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83071U - 一种取力器及取力器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取力器及取力器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83071U
CN204083071U CN201420542133.7U CN201420542133U CN204083071U CN 204083071 U CN204083071 U CN 204083071U CN 201420542133 U CN201420542133 U CN 201420542133U CN 204083071 U CN204083071 U CN 2040830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gearshift
power take
gear
flexible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4213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翔
王凯峰
李喜鹏
张纬苏
张荣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42054213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830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830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8307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取力器及取力器总成,前者包括分离轴、输出轴、传导轴、拨叉、齿套、输出齿轮、传导齿轮,输出轴与壳体转动连接,输出齿轮空套在输出轴上,齿套与输出轴滑动连接,输出齿轮具有与齿套的内花键相适配的结合齿;传导轴固装在壳体内,传导齿轮与传导轴转动连接,且与输出齿轮相啮合;分离轴与壳体滑动连接;拨叉固装在分离轴上,且与齿套固连;后者包括取力器、换挡器、换挡软轴和摇臂,摇臂与摇臂支架枢接,换挡软轴的两端分别与换挡器的直线运动输出部和摇臂连接,摇臂与分离轴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换挡软轴操纵控制对应的取力器,省去了气源、实现双向气操纵控制的气路及各种气缸等结构,因此具有结构简单及使用安全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取力器及取力器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力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用换挡软轴操纵取力器的取力器总成。
背景技术
专用汽车与普通汽车的区别主要是改装了具有专用功能的上装部分,使其能够完成某些特殊运输和作业功能。绝大多数专用汽车的上装部分都是以汽车底盘自身的发动机为动力源,通过取力器驱动齿轮液压泵、真空泵、柱塞泵、轻质油液压泵、自吸液压泵、水泵、空气压缩机等,从而供自卸车、加油车、牛奶车、垃圾车、吸污车、随车起重车、高空作业车、散装水泥车、栏板起重运输车等诸多专用汽车配套使用。由此可见,取力器在专用汽车的设计和制造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取力器一般采用电控气操纵,驾驶员打开驾驶室内设置的取力器控制开关接通底盘上的电磁阀时,即可使取力器进入工作状态,此时压缩空气将推动取力器气缸的活塞,使得动力输出;反之,驾驶员可通过关闭取力器控制开关使取力器停止工作。在此,由于专用汽车的工况通常非常恶劣,极易因为车辆振动或电磁阀等控制元件失效而引起取力器误处于工作状态,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目前,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是采用双向气操纵控制系统控制取力器动作,该种双向气操纵控制系统包括储气筒、取力器气缸、与变速器范围挡气缸级联的空挡位置气缸、电磁阀、空气滤清调节器、取力器控制开关和空挡开关,该取力器控制开关安装在驾驶室内,由驾驶员控制其开关状态,当需要取力器工作时,驾驶员需要使该取力器控制开关闭合,以向变速器控制器输出用于控制电磁阀的取力器使能信号,该空挡开关经上拉电阻接入常电,经空挡开关输出用于控制电磁阀的空挡位置信号给变速器控制器。储气筒的出气口一支路与空气滤清调节器的进气口连通,压缩空气经空气滤清调节器过滤和降压后给变速器总成上的双H气阀供气,即空气滤清调节器的出气口与双H气阀的进气口连通,另一支路经电磁阀与空挡位置气缸的进气口连通,以在电磁阀接通的状态下通过空挡位置气缸的气缸活塞将变速器范围挡气缸的气缸活塞推动至使变速器副箱处于空挡的位置上,该空挡位置气缸的进气口与取力器气缸的挂挡气口连通,以在电磁阀接通的状态下通过未降压的压缩空气将取力器气缸的气缸活塞推动至使取力器处于挂挡取力的状态;上述双H气阀的高挡排气口与取力器气缸的退挡气口连通,以为取力器气缸的与退挡气口连通的腔成为一直通常压的常压腔。该种双向气操纵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在变速器控制器接收到取力器使能信号及空挡位置信号时,接通电磁阀,使空挡位置气缸的进气口和取力器气缸的挂挡气口均通入未降压的压缩空气,此时,空挡位置气缸的气缸活塞被推动至使变速器副箱处于空挡的位置上,取力器气缸的气缸活塞被推动至使取力器处于挂挡取力的状态,如驾驶员此时将变速器操纵杆挂入低挡区所需的挡位,取力器即进入工作状态,取力器气缸的气缸活塞将带动拨叉拨动齿套使齿套将输入齿轮与空心轴连为一体,使动力输出。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现有的双向气操纵控制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且成本高,而且一旦气源泄漏将直接导致取力器无法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采用双向气操纵控制系统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可采用换挡软轴操纵的取力器及结构简单、且采用换挡软轴操纵取力器的取力器总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取力器,包括壳体、分离轴、输出轴、传导轴、拨叉、齿套、输出齿轮、传导齿轮,所述输出轴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输出齿轮空套在所述输出轴上,所述齿套可相对滑动地安装在所述输出轴上,所述输出齿轮具有与所述齿套的内花键相适配的结合齿;所述传导轴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传导齿轮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传导轴上,且与所述输出齿轮相啮合;所述分离轴与所述壳体沿所述输出轴的轴向滑动配合连接;所述拨叉固定安装在所述分离轴上,且与所述齿套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取力器还包括止动组件,所述止动组件包括止动件、止动弹性件和均形成于所述分离轴上的取力挡止动槽和分离挡止动槽,所述止动件可相对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安装孔中,所述止动件在所述止动弹性件的作用下卡止在所述取力挡止动槽或者所述分离挡止动槽中,其中,所述分离轴运动至使所述止动件卡止在所述取力挡止动槽中的位置对应使齿套的内花键与所述输出齿轮的结合齿相结合的位置,所述分离轴运动至使止动件卡止在所述分离挡止动槽中的位置对应使齿套与所述输出齿轮的结合齿相分离的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卡止件为球体,所述取力挡止动槽和所述分离挡止动槽的表面为与所述球体相适配的弧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取力器总成,包括取力器和换挡操纵机构,所述取力器为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取力器;所述换挡操纵机构包括换挡软轴、换挡器和摇臂,所述摇臂与摇臂支架枢转连接,所述换挡软轴的一端与所述换挡器的直线运动输出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摇臂的一端连接,所述摇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分离轴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换挡器包括换挡外壳、换挡主轴、换挡手柄、换挡齿轮和作为所述直线运动输出部的换挡齿条,所述换挡主轴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换挡外壳中,所述换挡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换挡主轴上,所述换挡齿条与所述换挡外壳滑动配合连接,所述换挡齿条与所述换挡齿轮相啮合,所述换挡手柄与所述换挡主轴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换挡主轴为阶梯轴,包括直径顺次减小的第一轴段、第二轴段和第三轴段,所述换挡主轴通过第一轴段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换挡外壳中,所述换挡齿轮在所述换挡外壳中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轴段上;所述第二轴段具有外花键,所述换挡手柄的连接端具有与所述第二轴段的外花键相适配的内花键,所述换挡手柄的连接端套设在所述第二轴段上;所述第三轴段具有外螺纹,所述换挡手柄的连接端通过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三轴段的配合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段与所述锁紧螺母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换挡软轴包括前接头、后接头和软轴本体,所述后接头安装在所述换挡器的换挡外壳上,所述前接头安装在软轴支架上,所述软轴本体的一端经所述后接头向外伸出与所述直线运动输出部连接,所述后接头内腔形成的前定位台肩与所述软轴本体形成的第一后台阶面构成用于限定所述软轴本体相对所述后接头向外伸出的行程的后伸出行程限定结构,所述后接头内腔形成的前定位台肩与所述软轴本体形成的第二后台阶面构成用于限定所述软轴本体相对所述后接头向内缩回的行程的后缩回行程限定结构;所述软轴本体的另一端经所述前接头向外伸出与所述摇臂的一端连接,所述前接头内腔形成的后定位台肩与所述软轴本体形成的第一前台阶面构成用于限定所述软轴本体相对所述前接头向外伸出的行程的前伸出行程限定结构,所述前接头内腔形成的前定位台肩与所述软轴本体形成的第二前台阶面构成用于限定所述软轴本体相对所述前接头向内缩回的行程的前缩回行程限定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软轴本体包括从前至后顺次连接在一起的前连杆、前芯轴、直丝管总成、后芯轴和后连杆;所述前连杆与所述前芯轴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前台阶面,所述直丝管总成与所述前芯轴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前台阶面,所述前连杆经所述前接头向外伸出与所述摇臂的一端枢转连接;所述后连杆与所述后芯轴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后台阶面,所述直丝管总成与所述后芯轴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后台阶面,所述后连杆经所述后接头向外伸出与所述直线运动输出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后接头的外壁具有形成环形卡槽的脖颈段,所述后接头通过脖颈段与所述换挡外壳上安装孔的配合与所述换挡外壳卡接固定在一起。
优选的是,所述前接头的外壁具有螺纹段,所述前接头穿过所述软轴支架上设置的通孔,并通过在所述软轴支架的两侧各由一个锁紧螺母与所述螺纹段配合的结构锁紧固定在所述软轴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取力器结构可采用换挡软轴带动分离轴动作的方式实现取力与分离控制,这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取力器总成可省去气源、实现双向气操纵控制的气路及各种气缸等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取力器总成具有结构简单及使用安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取力器总成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取力器的一种实施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取力器的右视图;
图4为图1所示换挡器的一种实施结构的局部剖主视图;
图5为图1所示换挡器的俯视图;
图6为图1所示换挡软轴的一种实施结构的局部剖主视图;
图7示出了图6所示换挡软轴与图4所示换挡器之间的一种连接结构;
图8为图4所示换挡主轴的一种实施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所示直丝管总成的一种实施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换挡器;                        10-换挡齿条;
101-螺纹孔;                      11-换挡主轴;
1101-第一轴段;                   1102-第二轴段;
1103-第三轴段;                   12-换挡齿轮;
13-换挡外壳;                     131-安装孔;
121-换挡手柄;                    122-手柄塑料头;
15-弹性垫圈;                     16-调整垫片;
17-垫片;                         18-锁紧螺母;
2-取力器;                        21-壳体;
22-弹性销;                       23-传导齿轮;
24-调整垫片;                     25、213-密封圈;
26-传导轴;                       27-滚针轴承;
28、227-轴承;                    29-轴承衬套;
210-轴承盖;                      214-分离轴;
214a-分离挡止动槽;               214b-取力挡止动槽;
215-堵盖;                        216-螺栓;
218-石棉橡胶垫片;                219-螺塞;
220-止动弹性件;                  221-止动件;
222-拨叉;                        225-弹性圆柱销;
229-油封;                        230-连接板;
233-齿套;                        234-输出齿轮;
3-换挡软轴;                      31-锁紧螺母;
32-前连杆;                       33-前芯轴;
35-前接头;                       351-螺纹段;
36-直丝管总成;                   37-后接头;
371-脖颈段;                      38-后芯轴;
39-后连杆;                       4-软轴支架;
5-摇臂;                          6-摇臂支架;
7、8-锁紧螺母;                   361-内衬管;
362-直丝管;                      363-外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取力器总成包括取力器2和换挡操纵机构,该换挡操纵机构包括换挡软轴3、换挡器1和摇臂5,摇臂5与摇臂支架6枢转连接,换挡软轴3的一端与换挡器1的直线运动输出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摇臂5的一端连接,以使驾驶员在手动操作换挡器1时,可通过换挡器的直线运动输出部驱动换挡软轴3完成伸缩运动,进而控制摇臂5绕与摇臂支架6之间的枢接点摆动,而摇臂5的另一端与取力器2的分离轴连接,这就可以将摇臂5的摆动转换为取力器2的分离轴的相应动作。如图2和图3所示,该取力器2包括壳体21、分离轴214、输出轴228、传导轴26、拨叉222、齿套233、输出齿轮234、传导齿轮23,该输出轴228通过轴承28和轴承227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壳体21内,轴承28的外圈通过与壳体21固定连接的轴承盖210定位,轴承28的内圈通过轴承衬套29与输出轴228固定连接,轴承227的外圈通过与壳体21固定连接的连接板230定位,该连接板230与输出轴228之间可安装油封229,以对输出轴228进行润滑,输出齿轮234空套在输出轴228上,即输出齿轮234可相对输出轴228转动,该齿套233可相对滑动地安装在输出轴228上,这例如可通过键连接结构实现,输出齿轮234具有与齿套233的内花键相适配的结合齿;传导轴26固定安装在壳体21内,这例如可通过穿过传导轴26和壳体21的弹性销22实现,另外,为了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取力器内,可在传导轴26与壳体21之间安装密封圈25,该传导齿轮23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传导轴26上,且与输出齿轮234相啮合,在此,为了提高传导齿轮23的传导效率,其可通过滚针轴承27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传导轴26上,在将取力器2安装在变速箱左侧预留的取力器安装接口中后,该传导齿轮23将会与变速箱的主齿轮啮合,以通过变速箱的主齿轮驱动传导齿轮23,进而驱动输出齿轮234转动;该分离轴214与壳体21沿输出轴228的轴向滑动配合连接,同样是为了避免灰尘等杂质进入取力器2中,可在分离轴214与壳体21之间安装密封圈213,还可在壳体21外设置套设在分离轴214上的堵盖215,该堵盖215可通过螺栓216固定在壳体21上,以保护密封圈213;拨叉222例如可通过弹性圆柱销225固定安装在分离轴214上,且与齿套233固定连接,这样,在分离轴214运动至使齿套233与输出齿轮234的结合齿相啮合的位置时,如果变速器挂入相应的挡位,即可驱动输出轴228转动,实现挂挡取力,而在分离轴214运动至使齿套233与输出齿轮234的结合齿相分离的位置时,无论变速器挂在何挡位上,输出轴228都无转矩输出,实现分离,由此使得驾驶员可通过换挡操纵机构实现取力器2的挂挡取力与分离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取力器总成由于采用换挡软轴3进行操纵控制,因此省去了气源、实现双向气操纵控制的气路及各种气缸等结构,这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取力器总成具有结构简单及使用安全的优点。
为了保证力的传递效率,可在换挡器1与取力器2之间设置多个软轴支架,换挡软轴3依次穿过各软轴支架,以对换挡软轴的运动路径进行可靠的约束。
由于分离轴214的位置由换挡器1所处的挡位确定,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只要将换挡器1固定在所需的挡位上,即可保证分离轴214可靠地位于对应的位置上,但为了避免分离轴214因车辆振动等不可控原因产生影响取力器2正常使用的位移,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取力器还包括止动组件,该止动组件包括止动件221、例如是弹簧的止动弹性件220和均形成于分离轴214上的取力挡止动槽214b和分离挡止动槽214a,该止动件221可相对滑动地安装在壳体内的安装孔中,止动件221在止动弹性件220的作用下卡止在取力挡止动槽214b或者分离挡止动槽214a中,即止动弹性件220压缩于安装孔与止动件221之间,其中,分离轴214运动至使止动件221卡止在取力挡止动槽214b中的位置(即取力位置)对应使齿套233的内花键与输出齿轮234的结合齿相结合的位置,分离轴214运动至使止动件221卡止在分离挡止动槽214a中的位置(即分离位置)对应使齿套233与输出齿轮234的结合齿相分离的位置。这样,只有通过换挡器1施加足够的力才能使分离轴214产生较大的运动趋势,进而将卡止件221从当前所在的止动槽中推出而使卡止件221支撑在分离轴214的表面上,并使分离轴214运动至另一挡位,此时,止动件221会再次落入与另一挡位相对应的止动槽中,对分离轴214进行定位。
为了便于进行止动组件的安装,该安装孔可为通孔,这样,在将止动件221及止动弹性件220安装在安装孔内后,可通过螺塞219将止动件221及止动弹性件220封装在安装孔内。
为了可以通过换挡操纵机构将卡止件221从当前止动槽中顺利推出,而不会出现分离轴214卡死现象,该卡止件221可采用球体,而该取力挡止动槽214b和分离挡止动槽214a的表面形成导向斜面,该导向斜面例如可为与球体相适配的弧面、V型槽面等。另外,将止动槽设计为具有导向斜面的结构,对于任何形状的卡止件221而言都将有利于避免出现分离轴214卡死现象。
为了便于进行取力器2与传动轴(图中未示出)之间的连接,如图3所示,该输出轴228的输出端可具有用于连接传动轴的内花键。另外,传动轴还可通过连接法兰与输出轴228固定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换挡器1可采用类似于变速器换挡器的结构,只要可以实现控制换挡软轴3在两个位置(对应分离轴214的取力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运动的结构均可以应用在本实用新型的换挡器1中,图4和图5示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换挡器结构,其包括换挡外壳13、换挡主轴11、换挡手柄121、换挡齿轮12和作为直线运动输出部的换挡齿条10,换挡主轴11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换挡外壳13中,换挡齿轮12在换挡外壳13内固定安装在换挡主轴11上,换挡齿条10与换挡外壳13滑动配合连接,换挡齿条10与换挡齿轮12相啮合,换挡手柄121通过在换挡外壳13的外部与换挡主轴11固定连接。这样,在驾驶员推动或者拉动换挡手柄121时,即可通过换挡齿轮12带动换挡齿条10做直线运动,进而带动换挡软轴3在两个位置之间切换。为了便于驾驶员确定换挡手柄121的与分离轴214的取力位置相对应的取力挡位及与分离轴214的分离位置相对应的分离挡位,可在换挡外壳的与换挡齿条10滑动配合的滑槽或者滑轨的两端设置止挡件,两个止挡件的位置分别与换挡手柄121的取力挡位和分离挡位相对应,这样,在驾驶员推动或者拉动换挡手柄121动作时,如果换挡手柄121因换挡齿条10已运动至对应端止挡件的位置而无法继续沿当前换挡方向运动,则说明换挡手柄121已到达相应挡位位置。另外,还可在换挡外壳13上对取力和分离两个挡位进行标定,以确定换挡手柄121的两个挡位位置。另外,为了保证换挡舒适性,可在换挡手柄121的手持端设置手柄塑料头122。
为了便于进行换挡手柄121的安装和固定,可将换挡主轴11设计为如图8所示的阶梯轴,其包括直径顺次减小的第一轴段1101、第二轴段1102和第三轴段1103,换挡主轴11通过第一轴段1101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换挡外壳13中,换挡齿轮12在换挡外壳13中固定安装在第一轴段1101上;第二轴段1102具有外花键,换挡手柄121的连接端具有与第二轴段1102的外花键相适配的内花键,换挡手柄121的连接端套设在第二轴段1102上,以通过花键连接限制换挡手柄121相对换挡主轴11转动;第三轴段1103具有外螺纹,换挡手柄121的连接端通过锁紧螺母18与第三轴段1103的配合固定在第一轴段1101(具体为第一轴段1101与第二轴段1102之间的台阶面)与锁紧螺母18之间,进而限制换挡手柄121相对换挡主轴11沿换挡主轴11的轴向移动。在此,为了防止锁紧螺母18滑扣,可在锁紧螺母18与换挡手柄121的连接端之间设置垫片17,并在换挡手柄121的连接端与换挡外壳13之间设置弹性垫圈15及调整垫片16。
为了便于组装该换挡器1,可将换挡外壳13设计为包括前换挡外壳和后换挡外壳的结构,前换挡外壳和后换挡外壳扣合在一起,并通过螺钉紧固。
上述换挡软轴(或者称换挡拉丝)可采用公开号为CN 20371788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中公开的选换挡软轴结构,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便于连接和定位的换挡软轴结构,如图6所示,该换挡软轴3包括前接头35、后接头37和软轴本体,后接头37安装在换挡器1的换挡外壳13上,前接头安装在如图1所示的软轴支架4上,在此,对于设置多个软轴支架进行导向约束的结构,该软轴支架4指距离取力器2最近的软轴支架,该软轴本体的一端经后接头37向外伸出与例如是换挡齿条10的直线运动输出部连接,后接头37内腔与软轴本体之间形成用于限定软轴本体相对后接头37向外伸出的行程的后伸出行程限定结构,及用于限定软轴本体相对后接头37向内缩回的行程的后缩回行程限定结构;软轴本体的另一端经前接头35向外伸出与摇臂5的一端连接,前接头35内腔与软轴本体之间形成用于限定软轴本体相对前接头35向外伸出的行程的前伸出行程限定结构,及用于限定软轴本体相对前接头35向内缩回的行程的前缩回行程限定结构。上述行程限位结构可以由形成于对应内腔与软轴本体之间的相适配的定位台肩和台阶面构成。
例如,如图6所示,该软轴本体可包括从前至后顺次连接在一起的前连杆32、前芯轴33、直丝管总成36、后芯轴38和后连杆39;前连杆32与前芯轴33之间形成的第二前台阶面与前接头35内腔形成的前定位台肩构成上述前缩回行程限定结构,直丝管总成36与前芯轴33之间形成的第一前台阶面与前接头35内腔形成的后定位台肩构成上述前伸出行程限定结构,该前连杆32经前接头35向外伸出与摇臂5的一端枢转连接;后连杆39与后芯轴38之间形成的第二后台阶面与后接头37内腔形成的后定位台肩构成上述后缩回行程限定结构,直丝管总成36与后芯轴33之间形成的第一后台阶面与后接头37内腔形成的前定位台肩构成上述后伸出行程限定结构,后连杆39经后接头37向外伸出与直线运动输出部固定连接。在此,该后连杆39可以为螺杆,如图7所示,其可与例如是换挡齿条10设置的螺纹孔101进行螺纹配合连接,并通过锁紧螺母31进行锁紧固定;该前连杆32也可为螺杆,其可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固定在一连接球头上,并通过另一锁紧螺母31进行锁紧固定,该前连杆32可通过连接球头与摇臂5的一端枢转连接。
如图4、图6和图7所示,该后接头37的外壁具有形成环形卡槽的脖颈段371,后接头27通过脖颈段371与换挡外壳13上安装孔131的配合与换挡外壳13卡接固定在一起。该种固定结构在换挡外壳13采用前换挡外壳和后换挡外壳扣合在一起的结构时非常便于安装,具体为:安装孔131由形成于前换挡外壳和后换挡外壳的扣合边缘处的两个半圆形孔位拼接而成,这样即可先将脖颈段371卡接在后换挡外壳的半圆形孔位中,再将前换挡外壳扣合在后换挡外壳上。
为了便于安装前接头35,如图6所示,该前接头35的外壁具有螺纹段351,前接头35穿过软轴支架4上设置的通孔,并通过在软轴支架4的两侧各由一个锁紧螺母7、8与螺纹段351配合的结构锁紧固定在软轴支架4上。
为了保证上述直丝管总成36具有要求的刚度,如图9所示,该直丝管总成36可包括例如是塑料材质的内衬管361,环绕内衬管361布置的一圈直丝管362,及包覆在一圈直丝管362外的例如是尼龙材质的外皮363,一圈直丝管362沿内衬管361的轴向排列设置形成环绕内衬管361的直丝管束,外皮363将直丝管束紧箍在内衬管361的表面上。特别是该直丝管束中的各根直丝管362紧密排列,即相邻直丝管362之间无间隙。
为了保证上述前芯轴33和后芯轴38具有要求的刚度,该芯轴可包括弹簧钢丝,环绕弹簧钢丝布置的一圈镀锌钢丝,及包覆在布置的一圈镀锌钢丝外的外皮,一圈镀锌钢丝沿弹簧钢丝的轴向排列设置形成环绕弹簧钢丝的钢丝束,外皮将钢丝束紧箍在弹簧钢丝的表面上。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取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分离轴、输出轴、传导轴、拨叉、齿套、输出齿轮、传导齿轮,所述输出轴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输出齿轮空套在所述输出轴上,所述齿套可相对滑动地安装在所述输出轴上,所述输出齿轮具有与所述齿套的内花键相适配的结合齿;所述传导轴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传导齿轮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传导轴上,且与所述输出齿轮相啮合;所述分离轴与所述壳体沿所述输出轴的轴向滑动配合连接;所述拨叉固定安装在所述分离轴上,且与所述齿套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力器还包括止动组件,所述止动组件包括止动件、止动弹性件和均形成于所述分离轴上的取力挡止动槽和分离挡止动槽,所述止动件可相对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安装孔中,所述止动件在所述止动弹性件的作用下卡止在所述取力挡止动槽或者所述分离挡止动槽中,其中,所述分离轴运动至使所述止动件卡止在所述取力挡止动槽中的位置对应使齿套的内花键与所述输出齿轮的结合齿相结合的位置,所述分离轴运动至使止动件卡止在所述分离挡止动槽中的位置对应使齿套与所述输出齿轮的结合齿相分离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件为球体,所述取力挡止动槽和所述分离挡止动槽的表面为与所述球体相适配的弧面。
4.一种取力器总成,包括取力器和换挡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力器为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取力器;所述换挡操纵机构包括换挡软轴、换挡器和摇臂,所述摇臂与摇臂支架枢转连接,所述换挡软轴的一端与所述换挡器的直线运动输出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摇臂的一端连接,所述摇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分离轴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力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挡器包括换挡外壳、换挡主轴、换挡手柄、换挡齿轮和作为所述直线运动输出部的换挡齿条,所述换挡主轴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换挡外壳中,所述换挡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换挡主轴上,所述换挡齿条与所述换挡外壳滑动配合连接,所述换挡齿条与所述换挡齿轮相啮合,所述换挡手柄与所述换挡主轴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力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挡主轴为阶梯轴,包括直径顺次减小的第一轴段、第二轴段和第三轴段,所述换挡主轴通过第一轴段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换挡外壳中,所述换挡齿轮在所述换挡外壳中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轴段上;所述第二轴段具有外花键,所述换挡手柄的连接端具有与所述第二轴段的外花键相适配的内花键,所述换挡手柄的连接端套设在所述第二轴段上;所述第三轴段具有外螺纹,所述换挡手柄的连接端通过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三轴段的配合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段与所述锁紧螺母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力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挡软轴包括前接头、后接头和软轴本体,所述后接头安装在所述换挡器的换挡外壳上,所述前接头安装在软轴支架上,所述软轴本体的一端经所述后接头向外伸出与所述直线运动输出部连接,所述后接头内腔形成的前定位台肩与所述软轴本体形成的第一后台阶面构成用于限定所述软轴本体相对所述后接头向外伸出的行程的后伸出行程限定结构,所述后接头内腔形成的前定位台肩与所述软轴本体形成的第二后台阶面构成用于限定所述软轴本体相对所述后接头向内缩回的行程的后缩回行程限定结构;所述软轴本体的另一端经所述前接头向外伸出与所述摇臂的一端连接,所述前接头内腔形成的后定位台肩与所述软轴本体形成的第一前台阶面构成用于限定所述软轴本体相对所述前接头向外伸出的行程的前伸出行程限定结构,所述前接头内腔形成的前定位台肩与所述软轴本体形成的第二前台阶面构成用于限定所述软轴本体相对所述前接头向内缩回的行程的前缩回行程限定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力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轴本体包括从前至后顺次连接在一起的前连杆、前芯轴、直丝管总成、后芯轴和后连杆;所述前连杆与所述前芯轴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前台阶面,所述直丝管总成与所述前芯轴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前台阶面,所述前连杆经所述前接头向外伸出与所述摇臂的一端枢转连接;所述后连杆与所述后芯轴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后台阶面,所述直丝管总成与所述后芯轴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后台阶面,所述后连杆经所述后接头向外伸出与所述直线运动输出部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力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接头的外壁具有形成环形卡槽的脖颈段,所述后接头通过脖颈段与所述换挡外壳上安装孔的配合与所述换挡外壳卡接固定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力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接头的外壁具有螺纹段,所述前接头穿过所述软轴支架上设置的通孔,并通过在所述软轴支架的两侧各由一个锁紧螺母与所述螺纹段配合的结构锁紧固定在所述软轴支架上。
CN201420542133.7U 2014-09-19 2014-09-19 一种取力器及取力器总成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830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42133.7U CN204083071U (zh) 2014-09-19 2014-09-19 一种取力器及取力器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42133.7U CN204083071U (zh) 2014-09-19 2014-09-19 一种取力器及取力器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83071U true CN204083071U (zh) 2015-01-07

Family

ID=52175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42133.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83071U (zh) 2014-09-19 2014-09-19 一种取力器及取力器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8307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5839A (zh) * 2014-09-19 2015-01-07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取力器及取力器总成
CN108050167A (zh) * 2017-12-01 2018-05-18 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结构取力器
CN112727902A (zh) * 2020-12-25 2021-04-30 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柔性连接组件传动的配平机构及方法
CN113757363A (zh) * 2021-08-11 2021-12-07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取力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5839A (zh) * 2014-09-19 2015-01-07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取力器及取力器总成
CN108050167A (zh) * 2017-12-01 2018-05-18 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结构取力器
CN112727902A (zh) * 2020-12-25 2021-04-30 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柔性连接组件传动的配平机构及方法
CN113757363A (zh) * 2021-08-11 2021-12-07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取力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83071U (zh) 一种取力器及取力器总成
EP0028579B1 (en) A compact transmission, including a main transmission and a subtransmission
CN104265839A (zh) 一种取力器及取力器总成
CN103423442A (zh) 用于机动车辆传动系统的致动器结构
CN108569228A (zh) 基于can总线的车辆无人驾驶底盘系统
CN102758913A (zh) 用于操纵具有多个换挡元件的变速器装置的设备
CN203500391U (zh) 取力型变速器
CN201931985U (zh) 轻型机动车的油电混合传动转换器
CN103253082A (zh) 一种驱动桥及工程机械
CN105383458B (zh) 用于作业车辆的驻车制动系统
CN204083203U (zh) 一种取力器换挡器
CN107906194B (zh) 一种换挡助力器变速箱换挡保护系统及其换挡方法
CN203500431U (zh) 取力型多档变速器
CN102079240A (zh) 机动车油电混合传动转换器
CN108223620A (zh) 用于以手动操作致动具有电子离合器致动器的离合器的系统和方法
CN204061854U (zh) 6挡变速箱中间轴三挡齿轮侧面取力器
CN206972907U (zh) 一种用于越野车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换挡力控制系统
CN208221493U (zh) 一种两挡全功率取力器
CN201382146Y (zh) 三位置型换档气缸
CN107989981A (zh) 差速锁操纵装置及车辆
CN203836090U (zh) 一种十二档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
CN201714868U (zh) 一种机动车单向旋转环保节能装置
CN207437686U (zh) 一种取力器
CN202371146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变速器
CN110274001A (zh) 一种电动汽车单向轴承式两档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24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