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28220U - 储热块、储热装置及储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储热块、储热装置及储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28220U
CN204128220U CN201420515441.0U CN201420515441U CN204128220U CN 204128220 U CN204128220 U CN 204128220U CN 201420515441 U CN201420515441 U CN 201420515441U CN 204128220 U CN204128220 U CN 2041282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tube
storage blocks
heat exchanger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1544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ERASOLAR PHOTO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ERASOLAR PHOTO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ERASOLAR PHOTO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ERASOLAR PHOTO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51544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282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282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282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储热块,包括块体及设置在块体内部的至少一个换热管,换热管与块体之间设置有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其在换热管与块体之间设置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当换热管由于热胀冷缩而发生形变时,利用导热构件的可塑性填补换热管与块体之间的缝隙,从而保证换热管与导热构件之间以及导热构件与块体之间的匹配、贴合,有效地避免了间隔热阻的产生,进而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储热装置及储热系统,其通过在换热管与块体之间设置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有效地避免了间隔热阻的产生,进而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Description

储热块、储热装置及储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热块、储热装置及储热系统,属于热能储存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其中,对于太阳能的利用作为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已被广泛使用。
太阳能集热技术是将太阳能储存并转换成可利用的能源提供给日常的生产、生活使用。在太阳能集热技术中,太阳能的储热装置及设备至关重要,其直接影响到太阳能的利用率。其中,储热装置常见的基本形式多采用储热块。
目前,常见的储热块通常是将换热管直接设置在储热块的块体之中,通过换热管的管壁将换热管内部的热能传递至块体,并通过块体对热能进行储存。但采用传统的换热管,由于其内需要通过高温的流体,因此换热管在高温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膨胀和延展,但当换热管冷却以后又会产生一定的收缩和缩短,从而会在换热管与块体之间造成缝隙并形成间隙热阻,进而严重影响到换热管与块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并最终使得储热块的储热效能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热块,其可有效地避免换热管与块体之间形成间隙热阻,从而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热装置,其可有效地避免换热管与块体之间形成间隙热阻,从而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热系统,其可有效地避免换热管与块体之间形成间隙热阻,从而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储热块,包括块体及设置在所述块体内部的至少一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块体之间设置有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
优选的,所述导热构件包括套接在所述换热管的外壁上的套管和形成在所述套管的外周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配合部;
所述块体的内部形成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形状互补式配合的第二配合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配合部为翅片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配合部绕所述套管的外周面并沿所述套管的延伸方向呈螺旋形延伸。
优选的,所述套管和所述第一配合部均采用铝制成。
优选的,所述导热构件为形成在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块体之间的热交换层。
优选的,所述热交换层沿所述换热管的延伸方向连续设置。
优选的,所述热交换层沿所述换热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热交换层采用石墨制成。
优选的,所述块体为分段式结构。
优选的,所述块体采用混凝土浇筑成型。
优选的,所述换热管为多个,并且多个所述换热管之间并联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储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储热块。
优选的,所述储热块为多个,并且多个所述储热块之间串联和/或并联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储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储热装置。
优选的,所述储热装置为多个,并且多个所述储热装置之间串联和/或并联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热块,其在换热管与块体之间设置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当换热管由于热胀冷缩而发生形变时,利用导热构件的可塑性填补换热管与块体之间的缝隙,从而保证换热管与导热构件之间以及导热构件与块体之间的匹配、贴合,有效地避免了间隔热阻的产生,进而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同时,其通过在换热管与块体之间设置热交换构件,从而提高换热管与块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导热构件包括套接在换热管上的套管和设置在套管的外壁上的第一配合部,并且套管和第一配合部均采用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材料制成;其通过具有可塑性的套管确保换热管与套管之间匹配、贴合,从而避免套管与换热管之间产生间隔热阻,同时通过具有可塑性的第一配合部与块体的内部形成的第二配合部之间匹配、贴合,从而避免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即块体的一部分)之间产生间隔热阻,进而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同时,套管和第一配合部采用导热材料制成,其通过套管和第一配合部提高了换热管与块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配合部采用翅片结构,便于第一配合部的生产制造;同时采用翅片结构还可有效地增加换热管与块体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管与块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配合部绕套管的外周面并沿套管的延伸方向呈螺旋形延伸,便于采用翅片结构的第一配合部在套管的外壁上的加工生产。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套管和第一配合部均采用铝制成,其通过铝在高温下(温度在300~400℃)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确保换热管与套管之间以及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即块体的一部分)之间的匹配、贴合,从而避免套管与换热管之间以及第一配合部与块体之间产生间隔热阻,进而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同时,套管和第一配合部采用铝制成,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通过套管和第一配合部提高了换热管与块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导热构件为形成在换热管与块体之间的热交换层,并且热交换层采用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材料制成;其通过具有可塑性的热交换层确保换热管与热交换层之间以及热交换层与块体之间的匹配、贴合,从而避免热交换层与换热管之间以及块体与热交换层之间产生间隔热阻,进而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同时,热交换层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提高了换热管与块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热交换层在换热管的延伸方向上连续设置,便于热交换层的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热交换层在换热管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便于热交换层与换热管相连接固定。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热交换层采用石墨制成,其通过石墨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确保热交换层与换热管之间以及热交换层与块体之间的匹配、贴合,从而避免热交换层与换热管之间以及热交换层与块体之间产生间隔热阻,进而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同时,热交换层采用石墨制成,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通过热交换层提高了换热管与块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块体采用分段式结构,可有效地避免由于块体过长其内部的换热管热涨尺寸过大而造成块体的破裂,从而确保储热块的可靠性。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储热块的块体通过混凝土浇筑成形,便于制造生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热装置,其在换热管与块体之间设置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当换热管由于热胀冷缩而发生形变时,利用导热构件的可塑性填补换热管与块体之间的缝隙,从而保证换热管与导热构件之间以及导热构件与块体之间的匹配、贴合,有效地避免了间隔热阻的产生,进而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同时,其通过在换热管与块体之间设置热交换构件,从而提高换热管与块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多个储热块串联和/或并联,从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装置的储热效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热系统,其在换热管与块体之间设置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当换热管由于热胀冷缩而发生形变时,利用导热构件的可塑性填补换热管与块体之间的缝隙,从而保证换热管与导热构件之间以及导热构件与块体之间的匹配、贴合,有效地避免了间隔热阻的产生,进而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同时,其通过在换热管与块体之间设置热交换构件,从而提高换热管与块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块的储热效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将多个储热装置依次串联和/或并联,从而使得储热系统形成温度梯度,进而提高储热系统的储热效能。
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各种适合的方式组合或由等效的技术特征来替代,只要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仅为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储热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储热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储热块中一种第一配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储热块中另一种第一配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储热块中再一种第一配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储热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储热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储热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储热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的储热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提供的储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提供的储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
1-储热块,2-块体,3-换热管,4-导热构件,5-套管,6-第一配合部,
7-第二配合部,8-热交换层,9-储热装置,10-储热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储热块1,包括块体2及设置在块体2内部的至少一个换热管3,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设置有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4。其在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设置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4,当换热管3由于热胀冷缩而发生形变时,利用导热构件4的可塑性填补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的缝隙,从而保证换热管3与导热构件4之间以及导热构件4与块体2之间的匹配、贴合,有效地避免了间隔热阻的产生,进而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同时,其通过在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设置热交换构件,从而提高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本实施例中,可塑性的导热构件4通常采用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材料制成,例如具有一定强度但熔点较低的金属(如铝)、石墨、胶体等。
本实施例中,块体2为分段式结构,多个块体2依次间隔设置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储热块1。其可有效地避免由于块体2过长其内部的换热管3热涨尺寸过大而造成块体2的破裂,从而确保储热块1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块体2通过混凝土浇筑成形。其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块体2,便于加工制造。
实施例二:
如图2至6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储热块1,包括块体2及设置在块体2内部的至少一个换热管3,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设置有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4。其中,导热构件4包括套接在换热管3的外壁上的套管5和形成在套管5的外周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配合部6;块体2的内部形成有能够与第一配合部6形成形状互补式配合的第二配合部7。
其中,套管5和第一配合部6具有可塑性,优选的套管5和第一配合部6均采用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材料制成。
工作时,当换热管3内通入高温流体时,换热管3受热膨胀,此时套管5和第一配合部6在高温(300~400℃)的影响下,其自身受热软化并使得自身的可塑性大大增强,从而用于消除由于换热管3受热膨胀而造成形变量。确保换热管3与套管5之间以及第一配合部6与第二配合部7(即块体2的一部分)之间的匹配、贴合,从而避免换热管3与套管5之间以及第一配合部6与第二配合部7之间产生间隔热阻,进而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同时,套管5和第一配合部6采用导热材料制成,其通过套管5和第一配合部6提高了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6的结构形式可以为任意结构,例如第一配合部6沿换热管3的轴向方向的截面呈齿形、梯形、圆弧形等。
其中,优选的第一配合部6为翅片结构。其便于第一配合部6在套管5上的加工制造。同时采用翅片结构还可有效地增加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6采用翅片结构的具体设置形式可为:在套管5的外壁上翅片可绕套管5的部分或全部外周面设置。如图3所示,其表示的是翅片在套管5的外壁上绕套管5的全部的外周面设置。如图4所示,其表示的是翅片在套管5的外壁上绕套管5的部分的外周面设置。进一步的,翅片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多个翅片沿套管5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进一步优选的,多个翅片等间距设置。
第一配合部6采用翅片结构的具体设置形式还可为:如图5所示,在套管5的外壁上设置翅片,并且翅片沿套管5的延伸方向延伸。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翅片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多个翅片绕套管5的外周面均布。
进一步优选的,第一配合部6采用翅片结构还可设置成绕套管5的外周面并沿套管5的延伸方向呈螺旋形延伸。采用这种结构,在加工时可采用挤压成型方式将第一配合部6加工成型,也可通过将整片的第一配合部6绕套管5的外周面缠绕并固接。从而更加便于第一配合部6的加工以及套管5的生产。
本实施例中,当套管5和第一配合部6采用一些熔点较高的金属制成时,例如采用铁或钢。当换热管3中通入高温流体时,套管5和第一配合部6处的温度达到300~400℃,套管5和第一配合部6的结构强度过高但可塑性较低,换热管3受热膨胀时,第一配合部6与第二配合部7之间会产生一定的位移差,此时已发生第一配合部6从与套管5相接的根部处断裂或第一配合部6将块体2的内部形成的第二配合部7挤碎,从而在套管5与第一配合部6之间以及第一配合部6与第二配合部7之间形成缝隙并造成间隔热阻,从而大大降低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并使得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受到影响。
因此,套管5和第一配合部6需要在一定温度(300~400℃)下需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进一步优选的,套管5和第一配合部6均采用铝制成。
本实施例中,块体2通过混凝土浇筑成形。其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块体2,保证相邻第一配合部6之间被混凝土填充,同时更加便于在第一配合部6外部形成与之形成形状互补式配合的第二配合部7,从而有效地避免在第一配合部6与第二配合部7之间产生间隔热阻,进而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储热块1,其大体结构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储热块1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就不同之处加以描述。
由于储热块1的体积往往很大,有时其长度会超过20米。同时,随着储热块1的长度增大时,其内部的换热管3的长度亦随之增大。但当换热管3的长度越长时,其受热膨胀所造成的尺寸的增大量越多。例如一根长20米的换热管3,其内部通高温流体时,其在受热膨胀的作用下长度增加量在十几厘米以上,从而易造成块体2的开裂,从而严重影响到储热块1的可靠性。
为此,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储热块1,如图7所示,其块体2采用分段式结构,即多个块体2依次间隔设置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储热块1。其可有效地避免由于块体2过长其内部的换热管3热涨尺寸过大而造成块体2的破裂,从而确保储热块1的可靠性。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储热块1,包括块体2及设置在块体2内部的至少一个换热管3,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设置有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其中,导热构件为形成在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的热交换层8。
其中,热交换层8具有可塑性,优选的热交换层8采用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材料制成。
工作时,当换热管3内通入高温流体时,换热管3受热膨胀,此时热交换层8通过自身的可塑性用于消除由于换热管3受热膨胀而造成形变量。确保换热管3与热交换层8之间以及热交换层8与块体2之间的匹配、贴合,从而避免换热管3与热交换层8之间以及热交换层8与块体2之间产生间隔热阻,进而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同时,热交换层8采用导热材料制成,其通过热交换层8提高了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本实施例中,热交换层8沿换热管3的延伸方向连续设置。其便于热交换层8直接在换热管3的外壁上的加工成形。
其中,优选的热交换层8采用石墨制成。其通过石墨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确保热交换层8与换热管3之间以及热交换层8与块体2之间的匹配、贴合,从而避免热交换层8与换热管3之间以及热交换层8与块体2之间产生间隔热阻,进而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同时,热交换层8采用石墨制成,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通过热交换层8提高了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本实施例中,块体2通过混凝土浇筑成形。其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块体2,便于加工制造。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储热块1,其大体结构与实施例五中提供的储热块1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就不同之处加以描述。
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热交换层8沿换热管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其可分别加工制造热交换层8和换热管3,然后再将其组装,便于生产。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储热块1,其大体结构与实施例四或实施例五中提供的储热块1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就不同之处加以描述。
由于储热块1的体积往往很大,有时其长度会超过20米。同时,随着储热块1的长度增大时,其内部的换热管3的长度亦随之增大。但当换热管3的长度越长时,其受热膨胀所造成的尺寸的增大量越多。例如一根长20米的换热管3,其内部通高温流体时,其在受热膨胀的作用下长度增加量在十几厘米以上,从而易造成块体2的开裂,从而严重影响到储热块1的可靠性。
为此,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储热块1,如图10所示,其块体2采用分段式结构,即多个块体2依次间隔设置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储热块1。其可有效地避免由于块体2过长其内部的换热管3热涨尺寸过大而造成块体2的破裂,从而确保储热块1的可靠性。
实施例七: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储热块1,包括块体2及设置在块体2内部的多个换热管3,多个换热管3之间并联连接,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设置有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其在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设置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当换热管3由于热胀冷缩而发生形变时,利用导热构件的可塑性填补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的缝隙,从而保证换热管3与导热构件之间以及导热构件与块体2之间的匹配、贴合,有效地避免了间隔热阻的产生,进而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同时,其通过在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设置热交换构件,从而提高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多个换热管3并联,从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并且通过并联可使得多个换热管3在流通方向上的温度呈阶梯分布,从而可有效地避免因为温度差而造成储热块1发生龟裂破损,进而提高了储热块1的可靠性。
其中,导热构件采用的形式与实施例二、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五中的描述的导热构件采用的形式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多个换热管3,可均采用实施例二、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五中任一种导热构件的形式,亦可分别采用不相同的导热构件的形式并进行组合使用。
本实施例中,块体2通过混凝土浇筑成形。其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块体2,便于加工制造。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的,其块体2采用分段式结构,即多个块体2依次间隔设置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储热块1。其可有效地避免由于块体2过长其内部的换热管3热涨尺寸过大而造成块体2的破裂,从而确保储热块1的可靠性。
实施例八: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热装置9,包括至少一个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七中提供的任一种储热块1。其在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设置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4,当换热管3由于热胀冷缩而发生形变时,利用导热构件4的可塑性填补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的缝隙,从而保证换热管3与导热构件4之间以及导热构件4与块体2之间的匹配、贴合,有效地避免了间隔热阻的产生,进而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同时,其通过在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设置热交换构件,从而提高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进一步的,当储热块1为多个,可将多个储热块1之间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具体的,图12所示为将多个储热块1并联连接。从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装置9的储热效能。并且通过并联可使得多个储热块1在流通方向上的温度呈阶梯分布,提高储热装置9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储热块1可任意选取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所提供的储热块1,并组合使用。
实施例九: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热系统10,包括至少一个实施例八中提供的储热装置9。其在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设置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4,当换热管3由于热胀冷缩而发生形变时,利用导热构件4的可塑性填补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的缝隙,从而保证换热管3与导热构件4之间以及导热构件4与块体2之间的匹配、贴合,有效地避免了间隔热阻的产生,进而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同时,其通过在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设置热交换构件,从而提高换热管3与块体2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而可有效地提高储热块1的储热效能。
进一步的,当储热装置9为多个,可将多个储热装置9之间串联和/或连接。具体的,图13所示为将多个储热装置9串联连接。从而使得储热系统10形成温度梯度,进而提高储热系统10的储热效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储热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块体及设置在所述块体内部的至少一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块体之间设置有具有可塑性的导热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热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构件包括套接在所述换热管的外壁上的套管和形成在所述套管的外周面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配合部;
所述块体的内部形成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形状互补式配合的第二配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热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为翅片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热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绕所述套管的外周面并沿所述套管的延伸方向呈螺旋形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储热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和所述第一配合部均采用铝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热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构件为形成在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块体之间的热交换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热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层沿所述换热管的延伸方向连续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热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层沿所述换热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储热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层采用石墨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6或7或8所述的储热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为分段式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热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采用混凝土浇筑成型。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热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为多个,并且多个所述换热管之间并联连接。
13.一种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到12中任一项所述的储热块。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块为多个,并且多个所述储热块之间串联和/或并联连接。
15.一种储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3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储热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储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装置为多个,并且多个所述储热装置之间串联和/或并联连接。
CN201420515441.0U 2014-09-09 2014-09-09 储热块、储热装置及储热系统 Active CN2041282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15441.0U CN204128220U (zh) 2014-09-09 2014-09-09 储热块、储热装置及储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15441.0U CN204128220U (zh) 2014-09-09 2014-09-09 储热块、储热装置及储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28220U true CN204128220U (zh) 2015-01-28

Family

ID=52384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15441.0U Active CN204128220U (zh) 2014-09-09 2014-09-09 储热块、储热装置及储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282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40667A1 (en) Heat exchanger
CN203286911U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104677116B (zh) 一种自膨胀式超高温加热器
CN202133317U (zh) 用于鳍片管换热器的h形鳍片
CN102581583A (zh) 一种高齿翅片铜热管及其生产工艺
CN202485527U (zh) H型鳍片管
CN204128220U (zh) 储热块、储热装置及储热系统
CN101943535A (zh) 平行流换热器的扁管与翅片结构
CN204217146U (zh) 一种熔盐塔式热发电系统的加热棒
CN202158278U (zh) 一种铜铝复合管及空调室外机连接管
CN204375527U (zh) 变压器散热器
CN102878853A (zh) 一种带波浪形翅片的换热管
CN202734637U (zh) 一种鳍片换热管
CN203534314U (zh) H型镍合金钎焊翅片管
CN204463989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抗器
CN105333745A (zh) 一种生产水泥的窑用预热器内筒
CN205580256U (zh) 一种新型换热器
CN104048521A (zh) 沿着主翅片凸起密度变小的散热器
CN205191577U (zh) 燃烧室及发生器
CN203163076U (zh) 一种散热器用散热翼的改进结构
CN204176920U (zh) 热水器及其内胆组件
CN204966221U (zh) 带螺旋散热管的变压器
CN214747443U (zh) 一种交叉齿内螺纹无缝高效传热管
CN204535506U (zh) 翅片管
CN207649416U (zh) 一种并管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