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26640U - 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26640U
CN204426640U CN201520060614.9U CN201520060614U CN204426640U CN 204426640 U CN204426640 U CN 204426640U CN 201520060614 U CN201520060614 U CN 201520060614U CN 204426640 U CN204426640 U CN 2044266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
dry
weighing
infra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6061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思羽
刘春山
魏天路
杨海
姜永成
周海波
王连洋
焦仁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mus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amus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mus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amus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2006061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266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266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2664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80Food processing, e.g. use of renewable energies or variable speed drives in handling, conveying or stacking
    • Y02P60/85Food storage or conservation, e.g. cooling or drying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该装置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连接的沥干装置、第一称重装置、第一红外干燥装置、第二称重装置和第二红外干燥装置,沥干装置上设置有风机用力沥干木耳表面的水分,第一红外干燥装置和第二红外干燥装置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红外辐射板和第一红外辐射板用于发射出红外辐射对木耳进行烘干。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供风装置,其从第一红外干燥装置内吸出热风并送到第二红外干燥装置中,产生空气对流加快烘干速度,并根据第一称重装置和第二称重装置称量的值实时调整烘干时间。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提高了干燥后木耳的品质,并且具有生产效率高,节能环保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干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木耳,别名黑木耳、光木耳,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素可荤,不但为中国菜肴大添风采,而且能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并可防治缺铁性贫血及其他药用功效。由于新鲜木耳中含有一种卟啉类光感物质,人食用鲜木耳后,这种物质会随血液分布到人体的表皮细胞中,受太阳照射后,可引发日光性皮炎,使暴露处的皮肤出现瘙痒、水肿、疼痛,甚至有局部坏死等症状。这种光感物质还易被人的咽喉粘膜吸收,导致咽喉水肿,严重时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只有干燥后的木耳才无毒,可放心食用。因此,干制是木耳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木耳的传统干制方法是采用烘房烘烤或者热风烘干方法,热风循环烘干是用热量从外部逐渐向内部传热以达到干燥的目的,不仅速度慢,而且受热也不均匀,干制成品脆度较大,易被挤压破碎,且体积大不便于运输,烘干后质量不如红外线烘干。传统工艺的干燥时间较长,且不节能环保,生产效率低。因此急需提供一种均匀加热、高效节能的烘干设备来提高烘干效率和烘干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开发了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实现红外和对流相结合的烘干方式,使木耳受热均匀,提高了烘干效率及烘干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包括:
沥干装置,其包括沥干平台和风机,用于沥干木耳表面水滴;
第一红外干燥装置,其包括第一干燥平台和第一红外辐射板,用于干燥潮湿的木耳;
供风装置,其包括集风罩、出风罩和鼓风机,用于为正在进行红外干燥过程的木耳提供流动的气流。
优选的是,还包括:
第一称重装置,其包括第一称重平台,用于木耳的称重;
第二称重装置,其包括第二称重平台,用于木耳的称重;
第二红外干燥装置,其包括第二干燥平台和第二红外辐射板,用于干燥潮湿的木耳;
所述沥干装置、第一称重装置、第一红外干燥装置、第二称重装置和第二红外干燥装置从左至右依次排列布置,使所述沥干平台、第一称重平台、第一干燥平台、第二称重平台和第二干燥平台依次首尾相接。
优选的是,所述沥干平台、第一称重平台、第一干燥平台、第二称重平台和第二干燥平台结构相同,包括网状输送带、支架和电机。
优选的是,所述风机均匀布置在所述沥干平台上方,其通过调节装置安装于沥干平台上方的支架上,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垂直向下,并能够调节所述出风口到所述沥干平台的距离。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红外辐射板均匀布置在所述第一干燥平台上方,其通过调节装置安装于第一干燥平台上方的支架上,能够调节所述第一红外辐射板到所述第一干燥平台的距离。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红外辐射板均匀布置在所述第二干燥平台上方,其通过调节装置安装于第二干燥平台上方的支架上,能够调节所述第二红外辐射板到所述第二干燥平台的距离。
优选的是,所述供风装置集风罩开口位于第一干燥平台正下方,所述出风罩开口位于第二干燥平台正下方,所述集风罩和出风罩通过风道与鼓风机相连,使气流从所述集风罩进入从出风罩流出。
优选的是,所述出风罩开口处设置有均风板,所述均风板上设置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在均风板上紧密布置,并且从所述均风板两侧至中部所述通风孔的直径逐渐减小,从出风罩流出的气流经均风板作用后能够均匀的吹到所述第二干燥平台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提高干燥后木耳品质研究及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应用红外线加热技术和对流热风干燥技术相结合,对新鲜木耳进行干燥,红外线烘干具有穿透力强、由里及表的均匀加热、高效节能等特点,可以让烘干速度提高45%以上,节能30-40%。因此提高了干燥后木耳的品质,如脆度低,不易碎,木耳收缩体积大,便于运输。并且本实用新型生产效率高,极大地降低了干燥能耗,节能环保。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两段称重,分别布置在第一次红外干燥装置的前后两端,通过干燥前和干燥后的质量折算出第一次干燥所去除的水分,利用系统计算实时调整变频器的数值,实现实时调整输送带的运动速度,来控制第一次干燥所要出去的水分。再通过程序计算出第二次干燥输送网带的运动速度,来控制第二次干燥所去除的水分,精准控制木耳的干燥速度,提高木耳的干燥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沥干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红外干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供风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称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均风板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包括沥干装置100,其包括沥干平台101和风机102,用于沥干木耳表面水滴;第一红外干燥装置200,其包括第一干燥平台201和第一红外辐射板202,用于干燥潮湿的木耳;供风装置300,其包括集风罩301、出风罩302和鼓风机303,用于为正在进行红外干燥过程的木耳提供流动的气流。待干燥的木耳首先经沥干装置100沥干表面水分,再由第一红外干燥装置200、第二红外干燥装置600和供风装置300共同作用下经红外辐射及对流的作用完成烘干。
一并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称重装置400,第二称重装置500及第二红外干燥装置600,第一称重装置400包括第一称重平台401,用于木耳的称重,第二称重装置500与第一称重装置400结构及作用均相同,其包括第二称重平台,第二红外干燥装置600与第一红外干燥装置200的结构及作用均相同,其包括第二干燥平台和第二红外辐射板。
所述沥干装置100、第一称重装置400、第一红外干燥装置200、第二称重装置500和第二红外干燥装置600从左至右依次排列布置,使所述沥干平台101、第一称重平台401、第一干燥平台201、第二称重平台和第二干燥平台依次首尾相接,使它们连成一条流水线,所述沥干平台101、第一称重平台401、第一干燥平台201、第二称重平台和第二干燥平台的结构均相同,包括网状输送带和驱动电机103,网状输送带采用12-60目不锈钢丝网,在驱动电机103及传动装置作用下网状输送带可将置于其上的木耳向右传送。
所述风机102均匀布置在所述沥干平台101的上方,其通过风机调节装置104安装于沥干平台上方的支架105上,风机101的出风口垂直向下,通过调节风机调节装置104能够改变出风口到所述沥干平台101的距离,选择一合适的距离以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
所述第一红外辐射板202均匀布置在所述第一干燥平台201上方,其通过辐射板调节装置203安装于第一干燥平台201上方的支架204上,能够调节所述第一红外辐射板202到所述第一干燥平台201的距离。
所述供风装置300集风罩301开口位于第一干燥平台201正下方,所述出风罩302开口位于第二干燥平台正下方,所述集风罩301和出风罩302通过风道304与鼓风机303相连,使气流从所述集风罩301进入并从出风罩302流出,即供风装置300从第一红外干燥装置200内吸入热空气,并吹入到第二红外干燥装置600内。
如图6所示,所述出风罩302开口处设置有均风板305,均风板305上设置有通风孔306,通风孔306在均风板305上紧密布置,并且从所述均风板305两侧至中部所述通风孔306的直径逐渐减小,从出风罩302流出的气流经均风板305作用后能够均匀的吹到所述第二干燥平台的下方。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外壳700,将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围在外壳内,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更有利于烘干。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如下:
在干燥前需进行准备工作,包括挑选新鲜、无病虫害及未发霉的木耳为原料,再经浸洗取出泥沙等杂质后进行蒸煮,蒸煮的时间为1小时,然后将木耳放置于物料盘内,所述物料盘为底部开有小孔的托盘,将盛有待干燥木耳的物料盘放置于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内进行烘干过程。烘干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a、将待烘干木耳放置于底面有孔的物料盘内,后连同物料盘放置于所述沥干装置内的沥干平台上,所述风机进行吹风进行沥干,去除木耳表面的水滴。
b、所述沥干平台上的输送带将物料盘输送到第一称重装置内的第一称重平台上进行第一次称重。
c、所述第一称重平台上输送带将物料盘输送第一红外干燥装置内的第一干燥平台上,所述第一红外辐射板发出红外辐射波,该红外波长范围为2-4μm,温度为100-110度,所述供风装置提供流动的气流,使木耳进行第一次烘干。
d、所述第一红外干燥装置内的第一干燥平台上的输送带将物料盘输送到第二称重装置内的第二称重平台上进行第二次称重。
e、所述第二称重平台上输送带将物料盘输送第二红外干燥装置内的第二干燥平台上,所述第二红外辐射板发出红外辐射波,该红外波长范围为2-4μm,温度为70-80度,所述供风装置提供流动的气流,由于供风装置是将第一红外干燥装置内的空气吸入到第二红外干燥装置内,第一红外干燥装置内的温度高于第二红外干燥装置内的温度,因此吹入到第二红外干燥装置内的风是热风,这样也节约了能源,利于环保。
f、在第一次红外干燥装置前后分别由第一次称重装置和第二称重装置进行称重,通过第一次烘干前和烘干后的质量折算出第一次烘干所去除的水分,实现实时调整输送带的运动速度,来控制第一次烘干所要出去的水分,再通过程序计算出第二次干燥装置输送带的运动速度,来控制第二次烘干过程所去除的水分,达到精准控制木耳的干燥速度,即节省了时间又达到提高烘干质量的目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8)

1.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沥干装置,其包括沥干平台和风机,用于沥干木耳表面水滴;
第一红外干燥装置,其包括第一干燥平台和第一红外辐射板,用于干燥潮湿的木耳;
供风装置,其包括集风罩、出风罩和鼓风机,用于为正在进行红外干燥过程的木耳提供流动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称重装置,其包括第一称重平台,用于木耳的称重;
第二称重装置,其包括第二称重平台,用于木耳的称重;
第二红外干燥装置,其包括第二干燥平台和第二红外辐射板,用于干燥潮湿的木耳;
所述沥干装置、第一称重装置、第一红外干燥装置、第二称重装置和第二红外干燥装置从左至右依次排列布置,使所述沥干平台、第一称重平台、第一干燥平台、第二称重平台和第二干燥平台依次首尾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沥干平台、第一称重平台、第一干燥平台、第二称重平台和第二干燥平台均包括网状输送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均匀布置在所述沥干平台上方,所述风机通过调节装置安装于沥干平台上方的支架上,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垂直向下,并能够调节所述出风口到所述沥干平台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辐射板均匀布置在所述第一干燥平台上方,所述第一红外辐射板通过调节装置安装于第一干燥平台上方的支架上,能够调节所述第一红外辐射板到所述第一干燥平台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红外辐射板均匀布置在所述第二干燥平台上方,所述第二红外辐射板通过其通过调节装置安装于第二干燥平台上方的支架上,能够调节所述第二红外辐射板到所述第二干燥平台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风装置集风罩开口位于第一干燥平台正下方,所述出风罩开口位于第二干燥平台正下方,所述集风罩和出风罩通过风道与鼓风机相连,使气流从所述集风罩进入从出风罩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罩开口处设置有均风板,所述均风板上设置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在均风板上紧密布置,并且从所述均风板两侧至中部所述通风孔的直径逐渐减小,从出风罩流出的气流经均风板作用后能够均匀的吹到所述第二干燥平台的下方。
CN201520060614.9U 2015-01-28 2015-01-28 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266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60614.9U CN204426640U (zh) 2015-01-28 2015-01-28 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60614.9U CN204426640U (zh) 2015-01-28 2015-01-28 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26640U true CN204426640U (zh) 2015-07-01

Family

ID=53594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6061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26640U (zh) 2015-01-28 2015-01-28 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2664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85849A (zh) * 2015-01-28 2015-05-06 佳木斯大学 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及其干燥方法
CN106360769A (zh) * 2016-10-28 2017-02-01 佳木斯大学 一种防粘连木耳干燥装置及其干燥控制方法
CN113519872A (zh) * 2021-08-24 2021-10-22 莆田学院 一种海带脱水生产线及生产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85849A (zh) * 2015-01-28 2015-05-06 佳木斯大学 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及其干燥方法
CN106360769A (zh) * 2016-10-28 2017-02-01 佳木斯大学 一种防粘连木耳干燥装置及其干燥控制方法
CN113519872A (zh) * 2021-08-24 2021-10-22 莆田学院 一种海带脱水生产线及生产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airaj et al. A review of solar dryers developed for grape drying
CN205865598U (zh) 一种用于蜜蜂养殖的智能化养蜂装置
CN104585849B (zh) 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及其干燥方法
CN101832703B (zh) 中药材快速干燥机
CN204426640U (zh) 一种木耳变温红外对流干燥装置
CN206390191U (zh) 一种多功能食品干燥设备
CN105716390A (zh) 功能性食品远红外箱式干燥系统
Mortezapour et al.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 solar dryer equipped with a novel heat recovery system for onion drying
CN206744278U (zh) 一种调温蜂箱
CN205641829U (zh) 功能性食品远红外箱式干燥系统
CN102987369A (zh) 一种木耳的干燥制备方法
CN208520117U (zh) 太阳能农产品烘干系统
CN105054257B (zh) 一种基于新能源的无花果烘干设备
CN103673529B (zh) 一种晒粮机
CN203798123U (zh) 一种超声波强化远红外辐射的干燥装置
CN204612382U (zh) 灵芝干制中的供热式烘干装置
CN205408709U (zh) 一种灵芝用的养殖棚
CN105393802A (zh) 一种灵芝用的养殖棚
CN208402827U (zh) 带发酵床的仔猪保育舍
CN103651738B (zh) 一种用于牧区加工食品的装置
CN203785375U (zh) 一种蒸汽热风烘房
CN206131639U (zh) 一种振动式平板加热干燥龙眼的装置
CN206978351U (zh) 一种用于放牧的新型犊牛舍
CN104824187A (zh) 红茶通氧发酵加工方法及装置
CN107148997A (zh) 基于控温红外装置干燥紫甘蓝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

Termination date: 201601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