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12254U - 一种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12254U
CN204612254U CN201420870667.2U CN201420870667U CN204612254U CN 204612254 U CN204612254 U CN 204612254U CN 201420870667 U CN201420870667 U CN 201420870667U CN 204612254 U CN204612254 U CN 2046122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fin
gripper shoe
core body
exchange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7066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恒
谢显涛
赵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87066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122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122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122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换热器,属于换热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换热器因振动而导致换热管破裂等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换热器,至少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第一换热芯体与第二换热芯体之间间隔预定距离,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内侧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内侧之间设有支撑装置,至少部分第一换热芯体与部分第二换热芯体通过所述支撑装置相互支撑。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尤其是应用于汽车空调等移动领域空调的换热器,属于换热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有一种换热器,特别是微通道换热器,具有两个换热芯体在两个换热器芯体之间间隔了预定距离。这种换热器可以用在常规的家用、医院和商场等静止领域的空调制冷系统,也可以用汽车、地铁、火车、船舶以及集装箱等移动领域的空调制冷系统。在换热器耐震试验以及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压缩机的运动或者/以及由于空调制冷系统的运动造成了换热器的振动,可能使两个换热芯体之间产生碰撞接触,这种碰撞较易导致换热器的换热管破裂,从而发生冷媒泄漏的事故,除此之外,还会导致两个换热芯体的平行度降低、空气流向偏离设计要求、两个换热芯体贴服后相互传热等问题,都会影响换热器的使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以减少振动对换热器使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的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第一换热芯体与第二换热芯体之间间隔预定距离,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内侧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内侧之间设有支撑装置,至少部分第一换热芯体与部分第二换热芯体通过所述支撑装置相互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在两个换热芯体之间设置支撑装置,至少部分第一换热芯体与第二换热芯体通过支撑装置相互支撑,可以理解,换热器内部在设置支撑装置的情况下,两个换热芯体至少部分都得到了有效支撑,而不是像现有技术一样处于整体悬空状态,两个换热芯体通过支撑装置的相互支撑,有利于减缓换热器整体因外力作用产生的振动,而且在产生振动的情况下,能避免两个换热芯体产生的直接碰撞接触,进而避免了换热管因碰撞而导致的破裂,减少振动对换热器在实际应用时使用性能的影响,保证产品换热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第一换热芯体内侧与第二换热芯体内侧之间设有支撑装置,也就是说,支撑装置是位于换热器内部,用户从换热器正面通常看不到支撑装置,如此设置可以保持换热器原有的外观造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包括间隔排列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一翅片,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包括间隔排列的第二换热管和第二翅片,所述支撑装置位于正对的第一翅片与第二翅片之间。第一翅片与第二翅片通过支撑装置相抵,以避免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与支撑装置刚性抵触,从而缩短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由所述第一翅片内侧向第二翅片延伸的第一延伸段和由所述第二翅片内侧向第一翅片延伸的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相抵。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不仅可以用于缩小第一换热芯体以及第二换热芯体的振动幅度,同时,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还可以用于增加第一换热管以及第二换热管的散热面积。第一延伸段设置在第一翅片的内侧,第二延伸段设置在第二翅片的内侧,以避免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影响到换热器的外观结构,从而引发换热器的外轮廓与汽车上换热器的收容空间出现不匹配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由所述第一翅片内侧向第二翅片延伸的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与第二翅片内侧相抵;或者,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由所述第二翅片内侧向第一翅片延伸的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与第一翅片内侧相抵。第一延伸段或第二延伸段不仅可以用于缩小第一换热芯体以及第二换热芯体的振动幅度,同时,第一延伸段或第二延伸段还可以用于增加第一换热管以及第二换热管的散热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包括间隔排列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一翅片,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包括间隔排列的第二换热管和第二翅片,所述支撑装置位于正对的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之间。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通过支撑装置相抵,以避免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相互碰撞。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一端与第一换热管内侧相抵,所述第一弹性单元另一端与正对第一换热管的第二换热管内侧相抵。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通过第一弹性元件柔性接触,在减小第一换热芯体以及第二换热芯体振动幅度的基础上,还可用于效防止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接触。
进一步的,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相邻的两个第一翅片的内侧向第二翅片延伸,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一端夹持在两个第一翅片的延伸部分之间,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相邻的两个第二翅片的内侧向第一翅片延伸,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另一端夹持在两个第二翅片的延伸部分之间。延伸部分用于夹持第一弹性单元,以限制第一弹性单元在换热器上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部分固定在相邻的两个第一翅片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部分固定在相邻的两个第二翅片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抵或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设有第二弹性元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可减小第一换热管以及第二换热管的振动幅度,第二弹性元件用于缓冲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部分固定在所述第一翅片与所述第一换热管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部分固定在所述第二翅片与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抵或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设有第二弹性元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可减小第一换热管以及第二换热管的振动幅度,第二弹性元件用于缓冲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末端具有第一折弯段,所述第二支撑板末端具有与所述第一折弯段同向的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与所述第二折弯段相抵。第一弯折段与第二弯折段用于增加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接触面积,以避免第一换热芯体与第二换热芯体振动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相互错开,从而导致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无法相互抵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换热器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一种换热器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一种换热器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中一种换热器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中一种换热器的第五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中一种换热器的第六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和图2,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芯体1和与第一换热芯体1层叠布置的第二换热芯体2,第一换热芯体1包括第一集流管11、第一翅片12和第一换热管13,第一翅片12和第一换热管13分别固定在第一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上,第二换热芯体2包括第二集流管21、第二翅片22和第二换热管23,第二翅片22和第二换热管23分别固定在第二集流管2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换热芯体1与第二换热芯体2间隔预定距离,为避免汽车、船舶以及集装箱在移动过程中,第一换热管13和第二换热管23发生振动而导致相互碰撞,第一换热芯体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支撑装置,第二换热芯体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支撑装置,第一支撑装置与第二支撑装置相抵,以避免第一换热管13与第二换热管23相撞。
参照图1和图2,第一换热芯体1中两列第一翅片12朝第二翅片22方向延伸有第一延伸段121,第二换热芯体2中两列第二翅片22朝第一翅片12方向延伸有第二延伸段221,第一延伸段121与第二延伸段221相互抵靠,以避免第一换热管13与第二换热管23发生相互碰撞,这就意味着,第一延伸段121就是第一支撑装置,第二延伸段221就是第二支撑装置。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制冷剂从第一集流管11处流入换热器中;接着,第一集流管11内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13和第二换热管23,以实现制冷剂的热量传递;最后,制冷剂从第二换热管23内流入第二集流管21中,并从第二集流管21处排出换热器。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一体成型,即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为一根U形管上,其中两段相互平行的管道。当然,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可以通过其他管道连为一体。
在实际生产中,第一延伸段是第一翅片的加长段,这就意味着,第一换热芯体包括至少两种高度不同的第一翅片,同理第二换热芯体也包括至少两种高度不同的第二翅片。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芯体的两端(第一集流管属于第一换热芯体的其中一部分,第一集流管的端部也就是第一换热芯体的部分端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的端部指的是位于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通过紧固件安装在汽车、船舶以及集装箱上,因此,第一换热芯体振动幅度最大的位置为第一换热芯体中间位置,换句话说,位于第一换热芯体中间位置的第一换热管最容易与第二换热芯体发生碰撞,所以,只有将设置有第一延长段的第一翅片固定在第一集流管中间或靠近中间的位置上,才能最大程度的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同理,将设置有第二延长段的第二翅片固定在第二集流管中间或靠近中间的位置上。
为进一步降低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被撞毁的概率,第一换热芯体上可以设置至少两组加长的第一翅片(一组加长的第一翅片包括两列加长的第一翅片),第二换热芯体上也可以设置至少两组加长的第二翅片(一组加长的第二翅片包括两列加长的第二翅片)。当第一换热芯体上设置两组加长的第一翅片时,第一组加长的第一翅片固定在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的三分之一处,第二组加长的第一翅片固定在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的三分之二处,同时,在第二换热芯体上设置两组加长的第二翅片,两组加长的第二翅片与两组加长的第一翅片一一对应。当第一换热芯体上设置四组加长的第一翅片时,第一组加长的第一翅片固定在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的四分之一处,第二组加长的第一翅片和第三组加长的第一翅片分别固定在第一集流管的二分之一处,第四组加长的第一翅片固定在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的四分之三处,同时,第二换热芯体上设置有四组加长的第二翅片,四组加长的第二翅片与四组加长的第一翅片一一对应。
为减轻换热器的重量,第一延伸段为断续的第一延伸段,即在具有加长段的第一翅片长度方向上,所述一列第一翅片上有一段或者多段第一翅片并没有加长,而是维持第一翅片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为实现换热器更好的热量交换效果,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为微通道扁管,微通道扁管内设置有若干个制冷剂通道。
本实施例中,换热器不局限于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换热器还可以包括第三换热芯体,第一换热芯体、第二换热芯体分别与第三换热芯体层叠布置,并且第三换热芯体与第二换热芯体通过第三支撑装置相抵,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支撑装置适用于至少两层以上换热芯体的换热器上。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其中之一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支撑装置,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通过支撑装置相互抵靠。此结构的优点在于,车间内现有的翅片生产设备可以继续使用,从而实现减少翅片生产设备的更换成本。
具体的,第一翅片的内侧设置有向第二翅片延伸的第一延伸段,第一翅片通过第一延伸段与第二翅片相抵。或者,第二翅片的顶内侧设置有向第一翅片延伸的第二延伸段,第二翅片通过第二延伸段与第一翅片相抵。
实施例三
参照图3和图4,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芯体1和第二换热芯体2,第一换热芯体1和第二换热芯体2层叠布置,第一换热芯体1包括第一集流管11、第一翅片12和第一换热管13,第一翅片12和第一换热管13分别固定在第一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翅片12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第一支撑装置,第二换热芯体2包括第二集流管21、第二翅片22和第二换热管23,第二翅片22和第二换热管23分别固定在第二集流管2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换热芯体1与第二换热芯体2之间通过支撑装置相互抵靠,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弹性元件3,第一弹性元件3一端与第一换热管13相抵,第一弹性元件3另一端与第二换热管23相抵。为限定第一弹性元件3在换热器上的位置,临近第一弹性元件3的两列第一翅片12内侧设置有第一延伸部分,第一延伸部分用于夹持第一弹性元件3的一端,临近第一弹性元件3的两列第二翅片22内侧设置有第二延伸部分,第二延伸部分用于夹持第一弹性元件3的另一端。
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第一翅片12内侧设置有朝第二翅片22方向延伸的第一延长段121,所述的第一延长段121即为第一延伸部分;第二翅片22内侧设置有朝第一翅片12方向延伸的第二延长段221,所述的第二延长段221即为第二延伸部分。
除此以外,第一翅片与第二翅片其中之一设置有用于夹持第一弹性元件的延伸部分,也是可行的。
参照图4,在汽车、船舶以及集装箱在移动过程中,为实现第一换热管13与第二换热管23的相互弹性支撑,第一延长段121通常不与第二延长段221相抵。
本实施例中,支撑装置是第一弹性元件,除此以外,支撑装置还可以是支撑板、套在支撑板一端的第一柔性盖帽以及套在支撑板另一端的第二柔性盖帽,第一柔性盖帽与第一换热管相抵,第二柔性盖帽与第二换热管相抵,此结构中,支撑板用于减小第一换热管以及第二换热管的振动幅度,第一柔性盖帽用于支撑板与第一换热管柔性相抵,第二柔性盖帽用于支撑板与第二换热管柔性相抵。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三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段与第二延伸段抵触,从而减小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芯体的振动幅度,以避免发生第一换热管与第一换热芯体发生相互碰撞,或避免发生第二换热管与第二换热芯体发生相互碰撞。
实施例五
参照图5和图6,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芯体1和第二换热芯体2,第一换热芯体1和第二换热芯体2层叠布置,第一换热芯体1包括第一集流管11、第一翅片12和第一换热管13,第一翅片12和第一换热管13分别固定在第一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上,第二换热芯体2包括第二集流管21、第二翅片22和第二换热管23,第二翅片22和第二换热管23分别固定在第二集流管21的长度方向上。
参照图5和图6,为避免汽车、船舶以及集装箱在移动过程中,第一换热管13与第二换热芯体2之间发生相互碰撞而导致第一换热管13被撞破(或第二换热管23与第一换热芯体1之间发生相互碰撞而导致第二换热管23被撞破),本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翅片12之间固定有部分第一支撑装置(第一支撑装置固定在第一集流管11长度方向上,并且,第一支撑装置的固定位置靠近第一集流管11的中间位置),相邻的第二翅片22之间固定有部分第二支撑装置(第二支撑装置固定在第二集流管21长度方向上,并且,第二支撑装置的固定位置靠近第二集流管21的中间位置),第一支撑装置的末端与第二支撑装置的末端抵触,以避免第一换热管13与第二换热管23相互碰撞而损坏。
参照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翅片12之间固定有部分第一支撑板4,第一支撑板4为第一支撑装置,相邻的第二翅片22之间固定有部分第二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5为第二支撑装置,第一支撑板4的末端与第二支撑板5的末端相互抵靠。
参照图5和图6,为增加第一支撑板4与第二支撑板5之间的相抵面积,第一支撑板4的末端具有第一折弯段41,第二支撑板5的末端具有第二折弯段51,第二折弯段41与第二折弯段51相互抵靠。第一支撑板4及第二支撑板5为铝合金型材或者钣金件
本实施例中,为避免换热器结构发生改变,第一支撑板的宽度制造成与第一换热管的宽度一致,以便于第一支撑板取代第一换热芯体上其中一列第一换热管。同理,第二支撑板的宽度制造成与第二换热管宽度一致,以便于第二支撑板取代第二换热芯体上其中一列第二换热管。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装置包括一块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装置包括一块第二支撑板。
为降低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的碰撞概率,第一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至少两块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装置还可以包括至少两块第二支撑板。
具体的,第一支撑装置上设置有两块第一支撑板,其中一块第一支撑板固定在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的三分之一处,另一块第一支撑板固定在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的三分之二处。同理,第二支撑装置上设置有两块第二支撑板,其中一块第二支撑板固定在第二集流管长度方向的三分之一处,另一块第二支撑板固定在第二集流管长度方向的三分之二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一一对应,以避免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碰撞。
除此以外,第一支撑装置上可以设置有五块第一支撑板,第一块第一支撑板固定在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的四分之一处,第二块第一支撑板、第三块第一支撑板和第四块第一支撑板分别固定在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的二分之一处(或固定在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上靠近二分之一的位置),第五块第一支撑板固定在第一集流管长度方向的四分之三处。同理,第二支撑装置上设置有五块第二支撑板,第一块第二支撑板固定在第二集流管长度方向的四分之一处,第二块第二支撑板、第三块第二支撑板和第四块第二支撑板分别固定在第二集流管长度方向的二分之一处(或固定在第二集流管长度方向上靠近二分之一的位置),第五块第二支撑板固定在第二集流管长度方向的四分之三处。五块第二支撑板与五块第一支撑板一一对应,以避免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碰撞。
实施例六
与实施例五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
参照图7和图8,具体的,第一支撑板4与第二支撑板5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6,第二弹性元件6用于柔性支撑第一支撑板4以及第二支撑板5。第二弹性元件6的上端面设置有与第一支撑板4配合的第一限位槽61,第二弹性元件6的下端面设置有与第二支撑板5配合的第二限位槽62,第一限位槽61和第二限位槽62用于限制第一支撑板4以及第二支撑板5的位置,以避免第一支撑板4与第二支撑板5相互错开。
实施例七
参照图9和图10,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芯体1和第二换热芯体2,第一换热芯体1和第二换热芯体2层叠布置,第一换热芯体1包括第一集流管11、第一翅片12和第一换热管13,第一翅片12和第一换热管13分别固定在第一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上,第二换热芯体2包括第二集流管21、第二翅片22和第二换热管23,第二翅片22和第二换热管23分别固定在第二集流管21的长度方向上。
参照图9和图10,为避免汽车、船舶以及集装箱在移动过程中,第一换热管13与第二换热芯体2之间发生相互碰撞而导致第一换热管13被撞破(或第二换热管23与第一换热芯体1之间发生相互碰撞而导致第二换热管23被撞破),本实施例中,第一翅片12与第一换热管13之间固定有部分第一支撑装置,第二翅片22与第二换热管23之间固定有部分第二支撑装置,第一支撑装置的末端与第二支撑装置的末端抵触,以避免第一换热管13与第二换热管23相互碰撞而损坏。
参照图9和图10,本实施例中,第一翅片12与第一换热管13之间固定有部分第一支撑板4,第一支撑板4为第一支撑装置,第二翅片22与第二换热管23之间固定有部分第二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5为第二支撑装置,第一支撑板4的末端与第二支撑板5的末端相互抵靠。
参照图9和图10,为增加第一支撑板4与第二支撑板5之间的相抵面积,第一支撑板4的末端具有第一折弯段41,第二支撑板5的末端具有第二折弯段51,第二折弯段41与第二折弯段51相互抵靠。
本实施例中,为避免第一换热芯体的长度发生改变,将与第一支撑板连接的第一翅片宽度缩小,宽度缩小的第一翅片与第一支撑板连接后,二者宽度之和与其他宽度不变的第一翅片保持等宽。为避免第二换热芯体的长度发生改变,将与第二支撑板连接的第二翅片宽度缩小,宽度缩小的第二翅片与第二支撑板连接后,二者宽度之和与其他宽度不变的第二翅片保持等宽。
实施例八
与实施例七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
参照图11和图12,具体的,第一支撑板4与第二支撑板5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6,第二弹性元件6用于柔性支撑第一支撑板4以及第二支撑板5。第二弹性元件6的上端面设置有与第一支撑板4配合的第一限位槽61,第二弹性元件6的下端面设置有与第二支撑板5配合的第二限位槽62,第一限位槽61和第二限位槽62用于限制第一支撑板4以及第二支撑板5的位置,以避免第一支撑板4与第二支撑板5相互错开。
实施例九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层叠布置,第一换热芯体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一翅片和第一换热管,第一翅片和第一换热管分别固定在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第二换热芯体包括第二集流管、第二翅片和第二换热管,第二翅片和第二换热管分别固定在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
为避免汽车、船舶以及集装箱在移动过程中,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芯体之间发生相互碰撞而导致第一换热管被撞破(或第二换热管与第一换热芯体之间发生相互碰撞而导致第二换热管被撞破),本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翅片之间,或者相邻的第二翅片之间固定有部分支撑板,第一换热芯体通过支撑板与第二换热芯体相抵。
具体的,相邻的第一翅片之间固定有部分支撑板,第一换热芯体通过支撑板的末端与第二换热芯体上的第二翅片相抵。或者,相邻的第二翅片之间固定有部分支撑板,第二换热芯体通过支撑板的末端与第一换热芯体上的第一翅片相抵。
实施例十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层叠布置,第一换热芯体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一翅片和第一换热管,第一翅片和第一换热管分别固定在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第二换热芯体包括第二集流管、第二翅片和第二换热管,第二翅片和第二换热管分别固定在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
为避免汽车、船舶以及集装箱在移动过程中,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芯体之间发生相互碰撞而导致第一换热管被撞破(或第二换热管与第一换热芯体之间发生相互碰撞而导致第二换热管被撞破),本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翅片之间固定有支撑板,第二翅片的内侧设置有延伸段,支撑板与延伸段相互抵靠,以避免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相互碰撞。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第一换热芯体与第二换热芯体之间间隔预定距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内侧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内侧之间设有支撑装置,至少部分第一换热芯体与部分第二换热芯体通过所述支撑装置相互支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包括间隔排列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一翅片,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包括间隔排列的第二换热管和第二翅片,所述支撑装置位于正对的第一翅片与第二翅片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由所述第一翅片内侧向第二翅片延伸的第一延伸段和由所述第二翅片内侧向第一翅片延伸的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相抵。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由所述第一翅片内侧向第二翅片延伸的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与第二翅片内侧相抵;或者,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由所述第二翅片内侧向第一翅片延伸的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与第一翅片内侧相抵。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包括间隔排列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一翅片,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包括间隔排列的第二换热管和第二翅片,所述支撑装置位于正对的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一端与第一换热管内侧相抵,所述第一弹性单元另一端与正对第一换热管的第二换热管内侧相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相邻的两个第一翅片的内侧向第二翅片延伸,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一端夹持在两个第一翅片的延伸部分之间,与所属第一弹性元件相邻的两个第二翅片的内侧向第一翅片延伸,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另一端夹持在两个第二翅片的延伸部分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部分固定在相邻的两个第一翅片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部分固定在相邻的两个第二翅片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抵或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设有第二弹性元件。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部分固定在所述第一翅片与所述第一换热管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部分固定在所述第二翅片与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 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抵或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设有第二弹性元件。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末端具有第一折弯段,所述第二支撑板末端具有与所述第一折弯段同向的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与所述第二折弯段相抵。
CN201420870667.2U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换热器 Active CN2046122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70667.2U CN204612254U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70667.2U CN204612254U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12254U true CN204612254U (zh) 2015-09-02

Family

ID=53964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70667.2U Active CN204612254U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12254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40034A1 (zh) * 2016-08-31 2018-03-08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WO2018040035A1 (zh) * 2016-08-31 2018-03-08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WO2018040036A1 (zh) * 2016-08-31 2018-03-08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WO2018040037A1 (zh) * 2016-08-31 2018-03-08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CN109813164A (zh) * 2017-11-22 2019-05-28 浙江盾安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排折弯换热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40034A1 (zh) * 2016-08-31 2018-03-08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WO2018040035A1 (zh) * 2016-08-31 2018-03-08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WO2018040036A1 (zh) * 2016-08-31 2018-03-08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WO2018040037A1 (zh) * 2016-08-31 2018-03-08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CN109813164A (zh) * 2017-11-22 2019-05-28 浙江盾安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排折弯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12254U (zh) 一种换热器
CN107314573B (zh) 一种微通道热交换器
CN103411446A (zh) 换热器
CN203231587U (zh)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JP2018532093A (ja) 熱交換器
CN105737453B (zh) 冷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JP6569814B2 (ja) 空調ユニット
CN102878850B (zh) 一种泡沫金属翅片及具有该翅片的多孔扁管微通道换热器
KR20110072005A (ko) 열교환기
EP2906892A1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with improvement of dirt-resisting and anti-blocking
CN206037485U (zh) 一种翅片热交换器管路结构
CN102889713B (zh) 一种客车空调专用平行流换热器
CN110017703A (zh) 热交换器
CN202048831U (zh) 一种新型铝材封条结构
CN205300358U (zh) 一种换热器板片结构
CN102032722B (zh) 汽车空调用涡旋平行流逆流蒸发器
CN204923950U (zh) 热交换器
CN106208525B (zh) 一种空空冷却器
CN107144157A (zh) 一种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led换热器
CN205425534U (zh)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210602336U (zh) 异形曲面平行流换热器
CN204286190U (zh) 换热器翅片
CN201016619Y (zh) 适于热胀冷缩的风冷式热交换器侧板
CN211424744U (zh) 一种对称式氟路结构的双系统热泵机组
CN213543338U (zh) 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折流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