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29367U -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29367U
CN204629367U CN201520072482.1U CN201520072482U CN204629367U CN 204629367 U CN204629367 U CN 204629367U CN 201520072482 U CN201520072482 U CN 201520072482U CN 204629367 U CN204629367 U CN 204629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wavelength
rotating disk
wavelength conver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724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0724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293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29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29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包括波长转换转盘和马达,马达用于带动波长转换转盘转动;还包括外壳,用于将波长转换转盘封闭在其内部;该外壳上包括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分别面向外壳内部和外壳外部;该印刷电路板的第一面包括第一电连接装置,该第一电连接装置与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电连接;该印刷电路板的第二面包括第二电连接装置,第一电连接装置与第二电连接装置通过印刷电路板电连接。通过印刷电路板,在解决了为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供电的同时,还保持了外壳的封闭完整性。

Description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和使用这种波长转换装置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激光激发荧光色轮来产生高亮度的时序光,是目前投影行业公认的下一代高亮度光源解决方案。该方案相比传统汞灯或氙灯,有着高亮度、长寿命的优点。在这个方案中,高强度激光入射于匀速转动的荧光色轮,这样的好处在于在一个转动周期内每一处的荧光材料都只被激光激发一个瞬间,有效的避免了荧光过热而失效。
在这个系统中,荧光色轮是一个核心光学部件,其可靠性决定了整个光源模组的性能。由于荧光色轮是高速转动的,而且它本身又发出大量的热,因此目前的方案中荧光色轮都是敞开暴露于空气中的,也就是至少荧光色轮前后的一小段光路是暴露于空气中的。空气中有大量的水汽和灰尘,长时间工作下会对这一段光路的可靠性形成隐患。而直接用一个外壳对这段光路进行封闭,则会导致荧光色轮周围的封闭的空气温度剧烈上升,不仅影响荧光色轮的效率,也影响驱动色轮转动的马达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散热设计同时实现波长转换装置的封闭和散热。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包括波长转换转盘和马达,马达用于带动波长转换转盘转动;还包括外壳,用于将波长转换转盘封闭在其内部;该外壳上包括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分别面向外壳内部和外壳外部;该印刷电路板的第一面包括第一电连接装置,该第一电连接装置与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电连接;该印刷电路板的第二面包括第二电连接装置,第一电连接装置与第二电连接装置通过印刷电路板电连接;其中,外壳包括用于接收激发光的第一透光窗口,该第一透光窗口对激发光能够透射同时又能够起到封闭波长转换转盘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发光源和上述的波长转换装置,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透过波长转换装置的外壳的第一透光窗口入射于波长转换转盘并使其受激产生受激光。
通过印刷电路板,在解决了为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供电的同时,还保持了外壳的封闭完整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图1A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肋片的排布正视图;
图1C是图1A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肋片的排布正视图;
图1D是图1A所示实施例中波长转换层的正视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图2A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肋片的排布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图4A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肋片的排布正视图;
图4C是图4A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肋片的排布正视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B是图5A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肋片的排布正视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B是图6A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肋片的排布正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A所示。该波长转换装置包括波长转换转盘101和马达105,马达105用于带动波长转换转盘101转动。波长转换转盘101上包括沿波长转换转盘圆周方向排布的一系列第一肋片103,第一肋片的正视图如图1B所示,其中至少部分第一肋片103的走向是沿着波长转换转盘的径向方向的,用于在波长转换转盘转动时产生沿径向方向向外流出的气流(在图1A和1B中以箭头141a表示)。当波长转换转盘101被马达105带动转动时,相邻的第一肋片103之间的空气会由于离心力而沿着第一肋片的走向向波长转换转盘的外围流出,同时由于负压会有第一肋片靠近波长转换转盘中心的一端的空气流入第一肋片之间。这部分流动于第一肋片之间的气流能够将波长转换装置所产生的热量沿着气流流动方向带走,同时从波长转换转盘外围流出的气流会被波长转换转盘以及第一肋片所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肋片是向心方向的,但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是弯曲的或其它形状,这是可以根据现有的方法进行设计的,此处不赘述。
本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还包括外壳121,用于将波长转换转盘101封闭在其内部。该外壳121的内壁包括一系列第二肋片123,至少部分相邻的第二肋片形成风道,该风道用于引导从波长转换转盘101径向向外流出的气流141a至少部分地回到第一肋片靠近圆心的一端,形成气流141b,以形成气流回路,再次流入第一肋片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肋片俯视图如图1C所示。同时参考图1A和图1C可以看出,被加热的气流141a进入到第二肋片所形成的风道后,首先会被该风道所引导向下(图1A中的下方向)流动,然后再向圆心方向弯折,最后沿着径向排列的第二肋片(如图1C所示的)所形成的风道向圆心方向流动,最终形成气流回路再次流入到第一肋片之间。在这个过程中,气流141b会将热量传递给第二肋片123以及外壳121,同时气流的温度会由于热量的传出而降低。因此当这个气流141b再次进入下一个气流循环时(即进入到第一肋片之间时),它已经变成了冷空气,这样就可以在形成气流141a时继续吸收波长转换转盘和第一肋片的热量。
综上所述,利用波长转换转盘的转动和第一肋片所形成的气流,以及利用第一肋片、第二肋片所形成的风道对该气流进行引导形成气流回路,能够使得该气流有效的将波长转换转盘的热量传递到外壳上。这样在实现了使用外壳封闭波长转换色轮的同时,又能够将热量有效的散发到外壳上,保证了波长转换效率和马达的使用寿命。
如图1A所示的,波长转换转盘101上包括波长转换层102。其中,外壳121包括用于接收激发光161的第一透光窗口125,该第一透光窗口对激发光能够透射同时又能够起到封闭波长转换转盘的作用。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窗口为一个凸透镜125,它能够透射并聚焦激发光161于波长转换层102上,同时也能够起到封闭波长转换转盘101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透光窗口也可以是透明玻璃片,或者其它透光元器件,此处并不做限制。
波长转换层102的俯视图如图1D所示,可见波长转换层102就是依附于波长转换转盘的一个环形涂层。参考图1A,当激发光161透过第一透光窗口125入射于波长转换层时,随着波长转换转盘转动,波长转换层的每一个被激发点都只会在转动到激发光161的光路的瞬间被激发而发热,转过去后就开始降温,直到下一个周期再次转到激发光光路后再次发光,这种脉冲式的激发方式使得波长转换层的温度不会过高,保证了发光效率。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巧妙之处还在于,马达105驱动波长转换转盘101转动能够同时达到两个效果:使波长转换层工作于脉冲模式以保证其发光效率,同时也产生了流动于第一肋片和第二肋片上的气流以实现热交换。
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层102是均匀的一个环形,而在实际应用中,也可能是沿着圆周方向分布的多段的环形段,每个环形段包含不同的波长转换属性,例如不同的波长转换材料或不同的配方,甚至可能不包括波长转换材料而使得激发光直接反射或透射而形成出射光的一部分。这样,随着波长转换转盘的转动,不同的环形段周期性的依次被激发光激发而产生不同颜色光,这在投影显示中有特定的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2A。与图1A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外壳221内壁上的第二肋片223更为简化,图2B为第二肋片的排布正视图。具体来说,参考图2A和2B,第二肋片223包括第一引导段223,该第一引导段靠近第一肋片203远离圆心的一端,用于接收波长转换转盘转动时产生的气流。相邻的第二肋片223的第一引导段形成第一风道,该第一风道引导流入的气流向着第一肋片靠近圆心的一端转向,并形成气流241a。该气流流出第二肋片后,会由于第一肋片旋转所产生的负压而形成气流241b,从而被吸入第一肋片之间,形成气流回路。
本实施例与图1A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去除掉了气流241b附近的第二肋片,这样的好处在于重量减轻了,但问题是气流241与外壳的热交换程度降低了,气流241b吹进第一肋片的温度要比图1A的情况稍高一些。
本实用新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与图1A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外壳321内壁的第二肋片323包括第二引导段323,第二引导段的一端靠近第一肋片接近圆心的一端,用于流出气流341b至第一肋片303以形成气流回路。相邻的第二肋片的第二引导段形成第二风道,该第二风道将波长转换转盘转动时产生的气流341a沿着波长转换转盘的径向方向向第一肋片303的接近圆心的一端进行引导从而形成气流341b。
本实施例中,外壳321包括凹陷321a,用于更好的引导气流341a流入第二引导段323。实际上,即使没有凹陷321a,由于负压的存在气流341a也会大部分的流入第二引导段323,而凹陷231a提高了流入第二引导段的气流量。
结合图1A、图2A和图3可以看出,实际上图1A中的第二肋片就等同于图2A中的第二肋片与图3中的第二肋片的组合,即图3中的第二引导段323可以用于接收图2A中的第一引导段223中流出的气流,这样也就构成了与图1A中一样的气流回路和热交换方式。
优选的,在图3所示的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道包括位于第二肋片的第二引导段和第一肋片之间的分隔板323a,用于将第一肋片和第二肋片中的流向相反的气流分隔开,其好处在于更好的引导了气流的流向,从而使热交换更为高效。
综合上述几个实施例可以看出,第二肋片的具体位置存在多种可能,只要至少部分相邻的第二肋片形成风道,且该风道用于引导从波长转换转盘径向向外流出的气流至少部分地回到第一肋片靠近圆心的一端以形成气流回路,就满足本实用新型的要求,就能够产生热交换的有益效果。
前述实施例中,无论第一肋片还是第二肋片都基本是圆周对称分布的,即热交换是发生在整个圆周上的。在实际中,热交换也可以发生在部分圆周上,如图4A所示。图4A所示的波长转换装置中,外壳421还包括第二透光窗口427,用于透过从波长转换转盘透射的光463。其中,波长转换转盘401和外壳的第二肋片的正视图分别如图4B和4C所示。与图1B和图1C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图4B所示的波长转换转盘401上的第一肋片403同样起到了形成气流的作用,但不同的是波长转换色轮上还包括一个环形透光区401a;与之相对应的,外壳421内壁上的第二肋片423同样起到了引导气流到圆心附近的作用,但不同的是还包括第二透光窗口427。这样,当波长转换转盘转动时,环形透光区401a周期性的经过激发光461的光路,此时激发光透射该环形透光区并透射外壳的第二透光窗口427出射。该本实施例中,第一肋片403和第二肋片423都不是圆周对称分布的,而是只覆盖了部分圆周,也就是只在部分圆周区域有效的进行热交换;实验证明这种情况也可以高效的实现热交换,并不会对散热效果产生太大影响。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肋片所形成的风道流出的气流,都是经过两次90度的弯折转向后流向第一肋片靠近圆心的一端的,而实际上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在后面图5A至图6B所示的实施例中将阐述其它的气流回路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如图5A所示。其中,外壳521的内壁的第二肋片523,其正视图如图5B所示。第一肋片间的气流走向与前述实施例相同,而第二肋片间的气流走向分为气流541a和541b两段。如图5B所示,从第一肋片引导流出的气流首先流入第二肋片523,并经由第二肋片523所形成的风道引导在波长转换转盘的外围沿着圆周方向流动形成气流541a,然后再如图5A和5B所示的,从第二肋片523向下流出并向圆心流入形成气流541b。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如图6A所示。其中,外壳621内壁的第二肋片623之间的风道也是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一肋片间的气流走向与前述实施例相同,而第二肋片间的气流走向分为气流641a和641b两段。如图6B所示,从第一肋片引导流出的气流首先流入第二肋片623,并经由第二肋片623所形成的风道引导在波长转换转盘的外围沿着圆周方向流动形成气流641a,然后再如图6A和6B所示的,从第二肋片623向下流出并向圆心流入形成气流641b。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外壳内壁的第二肋片的排布方式以及气流的流动方式都是有多种选择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来自己设计,因此本实用新型所给出的实施例只是举例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实际应用中,波长转换转盘上发出的热量,也会传递给与之相连接的马达。而马达的安全工作温度一般不超过85度,因此马达的使用寿命也必须考虑进来。优选的,波长转换转盘与马达之间使用隔热材料进行连接,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马达的温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波长转换转盘包括波长转换层,该波长转换层与第一肋片相对的位于波长转换转盘的两侧。这有利于第一肋片的排布不受波长转换层的限制,因此是优选的方案。而在实际应用中,波长转换层、第一肋片以及马达的相对位置都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和优化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举例并不构成对次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如图7所示。与图1A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外壳721的外壁包括一系列第三肋片724,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外壳的温度,从而间接的降低波长转换转盘的温度。或者,外壳的外壁与散热装置热连接,甚至与制冷装置(例如半导体制冷器)相连,从而起到降低外壳温度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另一个不同点在于,波长转换转盘上包括标志709,外壳721上包括第三透光窗口729,通过第三透光窗口729可以观察到波长转换转盘上的标志709的转动,从而可以通过探测器探测波长转换转盘的转动速度。这在投影显示中将得到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如图8所示。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外壳821上包括印刷电路板891,该印刷电路板891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分别面向外壳内部和外壳内部。印刷电路板891的第一面包括第一电连接装置,该第一电连接装置与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电连接。例如第一电连接装置通过线路892为马达805供电。该印刷电路板891的第二面包括第二电连接装置,第一电连接装置与第二电连接装置通过印刷电路板891电连接,这样外部电源就可以通过第二电连接装置为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供电或驱动。图中线路893示意与第二电连接装置所连的线路。通过印刷电路板891,在解决了为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供电的同时,还保持了外壳的封闭完整性。
显然本实施例中的印刷电路板的设置和作用与前面实施例提到的气流回路和热交换是独立作用的,也就是说,只要使用了外壳来封闭波长转换转盘,就可以使用印刷电路板的方式来为马达供电同时保证外壳的封闭性,与是否使用第一肋片、第二肋片形成气流归路没有关系。
在上述实施例中,波长转换装置的外壳都是一个整体。在实际应用中,外壳可能是由多个部件构成的。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波长转换转盘安装于一个光学结构上,再使用一个壳体将波长转换转盘罩住。此时壳体和光学结构合在一起对波长转换转盘起到封闭的作用,因此两者共同构成了外壳;显然这种情况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发光装置,包括激发光源和上述的波长转换装置,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透过波长转换装置的外壳的第一透光窗口入射于波长转换转盘并使其受激产生受激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波长转换转盘和马达,马达用于带动波长转换转盘转动;
还包括外壳,用于将波长转换转盘封闭在其内部;该外壳上包括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分别面向外壳内部和外壳外部;该印刷电路板的第一面包括第一电连接装置,该第一电连接装置与外壳内部的电子器件电连接;该印刷电路板的第二面包括第二电连接装置,第一电连接装置与第二电连接装置通过印刷电路板电连接;
其中,所述外壳包括用于接收激发光的第一透光窗口,该第一透光窗口对激发光能够透射同时又能够起到封闭波长转换转盘的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波长转换转盘上包括沿波长转换转盘圆周方向排布的一系列第一肋片,其中至少部分第一肋片的走向是沿着波长转换转盘的径向方向的,用于在波长转换转盘转动时产生沿径向方向向外流出的气流;
所述外壳的内壁包括一系列第二肋片,至少部分相邻的第二肋片形成风道,该风道用于引导从波长转换转盘径向向外流出的气流至少部分地回到第一肋片靠近圆心的一端,以形成气流回路。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肋片包括第一引导段,该第一引导段靠近第一肋片远离圆心的一端,用于接收波长转换转盘转动时产生的气流;相邻的第二肋片的第一引导段形成第一风道,该第一风道引导流入的气流向着第一肋片靠近圆心的一端转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肋片包括第二引导段,第二引导段的一端靠近第一肋片接近圆心的一端,用于流出气流至第一肋片以形成气流回路;相邻的第二肋片的第二引导段形成第二风道,该第二风道将波长转换转盘转动时产生的气流沿着波长转换转盘的径向方向向第一肋片的接近圆心的一端进行引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包括位于第二肋片的第二引导段和第一肋片之间的分隔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第二肋片形成的风道引导从波长转换转盘径向向外流出的气流在波长转换转盘的外围沿着圆周方向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转盘与马达之间使用隔热材料进行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转盘包括波长转换层,该波长转换层与所述第一肋片相对的位于波长转换转盘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外壁包括一系列第三肋片,或者外壳的外壁与散热装置热连接。
10.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发光源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所述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透过波长转换装置的外壳的第一透光窗口入射于波长转换转盘并使其受激产生受激光。
CN201520072482.1U 2015-01-31 2015-01-31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Active CN2046293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72482.1U CN204629367U (zh) 2015-01-31 2015-01-31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72482.1U CN204629367U (zh) 2015-01-31 2015-01-31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29367U true CN204629367U (zh) 2015-09-09

Family

ID=54048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72482.1U Active CN204629367U (zh) 2015-01-31 2015-01-31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29367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6492A (zh) * 2015-01-31 2015-06-03 杨毅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CN105301750A (zh) * 2015-10-12 2016-02-03 杨毅 光学模组、发光装置和投影显示装置
CN105353578A (zh) * 2015-12-07 2016-02-24 杨阳 光源系统及其应用
CN108286662A (zh) * 2017-09-06 2018-07-17 绵阳聚强极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散热荧光激发装置
WO2018184310A1 (zh) * 2017-04-05 2018-10-11 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荧光模块及光源系统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6492A (zh) * 2015-01-31 2015-06-03 杨毅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CN104676492B (zh) * 2015-01-31 2016-08-17 杨毅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WO2016127935A1 (zh) * 2015-01-31 2016-08-18 杨毅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CN106054510A (zh) * 2015-01-31 2016-10-26 杨毅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CN105301750A (zh) * 2015-10-12 2016-02-03 杨毅 光学模组、发光装置和投影显示装置
CN105353578A (zh) * 2015-12-07 2016-02-24 杨阳 光源系统及其应用
WO2018184310A1 (zh) * 2017-04-05 2018-10-11 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荧光模块及光源系统
CN108286662A (zh) * 2017-09-06 2018-07-17 绵阳聚强极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散热荧光激发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34444U (zh)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CN204629367U (zh) 波长转换装置和发光装置
CN103807810B (zh) 波长转换装置及相关发光装置
CN205450547U (zh) 色轮散热装置、光源模组和投影系统
CN101377613A (zh) 投影装置及散热方法
CN102518971A (zh) 一种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光源
CN100547719C (zh) 灯泡密封内循环式散热系统
CN102117867A (zh) Led散热基板的制作方法
CN202501224U (zh) 一种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光源
CN104613443A (zh) 带有导风片的散热器
KR102437947B1 (ko) 컬러 휠 장치
CN105805707A (zh) 封闭式波长转换装置的散热系统和激光显示系统
CN205301790U (zh) 一种散热装置、投影机及投影系统
CN103995422A (zh) 投影机灯泡的冷却机构
CN104019408A (zh) 一种风道散热式led轨道射灯灯体
CN209146821U (zh) 一种多腔体舞台灯散热系统及具有其的舞台灯具
RU2595258C1 (ru) Светодиодная лампа с системой принудительного охлаждения
CN204127915U (zh) 灯具散热结构
CN209496237U (zh) 一种荧光轮散热装置
CN209590513U (zh) 高效散热的荧光粉轮装置
CN208967718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汽车led灯
CN205853212U (zh) 一种小体积uv光固灯
CN212207946U (zh) 一种通用型荧光激发装置的散热模块
SE0201118D0 (sv) Cooling system of lighting apparatus using microwave energy
CN105423237B (zh) 一种大功率成像灯led光源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