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29842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29842U
CN204629842U CN201520275064.2U CN201520275064U CN204629842U CN 204629842 U CN204629842 U CN 204629842U CN 201520275064 U CN201520275064 U CN 201520275064U CN 204629842 U CN204629842 U CN 2046298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ort
air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flow
radiating sub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7506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兰恒超
韩宇
陈明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7506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298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298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298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换向组件、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并联连接的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第三节流元件和电控散热组件。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串联在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第一节流元件串联在第一冷媒流路上,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三节流元件分别串联在第二冷媒流路上。电控散热组件包括电控组件和散热组件,散热组件串联在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三节流元件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在满足对电控组件进行降温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冷凝水的产生。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变频空调以其节能环保,温度控制更精确,噪音低,而使人体感觉起来更舒适等优点,其在市场的占比越来越大。但变频空调的室外机电控控制系统中,变频模块发热大,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限制了压缩机高频运行。所以变频空调的室外机电控功率器件的散热降温,特别是在高温的环境下的散热降温,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技术中大部分使用的电控功率器件散热方式多为金属散热片通过空气对流进行散热。这种散热方式在室外高温的环境下,散热效果比较差,通常的做法就是通过降低压缩机运转频率而降低电控功率器件的发热来保证空调的正常运转。这样极大的影响了变频空调在室外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的制冷效果,从而会影响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相关技术中也有通过低温冷媒对室外机电控功率器件进行散热,但是存在产生冷凝水或将室外机电控功率器件温度降得过低的问题,其影响了电控功率器件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对电控组件散热的同时避免了冷凝水的产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具有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第四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回气口相连;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阀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并联连接的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冷媒流路和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串联在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上;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三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分别串联在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上;电控散热组件,所述电控散热组件包括电控组件和用于对所述电控组件进行散热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串联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无论制冷运行还是制热运行,流经电控散热组件的冷媒均高于室外环境温度,在满足对电控组件进行降温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冷凝水的产生。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的附加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
可选地,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
可选地,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
优选地,所述换向组件为四通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散热组件包括:金属管,所述金属管串联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之间;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与所述电控组件接触,所述金属管设在所述散热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固定挡板,所述固定挡板设在所述散热板上且与所述散热板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金属管的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固定挡板和所述散热板的朝向彼此的表面均设有凹槽,所述两个凹槽配合以限定出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金属管的两端从所述散热板的同一侧伸出以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金属管的两端从所述散热板的相对侧壁伸出以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相连。
本实用新型附加方面的细节和技术上具体实施起来的优点将会在下面给出详细描述,可从具体实施例的描述中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及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的附图将会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特点和优点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控散热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控散热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空调器100,压缩机1,换向组件2,室外换热器3,第一节流元件4,第二节流元件5,电控散热组件6,第三节流元件7,室内换热器8,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第四阀口d,电控组件61,散热组件62,散热板621,固定挡板622,金属管623,第一冷媒流路m,第二冷媒流路n。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3对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进行详细描述,空调器100既可以制冷也可以进行制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其包括:压缩机1、换向组件2、室外交换器3、第一节流元件4、第二节流元件5、电控散热器组件6、第三节流元件7、室内换热器8、第一冷媒流路m和第二冷媒流路n。其中,压缩机1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压缩机1中的经过压缩的冷媒从排气口排出,冷媒又从回气口回到压缩机1进行循环利用。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压缩机1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均为现有技术,这里就不进行详细描述。
换向组件2具有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和第四阀口d。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和第三阀口c中的其中一个连通,第四阀口d与第二阀口b和第三阀口c中的另一个连通。也就是说,当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连通时,第四阀口d与第三阀口c连通;当第一阀口a与第三阀口c连通时,第四阀口d与第二阀口b连通。第一阀口a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相连,第二阀口b与室外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第三阀口c与室内换热器8的第一端相连,第四阀口d与压缩机1的回气口相连。
优选地,如图1所示,换向组件2为四通阀,使得空调器100的结构简单,但是可以理解的是,换向组件2还可以形成为其他结构,只要保证换向组件2具有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且可以进行换向即可。
第一冷媒流路m与第二冷媒流路n并联连接,并联连接的第一冷媒流路m与第二冷媒流路n串联在室外换热器3的第二端和室内换热器8的第二端之间。第一节流元件4串联在第一冷媒流路m上,第一节流元件4起到对冷媒节流降压的作用。可选地,第一节流元件4为电子膨胀阀。
第二节流元件5、电控散热组件6及第三节流元件7分别串联在第二冷媒流路n上,其中,电控散热组件6串联在第二节流元件5和第三节流元件7之间。第二节流元件5和第三节流元件7分别起到对冷媒节流降压的作用。可选地,第二节流元件5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第三节流元件7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
电控散热组件6包括电控组件61和散热组件62,散热组件62用于对电控组件61进行散热,且散热组件62串联在第二节流元件5和第三节流元件7之间。
当空调器100制冷运行时,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连通且第三阀口c与第四阀口d连通,冷媒的流向如图1中的实线箭头所示: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经过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流入到室外换热器3中,冷媒在室外换热器3中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从室外换热器3排出的冷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过第一节流元件4节流降压;另一部分先经过第二节流元件5的节流降压后排入到散热组件62中,从散热组件62排出的冷媒再次经过第三节流元件7的节流降压。从第一节流元件4和第三节流元件7排出的冷媒分别进入到室内换热器8中,进入到室内换热器8中的冷媒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以实现制冷的目的。从室内换热器8排出的冷媒从换向组件2的第三阀口c和第四阀口d,并通过回气口回到压缩机1内,完成制冷循环。从而可知,制冷运行时流过散热组件62的冷媒,为经过部分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温度略高于环境温度,避免了冷凝水的产生。
当空调器100制热运行时,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a与第三阀口c连通且第二阀口b与第四阀口d连通,冷媒的流向如图1中的虚线箭头所示: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经过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a和第三阀口c排入到室内换热器8中,冷媒在室内换热器8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以实现制热的目的。从室内换热器8排出的冷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过第一节流元件4节流降压;另一部分先经过第三节流元件7的节流降压后排入到散热组件62中,从散热组件62排出的冷媒再次经过第二节流元件5的节流降压。从第一节流元件4和第二节流元件5排出的冷媒分别进入到室外换热器3中,进入到室外换热器3中的冷媒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从室外换热器3排出的冷媒经过换向组件2的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并通过回气口回到压缩机1内,完成制热循环。从而可知制热循环时流过散热组件62的冷媒,经过了部分节流,温度会比室内换热器8出口的温度低,比室外环境温度高,避免了冷凝水的产生。
由此可知,空调器100不管是制冷还是制热运行时,通过散热组件62的部分冷媒,都是经过部分降温后的冷媒,流过散热组件62的冷媒温度略高于室外环境温度,在满足对电控组件61进行降温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冷凝水的产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设有并联连接的第一冷媒流路m和第二冷媒流路n,第一冷媒流路m上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4,第二冷媒流路n上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5和第三节流元件7,电控组件61串联在第二节流元件5和第三节流元件7之间,从而无论空调器100制冷运行还是制热运行,流经电控组件61的冷媒均高于室外环境温度,在满足对电控组件61进行降温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冷凝水的产生。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散热组件62包括散热板621和金属管623。金属管623安装在散热板621上,且串联在第二节流元件5和第三节流元件7之间。散热板621与电控组件61接触,从而通过设有与电控组件61接触的散热板621,可以增大冷媒与电控组件61的换热面积,提高散热组件62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散热组件62还包括固定挡板622,固定挡板622设在散热板621上且与散热板621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金属管623的容纳腔。换言之,固定挡板622和散热板621之间限定出容纳腔,金属管623设在容纳腔内,从而可对金属管623起到保护作用,提高散热组件62的结构强度。
在图2和图3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固定挡板622和散热板621朝向彼此的表面均设有凹槽,两个凹槽配合限定出容纳腔。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容纳腔的形成方式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在散热板621上设有具有开口的凹槽,固定挡板622设在散热板621上以封闭凹槽而限定出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金属管623的两端从散热板621的同一侧伸出,且与第二节流元件5和第三节流元件7相连。在该情况下,金属管623可以形成为“U”形管等具有弯曲部的管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金属管623的两端从散热板621的相对侧伸出,且与第二节流元件5和第三节流元件7相连。
在图2和图3所示的示例中,散热板621下表面设有半圆形凹槽,固定挡板622上表面对应位置设有同样直径大小的半圆形凹槽,两条半圆形凹槽的直径与金属管623的直径相同。两条半圆形凹槽形成的圆形容纳腔用于固定容纳金属管623,冷媒流过金属管623,对散热板621散热,由于散热板621与电控组件61接触,从而达到对电控组件61散热。为了保证散热效果,将散热板621的凹槽设置在与电控组件61接触位置的对应的反面。
本实用新型很好地解决了室外电控组件的散热问题。从实测数据来看,统一使用条件,室外电控组件温度可降低15℃以上,压缩机高温运行频率可提高20Hz;在室外温度35℃以上情况下制冷量可比普通变频机提高10﹪以上,在室外温度55℃以上情况下制冷量可提高20﹪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
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具有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第四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回气口相连;
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阀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
并联连接的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冷媒流路和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
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串联在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上;
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三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分别串联在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上;
电控散热组件,所述电控散热组件包括电控组件和用于对所述电控组件进行散热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串联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组件为四通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金属管,所述金属管串联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之间;
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与所述电控组件接触,所述金属管设在所述散热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固定挡板,所述固定挡板设在所述散热板上且与所述散热板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金属管的容纳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挡板和所述散热板的朝向彼此的表面均设有凹槽,所述两个凹槽配合以限定出所述容纳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管的两端从所述散热板的同一侧伸出以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管的两端从所述散热板的相对侧壁伸出以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相连。
CN201520275064.2U 2015-04-29 2015-04-29 空调器 Active CN2046298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75064.2U CN204629842U (zh) 2015-04-29 2015-04-29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75064.2U CN204629842U (zh) 2015-04-29 2015-04-29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29842U true CN204629842U (zh) 2015-09-09

Family

ID=54048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75064.2U Active CN204629842U (zh) 2015-04-29 2015-04-29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2984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3012A (zh) * 2015-04-29 2015-08-1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6403069A (zh) * 2016-09-20 2017-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3012A (zh) * 2015-04-29 2015-08-1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6403069A (zh) * 2016-09-20 2017-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33012A (zh) 空调器
CN204227552U (zh) 空调器
CN203907965U (zh) 一种空调器换热系统
CN204329389U (zh) 空调器
CN204227746U (zh) 空调器
CN204006778U (zh) 空调器
CN103604169A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104482611A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204630138U (zh) 空调器
CN204630203U (zh) 空调器
CN104482609A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204329173U (zh) 空调器
CN203605363U (zh) 单冷型空调器
CN204313518U (zh) 空调器
CN204313414U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204313412U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204629842U (zh) 空调器
CN101294753A (zh) 一种内循环复合能供热制冷技术及装置
CN204373074U (zh) 空调器
CN104279647A (zh) 冷暖型空调器和单冷型空调器
CN204717924U (zh) 空调器
CN203671790U (zh) 空调器及其换热系统
CN203605365U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201488141U (zh) 热泵型节能一体空调器
CN106403345A (zh)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