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17378U - 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池 - Google Patents

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17378U
CN204517378U CN201520201244.6U CN201520201244U CN204517378U CN 204517378 U CN204517378 U CN 204517378U CN 201520201244 U CN201520201244 U CN 201520201244U CN 204517378 U CN204517378 U CN 2045173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electrode
integrated type
protect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0124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Zhongga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Vimicr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Vimicro Corp filed Critical Wuxi Vimicro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020124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173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173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1737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池,所述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包括封装体、金属引线框和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封装体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金属引线框和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置于封装体的下表面,金属引线框包括若干引线,其用于通过引线实现第一管脚与第一电源端相连,实现第二管脚与第二电源端相连,实现第三管脚与电芯负极相连,实现电芯正极与第一电源端相连,并形成有作为第一电源端使用的第一电极和作为第二电源端使用的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暴露于封装体的上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省去现有电池中的电池保护板,从而在相同的电池空间条件下,可填充更多的电芯材料,增加电池容量。

Description

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池。
【背景技术】
锂电池(比如,锂离子电池和锂聚合物电池)因其物理特性,在使用过程中,其对充电电流、放电电流、电压及温度要求很严格,一旦超过将会产生爆炸等严重后果,因此,锂电池内通常都设置有电池保护电路,以对锂电池进行充放电保护。
请参考图1所示,其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电池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该电池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芯片(或称电池保护单元)110、开关组合电路120、电阻R1、电阻R2和电容C1。
电池保护电路的第一电源端P+与电芯Bat的正极B+直接相连,所述电池保护电路的第二电源端P-通过开关组合电路120与电芯Bat的负极B-相连,电阻R1和电容C1串联于电芯Bat的正极B+和负极B-之间。
所述电池保护芯片110包括三个连接端(或称为检测端)和两个控制端。三个连接端分别为与电芯Bat正极B+相连的第一检测端(或称电芯正极连接端)VDD、与电芯Bat负极B-相连的第二检测端(或称接地端)VSS和与第二电源端P-相连的第三检测端VM,两个控制端分别为充电控制端COUT和放电控制端DOUT。其中,连接端VDD与电阻R1和电容C1之间的连接节点相连,连接端VSS与电芯Bat的负极B-相连,连接端VM通过电阻R2与第二电源端P-相连。
所述电池保护芯片110检测电芯Bat的充电是否异常,如果异常,则通过其充电控制端COUT输出禁止充电控制信号,如果不异常,则通过其充电控制端COUT输出允许充电控制信号。所述电池保护芯片110检测电芯Bat的放电是否异常,如果异常,则通过其放电控制端DOUT输出禁止放电控制信号,如果不异常,则通过其放电控制端DOUT输出允许放电控制信号。
所述开关组合电路120根据所述禁止充电控制信号切断所述电芯Bat的充电回路,根据所述允许充电控制信号导通所述电芯Bat的充电回路以对所述电芯Bat进行充电保护。所述开关组合电路120根据所述禁止放电控制信号切断所述电芯Bat的放电回路,根据所述允许放电控制信号导通所述电芯Bat的放电回路以对所述电芯Bat进行放电保护。
所述开关组合电路12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有关电池充放电通路中通用的开关组合。如图1所示,所述开关组合电路120包括第一NMOS(N-Channel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晶体管MN1和第二NMOS晶体管MN2,所述第一NMOS晶体管MN1的源极与所述电芯Bat的负极B-相连,其漏极与所述第二NMOS晶体管MN2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一NMOS晶体管MN1中寄生有二极管D1,所述第二NMOS晶体管MN2中寄生有二极管D2。
通常,电池保护电路是安装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该印刷电路板(可称为电池保护板)上一般装配有电池保护芯片、两个电阻、一个电容和功率开关(开关组合电路)等。由于电池保护板需要占用额外的电池空间,若将被电池保护板占用的空间用来填充电芯材料,可能增加电池容量,另外,电池保护板也需要额外的成本。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其将电池保护电路和开关组合电阻以及相关外围电阻集成到一个芯片中,提高了集成度,从而在相同的电池空间条件下,可填充更多的电芯材料,增加电池容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池,其可以省去现有电池中的电池保护板及其占用的空间,从而在相同的电池空间条件下,可填充更多的电芯材料,增加电池容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其包括封装在一起的电池保护晶片和功率开关晶片,第一管脚、第二管脚和第三管脚。所述电池保护晶片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容C1和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1和电容C1串联于第一管脚和第三管脚之间,所述电池保护单元包括第一检测端、第二检测端、第三检测端、充电控制端和放电控制端,第一检测端与电阻R1和电容C1之间的连接节点相连,第二检测端与第三管脚相连,第三检测端通过电阻R2与所述第二管脚相连,所述电池保护单元基于第一检测端、第二检测端和第三检测端对电芯的充放电回路进行检测,以在充电异常时,由所述充电控制端输出充电保护信号,在放电异常时,由所述放电控制端输出放电保护信号;所述功率开关晶片连接于第三管脚和第二管脚之间,其根据充电保护信号切断所述电芯的充电回路,根据所述放电保护信号切断所述电芯的放电回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其包括由封装材料形成的封装体、金属引线框和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所述封装体包括上表面和与该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所述金属引线框和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安置于所述封装体的下表面,所述金属引线框包括若干引线,其用于通过引线实现所述第一管脚与电池的第一电源端相连,实现第二管脚与电池的第二电源端相连,实现第三管脚与电芯的负极相连,实现电芯的正极与第一电源端相连,并形成有作为第一电源端使用的第一电极和作为第二电源端使用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暴露于所述封装体的上表面。所述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包括封装在一起的电池保护晶片和功率开关晶片,第一管脚、第二管脚和第三管脚。所述电池保护晶片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容C1和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1和电容C1串联于第一管脚和第三管脚之间,所述电池保护单元包括第一检测端、第二检测端、第三检测端、充电控制端和放电控制端,第一检测端与电阻R1和电容C1之间的连接节点相连,第二检测端与第三管脚相连,第三检测端通过电阻R2与所述第二管脚相连,所述电池保护单元基于第一检测端、第二检测端和第三检测端对电芯的充放电回路进行检测,以在充电异常时,由所述充电控制端输出充电保护信号,在放电异常时,由所述放电控制端输出放电保护信号;所述功率开关晶片连接于第三管脚和第二管脚之间,其根据充电保护信号切断所述电芯的充电回路,根据所述放电保护信号切断所述电芯的放电回路。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引线框包括第一引线、第二引线和第三引线,各条引线互无交叠,所述第一引线与所述第一管脚相连,所述第一引线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其另一端与所述电芯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引线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电极,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脚相连;所述第三引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管脚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电芯的负极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封装体为塑料体,所述金属引线框为铜材质,在金属引线框需要进行焊接处的表面增加含锡锑合金层。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引线框还包括第三电极,且第三电极也暴露于所述封装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三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短路连接;或所述第三电极通过一个ID识别电阻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封装体在放置金属引线框处设置有第二凹槽,将金属引线框埋置于该第二凹槽中。
进一步的,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粘合在所述封装体的下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封装体在放置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处设置有第一凹槽,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嵌入该第一凹槽中,并使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的管脚位于该第一凹槽外。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为梯形,该梯形的第一凹槽的第一平行边的长度小于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的宽度,该梯形的第一凹槽的第二平行边的长度大于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的宽度,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卡置于该梯形的第一凹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其包括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芯。所述电芯包括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电芯的正极和负极暴露于第一表面;安置有所述金属引线框和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的封装体的下表面与所述电芯的第一表面相接合。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其包括由封装材料形成的封装体、金属引线框和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所述封装体包括上表面和与该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所述金属引线框和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安置于所述封装体的下表面,所述金属引线框包括若干引线,其用于通过引线实现所述第一管脚与电池的第一电源端相连,实现第二管脚与电池的第二电源端相连,实现第三管脚与电芯的负极相连,实现电芯的正极与第一电源端相连,并形成有作为第一电源端使用的第一电极和作为第二电源端使用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暴露于所述封装体的上表面。所述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包括封装在一起的电池保护晶片和功率开关晶片,第一管脚、第二管脚和第三管脚。所述电池保护晶片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容C1和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1和电容C1串联于第一管脚和第三管脚之间,所述电池保护单元包括第一检测端、第二检测端、第三检测端、充电控制端和放电控制端,第一检测端与电阻R1和电容C1之间的连接节点相连,第二检测端与第三管脚相连,第三检测端通过电阻R2与所述第二管脚相连,所述电池保护单元基于第一检测端、第二检测端和第三检测端对电芯的充放电回路进行检测,以在充电异常时,由所述充电控制端输出充电保护信号,在放电异常时,由所述放电控制端输出放电保护信号;所述功率开关晶片连接于第三管脚和第二管脚之间,其根据充电保护信号切断所述电芯的充电回路,根据所述放电保护信号切断所述电芯的放电回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电池保护电路中的两个电阻和一个电容集成于电池保护晶片中,然后将该电池保护晶片与功率开关晶片封装在一个封装体内,从而将电池保护电路集成封装为一个芯片。这样,可以节省电池保护电路占用的空间。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省去现有电池中的电池保护板及其占用的空间,从而在相同的电池空间条件下,可填充更多的电芯材料,增加电池容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电池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包括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的电池的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塑料体中的第一凹槽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金属引线框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金属引线框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金属引线框在再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装配完成后的电池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除非特别说明,本文中的连接、相连、相接的表示电性连接的词均表示直接或间接电性相连。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的电池保护电路进行了改进。
请参考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包括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的电池的电路示意图。该电池包括电芯Bat和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200。
图2中的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200与图1中的电池保护电路的具体组成和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图2中的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200与图1中的电池保护电路的区别在于,其将电阻R1、电阻R2、电容C1和电池保护单元212集成在一个电池保护晶片210中,将开关组合电路集成为一个功率开关晶片220,然后将电池保护晶片210和功率开关晶片220封装在一起,形成全集成式锂电池保护芯片(简称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
以下具体介绍图2所示的电池及其中的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
所述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200包括封装在一起的电池保护晶片210和功率开关晶片220,第一管脚1、第二管脚2和第三管脚3。所述第一管脚1与电池的第一电源端P+相连,所述第二管脚2与电池的第二电源端P-相连,所述第三管脚3与电芯Bat的负极B-相连,电芯Bat的正极B+与所述第一电源端P+相连。
所述电池保护晶片210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容C1和电池保护单元212。所述电阻R1和电容C1串联于第一管脚1和第三管脚3之间。所述电池保护单元212包括第一检测端VDD、第二检测端VM、第三检测端VSS、充电控制端COUT和放电控制端DOUT,第一检测端VDD与电阻R1和电容C1之间的连接节点相连,第二检测端VSS与第三管脚3相连,第三检测端VM通过电阻R2与所述第二管脚2相连。所述电池保护单元212基于第一检测端VDD、第二检测端VSS和第三检测端VM对电芯Bat的充放电回路进行检测,以在充电异常时,由所述充电控制端COUT输出充电保护信号,在放电异常时,由所述放电控制端DOUT输出放电保护信号。
所述功率开关晶片220(其为开关组合电路)连接于第三管脚3和第二管脚2之间,其根据充电保护信号切断所述电芯Bat的充电回路,根据所述放电保护信号切断所述电芯Bat的放电回路。在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功率开关晶片220包括第一NMOS晶体管MN1和第二NMOS晶体管MN2,所述第一NMOS晶体管MN1的源极与所述第三管脚3相连,其栅极与所述放电控制端DOUT相连,其漏极与所述第二NMOSMN2晶体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二NMOS晶体管MN2的栅极与所述充电控制端COUT相连,其源极与所述第二管脚2相连。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电池保护电路中的两个电阻和一个电容集成于电池保护晶片中,然后将该电池保护晶片与功率开关晶片封装在一个封装内,从而将电池保护电路集成封装为一个芯片。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电池保护电路占用的空间,从而在相同的电池空间条件下,可填充更多的电芯材料,增加电池容量。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还存在装配问题,为了便于将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和电芯组装成电池,本实用新型还提供有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
请参考图3所述,其为本实用新型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的一表面视图。图3所示的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包括由封装材料形成的封装体310、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320和金属引线框330。
所述封装体310包括上表面和与该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图3为下表面视图。所述封装体310使用的封装材料可为塑料、陶瓷、玻璃等封装材料,优选塑料材质,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实施例中均采用塑料封装体(简称塑料体)进行说明。
所述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320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所述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320固定于所述塑料体310的下表面。图3所示的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320采用6管脚封装,可以为sot23-6或DFN23-6封装形式;可以采用4管脚封装形式或3管脚封装形式,可以为通用的DFN4或特别定制的封装形式;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320必须的管脚只有3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320通过强力胶粘合在所述塑料体310的下表面,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320的顶部(一般为芯片型号等标识打印的那一面)与所述塑料体310的下表面相贴。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塑料体310在放置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320处设置有第一凹槽,可以将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320嵌入该第一凹槽中,放置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320的顶部与第一凹槽的底部相贴,并保证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320的管脚位于该第一凹槽外,以便于和金属引线框330焊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塑料体310的第一凹槽中设置有助于固定芯片的结构,请参考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塑料体中的第一凹槽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在图4中,塑料体410的下表面设置的第一凹槽440为梯形,该梯形凹槽440在所述塑料体410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平行边的长度小于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420的宽度;该梯形凹槽440在所述塑料体410的下表面上的第二平行边的长度大于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420的宽度。这样,当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420在梯形凹槽440的第二平行边向第一平行边推进(或装配)时,最终,梯形凹槽440可以卡住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420,另外,需保证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420的的管脚位于该梯形凹槽440外,以便于和金属引线框焊接。
以下通过图3、图5和图6和7介绍具体介绍所述金属引线框。
请继续参考图3所示,所述金属引线框330安置于所述塑料体310的下表面。所述金属引线框330包括若干引线,其用于通过引线实现第一管脚1与电池的第一电源端P+相连,实现第二管脚2与电池的第二电源端P-相连,实现第三管脚3与电芯的负极B-相连,实现电芯的正极B+与第一电源端P+相连,并形成有作为第一电源端使用的第一电极和作为第二电源端使用的第二电极。具体的,所述金属引线框330包括第一引线I、第二引线II和第三引线III,各条引线互无交叠,所述第一引线I与所述第一管脚1焊接(或相连),所述第一引线I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电极P+,其另一端与所述电芯的正极B+焊接(或相连);所述第二引线II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电极P-,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脚2焊接(或相连);所述第三引线III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管脚3焊接(或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电芯的负极B-焊接(或相连)。
请参考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金属引线框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一般金属引线框主要采用铜材质,以提高导电特性。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可以在金属引线框需要进行焊接处的铜层表面增加助焊层,比如,在图5虚线标识出的5处位置,可以增加含锡锑合金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金属引线框中的第一电极P+和第二电极P-需要从塑料体的上表面暴露出来,以便成品电池安装入手机等电子设备时,可以与手机内电路进行良好的电气连接。请参考图5所示,塑料体510需要在图5中的点划线处进行开槽,以使金属引线框530中的第一电极P+和第二电极P-暴露于塑料体510的上表面。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金属引线框530除了点线框内的部分外,其余金属框架部分被埋置于所述塑料体510中,具体的,可以在所述塑料体510放置金属引线框530处设置有第二凹槽,可以将金属引线框530埋置于该第二凹槽中。
请参考图6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金属引线框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与图5中的金属引线框的区别在于增加了第三电极O,该第三电极O与第二电极P-之间短路连接;且第三电极O也暴露于塑料体的上表面。第三电极O可以为空电极,也可以为测试用电极。
请参考图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金属引线框在再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与图6中的金属引线框的区别在于第三电极O通过一个ID(Identifier)识别电阻与第二电极P-相连接,识别电阻安装在如图6中位于第三电极O和第二电极P-之间的斜线填充的长方形区域。此第三电极O可作为电池ID识别电极使用。为了减小焊接电阻,可以在第三电极O和第二电极P-的表面增加助焊材料,例如,锡锑合。
请参考图8所示,其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装配完成后的电池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立体图。该电池包括电芯(或电芯体)810和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820。
所述电芯810包括第一表面812和与第一表面812相对的第二表面814,电电芯810的正极和负极暴露于第一表面812。
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820包括由封装材料形成的封装体822、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未图示)和金属引线框。所述封装体包括上表面8222和与该上表面8222相对的下表面8224,金属引线框和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安置于所述封装体822的下表面8224。安置有所金属引线框和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的封装体822的下表面8224与所述电芯810的第一表面812相接合。第一电极P+、第二电极P-和第三电极O暴露于所述封装体822的上表面8222上。
这样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的省去电池中的电池保护板及其占用的空间,从而在相同的电池空间条件下,可填充更多的电芯材料,增加电池容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相连、“连”、“接”等表示电性相连的词语,如无特别说明,则表示直接或间接的电性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改动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相应地,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前述具体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封装在一起的电池保护晶片和功率开关晶片,第一管脚、第二管脚和第三管脚,
所述电池保护晶片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容C1和电池保护单元,
所述电阻R1和电容C1串联于第一管脚和第三管脚之间,
所述电池保护单元包括第一检测端、第二检测端、第三检测端、充电控制端和放电控制端,第一检测端与电阻R1和电容C1之间的连接节点相连,第二检测端与第三管脚相连,第三检测端通过电阻R2与所述第二管脚相连,所述电池保护单元基于第一检测端、第二检测端和第三检测端对电芯的充放电回路进行检测,以在充电异常时,由所述充电控制端输出充电保护信号,在放电异常时,由所述放电控制端输出放电保护信号;
所述功率开关晶片连接于第三管脚和第二管脚之间,其根据充电保护信号切断所述电芯的充电回路,根据所述放电保护信号切断所述电芯的放电回路。
2.一种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由封装材料形成的封装体、金属引线框和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
所述封装体包括上表面和与该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所述金属引线框和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安置于所述封装体的下表面,
所述金属引线框包括若干引线,其用于通过引线实现所述第一管脚与电池的第一电源端相连,实现第二管脚与电池的第二电源端相连,实现第三管脚与电芯的负极相连,实现电芯的正极与第一电源端相连,并形成有作为第一电源端使用的第一电极和作为第二电源端使用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暴露于所述封装体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引线框包括第一引线、第二引线和第三引线,各条引线互无交叠,所述第一引线与所述第一管脚相连,所述第一引线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其另一端与所述电芯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引线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电极,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脚相连;所述第三引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管脚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电芯的负极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装体为塑料体,所述金属引线框为铜材质,在金属引线框需要进行焊接处的表面增加含锡锑合金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引线框还包括第三电极,且第三电极也暴露于所述封装体的上表面,
所述第三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短路连接;或
所述第三电极通过一个ID识别电阻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装体在放置金属引线框处设置有第二凹槽,将金属引线框埋置于该第二凹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其特征在于,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粘合在所述封装体的下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体在放置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处设置有第一凹槽,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嵌入该第一凹槽中,并使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的管脚位于该第一凹槽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为梯形,该梯形的第一凹槽的第一平行边的长度小于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的宽度,该梯形的第一凹槽的第二平行边的长度大于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的宽度,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卡置于该梯形的第一凹槽中。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2-9任一所述的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芯,
所述电芯包括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电芯的正极和负极暴露于第一表面;
安置有所述金属引线框和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的封装体的下表面与所述电芯的第一表面相接合。
CN201520201244.6U 2015-04-03 2015-04-03 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173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01244.6U CN204517378U (zh) 2015-04-03 2015-04-03 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01244.6U CN204517378U (zh) 2015-04-03 2015-04-03 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17378U true CN204517378U (zh) 2015-07-29

Family

ID=53715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01244.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17378U (zh) 2015-04-03 2015-04-03 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1737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53036A (zh) * 2015-04-03 2015-07-01 无锡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53036A (zh) * 2015-04-03 2015-07-01 无锡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池
CN104753036B (zh) * 2015-04-03 2017-12-26 无锡中感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53036A (zh) 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池
CN105264691B (zh) 电池保护电路模块封装
CN103975462B (zh) 电池保护电路的封装模块
CN106207285B (zh) 电池组件及智能设备
KR100943594B1 (ko) 보호 회로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지 팩
CN105378977B (zh) 电池保护电路模块封装与固定架相结合的结构体以及具备该结构体的电池组
CN105324871A (zh) 电池保护电路模块封装、电池组以及具备该电池组的电子装置
KR100839785B1 (ko) 이차전지 및 그 형성 방법
CN202712281U (zh) 电气器具
JP5186534B2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EP2584642A1 (en) Protective circuit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having the same
CN103456978A (zh) 可再充电电池包
KR101474741B1 (ko) 배터리 팩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775676B2 (ja) 電池保護装置
CN105390487A (zh) 电池保护电路的封装
KR101117705B1 (ko) 배터리 팩
CN204517378U (zh) 集成式电池保护芯片、电池保护电路复合体和电池
CN103646942B (zh) 一种应用于功率切换器电路的半导体封装结构
KR101054890B1 (ko) 배터리 보호회로의 본딩패드 배치구조
KR101420826B1 (ko) 배터리 보호회로 모듈 패키지와 홀더가 결합된 구조체, 이를 포함한 배터리팩, 및 그 제조방법들
KR101487958B1 (ko) 배터리 보호회로 모듈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7038954B2 (ja) 離型紙カバーを含む電池パック
CN206322212U (zh) 多功能智能卡
CN100539111C (zh) 半导体封装卷带
KR101620919B1 (ko) 배터리 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 530 Taihu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building 214028 Qingyuan Road in Jiangsu province Wuxi City District 10 layer

Patentee after: WUXI ZHONGGAN MICROELECTRONIC CO., LTD.

Address before: A 530 Taihu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building 214028 Qingyuan Road in Jiangsu province Wuxi City District 10 layer

Patentee before: Wuxi Vimicro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9

Termination date: 201804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