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23035U - 纤维切断机 - Google Patents

纤维切断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23035U
CN204023035U CN201420482663.7U CN201420482663U CN204023035U CN 204023035 U CN204023035 U CN 204023035U CN 201420482663 U CN201420482663 U CN 201420482663U CN 204023035 U CN204023035 U CN 2040230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terhead
tensile force
endless tow
power set
line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8266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建恒
李书清
尹涛
胡艳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NSUO COMPOSI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NSUO COMPOSI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NSUO COMPOSI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NSUO COMPOSI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48266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230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230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2303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纤维切断机,包括线轮机构、切割机构及位于线轮机构和切割机构之间的张紧机构,线轮机构包括线轮固定架及至少一个固定在线轮固定架上的线轮件,线轮件包括线轮,线轮的外侧套设由待切割的长丝束组成的丝束套,切割机构包括机架、刀盘、用于驱动刀盘转动的第一动力装置、可将长丝束压于刀盘上的压轮及用于调节长丝束张紧力的张紧力调节装置,动力装置、压轮及张紧力调节装置均固定于机架上,张紧力调节装置位于刀盘靠近线轮机构的一侧,压轮位于刀盘远离线轮机构的一侧,动力装置的输出轴与刀盘连接;张紧机构包括张紧轮固定架,张紧轮固定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将长丝束张紧的张紧轮。本实用新型能使长丝束产生时候刀盘切割的张紧力。

Description

纤维切断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短纤维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将长丝束切割成短纤维的纤维切断机。 
背景技术
短纤维,又称为切段纤维,切断工序是短纤维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它是将长丝束经切断机切成的短纤维,然而,现有的切断机在切割长丝束时,线轮和刀盘之间的长丝束有时会出现松弛现象,该现象会导致切断机上的刀盘无法很好的将长丝束切割成短纤维,如果切断机上的刀盘要再次顺利的切割长丝束,需先关闭切断机的启动电源,然后再通过人工的方式将线轮与刀盘之间的长丝束绷紧,以使长丝束产生能适合刀盘切割长丝束的张紧力,这不仅非常费时费力,还大大降低了短纤维的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纤维切断机构,其能通过机械调节的方式使长丝束产生适合刀盘切割的张紧力,从而使得刀盘能快速且精确的将长丝束切割成短纤维,非常省时省力。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纤维切断机,包括: 
线轮机构,包括线轮固定架及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的线轮件,所述线轮件包括线轮,所述线轮的外侧套设由待切割的长丝束组成的丝束套; 
切割机构,包括机架、用于将所述长丝束切割成短纤维的刀盘、用于驱动所述刀盘转动的第一动力装置、可将所述长丝束压于刀盘上的压轮及用于调节所述长丝束张紧力的张紧力调节装置,所述动力装置、所述压轮及所述张紧力调节装置均固定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张紧力调节装置位于所述刀盘靠近所述线轮机构的一侧,所述压轮位于所述刀盘远离所述线轮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动力装置的输出轴与所述刀盘连接; 
张紧机构,位于所述线轮机构和所述切割机构之间,所述张紧机构包括张紧轮固定架,所述张紧轮固定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将长丝束张紧的张紧轮。 
通过张紧机构的设置,可使得长丝束在进入刀盘之前便已得到张紧,并产生了一定的张紧力,便于刀盘对长丝束的切割,通过在机架上设置张紧力调节装置,使得长丝束可产生适合刀盘切割长丝束的张紧力,以避免刀盘因长丝束的张紧力过大而磨损刀片或因长丝束的张紧力偏小而达不到很好的切割的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张紧力调节装置包括圆盘及固定在所述机架上的用于驱动所述圆盘转动的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的输出轴与所述圆盘连接,所述圆盘远离所述第二动力装置的侧面上设置有两个当圆盘转动时可调节所述长丝束张紧力的张紧力调节滚柱 
具体的,长丝束依次绕过两个张紧力调节滚柱,当长丝束产生的张紧力偏小时,将圆盘朝着可使长丝束的张紧力变大的方向转动,即使靠近张紧机构的张紧力调节滚柱能将位于张紧机构和圆盘之间的长丝束绷紧,而使靠近所述刀盘的张紧力调节滚柱能将位于圆盘与刀盘之间的长丝束绷紧,从而达到增大长丝束张紧力的目的,当长丝束的张紧力偏大时,将圆盘朝着可使长丝束张紧力变小的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电机和变速箱,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变速箱的输入轴连接,所述变速箱的输出轴与所述刀盘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张紧机构还包括用于感应所述长丝束张紧力的张力检测装置,所述张力检测装置固定于所述张紧轮固定架上且与所述长丝束接触。 
通过设置张力检测装置,可使得操作人员随时方便的了解到长丝束张紧力的情况,并根据长丝束的张紧力的大小来确定是否要对长丝束的张紧力进行调整。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及所述张力检测装置均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通过设置控制装置,并将第二动力装置及张力检测装置与控制装置连接,使得控制装置能接受来自张力检测装置测得的关于长丝束的张紧力的信号,并根据该信号来控制第二动力装置的启动,以达到自动转动圆盘来调节长丝束的张紧力的目的,非常省时省力,具体的,当长丝束的张紧力需要调整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二动力装置启动,第二动力装置带动圆盘转动,圆盘转动过程中,长丝束的张紧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当张力检测装置感应到长丝束的张紧力变为适合刀盘的张紧力时,张力检测装置会将信号再次传递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再根据该信号及时的控制第二动力装置停止转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压轮远离所述刀盘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压轮与所述刀盘之间距离的调距装置,所述调距装置固定于所述机架上且与所述压轮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线轮包括固定在所述线轮固定架上的转轴及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滚筒,所述滚筒上设置有可将所述丝束套固定在其上的 限位弹片。 
通过在滚筒上设置限位弹片,一方面可使得丝束套稳固于滚筒上,另一方面便于丝束套的拆装。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张紧轮固定架包括支座部及和所述支座部垂直连接的固定板部,所述张紧轮安装于所述固定板部,所述固定板部靠近所述线轮机构的一端设置有引线板,所述引线板与所述张紧轮位于所述固定板部的同一侧面上,所述引线板上设置至少一个引线孔,所述引线孔至所述固定板部的距离小于所述张紧轮的长度,用于防止所述长丝束偏离所述张紧轮。 
优选的,所述引线孔内设置有可避免长丝束与引线板接触的引线套。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架上且位于所述刀盘的出料口的正下方设置有用于收集短纤维的装料盒。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可使所述装料盒做直线运动的导轨。 
导槽和滚轮的设置,有利于装料盒的搬运。 
优选的,所述装料盒的至少一个侧壁上设置有观察窗. 
观察窗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观察装料盒内的装料情况,使得工作人员可根据装料盒内的装料情况及时的更换装料盒。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刀盘包括刀片以及用于安装所述刀片的刀盘本体,所述刀盘本体包括相互同轴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刀盘以及第二刀盘,所述第一刀盘与所述第二刀盘均呈圆盘状结构,所述第一刀盘以及第二刀盘的外圆周表面上相互对应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刀槽,所述刀片安装在所述刀槽内,所述第一刀盘远离所述第二刀盘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刀盘远离所述第一刀盘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刀片沿所述刀盘本体轴向移动的限位元件。 
切割刀片的厚度与刀槽的宽度相对应,使所述切割刀片卡在所述刀槽中,切割刀片沿刀盘本体轴线方向的运动由限位元件进行限制,在所述切割刀片的装夹过程中并不施加可调节的夹紧力,使切割刀片的装卸过程无需对刀盘本体上其它元件进行操作,可直接装取切割刀片,方便切割刀片的拆卸。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纤维切断机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切割精度高、生产效率快等优点,其能使长丝束产生适合刀盘切割的张紧力,使得刀盘能快速且精确的将长丝束切成短纤维,既避免刀盘的刀片因长丝束的张紧力过大易磨损,也避免了刀盘因长丝束的张紧力偏小而不能很好的切割长丝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纤维切断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线轮件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圆盘的一种工作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圆盘的另一种工作状态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刀盘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线轮机构;11、线轮固定架;12、线轮件;121、线轮;1211、转轴;1212、滚筒;1213、限位弹片;122、丝束套; 
2、张紧机构;21、张紧轮固定架;211、支座部;212、固定板部;22、张紧轮;23、引线板;24、张力检测装置; 
3、切割机构;31、机架;32、刀盘;321、第一刀盘;322、第二刀盘;323、刀片;324、刀盘盖板;325、螺栓;326、限位套管;33、第一动力装置;331、 电机;332、变速箱;34、张紧力调节装置;341、第二动力装置;342、圆盘;343、张紧力调节滚柱;35、压轮;36、调距装置;37、装料盒;371、观察窗;38、导轨; 
4、长丝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纤维切断机,包括线轮机构1、切割机构3及位于线轮机构1和切割机构3之间的张紧机构2,线轮机构1包括线轮固定架11及至少一个固定在固定架11上的线轮件12,线轮件12包括线轮121,线轮121的外侧套设由待切割的长丝束4组成的丝束套122,切割机构3包括机架31、用于将长丝束4切割成短纤维的刀盘32、用于驱动刀盘32转动的第一动力装置33、可将长丝束4压于刀盘32上的压轮35及用于调节长丝束4张紧力的的张紧力调节装置34,第一动力装置33、压轮35及张紧力调节装置34均固定于机架31上,张紧力调节装置34位于刀盘32靠近线轮机构1的一侧,压轮35位于刀盘32远离线轮机构1的一侧,第一动力装置33的输出轴与刀盘32连接;张紧机构2包括张紧轮固定架21,张紧轮固定架2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将长丝束4张紧的张紧轮22。 
通过张紧机构2的设置,可使得长丝束4在进入切刀盘32之前便已得到张紧,并产生了一定的张紧力,便于刀盘32对长丝束4的切割,通过在机架31上设置张紧力调节装置34,使得长丝束4可产生适合刀盘32切割长丝束4的张紧力,以避免刀盘32因长丝束4的张紧力过大而磨损刀片323或因长丝束4的张紧力偏小而达不到很好的切割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线轮121为四个,张紧轮22为五个。 
第一动力装置33包括电机331和变速箱332,电机331的输出轴与变速箱332的输入轴连接,变速箱332的输出轴与刀盘32连接。 
张紧力调节装置34包括圆盘342及固定在机架31上的用于驱动圆盘342转动的第二动力装置341,第二动力装置341的输出轴与圆盘342连接,圆盘342远离第二动力装置341的侧面上设置有两个当圆盘342转动时可调节长丝束4张紧力的张紧力调节滚柱343。 
具体的,长丝束4依次绕过两个张紧力调节滚柱343,当长丝束4产生的张紧力偏小时,如图3所示,将圆盘342朝着可使长丝束4的张紧力变大的方向转动,即使靠近张紧机构2的张紧力调节滚柱343能将位于张紧机构2和圆盘342之间的长丝束4绷紧,而使靠近所述刀盘32的张紧力调节滚柱343能将位于圆盘342与刀盘32之间的长丝束4绷紧,从而达到增大长丝束4张紧力的目的,当长丝束4的张紧力偏大时,如图4所示,将圆盘342朝着可使长丝束4张紧力变小的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 
张紧轮固定架21包括支座部211及和支座部211垂直连接的固定板部212,张紧轮22安装于固定板部212上,固定板部212靠近线轮机构1的一端设置有引线板23,引线板23与张紧轮22位于固定板部212的同一侧面上,引线板23上设置至少一个可使长丝束4穿过的引线孔,引线孔内设置有可避免长丝束4与引线板23相接触的引线套,引线孔至固定板部212的距离小于张紧轮22的长度,用于防止长丝束4偏离张紧轮22。 
张紧机构2还包括用于感应长丝束4张紧力的张力检测装置24,张力检测装置24固定于固定板部212靠近切割装置3的一端且与长丝束4接触。 
通过设置张力检测装置24,可使得工作人员方便的了解到到长丝束4的张 紧力的情况,并根据长丝束4的张紧力的大小来确定是否要对长丝束4的张紧力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纤维切断机还包括控制装置,第一动力装置33、第二动力装置341及张力检测装置24均与控制装置连接。 
通过设置控制装置,并将第二动力装置341及张力检测装置24与控制装置连接,使得控制装置能接受来自张力检测装置24测得的关于长丝束4的张紧力的信号,并根据该信号来控制第二动力装置341的启动,以达到自动转动圆盘342来调节长丝束4的张紧力的目的,非常省时省力,具体的,当长丝束4的张紧力需要调整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二动力装置341启动,第二动力装置341带动圆盘342转动,圆盘342转动过程中,长丝束4的张紧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当张力检测装置24感应到长丝束4的张紧力变为适合刀盘32的张紧力时,张力检测装置24会将信号再次传递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再根据该信号及时的控制第二动力装置341停止转动。 
压轮35远离刀盘3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调节压轮35与刀盘32之间距离的调距装置36,调距装置36固定于机架31上且与压轮35连接。 
如图2所示,线轮121包括固定在线轮固定架11上的转轴1211及套设在转轴1211上的滚筒1212,滚筒1212上设置有可将丝束套122固定在其上的限位弹片1213。 
通过在滚筒1212上设置限位弹片1213,一方面可使得丝束套122稳固于滚筒1212上,另一方面便于丝束套122的拆装。 
机架31上且位于刀盘32的出料口的正下方设置有用于收集短纤维的装料盒371,机架31上设置有可使装料盒371做直线运动的导轨38,导轨38的设置,可方便装料盒371对短纤维物料的搬运。 
优选的,装料盒371的至少一个侧壁上设置有观察窗371,观察窗371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观察装料盒371内的装料情况,进而使得工作人员可根据装料盒371内的装料情况及时的更换装料盒371。 
如图5所示,刀盘32包括刀片323以及用于安装刀片232的刀盘本体,刀盘本体包括相互同轴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刀盘321以及第二刀盘322,第一刀盘321与第二刀盘322均呈圆盘状结构,第一刀盘321以及第二刀盘322的外圆周表面上相互对应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刀槽,刀片323安装在刀槽内,第一刀盘321远离第二刀盘322的一侧以及第二刀盘322远离第一刀盘321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刀片323沿刀盘本体轴向移动的限位元件。 
刀片323的厚度与刀槽的宽度相对应,使刀片323卡在刀槽中,刀片323沿刀盘本体轴线方向的运动由限位元件进行限制,在刀片323的装夹过程中并不施加可调节的夹紧力,使刀片323的装卸过程无需对刀盘本体上其它元件进行操作,可直接装取刀片323,方便刀片323的拆卸。 
限位元件为两块刀盘盖板324,两块刀盘盖板324分别设置在刀盘本体的两端,刀盘盖板324通过连接螺栓325与刀盘本体相连。 
第一刀盘321和第二刀盘322通过螺栓325连接,第一刀盘321与第二刀盘322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刀盘321与第二刀盘322之间的距离的限位套管326,限位套管326套设在刀盘固定螺栓325外部。 
工作原理: 
首先,丝束套122上的长丝束4经过五个张紧轮22产生一定的预紧力,然后带有预紧力的长丝束4围绕过两个张紧力调节滚柱343进入切断机的刀盘32中,随后电机331通过变速箱332驱动刀盘32转动,当长丝束4通过刀盘32的旋转移入切断位置时,压轮35将长丝束4压向刀盘32上的刀片323切断, 切断后的短纤维通过刀盘32的出料孔掉落至装料盒371内。在长丝束4的切割过程中,当张力检测装置感应到长丝束4的张紧力不适合刀盘切割时,张力检测装置会将相关信号迅速的传递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该信号启动第二动力装置341带动圆盘342转动,此时,圆盘342的上的两个张紧力调节滚柱343会在圆盘342的转动下作用于长丝束4上并调节长丝束4的张紧力,当长丝束4的张紧力在两个张紧力调节滚柱343的帮助下变为适合刀盘32切割的张紧力时,控制器也接到了张力检测装置发来的长丝束4的张紧力适合刀盘32切割的信号,并根据该信号控制第二动力装置341停止转动,如此,长丝束4的张紧力调节就这样在张力检测装置24、控制装置、第二动力装置341以及圆盘342的帮助下自动完成了,非常省时省力。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纤维切断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轮机构,包括线轮固定架及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的线轮件,所述线轮件包括线轮,所述线轮的外侧套设由待切割的长丝束组成的丝束套;
切割机构,包括机架、用于将所述长丝束切割成短纤维的刀盘、用于驱动所述刀盘转动的第一动力装置、可将所述长丝束压于刀盘上的压轮及用于调节所述长丝束张紧力的张紧力调节装置,所述动力装置、所述压轮及所述张紧力调节装置均固定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张紧力调节装置位于所述刀盘靠近所述线轮机构的一侧,所述压轮位于所述刀盘远离所述线轮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动力装置的输出轴与所述刀盘连接;
张紧机构,位于所述线轮机构和所述切割机构之间,所述张紧机构包括张紧轮固定架,所述张紧轮固定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将长丝束张紧的张紧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切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力调节装置包括圆盘及固定在所述机架上的用于驱动所述圆盘转动的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的输出轴与所述圆盘连接,所述圆盘远离所述第二动力装置的侧面上设置有两个当圆盘转动时可调节所述长丝束张紧力的张紧力调节滚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切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机构还包括用于感应所述长丝束张紧力的张力检测装置,所述张力检测装置固定于所述张紧轮固定架上且与所述长丝束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纤维切断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及所述张力检测装置均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切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轮远离所述刀盘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压轮与所述刀盘之间距离的调距装置,所述调距装置固定于所述机架上且与所述压轮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切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轮包括固定在所述线轮固定架上的转轴及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滚筒,所述滚筒上设置有可将所述丝束套固定在其上的限位弹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切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轮固定架包括支座部及和所述支座部垂直连接的固定板部,所述张紧轮安装于所述固定板部,所述固定板部靠近所述线轮机构的一端设置有引线板,所述引线板与所述张紧轮位于所述固定板部的同一侧面上,所述引线板上设置至少一个引线孔,所述引线孔至所述固定板部的距离小于所述张紧轮的长度,用于防止所述长丝束偏离所述张紧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切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且位于所述刀盘的出料口的正下方设置有用于收集短纤维的装料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纤维切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可使所述装料盒做直线运动的导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切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盘包括刀片以及用于安装所述刀片的刀盘本体,所述刀盘本体包括相互同轴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刀盘以及第二刀盘,所述第一刀盘与所述第二刀盘均呈圆盘状结构,所述第一刀盘以及第二刀盘的外圆周表面上相互对应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刀槽,所述刀片安装在所述刀槽内,所述第一刀盘远离所述第二刀盘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刀盘远离所述第一刀盘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刀片沿所述刀盘本体轴向移动的限位元件。
CN201420482663.7U 2014-08-25 2014-08-25 纤维切断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230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82663.7U CN204023035U (zh) 2014-08-25 2014-08-25 纤维切断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82663.7U CN204023035U (zh) 2014-08-25 2014-08-25 纤维切断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23035U true CN204023035U (zh) 2014-12-17

Family

ID=52062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82663.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23035U (zh) 2014-08-25 2014-08-25 纤维切断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2303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5677A (zh) * 2014-08-25 2014-12-10 东莞市碳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纤维切断机
CN105862212A (zh) * 2016-05-31 2016-08-17 安徽省冠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丝线张力大小的结构
CN108893794A (zh) * 2018-08-14 2018-11-27 安徽和邦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纤维纺丝机的张紧调节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5677A (zh) * 2014-08-25 2014-12-10 东莞市碳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纤维切断机
CN104195677B (zh) * 2014-08-25 2016-08-17 东莞市碳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纤维切断机
CN105862212A (zh) * 2016-05-31 2016-08-17 安徽省冠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丝线张力大小的结构
CN105862212B (zh) * 2016-05-31 2018-06-08 安徽省冠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丝线张力大小的结构
CN108893794A (zh) * 2018-08-14 2018-11-27 安徽和邦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纤维纺丝机的张紧调节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95677B (zh) 纤维切断机
CN201455418U (zh) 导爆管切割机进线装置
CN201565660U (zh) 锂离子电池全自动连续分条机
CN204023035U (zh) 纤维切断机
CN204917405U (zh) 一种胶带的自动切割装置
CN102294704B (zh) 一种印刷用切边机
CN204052443U (zh) 一种金属管校直装置
CN204471234U (zh) 一种自动调压的钢带对中装置
CN210439043U (zh) 用于化纤布生产的截断器
CN103978126A (zh) 自动电缆切割机
CN203817237U (zh) 自动电缆切割机
CN103659929A (zh) 张紧度可调的的带锯切割装置
CN102862240A (zh) 一种金刚线收线系统
CN209408997U (zh) 一种金刚线切片机
CN104493757A (zh) 一种自动调压的钢带对中装置
CN202862423U (zh) 用于多线数控切片机的三张力控制机构
CN207043862U (zh) 一种cnc断刀检测机构
CN106475492B (zh) 一种实用型自动翻转剪线机
CN203279600U (zh) 一种喷灌机速度补偿装置
CN204010833U (zh) Ffc加工装置
CN104772517A (zh) 非晶及纳米晶带材精密剪切机边料自动收集装置
CN201942858U (zh) 经编机布卷切断装置
CN104091649B (zh) Ffc专用贴胶装置
CN203612704U (zh) 薄膜边料在线同步回收装置
CN106694998B (zh) 一种钢板的一体化加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17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