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94884U - 热源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源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94884U
CN204494884U CN201520060169.6U CN201520060169U CN204494884U CN 204494884 U CN204494884 U CN 204494884U CN 201520060169 U CN201520060169 U CN 201520060169U CN 204494884 U CN204494884 U CN 2044948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oil
source unit
heat source
pipe arran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6016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泽宏树
柬理寿史
杉山昌弘
山本贵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948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9488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记载了一种热源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热源单元(100)是具有并联连接的多个压缩机(10)的室外机(100),具备:多个均油管(55),它们将压缩机(10)的排出侧分支配管(44)与压缩机(10)的侧壁分别进行配管连接,所述排出侧分支配管(44)是各压缩机(10)所排出的制冷剂进行汇合的高压侧汇合点(46)与压缩机(10)的排出侧之间的配管;以及多个止回阀(45),它们在各排出侧分支配管(44)中,分别设置在均油管(55)和排出侧分支配管(44)的连接部分与高压侧汇合点(46)之间。

Description

热源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源单元等。特别是涉及热源单元所具有的并联连接的多台压缩机之间的制冷机油量的分配。
背景技术
例如,为了补充1台压缩机的能力不足,存在将多个压缩机并联地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若将多个压缩机进行配管连接以使制冷剂循环,则各压缩机内的制冷机油量变得不均匀的情况较多。若制冷机油量变得不均匀,则某特定的压缩机的制冷机油变得过多,另一方面,其他压缩机的制冷机油不足。在制冷机油不足的压缩机中,压缩机内部的压缩机构变得润滑不足。因此导致压缩机构的滑动部发生金属接触,从而存在压缩机发生故障的情况。
因此,为了不使压缩机之间的制冷机油变得不均匀而提出各种方案。例如,存在如下的均油装置,即在将封闭式压缩机的密闭容器外轮廓内所具备的均油管连接至低压侧气液分离器之后,通过毛细管进行减压,从而使制冷机油向压缩机返回(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还存在如下的制冷装置等,即不将均油管连接于封闭式压缩机,而使从封闭式压缩机向高压侧配管排出的制冷机油,滞留在设置于高压侧的油分离器,并在油分离器与低压侧配管之间连接具有毛细管等减压机构的配管,从而使制冷机油向压缩机返回(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在上述装置中,若为了不在压缩机附近的高压侧配管设置止回阀,而应用于旋转活塞(回转)式压缩机,则在压缩机内部残留有压力差,从而发生制冷机油倒流的现象。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9215号公报(第10页,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20342号公报(第12页,图1)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064267号公报(第6页,图1)
其中,例如,若以不同的驱动频率来驱动多台压缩机,则在以较高的驱动频率驱动的压缩机中,与制冷剂一起被带出到压缩机外的制冷机油的量增多。另一方面,在以较低的驱动频率驱动的压缩机中,被带出到压缩机外的制冷机油的量较少。因此在多个压缩机之间,为了使制冷机油的量均匀,需要使较多的制冷机油返回到被带出的制冷机油的量较多的压缩机,并且使较少的制冷机油返回到被带出的制冷机油的量较少的压缩机。另外,压缩机的驱动频率时刻发生变化。因此在发生多个压缩机之间制冷机油的量不均匀的情况下,需要迅速消除该不均匀。
为了消除该不均匀,使从封闭式压缩机向高压侧配管排出的制冷机油,滞留在比高压侧汇合点远离压缩机侧的位置所具备的油分离器中,并设置有返油管,该返油管在中途设置毛细管等减压机构,且从油分离器向低压侧配管连接。此时,若将返油管从低压侧分支点连接至压缩机侧,则能够不受多台压缩机的流量差的影响,而以均衡的量分配制冷机油。例如,在以不同的运转频率来驱动多台压缩机时,无法对带出到压缩机外的制冷机油的量较多且以较高的频率驱动的压缩机充分地返油,从而无法消除压缩机之间的制冷机油量的不均匀。
作为其解决方法,存在将返油管从低压侧分支点与远离压缩机侧(制冷剂流动中的上游侧)连接的方法。若采用该方法,则在低压侧分支点能够根据多个压缩机的流量来分配制冷机油。即便以不同的运转频率来驱动多台压缩机,也能够对带出到压缩机外的制冷机油的量较多且以较高的驱动频率驱动的压缩机,返回较多的制冷机油,因此有助于消除在多个压缩机之间制冷机油量的不均匀。
然而,消除压缩机之间的制冷机油量不均匀的效果,依赖于由压缩机排出的制冷机油的量。特别是在特定的压缩机中滞留有较多的制冷机油的情况下,由于到制冷机油被充分地排出到压缩机外为止需要花费时间,因此直到消除压缩机之间的制冷机油量不均匀为止需要时间等。
此外,作为其解决方法还提出有如下技术,即通过采用在将封闭式压缩机的密闭容器外轮廓中所具备的均油管连接到低压侧气液分离器的基础上,利用毛细管减压后与低压侧配管连接,从而使制冷机油向压缩机返回的方式,来缩短直到消除压缩机之间的制冷机油量不均匀为止的时间,但需要重新设置气液分离器、毛细管。另外由于具备毛细管,因而压力损失增大,导致制冷机油的流出量受限,无法充分地缩短直到消除压缩机之间的制冷机油量不均匀为止的时间。
此外,例如在使某压缩机停止的情况下,制冷剂从其他压缩机流入,从而在停止的压缩机内部产生压力差。因此特别是在使用密闭容器内为高压的高压壳体式回转压缩机的情况下,制冷机油通过压缩机构内部的供油孔,流出到处于低压的压缩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以更合理的分配方式使制冷机油返回到并联连接的各压缩机的热源单元等。
本实用新型的热源单元,是具有并联连接的多个压缩机的热源单元,多个均油管,它们将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分支配管与所述压缩机的侧壁分别进行配管连接,所述排出侧分支配管是各压缩机所排出的制冷剂进行汇合的汇合点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之间的配管;以及多个止回阀,在各排出侧分支配管中,多个止回阀分别设置在所述均油管和所述排出侧分支配管的连接部分与所述汇合点之间。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热源单元,具备:油分离器,其位于所述压缩机与冷凝器之间,将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油进行分离,所述冷凝器通过热交换而使所述制冷剂冷凝;以及返油管,其具有毛细管,并将制冷剂配管与所述油分离器进行配管连接,所述制冷剂配管是比向各压缩机分支的制冷剂的分支点靠制冷剂流动中上游侧的制冷剂配管,所述返油管在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连接部分,插入到所述制冷剂配管内部,所插入的前端被封闭,并且在所插入的管侧面具有一个或多个小孔。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热源单元的小孔的直径形成为所述返油管的壁厚的0.5倍以上且2.0倍以下,以与所述制冷剂配管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对置的方向为基准,所述小孔形成在±80°的范围内。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热源单元的多台所述压缩机是能够分别独立地改变转速的可变速压缩机。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热源单元的所述压缩机的密闭容器内的制冷剂环境是压缩行程后的压力。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热源单元的所述压缩机是回转压缩机。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循环装置,将上述热源单元与负载侧单元进行配管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所述负载侧单元至少具有负载热交换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以合理的分配方式使制冷机油返回到并联连接的各压缩机,从而防止各压缩机的制冷机油不足,因此能够防止压缩机内部的压缩机构变得润滑不足,引起滑动部发生金属接触而导致压缩机发生故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中,从蒸发器经由压缩机10而到达冷凝器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图。
图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返油管48与制冷剂配管的连接部分的详细情况的图(之一)。
图4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返油管48与制冷剂配管的连接部分的详细情况的图(之二)。
附图标记说明:1…空调装置;10、10a、10b…压缩机;11…压缩机构部;12…电动机部;13…密闭容器;13a…连接口;14…定子;15…转子;16…曲轴;16a…上偏心部;16b…下偏心部;17…上缸;18…下缸;19…分隔板;20…主轴承;21…副轴承;22…上旋转活塞;23…下旋转活塞;24…连接管;24a…前端;40…四通阀;41、41a、41b吸入侧分支配管;43…低压侧分支点;44、44a、44b…排出侧分支配管;45、45a、45b…止回阀;46…高压侧汇合点;47…油分离器;48…返油管;48a…小孔;49…毛细管;50…室外热交换器;51…室外机用风扇;55、55a、55b均油管;60…膨胀装置;70…室内热交换器;71…室内机用风扇;80…蓄能器;100…室外机;200…室内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等进行说明。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的部件是相同或与其相当的部件,在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的全文中是共同的。而且,说明书全文中出现的构成要素的方式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于说明书记载的方式。另外,关于用角标进行区分等的多个同种的设备等,在无需特别区分、指定的情况下,有时省略角标来记载。而且在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与实物不同的情况。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在图1中,以具有热源单元的制冷循环装置为例,对空调装置1进行说明。在图1中,主要供制冷剂流动的配管用粗线表示,主要供制冷机油流动的配管用细线表示。
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主要通过制冷剂配管将两台压缩机10a以及10b、四通阀40、室外热交换器50、膨胀装置60以及室内热交换器70依次连接为环状,构成制冷剂回路。
另外,空调装置1具有成为热源单元的室外机100、和成为负载侧单元的室内机200。室外机100具有上述压缩机10a、压缩机10b、四通阀40、室外热交换器50、膨胀装置60以及蓄能器80。另外,室外热交换器50具备将外部空气进行送风的室外机用风扇51。另一方面,室内机200具有上述室内热交换器70。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70具有将室内空气(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送风的室内机用风扇71。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机100具有膨胀装置60,但也可以是室内机200具有膨胀装置60。另外,图1中仅示出一台室内机200,但空调装置1可以具有多台室内机200。在具有多台室内机200的情况下,各室内机200所具有的室内热交换器70,在制冷剂回路中相互并联地连接。
压缩机10(压缩机10a以及压缩机10b)是吸入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进行压缩,从而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并排出的流体机械。在本实施方式中,两台压缩机10a以及压缩机10b,在制冷剂回路中并联地连接。压缩机10的情况详见后述。
四通阀40根据运转来切换制冷剂流路。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图1中表示制冷运转的情况),四通阀40对制冷剂流路进行切换,以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50,并且将从室内热交换器70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吸入压缩机10。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四通阀40对制冷剂流路进行切换,以使从压缩机10a、压缩机10b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70,并且将从室外热交换器50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吸入压缩机10。
室外机用风扇51通过借助马达进行的旋转动作,将外部空气向室外热交换器50送风。
室外热交换器50使在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由室外机用风扇51送风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50,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发挥作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的功能,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发挥作为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的功能。
膨胀装置60使流入的制冷剂膨胀来进行减压,并使其作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而流出。例如使用膨胀阀、毛细管(capillary tube)等作为膨胀装置60。另外,蓄能器80将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进行分离并储存剩余的制冷剂。
室内机用风扇71通过借助马达进行的旋转动作,将室内空气向室内热交换器70送风。
室内热交换器70使在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由室内机用风扇71送风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70,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发挥作为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的功能,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发挥作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的功能。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中、从蒸发器经由压缩机10(压缩机10a、压缩机10b)而到达冷凝器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图。图2中,为了对压缩机1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而用纵剖视图进行表示,对除压缩机10a、压缩机10b以外的构成要素,用符号或块示出。其中,图2中省略四通阀40的图示。图2中的“蒸发器”,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是室内热交换器70,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是室外热交换器50。另外,图2中的“冷凝器”,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是室外热交换器50,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是室内热交换器70。
如图2以及上述图1所示,两台压缩机10a和压缩机10b并联地连接于制冷剂回路。在制冷剂回路中,在蒸发器(四通阀40)与压缩机10的吸入侧之间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具有吸入侧分支配管41(吸入侧分支配管41a、吸入侧分支配管41b),该吸入侧分支配管41在比四通阀40靠下游侧(压缩机10侧)的低压侧分支点43处分支为与压缩机10的台数相同的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各吸入侧分支配管41连接于压缩机10的吸入侧。
另外,在冷凝器(四通阀40)与各压缩机10的排出侧之间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具有与各压缩机10对应的排出侧分支配管44(排出侧分支配管44a、排出侧分支配管44b)。而且,在各排出侧分支配管44设置有止回阀45(止回阀45a、止回阀45b),例如在驱动频率不同等的情况下,该止回阀45能够阻止制冷剂向其他压缩机10的排出侧倒流。各排出侧分支配管44在比四通阀40靠上游侧(压缩机10侧)的高压侧汇合点46处汇合。
在高压侧汇合点46与四通阀40之间(比高压侧汇合点46远离压缩机10侧)设置有油分离器47,该油分离器47将制冷剂与制冷机油进行分离。油分离器47分离、回收的制冷机油,通过返油管48并在毛细管(capillary tube)49被减压。然后,流入到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配管,从而返回至压缩机10。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返油管48在比四通阀40靠下游侧且比低压侧分支点43靠上游侧(远离压缩机10侧)的位置与制冷剂配管连接。
图3、图4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返油管48与制冷剂配管连接的部分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的图。连接部分形成为供比制冷剂配管直径小的返油管48插入到制冷剂配管内部的形状。返油管48的前端被封闭,在面对制冷剂配管内部的部分,在与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流对置的方向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小孔48a,该小孔48a将返油管48内与制冷剂配管内连通,使制冷机油流至制冷剂配管。小孔48a的直径为返油管48的壁厚的0.5倍至2.0倍。另外,在制冷剂配管内与制冷剂流动的方向对置的方向为0°时,小孔48a设置在±80°的范围内。
若将返油管48与制冷剂配管简单地进行连接,则由于从返油管48流出的制冷机油的油滴附着于制冷剂配管壁面等,因而存在相对于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而成为不均匀的浓度的情况。若相对于在制冷剂配管流动的制冷剂的浓度不均匀,则流入压缩机10的制冷机油的量与制冷剂的流量不相关。因此有时无法实现使与制冷剂的流量对应的制冷机油量流入至各压缩机10。
其中,在上述专利文献3中,在从返油管向制冷剂配管流入的部分设置有分支接头,该分支接头使来自返油管的制冷机油的流动与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的流动对置,并在来自返油管的制冷机油的流动方向上具备障碍板。而且提出如下方案:通过使制冷机油与障碍板碰撞而使其成为雾状,从而易将其搅拌至制冷剂中,以使制冷机油相对于制冷剂的浓度均匀。然而在该方法中,需要新的分支接头,从而导致工作性变差、材料费上升。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新的分支接头,仅对与返回制冷机油侧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的返油管48的前端进行加工,就能够使从返油管48流出的制冷机油成为雾状,从而易将制冷机油搅拌至在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因此能够使制冷机油相对于制冷剂的浓度均匀。
因此,在低压侧分支点43处,制冷机油被分配至各吸入侧分支配管41。压缩机10吸入的制冷剂量与驱动频率成比例,因此与制冷剂一起流动的制冷机油量也根据驱动频率进行分配。因此,能够根据制冷剂的流量向各压缩机10分配适宜的量的制冷机油,从而能够提高压缩机10内的油面高度均匀的效果。
接下来,对压缩机10的结构进行简单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是具备两个缸的双缸回转压缩机。压缩机10具有:压缩机构部11、驱动压缩机构部11的电动机部12、以及收纳压缩机构部11和电动机部12的密闭容器13。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是密闭容器13内的空间被压缩行程后的排出气体(高压的制冷剂环境)充满的高压容器(高压壳体)式压缩机。其中,回转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11与存积制冷机油的空间的位置较近。
电动机部12具有定子14和转子15。定子14固定于密闭容器13。曲轴16嵌入于转子15。通过向定子14供给电力,驱动曲轴16与转子15一起被旋转驱动。作为向定子14供给电力的电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改变制冷剂循环量,而使用能够改变曲轴16的转速(驱动频率)的变频电源(DC变频)。其中,作为向定子14供给电力的电源,可以使用频率为50Hz或60Hz的一般的商用电源。在曲轴16形成有上下两个偏心部(上偏心部16a以及下偏心部16b),这两个偏心部以相互反向对置(错开180度相位)的方式偏心。
压缩机构部11配置在比电动机部12靠下方。压缩机构部11具有:上缸17;下缸18;分隔板19,其在上缸17与下缸18之间进行分隔;主轴承20以及副轴承21,它们配置在将上缸17、下缸18以及分隔板19层叠后的上下两端,且兼作侧壁;上旋转活塞22,其嵌入于上偏心部16a;下旋转活塞23,其嵌入于下偏心部16b;上叶片(未图示),其将上缸17的内侧分隔为压缩室和吸入室;以及下叶片(未图示),其将下缸18的内侧分隔为压缩室和吸入室。
在密闭容器13的侧壁,开口而形成有连接口13a。在连接口13a安装有后述的连接管24,该连接管24用于连接均油管55(55a、55b)。连接口13a设置在比压缩机构部11的滑动部(例如,压缩机构部11全部的滑动部)靠上方(在本例中,设置在比上缸17的上端面靠上方)的位置。连接管24具有如下形状,即从密闭容器13水平地引出之后朝上弯曲,并保持原样向上方向延伸的形状。在本例中,连接管24的前端24a位于与密闭容器13的顶部的高度接近的高度。
在密闭容器13的底部存积有制冷机油(润滑油)。在图2中示出压缩机10的制冷机油的油面高度OL,均位于大体比上缸17的下端部靠上方、且比连接口13a靠下方的位置的良好状态。假如油面高度OL位于比上缸17的下端部靠下方的位置,则在上缸17内的滑动部可能发生制冷机油不足。
在压缩机10的吸入侧设置有吸入蓄能器,用于对吸入的低压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仅将吸入蓄能器内的气体制冷剂吸入压缩机10。另外,在比排出侧分支配管44的止回阀45靠上游侧(压缩机侧)的位置与压缩机10所具有的连接管24之间,用均油管55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a以及压缩机10b,利用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而相互独立地控制运转、停止以及运转中的驱动频率(转速)。
其中,在图2中示出压缩机10b的油面高度OL处于下缸18的高度,在上缸17可能发生制冷机油不足的状态。因此,在下次启动油量过少的压缩机10b时,有可能发生因制冷机油不足而导致的不良状况。
其中,基于制冷剂的流动对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运转时的空调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被压缩机10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40而流入室外热交换器50。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50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外机用风扇51送风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从而成为低温的制冷剂,并从室外热交换器50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50流出的制冷剂,借助膨胀装置60膨胀以及减压,从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室内机200的室内热交换器70,并通过与由室内机用风扇71送风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从室内热交换器70流出。此时,被制冷剂吸热而冷却的室内空气成为空调空气(冷风),并从室内机200的排出口向室内(空调对象空间)排出。从室内热交换器70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40而被压缩机10吸入,并再次被压缩。重复以上的动作。在以上的动作中,在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中也含有制冷机油。
此外,基于制冷剂的流动对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运转时的空调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被压缩机10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40而流入室内机200的室内热交换器70。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70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内机用风扇71送风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从而成为低温的制冷剂,并从室内热交换器70流出。此时,从制冷剂吸热而被加热的室内空气成为空调空气(暖风),并从室内机200的排出口向室内排出。从室内热交换器70流出的制冷剂,借助膨胀装置60而膨胀以及减压,从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50,并通过与由室外机用风扇51送风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从室外热交换器50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50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40而被压缩机10吸入,并再次被压缩。重复以上的动作。在以上的动作中,在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中也含有制冷机油。
其中,例如,如图2所示,压缩机10内的油面高度OL由压力以及温度条件、向压缩机10流入的制冷机油量、以及从压缩机10流出的制冷机油量决定。在制冷剂回路中并联地连接多个压缩机10的情况下,压力以及温度条件在各压缩机10中基本相同。因此油面高度自然为相同。然而,在油面高度自然成为相同为止要花费时间,为了尽早实现均匀,需要控制向压缩机10流入的制冷机油量以及从压缩机10流出的制冷机油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压缩机10内的制冷机油经由均油管55流出,从而实现对从压缩机10流出的制冷机油量的控制。另外,利用返油管48分配更适宜的量的制冷机油,从而实现对向压缩机10流入的制冷机油量的控制。
接下来,对压缩机10内部的制冷机油的流动等进行说明。在压缩机10内部的下部,存积有制冷机油。若压缩机10驱动,则曲轴16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而产生负压,从而制冷机油被吸入曲轴16具有的孔。形成于偏心部的径向的孔所吸入的制冷机油,向旋转活塞等的表面供油,并与压缩后的制冷剂一起流出。另外,形成于主轴根部以及副轴根部的径向的孔所吸入的制冷机油,向轴与轴承之间供油,并经由轴与轴承之间的间隙上方而流出。流出的制冷机油成为油滴,并飞溅至压缩机10内的马达下部的空间。飞溅的制冷机油的一部分,通过开设于马达的孔而与制冷剂的排出一起从压缩机10流出。另外,连接管24与马达下部的空间连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飞溅至马达下部的空间的制冷机油,进一步经由与连接管24连接的均油管55,向压缩机10外部(制冷剂回路)流出。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使制冷机油与制冷剂的排出一起流出,而且经由均油管55而流出到压缩机10外部。因此即使压缩机10内的制冷机油过多,流出量也增多。而且经由返油管48而向各压缩机10分配适宜的量的制冷机油,从而能够将消除压缩机10之间的制冷机油量不均匀的时间缩短。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由于具备返油管48,该返油管48在比油分离器47和四通阀40靠下游侧的位置,与比低压侧分支点43靠上游侧(远离压缩机10侧)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并且该返油管48具有毛细管49,因此能够在低压侧分支点43,以基于各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的量,将油分离器47分离回收的制冷机油分支到对应的吸入侧分支配管41。因此,例如在以不同的驱动频率来驱动多个压缩机10等的过程中,由于能够对被带出到压缩机10外的制冷机油的量较多的压缩机10,返回较多的制冷机油,因此能够消除压缩机10之间的制冷机油量变得不均匀的情况。
另外,由于具备均油管55,从而能够抑制压力损失并充分地确保制冷机油的流出量,将消除压缩机10之间的制冷机油量不均匀的时间缩短,该均油管55将密闭容器13的侧壁的连接口13a与比高压侧汇合点46靠压缩机10侧的制冷剂配管连接,且不带有毛细管等减压机构。
此外,在高压侧汇合点46、与均油管55和制冷剂配管的连接部分之间具备止回阀45,从而能够防止其他压缩机10的制冷剂以及与制冷剂一起流动的制冷机油的倒流,因此能够防止制冷机油偏于存积在停止等的压缩机10中。特别是在使用压缩机构部11与制冷机油的存积部分较近的回转压缩机的情况下,效果较大。
如上所述,在将多个压缩机10并联地连接,并使制冷剂循环的空调装置1的室外机(热源单元)100中,能够防止各压缩机10的制冷机油量不足,能够防止因润滑不足而导致由压缩机构的滑动部的金属接触而引起的故障等。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列举双缸回转压缩机为例,但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应用于具备一个或三个以上缸的回转压缩机。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例子,对空调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冷藏装置、制冷装置等其他制冷循环装置。

Claims (7)

1.一种热源单元,具有并联连接的多个压缩机,该热源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均油管,它们将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分支配管与所述压缩机的侧壁分别进行配管连接,所述排出侧分支配管是各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汇合的汇合点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之间的配管;以及
多个止回阀,它们在各排出侧分支配管中,分别设置在所述均油管和所述排出侧分支配管的连接部分与所述汇合点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油分离器,其位于所述压缩机与冷凝器之间,将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油进行分离,所述冷凝器通过热交换而使所述制冷剂冷凝;以及
返油管,其具有毛细管,并将制冷剂配管与所述油分离器进行配管连接,所述制冷剂配管是比向各压缩机分支的制冷剂的分支点靠制冷剂流动中上游侧的制冷剂配管,
所述返油管在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连接部分,插入到所述制冷剂配管内部,所插入的前端被封闭,并且在所插入的管侧面具有一个或多个小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孔的直径形成为所述返油管的壁厚的0.5倍以上且2.0倍以下,以与所述制冷剂配管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对置的方向为基准,所述小孔形成在±80°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多台所述压缩机是能够分别独立地改变转速的可变速压缩机。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的密闭容器内的制冷剂环境是压缩行程后的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是回转压缩机。
7.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热源单元与负载侧单元进行配管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
所述热源单元是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源单元,
所述负载侧单元至少具有负载热交换器。
CN201520060169.6U 2014-02-20 2015-01-28 热源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948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0781A JP6242235B2 (ja) 2014-02-20 2014-02-20 熱源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4-030781 2014-02-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94884U true CN204494884U (zh) 2015-07-22

Family

ID=53574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60169.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94884U (zh) 2014-02-20 2015-01-28 热源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42235B2 (zh)
CN (1) CN2044948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4607A (zh) * 2017-07-25 2020-03-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50749U (ja) * 1982-04-01 1983-10-08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
JPH094941A (ja) * 1995-06-21 1997-01-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装置
JP4008981B2 (ja) * 1997-06-12 2007-11-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圧縮式熱移動装置の冷媒回路構造
JP3848098B2 (ja) * 2001-05-01 2006-11-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JP2003222412A (ja) * 2002-01-29 2003-08-08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4325751B2 (ja) * 2003-03-25 2009-09-02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6170521A (ja) * 2004-12-15 2006-06-29 Toshiba Kyaria Kk 冷凍装置
KR101380036B1 (ko) * 2007-10-25 2014-04-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4607A (zh) * 2017-07-25 2020-03-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10914607B (zh) * 2017-07-25 2021-06-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55774A (ja) 2015-08-27
JP6242235B2 (ja) 2017-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3789B (zh) 润滑和冷却系统
US9207004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6321499A (zh) 涡轮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CN101427084B (zh) 冷冻装置
CN102227599A (zh) 制冷装置
CN104823360B (zh) 电动机转子和气隙冷却
CN106091188A (zh) 制冷机组
US20140326008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03785327U (zh) 冷冻循环装置和具有该冷冻循环装置的空调机
US20150143826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tion
US20180252233A1 (en) Turbo compressor and turbo chill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turbo compressor
CN105004083A (zh) 涡轮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CN106605108A (zh) 空气调节器
CN104075475B (zh) 涡轮制冷机
CN104079108A (zh) 涡轮制冷机的压缩机用电动机
CN204494884U (zh) 热源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8469128A (zh) 流体机械和制冷循环装置
JP6064489B2 (ja) ターボ冷凍機
JP6395643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04630142U (zh) 制冷制热循环系统
JP2010060202A (ja) 冷凍機用電動機における冷却構造
CN107532826A (zh) 涡轮制冷装置
JP2018066308A (ja) ターボ機械
CN104075474B (zh) 涡轮制冷机
CN105674633B (zh) 带气液分离功能的回热器及使用该回热器的制冷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