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27746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27746U
CN204227746U CN201420635820.3U CN201420635820U CN204227746U CN 204227746 U CN204227746 U CN 204227746U CN 201420635820 U CN201420635820 U CN 201420635820U CN 204227746 U CN204227746 U CN 2042277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heat exchanger
valve
air
radi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3582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宇
李金波
孟庆好
陈明瑜
曾祥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3582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277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277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27746U/zh
Priority to US15/518,898 priority patent/US10480800B2/en
Priority to BR112017008493-7A priority patent/BR112017008493B1/pt
Priority to EP15855546.6A priority patent/EP3214380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5/077021 priority patent/WO2016065867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换向组件、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电控散热器组件、单向节流阀以及节流元件。其中,单向节流阀包括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在从第一阀口到第二阀口的流通方向上,单向节流阀完全导通,在从第二阀口到第一阀口的流通方向上,单向节流阀为节流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在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设置单向节流阀,可以使单向节流阀在冷媒由室外换热器流向室内换热器时起完全导通的作用,而在冷媒由室内换热器流向室外换热器时起节流作用,进而空调器在制冷和制热模式下,冷媒均可以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同时也减少了冷凝水的产生,提高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技术的发展,变频空调在行业内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变频空调器的室外电控控制系统中,变频模块发热大,在高温环境下限制了压缩机高频运行。当前大部分使用的电控散热方式,多为金属散热片通过空气对流进行散热。但在室外高温环境下,该散热方式散热较差,通常做法是通过降低压缩机运转频率而降低电控发热来保证空调器正常运行。极大的影响了变频空调在室外使用环境温度较高情况下的制冷效果,影响用户使用舒适性。现有通过低温冷媒对室外机电控散热的技术存在产生凝露水或将室外机电控温度降的过低的问题,影响电控使用可靠性和安全。如公开号为CN102844980,名称为制冷装置,不仅制冷系统设计复杂、加工性差、程序控制复杂和成本高,难以形成产品。并且制冷循环时可能存在使用节流一部分的冷媒吸收功率器件的热量,对能效损失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具有使用性能好、稳定好高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另一个导通,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回气口相连;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电控散热器组件,所述电控散热器组件包括电控元件和用于对所述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单向节流阀,所述单向节流阀包括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散热组件相连,在从所述第一阀口到所述第二阀口的流通方向上,所述单向节流阀完全导通,在从所述第二阀口到所述第一阀口的流通方向上,所述单向节流阀为节流阀;节流元件,所述节流元件串联在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在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设置单向节流阀,可以使单向节流阀在冷媒由室外换热器流向室内换热器时起完全导通的作用,而在冷媒由室内换热器流向室外换热器时起节流作用,进而空调器在制冷和制热模式下,冷媒均可以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由此,降低了电控元件的温度,提高了电控元件的工作稳定性。另外,冷媒在流入散热组件之前经部分节流或未经节流,故冷媒温度略高于环境温度,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冷凝水的产生,提高了电控元件的工作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优选地,所述换向组件为四通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管,所述散热管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散热壳,所述散热管设在所述散热壳上,所述散热壳与所述电控元件接触用于对所述电控元件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壳包括:散热基板,所述散热基板与所述电控元件接触;固定挡板,所述固定挡板设在所述散热基板上,所述固定挡板和所述散热基板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散热管的容纳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散热管的两端分别从所述散热壳的相对侧壁伸出以与所述单向节流阀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中,所述散热管的两端分别从散热壳的同一侧伸出以与所述单向节流阀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
可选地,所述散热基板的朝向所述固定挡板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固定挡板的朝向所述散热基板的端面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配合限定出所述容纳空间。
可选地,所述固定挡板上设有固定柱,所述散热基板上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固定孔铆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容纳空间的形状与所述散热管的形状相同。
可选地,所述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单向节流阀的剖面图;
图3和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不同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电控散热器组件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压缩机110,排气口111,回气口112,
换向组件120,第一端口121,第二端口122,第三端口123,第四端口124,
室外换热器130,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131,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132,
室内换热器140,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141,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142,
电控散热器组件150,电控元件151,
散热组件152,散热管1521,散热壳1522,散热基板1523,固定挡板1524,容纳空间1525,
单向节流阀160,第一阀口161,第二阀口162,
壳体163,腔室1631,
阀芯164,通道1641,第一段1642,第二段1643,连通孔1644,
活动部件165,节流通道1651,
节流元件1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压缩机110、换向组件120、室外换热器130、室内换热器140、电控散热器组件150、单向节流阀160和节流元件170。
具体而言,压缩机110具有排气口111和回气口112,压缩机110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后由通过排气口111排出,冷媒经过循环后,再由回气口112返回到压缩机110内。换向组件120包括第一端口121至第四端口124,第一端口121与第二端口122和第三端口123中的其中一个导通,第四端口124与第二端口122和第三端口123中的另一个导通,第一端口121与排气口111相连,第四端口124与回气口112相连。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131与第二端口122相连,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141与第三端口123相连。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控散热器组件150可以包括电控元件151和用于对电控元件151进行散热的散热组件152,散热组件152串联在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132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14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器100在运行过程中,电控元件151为发热元件,为了保证电控元件151的工作稳定性,需要散热组件152对电控元件151进行散热。节流元件170串联在散热组件152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142之间,以对冷媒进行降温降压。优选地,节流元件170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
如图2所示,单向节流阀160包括第一阀口161和第二阀口162,第一阀口161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132相连,第二阀口162与散热组件152相连,在从第一阀口161到第二阀口162的流通方向上,单向节流阀160完全导通,其只起连接管的作用;在从第二阀口162到第一阀口161的流通方向上,单向节流阀160为节流阀,其起节流的作用。这里的“完全导通”是指第一单向节流阀160两端的压强大体相等,单向节流阀160只起到连接管的作用,冷媒可以从第一阀口161顺利地流至第二阀口162,而不起节流作用。
例如,在如图2所示的示例中,单向节流阀160可以包括:壳体163、阀芯164以及活动部件165。其中,壳体163内具有腔室1631,阀芯164设在腔室1631内。阀芯164具有与腔室1631连通的通道1641,通道1641的第一端设在邻近第一阀口161的位置处,通道1641的第二端设在邻近第二阀口162的位置处。通道1641包括第一段1642和与第一段1642连通的第二段1643,第一段1642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段1643的横截面积,第一段1642的外周壁与腔室1631的内壁贴合,第二段1643的外周壁与腔室163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且第二段1643的侧壁上设有多个与腔室1631连通的连通孔1644。优选地,多个连通孔1644的横截面的面积之和大于等于第二段1643的横截面积。活动部件165可滑动地设在第二段1643内以打开或关闭连通孔1644,活动部件165的外周壁与第二段1643的内壁贴合。活动部件165上设有节流通道1651,节流通道1651的第一端设在邻近第一阀口161的位置处,节流通道1651的第二端设在邻近第二阀口162的位置处,节流通道1651的横截面积远小于第二段1643的横截面积。当活动部件165移动到邻近第二阀口162的位置时,活动部件165打开连通孔1644,通道1641的第二段1643可以通过连通孔1644与腔室1631连通;当活动部件165移动到邻近第一阀口161的位置时,活动部件165关闭连通孔1644,通道1641无法通过连通孔1644与腔室1631连通,冷媒通过节流通道1651与腔室1631连通。
当冷媒由第一阀口161流向第二阀口162时,如图2中箭头c所示的方向,冷媒由第一阀口161进入到腔室1631内,再由阀芯164通道1641的第一端进入到通道1641的第一段1642内,在冷媒的推动下,活动部件165在第二段1643内沿着箭头c所示的方向移动,活动部件165打开连通孔1644,冷媒由第一段1642进入到第二段1643后,通过连通孔1644进入到腔室1631内,此时单向节流阀160只起连接管的作用,即通道1641两端的压强大体相等;当冷媒由第二阀口162流向第一阀口161时,如图2中箭头d所示的方向,冷媒由第二阀口162进入到腔室1631内,再由阀芯164通道1641的第二端进入到通道1641的第二段1643内,在冷媒的推动下,活动部件165在第二段1643内沿着箭头d所示的方向移动,活动部件165关闭连通孔1644,冷媒从腔室1631内进入到第二段1643后,通过节流通道1651进入到第一段1642,再由通道1641的第一端流出进入到腔室1631内,由于节流通道1651的横截面积远小于第二段1643的横截面积,通道1641两端的压强相差较大,此时单向节流阀160起节流作用。
下面参照图1和图2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工作过程。
如图1所示,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换向组件120的第一端口121与第二端口122导通,第三端口123与第四端口124导通。如图1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压缩机110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并由排气口111排出,冷媒由第一端口121进入到换向组件120,并依次流经换向组件120的第二端口122、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131后进入到室外换热器130内;如图1和图2所示,冷媒再由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132流出后,由单向节流阀160的第一阀口161进入单向节流阀160,并由单向节流阀160的第二阀口162流出,单向节流阀160完全导通,其只起连接管的作用。冷媒由单向节流阀160的第二阀口162流出后,又依次流经散热组件152、节流元件170由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142进入到室内换热器140内;冷媒再由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141流出后,由换向组件120的第三端口123进入到换向组件120内,并依次通过第四端口124、回气口112返回到压缩机110内。至此,空调器100完成了制冷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空调器100的制冷模式下,由排气口1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外换热器130内进行冷凝散热,由室外换热器130流出的冷媒的温度略高于环境温度。由于此时单向节流阀160只起连接管的作用,而不起节流作用,进而冷媒经过单向节流阀160后温度大体不变,冷媒温度仍略高于环境温度。当温度略高于环境温度的冷媒流经散热组件152时,可以对电控元件151进行散热,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冷凝水的产生。经过电控元件151后的冷媒,流经节流元件170后,进入到室内换热器140,并在室内换热器140内进行蒸发吸热,最后返回到压缩机110内。
由此,在空调器100的制冷模式下,冷媒可以对电控元件151进行有效地散热,进而降低了电控元件151的温度,提高了电控元件151的稳定性。另外,由于冷媒在流入散热组件152之前未经过节流,故冷媒温度略高于环境温度,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冷凝水的产生,进而提高了电控元件151的工作稳定性。
如图1所示,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换向组件120第一端口121与第三端口123导通,第二端口122与第四端口124导通。如图1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压缩机110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并由排气口111排出,冷媒由第一端口121进入到换向组件120,并依次经过换向组件120的第三端口123、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141后进入到室内换热器140;冷媒由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142流出后,依次流经节流元件170、散热组件152并由单向节流阀160的第二阀口162进入到单向节流阀160内。如图1和图2所示,冷媒由第二阀口162流向第一阀口161,此时单向节流阀160可以辅助节流元件170起节流作用,故节流元件170为部分节流元件,单向节流阀160为辅助节流元件。由单向节流阀160的第一阀口161流出的冷媒由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132进入到室外换热器130内,并由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131流出;冷媒由第二端口122进入换向组件120,并依次经过第四端口124、回气口112后返回到压缩机110内。至此,空调器100完成了制热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空调器100的制热模式下,由排气口1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140内进行冷凝散热,由室内换热器140流出的冷媒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冷媒经过散热组件152后,由第二阀口162进入单向节流阀160,并由单向节流阀160的第一阀口161流出,以完成完全节流。又因节流元件170为部分节流元件,单向节流阀160为辅助节流元件,冷媒在由室内换热器140流出的冷媒经过节流元件170后,冷媒温度降低,但其温度仍略高于环境温度,当温度略高于环境温度的冷媒流经散热组件152时,既可以对电控元件151进行散热,又可以有效地减少冷凝水的产生。由单向节流阀160流出的冷媒进入到室外换热器130内进行蒸发吸热,最后返回到压缩机110内。
由此,在空调器100的制热模式下,冷媒可以对电控元件151进行有效地散热,进而降低了电控元件151的温度,提高了电控元件151的稳定性。另外,冷媒经过节流元件170部分节流后,冷媒温度比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142处的冷媒温度低,且仍比环境温度高,由此冷媒在对电控元件151散热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减少冷凝水的产生,进而提高了空调器100的制热效果。
此外,空调器100在制冷和制热的模式下,冷媒将全部经过散热组件152,由于冷媒流量大,故对电控元件151能起到较好的降温效果,从而提高了电控元件151的工作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空调器100的使用性能。而且与相关技术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结构更加简单,从而简化控制系统,易于形成产品,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在室外换热器130和室内换热器140之间设置单向节流阀160,可以使单向节流阀160在冷媒由室外换热器130流向室内换热器140时起完全导通的作用,而在冷媒由室内换热器140流向室外换热器130时起节流作用,进而空调器100在制冷和制热模式下,冷媒均可以对电控元件151进行散热,由此降低了电控元件151的温度,提高了电控元件151的工作稳定性,简化了空调器100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冷媒在流入散热组件152之前经部分节流或未经节流,故冷媒温度略高于环境温度,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冷凝水的产生,提高了电控元件151的工作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空调器100的使用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换向组件120的结构不做特殊限定,换向组件120可以包括第一管道至第四管道,第一管道至第四管道依次首尾相连,第一管道上串联有第一电磁阀,第二管道上串联有第二电磁阀,第三管道上串联有第三电磁阀,第四管道上串联有第四电磁阀,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连接处限定出第一接口c,第一管道和第四管道的连接处限定出第二接口d,第四管道和第三管道的连接处限定出第四接口f,第三管道和第二管道的连接处限定出第三接口e,第一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同时开启或关闭,第二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同时开启或关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换向组件120可以为四通阀。
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散热组件152可以包括:散热管1521和散热壳1522。优选地,散热管1521为铜管。由此,可以提高散热管1521的热交换效率。其中,散热管1521串联在室内换热器140和室外换热器130之间,冷媒可以在散热管1521内流动。散热管1521设在散热壳1522上,散热壳1522与电控元件151接触用于对电控元件151散热。由此,可以提高散热组件152的散热效率,保证电控元件151的运行稳定性。
进一步地,散热壳1522可以包括:散热基板1523和固定挡板1524。其中,散热基板1523与电控元件151接触,电控元件151的温度可以直接传递至散热基板1523上。固定挡板1524设在散热基板1523上,由此固定挡板1524与散热基板1523可以直接进行热交换。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固定挡板1524与散热基板1523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做特殊限定,例如,在如图3和图4所示的示例中,固定挡板1524贴合在散热基板1523上。进一步地,固定挡板1524上设有固定柱(图未示出),散热基板1523上设有固定孔(图未示出),固定柱与固定孔铆合连接。由此,可以增大固定挡板1524与散热基板1523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固定挡板1524与散热基板1523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为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152的散热效率,固定挡板1524和散热基板1523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散热管1521的容纳空间1525。由此,可以增大固定挡板1524与散热管1521之间的热交换面积,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152的散热效率,保证电控元件151的运行稳定性。优选地,容纳空间1525的形状与散热管1521的形状相同。由此,进一步增大了散热管1521与固定挡板1524、散热基板1523之间的接触面积,散热管1521可以与固定挡板1524、散热基板1523直接进行热交换。
例如,在如图3和图4所示的示例中,散热基板1523的朝向固定挡板1524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凹槽,固定挡板1524的朝向散热基板1523的端面上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配合限定出容纳空间1525。由此,便于将散热管1521安装在散热壳1522上,同时也增大了散热管1521与散热基板1523、固定挡板1524之间的接触面积。为方便加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为方便加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横截面分别形成为半圆形。
在如3所示的示例中,为提高散热组件152的散热效率,散热管1521的两端分别从散热壳1522的相对侧壁伸出以与单向节流阀160和室内换热器140相连。当然,散热管1521的两端的位置并不限于此,为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152的散热效率,例如,在如图4所示的示例中,散热管1521的两端分别从散热壳1522的同一侧伸出以与单向节流阀160和室内换热器140阀相连。例如,散热管1521可以形成为U形结构,进而延长了散热管1521在散热壳1522内的长度,从而增大了散热管1521与散热基板1523、固定挡板1524间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组件152的散热效率。
经实验验证,在相同的工况条件下,与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电控元件151温度可以降低15℃以上,压缩机110高温运行频率可提高20HZ。当室外温度为35℃以上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高温制冷量比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提高10%以上;当室外温度为55℃以上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高温制冷量比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提高20%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
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另一个导通,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回气口相连;
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
电控散热器组件,所述电控散热器组件包括电控元件和用于对所述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
单向节流阀,所述单向节流阀包括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散热组件相连,在从所述第一阀口到所述第二阀口的流通方向上,所述单向节流阀完全导通,在从所述第二阀口到所述第一阀口的流通方向上,所述单向节流阀为节流阀;
节流元件,所述节流元件串联在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组件为四通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散热管,所述散热管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
散热壳,所述散热管设在所述散热壳上,所述散热壳与所述电控元件接触用于对所述电控元件散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包括:
散热基板,所述散热基板与所述电控元件接触;
固定挡板,所述固定挡板设在所述散热基板上,所述固定挡板和所述散热基板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散热管的容纳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的两端分别从所述散热壳的相对侧壁伸出以与所述单向节流阀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的两端分别从散热壳的同一侧伸出以与所述单向节流阀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基板的朝向所述固定挡板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固定挡板的朝向所述散热基板的端面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配合限定出所述容纳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挡板上设有固定柱,所述散热基板上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固定孔铆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形状与所述散热管的形状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
CN201420635820.3U 2014-10-28 2014-10-28 空调器 Active CN2042277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35820.3U CN204227746U (zh) 2014-10-28 2014-10-28 空调器
US15/518,898 US10480800B2 (en) 2014-10-28 2015-04-20 Air conditioner
BR112017008493-7A BR112017008493B1 (pt) 2014-10-28 2015-04-20 Condicionador de ar
EP15855546.6A EP3214380B1 (en) 2014-10-28 2015-04-20 Air conditioner
PCT/CN2015/077021 WO2016065867A1 (zh) 2014-10-28 2015-04-20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35820.3U CN204227746U (zh) 2014-10-28 2014-10-28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27746U true CN204227746U (zh) 2015-03-25

Family

ID=52925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35820.3U Active CN204227746U (zh) 2014-10-28 2014-10-28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27746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8255A (zh) * 2015-03-30 2015-07-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5004091A (zh) * 2015-07-31 2015-10-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WO2016065867A1 (zh) * 2014-10-28 2016-05-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5627611A (zh) * 2014-10-28 2016-06-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5928094A (zh) * 2016-05-27 2016-09-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模块换热部件的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928109A (zh) * 2016-05-27 2016-09-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模块换热装置的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65867A1 (zh) * 2014-10-28 2016-05-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5627611A (zh) * 2014-10-28 2016-06-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US10480800B2 (en) 2014-10-28 2019-11-19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Air conditioner
CN104748255A (zh) * 2015-03-30 2015-07-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4748255B (zh) * 2015-03-30 2018-05-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5004091A (zh) * 2015-07-31 2015-10-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5004091B (zh) * 2015-07-31 2017-06-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5928094A (zh) * 2016-05-27 2016-09-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模块换热部件的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928109A (zh) * 2016-05-27 2016-09-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模块换热装置的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27746U (zh) 空调器
CN204227552U (zh) 空调器
CN204329389U (zh) 空调器
CN104534576A (zh) 空调器
CN104482597A (zh) 空调器
CN104833012A (zh) 空调器
CN104534575A (zh) 空调器
CN204329173U (zh) 空调器
CN204630138U (zh) 空调器
CN103604171A (zh) 单冷型空调器
CN204373074U (zh) 空调器
CN204630203U (zh) 空调器
CN105004091A (zh) 空调器
CN204629840U (zh) 空调器
CN203605363U (zh) 单冷型空调器
CN105627424A (zh) 空调器
CN204313518U (zh) 空调器
CN204555188U (zh) 空调器
CN205102258U (zh) 空调器
CN105627425A (zh) 空调器
CN104279647A (zh) 冷暖型空调器和单冷型空调器
CN204717924U (zh) 空调器
CN104501305A (zh) 空调器
CN201488141U (zh) 热泵型节能一体空调器
CN204373073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