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27674U - 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27674U
CN204227674U CN201420325900.9U CN201420325900U CN204227674U CN 204227674 U CN204227674 U CN 204227674U CN 201420325900 U CN201420325900 U CN 201420325900U CN 204227674 U CN204227674 U CN 2042276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ment
passage
flat heating
heater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2590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沃尔夫冈·塞瓦尔德
卡尔-盖德·克鲁姆巴赫
米夏埃尔·科尔
马蒂亚斯·斯塔莱因
拉尔斯·赫佩
卡斯腾·马奎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hr Hella Thermocontrol GmbH
Mahle Behr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Behr GmbH and Co KG
Behr Hella Thermocontrol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hr GmbH and Co KG, Behr Hella Thermocontrol GmbH filed Critical Behr GmbH and Co KG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276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2767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05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using a susceptor
    • H05B6/108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using a susceptor for heating a fl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221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 B60H1/2221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heaters for heating an intermediate liq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3/00Air heaters
    • F24H3/0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H3/04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 F24H3/0405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using electric energy supply, e.g. the heating medium being a resistive element; Heating by direct contact, i.e. with resistive elements, electrodes and fins being bonded together without additional element in-between
    • F24H3/0429For veh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0052Details for air heaters
    • F24H9/0057Guiding means
    • F24H9/0063Guiding means in air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6/00Aspects relating to 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covered by group H05B6/00
    • H05B220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2206/024Induction heating the resistive heat generated in the induction coil is conducted to the loa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 Instantaneous Water Boilers,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nd Control Of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1),该加热装置具有壳体(3),在所述壳体(3)中设有具有流体入口(6、7)和流体出口(6、7)的流体通道,其中,在所述壳体(3)中设有产生交变磁场的线圈(8),所述线圈通过线圈壳体(9)与所述流体通道密封地隔开,其中,此外还设有至少一个金属面状加热元件(18、19、20),所述面状加热元件能够通过所述交变磁场被加热,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面状加热元件(18、19、20)设置在所述流体通道中,其中,所述流体通道至少被划分为第一通道(14、15、16、17)和第二通道(14、15、16、17),其中,界定所述通道(14、15、16、17)的壁部由所述线圈壳体(9)和/或由一个面状加热元件(18、19、20)构成。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具有壳体,在该壳体中设有具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的流体通道,其中,在该壳体中设有用于产生交变磁场的线圈,该线圈通过线圈壳体与流体通道密封地隔开,其中,此外还设有至少一个金属面状加热元件,该面状加热元件能够通过交变磁场被加热,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面状加热元件设置在流体通道中。
背景技术
为了给车辆加热,特别是在具有低耗内燃机的车辆中或者在混合动力车辆中给车辆加热,越来越多地需要附加加热装置,这些附加加热装置与由内燃机提供的加热功率无关地或者作为对该加热功率的补充地提供内室加热。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被证明特别实用的是电加热装置。这些电加热装置快速地提供所需热量并且可以特别节省空间地进行尺寸设计。能够在300伏以上的电压下工作的所谓高压加热装置特别适用于混合动力车辆中。
加热装置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因此,有这样的空气侧加热装置,它们具有所谓的PTC加热元件,这些PTC加热元件被通电并且因此变热。通过与PTC元件接触的空气暖气片,热量被传递到流过的空气中。但是这些加热装置具有与用于液态介质所需的加热装置根本不同的结构。
用于液态介质的加热装置具有封闭壳体,这些加热装置被设计成具有流体通道,该流体通道具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其中,用PTC元件被加热的加热元件伸进壳体中。
所述用于液态介质的加热装置具有以下缺点:热量不是在要被加热的液态介质流经的通道中产生,而是在其它区域中产生。因此,由于存在传输阻力,因而会导致延迟加热,该延迟加热被认为是不利的。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中的缺点特别是:已有加热装置的效率低并且结构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其适合于快速且成本低廉地对流体进行加热,其中,加热是直接对待加热的流体进行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加热装置得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具有壳体,在该壳体中设有具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的流体通道,其中,在壳体中设有产生交变磁场的线圈,该线圈通过线圈壳体与流体通道密封地隔开,其中,此外还设有至少一个金属面状加热元件,该面状加热元件能够通过交变磁场被加热,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面状加热元件设置在流体通道中,其中,流体通道至少被划分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其中,界定这些通道的壁部通过线圈壳体和/或通过一个面状加热元件构成。
在这里,交变磁场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有电流流过的线圈产生。这些线圈使所谓的面状加热元件中感应出涡电流。这些面状加热元件有利地由一种金属材料构成并且能够在它们的形状方面与相应加热装置相适应。面状加热元件中的涡电流对面状加热元件进行加热并且因此对在面状加热元件上流过的流体进行加热。
线圈有利地容纳在由一种非导电材料,比如塑料构成的壳体中。线圈可以被绕制成单层或者多层,特别是双层。嵌入和/或封入线圈壳体中的线圈直接位于加热装置内待加热的流体流中。因此,线圈的废热可以直接被导入到待加热的流体中并且同时线圈直接被流体流冷却。
位于流体流中的面状加热元件可以在两侧或者一侧被流体绕流。有利地,面状加热元件的材料具有比感应线圈的具有良好传导性的铜明显更高的电阻率,所述铜有利地为高频铜。这有助于高效率地将电磁能转换成热能。
因此,在壳体内设有位于其线圈壳体中的感应线圈并且设有金属面状加热元件。
通过无接触地将能量传递到流体,利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将线圈中的高压与加热装置中的流体流隔开。
加热装置的外部几何结构例如可以被设置成圆柱形或者扁平形。在采用圆柱形的情况下,线圈被绕制成圆柱形线圈并且加热板被制成管子。在采用扁平形的情况下,线圈被绕制成扁平形并且加热板被制成平板且与线圈相邻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流体通道和/或流体通道的各个通道被设计成环形,并且线圈壳体和/或面状加热元件被成形为空心圆柱形且具有彼此不同的直径且相互插入。
面状加热元件在这里例如可以设置在线圈的径向内部和/或径向外部。由于交变磁场的扩散,在线圈径向内部的磁场强度高于在线圈径向外部的磁场强度。
也可以优选的是,面状加热元件和/或线圈和/或线圈壳体彼此同轴地设置。
为了能够有利地实施所形成的各个通道的设计,这是特别有利的。
此外还可优选的是,至少一个面状加热元件设置在线圈的径向内部和/或至少一个面状加热元件设置在线圈的径向外部。
以这种方式,可以特别有利地利用产生的交变磁场,因为该交变磁场不仅朝线圈的径向内部而且也朝线圈的径向外部辐射。
也适宜的是,流过两个邻接的通道的流体以顺流或者逆流的方式流过。
根据各个通道以及通道之间的流体转移的设计,可以有利地得到顺流式通流或者逆流式通流。
此外还有利的是,至少一个面状加热元件由一种磁性材料构成。
通过磁性材料可以阻止交变磁场扩散。以这种方式可以减轻或者完全避免交变磁场对邻接的结构和元件产生的非预期影响。
此外还可优选的是,至少一个面状加热元件能够安装在所述通道的其中一个通道中,其中,相应通道能够通过该面状加热元件被划分为两个子通道。
以这种方式,可以调整相应通道的液压直径,此外还可以对在该通道内的流型进行影响。
也有利的是,将通道划分成两个子通道的面状加热元件被顺流式地绕流。
此外还适宜的是,一个面状加热元件和/或线圈壳体在它们能够被流体绕流的其中一个表面上具有涡流元件和/或紊流元件。
以这种方式可以改善通道内的流型。特别地,可以实现更好的充分混合进而实现更高程度的温度均匀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特别有利的改进方案,可以规定,一个面状加热元件由一种与线圈材料相比具有更高电阻的材料构成。
为了产生对面状加热元件的尽可能强的加热效果,采用一种与产生交变磁场的线圈相比具有更高电阻的材料是特别有利的。这提高了整个加热装置的效率。在这里,特别有利的是面状加热元件的材料厚度为大约0.08mm到0.5mm。
此外还可优选的是,至少一个面状加热元件具有至少一个孔,通过该孔能够实现相互邻接的通道之间的流体转移。
因此,可以改善流体流动并且实现更加均匀的流体分布。
也适宜的是,至少在所述通道中的一个通道中能够引入用于对通道的液压直径进行调整的元件。
在这里,通过该元件,可以有利地调整液压直径,也可以调整在通道内的流体导向。这种元件的一个例子是芯轴,该芯轴可以被插入所述通道中的一个通道中。
此外还有利的是,在线圈壳体内部和/或外部设有温度传感器。
通过温度传感器可以有利地检测不同元件的温度。例如,可以检测线圈的温度或者加热装置中的不同位置上的流体温度。特别有利的是,温度传感器集成在被引入加热装置内以调整流体通道的其中一个通道的液压直径的元件中。
也可优选的是,在相互邻接的通道中的压力损失随着在加热装置内的流动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或者减小。
为了确保在从一个通道转移到下一个通道时流体在相应通道中均匀分布,流体压力损失逐通道地稍微增大。
此外,整个加热装置的流体压力损失应当尽可能小,以便能够实现电液压泵的尽可能小的泵送功率。
在流体通道内的通道的尽可能最优匹配还提高了加热功率。其原因是,可以对流动速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因此有利于从面状加热元件到流体的热传递。因此,也可以实现向通道或者说流体通道完全均匀地供给流体。
也有利的是,在相互邻接的通道中的压力损失随着在加热装置内的流动路径长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大。
在一种替代实施方式中,可以设有第一面状加热元件、第二面状加热元件和第三面状加热元件,其中,流体通道通过面状加热元件被划分成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其中,这些通道中的其中一个通道能够通过第三面状加热元件划分成两个子通道。
设置多个面状加热元件是特别有利的,因为以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整个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通过调整各个面状加热元件之间的间距,可以实现根据交变磁场的磁场强度来优化加热装置。
此外还有利的是,第一面状加热元件设置在线圈的径向内部以及第二面状加热元件和第三面状加热元件设置在线圈的径向外部。
也有利的是,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可以通过调整工作电压的频率来进行调整。如果在工作电压中要使用不同电压水平,这是特别有利的。
此外还可优选的是,面状加热元件被结构化和/或具有波浪形状。
为了能够提高整个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面状加热元件的这种设计可以是特别有利的。
也有利的是,面状加热元件在一侧或者在两侧能够被流体流过。
面状加热元件优选与流经流体通道的流体直接接触。因此,实现良好且快速的流体加热。
此外还可以是特别有利的是,面状加热元件在两侧能够被流体流过,其中,流体在面状加热元件的一侧的流动方向与在面状加热元件的另一侧的流动方向相同或者相反。因此,可以连续地引导流体使其首先在面状加热元件的一侧流过然后在另一侧流过。这提高了加热效率。
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特征是,产生交变磁场的元件是基本上为平的元件和/或空心圆柱形元件。
也可优选的是,面状加热元件是基本上为平的元件和/或空心圆柱形元件。
此外还可以规定,产生交变磁场的元件是基本上为平的线圈和/或空心圆柱形线圈。
也有利的是,控制单元与壳体连接或者集成在壳体中。
此外还可以是有利的是,壳体由一种磁场吸收材料构成或者对于交变磁场来说不可穿透的材料构成。
此外还适宜的是,线圈壳体由一种磁场可穿透的材料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和在下面的附图描述中进行描述。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实施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一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集成在壳体上的控制单元的加热装置的视图;
图2示出了如图1的加热装置的另一视图,其中,加热装置以局部剖视图示出,由此示出了加热装置的内部结构;
图3示出了如图1和2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的分解图;
图4示出了如图1至3的加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如图1至4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的另一剖视图;以及
图6示出了加热装置的详细图,其中,观察者的视角是沿着加热装置的轴向主延伸方向。
附图标记清单:
01 加热装置
02 控制单元
03 壳体
04 盖
05 盖
06 流体接口
07 流体接口
08 线圈
09 线圈壳体
12 电接触件
13 连接区域
14 通道
15 通道
16 通道
17 通道
18 管子
19 面状加热元件
20 面状加热元件
30 气隙
31 芯轴
32 凹部
33 气隙
34 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加热装置1的立体图。加热装置1具有壳体3,控制单元2连接在该壳体3上。其中,例如,如图1所示,控制单元2通过螺纹连接件固定在壳体3上。壳体3形成圆柱形内腔,加热装置1的组成部分集成在该内腔中。在壳体3的轴向端部区域上设有盖4、5,这些盖在端侧沿轴向封闭壳体3。盖4具有流体接口6和流体接口7,这两个接口根据加热装置内的流动方向分别可以被用作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在一种替代实施方式中,线圈壳体也可以与其中一个盖一体构成。线圈壳体在这种情况下承担盖的功能,由此壳体的端侧能够通过线圈壳体沿着至少一个轴向方向封闭。在盖4、5上或者在与线圈壳体一体构成的盖上可以设置密封元件,比如O型密封圈。
图2示出了在图1中所示的加热装置1的剖视图。在图2的上部区域中示出了控制单元2,下面不再对控制单元进行详细讨论。
在壳体3的内部中设有线圈壳体9,该线圈壳体9被设计成单件式或者多件式。在线圈壳体内设有凹部32,线圈8安装在该凹部中。线圈8构成空心圆柱体,该空心圆柱体由导电材料绕组构成。
线圈8通过电接触件12与控制单元2连接。为此,在壳体3的外部(可选地也可以是内部)设有连接区域13,电接触件12可以通过该连接区域13被引导到控制单元2中。
除了线圈8之外,线圈壳体9在其内部还可以具有介质,该介质一方面将线圈8流体密封地包围在线圈壳体9的内部中并且另一方面提高在线圈壳体9内的导热能力。
在线圈壳体9的中心位置设有管子18,该管子18形成通道14,流体可以流经该通道14。通道14在这里直接与流体接口6处于流体连通。随后的通道14、15、16和17在这里分别是加热装置内的流体通道的通道。为了简单起见,它们被称作通道并且相互连接以形成从加热装置的流体入口通至流体出口的流体通道。
在图2中,流体接口6被设计成流体入口。因此,流体可以通过流体接口6沿着管子18中的通道14流动并且在管子18远离流体接口6的端部区域处流入位于管子18与线圈壳体9之间的区域中。
管子18在这里套装在位于盖4的内部或者位于流体接口6上的凸缘上并且在那里与该凸缘连接。管子18的远离流体接口6的端部区域与盖5有间隔,使得在管子18与盖5或线圈壳体的封闭区域之间形成气隙,流体可以通过该气隙流至管子18与线圈壳体9之间形成的通道15中。然后,流体经过通道15流向盖4。在线圈壳体9与盖4之间设有气隙,流体最后可以通过该气隙溢流到在线圈壳体与面状加热元件19之间形成的通道16中,该面状加热元件16同样被设计成空心圆柱体。
然后,流体最后可以朝着盖5的方向流动。在面状加热元件19与盖5或线圈壳体的封闭区域之间同样设有气隙,流体通过该气隙再一次被转向。流体沿着位于面状加热元件19与壳体3的内壁之间的通道17又朝着盖4的方向流动。在面状加热元件19与该壳体内壁之间可以设有另一面状加热元件20。
该面状加热元件20在这里将位于面状加热元件19与壳体3的壳体内壁之间的通道17划分成两个较小的子通道17a和17b。为此,面状加热元件20例如可以具有交替突出的区域,这些区域是由面状加热元件20的圆柱形侧面上的槽形成的。因此,流体沿相同方向同时在面状加热元件20的朝向面状加热元件19的一侧和朝向壳体3的一侧流过。在一种替代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其它通道14、15、16中分别插入一个面状加热元件或者其它转移元件,该转移元件将相应通道划分成较小的子通道。
通过在盖4中沿径向设置的孔,流体最后可以通过在图2中未示出的流体接口7从加热装置1中流出。
线圈壳体9这样设置在加热装置中:使得流体可以绕其两侧流动。以这种方这式,在线圈8内产生的热量可以特别好地被流体带走并且此外还以这种方式产生对流体的加热效应。
在线圈壳体9的朝向流体的外表面上可以有利地设置表面增大元件,比如涡流元件或者紊流元件。以这种方式,可以积极地影响流体流动,使得加热装置1内的面状加热元件与流体之间的热传递得到改善。
在加热装置1中所示的元件,比如管子18或者由金属材料构成的面状加热元件19和20,可以基于感应效应而被加热。在这里,热量可以被传递到围绕面状加热元件流动的流体,由此对流体进行加热。
线圈8优选通过电接触件12与电压源连接,以将交流电压施加到线圈8上。以这种方式可以产生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可以对金属元件,比如管子18和面状加热元件19、20进行加热。
图3示出了如在图1和2中已经示出的加热装置1的分解图。在图3中特别可见,加热装置1的各个元件被设置成一个设置在另一个之中。因此,流体接口6以及7能够插入盖4的孔中并且与管子18以及面状加热元件19和面状加热元件20一起装入壳体2中。线圈壳体9和线圈8连同它们的电接触件12可以类似地从相对侧插入壳体2中。在壳体3的顶面上设有控制单元2,该控制单元用于给线圈8通电。
通过线圈壳体9的设计可以将线圈8与流经加热装置1的流体完全地隔开。以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发生电路短接。此外,通过线圈8和被流体绕流的线圈壳体9的集成,还可以有利地将热量从线圈传递到流体。
图4示出了加热装置1的另一示意图。
通过例如提供交流电压给线圈8通电,可以在加热装置1内产生交变磁场。管子18和面状加热元件19、20都是由金属材料构成。
基于由线圈8产生的交变磁场,可以对管子18以及面状加热元件19、20进行加热。流体不仅可以在面状加热元件19、20上流过而且也可以在管子18上流过,该流体在流过时吸收面状加热元件19、20以及管子18的热量。管子18构成另一个面状加热元件。
面状加热元件18和20有利地由磁性材料构成。以这种方式可以阻止由线圈8产生的交变磁场在空间上延伸。为了尽可能使交变磁场对壳体3外部的影响最小,这是特别有利的。此外,通过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管子18可以实现在加热装置1内部具有一个无交变磁场的内部区域。
为了尽可能避免与相邻电气或者电子系统发生不期望的相互影响,阻止交变磁场扩散是特别有利的。此外,为了避免其它金属材料无意地被加热,这是有利的。此外,通过将交变磁场限制在预定的集中空间内,可以实现整个加热装置1的更高的效率,因为由于交变磁场的散射而造成的损失更少。
在一种有利的实施方案中,壳体3可以由一种非金属或者非导电且非磁性的材料,比如塑料构成。这特别适用于最外面的面状加热元件20由一种磁性材料构成的情况。那么,也就是说,通过该面状加热元件20就已可以阻止绝大部分的交变磁场扩散,由此避免与相邻的系统和结构发生不期望的相互影响。
在图4中还示出了设置在管子18内部并位于插入管子18中的芯轴31与管子18的内壁之间的通道14。芯轴31可以被用于缩小通道14的液压直径。这可以主要地通过芯轴31的几何设计来实现。通过调整液压直径,可以优化加热装置1内的流动特性。
此外,芯轴31(特别是在其尖端上)可以具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可以检测能够在加热装置1内流动的并位于下盖4的区域中的靠近流入位置或者流出位置6、7处的流体的温度。
在管子18与上盖5或线圈壳体的封闭区域之间形成径向环绕的气隙,流体可以通过该气隙从通道14中流出。在线圈壳体9与下盖4之间形成径向环绕的气隙33,流体可以通过该气隙33从通道15流入通道16中。最后,在面状加热元件19与上盖5或线圈壳体的封闭区域之间形成径向环绕的气隙30,流体可以通过该气隙30从通道16溢流到通道17中。流体最后可以通过位于下盖4的圆柱形部分的径向边缘表面上的径向延伸的通道34从通道17流向流体接口6、7之一并且在那里从加热装置1中流出。
图5示出了加热装置1的剖视图,其中,剖切面是沿着中央芯轴31的中轴线延伸。
在图5的视图中可看到在面状加热元件18、19及20之间形成的通道14、15、16和17。在图5中通过多个箭头示出了流经加热装置1的可能的流道。在这里要注意,所示通道14、15、16及17分别被设计成径向环绕地呈环形。相反的流通方向在替代实施方式中同样是可以的。
流体围绕管子18、线圈壳体9和面状加热元件19的各自的两个圆柱形侧面上对流。相反地,将通道17划分为至少两个子通道17a和17b的面状加热元件20的两个圆柱形侧面被顺流式地绕流。
通过替代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提供其它区域以供流体围绕该区域顺流或者逆流。如图1至5中所示的加热装置1的设计方案使得流体入口6、7和流体出口6、7设置在加热装置1的相同的轴向端部区域上。
在线圈8的径向内部通过管子18设有一个面状加热元件以及在线圈8的径向外部设有两个面状加热元件19、20。根据加热装置1内的期望的功率分配,面状加热元件的分布也可以不同。由于将线圈8设计成空心圆柱形单元,因而特别是在线圈8的径向内部将产生特别强的交变磁场。
图6示出了加热装置的部分视图,其中,视角是沿着芯轴31的中轴线的方向。可以看到面状加热元件18、19和20与线圈壳体9之间的各个通道14、15、16和17的布置。如在上文中已经表明的,通道14、15、16和17的液压直径可以通过引入转移元件,比如芯轴31进行调整。因此,可以优化加热装置的流通。
在图6的视图中,特别是可以看到面状加热元件20的结构。从圆柱形表面不仅沿径向向外突出而且也沿径向内内突出有多个部分,由此产生波浪形结构。利用各个突出部分,面状加热元件20不仅贴靠在面状加热元件19的外表面上而且也贴靠在壳体3的内表面上。
通过各个突出部分,在通道17内产生多个子通道,这些子通道能够供流体流过。通过面状加热元件20的设计,可以影响通道17的液压直径进而影响通道17内的流动特性。
有利地,最里面的面状加热元件18由一种铁素体材料构成,而中间的面状加热元件19由一种奥氏体材料构成以及最外面的面状加热元件20由一种铁素体材料构成。
根据设置,在这里,总加热功率的20%到40%的部分由里面的面状加热元件18产生,50%到70%的部分由中间的面状加热元件19产生以及5%到15%的部分由外面的面状加热元件20产生。铁素体材料在这里适合用于阻止线圈8的交变磁场扩散。
加热装置1的加热功率有利地在3kW到7kW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面状加热元件18、19、20优选具有大约10dm2到25dm2的传热表面。面状加热元件18、19、20的材料厚度有利地为0.08mm到0.5mm,在这里优选为0.3mm。一种优选材料是钢材。
有利地,壳体3由一种铝材制成并且具有1.5mm到3mm的材料厚度,在这里优选为2mm的材料厚度。
在一种有利实施方式中,芯轴31具有6mm到15mm的直径,在这里优选为10mm的直径。
通道14的宽度优选为4mm到10mm,在这里大约为7mm。通道14的液压直径大约为8mm到20mm,优选为14mm。
通道15的宽度优选为3mm到7mm,在这里大约为5mm。通道15的液压直径大约为6mm到14mm,优选为10mm。
通道16的宽度优选为2mm到6mm,在这里大约为4mm。通道16的液压直径大约为4mm到12mm,优选为8mm。
带有插入的面状加热元件20的通道17被划分成两个子通道17a、17b。这两个子通道中的其中一个子通道的宽度在这里为0mm到6mm,优选为4mm,并具有范围在0mm到12mm之间,在这里优选大约为8mm的液压直径。另一个子通道的宽度为0mm到4mm,在这里优选大约为2mm,并且具有范围在0mm到8mm之间,在这里优选大约为4mm的液压直径。液压直径的数值在这里与异形的面状加热元件20有关。
所描述的数值与加热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有关。在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数值范围之外且与它们不同的尺寸设计也是可设想的。
作为上面描述的实施例的替代方案,第一通道14、15和/或第二通道16、17都可以一体形成而无需通过壁部连接。可替代地,壁部直接贴靠在壳体3上或者贴靠在线圈壳体9上。因此,特别地,最外面的通道和/或最里面的通道也可以在面状加热元件18、19、20之间没有中间壁部连接的条件下形成。那么,面状加热元件优选直接贴靠在壳体3上或者贴靠在线圈壳体9上或者贴靠在另一个面状加热元件或者贴靠在另一个壁部上。
当外面的面状加热元件紧靠中间的面状加热元件时,面状加热元件可以这样设计:使得这两个面状加热元件相互贴靠并且相互连接或者这两个元件被设计成双金属件或者以其它方式被设计成表面复合元件。
外面的面状加热元件在这里可以被设计成具有孔和/或呈波浪形,并且从而以整个面的方式和/或以点的方式贴靠在壳体3的壁部上或者贴靠在中间的面状加热元件的外壁上。
图1至6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并且用作说明实用新型构思。它们不具有任何限制性。实施例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Claims (17)

1.一种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具有壳体(3),在所述壳体(3)中设有具有流体入口(6、7)和流体出口(6、7)的流体通道,其中,在所述壳体(3)中设有产生交变磁场的线圈(8),所述线圈(8)通过线圈壳体(9)与所述流体通道密封地隔开,其中,此外还设有至少一个金属面状加热元件(18、19、20),所述面状加热元件通过所述交变磁场被加热,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面状加热元件(18、19、20)设置在所述流体通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至少被划分为第一通道(14、15、16、17)和第二通道(14、15、16、17),其中,界定所述通道(14、15、16、17)的壁部由所述线圈壳体(9)和/或由一个面状加热元件(18、19、20)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和/或所述流体通道的各通道(14、15、16、17)被设计成环形,并且所述线圈壳体(9)和/或所述面状加热元件(18、19、20)被成形为空心圆柱形且具有彼此不同的直径且相互插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状加热元件(18、19、20)和/或所述线圈(8)和/或所述线圈壳体(9)彼此同轴地设置。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面状加热元件(18)设置在所述线圈(8)的径向内部和/或至少一个面状加热元件(19、20)设置在所述线圈(8)的径向外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流过两个相互邻接的通道(14、15、16、17)的流体以顺流或者逆流的方式流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面状加热元件(18、19、20)由磁性材料构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面状加热元件(18、19、20)安装在所述通道(14、15、16、17)中的其中一个通道中,其中,相应通道(14、15、16、17)通过该面状加热元件(18、19、20)被划分成两个子通道(17a、17b)。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通道(14、15、16、17)划分成所述两个子通道的所述面状加热元件(18、19、20)被顺流 式地绕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面状加热元件(18、19、20)和/或所述线圈壳体(9)在它们被流体绕流的其中一个表面上具有涡流元件和/或紊流元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面状加热元件(18、19、20)由一种与所述线圈(8)的材料相比具有更高电阻的材料构成。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面状加热元件(18、19、20)具有至少一个孔,通过所述孔实现相互邻接的通道(14、15、16、17、17a、17b)之间的流体转移。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通道(14、15、16、17)中的一个通道中引入用于对该通道(14、15、16、17)的液压直径进行调整的元件(31)。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圈壳体(9)的内部和/或外部设有温度传感器。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相互邻接的通道(14、15、16、17)中的压力损失随着所述加热装置内的流动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或减小。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相互邻接的通道(14、15、16、17)中的压力损失随着所述加热装置内的流动路径长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大。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第一面状加热元件(18)、第二面状加热元件(19)和第三面状加热元件(20),其中,所述流体通道通过所述面状加热元件(18、19、20)被划分成第一通道(14)、第二通道(15)、第三通道(16)和第四通道(17),其中,所述通道中的一个通道(17)通过所述第三面状加热元件(20)划分成两个子通道。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状加热元件(18)设置在所述线圈(8)的径向内部以及所述第二面状加热元件(19)和所述第三面状加热元件(20)设置在所述线圈(8)的径向外部。 
CN201420325900.9U 2013-06-19 2014-06-18 加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2767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3211581.4 2013-06-19
DE102013211581.4A DE102013211581A1 (de) 2013-06-19 2013-06-19 Heizvorrichtung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27674U true CN204227674U (zh) 2015-03-25

Family

ID=50943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25900.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27674U (zh) 2013-06-19 2014-06-18 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55171B2 (zh)
EP (1) EP2816870B1 (zh)
CN (1) CN204227674U (zh)
DE (1) DE10201321158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6322A (zh) * 2015-06-25 2015-09-23 常州东方铁路器材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元件及电磁锅炉
CN108859370A (zh) * 2018-06-08 2018-11-23 北京汉能光伏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板及层压装置
CN110696586A (zh) * 2018-07-10 2020-01-17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空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211579A1 (de) * 2013-06-19 2014-12-24 Behr Gmbh & Co. Kg Wärmetauschereinrichtung und Heizvorrichtung
NO337089B1 (no) * 2014-03-13 2016-01-18 Defa As Oppvarmingsanordning for fluid
KR102381086B1 (ko) * 2015-12-21 2022-03-31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냉각수 히터
CN106369819B (zh) * 2016-08-25 2019-04-05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套管式气体电加热装置
GB2577929A (en) * 2018-10-11 2020-04-15 Pre Tech Limited Point-of-use induction water heater
NL2027269B1 (nl) * 2021-01-05 2022-07-22 Josephus Maria Schottman Wilhelmus Doorstroomverwarmer voor het opwarmen van een vloeibaar mediu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87125A (en) 1952-12-23 1957-12-04 Carl Schorg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pparatus for heating liquids, gases or liquid or gaseous suspensions by electrical induction
DE1054191B (de) * 1953-04-24 1959-04-02 Unitherm Oesterreich Gmbh Niederfrequenz-Induktionsdurchflusserhitzer, insbesondere zur Erwaermung von Schweroelen
GB755570A (en) 1954-06-04 1956-08-22 Unitherm Osterreichische Ges F Burner for oil under pressure and having means for pre-heating the fuel
DE1855170U (de) * 1962-05-08 1962-07-19 Carl Dipl Ing Schoerg Vorrichtung zur induktiven erwaermung von fluessigkeiten, gasen und suspensionen.
DE2003133A1 (de) * 1970-01-24 1971-07-29 Canzler Fa Carl Vorrichtung zum Erwaermen von durch Rohrleitungen gefuehrtem Rohoel
DE3309297A1 (de) * 1983-03-16 1984-09-20 Siegfried 2121 Vögelsen Crull Magnetkraft-konvertoranordnung zur erzeugung von waermeenergie aus elektrischem strom
NZ233841A (en) * 1990-05-29 1993-01-27 Transflux Holdings Ltd Continuous flow transformer water heater
JPH08264272A (ja) * 1995-03-27 1996-10-11 Seta Giken:Kk 電磁誘導加熱装置
US6787742B2 (en) 2001-07-23 2004-09-07 Ken Kansa High-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ATE445125T1 (de) * 2002-04-02 2009-10-15 Masami Nomura Erzeuger von überhitztem dampf
JP2008020096A (ja) 2006-07-11 2008-01-31 Kobe Steel Ltd 誘導加熱式純水加熱装置および純水加熱方法
EP2213140B1 (en) 2007-10-18 2013-03-0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low-through induction heater
WO2009130761A1 (ja) 2008-04-22 2009-10-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これを用いた温風発生装置および手乾燥装置
DE102008056991B4 (de) * 2008-11-12 2021-12-02 Behr-Hella Thermocontrol Gmbh Elektrische Heizung für ein Fahrzeug
US8541721B2 (en) * 2008-12-01 2013-09-24 Daniel Moskal Wake generating solid elements for joule heating or infrared heating
DE102008044280A1 (de) * 2008-12-02 2010-06-10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Hausbereich-Durchlauferhitzer
FR2972947B1 (fr) 2011-03-21 2013-04-26 Hlg Man Procede et dispositif d'agglomeration d'un melange comprenant des poussieres metalliques
EP2689946B1 (de) * 2012-07-24 2018-09-05 MAHLE Behr GmbH & Co. KG Heizvorrichtung
DE102013211579A1 (de) * 2013-06-19 2014-12-24 Behr Gmbh & Co. Kg Wärmetauschereinrichtung und Heizvorrichtung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6322A (zh) * 2015-06-25 2015-09-23 常州东方铁路器材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元件及电磁锅炉
CN108859370A (zh) * 2018-06-08 2018-11-23 北京汉能光伏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板及层压装置
CN110696586A (zh) * 2018-07-10 2020-01-17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空调
CN110696586B (zh) * 2018-07-10 2023-11-28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74409A1 (en) 2014-12-25
EP2816870A1 (de) 2014-12-24
US9655171B2 (en) 2017-05-16
DE102013211581A1 (de) 2014-12-24
EP2816870B1 (de) 2017-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27674U (zh) 加热装置
CN104365175B (zh) 加热体
KR20170045317A (ko) 자기장을 수신하고, 자기 유도에 의해 전기에너지를 생성하기 위한, 특히 차량용 수신장치
KR102478729B1 (ko) 냉각수 히터
CN103574884B (zh) 加热装置
WO2010014485A1 (en) Composite inductive heating assembly and method of heating and manufacture
JP5106628B2 (ja) 誘導加熱装置、これを用いた温風発生装置および手乾燥装置
CN104471320A (zh) 用于电加热的装置
KR20180109170A (ko) 냉각수 유도가열 히터
KR101602105B1 (ko) 난방 온수 겸용 인덕션 보일러
WO2017195921A1 (ko) 난방 온수 겸용 인덕션 보일러
CN205448332U (zh) 电磁热水器的加热装置
CN105309041A (zh) 加热装置
CN105284185B (zh) 加热装置
JP4987565B2 (ja) 加熱調理器
WO2015155758A1 (en) An induction heating module and a convection oven thereof
KR102150273B1 (ko) 유도 가열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정수기
KR102489311B1 (ko) 고주파 가열장치
CN219125380U (zh) 一种雾化加热结构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JP2002043044A (ja) 誘導加熱装置用加熱コイル
CN201059729Y (zh) 一种水电分离的即热式电热水器
CZ307378B6 (cs) Indukční elektrický blok a indukční elektrický kotel pro ohřev kapaliny
KR102368138B1 (ko) 냉각수 히터
KR101867329B1 (ko) 토네이도 유도 액체 전기 가열장치
CN109419314A (zh) 电饭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