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87146U - 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87146U
CN204087146U CN201420368406.0U CN201420368406U CN204087146U CN 204087146 U CN204087146 U CN 204087146U CN 201420368406 U CN201420368406 U CN 201420368406U CN 204087146 U CN204087146 U CN 2040871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d cell
those
conductive pattern
summi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6840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荣华
方崇仰
吴法震
王文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te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n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tek Corp filed Critical Winte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871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8714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多个第一导电图案以及多个第二导电图案。各第一导电图案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一网格单元。第二导电图案与第一导电图案彼此电性绝缘且彼此相交。各第二导电图案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二网格单元,其中各第二网格单元的形状不同于各第一网格单元的形状。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无线通信和信息家电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为了达到携带便利、体积轻巧化以及操作人性化的目的,许多信息产品已由传统的键盘或鼠标等输入装置,转变为使用触碰面板作为输入装置。
一般而言,触控面板主要可分为电阻式触控面板与电容式触控面板。以电容式触控面板为例,电容式触控面板通常包括交错配置的多个导电图案。考量到触控面板的应用范畴(例如是与显示面板搭配使用),导电图案的材质通常选用光穿透率佳的透明导电材质,如铟锡氧化物。然而,铟是稀有金属,其价格相对昂贵且在材料取得上容易受限于出产地而造成材料取得不易。
在处理成本、材料取得难易度以及导电性的考量下,近年来逐渐开发出以网格状金属取代片状铟锡氧化物的导电图案。然而,现有的网格状金属具有规则的排列周期,而显示面板的像素阵列也有其自身的排列周期,因此在两者堆叠后容易产生叠纹(Moire)效应,而严重地影响视觉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多个第一导电图案以及多个第二导电图案。各第一导电图案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一网格单元。第二导电图案与第一导电图案彼此相交且彼此电性绝缘。各第二导电图案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二网格单元,其中各第二网格单元的形状不同于各第一网格单元的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网格单元的形状为非正三角形,各第二网格单元的形状为非正N边形,N为大于3的正整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三个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网格单元共用一顶点,且顶点位于其中一第二网格单元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部分的相邻两顶点之间的连接线段落在相邻两顶点所位于的相邻两第二网格单元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共用顶点的第一网格单元的数量等于顶点所在的第二网格单元的边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网格单元由顶点延伸的边将顶点所在的第二网格单元划分成N个子区域,且N个子区域的面积的标准差为σ,σ小于或等于90%,σ定义为下式:
σ = 1 N A ‾ Σ i N ( A i - A ‾ ) 2
其中N为顶点所在的第二网格单元的边数,为这些子区域的面积的平均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σ为10%至65%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网格单元由顶点延伸的边与对应的第二网格单元的边所夹的角度为50度至9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网格单元内恰有相邻的第一网格单元共用的一个顶点,且第二网格单元的数量等于顶点的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基板以及绝缘层,其中第一导电图案与第二导电图案位于基板的同一表面上且分别位于绝缘层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基板、盖板以及绝缘层,其中第一导电图案、第二导电图案以及绝缘层位于基板与盖板之间,且第一导电图案与第二导电图案分别位于绝缘层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绝缘层为无机绝缘层、有机绝缘层、无机绝缘层与有机绝缘层的叠层或粘着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基板以及盖板,其中第一导电图案与第二导电图案分别位于基板的相对两侧,且第一导电图案与第二导电图案的其中一者位于基板与盖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一基板、盖板、第一粘着层、第二粘着层以及第二基板,其中第一导电图案设置在第二基板上,且第二基板通过第二粘着层与盖板接合,第二导电图案设置在第一基板上且通过第一粘着层与第二基板接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网格单元以及各第二网格单元的线宽分别落在0.05微米至20微米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多个导电图案。各导电图案包括多个第一网格单元以及多个第二网格单元,且第一网格单元电性连接于第二网格单元,其中各第一网格单元的形状为非正三角形,各第二网格单元的形状为非正N边形,N为大于3的正整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三个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网格单元共用顶点,且顶点位于其中一第二网格单元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部分的相邻两顶点之间的连接线段落在相邻两顶点所位于的相邻两第二网格单元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共用顶点的第一网格单元的数量等于顶点所在的第二网格单元的边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网格单元由顶点延伸的边将顶点所在的第二网格单元划分成N个子区域,且N个子区域的面积的标准差为σ,σ小于或等于90%,σ定义为下式:
σ = 1 N A ‾ Σ i N ( A i - A ‾ ) 2
其中N为顶点所在的第二网格单元的边数,为这些子区域的面积的平均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σ为10%至65%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网格单元由顶点延伸的边与对应的第二网格单元的边所夹的角度为50度至9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网格单元内恰有相邻的第一网格单元共用的一个顶点,且第二网格单元的数量等于顶点的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多个第一网格单元彼此连接,且多个第二网格单元彼此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基板,其中导电图案设置在基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基板以及盖板,其中导电图案位于基板与盖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网格单元以及各第二网格单元的线宽分别落在0.05微米至20微米的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部分的多个导电图案沿第一方向电性连接在一起,以构成多条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串列,且其他部分的多个导电图案沿第二方向电性连接在一起,以构成多条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串列,其中第一串列与第二串列彼此电性绝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部以及多个第二连接部,其中各第二连接部将相邻两个导电图案沿第一方向串接,而各第一连接部将相邻两个导电图案沿第二方向串接,且该些第一连接部与该些第二连接部彼此电性绝缘且彼此相交。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利用数个第一网格单元与数个第二网格单元相互叠合的设计来改善叠纹现象以及沙点效应(sparkle effect)的问题。如此,使触控面板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B是图1A中的第一导电图案以及第二导电图案的局部上视示意图;
图1C是图1B中的区域A中的第一导电图案以及第二导电图案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1D是图1B中的区域A中的第一导电图案以及第二导电图案的局部放大上视图;
图1E是图1D的局部放大上视图;
图2至图5B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至第六实施例的五种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A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B是图6A中的导电图案的局部上视示意图;
图7A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7B是图7A中的导电图案的局部上视示意图;
图8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触控显示面板;
100、200、300、400、500、500A、600、700、800:触控面板;
110A、110:基板;
112、152:基材;
114、154:埋入层;
120:第一导电图案;
120A:第一串列;
122A、122B、132A、132B:导电图案;
124A:第一连接部;
130A:第二串列;
130:第二导电图案;
134A:第二连接部;
140:绝缘层;
140A:绝缘图案;
150、150A:第二基板;
A、A1、A2、A3、A4、A5、A6、A7:区域;
AD:粘着层;
AD1:第一粘着层;
AD2:第二粘着层;
AH:接着层;
CG:盖板;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P:显示面板;
LW1、LW2:线宽;
M1:第一网格单元;
M2:第二网格单元;
S1、S2:表面;
SS1、SS2:边;
T:顶点;
X:相交处;
θ: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1B是图1A中的第一导电图案以及第二导电图案的局部上视示意图。图1C是图1B中的区域A中的第一导电图案以及第二导电图案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1D是图1B中的区域A中的第一导电图案以及第二导电图案的局部放大上视图。图1E是图1D的局部放大上视图。请参照图1A至图1E,触控面板100包括多个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多个第二导电图案130。触控面板100可与显示面板DP共同组成触控显示面板10。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与显示面板DP例如通过接着层AH而接合在一起,但不以此为限。触控面板100可进一步包括基板110,以承载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基板110例如为独立于显示面板DP外的基板。举例而言,基板110为一盖板(Cover lens)。盖板可包括玻璃盖板、塑料盖板或其他硬质且具有高机械强度材质所形成具有保护、覆盖或是美化其对应装置的盖板。举例而言,盖板例如是经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强化的玻璃,或是复合塑料基板。所述复合塑料基板例如为碳酸丙烯酯(propylene carbonate,PC)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的复合基板,但不以此为限。此外,盖板可为平面形状或曲面形状,或前述的组合,例如为2.5D玻璃,但并不以此为限。盖板的材质为透光材质,以避免遮蔽来自显示面板DP的显示光束。举例而言,盖板可具有85%以上的透光度。另外,也可以选择在盖板面向使用者的一侧设置一防污镀膜(Anti-Smudge Coating)。再者,盖板的至少一面可以设置有装饰层(未示出)以遮蔽连接至软性电路板的金属走线或是遮蔽用以跟信号传递线路连接的接垫。
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位于基板110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共同设置于基板110的一表面S1上,但不限于与表面S1直接接触。举例而言,第一导电图案120与基板110之间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与基板110之间可进一步设置有光学匹配层(未示出),以降低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的反射率。此外,本实施例的基板110相对于表面S1的表面S2为触控面。所述触控面即进行触控时相对邻近使用者的表面。触控面板100可进一步包括一绝缘层140,以使第二导电图案130与第一导电图案120彼此电性绝缘。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图案130设置于基板110的表面S1上,绝缘层140设置于第二导电图案130上,第一导电图案120设置于绝缘层140上。其中,绝缘层140可以是有机绝缘层、无机绝缘层或有机绝缘层与无机绝缘层的堆叠层,其中无机绝缘层的材质可以是氧化硅或氧化氮,而有机绝缘层的材质可以是感光性树脂或聚酰亚胺(polyimide)。
如图1B所示,本实施例的各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各第二导电图案130的外形分别呈一条状的导电图案,且由垂直于触控面板100的方向视之,第二导电图案130与第一导电图案120彼此相交,但第二导电图案130与第一导电图案120通过设置于两者之间的绝缘层140而彼此电性绝缘。以本实施例而言,第二导电图案130与第一导电图案120具有多个相交处X,而各相交处X对应其中一个重叠区(如区域A)设置。并且,第二导电图案130与第一导电图案120至少在区域A中相互重叠,即第二导电图案130与第一导电图案120的其中一者位于基板110与其中另一者之间。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中,第一导电图案120与第二导电图案130为互容式架构。举例而言,第一导电图案120可以是驱动电极,用以接收一来自控制器(未示出)的驱动信号,而第二导电图案130则是接收电极,用以产生一电压或电荷的变化信息给控制器判断是否发生触控操作。相反的,当第一导电图案120是接收电极时,则第二导电图案130是驱动电极。
第一导电图案120例如沿一第一方向D1排列且各自沿一第二方向D2延伸,而第二导电图案130例如沿第二方向D2排列且各自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彼此相交,且例如相互垂直,但不限于此。
在另一设计中,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二导电图案130是相较于第一导电图案120更靠近使用者,因此,各第二导电图案130沿第二方向D2的宽度相较于第一导电图案120沿第一方向D1的宽度大,且相邻的第一导电图案120之间间隔2微米以上为较佳。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图案120即为驱动电极,而第二导电图案130即是接收电极。
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的材质为金属。具体地,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的材质可以选自于铜、银、铝、铬、钛、钼等或上述材料的堆叠结构,或是上述材料的至少两者的合金。举例来说,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的材质可以是钼/铝/钼三种材料的堆叠结构。或者,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的材质也可以是铟锡氧化物/银/铟锡氧化物三种材料的堆叠结构。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定堆叠的层数与材料,只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均属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
如图1C所示,由于金属的光穿透率低,为提升触控面板100的光穿透率,各第一导电图案120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一网格单元M1,而各第二导电图案130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二网格单元M2。第一网格单元M1以及第二网格单元M2的线宽LW1、LW2例如分别落在0.05微米至20微米的范围内,且较佳是落在人眼不可视的范围内,如落在0.5微米至6微米的范围内,以避免影响触控面板100的视觉效果。为明显区别第一导电图案120与第二导电图案130,图1C至图1E中的第一导电图案120以粗线表示,而第二导电图案130以细线表示,但此并不用以限定第二网格单元M2的线宽LW2小于第一网格单元M1的线宽LW1,例如线宽LW2也可以等于线宽LW1。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网格单元M1以及第二网格单元M2较佳是由前述所选择的金属或合金材质所构成,以达到较佳的电性能,例如具有较低的阻抗特性。
各第二网格单元M2的形状不同于各第一网格单元M1的形状。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各第一网格单元M1的形状为非正三角形,且各第二网格单元M2的形状为非正N边形,N为大于3的正整数。如图1C所示,各第二导电图案130可由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及八边形的第二网格单元M2所共同组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各第二导电图案130的第二网格单元M2也可仅由一种N边形所组成,例如仅由多个非正六边形所组成。另外,在其他实施结构,各第一网格单元M1的形状也可以为非正N边形,此一情况下,各第二网格单元M2的形状则为非正三角形。
通过使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分别具有不规则的网格单元,可避免触控面板100与显示面板DP集成时因各自具有规则周期排列而造成的叠纹现象。
另外,由垂直于图1A中的触控面板100的方向视之,如图1D所示,在第一导电图案120与第二导电图案130的相交处X,数个第一网格单元M1与数个第二网格单元M2相互叠合的情况下,至少三个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网格单元M1共用一顶点T(图1D中仅示出区域A1、A2、A3、A4、A5中的顶点T),各顶点T位于其中一第二网格单元M2内,且各第二网格单元M2内都会有一个由这些第一网格单元M1所共有的顶点T,即第二网格单元M2的数量等于顶点T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为均化相交处X的多边形网格单元(包括第一网格单元M1以及第二网格单元M2)的开口率大小,各第二网格单元M2内恰有相邻的第一网格单元M1共用的一个顶点T。此外,共用顶点T的第一网格单元M1的数量等于顶点T所在的第二网格单元M2的边数。图1D的区域A1、A2、A3、A4、A5分别示出共用顶点T的第一网格单元M1的数量为4、5、6、7、8的情况。在区域A1、区域A2、区域A3、区域A4及区域A5中的第一网格单元M1的数量分别为4、5、6、7、8,且顶点T所在的第二网格单元M2的边数也分别为4、5、6、7、8。如此一来,虽然第一导电图案120与第二导电图案130都由不规则的网格单元(指第一网格单元M1以及第二网格单元M2)所组成,但垂直投影下的相邻网格单元的开口率可大致上维持一致。也就是说,由多个第一网格单元M1共有的一顶点T延伸出的这些边将顶点T对应所在的第二网格单元M2划分成多个面积相近的子区域,若第一网格单元M1与第二网格单元M2在不同层,这些子区域则是由垂直于触控面板的投影视角方向上由第一网格单元M1的边与第二网格单元M2的边所构成;若第一网格单元M1与第二网格单元M2在同层,这些子区域则是由第一网格单元M1的边与第二网格单元M2的边相连接所构成。其中一实施例如图1D及1E所示,其适用于上述的情况,其中此实施例的第二网格单元M2是由八个边SS2所构成的不规则八边形,八个边SS2会与由顶点T延伸出的边SS1相交或投影视角方向相交而将第二网格单元M2划分成八个面积相近的子区域Ai,子区域彼此之间的面积可以有差异。子区域的面积差异的大小则由规一化标准差(normalized deviation)σ来决定,σ定义为下式:
σ = 1 N A ‾ Σ i N ( A i - A ‾ ) 2 ,
在此N为顶点T所在的第二网格单元M2的边数,且为这些子区域的面积的平均值,定义为顶点T所在的第二网格单元M2的面积除以其边数N。对于不同的第二网格单元M2(如形状不同或面积不同),子区域的面积的标准差σ也会不同。在此,标准差σ小于或等于90%,但标准差σ较佳为10%至65%之间。因此,在上述标准差σ定义下可在不规则网格单元相互堆叠时,避免大面积的子区域及小面积的子区域因分区集中而影响触控显示面板10的视觉品质,进一步改善沙点效应,并且对于其他视效的影响如色偏、亮度不均也能获得改善。
在上述设计下,各第一网格单元M1与顶点T连接的边SS1会与顶点T所在的第二网格单元M2的其中一边SS2相对应,且部分连接于相邻两顶点T之间的连接线段(如边SS1)落在相邻两顶点T所位于的相邻两第二网格单元M2内,使得部分第一网格单元M1连接于相邻两顶点T之间的边SS1会相交于相邻两顶点T所位于的相邻两第二网格单元M2所共用的边SS2。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网格单元M1由顶点T延伸的边SS1与对应的第二网格单元M2的边SS2所夹的角度θ为50度至90度。此处所指的角度θ包括第一网格单元M1与顶点T连接的边SS1与对应的第二网格单元M2的边SS2相交时所夹的角度θ(如图1E的区域A6所示),以及第一网格单元M1与顶点T连接的边SS1与对应的第二网格单元M2的边SS2不相交时,第二网格单元M2的边SS2的延伸线与第一网格单元M1与顶点T连接的边SS1所夹的角度θ(如图1E的区域A7所示)。
需说明的是,图1A至图1E仅示意性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的一种实施形态,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以下以图2至图5B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的其他种实施形态。图2至图5B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至第六实施例的五种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需说明的是,图2至图5B的比例仅是示意,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中,各第一导电图案120的各第一网格单元M1的最大线距以及各第二导电图案130的各第二网格单元M2的最大线距可以介于100微米至200微米。请参照图2,触控面板200大致相同于图1A中的触控面板100,且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在此不再赘述这些元件的设计形态、相对配置关系及其所带来的功效。
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还包括一盖板CG以及一粘着层AD,且盖板CG通过粘着层AD而与基板110相接合,其中接合后的第一导电图案120、第二导电图案130以及绝缘层140位于盖板CG与基板11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10作为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的承载基板。所述承载基板可以是独立于显示面板外的基板,或是集成于显示面板内的元件基板。所述集成于显示面板内的元件基板例如是液晶显示面板的彩色滤光基板或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封装盖板等,但不以此为限。此外,承载基板可以是玻璃基板、塑料基板或塑料薄膜等。所述塑料薄膜的厚度例如为100微米至200微米。此处承载基板不是如图1A所示的盖板,此一实施例的基板110可以是不需强化的基板。值得一提的是,塑料基板/薄膜可以是碳酸丙烯酯(propylene carbonate,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或聚酰亚胺(polyimide)等基板或前述的复合基板/薄膜,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3,触控面板300大致相同于图2中的触控面板200,且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在此不再赘述这些元件的设计形态、相对配置关系及其所带来的功效。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分别设置在盖板CG与基板110上,且盖板CG通过粘着层AD而与基板110相接合,其中接合后的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位于盖板CG与基板11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粘着层AD除了具有接合的效果之外,还提供一绝缘效果。换句话说,相较于触控面板100、200,本实施例可省略图2中的绝缘层140的设置。
请参照图4,触控面板400大致相同于图2中的触控面板200,且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在此不再赘述这些元件的设计形态、相对配置关系及其所带来的功效。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分别设置在基板110的相对两表面上,且盖板CG通过粘着层AD而与基板110相接合,其中接合后的第一导电图案120位于盖板CG与基板110之间。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基板110除了提供承载的效果之外,还提供一绝缘效果。因此,相较于触控面板100、200,本实施例也可省略图2中的绝缘层140的设置。并且,本实施例的基板110可以是图2的承载基板,在此不多赘述。
请参照图5A,触控面板500大致相同于图1中的触控面板100,且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在此不再赘述这些元件的设计形态、相对配置关系及其所带来的功效。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500还包括一第一粘着层AD1、一第二粘着层AD2、一盖板CG以及一第二基板150。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分别设置在基板110以及第二基板150上,且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50通过第一粘着层AD1相接合,其中接合后的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位于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50之间。此外,第二基板150通过第二粘着层AD2而与盖板CG相接合,且接合后的第二基板150位于第一导电图案120与盖板CG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10以及第二基板150分别作为第二导电图案130以及第一导电图案120的承载基板。为薄化触控面板500的总体厚度,基板110以及第二基板150例如分别为厚度在100微米至200微米之间的塑料薄膜。第一粘着层AD1除了具有接合的效果之外,还提供一绝缘效果。换句话说,相较于触控面板100、200,本实施例可省略图2中的绝缘层140的设置。
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可以都朝向一显示面板,也即是将图5A的第二导电图案130设置在基板110的另一表面。或者,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也可以都朝向使用者,也即是将图5A的第一导电图案120设置在第二基板150的另一表面。
请参照图5B,触控面板500A大致相同于图5A中的触控面板500,且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在此不再赘述这些元件的设计形态、相对配置关系及其所带来的功效。主要差异在于,第一导电图案120埋入于第二基板150A,且第二导电图案130埋入于基板110A。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10A例如包括基材112以及设置于基材112上的埋入层114,且第二导电图案130埋入于埋入层114内。另一方面,第二基板150A例如包括基材152以及设置于基材152上的埋入层154,且第一导电图案120埋入于埋入层154内。由于基材112、152的硬度较高不易塑形因此配置硬度较低的埋入层114、154而具有容易塑形的能力。举例而言,基材112、152的材质可以是刚性材质,如玻璃。另一方面,埋入层114、154的材质可以是软性材质,如紫外线胶、热固胶、高分子聚合物或含有酰亚胺基(polyimide)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然而,基材112、152及埋入层114、154的材质不限于上述。
在另一实施例中,若埋入层114、154本身具有粘性,则可省略图5B中的第一粘着层AD1的设置,但第一导电图案120与第二导电图案130必需都朝向显示面板,以避免发生相互短路的问题,也即是将图5B的埋入层114及第二导电图案130设置在基材112的另一表面;或者,第一导电图案120以及第二导电图案130也可以都朝向使用者,也即是将图5B的埋入层154及第一导电图案120设置在基材152的另一表面。此外,若基材112、152本身为软质材质,也就是说基材112、152本身可形成多个如图5B中所示的凹陷,则也可省略埋入层114、154的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图案由多个第一网格单元组成条状的导电图案,且第二导电图案由多个第二网格单元组成条状的导电图案,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图6A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6B是图6A中的导电图案的局部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6A及图6B,触控面板600包括一基板110以及多个导电图案122A、132A,其中基板110的相关内容可参照图1A中对应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600与图1A至图1E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导电图案122A、132A各自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一网格单元M1以及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二网格单元M2,且各导电图案122A、132A中的第一网格单元M1电性连接于第二网格单元M2,其中第一网格单元M1以及第二网格单元M2的相关内容可参照图1C至图1E的描述。差异在于,图1C至图1E中的第一网格单元M1与第二网格单元M2分属于不同的导电图案,且第一网格单元M1与第二网格单元M2是彼此分离且电性绝缘的。相较之下,本实施例的导电图案122A(或导电图案132A)同时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一网格单元M1以及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二网格单元M2,其中导电图案122A(或导电图案132A)的第一网格单元M1与第二网格单元M2位于同一层上(例如都位于基板110上)且彼此相交。具体地,图1C至图1E中的第一网格单元M1与第二网格单元M2分别位于绝缘层140(请参照图1A)的相对两侧。然而,本实施例的导电图案122A的第一网格单元M1与第二网格单元M2位于同一层上(例如都位于基板110上)且彼此相交。也就是说,各导电图案122A(或各导电图案132A)分别由多种不规则的网格单元(包括第一网格单元M1以及第二网格单元M2)所组成。因此,本实施例除了可改善导电图案122A、132A的沙点效应之外,还可避免触控面板600与显示面板集成时因规则周期排列而造成的叠纹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600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部124A以及多个第二连接部134A,其中各第一连接部124A将相邻两个导电图案122A沿第二方向D2串接,以构成多条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第一串列120A,而各第二连接部134A将相邻两个导电图案132A沿第一方向D1串接,以构成多条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第二串列130A,其中第一串列120A与第二串列130A彼此相交且彼此电性绝缘。具体地,触控面板600还包括多个位于第一串列120A与第二串列130A的相交处X的岛状绝缘图案140A,以使两者电性绝缘,其中导电图案122A、导电图案132A以及第一连接部124A共同位于基板110上,且第二连接部134A跨越绝缘图案140A而将相邻两个导电图案132A沿第一方向D1串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绝缘图案140A也可以是整面覆盖在基板110、导电图案122A以及导电图案132A上,其中通过在绝缘图案140A中形成贯孔,以曝露出导电图案132A,第二连接部134A也可通过贯孔而将相邻两个导电图案132A沿第一方向D1串接。或者,如图1A所示,第一串列120A与第二串列130A也可分别位于整面的绝缘图案140的相对两侧。需说明的是,第一串列120A与第二串列130A也可应用至图2至图5的结构中(分别取代第一导电图案120与第二导电图案130的位置)。
再者,图6B虽以单条线段示出第一连接部124A与第二连接部134A,但本实用新型不用以限定第一连接部124A与第二连接部134A的具体实施形态。举例而言,第一连接部124A(或第二连接部134A)可以是单条线段、多条线段或是也可采用导电图案122A(或导电图案132A)的形态,即包括第一网格单元M1与第二网格单元M2。所述线段可以是直线、曲线或曲折线。此外,第一连接部124A与第二连接部134A的材质可采用第一网格单元M1与第二网格单元M2的材质,以简化处理时间及成本。
图7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图7A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7B是图7A中的导电图案的局部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7A及图7B,触控面板700大致相同于图6A及图6B中的触控面板600,且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以相同(或相似)的标号表示,在此不再赘述。主要的差异在于,触控面板700具有单层触控传感的结构。也就是说,相比于触控面板600,本实施例可省略图6B中的第一连接部124A与第二连接部134A的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各导电图案122B(或导电图案132B)可包括第一网格单元M1与第二网格单元M2,即采用图6B中的导电图案122A(或导电图案132A)的设计,以达到前述改善沙点效应以及叠纹现象。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用以限定导电图案122B及导电图案132B的外形或两者的相对设置关系。任何单层触控传感的结构均属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举例而言,在另一实施例中,导电图案122B及导电图案132B的外形可以分别是三角形,且导电图案122B与导电图案132B沿一方向交替地排列。
图8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8,触控面板800大致相同于图7A中的触控面板700,且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在此不再赘述。主要的差异在于,触控面板800还包括一盖板CG以及一粘着层AD,且盖板CG通过粘着层AD而与基板110相接合,其中接合后的导电图案122B以及导电图案132B(示出于图7B)位于盖板CG与基板11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10作为导电图案122B、132B的承载基板。关于承载基板的相关描述可参照图2,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利用数个第一网格单元M1与数个第二网格单元M2相互叠合的设计来改善叠纹现象以及沙点效应的问题。如此,使触控面板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9)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第一导电图案,各该第一导电图案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一网格单元;以及
多个第二导电图案,该些第二导电图案与该些第一导电图案彼此电性绝缘且彼此相交,各该第二导电图案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二网格单元,且各该第二网格单元的形状不同于各该第一网格单元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网格单元的形状为非正三角形,各该第二网格单元的形状为非正N边形,N为大于3的正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三个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该些第一网格单元共用顶点,且该顶点位于其中一第二网格单元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部分的相邻两顶点之间的连接线段落在该相邻两顶点所位于的相邻两个该第二网格单元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共用该顶点的该些第一网格单元的数量等于该顶点所在的该第二网格单元的边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网格单元由该顶点延伸的边将该顶点所在的该第二网格单元划分成N个子区域,且N个子区域的面积的标准差为σ,σ小于或等于90%,σ定义为下式:
σ = 1 N A ‾ Σ i N ( A i - A ‾ ) 2
其中N为该顶点所在的该第二网格单元的边数,为该些子区域的面积的平均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σ为10%至65%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网格单元由该顶点延伸的边与对应的该第二网格单元的边所夹的角度为50度至90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网格单元内恰有相邻的该些第一网格单元共用的一个顶点,且该第二网格单元的数量等于该顶点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板以及绝缘层,其中该些第一导电图案与该些第二导电图案位于该基板的同一表面上,且分别位于该绝缘层的相对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板、盖板以及绝缘层,其中该些第一导电图案、该些第二导电图案以及该绝缘层位于该基板与该盖板之间,且该些第一导电图案与该些第二导电图案分别位于该绝缘层的相对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层为无机绝缘层、有机绝缘层、无机绝缘层与有机绝缘层的叠层或粘着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板以及盖板,其中该些第一导电图案与该些第二导电图案分别位于该基板的相对两侧,且该些第一导电图案与该些第二导电图案的其中一者位于该基板与该盖板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基板、盖板、第一粘着层、第二粘着层以及第二基板,其中该些第一导电图案设置在该第二基板上,该第二基板通过该第二粘着层与该盖板接合,该些第二导电图案设置在该第一基板上且通过该第一粘着层与该第二基板接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网格单元以及各该第二网格单元的线宽分别落在0.05微米至20微米的范围内。
16.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导电图案,各该导电图案包括多个第一网格单元以及多个第二网格单元,该些第一网格单元电性连接于该些第二网格单元,其中各该第一网格单元的形状为非正三角形,各该第二网格单元的形状为非正N边形,N为大于3的正整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三个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该些第一网格单元共用顶点,且该顶点位于其中一第二网格单元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部分的相邻两顶点之间的连接线段落在该相邻两顶点所位于的相邻两第二网格单元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共用该顶点的该些第一网格单元的数量等于该顶点所在的该第二网格单元的边数。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网格单元由该顶点延伸的边将该顶点所在的该第二网格单元划分成N个子区域,且N个子区域的面积的标准差为σ,σ小于或等于90%,σ定义为下式:
σ = 1 N A ‾ Σ i N ( A i - A ‾ ) 2
其中N为该顶点所在的该第二网格单元的边数,为该些子区域的面积的平均值。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σ为10%至65%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网格单元由该顶点延伸的边与对应的该第二网格单元的边所夹的角度为50度至90度。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网格单元内恰有相邻的该些第一网格单元共用的一个顶点,且该第二网格单元的数量等于该顶点的数量。
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导电图案的该些第一网格单元彼此连接,且各该导电图案的该些第二网格单元彼此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板,其中该些导电图案设置在该基板上。
2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板以及盖板,其中该些导电图案位于该基板与该盖板之间。
2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网格单元以及各该第二网格单元的线宽分别落在0.05微米至20微米的范围内。
2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部分的多个该些导电图案沿第一方向电性连接在一起,以构成多条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串列,且其他部分的多个该些导电图案沿该第二方向电性连接在一起,以构成多条沿该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串列,其中该些第一串列与该些第二串列彼此电性绝缘。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部以及多个第二连接部,其中各该第二连接部将相邻两个导电图案沿该第一方向串接,而各该第一连接部将相邻两个导电图案沿该第二方向串接,且该些第一连接部与该些第二连接部彼此电性绝缘且彼此相交。
CN201420368406.0U 2014-05-23 2014-07-04 触控面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8714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8066 2014-05-23
TW103118066A TW201545028A (zh) 2014-05-23 2014-05-23 觸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87146U true CN204087146U (zh) 2015-01-07

Family

ID=521798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0401.5A Pending CN105094408A (zh) 2014-05-23 2014-07-04 触控面板
CN201420368406.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87146U (zh) 2014-05-23 2014-07-04 触控面板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0401.5A Pending CN105094408A (zh) 2014-05-23 2014-07-04 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05094408A (zh)
TW (1) TW201545028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4408A (zh) * 2014-05-23 2015-11-25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7710122A (zh) * 2015-07-24 2018-02-1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用导电薄膜的网格图案设计方法、触摸面板用导电薄膜的制造方法及触摸面板用导电薄膜
CN108153442A (zh) * 2016-12-02 2018-06-12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99150B2 (en) * 2009-10-29 2013-12-03 Atmel Corporation Touchscreen electrode configuration
CN103380411B (zh) * 2011-02-24 2016-10-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片和触控面板
US8797285B2 (en) * 2011-04-18 2014-08-05 Atmel Corporation Panel
WO2013129810A1 (ko) * 2012-02-29 2013-09-06 미래나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스크린 센서, 이를 구비하는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40025922A (ko) * 2012-08-23 2014-03-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패널
CN103425319B (zh) * 2013-02-04 2016-08-24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触控面板
TW201504873A (zh) * 2013-07-17 2015-02-01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以及觸控面板之網格的形成方法
TW201545028A (zh) * 2014-05-23 2015-12-01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4408A (zh) * 2014-05-23 2015-11-25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7710122A (zh) * 2015-07-24 2018-02-1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用导电薄膜的网格图案设计方法、触摸面板用导电薄膜的制造方法及触摸面板用导电薄膜
CN107710122B (zh) * 2015-07-24 2020-09-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用导电薄膜的网格图案设计方法、触摸面板用导电薄膜的制造方法及触摸面板用导电薄膜
CN108153442A (zh) * 2016-12-02 2018-06-12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设备
CN108153442B (zh) * 2016-12-02 2021-06-08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5028A (zh) 2015-12-01
CN105094408A (zh) 2015-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95195B1 (ko) 메쉬 전극 패턴을 가지는 터치 스크린
CN204302931U (zh) 触控面板
CN10965883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6249979A (zh) 触控电极结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3414931U (zh) 触控板
CN203786689U (zh) 触控面板
CN107765914A (zh) 触控面板结构
CN203658975U (zh) 触控板
US8947399B2 (en) Dual-substrate capacitive touch panel
CN108958539A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6843616A (zh) 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US20150022735A1 (en) Touch Panel
TWI735006B (zh) 電子裝置
CN204087146U (zh) 触控面板
CN104461111A (zh) 触控面板
CN202632243U (zh) 触控屏
CN103376958A (zh) 电容感应组件、其制备方法及使用电容感应组件的触控屏
TW202001524A (zh) 觸控面板之金屬網格觸控電極
TW201342170A (zh) 電容式觸控面板
CN109074195A (zh)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CN102645997A (zh) 触控面板及其触碰点分辨方法
US10725596B2 (en) Composite transparent touch sensor
KR101400700B1 (ko) 디스플레이용 인터페이스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6805501U (zh) 触控面板
CN108984054A (zh) 导电性膜、接触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07

Termination date: 201707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