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28482U - 限滑差速器 - Google Patents

限滑差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28482U
CN204628482U CN201520104656.8U CN201520104656U CN204628482U CN 204628482 U CN204628482 U CN 204628482U CN 201520104656 U CN201520104656 U CN 201520104656U CN 204628482 U CN204628482 U CN 2046284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n gear
limited
wheel
slip differential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0465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达
邱海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Priority to CN20152010465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284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284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284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限滑差速器,所述限滑差速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太阳齿轮以及第二太阳齿轮,至少一个太阳齿轮可沿轴向靠近相对的太阳齿轮,所述限滑差速器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太阳齿轮和/或第二太阳齿轮的轴向孔内的摩擦单元,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在原始预定位置与所述摩擦单元分离,当所述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靠近相对的太阳齿轮时,所述摩擦单元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或第二太阳齿轮抵靠摩擦,实现限滑差速器限滑功能。本实用新型限滑差速器不会占用额外的安装空间,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限滑差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差速器,尤其是一种限滑差速器。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的动力经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最后传送到驱动桥再左右分配给半轴驱动车轮,在这条动力传送途径上,驱动桥是最后一个总成,它的主要部件是减速器和差速器。
汽车转弯时,内侧车轮和外侧车轮的转弯半径不同,外侧车轮的转弯半径要大于内侧车轮的转弯半径,这就要求在转弯时外侧车轮的转速要高于内侧车轮的转速。“差速器”就是用来让车轮转速产生差异的,在转弯的情况下可以使左右车轮进行合理的扭矩分配,来达到合理的转弯效果。
差速器主要用于把通过驱动马达输入的驱动力分配到驱动车轮的两个齿轮驱动轴上,在汽车向前行驶时,两个齿轮驱动轴上分配的驱动力相同,相应地,两个车轮以相同转速转动,在转弯行驶时,两个车轮的转速基于差速器实现转速调整,即弯道外侧的车轮转速快,而弯道内侧的车轮转速慢,从而顺利实现转弯。
普通差速器由行星齿轮、行星轮架(差速器壳)、半轴齿轮等零件组成。发动机的动力经传动轴进入差速器,直接驱动行星轮架,再由行星轮带动左、右两条半轴,分别驱动左、右车轮。差速器的设计要求满足:(左半轴转速)+(右半轴转速)=2(行星轮架转速)。当汽车直行时,左、右车轮与行星轮架三者的转速相等处于平衡状态,而在汽车转弯时三者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内侧轮转速减小,外侧轮转速增加。
普通差速器存在一种弊端,当车轮悬空时而导致悬空的车轮空转,一旦发生类似的情况,差速器将动力源源不断的传给没有阻力的空转车轮,车辆不但不能向前运动,大量的动力也会流失。
为提高汽车在坏路上的通过能力,某些越野汽车及高级轿车上装置限滑差速器。限滑差速器,英文名为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简称LSD,其主要功能就是在工作时使左右车轮一同运转,而且将左右车轮的转速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车辆保证正常的行进。限滑差速器的特点是,当一侧驱动轮在坏路上滑转时,能使大部分甚至全部转矩传给在良好路面上的驱动轮,以充分利用这一驱动轮的附着力来产生足够的驱动力,使汽车顺利起步或继续行驶。但目前已有的限滑差速器存在需要多个摩擦盘、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限滑差速器,以解决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限滑差速器,所述限滑差速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太阳齿轮以及第二太阳齿轮,第一太阳齿轮外周设置有与第一太阳齿轮相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二太阳齿轮外周设置有与第二太阳齿轮相啮合的第二行星齿轮组,其中:
至少一个太阳齿轮可沿轴向靠近相对的太阳齿轮,所述限滑差速器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太阳齿轮和/或第二太阳齿轮的轴向孔内的摩擦单元,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在原始预定位置与所述摩擦单元分离,当所述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靠近相对的太阳齿轮时,所述摩擦单元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或第二太阳齿轮抵靠摩擦,实现限滑差速器限滑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之间存在轴向间隙,且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或第二太阳齿轮的轮毂具有用于实现抵靠摩擦的内锥面,所述内锥面的内径沿靠近相对的太阳齿轮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摩擦单元具有与对应侧内锥面轮廓一致的锥形段,当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靠近相对的太阳齿轮时,所述内锥面和对应侧锥形段的外表面之间产生抵靠摩擦实现限滑差速器限滑功能,当所述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远离相对的太阳齿轮时,所述内锥面和对应侧锥形段的外表面之间趋向于分离。
优选地,所述摩擦单元为对称构型或非对称构型,包括从中间向两端直径逐渐减小的两个锥形段。
可选地,所述摩擦单元为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摩擦单元包括结构对称的第一锥形体和第二锥形体,所述第一锥形体和第二锥形体包括圆柱齿段,所述圆柱齿段具有用于相对啮合的齿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的内锥面以及所述摩擦单元的锥形段的外表面由斜线或曲线绕轴线旋转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中的至少一个可沿轴向向远离相对的太阳齿轮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分别通过第一、第二行星齿轮架实现安装,可远离移动的太阳齿轮与同侧的行星齿轮之间存在轴向间隙。
具体地,所述可远离移动的太阳齿轮对应的行星齿轮架包括承载内圈和承载外圈,所述承载内圈的直径大于对应侧可移动太阳齿轮的最大直径,所述承载内圈的内表面相对于承载外圈的内表面在轴向上更远离相对的太阳齿轮。
优选地,所述可远离移动的太阳齿轮对应的行星齿轮架包括沿轴向、向相对的太阳齿轮凸伸的锁止销,该锁止销在所述行星齿轮架上的径向位置与所述相对的太阳齿轮的齿槽径向位置相当,且不同的锁止销分别对应不同的齿槽,当所述可移动的太阳齿轮沿轴向向远离相对的太阳齿轮的方向移动时,所述锁止销插入所述可移动的太阳齿轮的齿槽中实现限滑差速器锁止功能。
可选地,当所述可远离移动的太阳齿轮向远离相对的太阳齿轮移动时,所述摩擦单元的长度使得所述摩擦单元仍保持在轮毂和对应半轴之间。
可选地,可移动的的太阳齿轮的轮毂设置或连接用于实现伺服电机驱动力传递的机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或第二太阳齿轮在相对的侧面轴向间距最小处固定有垫片。
与传统限滑差速器相比,本实用新型中,只需要一个太阳齿轮可沿轴向靠近相对的太阳齿轮,并在在第一太阳齿轮和/或第二太阳齿轮的轴向孔内设置摩擦单元,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在原始预定位置与所述摩擦单元分离,当所述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靠近相对的太阳齿轮时,只要所述摩擦单元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或第二太阳齿轮抵靠摩擦,产生摩擦力矩,即可实现限滑差速器限滑功能。因实现抵靠摩擦的摩擦单元位于太阳齿轮的轴向孔中,不会占用额外的安装空间,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限滑差速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限滑差速器中齿轮啮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限滑差速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限滑差速器中的摩擦单元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限滑差速器的未锁止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限滑差速器的锁止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摩擦单元的替换结构方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的限滑差速器100可应用在汽车,例如轿车、卡车、公交车或厢式车的传动系统中,这种汽车通常具有内燃机,当然也可以用电动机作为替代或补充。
图1-3中,限滑差速器100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太阳齿轮11以及第二太阳齿轮12,所述第一太阳齿轮11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12之间存在轴向间隙,所述第一太阳齿轮11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12中的至少一个可沿轴向向靠近相对的太阳齿轮的一侧移动,所述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的轮毂设置或连接用于实现伺服电机驱动力传递的机构。本实施例中,第一太阳齿轮11的第一轮毂111上设置有用于实现伺服电机驱动力传递的凹槽结构,第一太阳齿轮11在伺服电机18的驱动下可轴向往复移动,第二太阳齿轮12轴向固定。第一太阳齿轮11以及第二太阳齿轮12均具有外齿,且第一太阳齿轮11与第二太阳齿轮12齿数相同,但齿冠直径尺寸不同,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太阳齿轮11的齿冠直径尺寸小于第二太阳齿轮12的齿冠直径尺寸,该第一太阳齿轮11和第二太阳齿轮12可以为直齿也可以为斜齿。通过使用齿数相同的第一/第二太阳轮11、12,使得扭矩可以被平均的分配到两侧车轮上。
所述第一太阳齿轮11包括沿远离所述第二太阳齿轮12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轮毂111,所述第一轮毂111具有贯穿所述第一轮毂111的第一轴向孔112,第一轮毂111包括与第一半轴16配合的第一轴配合部1111和用于实现抵靠摩擦的第一锥形部1112,所述第一轴配合部1111的内表面设置键槽,所述第一太阳齿轮11利用所述键槽与对应第一半轴16的连接,实现对第一半轴16的驱动,所述第一锥形部1112具有内锥面,所述内锥面的内径沿靠近第二太阳齿轮12的方向逐渐增大,优选地,该第一锥形部1112具有内圆锥面,该内圆锥面的锥角为5°~10°,优选地,该锥角为7°。
所述第二太阳齿轮12包括沿远离所述第一太阳齿轮11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轮毂121,所述第二轮毂121具有贯穿所述第二轮毂121的第二轴向孔122,第二轮毂121包括与第二半轴17配合的第二轴配合部1211和用于实现抵靠摩擦的第二锥形部1212,所述第二轴配合部1211的内表面设置键槽,所述第二太阳齿轮12利用所述键槽实现与对应第二半轴17的连接,实现对第二半轴17的驱动。所述第二锥形部1212具有内锥面,所述内锥面的内径沿靠近第一太阳齿轮11的方向逐渐增大,优选地,该第二锥形部1212部分具有内圆锥面,该内圆锥面的锥角α为5°~10°,优选地,该锥角α为7°。
第一太阳齿轮11外周设置有与第一太阳齿轮11相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组13,第二太阳齿轮12外周设置有与第二太阳齿轮12相啮合的第二行星齿轮组14,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13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14的行星齿轮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13中的任一行星齿轮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14中相邻的行星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14中的任一行星齿轮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13中相邻的行星齿轮相啮合。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13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14可分别通过第一、第二行星齿轮架131、141实现安装,第一、第二行星齿轮组13、14中均包括2个以上行星齿轮,优选地,每组3个行星齿轮。
该限滑差速器1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轴向孔112、122内,并套设在第一半轴16和第二半轴17临近端上的摩擦单元15,所述摩擦单元15大致呈空心圆柱形,且外径尺寸从中间向两端逐渐减小。
具体地,所述摩擦单元15可以采用铜基合金制成,如图4所示,摩擦单元15大致呈中空管状,两端直径相较中间直径略小的对称构型,包括两个结构对称的第一锥形体151和第二锥形体152,以第一锥形体151为例进行说明,所述第一锥形体151包括圆柱齿段1511、圆柱段1513以及连接圆柱齿段1511和圆柱段1513的锥形段1512,所述圆柱齿段1511的直径大于所述圆柱段的1513的直径,相应地,所述锥形段1512直径较大的一端与所述圆柱齿段1511连接,所述锥形段1512直径较小的一端与所述圆柱段1513连接。所述圆柱齿段1511具有向所述第二锥形体152突出的、与第二锥形体152的圆柱齿段相对啮合的齿状结构,所述第一锥形体151与所述第二锥形体152的圆柱齿段1511的齿状结构相啮合后形成空心圆柱构型。在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圆柱齿段1511的齿状结构主要用于实现第一锥形体151和第二锥形体152之间的抗旋转的啮合,进而使得所述第二锥形体152通过第一锥形体151实现与第二太阳齿轮12的抵靠摩擦,本申请对于圆柱齿段1511的齿状结构的齿形不做限定,可以是三角齿或方齿,当然也可以是其他易于实现二者啮合以及组装的其他齿形。该实施例中,齿形为波浪形。
具体地,所述第一锥形体151和第二锥形体152利用圆柱齿段1511之间的相对啮合力实现连接或通过其他一体成型、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实现连接,本申请对该连接方式不做限定。
所述摩擦单元15的长度应该足够长,以防止当第一太阳齿轮11从原始预定位置向左移动时,处于自由悬浮状态的摩擦单元15在轴向上脱出第一半轴16而导致末端掉入第一太阳齿轮11与第二太阳齿轮12之间的轴向间隙中,即,当可靠近移动的第一太阳齿轮11远离相对的太阳齿轮(第二太阳齿轮12)移动时,所述摩擦单元15仍保持在第一轮毂111的内锥面和对应半轴16之间。
优选地,第一太阳齿轮11的第一锥形部1112、第二太阳齿轮12的第二锥形部1212的锥角与所述第一锥形体151以及第二锥形体152的锥形段1512的锥角倾斜方法以及锥角大小一致,使得当所述第一锥形部1112与所述摩擦单元15的外表面抵靠时,所述第一太阳齿轮11和第二太阳齿轮12通过与摩擦单元15外表面的抵靠关系,实现所述第一太阳齿轮11和第二太阳齿轮12之间的限滑作用。
所述摩擦单元15的最小直径大于第一半轴16以及第二半轴17对应处的直径,在车辆中,所述限滑差速器100处于齿轮油润滑的运行环境中,当限滑差速器100正常运行时,所述摩擦单元15处于自由悬浮状态,与第一太阳齿轮11以及第二太阳齿轮12之间互不干涉,当第一太阳齿轮11在伺服电机18的带动下从原始预定位置沿第一半轴16向右移动时,逐渐靠近所述摩擦单元15并进一步推动摩擦单元15继续向右移动,最终第一太阳齿轮11的第一锥形部1112以及第二太阳齿轮12的第二锥形部1212均抵靠摩擦所述摩擦单元15的外表面,并通过这种抵靠摩擦降低第一半轴16与第二半轴17的扭矩,进而降低所带动车轮的速度,将第一半轴16与第二半轴17的速度差控制在预设范围内,实现限滑功能,当第一太阳齿轮11在伺服电机18的带动下沿第二半轴16左移回到原始预定位置时,所述摩擦单元也会趋于回到自由悬浮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说的原始预定位置指,在实现常规开放式差速器功能时,所述第一太阳齿轮11或第二太阳齿轮12与对应的第一半轴16或第二半轴17的相对位置。
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或第二太阳齿轮在相对的侧面轴向间距最小处固定有垫片,在该实施例中,垫片114的作用是定位第二太阳轮12,防止第一太阳轮11向左移动时,第二太阳轮12撞击第一行星轮组13。
所述限滑差速器10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架131和第二行星齿轮架141的径向圆周面之外的齿圈19,所述齿圈19内面面向所述第一、第二行星齿轮架131、141,所述齿圈19背离第一、第二行星齿轮架131、141的一面即外面形成有外齿,该外齿可以是直齿、斜齿或蜗杆齿。
在该实施方式中,伺服电机18设置在所述限滑差速器100之外,伺服电机18的拨叉可双向移动。该拨叉利用第一太阳齿轮11的第一轮毂111的卡槽,带动第一太阳齿轮11沿轴向向远离或靠近第二太阳齿轮的方向移动。
当需要第一太阳齿轮11对应的第一半轴16驱动的车轮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12对应的第二半轴17驱动的车轮转速差值被允许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正常的转弯等行驶性能时,通过拨叉向所述第一太阳齿轮11施加一轴向力,使得所述第一太阳齿轮11向靠近第二太阳齿轮12的方向移动,同时所述第一太阳齿轮11的第一锥形部1112的内表面趋向于靠近摩擦单元15的左侧外表面,第二太阳齿轮12的第二锥形部1212的内表面趋向于靠近摩擦单元15的右侧外表面,进而在两两之间产生抵靠摩擦,该摩擦扭矩产生一限滑力,使得第一太阳齿轮11和第二太阳齿轮12同时差速转动并带动第一半轴16和第二半轴17同时差速转动。
图4中给出了法向力分析示意,锥角α与法向力Fn以及轴向力Fa之间的关系如下公式所示:
F n = F a sin α
Tf=fFndm
以上Tf表示左右太阳轮之间的锁止力矩,f表示锥面间的摩擦系数,dm表示等效摩擦半径。
即采用锥形段的抵靠摩擦,只需要较小的轴向力即可产生较大的法向力,进而产生较大的摩擦扭矩,实现较好的限滑性能。
所述私服电机18通过控制轴向力的大小,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比如,当其中一只驱动轮发生空转时,私服电机18通过控制向第一太阳齿轮11施加的轴向力控制两只车轮动力输出,阻止空转的车轮继续空转,使另一只车轮也有足够大的动力从而帮助车辆前进;在加速过弯时,输出扭力和离心力迫使车辆内轮扬起离开地面或产生打滑现象,伺服电机18通过控制轴向力可以将动力尽量转移到外侧车轮,提高过弯的速度,加强车辆操控性能。
为了实现限滑差速器锁止,本申请中的至少一个太阳齿轮还可以沿轴向向远离相对的太阳齿轮方向移动的可远离移动的太阳齿轮,该可远离移动的太阳齿轮与同侧的行星齿轮之间存在轴向间隙,以提供该可远离移动的太阳齿轮向远离相对的太阳齿轮方向移动的空间,具体的该实施例中,可靠近移动第一太阳齿轮11同时作为可远离移动的太阳齿轮,其对应的第一行星齿轮架131包括承载内圈1311以及与承载内圈1311连接的承载外圈1312,所述承载内圈1311通过所述承载外圈1312套设在第一太阳齿轮11的轮毂上,所述承载内圈1311通过所述承载外圈1312套设在第一太阳齿轮11的轮毂上,所述承载内圈1311的直径大于对应侧可移动的第一太阳齿轮11的最大直径,所述承载内圈1311的内表面相对于承载外圈1312的内表面在轴向上更远离相对的太阳齿轮,以此为可远离移动的第一太阳齿轮11预留出轴向移动的空间。为了实现限滑差速器的锁止,如图5、6所示,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131的承载内圈1311设置沿轴向向同侧的太阳齿轮(第一太阳齿轮11)凸伸的锁止销1313,在该实施例中,承载内圈1311在靠近第一太阳齿轮11的一侧包括多个锁止孔(图未示),该多个锁止孔中插设有多个沿轴向延伸并朝第一太阳齿轮11侧伸出的锁止销1313,该锁止销1313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131上的径向位置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11的齿槽径向位置相当,且不同的锁止销1313分别对应不同的齿槽。如图5所示,当第一太阳齿轮11位于原始预定位置时,锁止销1313与第一太阳齿轮11之间存在轴向间隙,差速器正常运行。
当车辆一轮掉入坑洞中,此车轮就毫无任何摩擦力可言,着地车轮相对却有着极大的阻力,此时限滑差速器的作用使得所有动力回馈到低摩擦的轮子,打滑的车轮不能产生驱动力,而不打滑的车轮又没有得到足够的扭矩,动力无法有效传输,这种情况下,第一半轴16或第二半轴17驱动的车轮空转而另一侧的第二半轴17或第一半轴16驱动的车轮不转,基于本实施例技术方案,此时伺服电机18通过拨叉带动第一太阳齿轮11向远离第二太阳齿轮12的方向移动,如图6所示,第一行星齿轮架131上固定的锁止销1313插入第一太阳齿轮11的齿槽,使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实现刚性连接,实现限滑差速器的锁止,让限滑差速器不再起差速作用,左右两侧的驱动轮均可得到相同的扭矩,此时第一半轴16和第二半轴17驱动的车轮转速完全一致,转速差是0,扭矩平均分配,使汽车能够继续行驶。
优选地,所述第一太阳齿轮11的齿数是3的倍数,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131设置9个锁止销,锁止销1313的端部有倒角,便于插入,实现左右半轴差速功能的机械锁止。即当汽车的一侧驱动轮空转时,能锁死限滑差速器,使两驱动桥变为刚性联接。
以上实施例中,所述摩擦单元15为分体式结构,可变换地,第一锥形体151和第二锥形体152也可没有圆柱段1513,或者所述摩擦单元15也可采用一体式构型,如图7所示,其结构与第一锥形体151和第二锥形体152啮合后的结构相同,也可进行如下改变,比如包括中间圆柱段以及分别与中间圆柱段两端连接的两个锥形段,且两个锥形段的较大直径端均与所述中间圆柱段连接,从而形成中间鼓起的酒桶状构型,还可以变换地,所述摩擦单元仅包括两个对称结构的锥形段,且两个锥形段的较大直径端直接相接。
上述所述内锥面与锥形段的轮廓由斜线沿轴线旋转形成,在保证内锥面与对应侧的锥形段的倾斜方向以及倾斜角度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低成本地实现内锥面与锥形段之间的抵靠摩擦,可变换地,所述内锥面与对应侧的锥形段的轮廓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曲线沿轴线旋转形成,只需要保证在轴向上越靠近相对的第一太阳齿轮11或第二太阳齿轮12,所述内锥面与锥形段的直径越大即可。可理解地,只要保证第一太阳齿轮11的内锥面与摩擦单元15同侧的锥形段1512的轮廓一致,第二太阳齿轮12的内锥面与摩擦单元15同侧的锥形段的轮廓一致,摩擦单元整体上也可以为非对称结构。
以上实施例中只有第一太阳齿轮11可以轴向移动,还可以有以下替换实现方式,即,所述摩擦单元15仅具有用于与第一太阳齿轮11抵靠摩擦并套设在第一半轴16的部分,该变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摩擦单元15为非对称结构,仅包括锥形段1512或包括锥形段1512和圆柱段1513,同时该摩擦单元15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12一体成型或固定设置在第二太阳齿轮12面向第一太阳齿轮11一侧的第二轮毂121上。
同样地,如果只有第二太阳齿轮12可以轴向移动,则所述摩擦单元15可仅具有用于与第二太阳齿轮12抵靠摩擦并套设在第二半轴17的部分,该变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摩擦单元15为非对称结构,仅包括锥形段1512或包括锥形段1512和圆柱段1513,同时该摩擦单元15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11一体成型或固定设置在第一太阳齿轮11面向第二太阳齿轮12一侧的第一轮毂111上。
可理解地,如果第一太阳齿轮11和第二太阳齿轮12均可以由伺服电机控制实现轴向移动,则套设在第一半轴16和/或第二半轴17上的摩擦单元15即可以是非对称的结构也可以是对称的一体式结构或对称的分体式结构,无论哪种结构,需要与摩擦单元15抵靠摩擦的第一太阳齿轮11和/或第二太阳齿轮必然需要具有对应结构轮廓的内锥面,同时通过私服电机控制向第一太阳齿轮11和/或第二太阳齿轮12施加的轴向力,可以控制抵靠摩擦力的大小进而可以实现对左右车轮的差速的精确控制。
本实用新型中,只需要一个太阳齿轮可沿轴向靠近相对的太阳齿轮,并在在第一太阳齿轮和/或第二太阳齿轮的轴向孔内设置摩擦单元,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在原始预定位置与所述摩擦单元分离,当所述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靠近相对的太阳齿轮时,只要所述摩擦单元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或第二太阳齿轮抵靠摩擦,产生摩擦力矩,即可实现限滑差速器限滑功能。因实现抵靠摩擦的摩擦单元位于太阳齿轮的轴向孔中,不会占用额外的安装空间,结构简单。
具体实现方式中,具有锥形段的摩擦单元可以实现较大的摩擦面积,增加限滑控制效率,当然,摩擦单元也可以具有其他结构形态,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过多限定。可理解地,实现差速限滑功能的太阳齿轮与实现差速锁止功能的太阳齿轮可以是不同的太阳齿轮。
与传统限滑差速器相比,本实用新型限滑差速器组件更少,可以减少传统摩擦轮的数量以及重量,增加了系统稳定性;成本更低,制造容易,结构紧凑,具有轻量化特点,效果更好,采用现有滚齿机即可生产,不会增加制造成本。可灵活实现锁止力矩调节,伺服器可以调整两个太阳轮之间的相对轴向力。另外,该系统可基于车量驱动模式,如经济性、舒适型、运动赛车等进行调整。不同的驱动模式可以采用不同的锁止力。也可以适用于同轴设计或电驱动车辆。
虽然本实用新型仅就某些示范性实施方式进行描述,这些描述应该仅作为示例而不构成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情况下,各种变化均是可能的。

Claims (13)

1.一种限滑差速器,所述限滑差速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太阳齿轮以及第二太阳齿轮,第一太阳齿轮外周设置有与第一太阳齿轮相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二太阳齿轮外周设置有与第二太阳齿轮相啮合的第二行星齿轮组,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太阳齿轮可沿轴向靠近相对的太阳齿轮,所述限滑差速器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太阳齿轮和/或第二太阳齿轮的轴向孔内的摩擦单元,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在原始预定位置与所述摩擦单元分离,当所述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靠近相对的太阳齿轮时,所述摩擦单元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或第二太阳齿轮抵靠摩擦,实现限滑差速器限滑功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之间存在轴向间隙,且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或第二太阳齿轮的轮毂具有用于实现抵靠摩擦的内锥面,所述内锥面的内径沿靠近相对的太阳齿轮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摩擦单元具有与对应侧内锥面轮廓一致的锥形段,当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靠近相对的太阳齿轮时,所述内锥面和对应侧锥形段的外表面之间产生抵靠摩擦实现限滑差速器限滑功能,当所述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远离相对的太阳齿轮时,所述内锥面和对应侧锥形段的外表面之间趋向于分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单元为对称构型或非对称构型,包括从中间向两端直径逐渐减小的两个锥形段。
4.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单元为一体成型。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单元包括结构对称的第一锥形体和第二锥形体,所述第一锥形体和第二锥形体包括圆柱齿段,所述圆柱齿段具有用于相对啮合的齿状结构。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靠近移动的太阳齿轮的内锥面以及所述摩擦单元的锥形段的外表面由斜线或曲线绕轴线旋转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中的至少一个可沿轴向向远离相对的太阳齿轮的方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分别通过第一、第二行星齿轮架实现安装,可远离移动的太阳齿轮与同侧的行星齿轮之间存在轴向间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远离移动的太阳齿轮对应的行星齿轮架包括承载内圈和承载外圈,所述承载内圈的直径大于对应侧可移动太阳齿轮的最大直径,所述承载内圈的内表面相对于承载外圈的内表面在轴向上更远离相对的太阳齿轮。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远离移动的太阳齿轮对应的行星齿轮架包括沿轴向、向相对的太阳齿轮凸伸的锁止销,该锁止销在所述行星齿轮架上的径向位置与所述相对的太阳齿轮的齿槽径向位置相当,且不同的锁止销分别对应不同的齿槽,当所述可移动的太阳齿轮沿轴向向远离相对的太阳齿轮的方向移动时,所述锁止销插入所述可移动的太阳齿轮的齿槽中实现限滑差速器锁止功能。
11.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远离移动的太阳齿轮向远离相对的太阳齿轮移动时,所述摩擦单元的长度使得所述摩擦单元仍保持在轮毂和对应半轴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2或7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可移动的的太阳齿轮的轮毂设置或连接用于实现伺服电机驱动力传递的机构。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或第二太阳齿轮在相对的侧面轴向间距最小处固定有垫片。
CN201520104656.8U 2015-02-12 2015-02-12 限滑差速器 Active CN2046284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04656.8U CN204628482U (zh) 2015-02-12 2015-02-12 限滑差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04656.8U CN204628482U (zh) 2015-02-12 2015-02-12 限滑差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28482U true CN204628482U (zh) 2015-09-09

Family

ID=54047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04656.8U Active CN204628482U (zh) 2015-02-12 2015-02-12 限滑差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28482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39924A (zh) * 2017-04-27 2017-09-08 江苏大学 一种电子限滑差速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8291624A (zh) * 2015-11-24 2018-07-17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具有摩擦配合地耦联的功率输出部的差速传动装置
CN109442018A (zh) * 2018-12-28 2019-03-08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一种非对称式自锁差速器
CN110206865A (zh) * 2019-05-29 2019-09-06 郭放 一种差速锁止机构
CN113389870A (zh) * 2020-03-13 2021-09-14 沃尔沃汽车公司 包括联接周转齿轮的具有扭矩定向的传动设备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1624A (zh) * 2015-11-24 2018-07-17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具有摩擦配合地耦联的功率输出部的差速传动装置
CN107139924A (zh) * 2017-04-27 2017-09-08 江苏大学 一种电子限滑差速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9442018A (zh) * 2018-12-28 2019-03-08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一种非对称式自锁差速器
CN110206865A (zh) * 2019-05-29 2019-09-06 郭放 一种差速锁止机构
CN112703335A (zh) * 2019-05-29 2021-04-23 郭放 一种差速锁止机构
CN113389870A (zh) * 2020-03-13 2021-09-14 沃尔沃汽车公司 包括联接周转齿轮的具有扭矩定向的传动设备
CN113389870B (zh) * 2020-03-13 2023-05-30 沃尔沃汽车公司 包括联接周转齿轮的具有扭矩定向的传动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28482U (zh) 限滑差速器
CN207772868U (zh) 一种双行星排三套轴锁止结构混合动力系统
CN104048012A (zh) 包括具有嵌套环形齿轮的行星变速器的驱动模块
CN101830172A (zh) 轮边电动车桥
CN106763565A (zh) 适于电动车辆使用的三挡行星变速机构
CN103982632B (zh) 用于工程车辆的分动箱以及铰接式自卸车
CN104057821A (zh) 一种两挡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总成
CN106143131A (zh) 空心转子电机及双档行星减速带差速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CN107128175A (zh) 一种分扭比低于2的大载荷分动器
CN103538468B (zh) 具有双侧变速箱的履带车辆电传动装置
CN103640471B (zh) 具有两前进挡和两倒挡的侧变速箱及相应的电传动装置
CN110296194B (zh) 一种行星式三挡换挡装置
CN105626795A (zh) 两挡电动汽车动力总成
CN202451713U (zh) 汽车座椅调角减速箱
CN110030356A (zh) 一种基于锥齿轮的三档电动汽车自动变速器
CN201670055U (zh) 轮边电动车桥
CN213575370U (zh) 一种前后桥输出分置的一体式两档分动箱总成
CN108327497A (zh) 电驱动桥系统
CN209479405U (zh)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器以及混合动力汽车
CN206754316U (zh) 一种差速器
CN205503882U (zh) 两挡电动汽车动力总成
CN211106917U (zh) 一种双输入式电动驱动系统
CN201951247U (zh) 分动器与中桥一体结构
CN101649898A (zh) 双层行星轮系变速器
CN100478586C (zh) 具有非对称结构的限滑差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