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50339U - 一种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50339U
CN204550339U CN201520217770.1U CN201520217770U CN204550339U CN 204550339 U CN204550339 U CN 204550339U CN 201520217770 U CN201520217770 U CN 201520217770U CN 204550339 U CN204550339 U CN 2045503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outlet
tank
nanofiltration
circulating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1777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琪
李瑞瑞
毛进
王璟
黄倩
李文涛
连坤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TPRI Water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TPRI Water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TPRI Water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TPRI Water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1777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503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503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5033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包括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池、臭氧反应系统、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中间水箱、加药系统、沉淀池、盐酸加药装置、调节水池、超滤系统、反渗透给水箱、反渗透阻垢剂加药装置、反渗透系统及除盐水水箱、纳滤给水箱、纳滤阻垢剂加药装置、纳滤系统及纳滤浓水箱。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降低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中难降解的有机物,提高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的回收率。

Description

一种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处理回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
背景技术
循环水排污水作为循环冷却系统排水,其水质具有含盐量、悬浮物、碱度、硬度含量高的特点,针对循环水排污水水质的特点,现阶段较为常见的循环水排污水处理系统为:混凝澄清、超滤-反渗透、电絮凝-沉淀-超滤-反渗透等,但已有处理系统运行稳定性较差,膜系统污堵严重,系统回收率一般在50%~70%左右,并且循环冷却系统补水为水质较好的地表水。对于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质相比地表水作为补充水的循环水排污水有机物含量更高,对膜的污堵更为严重,因此回用难度更大,系统回收率更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对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进行处理,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的回收率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包括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池、臭氧反应系统、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中间水箱、加药系统、沉淀池、盐酸加药装置、调节水池、超滤系统、反渗透给水箱、反渗透阻垢剂加药装置、反渗透系统及除盐水水箱;
所述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池的出水口与臭氧反应系统的入水口相连通,臭氧反应系统的出水口依次经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及中间水箱与沉淀池的入水口相连通,加药系统的出口与沉淀池的药剂入口相连通,沉淀池的出水口及盐酸加药装置的出口均与调节水池的入口相连通,调节水池的出水口通过超滤系统与反渗透给水箱的入水口相连通,反渗透给水箱的出水口及反渗透阻垢剂加药装置的出口与反渗透系统的入口相连通,反渗透系统的产水出口与除盐水水箱的入水口相连通。
所述加药系统包括氢氧化钠加药装置、碳酸钠加药装置、聚合硫酸铁加药装置及助凝剂加药装置,氢氧化钠加药装置的出口、碳酸钠加药装置的出口、聚合硫酸铁加药装置的出口及助凝剂加药装置的出口均与沉淀池的药剂入口相连通。
所述臭氧反应系统包括臭氧反应器、第一风机及臭氧发生器,第一风机的出口与臭氧反应器底部的入风口相连通,臭氧发生器的臭氧出口与臭氧反应器底部的臭氧入口相连通,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池的出水口与臭氧反应器的入水口相连通,臭氧反应器的出水口与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的入水口相连通。
所述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包括生物活性炭反应器及第二风机,第二风机的出风口与生物活性炭反应器底部的入风口相连通,臭氧反应器的出水口与生物活性炭反应器的入水口相连通,生物活性炭反应器的出水口与中间水箱的入水口相连通。
还包括压滤机,压滤机的入口与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出口相连通,压滤机的出水口与中间水箱的入水口相连通。
超滤系统的自用水出口与中间水箱的入水口相连通。
还包括纳滤给水水箱、纳滤阻垢剂加药装置、纳滤系统及纳滤浓水箱,反渗透系统的反渗透浓水出口与纳滤给水水箱的入水口相连通,纳滤阻垢剂加药装置的出口与纳滤给水水箱的药剂入口相连通,纳滤给水水箱的出水口与纳滤系统的入口相连通,纳滤系统的产水出口与反渗透给水箱的入水口相连通,纳滤系统的浓水出口与纳滤浓水箱的入水口相连通。
所述纳滤给水水箱的出水口与纳滤系统的入口通过纳滤高压泵相连通。
所述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池的出水口与臭氧反应器的入水口通过第一水泵相连通;
所述中间水箱与沉淀池的入水口通过第二水泵相连通;
所述调节水池的出水口与超滤系统的入水口通过第三水泵相连通;
所述反渗透给水箱的出水口与反渗透系统的入水口通过第四水泵相连通。
所述反渗透系统采用一级两段、段间增压式结构,且反渗透系统的运行压力大于4MPa,回收率大于85%;纳滤系统的回收率大于50%;
所述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量为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的TOC含量的3倍,臭氧接触时间为15min~20min。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在对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先依次在臭氧反应系统中进行氧化反应、在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中进行生物处理、在沉淀池中添加氢氧化钠、碳酸钠、聚合硫酸铁及助凝剂进行沉淀、在超滤系统中进行过滤、以及在反渗透系统中进行脱盐浓缩,从而完成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的处理,同时在沉淀的过程中,向沉淀池中添加氢氧化钠、碳酸钠、聚合硫酸铁及助凝剂,使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中的颗粒进行有效的凝结沉淀,避免使超滤系统、反渗透系统及纳滤系统中膜系统的堵塞,同时在处理过程中,采用本实用新型对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进行处理,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收率可达90%以上;同时通过在臭氧反应系统中进行臭氧氧化,可提高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可生化性,BOD/COD值可提高2.0倍左右;另外,通过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对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进行生物处理,可有效降低循环水排污水中难降解的有机物含量,对有机物(以TOC表征)的去除率可达70%以上。
另外,通过纳滤给水水箱、纳滤系统对反渗透系统输出的浓水进行再处理,并将得到的产水进入到反渗透给水箱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对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收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池、2为第一水泵、3为臭氧反应器、4为臭氧发生器、5为第一风机、6为生物活性炭反应器、7为第二风机、8为中间水箱、9为第二水泵、10为沉淀池、11为压滤机、12为氢氧化钠加药装置、13为碳酸钠加药装置、14为聚合硫酸铁加药装置、15为助凝剂加药装置、16为调节水池、17为盐酸加药装置、18为第三水泵、19为超滤系统、20为反渗透给水箱、21为第四水泵、22为反渗透系统、23为反渗透阻垢剂加药装置、24为除盐水水箱、25为纳滤给水水箱、26为纳滤阻垢剂加药装置、27为纳滤高压泵、28为纳滤系统、29为纳滤浓水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包括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池1、臭氧反应系统、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中间水箱8、加药系统、沉淀池10、盐酸加药装置17、调节水池16、超滤系统19、反渗透给水箱20、反渗透阻垢剂加药装置23、反渗透系统22及除盐水水箱24;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池1的出水口与臭氧反应系统的入水口相连通,臭氧反应系统的出水口依次经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及中间水箱8与沉淀池10的入水口相连通,加药系统的出口与沉淀池10的药剂入口相连通,沉淀池10的出水口及盐酸加药装置17的出口均与调节水池16的入口相连通,调节水池16的出水口通过超滤系统19与反渗透给水箱20的入水口相连通,反渗透给水箱20的出水口及反渗透阻垢剂加药装置23的出口与反渗透系统22的入口相连通,反渗透系统22的产水出口与除盐水水箱24的入水口相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加药系统包括氢氧化钠加药装置12、碳酸钠加药装置13、聚合硫酸铁加药装置14及助凝剂加药装置15,氢氧化钠加药装置12的出口、碳酸钠加药装置13的出口、聚合硫酸铁加药装置14的出口及助凝剂加药装置15的出口均与沉淀池10的药剂入口相连通;臭氧反应系统包括臭氧反应器3、第一风机5及臭氧发生器4,第一风机5的出口与臭氧反应器3底部的入风口相连通,臭氧发生器4的臭氧出口与臭氧反应器3底部的臭氧入口相连通,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池1的出水口与臭氧反应器3的入水口相连通,臭氧反应器3的出水口与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的入水口相连通;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包括生物活性炭反应器6及第二风机7,第二风机7的出风口与生物活性炭反应器6底部的入风口相连通,臭氧反应器3的出水口与生物活性炭反应器6的入水口相连通,生物活性炭反应器6的出水口与中间水箱8的入水口相连通;超滤系统19的自用水出口与中间水箱8的入水口相连通。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压滤机11、纳滤给水水箱25、纳滤阻垢剂加药装置26、纳滤系统28及纳滤浓水箱29,反渗透系统22的反渗透浓水出口与纳滤给水水箱25的入水口相连通,纳滤阻垢剂加药装置26的出口与纳滤给水水箱25的药剂入口相连通,纳滤给水水箱25的出水口与纳滤系统28的入口相连通,纳滤系统28的产水出口与反渗透给水箱20的入水口相连通,纳滤系统28的浓水出口与纳滤浓水箱29的入水口相连通。压滤机11的入口与沉淀池10底部的污泥出口相连通,压滤机11的出水口与中间水箱8的入水口相连通;纳滤给水水箱25的出水口与纳滤系统28的入口通过纳滤高压泵27相连通;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池1的出水口与臭氧反应器3的入水口通过第一水泵2相连通;中间水箱8与沉淀池10的入水口通过第二水泵9相连通;调节水池16的出水口与超滤系统19的入水口通过第三水泵18相连通;反渗透给水箱20的出水口与反渗透系统22的入水口通过第四水泵21相连通。
所述反渗透系统22采用一级两段、段间增压式结构,且反渗透系统22的运行压力大于4MPa,回收率大于85%;纳滤系统的回收率大于50%;臭氧发生器4产生的臭氧量为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的TOC含量的3倍,臭氧接触时间为15min~20min。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由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池1经过第一水泵2进入臭氧反应器3,臭氧反应器3分别与第一风机5及提供臭氧的臭氧发生器4相连通,通过第一风机5向臭氧反应器3进行曝气,经臭氧反应器3氧化后的水进入生物活性炭反应器6进行生物处理,第二风机7向生物活性炭反应器6进行曝气,生物活性炭反应器6输出的水进入到中间水箱8,并通过第二水泵9进入沉淀池10进行软化,沉淀池10分别连接氢氧化钠加药装置12、碳酸钠加药装置13、聚合硫酸铁加药装置14及助凝剂加药装置15,沉淀池10产生的污泥进入压滤机11脱水,压滤机11脱出的水回至中间水箱8中,沉淀池10输出的水进入调节水池16,并通过盐酸加药装置17将调节水池16内的pH调节至6.8~7.2,然后通过第三水泵18进入超滤系统19中进行过滤,超滤系统19自用水反回至中间水箱8,超滤系统19输出的水进入反渗透给水箱20,通过第四水泵21进入反渗透系统22进行脱盐浓缩,反渗透系统22与反渗透阻垢剂加药装置23相连,反渗透系统22产水进入除盐水水箱24中,反渗透系统22输出的浓水进入纳滤给水水箱25,纳滤给水水箱25内的浓水通过纳滤高压泵27进入纳滤系统28中进行再浓缩,纳滤阻垢剂加药装置26与纳滤给水水箱25相连,纳滤系统28输出的产水进入反渗透给水箱20,纳滤系统28输出的浓水进入到纳滤浓水箱29。

Claims (9)

1.一种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池(1)、臭氧反应系统、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中间水箱(8)、加药系统、沉淀池(10)、盐酸加药装置(17)、调节水池(16)、超滤系统(19)、反渗透给水箱(20)、反渗透阻垢剂加药装置(23)、反渗透系统(22)及除盐水水箱(24);
所述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池(1)的出水口与臭氧反应系统的入水口相连通,臭氧反应系统的出水口依次经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及中间水箱(8)与沉淀池(10)的入水口相连通,加药系统的出口与沉淀池(10)的药剂入口相连通,沉淀池(10)的出水口及盐酸加药装置(17)的出口均与调节水池(16)的入口相连通,调节水池(16)的出水口通过超滤系统(19)与反渗透给水箱(20)的入水口相连通,反渗透给水箱(20)的出水口及反渗透阻垢剂加药装置(23)的出口与反渗透系统(22)的入口相连通,反渗透系统(22)的产水出口与除盐水水箱(24)的入水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反应系统包括臭氧反应器(3)、第一风机(5)及臭氧发生器(4),第一风机(5)的出口与臭氧反应器(3)底部的入风口相连通,臭氧发生器(4)的臭氧出口与臭氧反应器(3)底部的臭氧入口相连通,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池(1)的出水口与臭氧反应器(3)的入水口相连通,臭氧反应器(3)的出水口与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的入水口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包括生物活性炭反应器(6)及第二风机(7),第二风机(7)的出风口与生物活性炭反应器(6)底部的入风口相连通,臭氧反应器(3)的出水口与生物活性炭反应器(6)的入水口相连通,生物活性炭反应器(6)的出水口与中间水箱(8)的入水口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系统包括氢氧化钠加药装置(12)、碳酸钠加药装置(13)、聚合硫酸铁加药装置(14)及助凝剂加药装置(15),氢氧化钠加药装置(12)的出口、碳酸钠加药装置(13)的出口、聚合硫酸铁加药装置(14)的出口及助凝剂加药装置(15)的出口均与沉淀池(10)的药剂入口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滤机(11),压滤机(11)的入口与沉淀池(10)底部的污泥出口相连通,压滤机(11)的出水口与中间水箱(8)的入水口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超滤系统(19)的自用水出口与中间水箱(8)的入水口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纳滤给水水箱(25)、纳滤阻垢剂加药装置(26)、纳滤系统(28)及纳滤浓水箱(29),反渗透系统(22)的反渗透浓水出口与纳滤给水水箱(25)的入水口相连通,纳滤阻垢剂加药装置(26)的出口与纳滤给水水箱(25)的药剂入口相连通,纳滤给水水箱(25)的出水口与纳滤系统(28)的入口相连通,纳滤系统(28)的产水出口与反渗透给水箱(20)的入水口相连通,纳滤系统(28)的浓水出口与纳滤浓水箱(29)的入水口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纳滤给水水箱(25)的出水口与纳滤系统(28)的入口通过纳滤高压泵(27)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水池(1)的出水口与臭氧反应器(3)的入水口通过第一水泵(2)相连通;
所述中间水箱(8)与沉淀池(10)的入水口通过第二水泵(9)相连通;
所述调节水池(16)的出水口与超滤系统(19)的入水口通过第三水泵(18)相连通;
所述反渗透给水箱(20)的出水口与反渗透系统(22)的入水口通过第四水泵(21)相连通。
CN201520217770.1U 2015-04-10 2015-04-10 一种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5503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17770.1U CN204550339U (zh) 2015-04-10 2015-04-10 一种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17770.1U CN204550339U (zh) 2015-04-10 2015-04-10 一种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50339U true CN204550339U (zh) 2015-08-12

Family

ID=53825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17770.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550339U (zh) 2015-04-10 2015-04-10 一种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503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87973A (zh) * 2015-04-10 2015-07-22 西安西热水务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87973A (zh) * 2015-04-10 2015-07-22 西安西热水务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22537B (zh) 一种循环水排污水膜法回用系统
CN104058548B (zh) 一种不锈钢冷轧酸性废水脱氮除盐回用工艺
CN103408193B (zh) 以微污染地表水为水源制备钢铁厂用脱盐水的工艺
CN102249491B (zh) 城市污水厂二级处理出水深度处理的装置及工艺
CN104370426B (zh) 一种高温印染废水的处理装置和方法
CN102690003B (zh) 双膜法深度处理柠檬酸废水的装置及方法
CN204569599U (zh) 一种新型零污染排放污水综合处理系统
CN105366893A (zh) 一种印染废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3663849A (zh) 一种集成膜技术与高级氧化技术组合工艺处理造纸废水的方法
CN107522340A (zh) 一种回收处理高氯盐污水的系统及方法
CN105330004B (zh) 一种中水回用的处理工艺
CN109912068A (zh) 基于反渗透脱盐处理的排污水净化系统和净化工艺
CN105692956A (zh) 一种低浓度有机磷废水的处理方法
CN103896457B (zh) 一种精细化工废水处理工艺
CN204550339U (zh) 一种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
CN104787973B (zh) 一种中水水源循环水排污水回用系统
CN110204109A (zh) 一种市政中水水源的火电厂循环水排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03668153U (zh) 一种印染生产废水回用系统装置
CN203474587U (zh) 一种印染纺织废水处理与回用装置
CN205803169U (zh) 一种褐藻胶生产废水回收利用系统
CN104086043A (zh) 一种印染废水处理回用方法
CN211004887U (zh) 一种垃圾焚烧电站生产废水处理系统
CN210103707U (zh) 一种氯碱化工母液水处理及回用系统
CN102358675A (zh) 印染废水回用处理系统
CN207904081U (zh) 一种糠醛废水的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10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1012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