (zh) 2015-04-30 2015-04-30 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75651.1U CN204654574U (zh) 2015-04-30 2015-04-30 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54574U true CN204654574U (zh) 2015-09-23

Family

ID=54125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75651.1U Active CN204654574U (zh) 2015-04-30 2015-04-30 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54574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83642A (zh) * 2015-04-30 2015-07-22 深圳市创新先进科技有限公司 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
CN106993956A (zh) * 2016-01-26 2017-08-01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滚筒自动烹饪机
CN108113461A (zh) * 2018-01-08 2018-06-05 杨成标 一种转筒炒菜机
CN108113458A (zh) * 2017-04-27 2018-06-05 武汉智味来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炒菜锅加热翻转机构
CN108523630A (zh) * 2018-05-10 2018-09-14 佛山市大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油烟处理功能的炒菜机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83642A (zh) * 2015-04-30 2015-07-22 深圳市创新先进科技有限公司 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
CN106993956A (zh) * 2016-01-26 2017-08-01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滚筒自动烹饪机
CN106993956B (zh) * 2016-01-26 2021-06-01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滚筒自动烹饪机
CN108113458A (zh) * 2017-04-27 2018-06-05 武汉智味来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炒菜锅加热翻转机构
CN108113461A (zh) * 2018-01-08 2018-06-05 杨成标 一种转筒炒菜机
CN108523630A (zh) * 2018-05-10 2018-09-14 佛山市大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油烟处理功能的炒菜机
CN108523630B (zh) * 2018-05-10 2020-08-28 台州市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油烟处理功能的炒菜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83642A (zh) 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
CN204654574U (zh) 全自动炒菜机的炒锅组合装置
CN110477766B (zh) 一种立式旋转便捷拆卸均质电烤箱
CN208905522U (zh) 自动炒菜机的炒锅支撑结构
CN205072703U (zh) 一种支撑构架的电烧烤炉
CN208909675U (zh) 自动炒菜机的炒锅支撑结构
CN104930561A (zh) 一种电磁炉
CN102384500B (zh) 带有滚筒式烧烤架的微波炉
CN208876195U (zh) 一种炒菜机的炉体装置
CN207136770U (zh) 一种旋转烤箱
CN105725724B (zh) 一种智能烹饪装置的锅体旋转与支撑系统及方法
CN202086309U (zh) 自动旋转烧烤盆
CN208435370U (zh) 家用电器的二级缓冲均匀热风系统及嵌入式烤箱
CN204669638U (zh) 全自动炒菜机的加热线圈固定架
CN209996069U (zh) 具有炸锅功能的烹饪器具
CN208988497U (zh) 多餐盒式食物加热熟化装置
CN208709551U (zh) 加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4187681U (zh) 一种微波炉
CN219125945U (zh) 一种受热面积均匀的户外型炒锅
CN207590476U (zh) 烹饪器具
CN204636067U (zh) 一种电烤炉发热管支架的安装结构
CN206160435U (zh) 一种带有旋转平台的空调底座
CN204187682U (zh) 微波炉
CN204943588U (zh) 一种电磁炉
CN215777491U (zh) 烹饪载物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203

Address after: 201617 No. 609, Tahui Road, Shihudang Town,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Ai Dining Robot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32 No. 112 Changzhe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innovation sophisticated technologies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