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25126U - 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425126U CN204425126U CN201520148463.2U CN201520148463U CN204425126U CN 204425126 U CN204425126 U CN 204425126U CN 201520148463 U CN201520148463 U CN 201520148463U CN 204425126 U CN204425126 U CN 2044251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n
- chamber
- reed
- protector
-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Abstract
一种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属于制冷压缩机技术领域。包括壳体,壳体腔内围隔有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包括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第一和第二插脚,第一、第二插脚上延伸有第一、第二插脚过渡片,第一、第二插脚过渡片上有第一、第二插脚簧片;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设在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内;壳盖,与壳体配合,壳盖上设接地插脚、N和L插脚,特点: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腔底壁上构成一对底壁顶突,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前、后腔壁上各构成侧壁顶突。节能效果佳,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快捷;结构简化;防止电气短路;插脚的稳定性及可靠性程度得以保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上面提及的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实质上为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起动、保护器,是将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与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集合在一起的既具有使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又兼有对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并且还能体现优异的节能效果的电器装置。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关于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的技术信息,如CN2664280Y(结构改进的电机起动器)、CN2664281Y(电机起动器)、CN2664282Y(结构改进的电机起动器)和CN2664283Y(结构改良的电机起动器),等等;关于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的技术信息同样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典型的如CN100356652C(单相交流电机的过载保护器);关于单相交流电机起动、保护器的技术信息同样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如CN2606490Y(电机起动、保护器)、CN2606491Y(一体式电机起动、保护器)和CN102386815B(结构改进的一体式电机起动、保护器)。
在前述单相交流电机起动、保护器的先有技术信息体系中,典型的如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0581043C推荐的“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起动、保护器”,该专利方案的技术要点是:在壳体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两端并且在彼此面对面的位置各延设有一支承壁,一对支承壁彼此保持并行,在各支承壁的上部大体上居中部位各构成有一顶突,将属于起动器的结构体系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底部的两侧与顶突接触,而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两侧表面分别由第一、第二插脚挟持。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正文第4页最后一段至第5页第一段,并且该专利方案产生的技术效果可参见说明书第4页第2段。
但是前述CN100581043C的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依然存在以下缺憾:其一,尽管将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底部的两侧与顶突接触可显著缩小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在壳体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内的支承面积,进而得以使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体积显著缩小,例如重量从35-40g减轻至15-16g,但是由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圆周方向的侧缘(本申请人将其定义为前后侧缘)仍需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前后腔壁大面积接触,因而不足以体现极致的节能效果,具体表现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体积仍是偏大的,并且重量仍是偏重的。从理论上讲,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前后腔壁上也构成支承壁并且在支承壁上构成顶突可以弥补前述欠缺而得以使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体积进一步缩小、重量得以进一步减轻并且使节能效果体现到极致的程度,但是经本申请人的反复实验表明这一思路是不可取的,因为一方面会对前述第一、第二插脚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挟持配合产生干涉情形,另一方面因过度侵占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宽度方向的空间而使起动器的安装造成麻烦;其二,由于构成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两端的一对支承壁自身的结构相对复杂,因而导致用于制造壳体的模具相对复杂;其三,由于顶突形成于支承壁上,因而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底部即底面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腔底面之间的距离为支承壁的高度与顶突高度之和,于是,出现了将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过度抬高的情形,使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上部探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并且探出部分需由壳盖上的隆起腔补偿(探出部分探入到隆起腔内),一方面增加了壳盖的复杂程度,另一方面增大了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与隆起腔的接触面积,再一方面为了确保第一、第二插脚在对应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两侧表面的居中位置将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可靠挟持而必须将第一、第二插脚的位置向上挪移,使第一、第二插脚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腔壁的支承点(与腔壁支承接触的部位)向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上部腔口挪移,从而对整个起动器的安装稳定效果产生影响,例如第一、第二插脚存在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挣脱之虞,进而导致第一、第二插脚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电气接触失败。当然,通过增大壳体在高度方向的尺寸而藉以加深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深度可使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整体位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内并且可以弥补前述不利因素,但是如此设计会显著增大壳体的体积,即产生顾此失彼的问题;其四,由于第一插脚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一侧表面接触的第一插脚簧片(专利称第一弹簧片)以及第二插脚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另一侧表面接触的第二插脚簧片(专利称第二弹簧片)均以一字形的状态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表面接触,即第一、第二插脚簧片既彼此横向并行又相互充分对应,于是当电火花产生时,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会产生诸多裂纹,因其相对两侧面上仍被相对应的第一、第二插脚簧片弹性支持住,并且被弹性支持住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破裂(碎裂)部分继续稳定地被夹住在原有位置,而余下的碎片散开,因此电源继续通过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被弹性支持住的残余部分,从而引起这些残余部分及其与之相关的第一、第二插脚簧片互相熔化,接着产生一种呈现一定的导电率的合金,其结果是:在第一、第二插脚之间形成电气短路,电气短路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速了非正常热量的产生,于是极有可能迫使器件出现进一步的故障,例如引起壳体软化变形等等。
就上述CN100581043C的壳盖而言,存在以下欠缺:一是由于需要在壳盖上并且朝向壳体的一侧构成六个用于对插脚(包括接地插脚、N插脚和L插脚)阻挡的挡片、四个防止插脚窜动的防窜动限位挡突和五个用于供插脚支承的支承突缘(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5页第2段至第6页第1段),因而不仅显著增加了壳盖结构的复杂程度,而且影响插脚的安装效率;二是由于壳盖自身结构有失合理,因而在将壳盖盖配于壳体之前,必须先将插脚(即接地插脚、N插脚和L插脚)进行装配,也就是说先将插脚插置到预设于壳盖上的相应的插脚槽(即插脚孔)中,而后将壳盖连同插脚与壳体配合,于是装配效率会受到严重影响,因为预先将插脚安装于壳盖会对壳盖在与壳体配合时产生干涉,并且插脚的稳定性也难以保障,存在偏摆、松动之虞。
就上述CN100581043C的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而言,存在以下不足:由于固定座上仅构成有供弹簧片以及插脚(专利称第一接脚)容纳的插脚腔,因而当弹簧片以及插脚容纳于插脚腔内后,固定座对弹簧片以及插脚的定位效果是脆弱的,于是一旦出现松动性位移,那么会影响弹簧片上的动触点与插脚上的静触点之间的电气接触或断开效果。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继而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请人的试验中心进行了模拟试验以及相关的测试,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首要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显著缩小作为起动器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与构成于壳体上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腔壁相接触的接触面积防止热量因热传递损失而藉以缩小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体积、节约材料并且降低能耗、有利于避免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侧缘相接触的顶突过度侵占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的空间而藉以确保第一、第二插脚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对应两侧表面的配合效果以及确保安装的便捷效果、有益于摒弃用于构建顶突的支承壁而藉以简化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结构并且简化用于制造壳体的模具结构、有便于避免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探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上部腔口而藉以确保构成起动器的结构体系的所有部件的安装稳定效果以及电气接触效果和有便于显著优化第一插脚的第一插脚簧片以及第二插脚的第二插脚簧片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对应两侧的电气接触方式而藉以保障在电火花产生时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遭破裂后的碎裂部分不被第一、第二插脚簧片夹持进而避免在第一、第二插脚之间形成电气短路并且有效地保护壳体的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既有助于简化壳盖结构又有利于提高对接地插脚、N插脚以及L插脚的安装效率而藉以满足工业化放大生产要求和有益于显著改善对接地插脚、N插脚以及L插脚的约束定位效果而藉以增进插脚的稳定可靠程度的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增进单相电机保护器的固定座的结构合理性而藉以对动触头簧片以及静触点簧片起到良好的定位效果、有利于方便地将保护器插脚、动触头簧片安装于固定座上并且确保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电气接触或断开效果的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
为体现完成本实用新型的首要任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包括一壳体,在该壳体的壳体腔内并且位于壳体腔的前侧左端的位置围隔构成有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而在壳体腔的前侧右端的位置围隔构成有一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一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该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包括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一第一插脚和一第二插脚,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以纵向状态设置于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内,第一插脚插置在构成于壳体腔内的并且与外界相通的第一插脚腔内,在该第一插脚上并且朝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一插脚过渡片,在该第一插脚过渡片上并且在对应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左侧表面的位置构成有第一插脚簧片,该第一插脚簧片与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左侧表面接触,第二插脚插置在构成于壳体腔内的并且同样与外界相通的第二插脚腔内,在该第二插脚上并且同样朝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二插脚过渡片,在该第二插脚过渡片上并且在对应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右侧表面的位置构成有第二插脚簧片,该第二插脚簧片与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右侧表面接触;一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该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设置在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内;一壳盖,该壳盖与所述壳体相配合并且对所述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以及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蔽护,在该壳盖上设置有一接地插脚、一N插脚和一L插脚,特征在于:在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腔底壁上以横向状态构成有凸起于腔底壁表面的并且横截面形状呈∧字形的一对底壁顶突,该对底壁顶突既彼此间隔又相互保持前后并行,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前腔壁和后腔壁上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沿着前腔壁和后腔壁的高度方向各以纵向状态构成有凸起于前腔壁和后腔壁表面的并且横截面形状同样呈∧字形的一侧壁顶突,该前腔壁和后腔壁上的侧壁顶突分别对应于所述的一对底壁顶突的两侧,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下部支承在所述的一对底壁顶突上,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前侧与前腔壁上的侧壁顶突接触,而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后侧与后腔壁上的侧壁顶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插脚簧片有一对,并且该对第一插脚簧片以八或V字形的形态构成于所述的第一插脚过渡片上;所述的第二插脚簧片有一对,并且该对第二插脚簧片以八或V字形的形态构成于所述的第二插脚过渡片上,其中:第一、第二插脚簧片彼此形成十字形交错的位置关系;在所述壳盖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位置构成有一对壳盖顶突,该对壳盖顶突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一对底壁顶突相同并且对应于一对底壁顶突的上方,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上部支承在一对壳盖顶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壳体的壳体底壁上并且背对所述壳体腔的一侧构成有一凸起于壳体底壁的表面的圆形栈圈,并且在对应于该圆形栈圈内的位置开设有一第一、第二插孔和一第三插孔,第一插孔与所述的第一插脚腔相对应并且藉由该第一插孔而使第一插脚腔与外界相通,第二插孔与所述的第二插脚腔相对应并且藉由该第二插孔而使第二插脚腔与外界相通,设置在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内的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与所述的第三插孔相配合,在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的保护器腔口的位置并且围绕保护器腔口的圆周方向以间隔状态构成有凸起于保护器腔口的表面的一组壳盖限定柱,而在所述的壳盖上并且在对应于一组壳盖限定柱的位置开设有数量与壳盖限定柱的数量相等的一组壳盖限定孔,该组壳盖限定孔与一组壳盖限定柱相配合,所述的接地插脚、N插脚和L插脚以插嵌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其中:在所述壳体的壳体腔内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的左侧的位置围隔有一与外界相通的保护器插脚腔,所述的第三插孔与保护器插脚腔相对应并且藉由该第三插孔而使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与外界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壳体上并且位于后侧右端的位置构成有一壳体插片座,在该壳体插片座上开设有壳体插片槽,在壳体插片槽上插嵌有一壳体簧片;在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左腔壁朝向右腔壁一侧的壁体上构成有用于支承所述第一插脚的第一插脚过渡片的一对过渡片支承座,在该对过渡片支承座上各构成有一过渡片支承台阶,第一插脚过渡片搁置在过渡片支承台阶上,并且在第一插脚的上端构成有一第一插脚插接座,在所述的第二插脚的上端延伸有一插脚引出片。
为体现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任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的壳盖上并且背对所述壳体腔的一侧构成有一凸起于壳盖的表面的一第一插脚插嵌座和一第二插脚插嵌座,第一插脚插嵌座位于壳盖的左端,而第二插脚插嵌座位于壳盖的右端,在第一插脚插嵌座上构成有接地插脚插嵌槽和N插脚插嵌槽,而在第二插脚插嵌座上构成有L插脚插嵌槽,所述的接地插脚与接地插脚插嵌槽插嵌配合,所述的N插脚与N插脚插嵌槽插嵌配合,所述的L插脚与L插脚插嵌槽插嵌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插脚插嵌座上并且在背对所述第二插脚插嵌座的一侧以垂直于第一插脚插嵌座的状态延伸有一用于将接地插脚与N插脚阻隔的插脚电气绝缘分隔板,所述的接地插脚插嵌槽以及N插脚插嵌槽的深度与第一插脚插嵌座的高度相同,所述的第二插脚插嵌座的高度与第一插脚插嵌座相同,并且所述的L插脚插嵌槽的深度与第二插脚插嵌座的高度相同。
为体现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任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包括基座、固定座、双金属片、电热丝、第一、第二保护器插脚、动触头簧片和顶杆,基座构成有一基座腔,并且该基座以其基座腔朝向下的状态容纳于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内,在基座腔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顶杆座,在顶杆座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与外界相通的顶杆让位孔,并且在基座腔的腔口的部位围绕基座腔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双金属片台阶座,固定座朝向基座的一侧构成有一基座配合腔,藉由该基座配合腔而将固定座套置在基座上,在固定座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顶杆通孔,该顶杆通孔与所述的顶杆让位孔相对应,在固定座上并且在背对基座配合腔的一侧构成有一插脚簧片配合槽、一动触头簧片配合槽、一保护器插脚孔、一插脚簧片定位凸缘和一动触头簧片定位凸缘,双金属片搁置在所述双金属片台阶座上,并且该双金属片背对电热丝的一侧的边缘部位与设置在双金属片台阶座上的双金属片支承圈接触,电热丝对应于双金属片的上方,并且在与双金属片相接触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基座腔内,在该电热丝的一端构成有一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该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在依次途经所述基座和所述固定座后与所述第二保护器插脚的下部电气连接,而电热丝的另一端构成有一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该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同样在依次途经基座和固定座后与所述动触头簧片电气连接,第一保护器插脚探出固定座的侧部并且插入于所述保护器插脚腔内,在该第一保护器插脚的上部延伸有一静触点簧片,该静触点簧片与所述的插脚簧片配合槽相配合,在该静触点簧片的一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插脚簧片定位凸缘的位置开设有一静触点簧片定位孔,该静触点簧片定位孔套置在插脚簧片定位凸缘上,在静触头簧片的另一端并且在朝向动触头簧片的一侧固定有一静触点,第二保护器插脚的下部插入所述的保护器插脚孔内,动触头簧片在对应于所述静触点簧片的上方的位置与所述动触头簧片配合槽相配合,在该动触头簧片的一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动触头簧片定位凸缘的位置开设有一动触头簧片孔,该动触头簧片孔套置在动触头簧片定位凸缘上,在动触头簧片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顶杆通孔的位置构成有一顶杆顶推致动凸缘,该顶杆致动凸缘的凸起方向朝向所述顶杆,动触头簧片的另一端构成为自由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静触点的位置固定有一动触点,顶杆的下端支承在双金属片的中央位置,而顶杆的上端在依次途经所述顶杆让位孔和顶杆通孔后在对应于所述顶杆顶推致动凸缘的下方的位置与顶杆顶推致动凸缘相配合,其中:所述静触点簧片朝向上的一侧以及所述动触头簧片朝向下的一侧由所述壳盖限定,并且所述第二保护器插脚的上部在探出构成于壳盖上的保护器插脚孔后与所述L插脚电气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基座的顶壁上开设有一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过渡孔和一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过渡孔,而在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一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引出孔和一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引出孔,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过渡孔与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引出孔相对应,而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过渡孔与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引出孔相对应,所述电热丝的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在依次途经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过渡孔和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引出孔后探入到所述保护器插脚孔内并且与所述第二保护器插脚的下部电气连接,而电热丝的所述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在依次途经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过渡孔和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引出孔后探入到所述动触头簧片配合槽并且与所述动触头簧片电气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基座的顶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顶杆让位孔的两侧的位置各构成有一凹陷于顶壁表面的支承凸缘配合凹坑,而在所述基座配合腔的腔顶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支承凸缘配合凹坑的位置构成有固定座支承凸缘,该固定座支承凸缘与支承凸缘配合凹坑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L插脚延伸有一保护器插脚电气连接部,所述第二保护器插脚的上部与该保护器插脚电气连接部电气连接;在所述壳盖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的位置构成有一静触点簧片限位块和一动触头簧片限位凸台,藉由静触点簧片限位块与所述静触点簧片的接触而对静触点簧片限位,藉由动触头簧片限位凸台与所述动触头簧片的接触而对动触头簧片限位;所述的动触头簧片孔为花键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腔底壁上以横向状态构成有凸起于腔底壁表面的并且横截面形状呈∧字形的一对底壁顶突,而在前后腔壁上并且在相向一侧的对应位置各构成有凸起于前后腔壁表面的横截面形状与底壁顶突相同的一侧壁顶突,因而能使设置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内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下部及前后侧分别与腔底壁及腔侧壁的接触面积显著缩小,不仅可以防止热量因热传递损失而使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功耗减小到1W以下,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而且使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体积显著缩小,重量减轻至10g以下,具有显著节约资源的长处;之二,由于底壁顶突和侧壁顶突的结构合理,因而能避免过度侵占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宽度和高度方向的空间,不仅可以确保第一、第二插脚簧片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对应两侧的配合效果,而且能够满足方便安装的要求;之三,由于摒弃了已有技术中用于构建底壁顶突的支承壁,因而简化了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结构,进而简化了用于制造壳体的模具结构;之四,由于底壁顶突、侧壁顶突的体积小至忽略不计,并且由于底壁顶突和侧壁顶突的共存,因而使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的体积得以缩小而避免了其上部探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的上部腔口,使构成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的结构体系的所有部件的安装及电气接触效果得以充分体现;之五,由于将第一、第二插脚簧片彼此形成十字形交错的位置关系,因而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碎裂时不会出现碎裂部分被夹住的情形,既可防止电气短路,又能避免壳体受热变形乃至损毁;之六,由于在壳盖上并且背对壳体腔的一侧构成有凸起于壳盖的表面的第一、第二插脚插嵌座,因而能满足先将壳盖与壳体装配再将接地插脚、L插脚以及N插脚安装于壳体的快捷并且不产生干涉的安装要求。此外,由于第一插脚插嵌座上的接地插脚插嵌槽、N插脚插嵌槽以及第二插脚插嵌座上的L插脚插嵌槽分别具有对接地插脚、N插脚以及L插脚的良好的约束定位效果,因而插脚的稳定性及可靠性程度得以保障;之七,由于在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的固定座的上部构成有插脚簧片定位凸缘和动触头簧片定位凸缘,因而能分别起到对静触点簧片以及动触头簧片的可靠定位作用;之八,由于第一保护器插脚的静触点簧片、动触头簧片以及第二保护器插脚分别在对应于固定座上的插脚簧片配合槽、动触头簧片配合槽以及保护器插脚孔的位置方便而快捷地安装于固定座上,因而既可提高安装效率,又能确保动、静触头之间的可靠的电气接触或断开效果;之九,由于在基座的基座腔内构成有电热丝配合座,因而当电热丝与电热丝配合座上的电热丝挽留腔配合后不会出现起拱现象,使双金属片的整体受热效果得以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状态的壳体的仰视结构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壳盖的仰视结构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的立体组装结构图。
图5为图4所示状态的基座的仰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者称方位性)的概念均是针对正在被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目的在于方便公众理解,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在该图1中示出了属于本实用新型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的结构体系的一壳体1,该壳体1的几何形状大体上呈长方体,并且优选采用塑料模制成型(下面将要提及的壳盖4同例),在该壳体1的壳体腔11内并且位于壳体腔11的前侧左端的位置围隔构成有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而在壳体腔11的前侧右端的位置围隔构成有一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一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2,该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2包括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一第一插脚22和一第二插脚23,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以纵向状态设置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内,第一插脚22插置在构成于壳体腔11内的并且与外界相通的第一插脚腔111内,在该第一插脚22上并且朝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一插脚过渡片221,在该第一插脚过渡片221上并且在对应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左侧表面的位置构成有第一插脚簧片2211,该第一插脚簧片2211与前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左侧表面接触(电气接触),第二插脚23插置在构成于壳体腔11内的并且同样与外界相通的第二插脚腔112内,在该第二插脚23上并且同样朝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二插脚过渡片231,在该第二插脚过渡片231上并且在对应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右侧表面的位置构成有第二插脚簧片2311,该第二插脚簧片2311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右侧表面接触;一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该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设置在前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内;一壳盖4,该壳盖4与前述壳体1相配合并且对前述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2以及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蔽护,在该壳盖4上设置有一接地插脚5、一N插脚6和一L插脚7。
由图1所示的壳体1可知,壳盖4是通过嵌脚的形式与壳体1嵌配的,于是在壳体1的左侧外壁上构成有一第一搭扣17a,而在壳体腔11内并且位于壳体腔11的后侧左端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二搭扣17b以及在壳体腔11的后侧右端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三搭扣17c。
请参见图3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的壳盖4上延伸有一第一嵌脚46a、一第二嵌脚46b和一第三嵌脚46c,第一嵌脚46a与前述的第一搭扣17a嵌配,第二嵌脚46b与前述的第二搭扣17b嵌配,而在第三嵌脚46c与前述的第二搭扣17c嵌配,从而将壳盖4可靠地盖在壳体1上并且对壳体腔11蔽护,即对前述的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2以及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蔽护。
优选地,在前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后腔壁的上部开设一插脚过渡片让位槽124,上面提及的由第一插脚22上延伸而成的第一插脚过渡片221途经该第一插脚过渡片让位槽124后进入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并且对应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左侧,第一插脚过渡片让位槽124还具有对第一插脚过渡片221良好的定位作用。同样的道理,在前述壳体1的壳体后侧壁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第二插脚23的位置开设有一第二插脚引出片让位槽18(在下面的描述中还要提及)。
请继续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腔底壁上以横向状态(这里所称的横向状态是以图1所示状态自左向右而言的)构成有凸起于腔底壁表面的并且横截面形状呈∧字形的一对底壁顶突121,该对底壁顶突121既彼此间隔又相互保持前后并行,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前腔壁以及后腔壁上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沿着前腔壁和后腔壁的高度方向各以纵向状态构成有凸起于前腔壁和后腔壁表面的并且横截面形状同样呈∧字形的一侧壁顶突122,该前腔壁和后腔壁上的侧壁顶突122分别对应于所述的一对底壁顶突121的两侧,前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下部支承在一对底壁顶突121上,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前侧与前腔壁上的侧壁顶突122接触,而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后侧与后腔壁上的侧壁顶突122接触。
优选地,前述的一对底壁顶突121的长度大体上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厚度相等或者略大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厚度。
前述的第一插脚簧片2211有一对,并且该对第一插脚簧片2211以八或V字形的形态构成于第一插脚过渡片221上;前述的第二插脚簧片2311有一对,并且该对第二插脚簧片2311同样以八或V字形的形态构成于所述的第二插脚过渡片23上,其中:第一、第二插脚簧片2211、2311彼此形成十字形交错的位置关系。
进一步地,具体由图3所示,在前述壳盖4朝向壳体1的一侧即图1所示状态朝向下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位置构成有一对凸起于壳盖4的表面的并且横截面形状同样呈∧字形的壳盖顶突47,该对壳盖顶突47对应于前述的一对底壁顶突121的上方,前述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上部(即顶部)支承在一对壳盖顶突47上,也就是说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上部与一对壳盖顶突47接触。一对壳盖顶突47的作用机理同一对底壁顶突121。
前述的将第一、第二插脚簧片2211、2311彼此形成十字形交错的位置关系的积极意义如下:当产生电火花时,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会产生诸多裂纹,其相对侧面即其左侧面和右侧面的第一插脚簧片2211和第二插脚簧片2311不会产生对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碎裂部分弹性支持的情形,确保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破裂(碎裂)部分全面脱落散开,即不再存在已有技术那样的被第一、第二插脚簧片2211、2311共同夹住碎片的情形,避免了已有技术中的碎裂部分及其与之相关的第一、第二插脚簧片互相熔化的现象,第一、第二插脚22、23之间不会出现电气短路,杜绝非正常热量的产生,可避免器件的进一步故障例如避免壳体1受热软化变形。
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的壳体1的壳体底壁上并且背对前述壳体腔11的一侧构成有一凸起于壳体底壁的表面的圆形栈圈14,并且在对应于该圆形栈圈14内的位置开设有一第一、第二插孔15a、15b和一第三插孔15c,第一插孔15a与前述的第一插脚腔111相对应并且藉由该第一插孔15a而使第一插脚腔111与外界相通,第二插孔15b与前述的第二插脚腔112相对应并且藉由该第二插孔15b而使第二插脚腔112与外界相通,设置在前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内的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与前述的第三插孔15c相配合。前述的第一、第二插孔15a、15b以及第三插孔15c是与制冷压缩机的电机的三线柱相配的。
由图1所示,在前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的保护器腔口的位置并且围绕保护器腔口的圆周方向以间隔状态构成有凸起于保护器腔口的表面的一组壳盖限定柱131(本实施例为四个),而在前述的壳盖4上并且在对应于一组壳盖限定柱131的位置开设有数量与壳盖限定柱131的数量相等的一组壳盖限定孔41(本实施例为四个),该组壳盖限定孔41与一组壳盖限定柱131相配合。前述的接地插脚5、N插脚6和L插脚7以插嵌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4上。在所述壳体1的壳体腔11内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的左侧的位置围隔有一与外界相通的保护器插脚腔113,前述的第三插孔15c与保护器插脚腔113相对应并且藉由该第三插孔15c而使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与外界相通。
在前述的壳体1上并且位于后侧右端的位置构成有一壳体插片座16,在该壳体插片座16上开设有壳体插片槽161,在壳体插片槽161上插嵌有一壳体簧片1611,该壳体簧片1611也可称为壳体插脚,属于中转端子;在前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左腔壁朝向右腔壁一侧的壁体上构成有用于支承在前述第一插脚22的第一插脚过渡片221的一对过渡片支承座123,在该对过渡片支承座123上各构成有一过渡片支承台阶1231,第一插脚过渡片221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内搁置在过渡片支承台阶1231上,并且在第一插脚22的上端构成有一第一插脚插接座222,该第一插脚插接座222与下面还要提及的N插脚6电气连接,在前述的第二插脚23的上端延伸有一插脚引出片232,该插脚引出片232在途经前述的第二插脚引出片让位槽18后伸展到壳体腔11外,并且与外接运行电容的一端电气连接。
由图1所示,在前述的壳盖4上并且背对壳体腔11的一侧即图1所示位置状态朝向上的一侧构成有一凸起于壳盖4的表面的一第一插脚插嵌座42 和一第二插脚插嵌座43,第一插脚插嵌座42位于壳盖4的左端,而第二插脚插嵌座43位于壳盖4的右端,在第一插脚插嵌座42上构成有形状与作为中转端子的接地插脚5的形状相适应的接地插脚插嵌槽421以及与N插脚6的形状相适应的N插脚插嵌槽422,而在第二插脚插嵌座43上构成有形状与L插脚7的形状相适应的L插脚插嵌槽431,接地插脚5与接地插脚插嵌槽421插嵌配合, N插脚6与N插脚插嵌槽422插嵌配合, L插脚7与L插脚插嵌槽431插嵌配合。
由图1所示,在前述的第一插脚插嵌座42上并且在背对第二插脚插嵌座43的一侧(即图示位置状态的左侧)以垂直于第一插脚插嵌座42的状态延伸有一用于阻隔即分隔接地插脚5和N插脚6的插脚电气绝缘分隔板423,前述的接地插脚插嵌槽421以及N插脚插嵌槽422的深度与第一插脚插嵌座42的高度相同,前述的第二插脚插嵌座43的高度与第一插脚插嵌座42相同,并且所述的L插脚插嵌槽431的深度与第二插脚插嵌座43的高度相同。
由于在壳盖4上形成了前述的具有接地插脚插嵌槽421和N插脚插嵌槽422的第一插脚插嵌座42以及具有L插脚插嵌槽431的第二插脚插嵌座43,因而在装配时,可在无需顾及接地插脚5、N插脚6和L插脚7的前提下先将壳盖4与壳体1配合,而后再将接地插脚5、N插脚6以及L插脚7分别插置于接地插脚插嵌槽421、N插脚插嵌槽422和L插脚插嵌槽431,因而相对于已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结构不会在安装壳盖4时遭到前述三个插脚的干涉影响,并且能体现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相应的技术效果。前述的N插脚6在使用状态下与外接运行电容的另一端以及外接电源的一端连接,而前述的N插脚7与外接电源的另一端连接。
请参见图4并且结合图1,上面提及的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基座31、固定座32、双金属片33、电热丝34、第一、第二保护器插脚35、36、动触头簧片37和顶杆38,基座31构成有一基座腔311,并且该基座31以其基座腔311朝向下的状态容纳于前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内,在基座腔311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顶杆座3111,在顶杆座3111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与外界相通的顶杆让位孔31111,并且在基座腔311的腔口的部位围绕基座腔311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双金属片台阶座3112,固定座32朝向基座31的一侧构成有一基座配合腔321,藉由该基座配合腔321而将固定座32套置在基座31上,并且该固定座32的下边沿与构成于基座31的外壁上的台阶面317相接触,在固定座32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顶杆通孔327,该顶杆通孔327与顶杆让位孔31111相对应,在固定座32上并且在背对基座配合腔321的一侧构成有一插脚簧片配合槽322、一动触头簧片配合槽323、一保护器插脚孔324、一插脚簧片定位凸缘325和一动触头簧片定位凸缘326,双金属片33搁置在前述双金属片台阶座3112上,并且该双金属片33背对电热丝34的一侧的边缘部位由与设置在双金属片台阶座3112上的双金属片支承圈31121接触,电热丝34对应于双金属片33的上方,并且在与双金属片33相接触的状态下设置在基座腔311内,在该电热丝34的一端构成有一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341,该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341在依次途经基座31和固定座32后与前述第二保护器插脚36的下部电气连接,而电热丝34的另一端构成有一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342,该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342同样在依次途经基座31和固定座32后与前述动触头簧片37上的电气连接凸缘374电气连接,第一保护器插脚35探出固定座32的侧部并且插入于前述保护器插脚腔113内,在该第一保护器插脚35的上部延伸有一静触点簧片351,该静触点簧片351与前述的插脚簧片配合槽322相配合,在该静触点簧片351的一端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插脚簧片定位凸缘325的位置开设有一静触点簧片定位孔3511,该静触点簧片定位孔3511套置在插脚簧片定位凸缘325上,在静触头簧片351的另一端并且在朝向动触头簧片37的一侧的上方固定有一静触点3512,第二保护器插脚36的下部插入前述的保护器插脚孔324内,动触头簧片37在对应于前述静触点簧片351的上方的位置与前述动触头簧片配合槽323相配合,在该动触头簧片37的一端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动触头簧片定位凸缘326的位置开设有一动触头簧片孔371,该动触头簧片孔371套置在动触头簧片定位凸缘326上,在动触头簧片37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顶杆通孔327的位置构成有一顶杆顶推致动凸缘372,该顶杆致动凸缘372的凸起方向朝向前述顶杆38,动触头簧片37的另一端构成为自由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静触点3512的位置固定有一动触点373,材质优选为陶瓷或塑料的顶杆38的下端支承在双金属片33的中央位置,而顶杆38的上端在依次途经所述顶杆让位孔31111和顶杆通孔327后在对应于前述顶杆顶推致动凸缘372的下方的位置与顶杆顶推致动凸缘372相配合。其中:前述静触点簧片351朝向上的一侧以及动触头簧片37朝向下的一侧由前述壳盖4限定,并且前述第二保护器插脚36的上部在探出构成于壳盖4上的保护器插脚孔44后与前述L插脚7电气连接。前述的第一保护器插脚35与压缩机的三线柱之一连接。
请见图5并且结合图4,由图5所示,在前述基座腔311内并且围绕基座腔311的腔壁的圆周方向以间隔状态构成于凸起于腔壁表面的一组电热丝配合座3113,在该组电热丝配合座3113上各构成有一电热丝挽留腔31131,前述的电热丝34与电热丝挽留腔31131相配合。由图4所示,在前述基座31的顶壁上开设有一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过渡孔314和一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过渡孔315,而在所述固定座32上开设有一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引出孔328a和一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引出孔328b,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过渡孔314与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引出孔328a相对应,而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过渡孔315与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引出孔328b相对应,前述电热丝34的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341在依次途经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过渡孔314和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引出孔328a后探入到前述保护器插脚孔324内并且与前述第二保护器插脚36的下部电气连接,而电热丝34的前述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342在依次途经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过渡孔315和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引出孔328b后探入到所述动触头簧片配合槽323并且与所述动触头簧片37电气连接。
继续见图4,在前述述基座31的顶壁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顶杆让位孔31111的两侧的位置各构成有一凹陷于顶壁表面的支承凸缘配合凹坑316,而在前述基座配合腔321的腔顶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支承凸缘配合凹坑316的位置构成有固定座支承凸缘3211,该固定座支承凸缘3211与支承凸缘配合凹坑316相配合。
仍见图1,前述的L插脚7延伸有一保护器插脚电气连接部71,前述第二保护器插脚36的上部与该保护器插脚电气连接部71电气连接。
请参见图3并且结合图4,在前述壳盖4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的位置构成有一静触点簧片限位块45a和一动触头簧片限位凸台45b,藉由静触点簧片限位块45a与前述静触点簧片351的接触而对静触点簧片351限位,藉由动触头簧片限位凸台45b与前述动触头簧片37的接触而对动触头簧片37限位。优选地,前述的动触头簧片孔371为花键孔,藉由该花键孔而显著增进动触头簧片37与动触头簧片定位凸缘326的配合效果。依据举一反三之理,前述的静触头簧片定位孔3511也可以是花键孔。
由于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2的工作原理属于已有技术,例如可以参见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664280Y、CN2664281Y、CN2664282Y和CN2664283Y,等等,因此申请人不再赘述。
就本实用新型的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而言,只要将第一、第二插脚35、36串接于电气电路中,当双金属片33感受电热丝34或外界环境的辐射热时,双金属片33便产生形变,这种形变表现为周边向下翻转,而中央部位则向上拱起(隆起),从而推动顶杆38向上位移,由于顶杆38的上端面是与动触头簧片37的顶杆顶推致动凸缘372相对应的,又由于在正常情况下,动触头簧片37的动触点373是与动触点簧片351上的静触点3512相闭合的,因此,当顶杆38向上位移时,便由顶杆38的上端面推及顶杆顶推致动凸缘372,迫使动触点373的位置朝向背离静触点3512的方向位移,从而使先前处于闭合状态下的动、静触点373、3512分离,以使第一、第二插脚35、36的回路断开,起到保护压缩机电机的作用,即起到保护单相交流电机的作用;当电热丝34或外界环境的辐射热处于低于双金属片33感应并发生变形的温度时,双金属片33复位,其对顶杆38的作用力消失,动触头簧片37上的动触点373与静触点簧片351上的静触点3512相闭合,电机电路重新接通。在上述过程中,由于双金属片33并未借助于任何固定件固定,而仅仅是搁置于双金属片台阶座3112上,并且是圆盘形的,因此,不论其形变动作反复任意次,都不会致其开裂;在电路处于闭合状态下,由于顶杆38为陶瓷或塑料材质,因而双金属片33是不带电的,即无电流流经,双金属片33不参与导电,故而不会对其性能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要点在于对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结构作了合理改进,从而使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安装接触面积由已往的即已有技术中的底面和前后侧面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底壁、前后侧壁的全方位接触变为与底壁顶突121和侧壁顶突122的针状般的点接触,使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2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体积显著缩小(重量减轻至10g以下),并且功耗得以显著降低至1W以下而体现节能,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相应的技术效果。
Claims (10)
1.一种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包括一壳体(1),在该壳体(1)的壳体腔(11)内并且位于壳体腔(11)的前侧左端的位置围隔构成有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而在壳体腔(11)的前侧右端的位置围隔构成有一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一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2),该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2)包括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一第一插脚(22)和一第二插脚(23),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以纵向状态设置于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内,第一插脚(22)插置在构成于壳体腔(11)内的并且与外界相通的第一插脚腔(111)内,在该第一插脚(22)上并且朝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一插脚过渡片(221),在该第一插脚过渡片(221)上并且在对应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左侧表面的位置构成有第一插脚簧片(2211),该第一插脚簧片(2211)与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左侧表面接触,第二插脚(23)插置在构成于壳体腔(11)内的并且同样与外界相通的第二插脚腔(112)内,在该第二插脚(23)上并且同样朝着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二插脚过渡片(231),在该第二插脚过渡片(231)上并且在对应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右侧表面的位置构成有第二插脚簧片(2311),该第二插脚簧片(2311)与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右侧表面接触;一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该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设置在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内;一壳盖(4),该壳盖(4)与所述壳体(1)相配合并且对所述单相交流电机起动器(2)以及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蔽护,在该壳盖(4)上设置有一接地插脚(5)、一N插脚(6)和一L插脚(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腔底壁上以横向状态构成有凸起于腔底壁表面的并且横截面形状呈∧字形的一对底壁顶突(121),该对底壁顶突(121)既彼此间隔又相互保持前后并行,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前腔壁和后腔壁上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沿着前腔壁和后腔壁的高度方向各以纵向状态构成有凸起于前腔壁和后腔壁表面的并且横截面形状同样呈∧字形的一侧壁顶突(122),该前腔壁和后腔壁上的侧壁顶突(122)分别对应于所述的一对底壁顶突(121)的两侧,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下部支承在所述的一对底壁顶突(121)上,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前侧与前腔壁上的侧壁顶突(122)接触,而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的后侧与后腔壁上的侧壁顶突(122)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插脚簧片(2211)有一对,并且该对第一插脚簧片(2211)以八或V字形的形态构成于所述的第一插脚过渡片(221)上;所述的第二插脚簧片(2311)有一对,并且该对第二插脚簧片(2311)以八或V字形的形态构成于所述的第二插脚过渡片(23)上,其中:第一、第二插脚簧片(2211、2311)彼此形成十字形交错的位置关系;在所述壳盖(4)朝向所述壳体(1)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位置构成有一对壳盖顶突(47),该对壳盖顶突(47)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一对底壁顶突(121) 相同并且对应于一对底壁顶突(121)的上方,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21)上部支承在一对壳盖顶突(47)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壳体(1)的壳体底壁上并且背对所述壳体腔(11)的一侧构成有一凸起于壳体底壁的表面的圆形栈圈(14),并且在对应于该圆形栈圈(14)内的位置开设有一第一、第二插孔(15a、15b)和一第三插孔(15c),第一插孔(15a)与所述的第一插脚腔(111)相对应并且藉由该第一插孔(15a)而使第一插脚腔(111)与外界相通,第二插孔(15b)与所述的第二插脚腔(112)相对应并且藉由该第二插孔(15b)而使第二插脚腔(112)与外界相通,设置在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内的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与所述的第三插孔(15c)相配合,在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的保护器腔口的位置并且围绕保护器腔口的圆周方向以间隔状态构成有凸起于保护器腔口的表面的一组壳盖限定柱(131),而在所述的壳盖(4)上并且在对应于一组壳盖限定柱(131)的位置开设有数量与壳盖限定柱(131)的数量相等的一组壳盖限定孔(41),该组壳盖限定孔(41)与一组壳盖限定柱(131)相配合,所述的接地插脚(5)、N插脚(6)和L插脚(7)以插嵌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4)上,其中:在所述壳体(1)的壳体腔(11)内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的左侧的位置围隔有一与外界相通的保护器插脚腔(113),所述的第三插孔(15c)与保护器插脚腔(113)相对应并且藉由该第三插孔(15c)而使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与外界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壳体(1)上并且位于后侧右端的位置构成有一壳体插片座(16),在该壳体插片座(16)上开设有壳体插片槽(161),在壳体插片槽(161)上插嵌有一壳体簧片(1611);在所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腔(12)的左腔壁朝向右腔壁一侧的壁体上构成有用于支承所述第一插脚(22)的第一插脚过渡片(221)的一对过渡片支承座(123),在该对过渡片支承座(123)上各构成有一过渡片支承台阶(1231),第一插脚过渡片(221)搁置在过渡片支承台阶(1231)上,并且在第一插脚(22)的上端构成有一第一插脚插接座(222),在所述的第二插脚(23)的上端延伸有一插脚引出片(23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壳盖(4)上并且背对所述壳体腔(11)的一侧构成有一凸起于壳盖(4)的表面的一第一插脚插嵌座(42)和一第二插脚插嵌座(43),第一插脚插嵌座(42)位于壳盖(4)的左端,而第二插脚插嵌座(43)位于壳盖(4)的右端,在第一插脚插嵌座(42)上构成有接地插脚插嵌槽(421)和N插脚插嵌槽(422),而在第二插脚插嵌座(43)上构成有L插脚插嵌槽(431),所述的接地插脚(5)与接地插脚插嵌槽(421)插嵌配合,所述的N插脚(6)与N插脚插嵌槽(422)插嵌配合,所述的L插脚(7)与L插脚插嵌槽(431)插嵌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插脚插嵌座(42)上并且在背对所述第二插脚插嵌座(43)的一侧以垂直于第一插脚插嵌座(42)的状态延伸有一用于将接地插脚(5)与N插脚(6)阻隔的插脚电气绝缘分隔板(423),所述的接地插脚插嵌槽(421)以及N插脚插嵌槽(422)的深度与第一插脚插嵌座(42)的高度相同,所述的第二插脚插嵌座(43)的高度与第一插脚插嵌座(42)相同,并且所述的L插脚插嵌槽(431)的深度与第二插脚插嵌座(43)的高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3)包括基座(31)、固定座(32)、双金属片(33)、电热丝(34)、第一、第二保护器插脚(35、36)、动触头簧片(37)和顶杆(38),基座(31)构成有一基座腔(311),并且该基座(31)以其基座腔(311)朝向下的状态容纳于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内,在基座腔(311)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顶杆座(3111),在顶杆座(3111)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与外界相通的顶杆让位孔(31111),并且在基座腔(311)的腔口的部位围绕基座腔(311)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双金属片台阶座(3112),固定座(32)朝向基座(31)的一侧构成有一基座配合腔(321),藉由该基座配合腔(321)而将固定座(32)套置在基座(31)上,在固定座(32)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顶杆通孔(327),该顶杆通孔(327)与所述的顶杆让位孔(31111)相对应,在固定座(32)上并且在背对基座配合腔(321)的一侧构成有一插脚簧片配合槽(322)、一动触头簧片配合槽(323)、一保护器插脚孔(324)、一插脚簧片定位凸缘(325)和一动触头簧片定位凸缘(326),双金属片(33)搁置在所述双金属片台阶座(3112)上,并且该双金属片(33)背对电热丝(34)的一侧的边缘部位与设置在双金属片台阶座(3112)上的双金属片支承圈(31121)接触,电热丝(34)对应于双金属片(33)的上方,并且在与双金属片(33)相接触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基座腔(311)内,在该电热丝(34)的一端构成有一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341),该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341)在依次途经所述基座(31)和所述固定座(32)后与所述第二保护器插脚(36)的下部电气连接,而电热丝(34)的另一端构成有一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342),该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342)同样在依次途经基座(31)和固定座(32)后与所述动触头簧片(37)电气连接,第一保护器插脚(35)探出固定座(32)的侧部并且插入于所述保护器插脚腔(113)内,在该第一保护器插脚(35)的上部延伸有一静触点簧片(351),该静触点簧片(351)与所述的插脚簧片配合槽(322)相配合,在该静触点簧片(351)的一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插脚簧片定位凸缘(325)的位置开设有一静触点簧片定位孔(3511),该静触点簧片定位孔(3511)套置在插脚簧片定位凸缘(325)上,在静触头簧片(351)的另一端并且在朝向动触头簧片(37)的一侧固定有一静触点(3512),第二保护器插脚(36)的下部插入所述的保护器插脚孔(324)内,动触头簧片(37)在对应于所述静触点簧片(351)的上方的位置与所述动触头簧片配合槽(323)相配合,在该动触头簧片(37)的一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动触头簧片定位凸缘(326)的位置开设有一动触头簧片孔(371),该动触头簧片孔(371)套置在动触头簧片定位凸缘(326)上,在动触头簧片(37)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顶杆通孔(327)的位置构成有一顶杆顶推致动凸缘(372),该顶杆致动凸缘(372)的凸起方向朝向所述顶杆(38),动触头簧片(37)的另一端构成为自由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静触点(3512)的位置固定有一动触点(373),顶杆(38)的下端支承在双金属片(33)的中央位置,而顶杆(38)的上端在依次途经所述顶杆让位孔(31111)和顶杆通孔(327)后在对应于所述顶杆顶推致动凸缘(372)的下方的位置与顶杆顶推致动凸缘(372)相配合,其中:所述静触点簧片(351)朝向上的一侧以及所述动触头簧片(37)朝向下的一侧由所述壳盖(4)限定,并且所述第二保护器插脚(36)的上部在探出构成于壳盖(4)上的保护器插脚孔(44)后与所述L插脚(7)电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31)的顶壁上开设有一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过渡孔(314)和一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过渡孔(315),而在所述固定座(32)上开设有一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引出孔(328a)和一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引出孔(328b),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过渡孔(314)与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引出孔(328a)相对应,而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过渡孔(315)与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引出孔(328b)相对应,所述电热丝(34)的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341)在依次途经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过渡孔(314)和电热丝第一引出接脚引出孔(328a)后探入到所述保护器插脚孔(324)内并且与所述第二保护器插脚(36)的下部电气连接,而电热丝(34)的所述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342)在依次途经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过渡孔(315)和电热丝第二引出接脚引出孔(328b)后探入到所述动触头簧片配合槽(323)并且与所述动触头簧片(37)电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31)的顶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顶杆让位孔(31111)的两侧的位置各构成有一凹陷于顶壁表面的支承凸缘配合凹坑(316),而在所述基座配合腔(321)的腔顶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支承凸缘配合凹坑(316)的位置构成有固定座支承凸缘(3211),该固定座支承凸缘(3211)与支承凸缘配合凹坑(316)相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插脚(7)延伸有一保护器插脚电气连接部(71),所述第二保护器插脚(36)的上部与该保护器插脚电气连接部(71)电气连接;在所述壳盖(4)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单相交流电机保护器腔(13)的位置构成有一静触点簧片限位块(45a)和一动触头簧片限位凸台(45b),藉由静触点簧片限位块(45a)与所述静触点簧片(351)的接触而对静触点簧片(351)限位,藉由动触头簧片限位凸台(45b)与所述动触头簧片(37)的接触而对动触头簧片(37)限位;所述的动触头簧片孔(371)为花键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148463.2U CN204425126U (zh) | 2015-03-16 | 2015-03-16 | 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148463.2U CN204425126U (zh) | 2015-03-16 | 2015-03-16 | 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425126U true CN204425126U (zh) | 2015-06-24 |
Family
ID=53475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148463.2U Active CN204425126U (zh) | 2015-03-16 | 2015-03-16 | 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425126U (zh) |
-
2015
- 2015-03-16 CN CN201520148463.2U patent/CN20442512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525254B2 (en) |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or and a terminal assembly | |
CN104734429A (zh) | 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 | |
CN202384535U (zh) | 一种弹性端子及使用该端子的电连接器 | |
CN104734428A (zh) | 结构改进的无功耗节能型单相交流电机起动保护器 | |
CN104734570A (zh) | 无功耗节能型单相交流电机起动保护器 | |
CN203521696U (zh) | 一种插簧端子 | |
CN204465389U (zh) | 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起动保护器 | |
CN104734571A (zh) | 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起动保护器 | |
CN204465390U (zh) | 无功耗节能型单相交流电机起动保护器 | |
CN102163783A (zh) | 一种继电器插座的夹簧结构 | |
CN204425126U (zh) | 节能型一体式单相交流电机保护装置 | |
CN104734569A (zh) | 节能型单相交流电机起动保护器 | |
CN204442206U (zh) | 节能型单相交流电机起动保护器 | |
CN204425125U (zh) | 结构改进的无功耗节能型单相交流电机起动保护器 | |
CN206225611U (zh) | 一种侧装式端子 | |
CN204407615U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105226437A (zh) | 双面插Micro USB B型公座连接器 | |
CN216450885U (zh) | 一种电连接系统 | |
CN108074772A (zh) | 一种翘板开关 | |
CN205385059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105932483B (zh) |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 |
CN204792659U (zh) | 微型断路器n相引弧灭弧装置 | |
CN212182227U (zh) | 带辅助触点的组合式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206076661U (zh) | 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
CN108550747B (zh) |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pack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