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08416U - 净化除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净化除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08416U
CN204208416U CN201420609391.2U CN201420609391U CN204208416U CN 204208416 U CN204208416 U CN 204208416U CN 201420609391 U CN201420609391 U CN 201420609391U CN 204208416 U CN204208416 U CN 2042084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rifying box
purifying
isolated tube
dehumidifying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0939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苟亚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60939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084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084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0841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Particles Using Liquids (AREA)

Abstract

一种净化除尘装置,由除尘、精密、及除湿三个净化箱顺序连接而成,每个箱中均有隔离管,除尘净化箱中隔离管与进气口相通,管内还有喷雾除尘装置,该装置通过抽水水泵在除湿净化箱中取水;精密净化箱隔离管与出气口相通,连接抽气马达并后接除湿净化箱隔离管;本装置还另有净化液投放装置、观察盒、排污管等配套设备;本实用新型先用喷雾方式实现对初步除尘,再通过抽气马达产生的高速气流,在通过隔离管与净化液液面时形成的浪涌来增大废气与净化液的接触,从而产生显著除尘净化效果,并最后通过除湿净化箱去除尾气中的水分子而得到干燥、安全的可排放气体,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除尘净化效率高,排放尾气透明无白烟的优点。

Description

净化除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废气进行除尘、除污净化处理的净化除尘装置,尤其是采用了浪涌原理进行除尘净化的净化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对各类废气如化工厂、钢铁厂、制药厂、炼焦厂、热能发电厂、炼油厂以及垃圾焚化炉、工业锅炉、纺织业定型机设备等产生的废气,预先进行净化处理,再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已是生产中共识,也是国家法律的规定要求。因此,对废气进行除尘、除污净化处理的净化除尘装置,具有相当大的需求量。现有净化除尘装置两极分化严重,一类采用简单的喷雾除尘和过滤网除尘方式,除尘效果不佳,尤其是对于PM50以下的微小污物颗粒几乎毫无效果,另一类采用静电除尘类技术,净化效果虽高,但设备成本高,且容易故障,均不是理想的净化除尘装置。
本发明人在以前提出的“一种垃圾焚化及废气净化装置”的在先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基于浪涌原理进行除尘净化的净化除尘装置,在净化箱内利用隔离管在净化液表面形成风道,利用抽风设备令废气在风道中高速流动并形成负压,使净化液表面形成浪涌,产生丰富的泡沫,加大废气与净化液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理想的除尘净化效果,尤其对PM50以下的微小污物颗粒也有极佳的除尘净化效率,且整体结构简单,几乎不存在故障点,可长期可靠工作。即可如原装置所述方案附带在垃圾焚化装置后面使用,也可以独立出来连接其他废气源后方进行废气处理,是现有净化除尘装置的较佳技术方案。
发明人在使用原有废气净化装置过程中,发现原有技术方案有如下缺陷可以有进一步改进空间。首先,其中的水雾除尘水箱占用了较大空间,且只能针对PM50以上的污物颗粒进行 处理,而第一个浪涌净化水箱已可处理约80%的较大颗粒,因此水雾除尘效果不佳,形同虚设而造成浪费;其次,多个净化箱长距离串联,前方水箱无法得到理想负压效果,浪涌状态不明显影响前方净化箱效果;另外,原有净化设备针对垃圾焚烧的废气处理,无法投放化学中和剂而提供对其他工业废气例如含硫废气的硫中和处理等工作。且原有技术虽然除尘净化效果明显,排放到空气中的干净尾气不含有害物质和污物颗粒,符合排放标准,但因为净化箱工作于饱和蒸汽状态,排放尾气中饱含水蒸汽而形成白色烟气,令旁观者误以为其中包含有害气体,影响设备整体使用观感和旁观者评价,也使原有技术无法应用于某些尾气循环再用的设备当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在原有设计基础上,提供一种结构更为简单的技术方案,减少箱体数目并提高水雾除尘效果,且能投放化学中和剂去除某些难以净化的有害物质,所排放尾气中水蒸气含量极低的净化除尘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净化除尘装置,基于原有浪涌净化除尘装置改进而成,该设备由多个净化箱串联构成,净化箱为中空密封结构,每个净化箱上部各有一个进气口和一个出气口,第一个净化箱的进气口与废气管道相连,后箱的进气口与前箱的出气口通过管道相连通,形成气流通道,最后一个净化箱出气口为排放口与环境接通;净化箱下方储有净化液形成净化池,每个净化箱的其中一个通气口连接一根中空的圆形隔离管,隔离管垂直安装于净化箱中央,其下方开口距离净化液液面距离不高于50CM;多个净化箱串联的气流通道靠后位置安装有抽气马达,使气体在净化箱内高速流动,令隔离管开口处的净化液液面形成浪涌,对废气进行净化处理;净化箱的净化池底端有出污口通过排污管排放污水到储蓄污水池,排污管由排污阀进行控制,还可以包括一组净化液投放装置。
所述净化箱分为三种结构,第一种是除尘净化箱,其隔离管为与进气口相通的进气隔离管,进气隔离管内还包括一根垂直于中央的喷淋棒,喷淋棒上有1个以上喷雾头,喷淋棒上方穿过隔离管和除尘净化箱的顶端与导液管相连;该除尘净化箱为原浪涌净化箱基础上加装水雾装置构成,同时集合浪涌净化和水雾净化的优点,将两者合二为一来减少箱体结构,且水雾装置在较狭小的隔离管空间内,除尘净化效果更佳。
第二种净化箱是精密净化箱,其隔离管为与出气口相通的出气隔离管,该结构是原有设计的基本结构,会在净化液表面形成W形浪涌,有助于增加废气与净化液液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浪涌及泡沫的产生浓度,从而提高净化效果,令净化除尘效果更佳。
第三种净化箱为除湿净化箱,其隔离管为与进气口相通的除湿隔离管,除湿净化箱的除湿净化池中部位置有取液管连通,后接抽水的水泵,水泵后接前述导液管,前述除尘净化箱的喷淋棒由此取得净化液进行喷雾;
以上三种净化箱的下方净化池为外高中央低的斜边构造,方便污物积聚。
以上净化箱可以任意组合达成各种净化效果,其最优化的组合方式是三种净化箱各一,并按除尘净化箱、精密净化箱、除湿净化箱的顺序连接,其中除尘净化箱与精密净化箱通过顶端通气管相连,精密净化箱与除湿净化箱之间通过一个抽气马达直接联通两者的隔离管道。
在这种顺序排列结构中,废气先在除尘净化箱得到初步除尘净化,去除其中部分污物尤其是大颗粒污物,对于高温废气,经喷雾后还可以有降温作用,然后在净化效率更高的精密净化箱中得到彻底净化,最后经除湿净化箱除去尾气中的水蒸气与水汽,最终得到干燥的无污染尾气。
三种净化箱结构中,除尘净化箱的进气隔离管下端管口与净化液液面距离低于精密净化箱的出气隔离管下端管口与净化 液液面位置,一般为其一半高度,而除湿净化箱的除湿隔离管下端管口与净化液液面距离不高于30CM,最优距离是10-15CM之间;
此述净化液液面位置为各自净化箱不工作时的静止液面。
由于抽气马达位于精密净化箱与除湿净化箱之间,可见精密净化箱处于被抽气状态,其负压效果最明显,除尘净化箱处于间接抽气位置,负压状态较而精密净化箱略高,因此两不同净化箱的隔离管开口有不同的高度,可以取得更佳工作效果。
而除湿净化箱处于加压状态,由精密净化箱出来的包含水蒸气及水汽的尾气,与净化液表面高速接触,水蒸气及水汽被吸附到净化液中,从而达到降低水蒸汽与水汽含量的效果;且一般而言,除湿净化箱的水温低于精密净化箱的内部温度,较高温度的水蒸气与水汽在遇到较冷的净化液液面时产生冷凝现象,更易被净化液吸附,使除湿效果更佳。
净化液投放装置包括储放化学制剂的储剂箱、控制化学制剂投放的投液控制机,通过输液管将调配好的净化液投放到除湿净化箱内,可以对特定的有害物质如含硫气体,产生中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净化效率,净化液投放装置还可以包括对普通干净水源的输入及投放控制。
除尘净化箱与精密净化箱之间连接平衡水管,用于分流由喷淋管喷雾得到的净化液水量,实现两净化箱之间的水位平衡,平衡水管位于净化池中部,最优在于净化池二分一高度与净化池垂直边二分一高度之间,可避免吸入下方的沉淀污物。
由于所述三个箱体中,污物依次经过处理,可预见除尘净化箱内污物积聚最为严重,精密净化箱次之,而除湿净化箱基本无污染,一般令除湿净化箱独立工作不与其他箱体联通,但对于污染度较低的尾气处理,精密净化箱与除湿净化箱之间也可以连接平衡水管,实现净化液回流,以降低水资源浪费。
所述平衡水管的前端有隔污罩,隔污罩上沿为与净化箱箱体连接的封闭斜边结构,下方为低于平衡水管位置的开口,隔 污罩下方开口应高于净化池斜边,且应高于设计的最高积污位置。该设计可避免净化液表面吸聚的污物颗粒在下沉过程中被吸入平衡水管内流通到别的净化箱。
为了方便观察各净化箱的工作状况,可以在净化箱箱体外部设置观察盒,观察盒高于净化箱的斜边边缘,底部与净化箱有通孔连接,观察盒外表面有一块透明的观察窗用于观察水位及处理状况,观察窗可以位于观察盒的垂直面或是顶面,观察窗位于观察盒顶部时,可以是可开启结构,此时可通过该开口取水样用于检验,采用可开启结构时观察窗开口应高于水位20CM以上。多个箱体的观察盒之间可连通高位平衡水管实现水位平衡,高位平衡水管开孔取水的位置在水位下方10CM-20CM区间,此时可根据所流通水量的需要,决定是否安装前述的平衡水管。对于需要精确分析净化池内部各高度水样工作情况的场合,净化器可以有多个观察盒组合,多个观察盒的底部和通孔按高低顺序排列,此时高位平衡水管孔应取孔于最高位的观察盒。
前述净化箱进气隔离管内的喷淋棒上安装有多个喷雾头,安装位置低于净化箱进气口,而高于进气隔离管下端管口;
所述喷雾头喷雾方位偏向于水平位置向上,被向下的风向带动后会偏向于水平喷洒;
多个喷雾头形成的喷雾区域,在进气隔离管内任一水平切面和垂直切面均不完全封闭;
所述多个喷雾头形成的喷雾区域以外的通气区域,在进气隔离管内连续不隔断。
以上技术要求可形成畅通的风道,避免隔离管完全被水雾阻塞而影响风压效果和气流速度,并造成抽风马达工作不稳定的状态;
一种实现旋转通风管道的优化喷雾头安装结构,喷雾头以3个为一组,由上向下依次旋转120度分布;
喷淋棒上有2组喷雾头,该设计可形成旋转的风道,进一步优化除尘净化箱的工作效率。
对于喷雾角度较狭小的喷雾头,可采用成对安装,并加大上下位置的喷雾头组数。
本实用新型的喷雾装置还可以采用直接在喷淋棒上钻孔的方法形成喷雾区域,此时可在喷淋棒管壁钻出螺旋排列的细微喷雾孔,喷雾孔向上倾斜,可更好的达到旋转喷雾区域的设计目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两个净化箱,为了取得较高的管道口风速,其隔离管管径一般介于整体净化箱管径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但过高的管道口风速反而对除湿净化箱的工作不利,因此除湿隔离管下端开口口径可大于其他净化箱隔离管的口径,并在除湿隔离管下端有向外延伸的水平环状除湿压风台结构。
以上两种结构可选择其一或并用,使用时一般使前述除湿净化箱内的除湿隔离管下端开口面积与除湿隔离管外围的通风面积相差不大于50%。,当两者并用时除湿隔离管下端开口面积与水平环状除湿压风台及除湿隔离管外围的通风面积相差不大于20%。
这些技术设计可以增大隔离管内气流与净化液的平稳接触面积,降低气流流经净化液表面的流速,避免形成激烈的浪涌状态产生新的水汽,而保持波涌的工作状态,可以增加水汽与净化液的接触面积有助于除湿效果。
除湿净化箱内的抽水泵的取液管前端有过滤装置,采用过滤网对净化液进行过滤,以避免水泵和管道堵塞。
为简化整体结构,降低控制成本,多个净化箱底部的排污口可共用一根排污管,此时排污管以除湿净化箱为尾端,以除尘净化箱为流出端,排污阀安装在除尘净化箱的出污口之前。共用排污管的效益在于降低成本和排放控制需求,但独立排污 管可以精准控制各自的排放量,减少水消耗,因此采用何种形式,应根据实生产需要而具体设计。
出于最优化设计,本实用新型中的净化箱箱体和隔离管均采用圆形外围内部中空的圆筒结构,但将其形状更改为其他造型如方型箱体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应属同一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仅有三个净化箱体,结构简单,工作稳定,净化除尘率高,可中和有害物质,且排放气体不含水蒸气完全透明的净化除尘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净化除尘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纵剖面构造图。
图2是图1实施例工作时的气流及水位变化图。
图3是进气隔离管内气流对喷雾头喷雾状态的影响说明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理想喷雾区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现理想喷雾的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观察盒的基础构造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观察盒的改进构造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观察盒的组合构造示意图。
图中:除尘净化箱1;进气隔离管2;喷淋棒3;喷雾头4;精密净化箱5;通气管6;出气隔离管7;抽气马达8;排放口9;除湿净化箱10;除湿隔离管11;导液管12;抽水泵13;取液管14;过滤装置15;出污口16;输液管17;投液控制机18;储剂箱19;排污管20;平衡水管21;排污阀22;蓄污水池23;观察盒24;除尘净化池101;精密净化池501;除湿池净化1001;除湿压风台1101;隔污罩2101。观察窗2401;通孔2402;高位平衡水管孔240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净化除尘装置由三个净化箱组成,第一个是除尘净化箱1,内部中央悬空的进气隔离管2与废气输出设备的废气口连通,顶端的出气口通过通气管6与后方的精密净化箱5的进气口连通,精密净化箱5内部中央同样有悬空的出气隔离管7,出气隔离管7连通后方的抽气马达8的进气口,抽气马达8的出气口连通除湿净化箱10的进气口处的除湿隔离管11,除湿净化箱10顶端是排放尾气的排放口9。
三个净化箱的内部都储存净化液形成净化池,净化池约占箱体内部空间的三分一,但不超过二分一高度,净化箱的隔离管距离净化池液面一般超过40CM的距离。本例中除尘净化箱1内进气隔离管2与除尘净化池101的液面距离20CM,精密净化箱5内出气隔离管7与精密净化池501的液面距离40CM,除湿净化箱10内除湿隔离管11与除湿池净化1001的液面距离10CM。为取得较好的积污效果,净化池底部是外高内低的斜边结构。
进气隔离管2中央有一根悬空的喷淋棒3,上面有多个喷雾头4,图1实施例的喷雾头4排列方法是同一位置有一对相背的喷雾头4,从上到下一共有4对喷雾头4旋转90度交错等距排列。
将喷雾除尘区域设置在较狭小的进气隔离管2内,可加大喷雾区域的雾气浓度,比其他直接在净化空间顶端大范围喷雾的旧有技术方案除尘效果更优,而针对本净化箱的在先技术,通过共用箱体可以减少箱体,减低成本,且进气隔离管2内的高速气流,可以让废气与水雾产生更强烈的碰撞、吸附效果,令喷雾除尘效果更佳。
喷淋棒3连通导液管12,并由导液管12尾端的抽水泵13通过取液管14在除湿净化箱10的除湿池净化1001内取得净 化液作为喷雾用水,为避免净化液的污物堵塞喷雾头,取液管14的前方有过滤装置15过滤净化液。
由于工作过程中,除尘净化箱1得到喷洒的水雾补充水量,会造成水位持续升高的现象,为平衡水箱水位,除尘净化箱1与精密净化箱5在净化池的中间高度连接有平衡水管21用于平衡水位,而除湿净化箱10是否要连通平衡水管则要根据具体工作要求决定。
由于设备工作时,净化液表面浪涌工作捕获的污物颗粒,会向下沉淀,为避免平衡水管21直接吸入污物颗粒,可以在平衡水管21的开口前设置隔污罩2101,隔污罩2101上部是与箱体密封的斜边,下方为开口,可以令污物颗粒下沉时避开平衡水管21的取水位,隔污罩2101下方开口应高于工作时净化池底部污物积聚的最高可能位置。隔污罩可双向设置,也可只设置在进水的一方。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为了方便观察各净化箱内的工作状况,可以在净化箱箱体外部设置观察盒24,观察盒24是一个封闭的中空筒体或箱体结构,底部高于净化箱的斜边边缘,观察盒底端与净化箱通过通孔3402连接,观察盒外表面有一块透明的观察窗2401用于观察水位及处理状况,观察窗可以位于观察盒的垂直面或是顶面,本实施例中的观察窗2401位于观察盒24顶部,且是可开启结构,工作时可通过该开口取水样用于检验,该可开启结构高于水位20CM以上,以避免净化液溢出。
观察盒24也可以作为平衡水管的取水位置,此时取水位较平衡水管21为高,在水位下方10CM-20CM区间开通高位平衡水管开孔2403并连接高位平衡水管,可用于交换水量较低的水平衡需要,此时可省略前述的平衡水管。
除湿净化箱10处可以有投液控制机18控制中和药剂的投放和净水的投放,投液控制机18通过输液管17将储剂箱19中的中和药剂投放到除湿净化箱10内,除湿净化箱10内的净 化液药剂浓度最高,被抽取后直接喷淋到除尘净化箱1,与最原始的废气直接接触,可优化中和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三箱体顺序串联结构,明显可见,除尘净化箱1内净化液的污染度最高,精密净化箱5内净化液污染度较低,而除湿净化箱10内净化液基本为洁净状态,因此在除湿净化箱10投放中和药剂和抽取喷雾用净化液,具有可行性,且有较高优化效率。
三个箱体底部的出污口16处经由排污管20通过排污阀22排放到本净化除尘装置以外的蓄污水池23,在所处理废气污染度较低的情况下,为降低成本和减少控制,三个净化箱可以共用一根排污管20,此时应以除湿净化箱10为尾端,以除尘净化箱1为排污端。
本实用新型所处理的废气源以无动力排放为理想废气源,如废气源是强排型,安装处理设施时,要拆除或停止废气源的主动排放动力,如无法拆除或停止其工作,则要求抽气马达8的排气量大于废气源的排气量,以形成首二净化箱的负压工作状态。在不影响废气流通量的情况下,本设备还可以通过缩小除尘净化箱1的进气口来增大负压效果。
图2显示了图1实施例的工作时状态,在本图中,以大小不同黑圆点代表大小不同的污物颗粒,以黑三角型代表欲中和的有害物质,以圆圈代表水蒸气。
当本净化除尘装置工作时,抽气马达8开始工作,将除尘净化箱1进气口的废气高速吸入进气隔离管2,入口的废气饱含大小颗粒污物和有害物质,废气被吸入进气隔离管2后,先与喷雾头4喷洒的水雾接触,有效增重,并中和其中有害物质。经过水雾处理的废气,流经进气隔离管2下方的管壁与除尘净化池101液面形成的风道,高速的气流令除尘净化池101的净化液液面形成浪涌状态,产生大量的浪花泡沫,废气经过浪花泡沫形成的U型浪涌区时,其中大部分的污物颗粒和有害 物质与净化液的浪花泡沫充分接触,被溶解及吸入净化液内,从而达到除污净化的目的。
除尘净化箱1因抽气产生的负压状态可以提高浪涌效果。
除尘净化箱1的内部净化结构,可以去除掉绝大部分的污染物尤其是大颗粒污染物,包括90%的PM50以上大颗粒,仅余总量不多于20-30%的以小颗粒污物和有害物质为主的有害气体残留,但同时由于浪涌工作状态产生部分水蒸气,附带在通气管6所排出的废气中。
处理废气的第二个步骤是精密净化箱5,由于精密净化箱5更接近抽气马达8位置,因此箱内负压更高,且其中气流由四周向出气隔离管7中央涌动,精密净化池501表面形成W浪涌区域,所造成的浪涌更高,除尘效果更佳,对除尘净化箱1无法处理的余留废气中的细小污物有更强力、更精密的除尘净化效果。余留废气内的残余污物经过精密净化箱5处理后已基本消除,完全达到安全排放要求,但由于浪涌工作状态产生更多水蒸气,此时出气隔离管7的尾气基本是水蒸气,直接排放会形成白烟,影响设备运作观感。
出气隔离管7的带水蒸气和水汽的尾气被抽气马达8抽出,通过除湿隔离管11压入除湿净化箱10内,此时除湿净化池1001的净化液液面受压成弧形,由于除湿隔离管11距离净化液液面较近,水蒸气和水汽中的水分子在气流高速运行中,直接撞向净化液液面,被净化液吸收,从而消除流通气体中的含水成分,迅速变干燥,从而达到吸收尾气中水蒸气和水汽的目的。此过程对尾气中可能残留的极少量污物也具有极佳的净化效果
在除湿净化箱10中,必须避免净化液形成浪涌效果再次产生水蒸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达成。首先,由于除湿净化箱10的气体是被抽气马达8压入的,因此箱内气压为正压,净化液不易产生浪涌沸腾,其二,可以将除湿隔离管11的口径扩大,此时气流流经边缘的流速会降低,从而减低浪涌产生机 会。在高气压和较低气流流速状态下,除湿净化池1001的液面会形成波浪状态,既加大除湿接触面,又不会产生新的水汽。
为进一步加大气流在除湿净化箱10中与净化液接触的机会,可以在除湿隔离管11边缘附加水平环状的除湿压风台1101,增加气流在净化液表面水平流动的距离。达到更好的除湿效果。
除湿净化箱10另有投液控制机18控制中和药剂和净水的投放,这方面可依据实际生产需要对药剂的投放种类和数量灵活调节,市场也有多种规格的投液控制机18产品,在此不做限制性描述。
本实用新型与在先实用新型的改进在于除水蒸汽效果和喷雾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具有特别的风道结构,不能照搬其他普通净化器的喷雾组件设计,图3-5重点对本实用新型的喷雾组件结构做进一步解释。
一般的喷雾净化器采用顶部喷淋的模式,但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喷雾结构在进气隔离管2的风道中,其气体流动对喷雾头4的喷洒效果有较大影响,如图3中,上方水平喷雾头和下方向上喷雾头在左边没有气流的空间喷洒效果,及与右边受向下气流影响的喷洒效果对比,可见本实用新型喷淋棒3上的喷雾头4应该采用向上喷淋的方式安装。
向下气流除影响喷雾头4的喷淋高度外,还影响到喷雾头4的水平扇形喷洒角度,令其喷雾角度变小,由于该指标受气流流速、气压大小及进气隔离管2内空间交互影响,较难得到准确数值。一般把150-160度大广角喷雾头估算为120度喷雾角度,把120度小广角喷雾头估算为90度喷雾角度,以简化施工设计程序。90度以下的小角度喷雾头并不适应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环境需求。
此外,一般净化器的喷雾方位,往往要求全空间覆盖水雾,但由于本实用新型对气流流速有较高要求,而全空间的雾 气范围会形成阻隔,降低气流流速,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效果不利,且有可能造成抽气马达8的风压出现不稳定的波动而产生故障。因此,本实用新型喷雾空间内要求保持有畅通的气流通道。
但另一方面,如果出现垂直的气流通道空间,可以预见会有部分废气不经喷雾处理而直接通过进气隔离管2区域,影响喷淋除尘效果,因此,所要求的喷雾区域在各个高度分散排列,而在水平面投影上实现重叠,此时喷雾区域以外的气流通道空间以倾斜为佳。
在图1、图2所示实施例中,采用了成对相背的喷雾头4,从上到下一共有4对喷雾头4旋转90度交错等距排列。该例中设计采用120度角的喷雾头,在气流影响下具有90度的水平喷淋角度,由于采用成对设计,因此,一对喷雾头4形成2个90度角的喷雾区间,中间间隔2个90度角的气流通道。
图1-2实施例中的喷雾头设计,其由高到低的喷雾区间和空气通道以90度角相互错开,从垂直角度向下看,喷雾区间重叠避免了垂直的气流通道的出现,而高低位置的气流通道又彼此倾斜而保持贯通,可以基本满足即对任意位置气流喷雾除尘,又不形成阻塞喷雾区域的设计目的。
理论上,喷雾区域的气流通道最好是形成图4所示的旋转空间形状,可以采用图5所示的实施例达到近似目标,此时喷雾头4以3个为一组,由上向下依次旋转120度分布;喷雾头4采用150度角的广角喷头,在下行气流影响下获得120度的实际喷雾区域,3个喷雾区域重叠获得360度的喷淋效果,而由上到下的旋转角度,可形成旋转的风道,进一步优化除尘净化箱的工作效率。喷淋棒上有高低2组喷雾头,提高喷雾除污效果并避免漏喷出现。该实施例也可以采用喷雾角度120度的喷雾头,此时必须成对安装才能满足喷雾区覆盖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喷雾装置还可以采用直接在喷淋棒3上钻孔的方法形成喷雾区域,此时可在喷淋棒3管壁钻出螺旋排列的 细微喷雾孔,喷雾孔向上倾斜,可更好的达到旋转喷雾区域的设计目的,但由于成本高,施工限制大,在此仅作为可替代的实现技术提出。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需要时刻观察水位和污物积聚情况,以合理控制污物排放和药剂、水量投放等工作,以往设备直接在净化箱箱体开窗,安装透明隔离材质的观察窗,实现观察目的,但由于本实用新型设备有可能工作在高温高压或高负压内部环境,直接开窗有安全隐患,且污物对透明材质的污损严重,观察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采用图6-8所列举的观察盒隔离观察方式。
图6是观察盒24的基础构造,是一个中空的封闭盒体,安装在净化箱的外壁,观察盒24底部高于净化箱的斜边,与净化箱内部空间通过通孔2402连接,净化箱内的净化液通过通孔2402流入
观察盒24内,在观察盒24的垂直面有透明的观察窗2401,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该观察窗2401观察到水位和水质情况,为了令下方污染较严重的水质表现更为准确,底部可以有多个不同高度的通孔。
由于观察盒24的高处可以得到污物沉淀后的净化液,因此,也可以此作为平衡水管的取水位置,此时通过高位平衡水管孔2403取水。但由于该处大量取水会令通孔2402位置的污物因向上水流而产生搅拌混浊,影响观察效果和污物沉淀效果,不适宜做大量平衡取水之用。实际使用时应根据各设备具体的工作情况,合理安排各平衡水管的取舍。
采用图6所示的观察盒结构后,较脆弱的透明材质观察窗与高温高压(包括高负压)的净化箱内有净化器壁隔离,仅有较小的通孔连通,受净化器内恶劣环境影响较小,比直接开观察窗有效降低了安全隐患,但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处理的废气有可能包含油污、染料污物等容易影响透明材料透光率的污物, 因此,该结构仅适用于污染度较低,尤其是无油污、染污的工作环境。
为了适应较高污染度的工作环境,图7提供了一种改进的观察盒构造,其特点是将观察盒24的观察窗2401移动到观察盒24的顶部,从而避开净化液与观察窗2401直接接触造成的污浊现象,此时观察窗2401还可以设置成可开启状态,可以通过该开口取净化液样本做分析。
在确保净化液不含有害挥发物质的情况下,观察盒可以取消掉顶部的观察窗2401,而改为直接开口的结构。对于污染程度较低,中和药剂不须精密控制的场合,还可以在该开口处直接透放药剂和水源,可以根据生产需要灵活安排。
为了方便观察污物积聚情况,可以将观察盒24的底部设计为斜边,如图中所示,虚线表示的集聚污物高度可以在斜边得到有效的反映,可以方便观察较低水位的情况。
如图8所示,当需要对净化箱内不同高度的水质情况更精密的观察及取样时,可以采用组合观察盒的结构,此时多个观察盒统一顶部高度,但底部位置高低不同依次排列,各自有独立的通孔,可以从不同水位取得较精密的水位样本,此时所采用的通孔应较小,以保证所取水质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对净化除污过程的完全观察和精细控制,可以应用在多种有害物质中和要求的高污染净化场合。此时如有需要在观察盒取得平衡水,应取于底部最高的观察盒。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实现的净化除尘装置,由于所排放的尾气为干燥洁净空气,水蒸气含量低,可作为普通空气直接使用,因此,对于存在进气与排废气平衡的废气排放设备,可以将本净化除尘装置所排放的尾气直接循环再用,从而实现零排放目标。且对于需要将所吸取自然空气加热的某些热废气排放设备,直接利用本实用新型所处理得到的温度较高尾气可降低加热能耗,净化除尘的同时更带有节能效果。

Claims (11)

1.一种净化除尘装置,由多个净化箱串联构成,净化箱为中空密封结构,每个净化箱上部各有一个进气口和一个出气口,第一个净化箱的进气口与废气管道相连,后箱的进气口与前箱的出气口通过管道相连通,形成气流通道,最后一个净化箱出气口为排放口与环境接通;净化箱下方储有净化液形成净化池,每个净化箱的其中一个通气口连接一根中空的圆形隔离管,隔离管垂直安装于净化箱中央,其下方开口距离净化液液面距离不高于50CM;多个净化箱串联的气流通道靠后位置安装有抽气马达,使气体在净化箱内高速流动,令隔离管开口处的净化液液面形成浪涌,对废气进行净化处理;净化箱的净化池底端有出污口通过排污管排放污水到储蓄污水池,排污管由排污阀进行控制,还包括一组净化液投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净化箱包括除尘净化箱,其隔离管为与进气口相通的进气隔离管,进气隔离管内还包括一根垂直于中央的喷淋棒,喷淋棒上有1个以上喷雾头,喷淋棒上方穿过隔离管和除尘净化箱的顶端与导液管相连;
所述净化箱包括精密净化箱,其隔离管为与出气口相通的出气隔离管;
所述净化箱包括除湿净化箱,其隔离管为与进气口相通的除湿隔离管,除湿净化箱的除湿净化池中部位置有取液管连通,后接抽水的水泵,水泵后接前述导液管,前述除尘净化箱的喷淋棒由此取得净化液进行喷雾;
以上三种净化箱的下方净化池为外高中央低的斜边构造,方便污物积聚;
本净化除尘装置至少包括以上三种净化箱各一,并按除尘净化箱、精密净化箱、除湿净化箱的顺序连接,其中除尘净化箱与精密净化箱通过顶端通气管相连,精密净化箱与除湿净化箱之间通过前述的抽气马达直接联通两者的隔离管道;
前述净化液投放装置包括储放化学制剂的储剂箱、控制化学制剂投放的投液控制机,通过输液管将调配好的净化液投放到除湿净化箱内,净化液投放装置还包括对普通干净水源的输入及投放控制。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三种净化箱结构中,除尘净化箱的进气隔离管下端管口与净化液液面距离低于精密净化箱的出气隔离管下端管口与净化液液面位置,而除湿净化箱的除湿隔离管下端管口与净化液液面距离不高于30CM;
此述净化液液面位置为各自净化箱不工作时的静止液面。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除尘净化箱与精密净化箱之间连接平衡水管,平衡水管位于净化池二分一高度与净化池垂直边二分一高度之间;
精密净化箱与除湿净化箱之间连接平衡水管。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水管的前端有隔污罩,隔污罩上沿为与净化箱箱体连接的封闭斜边结构,下方为低于平衡水管位置的开口,隔污罩下方开口应高于净化池斜边,且应高于设计的积污位置。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净化箱进气隔离管内的喷淋棒上安装有多个喷雾头,安装位置低于净化箱进气口,而高于进气隔离管下端管口;
所述喷雾头喷雾方位偏向于水平位置向上;所述多个喷雾头形成的喷雾区域,在进气隔离管内任一水平切面和垂直切面均不完全封闭;
所述多个喷雾头形成的喷雾区域以外的通气区域,在进气隔离管内连续不隔断。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喷雾头以3个为一组,由上向下依次旋转120度分布;
喷淋棒上有2组喷雾头。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除湿净化箱内的除湿隔离管下端开口口径大于其他净化箱隔离管的口径。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除湿净化箱内的除湿隔离管下端有向外延伸的水平环状除湿压风台。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除湿净化箱内的抽水泵的取液管前端有过滤装置,采用过滤网对净化液进行过滤。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净化箱箱体外部有观察盒,观察盒高于净化箱的斜边边缘,底部与净化箱有通孔连接,观察盒外表面有一块透明的观察窗用于观察水位及处理状况,观察窗位于观察盒的垂直面或是顶面,观察窗位于观察盒顶部时,是可开启结构,多个箱体的观察盒之间通过高位平衡水管孔连接高位平衡水管,高位平衡水管孔位置在净化箱水位下方10CM-20CM区间。
11.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个净化箱底部的排污口共用一根排污管,此时排污管以除湿净化箱为尾端,以除尘净化箱为流出端,排污阀安装在除尘净化箱的出污口之前。
CN201420609391.2U 2014-10-20 2014-10-20 净化除尘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084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9391.2U CN204208416U (zh) 2014-10-20 2014-10-20 净化除尘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9391.2U CN204208416U (zh) 2014-10-20 2014-10-20 净化除尘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08416U true CN204208416U (zh) 2015-03-18

Family

ID=52977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09391.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08416U (zh) 2014-10-20 2014-10-20 净化除尘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0841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61712A (zh) * 2014-10-20 2016-05-11 苟亚松 净化除尘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61712A (zh) * 2014-10-20 2016-05-11 苟亚松 净化除尘装置
CN105561712B (zh) * 2014-10-20 2017-12-15 苟亚松 净化除尘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10863A (zh) 一种净化空气、过滤效率较高的气体净化器的工作方法
CN204134434U (zh) 一种大灰量喷漆废气处理装置
CN202170805U (zh) 一种隧道施工用移动式自清洗干式集尘通风设备
CN110354603A (zh) 一种喷漆漆雾除尘废气净化一体机
CN205627532U (zh) 空气净化装置
CN105561712A (zh) 净化除尘装置
CN208865842U (zh) 环保型喷漆房
CN202562329U (zh) 蒸发式换热装置
CN206273325U (zh) 一种粉尘过滤器
CN108775657A (zh) 一种人造石生产厂房用通风净化装置
CN209310196U (zh) 热泵厂房结构
CN109621609B (zh) 一种漆雾收集装置
CN103982947A (zh) 室内空气转化器
CN204933167U (zh) 一种自循环脱硫箱
CN204208416U (zh) 净化除尘装置
CN206404499U (zh) 喷漆废气处理装置
CN104707462A (zh) 一种从制备肥料时产生的废气中去除氨和粉尘的方法
CN110465155B (zh) 一种沥青烟的净化装置及净化方法
CN209900751U (zh) 一种箱式玻璃钢有机废气净化装置
CN104307334A (zh) 一种烟气净化装置
CN203777859U (zh) 雾霾油烟气体净化系统
CN110624342A (zh) 一种喷漆室废气的过滤装置
CN214552214U (zh) 一种新型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酸雾净化装置
CN103933808A (zh) 雾霾油烟气体净化系统
CN105536410B (zh) 一种湿法烟气净化器的脱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21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