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85389U - 一种浓密机及其底流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浓密机及其底流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85389U
CN204485389U CN201420830628.XU CN201420830628U CN204485389U CN 204485389 U CN204485389 U CN 204485389U CN 201420830628 U CN201420830628 U CN 201420830628U CN 204485389 U CN204485389 U CN 2044853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derflow
circulatory system
standpipe
ore pulp
control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3062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浩浩
孔其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n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en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n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en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83062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853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853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8538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包括浓密池和设置于所述浓密池底部的底流筒,还包括底流循环泵和底流排放泵;底流循环泵的入口I与底流筒相连,出口I与浓密池相连,底流排放泵的入口II与所述底流筒相连,出口II与排浆管道相连。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通过底流循环泵的作用,使矿浆从底流筒内流出到底流循环泵中,并从底流循环泵中再流回到浓密池内,如此周而复始地使储存在浓密机底部的矿浆进行强迫循环,有效防止浓密机出现压耙或卡死现象,从而使带底流循环系统的浓密机同时具有制备和储存功能;此外,浓度合格的矿浆还能通过排浆管道顺利排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底流循环系统的浓密机。

Description

一种浓密机及其底流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材料制备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底流循环系统的浓密机。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早已屡见不鲜。伴随此,建筑材料的制备技术也日趋成熟,而在该技术链的首端需要用到浓密机。
浓密机是基于重力沉降作用的固液分离设备,主要应用于选矿、化工、洗煤、废水处理等领域。浓密机是浓密矿浆的主要设备,一般用于过滤之前的精矿浓密或用作尾矿脱水,目的是给后续工序提供合格浓度的矿浆,从而满足生产需要。
目前,浓密机内一般不储存物料,而是实时地将浓度合格的矿浆通过底流输送泵输送给后续工序。当后续工艺流程不需要底流矿浆时就需要立刻停止浓密机的矿浆制备,否则长时间储存在浓密机内的矿浆会造成压耙或卡死现象。当后续工序再次需要浓度合格的矿浆时,又需重新开启浓密机并等待一段时间后才能制备出浓度合格的矿浆,这不利于材料制备工艺的连续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能够使沉积在浓密机底部的矿浆进行强迫循环流动,防止浓密机储料后出现压耙或卡死现象。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底流循环系统的浓密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包括浓密池和设置于所述浓密池底部的底流筒,还包括底流循环泵和底流排放泵;所述底流循环泵的入口I与所述底流筒相连,出口I与所述浓密池相连,所述底流排放泵的入口II与所述底流筒相连,出口II与排浆管道相连。
优选地,所述浓密池的外壁设置有立管,所述底流循环泵的出口I与所述立管的入口相连,所述立管的出口与所述浓密池相连。
优选地,所述立管平行于所述浓密池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所述浓密池的外壁上。
优选地,所述浓密池的周向方向上环绕设置有环管,所述环管的出口与所述浓密池相连;所述立管通过第一三通管与所述环管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三通管,所述排浆管道通过所述第二三通管与所述环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立管的出口位置与所述环管的出口位置在周向上错开。
优选地,所述立管的出口位置与所述环管的出口位置在周向上成30°—180°夹角。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排浆管道上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排浆管道的第一控制阀。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立管上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立管的第二控制阀。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环管上,位于所述第一三通管其中一个接口处的第三控制阀和位于所述第一三通管另一个接口处的第四控制阀。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环管上,位于所述第二三通管左端的第五控制阀和位于所述第二三通管右端的第六控制阀。
优选地,所述底流循环泵的入口I处和所述底流排放泵的入口II处均设置有吸料管。
优选地,所述立管的出口处和所述环管的出口处均设置有排料管。
优选地,所述底流排放泵的入口II处还设置有用于在管道堵塞时进行疏通的冲洗管。
优选地,所述底流筒上设置有用于辅助排料的预留接口。
优选地,所述立管上设置有用于抽样矿浆样本的取样口。
优选地,所述立管或所述环管或所述底流筒上设置有用于检测矿浆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
优选地,所述底流筒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矿浆浓度的泥层质量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浓密机,包括机身和设置于所述机身上的底流循环系统,其中,所述底流循环系统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底流循环泵和底流排放泵。其中,底流循环泵的入口与底流筒相连,其出口与浓密池相连;底流排放泵的入口与底流筒相连,其出口与浓密池相连。由于底流筒安装在浓密池底部,所以浓密池内制备好的浓度合格的底流矿浆由于自重就逐渐沉积在了底流筒里。而底流循环泵在正常工作的时候,通过渣浆泵自身的压力,能够将沉积在底流筒内的合格浓度的矿浆从其入口处吸入,然后再从出口处喷出。所以沉积的矿浆就从底流筒内运动到底流循环泵中,再从泵中回到浓密池内,如此往复地强迫矿浆进行循环运动,降低了矿浆的屈服应力和粘度,能有效防止浓密机储料后出现压耙或卡死现象,从而使带底流循环系统的浓密机同时具有制备和储存矿浆的功能;另外,浓度合格的矿浆还能够通过底流排放泵输送到排浆管道中顺利排出,提供给后续工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的左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3中:
浓密池—1,底流筒—2,底流循环泵—3,入口I—301,出口I—302,底流排放泵—4,入口II—401,出口II—402,排浆管道—5,立管—6,环管—7,第一三通管—8,第二三通管—9。
图4中:
第一控制阀—10,第二控制阀—11,第三控制阀—12,第四控制阀—13,第五控制阀—14,第六控制阀—15。
图5—图7中:
吸料管—16,排料管—17,冲洗管—18,预留接口—19,取样口—20,压力检测装置—21,泥层质量传感器装置—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主要包括浓密池1、底流筒2、底流循环泵3和底流排放泵4。
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图1所示的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的左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的俯视图;
其中,浓密池1是浓密机的主要作业场所,矿浆在浓密池1内基于重力沉降作用进行固液分离,从而使矿浆浓度增大。浓密池1上部被分离出的比较清澈的澄清液由顶部的环形溜槽排出,而留下的密度较大的矿浆则由于自重沉淀在浓密池1底部。由于底流筒2设置在浓密池1的底部,因此矿浆就进入底流筒2内,工程上一般称为底流矿浆。然后借助安装在浓密池1内缓慢旋转的耙的作用,使矿浆进一步脱水从而达到更高的底流浓度,同时,使增稠的底流矿浆由浓密机底部排出,将浓度合格的矿浆提供给后续工序。
底流排放泵4,一般设置在浓密池1底部周围,主要用于排放储存在浓密池1内浓度合格的底流矿浆。底流排放泵4的入口II401与浓密池1底部的底流筒2相连,而其出口II402则与专用的排浆管道5相连。因此,底流排放泵4正常作业时,在渣浆泵的压力下,底流筒3内的浓度合格的矿浆就进入到底流排放泵4中,在底流排放泵4中流转一圈后,再从底流排放泵4的出口II402处流入到排浆管道5中,最后再从排浆管道5中排出,提供给后续工序。
底流循环泵3,是本实用新型的核心部件,一般也设置在浓密池1底部周围,主要用于使浓度合格的底流矿浆进行强迫循环。底流循环泵3的入口I301与浓密池1底部的底流筒2相连,而其出口I302则与浓密池1相连。因此,底流循环泵3在正常作业时,通过渣浆泵自身的压力作用,使沉积在底流筒3内浓度合格的矿浆从其入口I301处进入,在底流循环泵3内流转一圈后,再从底流循环泵3的出口I302处流出。由于底流循环泵3的出口I302与浓密池1连通,因此底流矿浆从底流循环泵3的出口I302处喷出后,又流回到浓密池1内。最终,如此往复地迫使矿浆进行循环运动,降低了底流矿浆的屈服应力和粘度,有效防止浓密机储料后出现压耙或卡死现象,从而使带底流循环系统的浓密机同时具有制备和储存矿浆的功能。因此,带底流循环系统的浓密机可以在后续工序停止时,无需临时停止矿浆的制备,有利于矿浆的连续生产。
为了加强底流矿浆强迫循环运动的效果,本实施例在浓密池1的外壁设置了立管6。立管6的入口与底流循环泵3的出口I302相连,其出口与浓密池1相连。这样,底流循环泵3先与立管6相连,再通过立管6与浓密池1相连。因此,底流循环泵3在正常作业时,浓度合格的底流矿浆经过底流循环泵3后,先进入立管6中,再通过立管6流回到浓密池1内。由于立管6是具有一定高度的管道,因此底流矿浆从底流循环泵3中喷出后,会被强迫进行一定距离的爬升行程,相比于经底流循环泵3后直接流回到浓密池1,此种方式使得底流矿浆的循环运动过程距离更长,循环运动时间更长,整体循环效果更好。此处优选地,立管6在浓密池1外壁的设置位置平行于浓密池1的轴向方向,即竖直设置,这样使得在立管6的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底流矿浆需完全克服自身重力进行垂直爬升运动,这样的运动方式位移量最大,耗时最长,相比于其它运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强迫循环运动的效果。当然,若立管6也可以不竖直设置,比如与浓密池1的轴向方向具有一定夹角的设置方式也可以采用。另外,底流循环泵3的数量不一定,因此立管6的数量也不一定,但是一般的,立管6在轴向方向上是相对设置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底流循环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加强底流矿浆强迫循环运动效果,本实施例还在浓密池1的轴向方向上设置了环管7。该环管7呈环状,围绕着浓密池1分布,且环管7上设置了出口,通过该出口使得环管7与浓密池1相通。但环管7上并不存在入口,底流矿浆并不能直接进入环管中循环。针对此,本实施例增设了一个三通管:第一三通管8,该三通管的其中一个接口与立管6相通,另外两个接口则接入环管7中,与环管7相通;或者其中一个接口与环管7相通,另外两个接口则接入立管6中,与立管6相通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但不论哪种连接方式,通过第一三通管8的作用,最终都使得立管6与环管7连通。如此,底流矿浆在从底流循环泵3的出口I302处喷出后,一部分进入立管6中进行爬升运动,然后流回浓密池1内;另一部分在进入立管6后通过第一三通管8,流入到环管7中后分成两股同时进行水平环状运动,最后在环管7的出口处汇合后流回到浓密池1内。
另外,上述内容已经提到立管6与环管7,该两管的出口都与浓密池1相连,因此立管6与环管7的出口都是设置在浓密池1的外壁上的,只不过由于立管6具有一定高度,因此立管6的出口与环管7的出口位置在轴向上是一高一低分布的。而比较重要的是在周向方向上,立管6的出口位置与环管7的出口位置虽然并不固定,但是在周向上需要错开一定角度。由于环管7出口的矿浆与立管6出口的矿浆不在同一侧,这样更利于浓密池1内的矿浆流动。但是若在同侧,在浓密池1直径很大时,底流循环泵3的出口I302处的矿浆也只能在一侧流动,另一侧的矿浆将有可能压实,当耙架转动到压实区域时将有可能被卡死或出现压耙现象,如此则起不到底流循环系统解决卡死或压耙的作用。
此处优选地,立管6的出口位置与环管7的出口位置在轴向上成30°—180°夹角,最佳夹角为180°,即立管6的出口与环管7的出口分别位于浓密池1某条直径的两端,相对设置。这样,底流矿浆在环管7内的运动距离就等于整个环管7的周长,达到最长的运动距离和最长的运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强迫循环运动的效果。当然,立管6的出口位置与环管7的出口位置在轴向上也可以不成180°夹角,其余比如30°、60°、90°等夹角也都可以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通过增设环管7,再利用第一三通管8,使立管6与环管7相通。在底流循环泵3正常作业时,底流矿浆可以同时进行竖直面和水平面内的运动,相当于将单一的直线一维运动升级为空间三维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底流矿浆的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因此大幅提高了底流矿浆强迫循环运动的效果。
此外,还可再进一步加强底流矿浆强迫循环运动的效果。为此,本实施例增设了第二三通管9。该三通管的其中一个接头与排浆管道5相通,另外两个接头则与环管7相通;或者该三通管的其中一个接头与环管7相通,另外两个接头则与排浆管道5相通。无论哪种连接方式,通过第二三通管9的作用,均使得排浆管道5与环管7相通。因此,在底流矿浆从底流排放泵4的出口II402喷出后,一部分直接进入排浆管道5中排出,并提供给后续工序,另一部分在经过排浆管道5时通过第二三通管9流入到环管7中,在环管7中进行环状运动后再经环管7的出口流回到浓密池1内。综上,由于第二三通管9的存在,使得排浆管道5和环管7相通。底流矿浆在从排浆管道5中排出的同时,还能流入到环管7中继续进行循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底流矿浆强迫循环运动的效果。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浓密机,包括机身和设置于机身上的底流循环系统,其中,底流循环系统与上述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具体为:增设了控制阀。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底流循环系统的其余部分与前述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工程实际作业时,由于产业链的供需情况复杂多变,因此需要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能够实现边排放、边循环,只循环、不排放以及只排放、不循环等多种功能。为此,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确保浓密机能够灵活地按需进行制备、储存或排料等操作,在底流循环系统的几个关键位置增设了控制阀。由于控制阀在液压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开启或关闭自身的通道,所以控制阀的存在可以使控制阀两端的管路连通或阻隔。
首先,在排浆管道5上设置了第一控制阀10,由于第一控制阀10的作用,因此可以随时控制排浆管道5开启或关闭,从而使进入排浆管道5内的矿浆流通或阻隔。然后,在立管6上设置了第二控制阀11,同样由于第二控制阀11的作用,可以随时控制立管6开启或关闭。其次,在环管7上也设置了控制阀,具体为,在第一三通管8的一个接口处设置了第三控制阀12,而在第一三通管8的另一个接口处设置了第四控制阀13,通过同时开启或关闭第三控制阀12和第四控制阀13,可以随时导通或阻隔流入到第一三通管8的矿浆。最后,同样在环管7上,在第二三通管9的一个接口处设置了第五控制阀14,而在第二三通管9的另一个接口处设置了第六控制阀15,通过同时开启或关闭第五控制阀14和第六控制阀15,可以随时导通或阻隔流入到第二三通管9的矿浆。
接上述,针对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实现边循环、边排放的工况,则需将第一控制阀10打开,使排浆管道5处于导通的状态,矿浆就通过排浆管道5排放;另一方面,则需将第二控制阀11打开,使立管6处于导通的状态,矿浆就通过立管6进行循环。至于第三控制阀12和第四控制阀13以及第五控制阀14和第六控制阀15,则可以任意打开或关闭。若将上述四个控制阀全部打开,则从底流循环泵3中喷出的矿浆同时进行爬升运动和水平环状运动,从底流排放泵4中喷出的矿浆同时进行排放和水平环状运动;若将第三控制阀12和第四控制阀13打开,而将第五控制阀14和第六控制阀15关闭,则从底流循环泵3中喷出的矿浆进行爬升运动和水平环状运动,从底流排放泵4中喷出的矿浆只进行排放,不进行循环运动;若将第三控制阀12和第四控制阀13关闭,而将第五控制阀14和第六控制阀15打开,则从底流循环泵3中喷出的矿浆只进行爬升运动,从底流排放泵4中喷出的矿浆在排放的同时还进行水平环状运动。
其次,针对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实现只循环、不排放的工况,则需将第一控制阀10关闭,使排浆管道5处于截止的状态,矿浆就无法通过排浆管道5进行排放。另一方面,则需将第二控制阀11打开,使立管6处于导通的状态,矿浆就通过立管6进行循环。至于第三控制阀12和第四控制阀13以及第五控制阀14和第六控制阀15,则可以任意打开或关闭。若将上述四个控制阀全部打开,则从底流循环泵3中喷出的矿浆同时进行爬升运动和水平环状运动,从底流排放泵4中喷出的矿浆只进行水平环状运动;若将第三控制阀12和第四控制阀13打开,而将第五控制阀14和第六控制阀15关闭,则从底流循环泵3中喷出的矿浆进行爬升运动和水平环状运动,从底流排放泵4中排出的矿浆既不进行排放运动,也不进行循环运动,相当于停止了底流排放泵4的运作;若将第三控制阀12和第四控制阀13关闭,而将第五控制阀14和第六控制阀15打开,则从底流循环泵3中喷出的矿浆只进行爬升运动,从底流排放泵4中喷出的矿浆只进行水平环状运动。
最后,针对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实现只排放、不循环的工况,则需将第一控制阀10打开,使排浆管道5处于导通的状态,矿浆就通过排浆管道5排出。另一方面,则需将第二控制阀11关闭,使立管6处于截止的状态,矿浆就无法通过立管6进行循环。至于第三控制阀12和第四控制阀13以及第五控制阀14和第六控制阀15,则比较特殊,此种工况上述四个控制阀需全部关闭。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通过在底流循环系统的几个关键管路位置设置控制阀,通过开启或关闭相应的控制阀,使底流循环泵3和底流排放泵4互为独立或互为备用,能够应对在实际生产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工况。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浓密机,包括机身和设置于机身上的底流循环系统,其中,底流循环系统与上述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5、图6及图7,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具体为:增加了在工程实际作业时需要用到的装置。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底流循环系统的其余部分与前述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对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作了优化。首先,在底流循环泵3的入口I301处和底流排放泵4的入口II401处均设置了吸料管16,该吸料管16的作用是增加泵体的吸力,辅助泵体吸料。因此,在吸料管16的作用下,底流循环泵3和底流排放泵4进行作业的时候,就能更加顺利、方便地将沉积在底流筒2内的浓度合格的矿浆吸入泵体内,减轻了底流循环泵3和底流循环泵4的负荷,降低了电能的消耗,节省了生产成本。
出于同样的考虑,本实施例在立管6的出口处和环管7的出口处均设置了排料管17,该排料管17的作用是增加管路的压力,辅助排料。因此,在排料管17的作用下,流经立管6和环管7的矿浆,在经过两者的出口时,会受到较大的喷射压力,从而顺利地喷射而出,减轻了矿浆在管路内壁的滞留现象。
本实施例在底流排放泵4的入口II401处设置了冲洗管18,底流循环系统在运作时,可能会出现底流矿浆浓度过大的情况,从而导致管道堵塞。有了冲洗管18后,就能在管道堵塞时,利用外部水压对管道进行反冲洗,进而疏通管道,使底流循环系统恢复正常。
在实际工程作业时,还有可能会遇到底流排放泵4排放量不足,甚至底流排放泵4出现故障损坏而不能正常排放矿浆的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那么在浓密机内实时循环的矿浆达到承载极限时后,将会对浓密机造成损坏。针对此,本实施例在底流筒2上设置了预留接口19。因此,在出现上述紧急情况时,可以通过预留接口19将过量的矿浆进行排放,缓解底流循环系统的压力。
浓密机中浓度合格的矿浆在提供给后续工序前,还需要进行质量检测。为此,本实施例在立管6上设置了取样口20,质检人员可以通过该取样口20对正在进行循环的底流矿浆进行抽样调查,从而判断矿浆的浓度等质量指标是否合格。
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浓密机底流循环系统各类装置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在底流筒3上、立管6上或环管7上设置了压力检测装置21,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读取压力检测装置21的参数获取底流循环系统管路内矿浆的压力,从而判断出矿浆的浓度大小,进而进行增压或减压等操作。
此外,为了检测底流筒3内矿浆的浓度质量,本实施例还在底流筒3上设置了泥层质量传感器22,可以实时检测底流筒3内的矿浆浓度质量等参数,供技术人员参考。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浓密机,包括机身和设置于机身上的底流循环系统,其中,底流循环系统与上述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Claims (19)

1.一种浓密机的底流循环系统,包括浓密池(1)和设置于所述浓密池(1)底部的底流筒(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流循环泵(3)和底流排放泵(4);所述底流循环泵(3)的入口I(301)与所述底流筒(2)相连,出口I(302)与所述浓密池(1)相连,所述底流排放泵(4)的入口II(401)与所述底流筒(2)相连,出口II(402)与排浆管道(5)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浓密池(1)的外壁设置有立管(6),所述底流循环泵(3)的出口I(302)与所述立管(6)的入口相连,所述立管(6)的出口与所述浓密池(1)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6)平行于所述浓密池(1)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所述浓密池(1)的外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浓密池(1)的周向方向上环绕设置有环管(7),所述环管(7)的出口与所述浓密池(1)相连;所述立管(6)通过第一三通管(8)与所述环管(7)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三通管(9),所述排浆管道(5)通过所述第二三通管(9)与所述环管(7)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6)的出口位置与所述环管(7)的出口位置在周向上错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6)的出口位置与所述环管(7)的出口位置在周向上成30°—180°的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排浆管道(5)上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排浆管道(5)的第一控制阀(10)。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立管(6)上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立管(6)的第二控制阀(11)。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环管(7)上,位于所述第一三通管(8)其中一个接口处的第三控制阀(12)和位于所述第一三通管(8)的另一个接口处的第四控制阀(13)。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环管(7)上,位于所述第二三通管(9)其中一个接口处的第五控制阀(14)和位于所述第二三通管(9)另一个接口处的第六控制阀(15)。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流循环泵(3)的入口I(301)处和所述底流排放泵(4)的入口II(401)处均设置有吸料管(16)。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6)的出口处和所述环管(7)的出口处均设置有排料管(17)。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流排放泵(4)的入口II(401)处还设置有用于在管道堵塞时进行疏通的冲洗管(18)。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流筒(2)上设置有用于辅助排料的预留接口(19)。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6)上设置有用于抽样矿浆样本的取样口(20)。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6)或所述环管(7)或所述底流筒(2)上设置有用于检测矿浆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21)。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流筒(2)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矿浆浓度的泥层质量传感器(22)。
19.一种浓密机,包括机身和设置于所述机身上的底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流循环系统为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底流循环系统。
CN201420830628.XU 2014-12-24 2014-12-24 一种浓密机及其底流循环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853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30628.XU CN204485389U (zh) 2014-12-24 2014-12-24 一种浓密机及其底流循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30628.XU CN204485389U (zh) 2014-12-24 2014-12-24 一种浓密机及其底流循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85389U true CN204485389U (zh) 2015-07-22

Family

ID=53564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30628.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85389U (zh) 2014-12-24 2014-12-24 一种浓密机及其底流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8538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1262A (zh) * 2014-12-24 2015-09-30 飞翼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浓密机及其底流循环系统
CN106546660A (zh) * 2016-10-17 2017-03-29 北京金诚信矿山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浓密机底流浓度的检测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1262A (zh) * 2014-12-24 2015-09-30 飞翼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浓密机及其底流循环系统
CN104941262B (zh) * 2014-12-24 2017-04-12 飞翼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浓密机及其底流循环系统
CN106546660A (zh) * 2016-10-17 2017-03-29 北京金诚信矿山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浓密机底流浓度的检测系统
CN106546660B (zh) * 2016-10-17 2019-12-03 北京金诚信矿山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浓密机底流浓度的检测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11880U (zh) 一种用于农业灌溉系统的过滤装置
CN204485389U (zh) 一种浓密机及其底流循环系统
CN108457367A (zh) 一种涵管内泥沙清除装置
CN101843994A (zh) 机械压缩垂直流纤维束过滤方法及装置
CN104941262A (zh) 一种浓密机及其底流循环系统
CN206359307U (zh) 曝气生物滤池
CN203874899U (zh) 一种供水系统用y型过滤器
CN203874561U (zh) 一种反冲洗过滤器系统
CN208574312U (zh) 一种采油平台水源井除砂装置
CN203043728U (zh) 一种混凝土管桩模具脱模油回收处理装置
CN202516386U (zh) 单筒体列管式反冲洗除杂器
CN203396611U (zh) 一种自动反冲洗过滤取样装置
CN202559502U (zh) 一种地下污水提升装置
CN205307925U (zh) 一种速凝剂液体过滤器
CN209348240U (zh) 一种自清洗过滤站
CN203525402U (zh) 反冲过滤器和管道水过滤装置
CN206730639U (zh) 一种用于供排水系统的粗过滤装置
CN207795555U (zh) 一种循环泵入口滤网
CN205618482U (zh) 液压管油液过滤装置
CN207019977U (zh) 一种组合预处理装置
CN105332734A (zh) 一种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
CN201643871U (zh) 水力旋流过滤器
CN205925422U (zh) 一种防止喷淋层及喷嘴堵塞的脱硫塔
CN205886354U (zh) 水处理用固液分离器及水处理池
CN204293936U (zh) 一种过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4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