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96235U - 一种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96235U
CN203996235U CN201420257709.5U CN201420257709U CN203996235U CN 203996235 U CN203996235 U CN 203996235U CN 201420257709 U CN201420257709 U CN 201420257709U CN 203996235 U CN203996235 U CN 2039962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vehicle
mass transit
passenger
drive
ru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5770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秋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25770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962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962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9623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该公共交通系统包括搭载乘客的轨道车,轨道车底部设置有支撑车体并带动车体前行的行走系,行走系由转向架组成,该行走系上架设有包覆行走系并带有车厢的车体,转向架下部和两侧包覆有整流罩;所述转向架设置有两组轮对,该轮对包括一对可与行驶轨道相配合的车轮。转向架上设置有驱动所述轮对的牵引电动机,车厢内设置有发电机,通过底板安装有人力驱动发电机的驱动系,所发出的电力驱动行走系沿行驶轨道前行;车厢内配合该驱动系安装有传递乘客驱动力的传动系,并在车厢内部的底板上安装有若干个与驱动系和传动系相配合的乘客座椅。所述车体外表面覆盖太阳能电池板,所生成的电力可驱动轨道车运转。

Description

一种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具体涉及一种人力驱动轨道车,该轨道车由人力脚踏发电装置生成电力,同时还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生成电力,共同驱动轨道车在行驶轨道上行进。
背景技术
当前,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公交、地铁为主,在大中型城市,由于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尤其是工作日的上下班时间,公共交通的压力非常大,车厢内及其拥挤,一方面降低了乘车环境,一方面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式公共交通工具,缓解日渐增加的城市交通压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型汽车已经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虽然方便了人们出行,但是燃油尾气排放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也日渐明显,例如越来越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低碳环保的交通工具出现。
在本申请人所申请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120353675.6)“一种人力驱动轨道车”中,介绍了一种以人力为驱动力的轨道车,该轨道车由人力驱动即可高速行驶,不消耗燃油、燃气等其他能源,实现了低碳环保的要求,乘客数量也较多,运载量比较可观。但是该车辆完全由人力驱动,行驶过程中的驱动力没有合理利用,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能够有效利用的驱动力有限,适合作为娱乐设施、比赛车辆使用,不适合做远距离行驶,作为公共交通工具使用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该公共交通系统设置有搭载乘客的轨道车,轨道车内设置有人力驱动发电装置,乘客在乘坐的同时采用脚踏方式自行发电,驱动轨道车行驶;该轨道车车体外表面大部分面积上设置有太阳能发电装置,可进一步生成驱动电力,为轨道车提供足够的运转电力。通过上述技术手段,该轨道车的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挂上拖车后运载量也很可观,适合作为一种零排放、能源自给自足、低碳环保的新型交通工具,或者某类特殊场所的场内交通工具使用,缓解日益严峻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
一种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包括搭载乘客的轨道车,轨道车底部设置有支撑车体并带动车体前行的行走系,所述行走系由前转向架和后转向架组成,该行走系上架设有包覆行走系并带有车厢的车体,所述转向架下部和两侧包覆有整流罩;所述转向架设置有两组轮对,该轮对包括一对可与行驶轨道相配合的车轮,所述转向架上设置有驱动所述轮对的牵引电动机,车厢内设置有发电机,通过底板安装有人力驱动发电机的驱动系,所发出的电力驱动行走系沿行驶轨道前行;所述车厢内配合该驱动系安装有传递乘客驱动力的传动系,并在车厢内部的底板上安装有若干个与驱动系和传动系相配合的乘客座椅;
所述车体外表面覆盖太阳能电池板,所生成的电力可驱动轨道车运转;
所述轨道车的车头和车尾设置有司机驾驶室,所述公共交通系统还包括供所述轨道车停靠的车站。
进一步,所述行驶轨道的内侧或外侧设置有防护轨道,防护轨道沿行驶轨道的方向铺设,在转向架的构架下部两侧或车体底部两侧设置有与防护轨道配合的挂钩,在轨道车行驶过程中防止轨道车脱轨;所述防护轨道在行驶轨道交叉处设置缺口。
进一步,所述驱动系为传动链带动的链轮组,包括安装在所述车厢内部底板上的驱动系支架,该驱动系支架上安装有主动链轮,在该主动链轮中心部位轴向安装有曲柄脚蹬;驱动系通过传动链向所述发电机传递驱动力。
进一步,所述传动链靠近发电机一侧的链条粗细度大于远离电动机一侧的链条。
进一步,所述驱动系的主动链轮在中心部位安装有单向提供驱动力的棘轮装置,所述脚蹬通过该棘轮装置与所述主动链轮组装。
进一步,每组所述轮对的车轮在中心部位轴向安装有车轮轴,通过所述车轮轴的轴颈架设有转向架构架,所述转向架构架由侧梁夹持横梁构成框架体,所述侧梁与车轮轴的轴颈之间连接有轴箱定位转臂;
所述转向架构架上部设置有中央牵引装置和支撑车体的空气弹簧;
所述前转向架与后转向架结构等同,前、后转向架分别布置在车体的两端。
进一步,在所述驱动系将驱动力传递至发电机之前,设置变速系以调节力矩传递,所述变速系设置有与发电机配合的自动变速箱;所述驾驶室设置有输出电量控制装置以调节轨道车的行驶速度。
进一步,所述牵引电动机通过驱动所述车轮轴旋转进而驱动行走系,所述牵引电动机与车轮轴之间设置有传递力矩的自动变速箱,还设置有自动离合器;所述牵引电动机可在轨道车减速时转换成发电机,在轨道车进行进站减速时将轨道车动能回收,在轨道车进行出站提速时输出至行走系。
进一步,所述侧梁的上部设置有抗蛇行减震器,该抗蛇行减震器一端与侧梁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车体可转动连接,该抗蛇行减震器提供足够阻抗转向架和车体相对回转的阻尼。
进一步,所述轴箱定位转臂一端与所述侧梁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车轮轴轴颈通过轴箱可转动连接,所述轴箱定位转臂与车轮轴轴颈相连接处,在轴箱定位转臂上靠近轴箱的一端设置有垂直减震器和减震弹簧连接所述侧梁。
进一步,所述行走系上设置有气动力驱动的制动系,该制动系包括制动钳,通过摩擦安装在所述车轮轴上的制动盘或车轮上的轮盘对行走系制动。
进一步,所述转向架的轮对设置有动能回收发电机,或动能回收飞轮,在轨道车进行进站减速时将轨道车动能回收,在轨道车进行出站提速时输出至行走系;所述动能回收发电机可转换成电动机使用。
进一步,所述座椅为沿轨道车前行方向的若干列布置,并布置有n行,n 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同行传动系的曲柄脚蹬朝向相同,不同行之间的传动系曲柄脚蹬的朝向按照360°/n的相位差设置,所述脚蹬在主动链轮两侧为平衡驱动力的对称形式,车厢内部各乘客之间的传动系安装在相邻两列座椅之间的位置;在所述车体上面装设有相应的向上侧开启或侧向开启的多个车门。
进一步,所述座椅为沿轨道车前行方向的若干列布置,并布置有n行,n 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所述传动系使用的曲柄脚蹬为非对称形式,同行传动系的曲柄脚蹬在主动链轮两侧对称布置,不同行之间的传动系曲柄脚蹬的朝向按照360°/n的相位差设置,车厢内部各乘客之间的传动系安装在相邻两列座椅之间的位置;在所述车体上面装设有相应的向上侧开启或侧向开启的多个车门。
进一步,所述座椅为沿轨道车前行方向的若干列布置,并布置有n行,n 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所述传动系使用的曲柄脚蹬为非对称形式和平衡驱动力的对称形式的混合形式,车厢内部各乘客之间的传动系安装在相邻两列座椅之间的位置;在所述车体上面装设有相应的向上侧开启或侧向开启的多个车门。
进一步,该轨道车可携带一节以上的拖车,拖车的结构和轨道车相同但不设置司机驾驶室,拖车的转向架为动力形式或非动力形式,动力形式的转向架采用与轨道车相同的结构,非动力形式的转向架不设置牵引电动机;
该轨道车任意两部之间可相互连接。
进一步,两节所述拖车之间或拖车与轨道车之间可共用一个转向架,拖车之间或拖车与轨道车之间设置有铰接装置连接车体。
进一步,所述拖车的转向架的轮对设置有动能回收发电机,或动能回收飞轮,在轨道车进行进站减速时将轨道车动能回收,在轨道车进行出站提速时输出至行走系;所述动能回收发电机可转换成电动机使用。
进一步,所述车体和转向架构架的材料采用轻质材料,该车体前部安装有车灯,并于前部车窗处安装有雨刷;所述车厢内部设置有空调。
进一步,所述车体顶部呈平面、坡度面或弧形面,车体顶部还可以向两侧伸出侧边沿,增大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面积。
进一步,所述车站内的行驶线路段高于车站之间的行驶线路段,轨道车进入车站时轨道车的动能可回收转化成势能;所述车站的顶棚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车站内设置有风力发电装置;所述车站之间的行驶线路两侧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装置。
进一步,所述轨道车和拖车上设置有蓄电池,人力驱动的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和动能回收发电机生成的富余电力储存在蓄电池内, 所储存的电力可驱动轨道车和拖车运转;所述蓄电池储存满后可更换成空蓄电池。
进一步,所述车站设置有乘客上下车信息预先告知系统,该预先告知系统在轨道车和拖车上设置有控制终端,轨道车和拖车上的乘客通过该控制终端选择下车站点;所述预先告知系统在车站内设置有乘客上下车信息提示屏。
进一步,所述控制终端设置有显示屏和信息输入键盘,或设置触摸显示屏。
进一步,所述预先告知系统设置有乘客上下车信息提示灯,设置在乘客上下车屏蔽门处,轨道车和拖车上有乘客在该屏蔽门下车时,或者与该屏蔽门对应的乘客座椅处于空位状态时,相应的信息提示灯预先亮起。
进一步,所述屏蔽门前方设置有乘客等车位,该等车位设置有感应开关,有乘客在此等车时,所述信息提示灯由亮起转为熄灭,感应开关将有无乘客等车的信息传递至所述预先告知系统,并在信息提示屏上显示。
进一步,所述乘客座椅设置有感应开关,没有乘客在座时自动打开,有乘客在座时自动关闭,将有无乘客在座的信息传递至预先告知系统。
进一步,所述轨道车设置有防追尾系统。
进一步,所述动能回收飞轮、动能回收发电机与车轮轴之间设置有传递力矩的自动变速箱,还设置有自动离合器。
进一步,所述整流罩仅包裹转向架的下部,转向架两侧的整流罩由车体构成。
采用上述结构设置的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该系统中的轨道车和拖车的行驶动力主要由人力驱动发电装置,以及车体外表面所设置的太阳能发电装置提供,能够为车辆行驶提供足够的能量,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挂上拖车后运载量也很可观,适合作为一种零排放、能源自给自足、低碳环保的新型交通工具,或者某类特殊场所的场内交通工具使用,缓解日益严峻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
该系统中的轨道车设置有动能回收系统,在车辆进站减速时可以有效回收再利用车辆的动力,与轨道车配套的车站也设置有动能回收系统,车站内的行驶线路段高于车站之间的行驶线路段,轨道车进入车站时轨道车的动能可回收转化成势能,在轨道车进行出站提速时输出至行走系,综合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该公共交通系统车站的顶棚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车站内设置有风力发电装置;车站内设置有蓄电池,车站之间的行驶线路两侧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装置,它们共同发的电力,除供给车站正常运转外,再将富余的电力储存在蓄电池,待有轨道车需要用时,在其停靠车站时,给其更换上,综合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该系统中的轨道车的车体主要构件均采用轻质材料制作,例如碳纤维或工程塑料或铝合金,大大降低了轨道车的重量,提高了行驶速度。
该系统中的轨道车整体高度较低,为一米二左右,相应地重心高度也较低,车体外形采用流线型设计,空气阻力非常小,大大提高了轨道车的速度和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
该系统中的轨道车在轨道上行驶,例如轻轨,大大降低了车轮和路面的摩擦力,提高了行驶速度。
该系统中的轨道车所使用的行驶轨道的内侧或外侧设置有防护轨道,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可以防止车辆脱轨,显著提高了行驶安全性。
该系统设置有乘客上下车信息预先告知系统,包括在轨道车和拖车上设置的控制终端,并且在车站内设置有乘客上下车信息提示屏和提示灯,可以为车站等车的乘客及时提供车上有无乘客下车、有无空座的信息,并引导乘客候车,节省了乘客等待时间,缩短了车辆停靠时间,降低了车辆空载率,提高了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轨道车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轨道车的立体图;
图3(a-h)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车体的截面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转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拖车之间共用转向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a-e)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防脱轨挂钩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驱动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驱动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驱动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h)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驱动系中脚蹬的布局示意图;
图11(a-d)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行走系的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11(e)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发电机的人力驱动部分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12(a-f)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转向架的轮对结构示意图;
图13(a-b)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行驶轨道和防护轨道配合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车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5(a-e)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预先告知系统的原理图。
图中:1.车体、2.车窗、3.车门、4.整流罩、5.防护轨道、6.行驶轨道、7. 防脱轨挂钩。
8.转向架、8-1.牵引电动机、8-2. 中央牵引装置、8-3. 空气弹簧、8-4.横梁、8-5.轮对、8-6.轴箱定位转臂、8-7.侧梁、8-8.抗蛇形减震器。
9.传动链、10.脚蹬、11.主动轮对、12.动能回收发电、电动一体机、13. 动能回收发电机、14. 从动轮对、15.站台屏蔽门、16.上下车信息提示灯、17.链轮、18.座椅、19.等车位、20.拖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到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设计实施例之一,在该实施例中,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包括搭载乘客的轨道车,轨道车在车头设置有司机驾驶室,图1、图2中的车辆是由轨道车、拖车、轨道车组合而成的车辆,该公共交通系统还包括供轨道车停靠的车站,其结构如图14所示。
当仅由单个轨道车行驶时,可以在车头和车尾均设置有司机驾驶室,驾驶室设置有输出电量控制装置以调节轨道车的行驶速度,该装置由司机控制。
轨道车底部设置有支撑车体并带动车体前行的行走系,该行走系由前转向架和后转向架组成,该行走系上架设有包覆行走系并带有车厢的车体1,转向架8的结构如图4所示。
如图4所示,转向架8设置有两组轮对8-5,该轮对8-5包括一对可与行驶轨道6相配合的车轮,转向架8上设置有驱动轮对8-5的牵引电动机8-1,转向架8下部和两侧包覆有整流罩4;整流罩4可以不包裹转向架8两侧,仅包裹转向架8的下部,转向架8两侧的整流罩由车体1构成。行驶轨道6可以由两根轻轨构成。
如图4所示,每组轮对8-5的车轮在中心部位轴向安装有车轮轴,通过车轮轴的轴颈架设有转向架构架,该转向架构架由侧梁8-7夹持横梁8-4构成框架体,侧梁8-7与车轮轴的轴颈之间连接有轴箱定位转臂8-6。
如图4所示,侧梁8-7的上部设置有抗蛇行减震器8-8,该抗蛇行减震器8-8一端与侧梁8-7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车体1可转动连接,该抗蛇行减震器8-8提供足够阻抗转向架和车体1相对回转的阻尼。
如图4所示,轴箱定位转臂8-6一端与所述侧梁8-7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车轮轴轴颈通过轴箱可转动连接,轴箱定位转臂8-6与车轮轴轴颈相连接处,在轴箱定位转臂8-6上靠近轴箱的一端设置有垂直减震器和减震弹簧连接侧梁8-7。
如图4所示,行走系上设置有气动力驱动的制动系,该制动系包括制动钳,通过摩擦安装在车轮轴上的制动盘或车轮上的轮盘对行走系制动。
如图4所示,转向架构架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中央牵引装置8-2,两侧梁8-7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支撑车体的空气弹簧8-3。
在本实施例中,前转向架与后转向架结构等同,前、后转向架分别布置在车体1的两端。
本实施例所使用的驱动电力一部分由乘客自己通过发电装置提供,在车体1的车厢内设置有发电机,通过底板安装有人力驱动发电机的驱动系,所发出的电力驱动行走系沿行驶轨道6前行;车厢内配合该驱动系安装有传递乘客驱动力的传动系,并在车厢内部的底板上安装有若干个与驱动系和传动系相配合的乘客座椅18。
本实施例除了人力驱动发电之外,还设置太阳能发电,在车体1外表面大部分面积上覆盖太阳能电池板,具体可设置在车顶和车体的两侧,包括车门的外表面,所生成的电力可驱动轨道车运转。为了增大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面积,如图3所示,车体1顶部除了可以采用常规的平面、弧形面以外,还可以采用坡度面,车体1顶部还可以向两侧或上方伸出侧边沿。
如图7、图8、图9所示,驱动系为传动链9带动的链轮组,包括安装在车厢内部底板上的驱动系支架,该驱动系支架上安装有主动链轮,在该主动链轮中心部位轴向安装有曲柄脚蹬10;驱动系通过传动链9向发电机(未图示,设计在靠近行走系的一端)传递驱动力。
为了平衡驱动力,避免乘客施加驱动力时造成车体1横向上的摆动,尤其在高速行驶时能够保持车体1的横向平衡,避免产生蛇形运动,脚蹬10可以采用如下布置方式:
第一种,所述座椅为沿轨道车前行方向的若干列布置,如图10中的2列、3列、4列或更多列数,优选2列,并布置有n行,n 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同行传动系的曲柄脚蹬朝向相同,不同行之间的传动系曲柄脚蹬的朝向按照360°/n的相位差设置,所述脚蹬在主动链轮17两侧为平衡驱动力的对称形式,车厢内部各乘客之间的传动系安装在相邻两列座椅之间的位置;在所述车体1上面装设有相应的向上侧开启或侧向开启的多个车门。
第二种,所述座椅为沿轨道车前行方向的若干列布置,并布置有n行,n 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所述传动系使用的曲柄脚蹬为非对称形式,同行传动系的曲柄脚蹬在主动链轮17两侧对称布置,不同行之间的传动系曲柄脚蹬的朝向按照360°/n的相位差设置,车厢内部各乘客之间的传动系安装在相邻两列座椅之间的位置;在所述车体1上面装设有相应的向上侧开启或侧向开启的多个车门。
第三种,所述座椅为沿轨道车前行方向的若干列布置,并布置有n行,n 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所述传动系使用的曲柄脚蹬为非对称形式和平衡驱动力的对称形式的混合形式,混合形式可以采用如图10(e)所示,车厢内部各乘客之间的传动系安装在相邻两列座椅之间的位置;在所述车体1上面装设有相应的向上侧开启或侧向开启的多个车门。
为了提高传动效率,传动链9靠近发电机一侧的链条粗细度大于远离电动机一侧的链条,并且在链轮和传动链外部均可以覆盖防护罩。
为了让乘客能够自由踩踏脚蹬10,驱动系的主动链轮在中心部位安装有单向提供驱动力的棘轮装置(结构类似自行车飞轮),脚蹬10通过该棘轮装置与主动链轮组装。让乘客随意选择是否进行驱动,停止脚踏时可以休息。
为了调节驱动系的驱动力大小,如图11(e)所示,在驱动系将驱动力传递至发电机之前,设置变速系以调节力矩传递,该变速系设置有与发电机配合的变速箱,可以采用固定传动比的齿轮箱或自动变速箱。
为了调节行走系的行驶速度,如图11(a-d)所示,牵引电动机8-1通过驱动车轮轴旋转进而驱动行走系,牵引电动机8-1与车轮轴之间设置有传递力矩的变速箱,可以采用固定传动比的齿轮箱或自动变速箱,两者之间还设置有自动离合器。
由于本实施例的轨道车重量较轻,而且可以高速行驶,出于安全考虑,在行驶轨道6的内侧或外侧设置有防护轨道5,如图3、图4所示,防护轨道5沿行驶轨道6的方向铺设,在转向架8两侧或车体1底部设置有与防护轨道5配合的防脱轨挂钩7,在轨道车行驶过程中防止轨道车脱轨,在防脱轨挂钩7与防护轨道5接触面上设置有多个滑轮,正常行驶时防脱轨挂钩7与防护轨道5可以是不接触的,只有在轨道车有侧翻趋势时才通过接触起作用,当然,防脱轨挂钩7与防护轨道5也可以是一直接触的。图6中箭头所指为防脱轨挂钩7可选择的安装位置。
当行驶轨道6产生交叉时,防护轨道5在行驶轨道6交叉处设置缺口,如图13所示。考虑到防脱轨挂钩7会从另一条行驶轨道6上越过,防脱轨挂钩7的最低点需要高于行驶轨道6的上表面合适高度。
当轨道车行驶在较小半径的曲线段时,考虑到车体1可能会从防护轨道5的上方越过,车体1的最低点需要高于防护轨道5的上表面合适高度。
防脱轨挂钩7的安装位置如图6,优选其中(a) 防脱轨挂钩7安装在转向架8的侧梁8-7的纵向中间位置下部。
为了提高驱动力的有效利用率,如图12所示,转向架8的轮对设置有动能回收发电机13,也可以采用动能回收飞轮,在轨道车进行进站减速时将轨道车动能回收,在轨道车进行出站提速时输出至行走系;该动能回收发电机可转换成电动机使用,如采用动能回收发电、电动一体机12。
而且,轨道车的牵引电动机8-1可在轨道车减速时转换成发电机,在轨道车进行进站减速时将轨道车动能回收,在轨道车进行出站提速时输出至行走系。
动能回收飞轮、动能回收发电机与车轮轴之间设置有传递力矩的自动变速箱,还设置有自动离合器。
在本实施例中,该轨道车可携带一节以上的拖车20,如图14所示,拖车20的结构和轨道车相同但不设置司机驾驶室,拖车20的转向架为动力形式或非动力形式,动力形式的转向架采用与轨道车相同的结构,非动力形式的转向架不设置牵引电动机;如图12所示的组成形式,其中主动轮对11和从动轮对14还可以组合使用;该轨道车任意两部之间也可以相互连接,组成动力较高、速度较快的车辆。
两节拖车20之间可共用一个转向架,相应地拖车20之间设置有铰接装置连接车体1,结构如图5所示。共用一个转向架,万一发生车辆脱轨,能够有效避免拖车20之间的惯性撞击挤压,降低危害性。拖车20与轨道车之间也可共用一个转向架,相应地拖车20与轨道车之间设置有铰接装置连接车体1。
在本实施例中,车体1和转向架8的材料采用轻质材料,如碳纤维、铝合金或工程塑料,以及其他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并具有较轻质量的复合材料,该车体1前部安装有车灯,并于前部车窗处安装有雨刷;所述车厢内部设置有空调。
为了进一步提高驱动力的有效利用率,轨道车所使用的车站内的行驶线路段高于车站之间的行驶线路段,当轨道车进入车站时轨道车的动能可回收转化成势能;车站的顶棚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车站内设置有风力发电装置;车站内设置有蓄电池,车站之间的行驶线路两侧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装置,它们共同发的电力,除供给车站正常运转外,再将富余的电力储存在蓄电池,待有轨道车需要用时,在其停靠车站时,给其更换上,综合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轨道车上设置有蓄电池,人力驱动的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和动能回收发电机生成的富余电力储存在蓄电池内, 所储存的电力可驱动轨道车运转;蓄电池储存满后可更换成空蓄电池。
在本实施例中,车站设置有乘客上下车信息预先告知系统,该预先告知系统在轨道车和拖车上设置有控制终端,轨道车和拖车上的乘客通过该控制终端选择下车站点。预先告知系统的原理图如图16所示,预先告知系统还包括设置在车站内的乘客上下车信息提示屏。
控制终端设置有显示屏和信息输入键盘,或设置触摸显示屏。
如图15、图16所示,预先告知系统设置有乘客上下车信息提示灯,设置在乘客上下车屏蔽门处,如图中所示的上下车信息提示灯16。轨道车在车站停靠时需要停止在正确的位置,保证各个车门3与两侧的屏蔽门对应,当车上有乘客在该站下车或者与该屏蔽门对应的乘客座椅处于空位状态时,相应屏蔽门处的指示灯即会亮起,需要上车的乘客便可以在该处候车。
屏蔽门前方设置有乘客等车位19,该等车位19设置有感应开关,有乘客在此等车时,上下车信息提示灯16由亮起转为熄灭,感应开关将有无乘客等车的信息传递至预先告知系统,并在信息提示屏上显示。该感应开关设置的目的是提醒车站内其他乘客,该屏蔽门处已经有人等车。
乘客座椅设置有感应开关,可采用带复位弹簧的压力开关,没有乘客在座时自动打开,有乘客在座时自动关闭,将有无乘客在座的信息传递至预先告知系统。当有乘客提前下车时,该压力开关也可以将没有乘客的信息传递至预先告知系统,及时更新乘车信息。
为了提高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设置有防追尾系统。
上面所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应该理解为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实用新型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包括搭载乘客的轨道车,轨道车底部设置有支撑车体并带动车体前行的行走系,所述行走系由前转向架和后转向架组成,该行走系上架设有包覆行走系并带有车厢的车体,所述转向架下部和两侧包覆有整流罩;所述转向架设置有两组轮对,该轮对包括一对可与行驶轨道相配合的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架上设置有驱动所述轮对的牵引电动机,车厢内设置有发电机,通过底板安装有人力驱动发电机的驱动系,所发出的电力驱动行走系沿行驶轨道前行;所述车厢内配合该驱动系安装有传递乘客驱动力的传动系,并在车厢内部的底板上安装有若干个与驱动系和传动系相配合的乘客座椅;
所述车体外表面覆盖太阳能电池板,所生成的电力可驱动轨道车运转;
所述轨道车的车头和车尾设置有司机驾驶室,所述公共交通系统还包括供所述轨道车停靠的车站。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轨道的内侧或外侧设置有防护轨道,防护轨道沿行驶轨道的方向铺设,在转向架的构架下部两侧或车体底部两侧设置有与防护轨道配合的挂钩,在轨道车行驶过程中防止轨道车脱轨;所述防护轨道在行驶轨道交叉处设置缺口。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系为传动链带动的链轮组,包括安装在所述车厢内部底板上的驱动系支架,该驱动系支架上安装有主动链轮,在该主动链轮中心部位轴向安装有曲柄脚蹬;驱动系通过传动链向所述发电机传递驱动力。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链靠近发电机一侧的链条粗细度大于远离电动机一侧的链条。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系的主动链轮在中心部位安装有单向提供驱动力的棘轮装置,所述脚蹬通过该棘轮装置与所述主动链轮组装。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轮对的车轮在中心部位轴向安装有车轮轴,通过所述车轮轴的轴颈架设有转向架构架,所述转向架构架由侧梁夹持横梁构成框架体,所述侧梁与车轮轴的轴颈之间连接有轴箱定位转臂;
所述转向架构架上部设置有中央牵引装置和支撑车体的空气弹簧;
所述前转向架与后转向架结构等同,前、后转向架分别布置在车体的两端。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系将驱动力传递至发电机之前,设置变速系以调节力矩传递,所述变速系设置有与发电机配合的自动变速箱;所述驾驶室设置有输出电量控制装置以调节轨道车的行驶速度。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电动机通过驱动所述车轮轴旋转进而驱动行走系,所述牵引电动机与车轮轴之间设置有传递力矩的自动变速箱,还设置有自动离合器;所述牵引电动机可在轨道车减速时转换成发电机,在轨道车进行进站减速时将轨道车动能回收,在轨道车进行出站提速时输出至行走系。
9.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梁的上部设置有抗蛇行减震器,该抗蛇行减震器一端与侧梁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车体可转动连接,该抗蛇行减震器提供足够阻抗转向架和车体相对回转的阻尼。
10.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箱定位转臂一端与所述侧梁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车轮轴轴颈通过轴箱可转动连接,所述轴箱定位转臂与车轮轴轴颈相连接处,在轴箱定位转臂上靠近轴箱的一端设置有垂直减震器和减震弹簧连接所述侧梁。
11.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系上设置有气动力驱动的制动系,该制动系包括制动钳,通过摩擦安装在所述车轮轴上的制动盘或车轮上的轮盘对行走系制动。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的轮对设置有动能回收发电机,或动能回收飞轮,在轨道车进行进站减速时将轨道车动能回收,在轨道车进行出站提速时输出至行走系;所述动能回收发电机可转换成电动机使用。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为沿轨道车前行方向的若干列布置,并布置有n行,n 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同行传动系的曲柄脚蹬朝向相同,不同行之间的传动系曲柄脚蹬的朝向按照360°/n的相位差设置,所述脚蹬在主动链轮两侧为平衡驱动力的对称形式,车厢内部各乘客之间的传动系安装在相邻两列座椅之间的位置;在所述车体上面装设有相应的向上侧开启或侧向开启的多个车门。
1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为沿轨道车前行方向的若干列布置,并布置有n行,n 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所述传动系使用的曲柄脚蹬为非对称形式,同行传动系的曲柄脚蹬在主动链轮两侧对称布置,不同行之间的传动系曲柄脚蹬的朝向按照360°/n的相位差设置,车厢内部各乘客之间的传动系安装在相邻两列座椅之间的位置;在所述车体上面装设有相应的向上侧开启或侧向开启的多个车门。
1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为沿轨道车前行方向的若干列布置,并布置有n行,n 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所述传动系使用的曲柄脚蹬为非对称形式和平衡驱动力的对称形式的混合形式,车厢内部各乘客之间的传动系安装在相邻两列座椅之间的位置;在所述车体上面装设有相应的向上侧开启或侧向开启的多个车门。
1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可携带一节以上的拖车,拖车的结构和轨道车相同但不设置司机驾驶室,拖车的转向架为动力形式或非动力形式,动力形式的转向架采用与轨道车相同的结构,非动力形式的转向架不设置牵引电动机;
该轨道车任意两部之间可相互连接。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两节所述拖车之间或拖车与轨道车之间可共用一个转向架,拖车之间或拖车与轨道车之间设置有铰接装置连接车体。
18.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拖车的转向架的轮对设置有动能回收发电机,或动能回收飞轮,在轨道车进行进站减速时将轨道车动能回收,在轨道车进行出站提速时输出至行走系;所述动能回收发电机可转换成电动机使用。
1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和转向架构架的材料采用轻质材料,该车体前部安装有车灯,并于前部车窗处安装有雨刷;所述车厢内部设置有空调。
2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顶部呈平面、坡度面或弧形面,车体顶部还可以向两侧伸出侧边沿,增大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面积。
2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内的行驶线路段高于车站之间的行驶线路段,轨道车进入车站时轨道车的动能可回收转化成势能;所述车站的顶棚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车站内设置有风力发电装置;所述车站之间的行驶线路两侧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装置。
22. 如权利要求1、12或18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和拖车上设置有蓄电池,人力驱动的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和动能回收发电机生成的富余电力储存在蓄电池内, 所储存的电力可驱动轨道车和拖车运转;所述蓄电池储存满后可更换成空蓄电池。
23. 如权利要求1或16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设置有乘客上下车信息预先告知系统,该预先告知系统在轨道车和拖车上设置有控制终端,轨道车和拖车上的乘客通过该控制终端选择下车站点;所述预先告知系统在车站内设置有乘客上下车信息提示屏。
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终端设置有显示屏和信息输入键盘,或设置触摸显示屏。
25.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告知系统设置有乘客上下车信息提示灯,设置在乘客上下车屏蔽门处,轨道车和拖车上有乘客在该屏蔽门下车时,或者与该屏蔽门对应的乘客座椅处于空位状态时,相应的信息提示灯预先亮起。
26.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门前方设置有乘客等车位,该等车位设置有感应开关,有乘客在此等车时,所述信息提示灯由亮起转为熄灭,感应开关将有无乘客等车的信息传递至所述预先告知系统,并在信息提示屏上显示。
27.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座椅设置有感应开关,没有乘客在座时自动打开,有乘客在座时自动关闭,将有无乘客在座的信息传递至预先告知系统。
2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设置有防追尾系统。
29. 如权利要求12或18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能回收飞轮、动能回收发电机与车轮轴之间设置有传递力矩的自动变速箱,还设置有自动离合器。
3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罩仅包裹转向架的下部,转向架两侧的整流罩由车体构成。
CN201420257709.5U 2014-05-20 2014-05-20 一种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962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57709.5U CN203996235U (zh) 2014-05-20 2014-05-20 一种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57709.5U CN203996235U (zh) 2014-05-20 2014-05-20 一种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96235U true CN203996235U (zh) 2014-12-10

Family

ID=52036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57709.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96235U (zh) 2014-05-20 2014-05-20 一种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9623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14527A (zh) * 2016-08-15 2016-11-16 王珊珊 一种城市交通轨道自行车
CN109501815A (zh) * 2018-12-29 2019-03-22 广州汇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驾驶轻型轨道车交通系统
US10814731B2 (en) * 2016-03-30 2020-10-27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ressing the serpentine instability of railway vehicl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14731B2 (en) * 2016-03-30 2020-10-27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ressing the serpentine instability of railway vehicle
CN106114527A (zh) * 2016-08-15 2016-11-16 王珊珊 一种城市交通轨道自行车
CN109501815A (zh) * 2018-12-29 2019-03-22 广州汇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驾驶轻型轨道车交通系统
CN109501815B (zh) * 2018-12-29 2024-02-27 广州汇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驾驶轻型轨道车交通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39534C (en) Smart mass transit rail system
CN102501858B (zh) 一种窄轨电动机车
CN202863555U (zh) 一种低入口及全桁架结构的高效电动客车底盘
CN107600077A (zh) 悬挂式智能立体轨道交通系统及方法
CN204021174U (zh) 一种便携式电动滑板车
CN102060026A (zh) 轻型交通车辆
CN203996235U (zh) 一种双动力公共交通系统
CN102120459A (zh) 高架宽体电车及其上下车装置和快速逃生装置
CN201736832U (zh) 带有上下车装置和快速逃生装置的高架宽体电车
CN102963228A (zh) 多用途电车
CN205365599U (zh) 一种无接触供电高架公交车
WO2024066826A1 (zh) 一种空中导向柱轨安全节能行车系统
CN205951968U (zh) 一站式超轻型电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CN201849473U (zh) 轻型交通车辆
US3613599A (en) Ground transporation systems
CN106114529A (zh) 一站式超轻型电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CN103264698A (zh) 可载运车辆的多功能复合快轨交通车辆和系统
CN102039899A (zh) 连续运输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CN211256520U (zh) 一种行人道上人客物流两用的交通系统
CN211335974U (zh) 一种无人驾驶无轮车辆系统
CN104163112A (zh) 城市三维轨道交通系统
CN203611980U (zh) 可载运车辆的多功能复合快轨交通车辆和系统
CN201419651Y (zh) 双模双层太阳能旅游观光客车
CN202952985U (zh) 多用途电车
CN106143511B (zh) 无接触供电轨道高架公交车及运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