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13381U - 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13381U
CN204113381U CN201420528926.3U CN201420528926U CN204113381U CN 204113381 U CN204113381 U CN 204113381U CN 201420528926 U CN201420528926 U CN 201420528926U CN 204113381 U CN204113381 U CN 2041133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blowby
pcv valve
opening portion
circulation path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2892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田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142052892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133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133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133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该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包括用于从气缸盖向进气歧管导入窜气的窜气流通路径、和在该窜气流通路径中设置的PCV阀,在窜气流通路径中的PCV阀的下游侧区域,设有开口部,并可自由装卸地安装有覆盖该开口部的盖构件,将盖构件从所述开口部上卸下之后,能在所述开口部上连接对PCV阀的动作状况进行检查时使用的负压泵。采用该结构,不用将PCV阀拆卸下来,就能容易地对其动作状况进行检查。

Description

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缸盖与进气歧管之间设置有PCV阀的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该结构中,气缸盖与进气歧管构成为一体,在将气缸盖内的空间与进气歧管的缓冲罐分隔的内壁上加工有通孔,该通孔中设置有利用进气负压而实现开闭的PCV(曲轴箱强制通风)阀,在进气歧管的通孔对面的外壁部分设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上安装有盖构件。
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着,只要将盖构件取下来便可进行PCV阀的交换,但未记载能对PCV阀的动作状况进行检查。在取下盖构件的情况下,PCV阀附近的密闭空间消失,PCV阀无法动作。因而,可认为基于专利文献1的结构无法对PCV阀的动作状况进行检查。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在发动机的气缸体上安装有油分离器,并在该油分离器的安装筒部装设有PCV阀的构造。为了便于识别,在该PCV阀上涂有所使用的发动机的型号识别颜色,并在安装筒部的上侧开口上安装有透明或半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制的盖构件。因而,不用取下盖构件,也可以通过目视安装筒部上装设的PCV阀的颜色,来判别是否安装有型号对应的PCV阀。即,采用专利文献2的结构能够检查PCV阀是否被误组装。
然而,专利文献2中未记载能检查PCV阀的动作状况。即,无法透过盖构件来目视确认PCV阀的动作状况。如果将盖构件取下,则PCV阀周围的密闭空间会消失,PCV阀无法动作。因而,可以认为无法对专利文献2中的PCV阀的动作状况进行检查。另外,由于盖构件是由透明或半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所以,当盖构件的内压升高时,盖构件容易产生变形。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1177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9-26427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对气缸盖与进气歧管之间设置的PCV阀的动作状况进行检查的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该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包括,用于从气缸盖向进气歧管导入窜气的窜气流通路径、和在该窜气流通路径中设置的PCV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窜气流通路径中的所述PCV阀的下游侧区域,设有开口部,并可自由装卸地安装有覆盖该开口部的盖构件,将所述盖构件从所述开口部上卸下之后,能在所述开口部上连接对所述PCV阀的动作状况进行检查时使用的负压泵。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具有下述的优点。即,由于在PCV阀的下游侧区域设有开口部,并可自由装卸地安装有覆盖该开口部的盖构件,在将盖构件从开口部上卸下之后,能在开口部上连接对PCV阀的动作状况进行检查时使用的负压泵。所以,可以利用该开口部来进行PCV阀的动作状况检查操作。具体而言,在需要对PCV阀的动作状况(是否能正常开闭)进行检查时,只要将盖构件从所述开口部上卸下来,将检查用的负压泵连接到所述开口部上,然后操作负压泵使PCV阀开、闭,便可通过确认PCV阀关闭时阀体与阀座相接触的接触音来判断PCV阀是否正常关闭。因而,不需要将PCV阀拆卸下来,就能容易地对PCV阀的动作状况进行检查。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中,较佳为,在所述进气歧管的外壁上安装有通道构件,该通道构件与所述外壁之间形成所述窜气流通路径的所述下游侧区域,在所述通道构件上设有,与所述进气歧管的窜气导入口连通的窜气排出口;及将所述窜气排出口与所述窜气流通路径的所述下游侧区域隔离的壁部,在所述壁部设有将所述窜气排出口与所述窜气流通路径的所述下游侧区域连通的通孔,该通孔成为所述开口部。
采用上述结构,当将盖构件卸下并将上述负压泵连接到所述开口部上时,窜气流通路径的下游侧区域便成为密闭空间。在此状态下,若PCV阀的动作正常的话,当负压泵动作而使下游侧区域成为负压状态时,PCV阀会打开,而当负压泵动作停止而使下游侧区域成为正压状态时,PCV阀会关闭。这样,便能容易地对PCV阀的动作状况进行检查。
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中,较佳为,所述盖构件由金属制成,在该盖构件与所述开口部之间设有密封用衬垫。
采用上述结构,在发动机的运行中,所述开口部与盖构件之间由衬垫密封,所以能够确保窜气流通路径的密封性能。并且,由于盖构件由金属制成,即便是进气歧管的内压上升,盖构件也不容易产生变形,所以能够进一步确保窜气流通路径的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的发动机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的(2)-(2)面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中的通道构件与盖构件分离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中的进气歧管的单体俯视图。
图5是图4中的(5)-(5)面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开口部上连接有负压泵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的发动机的侧视图,图2是图1中的(2)-(2)面的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发动机的气缸体1上设置有气缸盖2,气缸盖2上一体地形成有进气歧管3,进气歧管3与中间冷却器5相连接,进气歧管3与中间冷却器5之间连结着节气门体4。
如图2所示,在气缸体1和气缸盖2上,设有用于将曲轴箱内的窜气A取出的窜气通道1a和窜气通道2a。气缸盖2上的窜气通道2a通过连接通道6而与进气歧管3的窜气导入口3a相连通。在此,窜气通道1a、窜气通道2a、及连接通道6构成本实用新型所说的窜气流通路径。
在窜气流通路径的连接通道6中,设置有PCV阀10。该PCV阀10为常闭型,当所述窜气流通路径中的PCV阀10的下游侧(靠近进气歧管3的一侧)区域的内压低于上游侧(靠近气缸盖2的一侧)区域的内压时打开;当上述下游侧区域的内压等于或高于上述上游侧区域的内压时关闭。
PCV阀10关闭时,成为停止从气缸盖2的窜气通道2a向进气歧管3的窜气导入口3a导入窜气A的状态。PCV阀10打开时,成为允许从气缸盖2的窜气通道2a向进气歧管3的窜气导入口3a导入窜气A的状态。
在此,连接通道6是由进气歧管3的外壁上形成的外侧凹部3b和通道构件20的内侧凹部21所围成的空间。用于形成外侧凹部3b的壁部3c嵌入到用于形成内侧凹部21的壁部21a的突出端一侧的沟槽21b内,从而确保了由外侧凹部3b和内侧凹部21所围成的连接通道6的密封性能。
通道构件20被安装在进气歧管3的外壁上。图3示出通道构件20与后述的盖构件40分离后的状态。如图3所示,该通道构件20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22被加工成俯视长方形,该端部22的外周为框状。
长方形的端部22的外框23中,占长边方向半边的区域用于设置作为窜气排出口24的开口,剩余的半边区域被板状的壁部25封闭。与进气歧管3的窜气导入口3a相连通的窜气排出口24被加工成与窜气导入口3a相一致的俯视长方形。
图4是进气歧管3的单体俯视图,图5是图4的(5)-(5)面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在壁部25中靠近窜气排出口24的一侧设有向下方突出的下突壁部26。该下突壁部26用于将窜气排出口24与连接通道6之间隔离。
另外,在壁部25上还设有贯通板厚方向的通孔27。该通孔27用于将连接通道6与窜气排出口24连通。在该通孔27上可以连接对PCV阀10的动作状况进行检查时使用的负压泵(或真空泵)71,其详细结构将于后述。
另外,在通道构件20的端部22的外框23的上方,隔着密封用衬垫30可自由装卸地安装有盖构件40(参照图5)。如图3所示,该盖构件40被加工成俯视大致长方形,其外周上形成有突缘41。该突缘41中的两个短边上分别设有扩展部42。该两个扩展部42上分别加工有螺栓通孔43。
安装盖构件40时,在两个扩展部42各自的螺栓通孔43中插入螺栓50,然后将各螺栓50分别旋拧到进气歧管3的对应的筒状凸部3d中。
通过如此安装盖构件40,如图5所示那样,在通道构件20的端部22的外框23上方形成了空间60。该空间60和通孔27成为将连接通道6(内侧凹部21与外侧凹部3b之间的空间)与窜气排出口24连通的中继通道。
衬垫30设置在外框23与盖构件40的突缘41之间。详细而言,衬垫30嵌入到外框23上形成的周槽28内,并从该周槽28部分突出,当被外框23上安装的盖构件40的突缘41挤压时产生压缩变形而将外框23与盖构件40之间密封。
在此,盖构件40由金属制成,衬垫30由弹性材料制成。因而,即便是进气歧管3的内压上升,盖构件40也不容易发生变形,从而能够确保窜气流通路径的密封性能。
如上所述那样在气缸盖2与进气歧管3之间设置有PCV阀10的情况下,即便是在温度极低(例如-30℃~-40℃)的地区,也可以利用从发动机的气缸盖2传来的热量来防止PCV阀10的冻结。但是,在如上所述的位置上设置有PCV阀10的情况下,如果要检查PCV阀10的动作状况,通常需要将PCV阀10拆卸下来,因而操作非常繁琐。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用拆卸PCV阀10,就能容易地对PCV阀10的动作状况(是否能正常开闭)进行检查,以下对具体的检查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6所示,先将盖构件40拆卸下来,然后在通道构件20的通孔27上连接负压泵71。
作为该负压泵71的连接方式,可如图6所示那样,先在通道构件20的通孔27中安装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塞72,然后使管73的一端(内端侧)从塞72中穿过而伸入连接通道6中,同时,使管73的另一端(外端侧)插入配管74的一端,从而通过配管74使负压泵71与连接通道6连通。其中,通道构件20的通孔27被加工成俯视圆形,较佳为,其内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连接通道6中的PCV阀10的下游侧区域的内径尺寸,且与市场销售的塞72的外径尺寸相对应。
在此状态下,让负压泵71动作使窜气流通路径中的PCV阀10的下游侧(连接通道6侧)区域成为负压状态,以使PCV阀10打开,然后再让负压泵71停止工作使下游侧(连接通道6侧)区域成为正压状态,以使PCV阀10关闭。
在此过程中,如果PCV阀10的动作正常,则在PCV阀10打开后又关闭时,其阀体抵接到阀座时会发出接触音。这样,操作者在PCV阀10关闭的定时若听到了该接触音,则可判断出PCV阀10的动作正常,反之,若未听到该接触音,则可判断出PCV阀10的动作异常。当然,也可以通过用声音识别装置检测上述接触音,来实现自动判定。
如此,不用拆卸PCV阀10,便能容易地对PCV阀10的动作状况进行检查。

Claims (3)

1.一种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包括用于从气缸盖向进气歧管导入窜气的窜气流通路径、和在该窜气流通路径中设置的PCV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窜气流通路径中的所述PCV阀的下游侧区域,设有开口部,并可自由装卸地安装有覆盖该开口部的盖构件,
将所述盖构件从所述开口部上卸下之后,能在所述开口部上连接对所述PCV阀的动作状况进行检查时使用的负压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进气歧管的外壁上安装有通道构件,该通道构件与所述外壁之间形成所述窜气流通路径的所述下游侧区域,
在所述通道构件上设有,与所述进气歧管的窜气导入口连通的窜气排出口;及将所述窜气排出口与所述窜气流通路径的所述下游侧区域隔离的壁部,
在所述壁部设有将所述窜气排出口与所述窜气流通路径的所述下游侧区域连通的通孔,该通孔成为所述开口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构件由金属制成,在该盖构件与所述开口部之间设有密封用衬垫。
CN201420528926.3U 2014-09-15 2014-09-15 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 Active CN2041133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28926.3U CN204113381U (zh) 2014-09-15 2014-09-15 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28926.3U CN204113381U (zh) 2014-09-15 2014-09-15 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13381U true CN204113381U (zh) 2015-01-21

Family

ID=52330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28926.3U Active CN204113381U (zh) 2014-09-15 2014-09-15 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133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48311A (ja) * 2015-02-13 2016-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および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48311A (ja) * 2015-02-13 2016-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および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CN105888774A (zh) * 2015-02-13 2016-08-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进气歧管和内燃发动机
EP3059435A1 (en) * 2015-02-13 2016-08-2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Blowby gas treatment device
US9920720B2 (en) 2015-02-13 2018-03-20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Blowby gas treatment device, intake manifold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5888774B (zh) * 2015-02-13 2018-06-26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窜缸混合气处理装置和进气歧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9003154A3 (en) Valve cove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ATE353462T1 (de) Vorrichtung zur geräuschübertragung in einem kraftfahrzeug
CN204113381U (zh) 发动机窜气回收结构
CN101566114B (zh) 具有整体式曲轴箱通风系统的进气组件
CN107939564A (zh) 一种直通式空气滤清器
KR100667406B1 (ko) 곡선형 니플이 일체로 형성된 크랭크케이스 압력 조절밸브구조
ATE505627T1 (de) Zylinderkopfhaube und ventil
US20160222847A1 (en) Crankcase ventilation device for vehicle
CN206035687U (zh) 一种集成曲轴箱通风的进气歧管装置
CN201531324U (zh) 汽车发动机气门室罩盖结构
CN202628299U (zh) 带有进气歧管的缸盖
JP5927935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CN207761749U (zh) Pcv阀管
CN205422879U (zh) 一种整体式膜片阀结构
JPH09329028A (ja) 吸気制御バルブ装置
CN207261075U (zh) 一种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结构
CN217202704U (zh) 一种用于酵素发酵罐的呼吸阀
KR20070065010A (ko) 터보차저 블로바이 가스 재순환 시스템
ATE357959T1 (de) Flüssigkeitsfilter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US7673622B2 (en) Air filter, secondary air charging system and seal arrangement for a secondary air charging system
KR101263042B1 (ko) 차량 엔진용 크로즈드 크랭크케이스 벤틸레이션의 씰링구조
US20030201553A1 (en) Fuel removal system for a carburetor
CN2677642Y (zh) 进气管插入式油气分离空气滤清器
CN209743061U (zh) 一种内置pcv阀缸盖罩结构
JP6528811B2 (ja) エンジンのチェーンカバー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