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20635U - 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20635U
CN204220635U CN201420371110.4U CN201420371110U CN204220635U CN 204220635 U CN204220635 U CN 204220635U CN 201420371110 U CN201420371110 U CN 201420371110U CN 204220635 U CN204220635 U CN 2042206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bar
scratch
plate
base plate
guid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7111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建云
丁建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Yongga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Yongg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Yongga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Yongg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7111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206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206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2063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其包括底板,以及分别设置在底板两侧,且垂直于底板延伸的左侧板与右侧板;所述底板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底端防划伤轮,底端防划伤轮的轴线垂直于底板的轴向,底端防划伤轮的上端面所处高度高于底板高度;所述左侧板与右侧板中设置有至少一个侧端防划伤轮,侧端防划伤轮的轴线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侧端防划伤轮与其相对侧板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左侧板与右侧板之间的距离;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其通过防划伤轮的设计确保钢筋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并避免导向设备因粘钢而导致频繁更换。

Description

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材加工设备,尤其是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 
背景技术
钢筋在进入轧制工序之前往往需要通过如导槽、导管等钢筋导向设备对其进行定位导向,以确保其处于最佳的加工位置。现有的技术方案,由于钢筋在导向设备内的传输过程中,其往往会与导向设备之间进行滑动摩擦,故而钢筋会在摩擦影响下受到损伤,具体表现为,钢筋导出时材料表面存在划伤,钢筋与导向设备之间贴壁传输时会出现火星,同时导向设备与钢筋材料相近时会发生粘钢现象;上述现象均会导致钢筋与导向设备的质量同时受到损伤,其不仅不利于后续钢筋的加工,并且会使得导向设备的使用寿命得以简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钢筋导向设备,其可避免钢筋在传输过程中出现划伤等钢筋损伤现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其包括底板,以及分别设置在底板两侧,且垂直于底板延伸的左侧板与右侧板;所述底板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底端防划伤轮,底端防划伤轮的轴线垂直于底板的轴向,底端防划伤轮的上端面所处高度高于底板高度;所述左侧板与右侧板中设置有至少一个侧端防划伤轮,侧端防划伤轮的轴线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侧端防划伤轮与其相对侧板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左侧板与右侧板之间的距离。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底板的前端部与后端部分别为底板始端与底板终端,所述底板始端与底板终端上分别设置有前翼板与后翼板;所述前翼板与后翼板与底板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采用上述设计,其可使得通过前翼板与后翼板提高钢筋的传输稳定性,同时,前翼板与后翼板与底板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可使得前翼板与后翼板可相对于底板进行拆卸,从而使得其便于底端防划伤轮的安装与更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底板中设置有一个底端防划伤轮,其轴线位于由底板始端向底板终端延伸方向上,底板长度的1/3位置至1/2位置之间。采用上述设计,由于钢筋的长度往往大于导向设备的长度,故而钢筋在导向设备内的传输过程中,其通过单个底端防划伤轮即可实现翘离底板端面,进而使得钢筋的绝大多数区域在脱离底板端面的状态下进行传输,从而避免其与底板接触而可能导致的划伤、粘钢等现象;底端防划伤轮的位置设计则可使得钢筋在不会于底端防划伤轮处发生摇摆的前提下,其可使得尽可能多的部分处于翘离底板端面的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底端防划伤轮的宽度至少为15厘米;底端防划伤轮的上端面与底板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为10至20厘米。采用上述设计,其可通过较宽的底端防划伤轮确保钢筋在底端防划伤轮之上处于稳定状态;底端防划伤轮的高度设计则可使得钢筋与底板之间的距离有所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其防划伤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中包含有至少3个侧端防划伤轮,其均设置于右侧板之上;多个侧端防划伤轮的轴线与底板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相邻两个侧端防划伤轮之间的距离至多为5厘米;所述侧端防划伤轮与右侧板所在平面之间的最大距离至少为10至20厘米。采用上述设计,其可使得钢筋沿侧端防划伤轮移动,并通过多个侧端防划伤轮确保钢筋不与侧板发生接触,从而避免其与侧板之间发生滑动摩擦,从而造成损伤;侧端防划伤轮的间隔,以及其直径设计则可进一步提高其对钢筋的保护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右侧板由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构成,其中,第一侧板的端面延伸至底板始端所在平面,第二侧板的端面延伸至底板终端所在平面;所述第二侧板与左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侧板与左侧板之间的距离;多个侧端防划伤轮均安装在第二侧板内部;第二侧板中,与底板终端所在平面之间距离最小的侧端防划伤轮,其与该平面之间的距离至多为3厘米。
与此同时,由于钢筋在过钢过程中,钢筋的结构尚未稳定;而在钢筋后方会通过活套对其进行起套,其会造成钢筋形成弧形进行传输。随着活套起套高度的变化,钢筋传输的弧形弯折点的位置亦在进行移动,且其仅在右侧板的后半段内移动,故此,钢筋在起套状态下的传输过程中,其仅与导向设备之间的接触位置集中于右侧板的后半段,故而侧端防划伤轮集中设置在右侧板中的第二侧板内,其可利用最少的防划伤轮避免钢筋受到侧向划伤,从而有效控制了导向设备的生产成本。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中,其外部设置有润滑油箱;所述底端防划伤轮与侧端防划伤轮分别通过底端轴承与侧端轴承安装至底板与右侧板之上;所述底端防划伤轮与底端轴承,以及侧端防划伤轮与侧端轴承之上均设置有润滑槽;所述润滑油箱内设置有延伸至润滑槽位置的润滑管道。采用上述设计,其可通过润滑油箱,以及润滑槽对防划伤轮以及相应轴承进行润滑保护,从而确保其在随钢筋传输进行转动的过程中可保持平滑的转动,从而可更好的对钢筋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其亦可提高防划伤轮以及相应轴承的使用周期,避免其频繁更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前翼板与后翼板上均安装有装配地脚,其由前翼板与后翼板的底端面分别向其两侧延伸;所述左侧板与右侧板上端设置有上盖板,上盖板的平行于底板进行延伸,且其长度与底板相等。采用上述设计,其可通过装配地脚使得前翼板与后翼板固定于地面,从而提高钢筋导向设备的稳定性;上盖板则可避免钢筋传输过程中受底端防划伤轮以外的影响导致上翘过高,甚至脱离导向设备。
上述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中,钢筋沿底板始端导入设备后,其沿底板、左侧板、右侧板、以及上盖板形成的径向封闭空间进行传输;钢筋在传输过程中,其通过底端防划伤轮的带动下上翘,并通过侧端防划伤轮避免与侧板发生接触,从而确保钢筋在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其出现划伤、粘钢等现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其通过防划伤轮的设计确保钢筋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并避免导向设备因粘钢而导致频繁更换;同时,其根据钢筋的结构特性,利用少量的防划伤轮即可使得钢筋在传输全程中不会受到损伤,其不仅节约了相应的成本,并使得导向设备的生产更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右侧板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导向设备径向截面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底板、2—左侧板、3—右侧板、4—底板始端、5—底板终端、6—前翼板、7—后翼板、8—底端防划伤轮、9—侧端防划伤轮、10—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润滑油箱、13—底端轴承、14—侧端轴承、15—装配地脚、16—上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其包括底板1,以及分别设置在底板1两侧,且垂直于底板1延伸的左侧板2与右侧板3;所述底板1的前端部与后端部分别为底板始端4与底板终端5,所述底板始端4与底板终端5上分别设置有前翼板6与后翼板7;所述前翼板6以及后翼板7,其与底板1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采用上述设计,其可使得通过前翼板与后翼板提高钢筋的传输稳定性,同时,前翼板与后翼板与底板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可使得前翼板与后翼板可相对于底板进行拆卸,从而使得其便于底端防划伤轮的安装与更换。
所述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中,底板1内部设置有一个底端防划伤轮8,底端防划伤轮8的轴线垂直于底板1的轴向,且该轴线位于由底板始端4向底板终端5延伸方向上,底板长度的5/12位置处。所述底端防划伤轮8的宽度为15厘米;底端防划伤轮的上端面与底板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为12厘米。
采用上述设计,由于钢筋的长度往往大于导向设备的长度,故而钢筋在导向设备内的传输过程中,其通过单个底端防划伤轮即可实现翘离底板端面,进而使得钢筋的绝大多数区域在脱离底板端面的状态下进行传输,从而避免其与底板接触而可能导致的划伤、粘钢等现象;底端防划伤轮的位置设计则可使得钢筋在不会于底端防划伤轮处发生摇摆的前提下,其可使得尽可能多的部分处于翘离底板端面的状态。
同时,上述设计可通过较宽的底端防划伤轮确保钢筋在底端防划伤轮之上处于稳定状态;底端防划伤轮的高度设计则可使得钢筋与底板之间的距离有所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其防划伤的效果。
实施例2
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中设置有3个侧端防划伤轮9,其均设置于右侧板3之上;多个侧端防划伤轮9的轴线均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且多个侧端防划伤轮9的轴线与底板1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相邻两个侧端防划伤轮9之间的距离为5厘米;侧端防划伤轮9与其相对侧板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左侧板2与右侧板3之间的距离,侧端防划伤轮9与右侧板3所在平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均为10厘米。
所述右侧板3由第一侧板10与第二侧板11构成,其中,第一侧板10的端面延伸至底板始端4所在平面,第二侧板11的端面延伸至底板终端5所在平面;所述第二侧板11与左侧板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侧板10与左侧板2之间的距离;多个侧端防划伤轮9均安装在第二侧板内部11;第二侧板11中,与底板终端5所在平面之间距离最小的侧端防划伤轮9,其与该平面之间的距离至多为3厘米。
采用上述设计,其可使得钢筋沿侧端防划伤轮移动,并通过多个侧端防划伤轮确保钢筋不与侧板发生接触,从而避免其与侧板之间发生滑动摩擦,从而造成损伤;侧端防划伤轮的间隔,以及其直径设计则可进一步提高其对钢筋的保护效果。此处望您能对导向设备中,侧端防划伤轮单单设置于右侧板的原因进行具体的文字说明。
与此同时,由于钢筋在过钢过程中,钢筋的结构尚未稳定;而在钢筋后方会通过活套对其进行起套,其会造成钢筋形成弧形进行传输。随着活套起套高度的变化,钢筋传输的弧形弯折点的位置亦在进行移动,且其仅在右侧板的后半段内移动,故此,钢筋在起套状态下的传输过程中,其仅与导向设备之间的接触位置集中于右侧板的后半段,故而侧端防划伤轮集中设置在右侧板中的第二侧板内,其可利用最少的防划伤轮避免钢筋受到侧向划伤,从而有效控制了导向设备的生产成本。
上述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中,钢筋沿底板始端导入设备后,其沿底板、左侧板、右侧板、以及上盖板形成的径向封闭空间进行传输;钢筋在传输过程中,其通过底端防划伤轮的带动下上翘,并通过侧端防划伤轮避免与侧板发生接触,从而确保钢筋在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其出现划伤、粘钢等现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其通过防划伤轮的设计确保钢筋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并避免导向设备因粘钢而导致频繁更换;同时,其根据钢筋的结构特性,利用少量的防划伤轮即可使得钢筋在传输全程中不会受到损伤,其不仅节约了相应的成本,并使得导向设备的生产更为简单。
本实施例其余特征及优点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所述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中,其外部设置有润滑油箱12;所述底端防划伤轮8与侧端防划伤轮9分别通过底端轴承13与侧端轴承14安装至底板1与右侧板3之上;所述底端防划伤轮8与底端轴承13,以及侧端防划伤轮9与侧端轴承14之上均设置有润滑槽;所述润滑油箱12内设置有延伸至润滑槽位置的润滑管道。采用上述设计,其可通过润滑油箱,以及润滑槽对防划伤轮以及相应轴承进行润滑保护,从而确保其在随钢筋传输进行转动的过程中可保持平滑的转动,从而可更好的对钢筋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其亦可提高防划伤轮以及相应轴承的使用周期,避免其频繁更换。
本实施例其余特征及优点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4
如图3所示,所述前翼板6与后翼板7上均安装有装配地脚15,其由前翼板6与后翼板7的底端面分别向其两侧延伸;所述左侧板2与右侧板3上端设置有上盖板16,上盖板16的平行于底板1进行延伸,且其长度与底板1相等。采用上述设计,其可通过装配地脚使得前翼板与后翼板固定于地面,从而提高钢筋导向设备的稳定性;上盖板则可避免钢筋传输过程中受底端防划伤轮以外的影响导致上翘过高,甚至脱离导向设备。
本实施例其余特征及优点与实施例3相同。

Claims (8)

1.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包括底板,以及分别设置在底板两侧,且垂直于底板延伸的左侧板与右侧板;所述底板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底端防划伤轮,底端防划伤轮的轴线垂直于底板的轴向,底端防划伤轮的上端面所处高度高于底板高度;所述左侧板与右侧板中设置有至少一个侧端防划伤轮,侧端防划伤轮的轴线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侧端防划伤轮与其相对侧板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左侧板与右侧板之间的距离。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前端部与后端部分别为底板始端与底板终端,所述底板始端与底板终端上分别设置有前翼板与后翼板;所述前翼板与后翼板与底板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中设置有一个底端防划伤轮,其轴线位于由底板始端向底板终端延伸方向上,底板长度的1/3位置至1/2位置之间。
4.按照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端防划伤轮的宽度至少为15厘米;底端防划伤轮的上端面与底板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为10至20厘米。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中包含有至少3个侧端防划伤轮,其均设置于右侧板之上;多个侧端防划伤轮的轴线与底板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相邻两个侧端防划伤轮之间的距离至多为5厘米;所述侧端防划伤轮与右侧板所在平面之间的最大距离至少为10至20厘米。
6.按照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板由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构成,其中,第一侧板的端面延伸至底板始端所在平面,第二侧板的端面延伸至底板终端所在平面;所述第二侧板与左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侧板与左侧板之间的距离;多个侧端防划伤轮均安装在第二侧板内部;第二侧板中,与底板终端所在平面之间距离最小的侧端防划伤轮,其与该平面之间的距离至多为3厘米。
7.按照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中,其外部设置有润滑油箱;所述底端防划伤轮与侧端防划伤轮分别通过底端轴承与侧端轴承安装至底板与右侧板之上;所述底端防划伤轮与底端轴承,以及侧端防划伤轮与侧端轴承之上均设置有润滑槽;所述润滑油箱内设置有延伸至润滑槽位置的润滑管道。
8.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翼板与后翼板上均安装有装配地脚,其由前翼板与后翼板的底端面分别向其两侧延伸;所述左侧板与右侧板上端设置有上盖板,上盖板的平行于底板进行延伸,且其长度与底板相等。
CN201420371110.4U 2014-07-07 2014-07-07 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206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71110.4U CN204220635U (zh) 2014-07-07 2014-07-07 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71110.4U CN204220635U (zh) 2014-07-07 2014-07-07 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20635U true CN204220635U (zh) 2015-03-25

Family

ID=52918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71110.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20635U (zh) 2014-07-07 2014-07-07 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2063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8378A (zh) * 2014-07-07 2014-11-05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
CN105396883A (zh) * 2015-12-16 2016-03-16 重庆麦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并钢导槽模块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8378A (zh) * 2014-07-07 2014-11-05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
CN104128378B (zh) * 2014-07-07 2017-04-05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
CN105396883A (zh) * 2015-12-16 2016-03-16 重庆麦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并钢导槽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20635U (zh) 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
CN104128378A (zh) 一种可避免钢筋划伤的钢筋导向设备
CN204237111U (zh) 保险杠喷涂线输送装置
CN204967156U (zh) 制作电缆头的夹紧装置
CN205221978U (zh) 电视机竖机装置
CN107824644B (zh) 一种管道软化折弯装置
CN203993358U (zh) 一种数控机床移动门结构
CN205887665U (zh) 棒材轧线机架间的防划伤过桥
CN105173573A (zh) 一种堆积式冷冻机用轨道组件
CN204588585U (zh) 一种电影银幕用钢丝绳转向机构
CN202807692U (zh) 一种烘箱机送料装置及烘箱机
CN203922338U (zh) 一种锁扣铠装机及其导带换向成型装置
CN203265774U (zh) 一种钢板精整圆盘剪送料机架
CN205151372U (zh) 放缆导向装置
CN204209414U (zh) 一种铜杆拉拔与剪切生产线自动接料装置
CN203265773U (zh) 一种双面圆盘剪送料机架结构
CN103879871B (zh) 一种外双r角门头板
CN203699615U (zh) 一种防撞防脱落的电梯层门装置
CN105921635A (zh) 一种卷板机
CN204298543U (zh) 细纱机游车的导向结构
CN202864411U (zh) 宽度固定的玻璃传输装置
CN204234472U (zh) 一种用于辊道链条的传送轨道
CN204209410U (zh) 一种铜杆生产线自动换送料装置
CN105398773A (zh) 一种汽车门涂胶传送装置
CN204113898U (zh) 一种导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