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45430U -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45430U
CN204345430U CN201520033868.1U CN201520033868U CN204345430U CN 204345430 U CN204345430 U CN 204345430U CN 201520033868 U CN201520033868 U CN 201520033868U CN 204345430 U CN204345430 U CN 2043454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module
prism film
diffusion barrier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3386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硕
麦永强
张荣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E Magnetics HK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E Magnetics H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E Magnetics HK Ltd filed Critical SAE Magnetics HK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03386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454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454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4543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依次设置的导光板、扩散膜及棱镜膜,一发光组件对应连接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扩散膜或棱镜膜的邻近发光组件的一端的两侧边上分别具有缺角。因此,经导光板的两侧出射的光被框架反射回导光板内后,经导光板的作用而向其上方出射,但该部分光或不能耦合到短于扩散膜的棱镜膜内,或未经较短的扩散膜的作用而仅有少部分能入射到棱镜膜内,因此该部分光不会加强导光板的靠近发光组件的两侧边处的亮度,显示器的成品在进行检测时,靠近发光组件并与之相垂直的两侧边处不会产生亮带,提高显示器表现在外的视觉感。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具有上述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需要背光模组的显示屏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是显示器如液晶显示器(LCD)光源的提供者,背光模组光源的表现决定了液晶显示器表现在外的视觉感。如图1a、1b所示,其展示了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100的剖视图。具体地,该背光模组100包括反光膜110、设于该反光膜110上的导光板130及设于导光板130一侧的灯条120,导光板130与灯条120对齐并相连接,两者的上方还设有另一反光膜160,上、下两反光膜160、110用于限制灯条120发出的光往上、下两个方向出射,进而使灯条120发出的光最大程度地耦合到导光板130。且,导光板130的上方还设有相对齐的扩散膜140及棱镜膜150,并于棱镜膜150的上方对应于背光模组100的四边的位置处粘贴有一定宽度的黑白胶带170。上述反光膜110、灯条120,导光板130、扩散膜140及棱镜膜150均位于一框架180内。
下面结合图1a、1b所示,工作时,灯条120发出的光耦合到导光板130内,大部分光经导光板130的作用而向其上方出射光(如图1a中F1部分所示);上述图1a中F1部分的出射光经扩散膜140、棱镜膜150作用后,在靠近黑白胶带170边缘的位置处以预设的角度出射(见图1b中F1`部分所示)。但同时,在邻近灯条120的一端,导光板130的垂直于灯条120的两侧边处,始终会有一部分光穿透导光板130而向其两边出射,即图1b中F2部分所示的出射光,该部分出射光经框架180的反射后再次入射到导光板130内,并经导光板130的作用而向其上方出射,因此,该部分出射光加强了导光板130邻近灯条120的两侧边处的亮度,因此液晶显示器的成品在进行检测时,靠近灯条120并与之相垂直的两侧边处会产生较为明显的亮带100`,如图1c所示,最终影响液晶显示器表现在外的视觉感。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能够消除显示器边缘处的亮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器,其具有的背光模组能够消除显示器边缘处的亮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依次设置的导光板、扩散膜及棱镜膜,一发光组件对应连接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扩散膜或所述棱镜膜的邻近所述发光组件的一端的两侧边上分别具有缺角。
较佳地,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所述发光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扩散膜或所述棱镜膜的两侧边在所述第一区域内相平行,所述扩散膜或所述棱镜膜的两侧边在所述第二区域内逐渐收窄。
较佳地,所述扩散膜或所述棱镜膜的两侧边在所述第二区域内的长度为3cm到4cm之间。
较佳地,所述扩散膜包括两相对的第一侧边,所述棱镜膜包括两相对的第二侧边,两所述第一侧边或两所述第二侧边的邻近所述发光组件的端部具有所述缺角。
较佳地,所述扩散膜还包括连接于两所述第一侧边之间的第一顶边及第一底边,所述棱镜膜还包括连接于两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的第二顶边及第二底边,所述第一顶边、所述第二顶边均邻近所述发光组件,两所述第一侧边于邻近所述第一顶边的位置处逐渐收窄或两所述第二侧边于邻近所述第二顶边的位置处逐渐收窄,所述第一顶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底边的长度或所述第二顶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底边的长度。
较佳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对应于所述背光模组的边缘设置并位于所述棱镜膜上方的黑白胶框,且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侧边均位于所述黑白胶框的下方。
较佳地,所述缺角呈三角形、梯形或矩形。
较佳地,所述棱镜膜包括上棱镜膜及下棱镜膜,所述缺角设于所述下棱镜膜的两侧边上。
较佳地,所述扩散膜的两侧边上具有所述缺角时,所述导光板的对应于所述缺角的位置处不具有扩散点。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器,其包括背光模组及显示屏,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如上所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其扩散膜或棱镜膜的邻近发光组件的一端的两侧边上分别具有缺角。因此,经导光板的两侧出射的光被框架反射回导光板内后,经导光板的作用而向其上方出射,但该部分光或不能耦合到短于扩散膜的棱镜膜内,或未经较短的扩散膜的作用而仅有少部分能入射到棱镜膜内,因此该部分光不会加强导光板的靠近发光组件的两侧边处的亮度,显示器的成品在进行检测时,靠近发光组件并与之相垂直的两侧边处不会产生亮带,提高显示器表现在外的视觉感。对应地,本实用新型显示器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背光模组的一局部剖视图。
图1b是现有背光模组的另一剖视图。
图1c是现有背光模组的检测结果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沿图5中CC`线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7是图4中扩散膜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中扩散膜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4中扩散膜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沿图11中EE`线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13是图10中棱镜膜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检测结果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显示器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200及具有该背光模组200的显示器1;其中,背光模组200能够消除靠近灯条一端的两侧边处的亮带。且所述背光模组200适用于任何需要背光装置的显示屏、液晶显示器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200的结构进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下面所涉及到的附图中均省略了设置于背光模组四周的框架,但这并不影响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阐述,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下文不再重复说明。
首先参看图2、图3所示,其展示了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200的一种典型结构。具体地,所述背光模组200包括依次设置的底反射膜210、导光板230、扩散膜240及棱镜膜250;一发光组件220设于底反射膜210上并对应连接于导光板230的一侧边。其中,棱镜膜250包括两层,分别为上棱镜膜和下棱镜膜,本实用新型统一合称为棱镜膜250,下文不再重复说明。且导光板230上分布有若干扩散点(图未示),发光组件220发出的光耦合入导光板230内后,经导光板230上的扩散点时光会向各个角度扩散,故而破坏了全反射条件,光线由导光板230正面射出;而底反射膜210则将底面露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230中,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其中,发光组件220包括基底221及在基底221上电性连接的多个光源芯片222,且光源芯片222及基底221上灌注有封装胶223,封装胶223完全覆盖光源芯片222及基底221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发光组件220为LED发光组件。
继续参看图3,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在发光组件220与导光板230的连接位置的上方还设有与两者相接触的反光膜260,反光膜260底面可以包含一胶层(图未示)以与发光组件220和导光板230相粘接。具体地,所述导光板230具有一出光面231、相对于出光面231的底面232及连接于出光面231与底面232之间的入光面233,发光组件220与入光面233相连接。所述反光膜260完全覆盖发光组件220的封装胶223并部分延伸至出光面231上,且反光膜260与发光组件220、出光面231均相粘接。其中,底反射膜210、反光膜260可以限制发光组件220发出的光向其上、下两个方向出射,使得光能够充分耦合到导光板230,光利用率高。
继续参看图2所示,对应于背光模组200的边缘位置还设置有黑白胶框270,黑白胶框270粘接于棱镜膜250上。
为消除靠近发光组件220并与之相垂直的两侧边处的亮带,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在于扩散膜240或棱镜膜250的结构设置。具体地,扩散膜240或棱镜膜250的邻近发光组件220的一端的两侧边上分别具有缺角。下面就结合图4-14所示,对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200的不同实施例分别进行说明。
首先参看图4-图9所示,其展示了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200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本实施例中,扩散膜240的邻近发光组件220的一端的两侧边上分别具有缺角,棱镜膜250呈矩形结构,且扩散膜240的远离发光组件220的一端与棱镜膜250对齐。
下面参看图4-图6,背光模组200可分为第一区域200a及第二区域200b,发光组件220位于第二区域200b。因此,位于第二区域200b内并垂直于发光组件220的两侧边处会产生亮带。对应地,扩散膜240的位于第二区域200b内的两侧边上分别具有缺角,因此,于第二区域200b内,扩散膜240的宽度小于棱镜膜250的宽度(见图6)。
下面参看图7所示,其展示了扩散膜240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具体地,所述扩散膜240包括两相对的第一侧边241、242,还包括连接于两第一侧边241、242之间的第一顶边243和第一底边244,第一顶边243邻近发光组件220,第一侧边241、242邻近第一顶边243的位置处分别具有缺角245a。
更具体地,在形成所述缺角245a时,首先提供一呈矩形的扩散膜240,然后将其第一顶边243与两第一侧边241、242相连接的顶角切除,该切除的区域即所述缺角245a。由此,第一侧边241可分为两段,即位于第一区域200a内的第一段241a及位于第二区域200b内的第二段241b;对应地,第一侧边242分为位于第一区域200a内的第一段242a及位于第二区域200b内的第二段242b。两第一段241a、242a相互平行,两第二段241b、242b由第一段241a、242a的端部向第一顶边243逐渐收窄。
假设两第一段241a、242a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d1,两第二段241b、242b其中一段上的任一点到另一段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则第二距离d2小于第一距离d1,也即第二距离d2小于第一底边244的长度。
至于所述缺角245a(即所切除的区域)的形状,则可灵活设置。本实施例中,直接切除第一顶边243与两第一侧边241、242相连接的顶角,由此得到一呈三角形的缺角245a,即,第一段241a的延长线(图中虚线所示)、第一顶边243的延长线(图中虚线所示)、第二段241b共同围合成的区域呈三角形,该三角形区域即为所述缺角245a。所以,扩散膜240于第一区域200a内呈矩形,扩散膜240于第二区域200b内呈梯形,对应参看图4、7。
继续参看图7所示,所述缺角245a的长度为3cm-4cm,宽度优选为0.5mm。其中,所述缺角245a的长度即为第一段241a的端点到第一顶边243的垂直距离L1,本实施例中为所述三角形区域的高度;所述缺角245a的最大宽度即为第一顶边243的端点到第一段241a的延长线的垂直距离L2,本实施例中为所述三角形区域的底边长。
当然,所述缺角的形状并不限于三角形,其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下面参看图8所示,其展示了扩散膜240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本实施例中,扩散膜240的两第一侧边241、242上分别具有呈梯形的缺角245b。
具体地,首先提供一呈矩形的扩散膜240,并将第一顶边243与两第一侧边241、242相连接的顶角处切除一呈梯形的区域。由此,第一侧边241分为三段,即,位于第一区域200a内的第一段241a、位于第二区域200b内的第二段241b及第三段241c,第三段241c呈倾斜的连接于第一段241a、第二段241b之间。故,第一段241a的延长线(图中虚线所示)、第一顶边243的延长线(图中虚线所示)、第二段241b、第三段241c共同围合成一梯形区域,该梯形区域即为切除的所述缺角245b。第二侧边242上的缺角245b的形成方式同上。
因此,该扩散膜240中,两第一段241a、242a相平行,第二段241b、242b相互平行,但两第一段241a、242a之间的第一距离d1大于两第二段241b、242b之间的第二距离d2,也即,第一底边244的长度大于第一顶边243的长度。所以,扩散膜240于第一区域200a内呈矩形,扩散膜240于第二区域200b内具有一矩形区域及一梯形区域,对应参看图4、8。
所述缺角245b的大小设置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参看图9,其展示了扩散膜240又一实施例的结构,其与图8所示的扩散膜240相比,仅在于其上的缺角245c呈矩形结构,其余部分与图8所示扩散膜240完全相同,不再重复描述。所以,本实施例中,扩散膜240于第一区域200a、第二区域200b均呈矩形。
可以理解地,所述缺口245a、245b、245c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将第二段241b设为逐渐收窄的弧线,同样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且,所述缺口245a、245b、245c的长度及宽度亦不以上述范围为限,可根据具体需要灵活设置,具体数据可能会由于不同的产品中各元件的材料及分布距离等有所不同,可根据实验测试能消除亮带的最佳数据而定。
结合图4-图9所示,第一侧边241、242优选均位于黑白胶框270的下方,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一侧边241、242若不在黑白胶框270的下方,也不会影响背光模组200的效果。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因扩散膜240的两第一侧边241、242上具有缺角245a、245b、245c,为保证背光模组200具有更好的显示效果,可于导光板230的对应于缺角245a、245b、245c的位置处不设置扩散点。
下面再次结合图4-9、图14,对本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原理进行说明。
参看图5、6所示,发光组件220发出的光耦合到导光板230内,经导光板230作用后向其出光面231出射,然后经扩散膜240作用后均匀地投射到棱镜膜250,如图6中F1部分所示。棱镜膜250将从扩散膜240射出的向各个角度发散的光汇聚到轴向角度上以提高亮度。
同时,在导光板230的邻近发光组件220的一端的两侧边处,部分光穿过导光板230而向其侧部出射,该部分光经框架反射后再次入射到导光板230内,如图6中F2部分所示。
由于扩散膜240的第一侧边241、242被切除一部分,因此,对应于缺角245a、245b、245c的位置处,扩散膜240相对于棱镜膜250较窄(见图6),因此,图6中F2部分所示的光未经扩散膜240的作用而直接出射,由于棱镜膜250的工作原理,F2部分所示的光仅有部分角度的光能够入射到棱镜膜250内,入射到棱镜膜250的光经其作用后部分汇合于F1部分所示的光中,最后在靠近黑白胶框270的边缘的位置处出射的光,如图6中F1`部分所示。由于F2部分所示的光只有少部分进入棱镜膜250,因而,与现有技术相比,消弱了图6中F2部分所示的光在黑白胶框270的边缘处产生的作用,因此可以消除现有技术中在该位置处产生的亮带,检测结果参见图14所示。
下面结合图10-图14所示,对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200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别仅在于扩散膜240、棱镜膜250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及设置方式均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棱镜膜250的邻近发光组件220的一端的两侧边上分别具有缺角255,扩散膜240呈一矩形结构,因此,邻近发光组件220的一端,棱镜膜250的宽度小于扩散膜240的宽度(见图10-12)。
参看图13所示,其展示了本实施例中棱镜膜250的一种结构。具体地,所述棱镜膜250包括两相对的第二侧边251、252以及连接于两第二侧边251、252之间的第二顶边253及第二底边254,第二顶边253均邻近发光组件220,两第二侧边251、252的邻近发光组件220的端部切除一部分而形成缺角255,因此,两第二侧边251、252于邻近第二顶边253的位置处逐渐收窄。
其中,所述缺角255与前一实施例中扩散膜240的缺角245的形状、大小及形成方式完全相同,不再重复描述。
优选地,可仅在棱镜膜250的下棱镜膜上设置所述缺角255,即,仅切除下棱镜膜的两顶角处的一部分,而上棱镜膜仍保持原本的矩形结构,同样能消除所述亮带。
较佳地,所述第二侧边251、252均位于黑白胶框270的下方。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二侧边251、252若不在黑白胶框270的下方,也不会影响背光模组200的效果。
下面再次结合图10-图14所示,对本实施例背光模组200的原理进行说明。
参看图11、12所示,发光组件220发出的光耦合到导光板230内,经导光板230作用后向其出光面231出射,然后经扩散膜240作用后均匀地投射到棱镜膜250,如图12中F1部分所示。棱镜膜250将从扩散膜240射出的向各个角度发散的光汇聚到轴向角度上以提高亮度。
同时,在导光板230的邻近发光组件220的一端的两侧边处,部分光穿过导光板230而向其侧部出射,该部分光经框架反射后再次入射到导光板230内,如图12中F2部分所示。
由于棱镜膜250的第二侧边251、252被切除一部分,因此,对应于缺角255的位置处,扩散膜240相对于棱镜膜250较宽(见图11-13),因此,图12中F2部分所示的光经扩散膜240的作用后向各个方向出射。但由于棱镜膜250与扩散膜240呈台阶状,因此,经扩散膜240作用后的该部分光几乎无法耦合到棱镜膜250内。只有图12中F1部分所示的光经扩散膜240、棱镜膜250的作用后在靠近黑白胶框270边缘的位置处出射,如图12中F1`部分所示。所以,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消除了图12中F2部分所示光在此处产生的作用,因此可以消除现有技术中在该位置处产生的亮带,检测结果参见图14所示。
参看图15所示,其展示了本实用新型显示器1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如图所示,所述显示器1包括背光模组200及设于背光模组200上方的显示屏300,所述背光模组200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因此不再重复描述。基于以上背光模组200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显示器1能够消除靠近发光组件220的两侧边处的亮带。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200,其扩散膜240的邻近发光组件220的一端的两侧边上分别具有缺角245或棱镜膜250的邻近发光组件220的一端的两侧边上分别具有缺角255。因此,经导光板230的两侧出射的光被框架反射回导光板230内后,经导光板230的作用而向其上方出射,但该部分光或不能耦合到短于扩散膜240的棱镜膜250内,或未经较短的扩散膜240的作用而仅有少部分能入射到棱镜膜250内,因此该部分光不会加强导光板230的靠近发光组件220的两侧边处的亮度,显示器1的成品在进行检测时,靠近发光组件220并与之相垂直的两侧边处不会产生亮带,提高显示器1表现在外的视觉感。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显示器1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导光板、扩散膜及棱镜膜,一发光组件对应连接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扩散膜或所述棱镜膜的邻近所述发光组件的一端的两侧边上分别具有缺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所述发光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扩散膜或所述棱镜膜的两侧边在所述第一区域内相平行,所述扩散膜或所述棱镜膜的两侧边在所述第二区域内逐渐收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膜或所述棱镜膜的两侧边在所述第二区域内的长度为3cm到4cm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膜包括两相对的第一侧边,所述棱镜膜包括两相对的第二侧边,两所述第一侧边或两所述第二侧边的邻近所述发光组件的端部具有所述缺角。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膜还包括连接于两所述第一侧边之间的第一顶边及第一底边,所述棱镜膜还包括连接于两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的第二顶边及第二底边,所述第一顶边、所述第二顶边均邻近所述发光组件,两所述第一侧边于邻近所述第一顶边的位置处逐渐收窄或两所述第二侧边于邻近所述第二顶边的位置处逐渐收窄,所述第一顶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底边的长度或所述第二顶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底边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应于所述背光模组的边缘设置并位于所述棱镜膜上方的黑白胶框,且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侧边均位于所述黑白胶框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缺角呈三角形、梯形或矩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膜包括上棱镜膜及下棱镜膜,所述缺角设于所述下棱镜膜的两侧边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膜的两侧边上具有所述缺角时,所述导光板的对应于所述缺角的位置处不具有扩散点。
10.一种显示器,包括背光模组及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
CN201520033868.1U 2015-01-16 2015-01-16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454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33868.1U CN204345430U (zh) 2015-01-16 2015-01-16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33868.1U CN204345430U (zh) 2015-01-16 2015-01-16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45430U true CN204345430U (zh) 2015-05-20

Family

ID=53228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33868.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45430U (zh) 2015-01-16 2015-01-16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4543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37599A (zh) * 2017-11-27 2018-05-15 江西合力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检测方法
CN115113433A (zh) * 2021-03-17 2022-09-27 苏州璨鸿光电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37599A (zh) * 2017-11-27 2018-05-15 江西合力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检测方法
CN108037599B (zh) * 2017-11-27 2023-10-13 江西合力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检测方法
CN115113433A (zh) * 2021-03-17 2022-09-27 苏州璨鸿光电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97840B2 (en) Seamless splicing multi-panel display devices
CN105044984B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N104375323B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US20160341870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a Narrow Bezel
JP6514349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と表示装置
US9645297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light conversion unit
CN104880839A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10209561B2 (en) Backlight with staggered rows of LEDs
JP2006302863A (ja) 光学パッケージ、光学レンズ、これを有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表示装置
US20160341881A1 (en) Narrow border backlight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US992709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08459433A (zh) 背光模块及其面光源组件
CN105676535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4345430U (zh)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US20170038522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207114965U (zh)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820257A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CN205318064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9132549U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直下式led背光模组
KR10241603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2014135268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CN104570474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107966853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US9946103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N209132556U (zh) 一种带有凹形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

Termination date: 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