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16268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216268U CN204216268U CN201420666391.6U CN201420666391U CN204216268U CN 204216268 U CN204216268 U CN 204216268U CN 201420666391 U CN201420666391 U CN 201420666391U CN 204216268 U CN204216268 U CN 20421626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portion
- contact site
- hyoplastron
- signal terminal
- accepting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其包括一舌板,舌板设有至少一收容孔;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其设有一第一接触部位于舌板中,自第一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接部,第一接触部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部宽度,沿舌板的宽度方向第一连接部一部分进入收容孔,第一连接部另一部分被绝缘本体包覆;至少一弹性端子,其设有弹性的一第二接触部收容于收容孔中,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前后设置,第二接触部位于第一连接部一侧,由于沿舌板的宽度方向第一连接部一部分进入收容孔,第一连接部另一部分被绝缘本体包覆,所以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加宽了,使第一接触部与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差距减小,从而降低了第一信号端子的阻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减小阻抗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201220404617.6的中国专利揭露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塑胶主体,所述塑胶主体具有一舌板,所述舌板设有多数开通槽和开凹槽,所述舌板于所述开通槽一侧形成一隔栏;一第一端子组和一第二端子组镶埋成型于所述塑胶主体中,所述第二端子设有平板状的一第二接触部,自所述第二接触部延伸形成的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宽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开凹槽之中且外露于所述开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全部被所述隔栏包覆;所述第一端子设有弹性的一第一接触部置于所述开通槽中外露于所述开通槽,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前后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舌板的宽度方向并排相邻设置。但是,由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覆于所述隔栏中,故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隔栏宽度,使得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受到所述隔栏的限制而造成所述第二接触部与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差距较大,从而造成第二端子的阻抗较大。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小阻抗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包括一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凸伸的一舌板,所述舌板设有至少一收容孔贯穿所述舌板一表面;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其设有一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舌板中,自所述第一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宽度,沿所述舌板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部分进入所述收容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部分被所述绝缘本体包覆;至少一弹性端子,其设有弹性的一第二接触部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前后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收容孔还贯穿所述舌板的另一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舌板于所述收容孔一侧向所述收容孔凸伸形成一凸块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一侧,在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水平方向上,所述凸块比所述第一连接部更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且所述凸块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二接触部重复的范围内,用以隔开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
进一步的,所述凸块延伸至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
进一步的,自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接部,所述舌板设有一凸肋在竖直方向上抵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挡止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凸肋两侧裸空。
进一步的,所述凸肋具有一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凸肋还具有一斜面相对于所述抵接面,所述斜面前端到所述抵接面的距离小于所述斜面后端到所述抵接面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弹性端子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接触部为平板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包括一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凸伸的一舌板,所述舌板具有一对接面,所述舌板设有至少一收容孔贯穿所述对接面;一第一端子组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其包括两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和一个第一接地端子位于两对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中间,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设有平板状的一第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对接面,自所述第一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宽度,沿所述舌板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部分进入所述收容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部分被所述绝缘本体包覆;一第二端子组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一端子组共同符合USB3.0传输协议,其设有弹性的一第二接触部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且突出于所述对接面,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前后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沿舌板的宽度方向并排相邻设置。
进一步的,每一对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中,靠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宽于另一个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
进一步的,自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并排相邻设置,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二连接部设有向彼此靠拢的方向弯折且向上或向下弯折的一弯折部
进一步的,自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并排相邻设置,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中仅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的连接部向上或向下弯折。
进一步的,自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并排相邻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部宽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进一步的,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设有向所述第二连接部凸伸的一第一凸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侧设有一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一凸部不对称。
进一步的,所述收容孔还贯穿所述舌板相对于所述对接面的另一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舌板于所述收容孔一侧向所述收容孔凸伸形成一凸块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一侧,在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水平方向上,所述凸块比所述第一连接部更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且所述凸块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二接触部重复的范围内,用以隔开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
进一步的,所述凸块延伸至所述舌板相对于所述对接面的另一表面和所述对接面。
进一步的,自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接部,所述舌板设有一凸肋在竖直方向上抵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挡止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凸肋两侧裸空。
进一步的,所述凸肋具有一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凸肋还具有一斜面相对于所述抵接面,所述斜面前端到所述抵接面的距离小于所述斜面后端到所述抵接面的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沿舌板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部分进入所述收容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部分被所述绝缘本体包覆,从而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加宽了,使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差距减小,从而降低了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阻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剖面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剖面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绝缘本体 | 1 | 后塞 | 2 | 金属外壳 | 3 |
第一端子组 | 4 | 第二端子组 | 5 | 电源端子 | 5A |
第一差分信号端子 | 41 | 第二差分信号端子 | 5B | 基座 | 11 |
第一接地端子 | 42 | 第二接地端子 | 5C | 定位孔 | 111 |
定位槽 | 112 | 舌板 | 12 | 对接面 | 121 |
下表面 | 122 | 收容孔 | 123 | 凸块 | 124 |
凸肋 | 125 | 抵接面 | 1251 | 斜面 | 1252 |
通孔 | 21 | 定位部 | 22 | 连料部 | 420 |
第一接触部 | 411A、B | 第一连接部 | 412A、B | 第一焊接部 | 413 |
第一凸部 | 4121 | 第二凸部 | 4122 | 第三凸部 | 4123 |
第三接触部 | 421 | 第三连接部 | 422 | 第三焊接部 | 423 |
第二接触部 | 51 | 第二连接部 | 52 | 第二焊接部 | 53 |
弯折部 | 521 | 延伸部 | 522 | 第四连接部 | 54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1,一后塞2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一金属外壳3包覆所述绝缘本体1和所述后塞2,以及一第一端子组4和一第二端子组5镶嵌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所述第一端子组4和所述第二端子组5共同符合USB3.0传输协议,且所述第一端子组4和所述第二端子组5彼此交替并排。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基座11,所述基座11设有一定位孔111贯穿所述基座11上下表面,在所述第一端子组4和所述第二端子组5镶嵌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1时所述定位孔111用于模具定位所述第一端子组4和所述第二端子组5,所述基座11两侧分别设有一定位槽112,用于定位所述后塞2。一舌板12自所述基座11向前延伸,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形成一对接面12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对接面也可为所述舌板12的下表面),所述舌板12设有多数收容孔123贯穿所述舌板12的对接面121和下表面12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收容孔123也可仅贯穿所述对接面121),所述舌板12于所述收容孔123一侧向所述收容孔123凸伸形成一凸块124,所述凸块124延伸至所述舌板12的对接面121和下表面12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凸块124也可不延伸至所述舌板12的对接面121和下表面122),所述舌板12后端于每一所述收容孔123中向前延伸形成一凸肋125,用于支撑所述第二端子组5,所述凸肋125两侧裸空,使得所述凸肋125可上下弹性移动,所述凸肋125具有一抵接面1251和一斜面1252相对于所述抵接面1251,所述斜面1252前端到所述抵接面1251的距离小于所述斜面1252后端到所述抵接面1251的距离。
如图1所示,所述后塞2具有多数通孔21供所述第一端子组4和所述第二端子组5穿过,所述后塞2两侧分别设有一定位部22,所述定位部22与所述定位槽112配合使所述后塞2定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端子组4由五个长度相等的端子组成,包括两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41和一第一接地端子42位于两对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41中间。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41设有平板状的一第一接触部411A、B位于所述舌板12中且显露于所述对接面121,自所述第一接触部411A、B向后水平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接部412A、B,及自所述第一连接部412A、B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焊接部413穿出所述绝缘本体1和所述后塞2的通孔21,所述第一接触部411A、B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2A、B在同一平面,所述第一接触部411A、B宽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2A、B,沿所述舌板12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412A、B一部分进入所述收容孔123,所述第一连接部412A、B另一部分被所述绝缘本体1包覆。
如图6所示,每一对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41中,定义靠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42的第一差分信号端子41为第一内差分信号端子,最外侧的第一差分信号端子41为第一外差分信号端子,第一内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411A宽度大于第一外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411B宽度,此实施例中,第一内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411A宽度为1.8mm,第一外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411B宽度为1.5mm,第一内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连接部412A宽度大于第一外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连接部412B宽度,第一内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连接部412A一侧设有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42凸伸的一第一凸部4121,另一侧凸设有一第二凸部4122,所述第一凸部4121与所述第二凸部4122不对称,所述第一凸部4121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二凸部4122长度,所述第一凸部412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凸部4122宽度,第一外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连接部412A、B内侧凸设有一第三凸部4123,所述第三凸部4123与所述第二凸部4122对称。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接地端子42设有平板状的一第三接触部421位于所述舌板12中且显露于所述对接面121,此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接触部421宽度为1.5mm,自所述第三接触部421向后水平延伸形成一第三连接部422,及自所述第三连接部422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三焊接部423穿出所述绝缘本体1和所述后塞2的通孔21,所述第三接触部421与所述第三连接部422在同一平面,所述第三接触部42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连接部422的宽度,所述第一连接部412A、B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连接部422的宽度,沿所述舌板12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三连接部422全部被所述绝缘本体1包覆。
如图1所示,自所述第一接触部411A、B和所述第三接触部421前端分别向下弯折且向前延伸形成一连料部420用于连接料带,所述连料部420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A、B和所述第三接触部421宽度。
如图2至图3所示,所述第二端子组5分别具有向下穿出所述绝缘本体1和所述后塞2的通孔21的一第二焊接部53,及弹性的一第二接触部51收容于所述收容孔123中且突出于所述对接面121,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51可在所述收容孔123中上下弹性移动,所述第一接触部411A、B和所述第二接触部51前后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部5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2A、B沿所述舌板12的宽度方向并排相邻设置,所述凸块124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51一侧,在所述第二接触部51的水平方向上,所述凸块124比所述第一连接部412A、B更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51,且所述凸块124一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二接触部51重复的范围内,用以隔开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部412A、B和所述第二接触部51,防止所述第一连接部412A、B和所述第二接触部51因相互接触而造成短路。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端子组5由四个弹性端子组成,沿所述舌板12的宽度方向从左到右依序是一电源端子5A、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5B,一第二接地端子5C。
如图1、图5、图6所示,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5B设有自所述第二接触部51向后延伸与所述第二焊接部53连接的一第二连接部52,所述第二连接部52包括自所述第二接触部51向下弯折且向后延伸形成的一弯折部52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521也可自所述第二接触部51向上弯折),及自所述弯折部521向上弯折且向后延伸与所述第二焊接部53连接的一延伸部522,两个第二差分信号端子5B的所述弯折部521相互偏移靠近,使所述弯折部521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延伸部522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接地端子5C和所述电源端子5A设有自所述第二接触部51向后水平延伸与所述第二焊接部53连接的一第四连接部54,所述凸肋125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52和所述第四连接部54下方,用于支撑所述第二连接部52和所述第四连接部54,所述第二连接部5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四连接部54的宽度,所述第二接触部5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52和第四连接部54的宽度。第一连接部412A、B和所述第二连接部52的延伸部522、第三连接部422、第四连接部54连接同一料桥P位于同一平面。
当然,本实用型新并不限于USB3.0电连接器,还可为其它类型的电连接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由于沿舌板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部分进入所述收容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部分被所述绝缘本体包覆,相对于背景技术中的第二连接部全部被所述绝缘本体包覆,从而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加宽了,使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差距减小,从而降低了端子的阻抗。
(2)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二连接部设有向彼此靠拢的方向弯折且向下(或向上)弯折的弯折部,是为了增大相邻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从而减小了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相互的干扰,确保高频性能。
(3)每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中,靠近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宽于另一个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以保证高频性能。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9)
1.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包括一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凸伸的一舌板,所述舌板设有至少一收容孔贯穿所述舌板一表面;
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其设有一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舌板中,自所述第一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宽度,沿所述舌板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部分进入所述收容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部分被所述绝缘本体包覆;
至少一弹性端子,其设有弹性的一第二接触部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前后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孔还贯穿所述舌板的另一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于所述收容孔一侧向所述收容孔凸伸形成一凸块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一侧,在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水平方向上,所述凸块比所述第一连接部更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且所述凸块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二接触部重复的范围内,用以隔开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延伸至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接部,所述舌板设有一凸肋在竖直方向上抵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挡止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凸肋两侧裸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肋具有一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凸肋还具有一斜面相对于所述抵接面,所述斜面前端到所述抵接面的距离小于所述斜面后端到所述抵接面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弹性端子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接触部为平板状。
8.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包括一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凸伸的一舌板,所述舌板具有一对接面,所述舌板设有至少一收容孔贯穿所述对接面;
一第一端子组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其包括两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和一个第一接地端子位于两对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中间,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设有平板状的一第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对接面,自所述第一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宽度,沿所述舌板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部分进入所述收容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部分被所述绝缘本体包覆;
一第二端子组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一端子组共同符合USB3.0传输协议,其设有弹性的一第二接触部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且突出于所述对接面,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前后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沿舌板的宽度方向并排相邻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对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中,靠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宽于另一个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并排相邻设置,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二连接部设有向彼此靠拢的方向弯折且向上或向下弯折的一弯折部。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并排相邻设置,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中仅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的连接部向上或向下弯折。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并排相邻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部宽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设有向所述第二连接部凸伸的一第一凸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侧设有一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一凸部不对称。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孔还贯穿所述舌板相对于所述对接面的另一表面。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于所述收容孔一侧向所述收容孔凸伸形成一凸块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一侧,在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水平方向上,所述凸块比所述第一连接部更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且所述凸块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二接触部重复的范围内,用以隔开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延伸至所述舌板相对于所述对接面的另一表面和所述对接面。
18.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接部,所述舌板设有一凸肋在竖直方向上抵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挡止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凸肋两侧裸空。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肋具有一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凸肋还具有一斜面相对于所述抵接面,所述斜面前端到所述抵接面的距离小于所述斜面后端到所述抵接面的距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666391.6U CN204216268U (zh) | 2014-11-11 | 2014-11-11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666391.6U CN204216268U (zh) | 2014-11-11 | 2014-11-11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216268U true CN204216268U (zh) | 2015-03-18 |
Family
ID=52984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666391.6U Active CN204216268U (zh) | 2014-11-11 | 2014-11-11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216268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93203A (zh) * | 2018-08-17 | 2019-01-11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1244697A (zh) * | 2020-01-13 | 2020-06-05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2864646A (zh) * | 2016-02-29 | 2021-05-28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树脂成型品 |
-
2014
- 2014-11-11 CN CN201420666391.6U patent/CN20421626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64646A (zh) * | 2016-02-29 | 2021-05-28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树脂成型品 |
CN109193203A (zh) * | 2018-08-17 | 2019-01-11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1244697A (zh) * | 2020-01-13 | 2020-06-05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53836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24335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538409U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105098433A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4333399U (zh) | 可正反插的电源插头连接器 | |
CN105390839A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US9112309B1 (en) | Network connector socket | |
CN20431584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464650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3445293U (zh) | 浮动式电连接器 | |
CN20439141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21626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94718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32617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696297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104124550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94723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013984U (zh) | Usb电连接器 | |
CN205488688U (zh) | 连接器 | |
CN20318015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081255U (zh) | 卡缘连接器 | |
CN20453828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029096U (zh) | 连接器组合 | |
CN105281086A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4947150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