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41871U - 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41871U
CN204641871U CN201520307419.1U CN201520307419U CN204641871U CN 204641871 U CN204641871 U CN 204641871U CN 201520307419 U CN201520307419 U CN 201520307419U CN 204641871 U CN204641871 U CN 2046418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s
connector body
plug division
turns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0741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飞
安志峰
杨海波
赵治辉
袁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030741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418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418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4187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包括有第一转向节段和第二转向节段;所述第一转向节段的下端设置有转向节轴颈,与轮胎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向节段的上端设置有摆臂安装孔;在所述第一转向节段的上端设置有凹槽;在所述第二转向节段的下端设置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凹槽内。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将整体式转向节分为第一转向节段与第二转向节段的两段式结构,与整体式转向节相比,相当于将单质量刚性部件系统变成双质量柔性部件系统,双质量柔性系统除了满足单质量刚性系统的导向和传递力值的作用,自身可以起到吸能、缓冲冲击的作用,提升整车NVH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悬置系统的转向节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目前汽车转向节,尤其是双横臂汽车悬架转向节,均为单个零部件,即为整体式转向节1,整体式转向节固定部2和轮胎通过螺栓固定,转向节直接传递轮心冲击力、扭矩等,并通过转向节与摆臂的连接点3、或与连杆的连接点,直接将地面传递的冲击、振动传递给摆臂、然后传递给车身。转向节与摆臂连接关系如图2所示,整体式转向节1与摆臂5通过螺栓、球销等连接关系进行连接,整车荷载通过减震器总成4,传递给整体式转向节1,摆臂5主要传递整车行驶方向侧向力和纵向力。
现技术单个转向节的缺点是:
由于转向节大部分为铸铁等铁质材料,转向节较重,转向节在振动时,带给减震器和摆臂的冲击力较大,不易衰减,整车NVH性能较差,影响整车舒适性。
为了得到较好的整车NVH性能,一般会通过在转向机或摆臂上等位置增加谐振块来提升整车NVH性能,增加整车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对现转向节提出改进技术方案,通过本技术方案,在保证转向节强度的前提下,对车轮传递的地面冲击有很好的缓冲和减弱作用,提升整车NVH性能,降低整车成本。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包括有第一转向节段和第二转向节段;所述第一 转向节段的下端设置有转向节轴颈,与轮胎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向节段的上端设置有摆臂安装孔;
在所述第一转向节段的上端设置有凹槽;在所述第二转向节段的下端设置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凹槽内。
在所述凹槽的内壁,或所述第一转向节段的上端面,或所述插接部的外壁,或所述第二转向节段与所述插接部连接处的表面上,设置有减震层。
还包括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包括有连接体本体,以及在所述连接体本体的一端径向延伸的一圈延伸部。
所述连接体本体为中空管结构;所述连接体本体的侧壁轮廓与所述凹槽的形状相同;
所述连接体本体插入所述凹槽内;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连接体本体的内径中。
在所述连接体本体的内壁,或所述连接体本体的外壁,或延伸部的上表面,或延伸部的下表面,也设置有所述减震层。
所述凹槽为非圆形凹槽;所述插接部的形状与所述凹槽的形状相配合。
所述连接体本体的内径形状为非圆形,所述插接部的形状与所述连接体本体的内径形状相配合。
在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有所述减震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将整体式转向节分为第一转向节段与第二转向节段的两段式结构,与整体式转向节相比,相当于将单质量刚性部件系统变成双质量柔性部件系统,双质量柔性系统除了满足单质量刚性系统的导向和传递力值的作用,自身可以起到吸能、缓冲冲击的作用,提升整车NVH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整体式转向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传统整体式转向节在整车中的装配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段式转向节结构分解图;
图4为图3的A部放大图;
图5为图4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整体式转向节,2整体式转向节固定部,3转向节与摆臂的连接点,4减震器总成,5摆臂,11第一转向节段,12第二转向节段,13连接体,14转向节轴颈,15摆臂安装孔,111凹槽,121插接部,131连接体本体,132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包括有第一转向节段和第二转向节段;所述第一转向节段的下端设置有转向节轴颈,与轮胎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向节段的上端设置有摆臂安装孔;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向节段与第二转向节段依然同传统的整体转向节的制造方式相同,基本以铸造为主。
在所述第一转向节段的上端设置有凹槽;在所述第二转向节段的下端设置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为非圆形凹槽;所述插接部的形状与所述凹槽的形状相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凹槽的形状为方形,同样插接部的形状也为方形,在本申请中,凹槽采用非圆形是为了防止第一转向节段与第二转向节段之间出现相对转动。
在所述凹槽的内壁,或所述第一转向节段的上端面,或所述插接部的外壁,或所述第二转向节段与所述插接部连接处的表面上,设置有减震层。在本申请中,减震层的材质为橡胶或其它高分子材料的材质,具有一定的弹性具有一定的强度。在本申请中,减震层优选为通过硫化与所述凹槽的内壁,或所述第一转向节段的上端面,或所述插接部的外壁,或所述第二转向节段与所述插接部连接处的表面硫化为一体结构。
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在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有所述减震层。
凹槽与插接部进行间隙配合,然后通过在间隙中加入减震层来固定第一转 向节段与第二转向节段,以保证转向节的使用强度。其中第一转向节段和第二转向节段用于整车纵向和横向力的传递和导向作用,第一转向节段也主要用于承受整车轴负荷。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如图3至图5所示,包括有第一转向节段11和第二转向节段12;所述第一转向节段11的下端设置有转向节轴颈14,与轮胎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向节段12的上端设置有摆臂安装孔15;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向节段11与第二转向节段12依然同传统的整体转向节的制造方式相同,基本以铸造为主。
在所述第一转向节段11的上端设置有凹槽111;在所述第二转向节段12的下端设置有插接部121。还包括有连接体13,所述连接体13包括有连接体本体131,以及在所述连接体本体131的一端径向延伸的一圈延伸部132;
所述连接体本体131为中空管结构;所述连接体本体131的侧壁轮廓与所述凹槽111的形状相同;
所述连接体本体131插入所述凹槽111内;所述插接部121插入所述连接体本体131的内径中。
所述凹槽111为非圆形凹槽;所述连接体本体131的内径形状为非圆形,所述插接部121的形状与所述连接体本体131的内径形状相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11的形状为方形,同样插接部121的形状也为方形,连接体本体131的外轮廓也为方形,在本申请中,凹槽111采用非圆形是为了防止第一转向节段与第二转向节段之间出现相对转动。
在所述凹槽111的内壁,或所述第一转向节段的上端面,或所述插接部的外壁,或所述第二转向节段与所述插接部连接处的表面上,设置有减震层。在所述连接体本体的内壁,或所述连接体本体的外壁,或延伸部的上表面,或延伸部的下表面,也设置有所述减震层。在本申请中,减震层的材质为橡胶或其它高分子材料的材质,具有一定的弹性具有一定的强度。在本申请中,减震层优选为通过硫化与所述凹槽的内壁,或所述第一转向节段的上端面,或所述插接部的外壁,或所述第二转向节段与所述插接部连接处的表面硫化为一体结构。
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在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有所述减震层。
凹槽111与连接体本体131进行间隙配合;连接体本体的内径与插接部进行间隙配合,然后通过在间隙中加入减震层来固定第一转向节段与第二转向节段,以保证转向节的使用强度。其中第一转向节段和第二转向节段用于整车纵向和横向力的传递和导向作用,第一转向节段也主要用于承受整车轴负荷。
本实用新型方案满足了转向节的一般使用要求,通过将转向节做成双段式,可以提高转向节的减振能力,提升整车NVH性能,提高整车舒适性,并降低成本。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Claims (8)

1.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第一转向节段和第二转向节段;所述第一转向节段的下端设置有转向节轴颈,与轮胎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向节段的上端设置有摆臂安装孔;
在所述第一转向节段的上端设置有凹槽;在所述第二转向节段的下端设置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凹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段式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槽的内壁,或所述第一转向节段的上端面,或所述插接部的外壁,或所述第二转向节段与所述插接部连接处的表面上,设置有减震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段式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包括有连接体本体,以及在所述连接体本体的一端径向延伸的一圈延伸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段式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本体为中空管结构;所述连接体本体的侧壁轮廓与所述凹槽的形状相同;
所述连接体本体插入所述凹槽内;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连接体本体的内径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段式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体本体的内壁,或所述连接体本体的外壁,或延伸部的上表面,或延伸部的下表面,也设置有所述减震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段式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非圆形凹槽;所述插接部的形状与所述凹槽的形状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段式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本体的内径形状为非圆形,所述插接部的形状与所述连接体本体的内径形状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段式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有所述减震层。
CN201520307419.1U 2015-05-13 2015-05-13 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418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07419.1U CN204641871U (zh) 2015-05-13 2015-05-13 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07419.1U CN204641871U (zh) 2015-05-13 2015-05-13 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41871U true CN204641871U (zh) 2015-09-16

Family

ID=54094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07419.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41871U (zh) 2015-05-13 2015-05-13 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418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2856A (zh) * 2015-05-13 2015-07-29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2856A (zh) * 2015-05-13 2015-07-29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
CN104802856B (zh) * 2015-05-13 2017-03-15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86705U (zh) 一种汽车麦弗逊式悬架
CN203666320U (zh) 中型客车非驱动轴用独立空气悬架
WO2016029606A1 (zh) 一种适用于直线平移式前悬架的转向节连接件总成
CN103660829A (zh) 一种麦弗逊式汽车前悬架结构
CN204432765U (zh) 麦弗逊式悬挂系统用转向节
CN204172982U (zh) 牵引车独立悬挂式转向系统
CN204432766U (zh) 汽车转向节结构
CN104875574A (zh) 一种麦弗逊独立悬架和转向节总成
CN104890461A (zh) 一种双横臂独立悬架和转向节总成
CN204641871U (zh) 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
CN202703154U (zh) 采用滚珠花键副的多连杆直线平移式悬架
CN103979057B (zh) 一种儿童汽车的悬架系统
CN204452586U (zh) 双横臂式悬挂系统用转向节
CN204712807U (zh) 一种双横臂独立悬架和转向节总成
CN205186277U (zh) 一种铰接式轻型农用自卸运输车
CN204222565U (zh) 新型独立悬架前桥总成
CN204110142U (zh) 适用于直线平移式前悬架的转向节连接件总成
CN104802856A (zh) 一种双段式转向节结构
CN202827035U (zh) 整体滚珠花键副可伸缩导向杆
CN209833762U (zh) 商用车的转向总成
CN204701411U (zh) 一种麦弗逊独立悬架和转向节总成
CN209492340U (zh) 一种驱动桥结构
CN201863886U (zh) 四连杆独立悬架后转向节
CN203214685U (zh) 一种等速驱动轴总成
CN202827009U (zh) 整体式滚珠花键副直线平移式悬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Patentee after: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Patentee befor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Co., 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