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24136U - 甲板起重机 - Google Patents

甲板起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24136U
CN204224136U CN201420617649.3U CN201420617649U CN204224136U CN 204224136 U CN204224136 U CN 204224136U CN 201420617649 U CN201420617649 U CN 201420617649U CN 204224136 U CN204224136 U CN 2042241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handle
deck crane
mechanical linkage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1764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亮太郎
黑田哲郎
城山祥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1764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241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241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241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甲板起重机,其具备回旋支柱,在所述回旋支柱的前面壁设有操作室,所述操作室内具有操作所述甲板起重机进行动作的手柄,所述回旋支柱中内置有控制所述甲板起重机的液压系统中工作油的流向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与所述控制阀通过机械连杆机构连接。由于采用金属制的机械连杆机构连接手柄与控制阀,因此,经年劣化少,即便长期使用,机械连杆机构也很难被拉伸,不易老化损坏,可靠性非常高。

Description

甲板起重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甲板起重机,尤其涉及一种甲板起重机中构成组件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船舶运输领域,一般采用起重机将船舶上的货物卸到港口,或者将货物从港口装载到船舶上。起重机一般有两种,其一是港口上的起重机,其二是安装在船舶上的甲板起重机。甲板起重机通常两个为一组,在甲板上相对配置。目前,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港口起重机还不是很普及,因此当运输货物到这些地区时,甲板起重机就能灵活应对,所以甲板起重机的应用更广泛。
甲板起重机通常安装在船舶甲板上,一般包括如下部分:固定支柱,其作为甲板起重机的基座而被固定安装于船舶的甲板;回旋支柱,其安装在固定支柱的上方,并内置液压马达等机械设备,回旋支柱相对于下方的固定支柱能够回旋,且在回旋支柱的前方设有操作室;悬臂,其从回旋支柱向操作室的方向伸出,悬臂上卷绕有绳索,绳索前端连接有吊钩。
甲板起重机能够进行如下三种动作:第一是绳索的卷上、卷下,第二是悬臂的俯仰,第三是回旋支柱的回旋。所谓绳索的卷上是指悬臂不动,利用液压系统的力通过绳索使货物上升,所谓绳索的卷下是指悬臂不动,利用液压系统的力通过绳索使货物下降,所谓悬臂的俯仰进一步包括“俯”和“仰”两种动作,俯动作是指悬臂俯冲,仰动作是指悬臂仰起,所谓回旋支柱的回旋是指回旋支柱相对于下方的固定支柱转动,带动货物回旋移动。
为了实现上述动作,在回旋支柱的前面壁设有操作室,驾驶员在操作室内操作手柄,实现上述动作。其中,以驾驶员的视角来看,手柄分为左侧手柄和右侧手柄,左侧手柄进行俯仰动作和回旋动作,其可以前后左右动作,而右侧手柄进行卷上、卷下动作,其可以前后动作。
在现有技术中,所述手柄的下部通过缆线与回旋支柱内的控制阀相连,驾驶员操作手柄,经由缆线对控制阀内的流路的开闭以及流向进行控制,从而控制液压流路内的工作油的流通。
但是,由于现有技术通过缆线连接手柄的下部和控制阀,存在着缆线经年劣化的问题。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过程中缆线被拉伸,因而有老化而易损坏的顾虑。一旦缆线损坏,将无法对控制阀进行控制,也就无法控制液压流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经年劣化的顾虑少的机械连杆机构的甲板起重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1方面提供一种甲板起重机,其具备回旋支柱,在所述回旋支柱的前面壁设有操作室,所述操作室内具有操作所述甲板起重机进行动作的手柄,所述回旋支柱中内置有控制所述甲板起重机的液压系统中工作油的流向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与所述控制阀通过机械连杆机构连接。
更优选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基础上,所述手柄包括左侧手柄和右侧手柄,且对应于所述左侧手柄和右侧手柄分别设置所述机械连杆机构,所述左侧手柄操作所述甲板起重机进行俯仰动作和回旋动作,所述右侧手柄操作所述甲板起重机进行卷上、卷下动作。
更优选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基础上,所述机械连杆机构包括:自动中立回复机构,其一端连接于所述手柄的下部,另一端连接于连杆;多个所述连杆,其连接在所述自动中立回复机构和所述控制阀之间;拉线螺柱,其连接在多个所述连杆之间,从而将多个所述连杆连接起来。
更优选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4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基础上,所述自动中立回复机构包括:第一臂,其被安装成以第一臂外端部为中心转动自如;第二臂,其与所述第一臂对置,且被安装成以第二臂外端部为中心转动自如;弹性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之间,并朝向使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靠拢的方向对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施力。
更优选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基础上,所述弹性构件是拉伸弹簧。
更优选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6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基础上,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分别呈L字型,所述第一臂通过第一摆臂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第二臂通过第二摆臂与所述连杆连接,且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对置而形成C字型。
更优选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7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基础上,设有多个所述拉线螺柱。
更优选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8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基础上,所述机械连杆机构是金属制机械连杆机构。
技术效果
根据上述第1方面,由于采用金属制的机械连杆机构连接手柄与控制阀,因此,经年劣化少,即便长期使用,机械连杆机构也很难被拉伸,不易老化损坏,可靠性非常高。
根据上述第2方面,对应于两个手柄相应地设置两个机械连杆机构,可以方便地控制液压系统中工作油的流通。
根据上述第3方面,由于机械连杆机构包括:自动中立回复机构,其一端连接于所述手柄的下部,另一端连接于连杆;多个所述连杆,其连接在所述自动中立回复机构和所述控制阀之间;拉线螺柱,其连接在多个所述连杆之间,从而将多个所述连杆连接起来。由此,通过设置拉线螺柱,将多个连杆连接起来,因此,机械连杆机构的长度可调节,即构成为长度可调型机械连杆机构。
根据上述第4方面,由于所述自动中立回复机构包括:第一臂,其被安装成以第一臂外端部为中心转动自如;第二臂,其与所述第一臂对置,且被安装成以第二臂外端部为中心转动自如;弹性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之间,并朝向使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靠拢的方向对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施力。由此,由于弹性构件始终对第一臂和第二臂向使两者相互靠拢的方向施力,通过弹性构件的作用力,第一臂和第二臂分别以各自的外端部为中心转动而闭合,由此带动手柄使其自动回到中立位置。从而驾驶员能够非常方便地对手柄进行操作,调节容易。
根据上述第5方面,采用拉伸弹簧作为弹性构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上述的对第一臂和第二臂的施力。
根据上述第6方面,第一臂和第二臂分别呈L字型,第一臂通过摆臂与手柄连接,第二臂通过摆臂与连杆连接,且第一臂和第二臂对置而形成两边开口的C字型,由此可以简单地构成自动中立回复机构。
根据上述第7方面,通过设置多个拉线螺柱,就能够根据所需要的长度,相应地设置多个连杆而增长机械连杆机构,从而实现长度可调。
根据上述第8方面,利用金属制机械连杆机构连接手柄和控制阀,使得相比缆线而言劣化减少,可靠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甲板起重机的概略示意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甲板起重机的回旋支柱、回旋支柱内的液压构成部件及操作室之间的配置关系的概略示意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操作室内的手柄与控制阀之间的机械连杆机构的概略示意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机械连杆机构中的自动中立回复机构的概略示意图。
图中
1-固定支柱
2-回旋支柱
3-悬臂
4-操作室
5-回旋轮
6-手柄
7-机械连杆机构
8-控制阀
9-自动中立回复机构
91-第一臂
92-第二臂
93-弹性构件
911-第一臂外端部
921-第二臂外端部
10-拉线螺柱(turn buckle)
11-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部分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对于各附图中对应的部分采用相同符号,并且,对于重复部分省略了进一步的说明。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下述的“上”、“下”、“前”、“后”、“左”、“右”均以图1的操作室中的驾驶员的视角为基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设置方位的限定。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甲板起重机的概略示意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甲板起重机的回旋支柱、回旋支柱内的液压构成部件及操作室之间的配置关系的概略示意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操作室内的手柄与控制阀之间的机械连杆机构的概略示意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机械连杆机构中的自动中立回复机构的概略示意图。
如图1所示,甲板起重机(英文缩写为DC)主要由如下部分构成:固定支柱1,其作为甲板起重机的基座而被固定安装于船舶的甲板;回旋支柱2,其安装在固定支柱1的上方,并内置液压马达等机械设备,回旋支柱2相对于下方的固定支柱1能够回旋,且在回旋支柱2的前面壁设有操作室4;悬臂3,其从回旋支柱2向操作室4的前方伸出,悬臂3上卷绕有绳索,绳索前端连接有吊钩。
甲板起重机能够进行如下三种动作:第一是绳索的卷上、卷下,第二是悬臂3的俯仰,第三是回旋支柱2的回旋。所谓绳索的卷上是指悬臂3不动,利用液压系统的力通过绳索使货物上升,所谓绳索的卷下是指悬臂3不动,利用液压系统的力通过绳索使货物下降,所谓悬臂3的俯仰进一步包括“俯”和“仰”两种动作,俯动作是指悬臂3俯冲,仰动作是指悬臂3仰起,所谓回旋支柱2的回旋是指回旋支柱2相对于下方的固定支柱1转动,带动货物回旋移动,为了实现这种回旋动作,通常在回旋支柱2与固定支柱1之间设置回旋轮5。
如图2所示,甲板起重机通过液压系统实现上述动作,该液压系统包括控制阀8,控制阀8固定内置于回旋支柱2内,且控制液压系统中工作油的流向。为了实现工作油流向的控制,驾驶员在驾驶室4内操作手柄6。虽然为了方便图示而有所省略,但手柄6通常包括左侧手柄和右侧手柄,左侧手柄进行俯仰动作和回旋动作,其可以前后左右进行动作,而右侧手柄进行卷上、卷下动作,其可以前后动作。
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缆线连接手柄6的下部和控制阀8,因此存在着缆线经年劣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机械连杆机构7来连接手柄6的下部和控制阀8。通过采用金属制机械连杆机构7来连接手柄6的下部和控制阀8,由此,减少了缆线经年劣化的顾虑,即便长期使用,机械连杆机构7也很难被拉伸,不易老化损坏,可靠性非常高。
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机械连杆机构7包括:自动中立回复机构9,其一端连接于手柄6的下部,另一端连接于连杆11;多个连杆11,其连接在自动中立回复机构9和控制阀8之间;拉线螺柱(turnbuckle)10,其连接在多个(图3的图示中为两个)连杆11之间,从而将多个连杆连接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图3仅示出了一个手柄与控制阀之间的机械连杆机构7,对于另一个手柄而言,连接结构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图示及说明。
如图3所示,由于机械连杆机构7具备拉线螺柱10,该拉线螺柱10将多个连杆连接起来,因此,机械连杆机构7的长度可调节,即构成为长度可调型机械连杆机构。需要说明的是,图3仅示出了一个拉线螺柱10及其两方的两个连杆11,但不限于此,根据需要的长度,拉线螺柱和连杆可以相应设置多个。
图4是图3中的自动中立回复机构9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自动中立回复机构9包括:第一臂91,其被安装成以第一臂外端部911为中心转动自如;第二臂92,其与第一臂91对置,且被安装成以第二臂外端部921为中心转动自如;弹性构件93,其设置在第一臂91和第二臂92之间,并朝向使第一臂91和第二臂92靠拢的方向对第一臂91和第二臂92施力。
具体地说,第一臂91和第二臂92大致呈L字型,第一臂91通过一摆臂与手柄6连接,第二臂92通过另一摆臂与连杆11连接。第一臂91和第二臂92对置配置,由此整体配置成大致C字型,在第一臂91和第二臂92的中间配置弹性构件93,比如拉伸弹簧等,由此拉拽第一臂91和第二臂92,对第一臂91和第二臂92向相互靠拢的方向施力。驾驶员操作手柄6,从手柄6的中立位置向前后左右的某一方向操作,在手柄6偏离中立位置时,手柄6带动第一臂91和第二臂92,第一臂91和第二臂92分别以第一臂外端部911、第二臂外端部921为中心转动而打开,其中,所谓“外端部”是指从驾驶员的角度看,第一臂和第二臂各自的朝向甲板起重机外侧的端部。如果这时驾驶员不继续操作手柄6,由于弹性构件93始终对第一臂91和第二臂92向使两者相互靠拢的方向施力,在弹性构件93的作用下,第一臂91和第二臂92分别以第一臂外端部911、第二臂外端部921为中心转动而闭合,由此带动手柄6使其自动回到中立位置。
因此,通过具备该自动中立回复机构9,驾驶员能够非常方便地对手柄6进行操作,调节容易。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自动中立回复机构9在以前的采用缆线的现有技术中是无法实现的。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构件93不限于拉伸弹簧,只要能够对第一臂91和第二臂92向使两者相互靠拢的方向施力,可以是任意构件。另外,第一臂91和第二臂92的具体形状也不限于L字型。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参照附图对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记载,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了解各种变形或变更。不言而喻,不仅各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组合来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且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特征也能够相互组合,这些变形或变更只要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限定的范围,均应被涵盖于其中。

Claims (8)

1.一种甲板起重机,其具备回旋支柱(2),在所述回旋支柱(2)的前面壁设有操作室(4),所述操作室(4)内具有操作所述甲板起重机进行动作的手柄(6),所述回旋支柱(2)中内置有控制所述甲板起重机的液压系统中工作油的流向的控制阀(8),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6)与所述控制阀(8)通过机械连杆机构(7)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板起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6)包括左侧手柄和右侧手柄,且对应于所述左侧手柄和右侧手柄分别设置所述机械连杆机构(7),
所述左侧手柄操作所述甲板起重机进行俯仰动作和回旋动作,
所述右侧手柄操作所述甲板起重机进行卷上、卷下动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板起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械连杆机构(7)包括:自动中立回复机构(9),其一端连接于所述手柄(6)的下部,另一端连接于连杆(11);多个所述连杆(11),其连接在所述自动中立回复机构(9)和所述控制阀(8)之间;拉线螺柱(10),其连接在多个所述连杆(11)之间,从而将多个所述连杆(11)连接起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甲板起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动中立回复机构(9)包括:第一臂(91),其被安装成以第一臂外端部(911)为中心转动自如;第二臂(92),其与所述第一臂(91)对置,且被安装成以第二臂外端部(921)为中心转动自如;弹性构件(93),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臂(91)和所述第二臂(92)之间,并朝向使所述第一臂(91)和所述第二臂(92)靠拢的方向对所述第一臂(91)和所述第二臂(92)施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甲板起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构件(93)是拉伸弹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甲板起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91)和所述第二臂(92)分别呈L字型,所述第一臂(91)通过第一摆臂与所述手柄(6)连接,所述第二臂(92)通过第二摆臂与所述连杆(11)连接,且所述第一臂(91)和所述第二臂(92)对置而形成C字型。
7.如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甲板起重机,其特征在于,
设有多个所述拉线螺柱(10)。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甲板起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械连杆机构是金属制机械连杆机构。
CN201420617649.3U 2014-10-23 2014-10-23 甲板起重机 Active CN2042241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17649.3U CN204224136U (zh) 2014-10-23 2014-10-23 甲板起重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17649.3U CN204224136U (zh) 2014-10-23 2014-10-23 甲板起重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24136U true CN204224136U (zh) 2015-03-25

Family

ID=52922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17649.3U Active CN204224136U (zh) 2014-10-23 2014-10-23 甲板起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241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73495U (zh) 高空作业车
CN104176222B (zh) 一种船舶用多桅杆回转式层叠风帆
CN202245833U (zh) 平头式塔机塔头与起重臂架的连接机构
CN204452845U (zh) 一种公务执法船
CN206012880U (zh) 组合式压浪板
CN204224136U (zh) 甲板起重机
CN204873536U (zh) 一种船用起重机防摇装置
CN105620680A (zh) 冲箱式多模态减摇装置
US3863379A (en)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angling on fishing vessel
CN206266075U (zh) 船舶主机吊装工具
CN204625007U (zh) 一种随车起重机四方位操纵机构
CN204415677U (zh) 一种龙门架
CN204737580U (zh) 一种金属板材吊装设备
CN203295046U (zh) 一种无线遥控抓斗
KR101524159B1 (ko) 선박 스러스터 시스템
CN204237478U (zh) 甲板起重机
CN208378260U (zh) 一种机械设备起吊架
CN202864722U (zh) 起重机及其超起装置液控系统
CN206885282U (zh) 一种海上风电施工用动力定位系统
CN205595947U (zh) 一种适用于电动推杆驱动的自复位急回装置
CN103991532A (zh) 一种橡皮艇驱动装置
CN204079403U (zh) 一种工作平台的回转拉升系统
CN204659968U (zh) 一种救助艇用吊钩装置
CN212717450U (zh) 液压系统和无人机发射回收车
CN214003805U (zh) 一种新型船舶吊装索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209

Address after: Tokyo Electron Limited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echatronics Systems,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Electron Limited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Heavy Machinery Syste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Electron Limited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echatronics System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