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49761U - 一种轮轴举升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轮轴举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49761U
CN204249761U CN201420743167.2U CN201420743167U CN204249761U CN 204249761 U CN204249761 U CN 204249761U CN 201420743167 U CN201420743167 U CN 201420743167U CN 204249761 U CN204249761 U CN 2042497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shaft
plate
lifting device
oil cylinder
guide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4316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求辉
徐家祥
李红斌
王勇
胡彩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gyang Heli Industr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gyang Heli Industr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gyang Heli Industr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gyang Heli Industr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74316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497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497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4976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轮轴举升装置,包括导轨、油缸、上连接板、下连接板和滑块总成,上连接板、下连接板、油缸和滑块总成组成曲柄滑块机构,油缸为曲柄滑块机构提供举升动力,上连接板在油缸的作用下转动,继而带动下连接板转动,下连接板带动滑块总成沿着导轨上下滑动,滑块总成带动轮轴上下垂直升降,轮轴向上升起时,轮轴带动铁路车轮收起,轮轴向下运动时,轮轴带动铁路车轮与铁轨接触,实现公铁两用牵引车在铁轨上工作。本方案提供的轮轴举升装置,能够使轮轴沿着导轨上下垂直升降,在轮轴的升降过程中不会沿着车体方向的前后摆动,减少了轮轴升降时占用的空间,达到了方便整车布置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轮轴举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牵引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轮轴举升装置。
背景技术
公铁两用牵引车是一种既可以在公路上用于牵引货物也可以在铁路上用于牵引货物的工业牵引车,公铁两用牵引车的车轮需要根据公路和铁路上的工况不同进行调整。现有技术中的公铁两用牵引车上设置有四组轮轴,该四组轮轴包括公路转向轮轴、公路驱动轮轴、铁路驱动轮轴和铁路转向轮轴,公路转向轮轴和公路驱动轮轴上均安装有公路车轮,铁路驱动轮轴和铁路转向轮轴上均安装有铁路车轮。公铁两用牵引车在公路上进行牵引作业时,铁路驱动轮轴和铁路转向轮轴分别带动其上的铁路车轮收起,使铁路轮毂与地面脱离一定的高度,公路转向轮轴和公路驱动轮轴上安装的公路车轮与地面接触,实现公铁两用牵引车在公路上的行驶;公铁两用牵引车在铁路上进行牵引作业时,铁路驱动轮轴和铁路转向轮轴下降,安装在铁路驱动轮轴和铁路转向轮轴上的铁路车轮与铁轨接触并将车体抬高,使公路车轮脱离地面一段距离,实现公铁两用牵引车在铁轨上行驶。现有的公铁两用牵引车的铁路驱动轮轴和铁路转向轮轴的举升支撑机构为摆动式举升机构,不使用时,将铁路驱动轮轴和铁路转向轮轴分别收起在车的两侧,使用时,油缸带动连杆运动,铁路驱动轮轴和铁路转向轮轴在连杆的带动下由车的两侧转动至地面,转动的过程中,铁路驱动轮轴和铁路转向轮轴在连杆的带动下绕着连杆与车体的铰接点转动,此时的运动为圆弧运动,举升机构工作时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整车布置。
因此,如何减小举升装置工作时占用的空间,从而便于整车布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轮轴举升装置,以减小举升装置工作时占用的空间,从而便于整车布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轮轴举升装置,包括:
油缸,所述油缸的缸体与车体铰接连接;
与所述车体铰接连接的上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的中部与所述油缸的活塞杆铰接连接;
与所述上连接板铰接连接的下连接板,所述下连接板与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油缸组成的平面垂直布置;
与所述下连接板铰接连接的滑块总成,所述滑块总成包括与所述下连接板铰接连接的水平板和与所述水平板垂直布置的竖直板;
轮轴安装座,所述轮轴安装座与所述水平板连接;
导轨,所述导轨与所述竖直板滑动配合,且所述导轨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轮轴举升装置中,所述滑块总成的个数为两个;所述导轨的个数为两个;所述轮轴安装座的个数为两个,且与所述滑块总成的位置对应,两个所述轮轴安装座中部通过铰接轴连接,所述铰接轴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两端能够与所述水平板相抵。
优选的,在上述轮轴举升装置中,所述水平板与所述轮轴安装座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轮轴举升装置中,所述下连接板包括与所述上连接板铰接的铰接板和与所述铰接板垂直布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铰接板连接的加强筋。
优选的,在上述轮轴举升装置中,所述导轨包括两根平行布置的直板;所述竖直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直板的内壁配合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宽度与两个所述直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的,在上述轮轴举升装置中,所述导轨包括两根平行布置的直板;所述竖直板上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直板配合的滑槽。
优选的,在上述轮轴举升装置中,所述竖直板上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导轨包括两根平行布置的直板,所述直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固定板的两端配合的滑槽。
优选的,在上述轮轴举升装置中,所述水平板与所述竖直板焊接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轮轴举升装置中,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所述油缸的缸体与所述安装板铰接连接,所述上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安装板铰接连接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轴举升装置包括导轨、油缸、上连接板、下连接板和滑块总成,上连接板、下连接板、油缸和滑块总成组成曲柄滑块机构,油缸为曲柄滑块机构提供举升动力,上连接板在油缸的作用下转动,继而带动下连接板转动,下连接板带动滑块总成沿着导轨上下滑动,滑块总成带动轮轴上下垂直升降,轮轴向上升起时,轮轴带动铁路车轮收起,轮轴向下运动时,轮轴带动铁路车轮与铁轨接触,实现公铁两用牵引车在铁轨上工作。本方案提供的轮轴举升装置,能够使轮轴沿着导轨上下升降,在轮轴的升降过程中不会沿着车体方向的前后摆动,减少了轮轴升降时占用的空间,板板达到了方便整车布置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轴举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轴举升装置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轴举升装置收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曲柄连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油缸,2、上连接板,3、下连接板,4、滑块总成,5、导轨,6、轮轴安装座,61、铰接轴,62、限位块,7、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轮轴举升装置,以减小举升装置工作时占用的空间,从而便于整车布置。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轴举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轴举升装置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轴举升装置收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曲柄连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轮轴举升装置,包括:
油缸1,油缸1的缸体与车体铰接连接;
与车体铰接连接的上连接板2,上连接板2的中部与油缸1的活塞杆铰接连接;
与上连接板2铰接连接的下连接板3,下连接板3与上连接板2和油缸1组成的平面垂直布置;
与下连接板3铰接连接的滑块总成4,滑块总成4包括与下连接板3铰接连接的水平板和与水平板垂直布置的竖直板;
轮轴安装座6,轮轴安装座6与水平板连接;
导轨5,导轨5与竖直板滑动配合,且导轨5与车体固定连接。
本方案提供的轮轴举升装置通过上连接板2、下连接板3、油缸1和滑块总成4组成曲柄滑块机构,油缸1为曲柄滑块机构提供举升和回缩的动力,曲柄滑块机构固定在车体上,油缸1的活塞杆伸缩较短的行程,能够使轮轴上升或者下降较大的距离,且本方案提供的装置,滑块总成7沿着导轨2上下滑动,实现了轮轴的升降,此时轮轴的升降是在竖直方向的升降,没有沿车体方向的摆动,从而减少了轮轴举升装置升降过程中占用的空间,方便了整车布置。
轮轴的下降过程:油缸1的活塞杆向外伸出,推动上连接板2绕着上连接杆2与车体的铰接点向着车体外侧转动,上连接板2的下端带动下连接板3绕着与滑块总成4的铰接点向着车体外侧转动,在此转动过程中上连接板2与车体之间的夹角逐渐趋于90°,此时上连接杆2带动下连接板3和滑块总成4沿着导轨2向下滑动,铁路车轮与铁轨接触,将车体撑起,实现公铁两用牵引车在铁路上的行驶。
轮轴的上升过程:油缸1的活塞杆回缩,拉动上连接板2绕着与车体的铰接点向着车体内侧转动,上连接板2带动下连接板3绕着与滑块总成4的铰接点向着车体内侧转动,在此转动的过程中上连接板2与车体之间的夹角逐渐变成小于90°,下连接板3带动滑块总成4沿着导轨5向上滑动,当油缸1的活塞杆回缩到一定程度后,公铁两用牵引车的公路用轮胎与地面接触,继续回缩油缸1的活塞杆,轮轴上的铁路车轮离开地面一端高度,实现公铁两用牵引车在公路上的行驶。
本方案提供的轮轴举升装置采用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滑块机构的上连接板2与车体的铰接点为第一铰接点,上连接板2与下连接板3的铰接点为第二铰接点,下连接板3与滑块总成4的铰接点为第三铰接点,在曲柄滑块机构的打开过程中,第一铰接点、第二铰接点和第三铰接点会逐渐位于同一条直线,然后油缸1继续伸出,继而第一铰接点、第二铰接点和第三铰接点再次不再同一直线上,如图4所示,此时曲柄滑块机构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油缸1的活塞杆伸出到最大的行程,在铁路车轮支撑车体的过程中,导轨对铁路车轮施加的力传递到轮轴举升装置上,轮轴会带动下连接板3继续向着图4中右侧方向运动,下连接板3带动使上连接杆2继续向外拉动活塞杆,此时活塞杆已经完全从油缸1内伸出,达到最大的行程,因此即使活塞杆再受力也不会再伸长,油缸1的活塞杆拉住了上连接板2和下连接板3,导致上连接板2和下连接板3无法向右运动,即使地面给了轮轴向上的外力,但活塞杆不会被顶回去,也不会继续被拉长,上连接板2、下连接板3和油缸1组成的连杆互锁结构原理就在此,油缸靠最大行程限位,而不是靠液压系统压力顶住油缸限位,避免了液压系统的泄漏问题,不需要液压系统持续工作,所以节能。另外,在曲柄滑块机构的打开过程中,随着油缸1的活塞杆的伸出,轮轴的下降速度越来越慢,当与轮轴连接的铁路车轮与铁轨接触时,能够降低铁轨对车体的冲击,提高工作人员驾驶公铁两用牵引车的舒适性。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滑块总成4的个数为两个,导轨5的个数为两个,能够保证滑块总成4与导轨5之间运动的稳定性,保证装置的正常工作;轮轴安装座6的个数为两个,且与滑块总成4的位置对应,两个轮轴安装座6通过铰接轴61连接,铰接轴61上设置有限位块62,限位块62的两端能够与水平板相抵,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铁轨上有凸起或者凹坑,行驶在对应铁轨上的轮轴可以通过轮轴安装座6绕着铰接轴61转动一定的角度,减少公铁两用车的车轮震动,另外,限位块62能够避免轮轴发生大角度的旋转,避免由于轮轴自身摆动角度过大造成的铁路车轮脱轨。
为了方便轮轴举升装置的安装和拆卸,水平板与轮轴安装座6通过螺栓连接,优选的水平板和轮轴安装座6均为方形板,水平板和轮轴安装座6通过四个螺栓连接。
为了保证下连接板3的使用强度,下连接板3包括与上连接板2铰接的铰接板和与铰接板垂直布置的安装板,安装板上设置有与铰接板连接的加强筋,下连接板3与加强筋焊接连接或者下连接板3与加强筋一体铸造成型。
导轨5与竖直板的滑动配合方式有多种,本方案具体提供了以下三种形式,但是不限于下述形式。
实施例1:导轨5包括两根平行布置的直板,竖直板上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宽度与两个直板之间的距离相等,固定板夹在直板之间,在滑动的过程中直板的内壁与固定板的侧壁滑动配合。
实施例2:导轨5包括两根平行布置的直板,竖直板上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直板配合的滑槽,直板沿着固定板上的滑槽滑动。
实施例3:竖直板上设置有固定板,导轨5包括两根平行布置的直板,直板上设置有与固定板的两端配合的滑槽,固定板的侧壁位于直板的滑槽内。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水平板与竖直板焊接连接或者水平板与竖直板一体铸造成型。
为了降低安装过程中对车体的损伤,还包括安装板7,安装板7与车体固定连接,安装板7与车体可以通过焊接连接,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在安装板7上设置耳板,油缸1的缸体与安装板7上的耳板铰接连接,上连接板2的上端与安装板7上的耳板铰接连接。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轮轴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油缸(1),所述油缸(1)的缸体与车体铰接连接;
与所述车体铰接连接的上连接板(2),所述上连接板(2)的中部与所述油缸(1)的活塞杆铰接连接;
与所述上连接板(2)铰接连接的下连接板(3),所述下连接板(3)与所述上连接板(2)和所述油缸(1)组成的平面垂直布置;
与所述下连接板(3)铰接连接的滑块总成(4),所述滑块总成(4)包括与所述下连接板(3)铰接连接的水平板和与所述水平板垂直布置的竖直板;
轮轴安装座(6),所述轮轴安装座(6)与所述水平板连接;
导轨(5),所述导轨(5)与所述竖直板滑动配合,且所述导轨(5)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轴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总成(4)的个数为两个;所述导轨(5)的个数为两个;所述轮轴安装座(6)的个数为两个,且与所述滑块总成(4)的位置对应,两个所述轮轴安装座(6)的中部通过铰接轴(61)连接,所述铰接轴(61)上设置有限位块(62),所述限位块(62)的两端能够与所述水平板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轴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板与所述轮轴安装座(6)通过螺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轴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板(3)包括与所述上连接板(2)铰接的铰接板和与所述铰接板垂直布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铰接板连接的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轴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5)包括两根平行布置的直板;所述竖直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直板的内壁配合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宽度与两个所述直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轴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5)包括两根平行布置的直板;所述竖直板上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直板配合的滑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轴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板上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导轨(5)包括两根平行布置的直板,所述直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固定板的两端配合的滑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轴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板与所述竖直板焊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轴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板(7),所述安装板(7)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所述油缸(1)的缸体与所述安装板(7)铰接连接,所述上连接板(2)的上端与所述安装板(7)铰接连接。
CN201420743167.2U 2014-12-01 2014-12-01 一种轮轴举升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497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43167.2U CN204249761U (zh) 2014-12-01 2014-12-01 一种轮轴举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43167.2U CN204249761U (zh) 2014-12-01 2014-12-01 一种轮轴举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49761U true CN204249761U (zh) 2015-04-08

Family

ID=52954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43167.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49761U (zh) 2014-12-01 2014-12-01 一种轮轴举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4976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25849A (zh) * 2014-12-01 2015-02-04 衡阳合力工业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轮轴举升装置
CN107571693A (zh) * 2017-09-20 2018-01-12 沈阳日上铁路设备厂 可横移公铁两用牵引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25849A (zh) * 2014-12-01 2015-02-04 衡阳合力工业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轮轴举升装置
CN107571693A (zh) * 2017-09-20 2018-01-12 沈阳日上铁路设备厂 可横移公铁两用牵引车
CN107571693B (zh) * 2017-09-20 2023-07-18 沈阳日上铁路设备厂 可横移公铁两用牵引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4625B (zh) 公铁两用牵引车
CN102371458B (zh) H型钢卧组焊接预托起和夹紧机构
CN104442245A (zh) 一种公铁两用牵引车
CN202912642U (zh) 用于拆装轨道交通车辆换气装置的拆装机
CN104325849B (zh) 一种轮轴举升装置
CN109264620B (zh) 一种用于铁路电气化施工的多功能公铁两用高空作业车
CN204249761U (zh) 一种轮轴举升装置
CN204249762U (zh) 一种公铁两用牵引车
CN203344668U (zh) 一种用于公铁两用车的垂直上下轨装置
CN107268490A (zh) 一种收费站防闯卡无损拦车装置
CN203739854U (zh) 一种车辆防倾斜支撑装置
CN205380260U (zh) 龙门翻箱机
CN204173809U (zh) 汽车起重机用移动式配重装置
CN203344670U (zh) 公铁两用牵引车
CN205205623U (zh) 一种道路平整装置
CN212353501U (zh) 公铁两用运输车
CN204435972U (zh) 一种全移动式机械立体停车库
CN204060724U (zh) 一种栈桥台车的模板行走机构
CN204609401U (zh) 结构自稳定梳齿交换运输车及配套使用的车辆停放固定架
CN104442246A (zh) 铁路导向桥结构
CN107702541A (zh) 一种带双向液压推车机的超薄电拖车
CN103009945B (zh) 导向轮机构及铁路公路两用车
CN210140789U (zh) 一种安全锥收放装置拓宽装置
CN203514247U (zh) 拖拉机配套除雪设备
CN204322955U (zh) 铁路导向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24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