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95793U - 一种分体式后排座椅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体式后排座椅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95793U
CN203995793U CN201420308046.5U CN201420308046U CN203995793U CN 203995793 U CN203995793 U CN 203995793U CN 201420308046 U CN201420308046 U CN 201420308046U CN 203995793 U CN203995793 U CN 2039957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eens
split type
rear seat
type rear
baff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0804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冉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Group OR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0804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957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957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9579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体式后排座椅及汽车,该分体式后排座椅包括:并排设置的左、右两部分座椅骨架和一连接装置,两部分座椅骨架后背的端部各固定设置有一个套管,连接装置可拆卸地套装在两个套管中,以将两部分座椅骨架连接为一体;其中,连接装置包括有一两端开口的中空腔体和一个在腔体内可活动的卡位部,所述卡位部包括有左、右两个卡位端,所述两个卡位端分别位于腔体两端开口处;在卡位部位于腔体的第一位置时,两个卡位端分别从腔体两端开口处延伸至套管外部,并分别与两个套管的外边缘相卡接;在卡位部活动至腔体的第二位置时,两个卡位端完全退入至腔体两端开口的范围内。该分体式后排座椅解决了汽车碰撞过程中座椅过度翻转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分体式后排座椅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体式后排座椅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全世界汽车的保有量飞速提升,随之而来的是高企的安全交通事故发生率,当汽车在发生猛烈的撞击或紧急刹车时,后排座椅的强度直接影响了后排成员的安全。
2014年,中国将实施GB14167-2013版,这预示大部分乘用车后排中间座椅需要配备三点式安全带,若安全带固定点布置在座椅骨架上。传统的分体式后排座椅骨架通常被分为两部分且可以绕着座椅下方的座椅骨架轴翻转,当汽车发生碰撞时,成员通过安全带拉动后排座椅骨架向前翻转,会产生较大的翻转位移,对乘员不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汽车碰撞时后排座椅过度翻转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体式后排座椅及汽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分体式后排座椅,包括并排设置的左、右两部分座椅骨架和一连接装置,所述两部分座椅骨架后背的端部各固定设置有一个套管,所述连接装置可拆卸地套装在两个套管中,以将两部分座椅骨架连接为一体;
其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有一两端开口的中空腔体和一个在所述中空腔体内可活动的卡位部,所述卡位部包括有左、右两个卡位端,所述两个卡位端分别位于所述中空腔体两端开口处;在所述卡位部位于中空腔体的第一位置时,两个卡位端分别从中空腔体两端开口处延伸至套管外部,并分别与两个套管的外边缘相卡接;在所述卡位部活动至所述中空腔体的第二位置时,两个卡位端完全退入至中空腔体两端开口的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中空腔体包括槽体和挡板,所述槽体为U形板状结构,所述挡板为矩形板状结构,所述槽体与挡板围成矩形筒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卡位部为U形板状结构,所述卡位部还包括一个底部,所述两个卡位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底部的左右两端,所述底部位于所述槽体与挡板围成矩形筒状结构内,所述两个卡位端均向槽体的外部弯折,所述底部上与所述槽体相对的一侧的中心部位设有一个圆柱状的凸起按钮,另一侧相对应的部位设有凹槽;所述槽体上与卡位部底部上的凸起按钮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凸起按钮可以穿过并突出于所述第一通孔且可以在第一通孔内往复运动。
可选地,所述分体式后排座椅还包括一个弹簧引导杆和套设在弹簧引导杆上的弹簧;所述的挡板与所述底部上的凹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与所述的弹簧引导杆直径相等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弹簧的直径且不小于所述弹簧引导杆的直径,所述弹簧引导杆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卡位部底部的凹槽内,另一端插入到所述挡板的第二通孔内,且弹簧引导杆可以在所述第二通孔内往复运动运动。
可选地,所述弹簧位于所述挡板和卡位部底部之间的弹簧引导杆上,且所述弹簧靠近于卡位部底部的一端固定在弹簧引导杆上,靠近于挡板的另一端呈自然状态。
可选地,所述的套管为矩形中空结构。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所述的分体式后排座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分体式后排座椅结构简单,连接分体式后排座椅的连接装置可以方便简单的进行拆装。在分体式后排座椅未连接为一体时,两部分座椅之间互不影响;当需要将两部分座椅连接为一体时,将连接装置组装为一体后整体套入到套管中。卡位部在连接装置中的位置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为卡位部的两个卡位端超出中空腔体两端开口处的范围至卡位端全部卡接在两个套管的外边缘处之间所经过的全部位置,其中两个卡位端全部卡接在两个套管的外边缘处时为极限位置;第二位置为两个卡位端全部退入至中空腔体两端开口范围内时与套管不再卡接时的位置。当卡位部位于第二位置时将连接装置的一端插入到其中一个座椅后背的套管中,将连接装置的另一端插入到另一个座椅后背的套管中;当卡位部位于第一位置的极限位置时,连接装置将分体式后排座椅连接为一体并进行卡锁。
当汽车遇到紧急制动或发生碰撞的情况时,连接为一体的分体式后排座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座椅的翻转位移,避免了对乘员造成较大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分体式后排座椅的骨架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轴向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连接装置解锁状态的示意图。
其中图中:1、两部分座椅骨架;2、连接装置;3、套管;4、中空腔体;5、卡位部;6、卡位端;7、槽体;8、挡板;9、底部;10、凸起按钮;11、凹槽;12、第一通孔;13、弹簧引导杆;14、弹簧;15、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分体式后排座椅包括并排设置的左、右两部分座椅骨架1和一连接装置2,所述两部分座椅骨架1后背的端部各固定设置有一个套管3,所述连接装置2可拆卸地套装在两个套管3中,以将两部分座椅骨架1连接为一体;
其中,所述连接装置2包括有一两端开口的中空腔体4和一个在所述中空腔体4内可活动的卡位部5,所述卡位部5包括有左、右两个卡位端6,所述两个卡位端6分别位于所述中空腔体4两端开口处;在所述卡位部5位于中空腔体4的第一位置时,两个卡位端6分别从中空腔体4两端开口处延伸至套管3外部,并分别与两个套管3的外边缘相卡接;在所述卡位部5活动至所述中空腔体4的第二位置时,两个卡位端6完全退入至中空腔体4两端开口的范围内,与两个套管的外边缘不再卡接。
卡位部5在连接装置2中的位置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可以是卡位部5的两个卡位端6超出中空腔体4两端开口处至两个卡位端6全部卡接在两个套管3的外边缘处之间所经过的全部位置,其中两个卡位端6全部卡接在两个套管3的外边缘处时为极限位置;第二位置为两个卡位端6全部退入至中空腔体4两端开口范围内时且与两个套管的外边缘不再卡接时的位置。当卡位部5位于第二位置时将连接装置2的一端插入到其中一个座椅后背的套管3中,将连接装置2的另一端插入到另一个座椅后背的套管3中,当卡位部5位于第一位置的极限位置时,连接装置2将分体式后排座椅连接为一体并进行卡锁。
如图2~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空腔体4包括槽体7和挡板8,所述槽体7为U形板状结构,所述挡板为矩形板状结构,所述槽体7与挡板8围成矩形筒状结构。槽体7和挡板8所围成的中空腔体4构成整个连接装置2的外围结构插入到座椅后背的套管3中。
继续参见图2~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位部5为U形板状结构,所述卡位部5还包括一个底部9,所述两个卡位端6分别设置在所述底部9的左右两端,所述底部9位于所述槽体与挡板围成矩形筒状结构内,所述两个卡位端6均向槽体7的外部弯折,所述底部9上与所述槽体7相对的一侧的中心部位设有一个圆柱状的凸起按钮10,另一侧相对应的部位设有凹槽11;所述槽体7上与所述底部9上的凸起按钮10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一通孔12,所述凸起按钮10可以穿过并突出于所述第一通孔12且可以在第一通孔12内往复运动。
槽体7和卡位部5连接组成了连接装置2的第一部分,首先将卡位部5与槽体7组装在一起,卡位部5的底部9位于中空腔体4内,卡位部5的两个卡位端6分别向槽体7的外部弯折,最后将底部9的凸起按钮10插入到槽体7上的第一通孔12内,凸起按钮10在第一通孔12内可以往复运动。由于凸起按钮10属于卡位部5的一部分,所以在按压凸起按钮10时,卡位部5能够在中空腔体4内进行灵活的运动。
参见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体式后排座椅还包括一个弹簧引导杆13和套设在弹簧引导杆13上的弹簧14,优选地,弹簧可以为回位弹簧;所述挡板8与所述底部9上的凹槽1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与所述的弹簧引导杆13直径相等的第二通孔15,所述第二通孔15的直径小于所述弹簧14的直径且不小于所述弹簧引导杆13的直径,所述弹簧引导杆13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卡位部底部9的凹槽11内,另一端插入到所述挡板8的第二通孔15内,且弹簧引导杆13可以在所述第二通孔15内往复运动。
继续参见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簧14位于所述挡板8和卡位部底部9之间的弹簧引导杆13上,且所述弹簧14靠近于所述底部9的一端固定在弹簧引导杆13上,靠近于挡板8的另一端呈自然状态。
卡位部5与挡板8的连接组成了连接装置2的第二部分,其中套设有弹簧14的弹簧引导杆13一端插入到卡位部5的凹槽11内,一端插入到挡板8的第二通孔15中;由于弹簧14套设在卡位部5和挡板8中间的弹簧引导杆13上,并且卡位部5上的凸起按钮10、凹槽11和挡板8上的第二通孔15位于一条直线上,当按压凸起按钮10时,卡位部5向中空腔体4内部移动并挤压弹簧引导杆13,又由于弹簧14在靠近卡位部5的一端与弹簧引导杆13相固定,在靠近挡板8的一端呈自然状态,因此弹簧引导杆13向着挡板8方向运动时,弹簧在固定于弹簧引导杆13的一端不发生变形,在呈现自然状态的一端开始受力压缩,弹簧14被挤压在卡位部5和挡板8之间,弹簧引导杆13继续向挡板8外部运动直至卡位部5的卡位端6完全进入到中空腔体4开口的外部范围内;当松开凸起按钮10时,弹簧14复位,弹簧引导杆13向中空腔体4内运动直至弹簧14恢复至自然状态。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套管3为矩形中空结构。
当卡位部5全部退回至中空腔体4开口处的范围时,整个连接装置2处于解锁状态,此时向左或者向右整体移动连接装置2至连接装置2的一端脱离其中一个座椅骨架上的套管3,最后将连接装置从另一个座椅骨架的套管3中取出。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以上所述的分体式后排座椅。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分体式后排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并排设置的左、右两部分座椅骨架和一连接装置,所述两部分座椅骨架后背的端部各固定设置有一个套管,所述连接装置可拆卸地套装在两个套管中,以将两部分座椅骨架连接为一体;
其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有一两端开口的中空腔体和一个在所述中空腔体内可活动的卡位部,所述卡位部包括有左、右两个卡位端,所述两个卡位端分别位于所述中空腔体两端开口处;在所述卡位部位于中空腔体的第一位置时,两个卡位端分别从中空腔体两端开口处延伸至套管外部,并分别与两个套管的外边缘相卡接;在所述卡位部活动至所述中空腔体的第二位置时,两个卡位端完全退入至中空腔体两端开口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后排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体包括槽体和挡板,所述槽体为U形板状结构,所述挡板为矩形板状结构,所述槽体与挡板围成矩形筒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后排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部为U形板状结构,所述卡位部还包括一个底部,所述两个卡位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底部的左右两端,所述底部位于所述槽体与挡板围成矩形筒状结构内,所述两个卡位端均向槽体的外部弯折,所述底部上与所述槽体相对的一侧的中心部位设有一个圆柱状的凸起按钮,另一侧相对应的部位设有凹槽;所述槽体上与所述底部上的凸起按钮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凸起按钮可以穿过并突出于所述第一通孔且可以在第一通孔内往复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体式后排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分体式后排座椅还包括一个弹簧引导杆和套设在弹簧引导杆上的弹簧;所述的挡板与所述底部上的凹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弹簧的直径且不小于所述弹簧引导杆的直径,所述弹簧引导杆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卡位部底部的凹槽内,另一端插入到所述挡板的第二通孔内,且弹簧引导杆可以在所述第二通孔内往复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式后排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位于 所述挡板和卡位部底部之间的弹簧引导杆上,且所述弹簧靠近于所述底部的一端固定在弹簧引导杆上,靠近于挡板的另一端呈自然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后排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为矩形中空结构。
7.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分体式后排座椅。
CN201420308046.5U 2014-06-10 2014-06-10 一种分体式后排座椅及汽车 Expired - Lifetime CN2039957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08046.5U CN203995793U (zh) 2014-06-10 2014-06-10 一种分体式后排座椅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08046.5U CN203995793U (zh) 2014-06-10 2014-06-10 一种分体式后排座椅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95793U true CN203995793U (zh) 2014-12-10

Family

ID=52035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08046.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995793U (zh) 2014-06-10 2014-06-10 一种分体式后排座椅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957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38017A (zh) * 2015-12-16 2016-03-30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座椅靠背防翻转装置和分体座椅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38017A (zh) * 2015-12-16 2016-03-30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座椅靠背防翻转装置和分体座椅
CN105438017B (zh) * 2015-12-16 2017-04-05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座椅靠背防翻转装置和分体座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95793U (zh) 一种分体式后排座椅及汽车
CN109070912A (zh) 牵引和碰撞装置
CN203920556U (zh) 一种汽车雾灯支架
CN201970957U (zh) 安全带高度调节器固定结构
CN102442391B (zh) 电动三轮车的驻车构造
CN207029313U (zh) 一种顶盖后横梁组件
CN203996185U (zh) 一种驻车操纵系统及其手柄解锁机构
CN207106268U (zh) 配备有三点式安全带的商用车后排座椅结构
CN206664319U (zh) 电动车辆的车身前端组件、快充口安装支架和电动车辆
CN203335554U (zh) 童车安全防护架上的连接锁扣
JP2018039511A5 (zh)
CN205632375U (zh) 卡车向远离驾驶员的方向拐弯时的安全装置
CN205097984U (zh) 座椅横梁固定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CN102582484A (zh) 汽车安全防护舱
CN202608858U (zh) 一种汽车安全转向轴
CN207128668U (zh) 全地形车及全地形车坐垫连接结构
CN101746463B (zh) 折叠式自行车
CN201143918Y (zh) 前保险杠骨架结构
CN101891000A (zh) 刹车连动机构
CN213022220U (zh) 一种用于儿童座椅撞击试验的模拟车架防脱牵引接头
CN204249792U (zh) 一种汽车鸥翼门的防撞结构
CN210912105U (zh)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解锁装置
CN212500819U (zh) 一种单边轮轴固定结构及折叠自行车
CN211195741U (zh) 一种三杆式车辆硬牵引装置
CN203237276U (zh) 一种方向盘骨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229

Address after: 101300 Beijing city Shunyi District Shuanghe Street No. 99

Patentee after: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Beijing City Renhe Town Shunyi District Shuanghe Street No. 99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UTOMOBILE RESEARCH GENERAL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17

Address after: 100130 Zhaofe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Zhaofeng industrial base Tongxin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BAIC GROUP ORV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99, Shuanghe Avenue,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