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68330U - 耳挂式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挂式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68330U
CN203968330U CN201420371665.9U CN201420371665U CN203968330U CN 203968330 U CN203968330 U CN 203968330U CN 201420371665 U CN201420371665 U CN 201420371665U CN 203968330 U CN203968330 U CN 2039683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
auricle
earphone
supra
gri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7166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香西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VCKenwoo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VCKenwoo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VCKenwood Corp filed Critical JVCKenwood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683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683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挂式耳机,具备:扬声器单元(SP);容纳扬声器单元(SP),并具有形成有将来自扬声器单元(SP)的声音放出到外部的放音孔(1a2)的格子部(1a1)的主体部(1);连结在主体部(1)的一周缘部的耳挂部(3);以及在相对于格子部(1a1)的延伸方向外侧向比格子部(1a1)更向放音方向突出的耳抵接部(1a4)。该耳挂式耳机构成为:通过将耳挂部(3)挂在耳廓(E)上,耳抵接部(1a4)的外侧面的一部分以格子部(1a1)朝向耳廓侧的方式与耳廓的对耳轮(E4)的内侧抵接,成为耳廓的耳屏(E8)位于与格子部对应的位置的佩戴状态。根据本实用新型,取得即便长时间佩戴也能维持良好佩戴感觉的效果。

Description

耳挂式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挂在耳廓上的耳挂挂架件的耳挂式耳机。
背景技术
具备挂在耳廓上的耳挂挂架的耳挂式耳机为人所知,一个例子记载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33678号公报)中。若耳挂式耳机的耳挂挂架挂在耳廓上,则主体部覆盖住外耳道与耳廓抵接,佩戴姿态稳定。
耳挂式耳机由于在耳廓上的佩戴姿态比较稳定,所以不限用于音乐鉴赏,而是用于众多用途。例如,业务用无线通信用途。在业务用无线通信用途中,与无线电收发两用机等无线设备连接使用。该用途中的耳挂式耳机的佩戴时间相比用于音乐鉴赏极其长,而且通常连续佩戴。
但是,在耳廓E上,在外耳道E7中出口边缘部的头部侧以及出口边缘部的下方侧,作为分别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位具有耳屏E8以及对耳屏E9(参照图8)。耳屏E8以及对耳屏E9是比耳廓E的耳垂E2等较硬、即所谓的具有硬度的突出部位。耳机的与耳廓E抵接的面,无论有无耳垫,在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的平面状的情况下,或者为突出到耳廓E侧的圆顶状的情况下,在佩戴在耳廓E的状态下,耳机的主体部与突出部位(耳屏E8以及对耳屏E9)抵接,存在成为该突出部位被押入状态的情况。如果长时间佩戴耳机,则突出部位在该期间被持续按压,产生不舒服感觉,存在不能维持良好佩戴感觉的可能,希望进行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于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为,提供即便长时间佩戴也能维持良好佩戴感觉的耳挂式耳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结构。
方案1是一种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扬声器单元;
容纳所述扬声器单元,并具有形成有将来自所述扬声器单元的声音放出到外部的放音孔的格子部的主体部;
连结在所述主体部的一周缘部的耳挂部;以及
在相对于所述格子部的延伸方向外侧,比所述格子部更向放音方向突出的耳抵接部,
该耳挂式耳机构成为:
通过将所述耳挂部挂在耳廓上,所述耳抵接部的外侧面的一部分以所述格子部朝向所述耳廓侧的方式与所述耳廓的对耳轮的内侧抵接,
成为以下佩戴状态:所述耳廓的耳屏位于与所述格子部对应的位置。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抵接部形成为包围所述格子部的弧状或者环状。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抵接部从其根部的所述格子部的突出高度形成为从所述一周缘部向远离所述一周缘部的一侧变低。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抵接部以绕转动轴线能够转动180°以上的方式连结。
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周缘部形状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为线对称。
方案6根据方案5所述的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所述耳抵接部和除所述耳抵接部之外的部分分开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取得即便长时间佩戴也能维持良好佩戴感觉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耳挂式耳机实施例的耳机51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耳机51的正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耳机51的后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耳机51的右侧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耳机51的与图4对应的剖视图。
图6(a)、图6(b)是用于说明耳机51中耳挂挂架3的转动的模式俯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耳机51向耳廓E的佩戴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耳廓E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耳机51的主体部1所覆盖的耳廓E的范围的模式图。
图10是图9中S1-S1位置的剖视图。
图11(a)、图11(b)、图11(c)是用于说明向大小不同耳廓E、Ea、Eb的佩戴状态的、图9中S2-S2位置的模式剖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耳机51中使耳抵接部1a4的突出高度Ht恒定的例子的相当于图5的剖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耳抵接部1a4由其他部件构成的耳机51A的模式立体图。
图14(a)、图14(b)是用于说明使耳抵接部1a4为其它方式的变形例的模式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耳挂式耳机,利用优选实施例以及变形例,参照图1~图14(a)、图14(b)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前后左右各方向规定为各图中箭头方向。该方向与处于使用状态的姿态时的方向等没有关系,而是为了易于理解而权宜地进行了规定。
(实施例)
耳挂式耳机的实施例为耳机51,首先,参照图1~图6(a)、图6(b)说明其结构。图1是耳机51的立体图,图2是正视图,图3是后视图,图4是右侧视图,图5是与图4对应的局部剖视图,图6(a)、图6(b)是用于说明左耳使用时和右耳使用时的模式俯视图。
耳机51构成为具备:具有振动板SPa的扬声器单元SP;内表面侧固定有扬声器单元SP的扁平碗状的前壳1a;堵塞前壳1a的后方侧的扁平碗状的后壳1b;一端侧与设在扬声器单元SP后表面的端子部SPb连接而另一端侧从设在后壳1b下方侧周缘部的耳机线孔1c拉出到外部的耳机线C;以覆盖耳机线C的方式插通耳机线孔1c的套筒2;设在前壳1a中上方侧的一周缘部并向上方突出的柱状的连结部1d;连结在连结部1d上的耳挂部3(耳挂挂架3)。在耳机线C上打结形成有防止脱落的线结Ca。
前壳1a和后壳1b通过粘结、熔敷等一体化,形成主体部1。扬声器单元SP以振动板SPa为前壳1a侧的姿态容纳在主体部1的内部。在该例中,主体部1形成为在从后面观察时大致呈正圆形。该从后面观察时的形状不限于正圆形,也可以为长圆、椭圆、三角、矩形等。该从后面观察时的形状由于能够作为商品外观在视觉上加以辨认,因此通常在照顾到功能的同时以设计为优先来加以决定。前壳1a以及后壳1b由树脂形成。材料的例子为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耳挂挂架3形成为大致沿耳廓E(参照图7以及图8)在与头部之间的根部形状的弧状。形成为弧状的角度范围适宜为从连结到主体部1的耳挂挂架3的上方端部位至少到达主体部1下方端部位的180°以上的范围。如果形成为该180°以上的范围,则耳挂挂架3更可靠地挂住耳廓E,佩戴姿态更稳定,因此优选。在耳机51中,如根据图3等所明确的那样,弧的范围形成为180°以上的大约230°。
耳挂挂架3在以扬声器单元SP的轴线CL1为中心时的连结部1d侧的大致100°的范围为POM(聚缩醛)制的芯材被TPE(热塑性弹性体)覆盖的根部3a,剩余的前端侧为仅由TPE形成的前端部3b。
根部3a由于为比TPE刚性高的POM制的芯材,所以在产生某种程度的弹性斥力的同时进行变形。形象地进行表述的话,进行所谓具有硬度的变形。利用该弹性斥力,能够进行相对于耳廓E以适度的作用力对主体部1加力的佩戴。前端部3b比根部3a柔软,容易变形。由此,在使耳挂挂架3变形的同时进行的耳机51向耳廓E的佩戴更加顺畅。另外,在使佩戴的耳朵更换为另一只耳朵时进行的耳挂挂架3的转动时(关于该转动,将在下文表述),容易越过造成干扰的套筒2。
耳机51可以为能够在左右双方的耳朵上佩戴。图1~图4所示的耳机51为该能够在左右双方耳朵上佩戴的例子。因此,耳挂挂架3形成为厚度方向上没有弯曲的二维弧状形状。
对应于振动板SPa的中央部为向前方侧突出的圆顶状,前壳1a的与振动板SPa相对的部位也成为向前方突出的圆顶状的格子部1a1。在格子部1a1上形成有多个向外部放出来自振动板SPa的声音的放音孔1a2。格子部1a1中形成有多个放音孔1a2的区域称为放音部1a3。
在前壳1a,在格子部1a1的延伸方向外侧的部位,形成有比格子部1a1更向作为放音方向的前方突出的耳抵接部1a4。如果使耳抵接部1a4的、从与作为其根部的格子部1a1的边界位置突出的高度为突出高度Ht(参照图5),则耳抵接部1a4例如以突出高度Ht恒定的方式形成(参照图12)。另外,也可以如图1以及图5等所示那样,耳抵接部1a4形成为在圆周方向上延伸,形成为倾斜成耳抵接部1a4的圆周方向的规定位置P1的突出高度Ht1最高,并且越离开规定位置P1(距离越远),突出高度Ht越低。
耳机51中,例如该倾斜角度大致恒定。即、耳抵接部1a4的前端棱线包含在假想平面SF1中。另外,假想平面SF1例如为与扬声器单元SP的轴线CL1斜交的平面。在图4等中,耳抵接部1a4的前端棱线表述为稍向前方突出的曲线状,但是从功能上以及所得到的效果上,可视为实质上与倾斜角度恒定的情况相同。
耳机51中,规定位置P1为主体部1的周缘部的上方端。因此,假想平面SF1为在图5的纸面正交方向延伸的面。更具体地讲,在图5中,在规定了包含转动轴线CL2并且与纸面正交的假想平面SF2时,假想平面SF1相对于假想平面SF2的角度(劣角)仅倾斜角度θa的量。该角度θa的倾斜方向为:在耳机51的佩戴状态下,随着从上方侧向下方侧,耳抵接部1a4从头部HD离开的方向。角度θa没有限定。例如为8~10°。
如上所述,耳机51中,规定位置P1与设有连结部1d的位置一致。此处的一致没有必要准确地一致,只要大致一致即可。
耳机51的耳机线C的拉出方向为下方。具体而言,在与作为连结部1d的突出方向的上方相反的方向被拉出。这是因为耳机51能够佩戴在左右双耳上。在作为左耳和右耳专用的耳机的情况下,该耳机线C的拉出方向不受限定。但是,如果耳机线C在佩戴状态下被拉出到耳廓E的下方侧,则其自然地被拉出,因此优选。
为了使耳机51能够佩戴在左右双方耳朵上,耳挂挂架3除了形成为上述的厚度方向上没有弯曲的二维弧状形状,还在连结部1d转动。具体而言,如作为俯视图的图6(a)以及图6(b)所示,耳挂挂架3在连结部1d以绕作为其轴线的转动轴线CL2至少转动180°的方式连结。
连结部1d中耳挂挂架3的转动方向不受限定,图6(a)中的时针方向(箭头DR2)、逆时针方向(箭头DR3)均可。图6(a)是能够进行左耳佩戴的左耳用转动位置,图6(b)是能够进行右耳佩带的右转动位置。在左转动位置与右转动位置之间的转动中,耳挂挂架3的前端部3b的转动路径上存在套筒2。即,在耳挂挂架3的转动中,套筒2造成干扰。对此,耳挂挂架3尤其是前端部3b形成为极其柔软,因此通过变形能够容易越过套筒2。使耳机51能够佩戴在左右双方耳朵的情况下,如果设定转动轴线CL2与扬声器单元SP的轴线CL1相交,则在左耳和右耳上扬声器单元SP的位置为同等位置,因此优选。
接着,还参照图7~图11(a)、图11(b)、图11(c)说明耳机51佩带在耳廓E的状态。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耳挂挂架3佩戴在左耳的情况进行说明。佩戴在右耳的情况仅仅是左右相反,其他相同。
图7是表示耳机51佩带在耳廓E的立体图。另外,图8表示相对于图7没有佩戴有耳机51状态的耳廓E。图7所示的佩戴状态下,耳挂挂架3容纳在耳廓E中耳轮E1与头部HD之间的凹部,沿着耳廓E的外侧根部悬挂。此处,如上所述,耳挂挂架3的形成为弧状的范围为大约230°,因此,前端部3b的前端附近到达耳垂E2与头部HD之间。
耳廓E以相对于头部HD越向后头部侧越离开的方式立起突出。因此,挂在耳廓E的耳挂挂架3相对于主体部1在厚度方向(参照图4的箭头DR1)以三维形式变形。因此,在耳挂挂架3产生使该变形复原的弹性斥力,利用该弹性斥力,主体部1以与耳挂挂架3之间夹持耳轮E1的方式被向耳廓E侧加力。该作用力也有助于耳机51向耳廓E的稳定佩戴。
在佩戴状态下,连结部1d位于耳轮根E3的脸侧端部附近。耳机线C沿着耳垂E2向下方拉出。因此,耳机51在佩戴状态下成为倾斜成转动轴线CL2的上方侧接近脸侧的姿态。
主体部1的外形形状以及尺寸如下设定:在佩戴状态下,上方侧大致容纳在作为对耳轮E4的脸侧凹部的耳甲艇E5与耳甲腔E6,即耳抵接部1a4的外侧面的一部分与对耳轮E4的内侧相接触,并且,覆盖外耳道E7、在外耳道E7的脸侧在从头部HD离开方向上突出的耳屏E8、在外耳道E7的下方侧在从头部HD离开方向上突出的对耳屏E9。
图9是图7中的向视Y1图,是模式性表示主体部1所覆盖的耳廓E的范围的图。图9中的耳廓E记载为作为耳机51设计基准的最普遍可想到的大小。主体部1中的实线相当于外形线条,其内侧的点划线所示的线LN1表示的是耳抵接部1a4与根部的格子部1a1连接的线条。即,线LN1所包围的范围相当于与格子部1a1对应的范围。
如图9所示,在耳机51的佩戴状态下,耳屏E8位于与被耳抵接部1a4包围的格子部1a1对应的范围内。在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耳抵接部1a4,格子部1a1位于以从头部HD离开方式凹下的位置。因此,耳屏E8成为与格子部1a1不抵接的状态、或者以比以往少的变形量抵接的状态。
该耳屏E8与格子部1a1的高度位置关系表示在图10中。图10是图9中S1-S1位置的模式剖视图。
如图10所示,格子部1a1相对于耳抵接部1a4的前端部位形成为以从头部HD离开的方式凹下,在佩戴状态下,耳屏E8进入该凹部。由此,耳机51相比现有耳机的、没有耳抵接部1a4而格子部1a1为平面或者在耳廓E侧突出为圆顶状的抵接面位置(平面的情况以线LN2举例表示),作为突出部位的耳屏E8不产生变形,或者即使产生变形也仅仅是稍微的变形。
如上所述,耳机51的主体部1形成为在比具有放音部1a3的格子部1a1靠径向的外侧具有比格子部1a1更向放音方向突出的耳抵接部1a4。另外,主体部1形成为,在耳机51的佩戴状态下,作为突出部位的耳屏E8位于相对于耳抵接部1a4在从头部HD离开方向上凹下的格子部1a1所对应的位置。由此,耳机51即使长时间使用也难以产生不舒服感觉,可维持良好的佩戴感觉。
耳抵接部1a4的突出高度Ht越大(高),耳屏E8与格子部1a1抵接的可能性越低,即使抵接到变形量也少。
但是,耳廓E的大小因人而异。尤其是在将耳机51佩带在耳廓E的状态下,与耳抵接部1a4的下方端部对应的耳廓E的部位的差异较大。
如图9所示,耳机51中,对于作为基准大小的耳廓E,主体部1的下方端部对应于对耳屏E9的位置。这是由于,从主体部1的后方观察时从设计的观点大致为圆形,主体部1的上方侧大致容纳在作为对耳轮E4的脸侧凹部的耳甲艇E5与耳甲腔E6。对耳屏E9由于为突出部位,因此具有由于耳廓E的大小差异导致佩戴感觉产生很大差异的情况,期待减少由该差异引起的佩戴感觉的差异,消除个人差异,得到尽可能良好的佩戴感觉。
于是,适宜将耳机51的耳抵接部1a4形成为将格子部1a1基本整周包围的弧状、或者完全整周包围的环状,并且使相对于格子部1a1的突出高度Ht在设有连结部1d的圆周方向位置上最大,越离开连结部1d越低。由此,能够良好地减少由于耳廓E的大小差异导致的佩戴感觉的差异。参照图11(a)~图11(c)对此进行说明。
图11(a)~图11(c)是将耳机51佩带在耳廓E的佩戴状态下图9的S2-S2位置的模式剖视图。图11(a)表示作为设计基准的大小的耳廓E上的佩戴状态,图11(b)表示比耳廓E小的耳廓Ea上的佩戴状态,图11(c)表示比耳廓E大的耳廓Eb上的佩戴状态。
通常,在耳挂式耳机中,佩戴状态下的姿态大致由耳挂挂架3的形状和主体部1中耳挂挂架3所连结的连结部1d附近的形状决定。这在耳机51中也同样。于是,在图11(a)~图11(c)中,为了易于理解,使各假想平面SF2的位置和朝向相同来进行说明。
图11(a)~图11(c)中,设耳抵接部1a4中前端棱线的上方端与耳廓E抵接的位置为位置P2,设定与假想平面SF2平行的通过位置P2的假想平面SF2A。此时,包含耳抵接部1a4的前端棱线的假想平面SF1相对于假想平面SF2倾斜角度θa的量,因此,耳抵接部1a4的下端的位置P3位于比假想平面SF2A靠后方侧。
例如,图11(a)所示的作为基准尺寸的耳廓E的情况下,位置P3位于对耳屏E9的下方侧部位,不抵接,而是产生稍微的间隙。即,即使长时间佩戴耳机51,主体部1的下方侧也不与作为突出部位的对耳屏E9抵接,也不会对其加力。因此,即使长时间佩戴耳机51也能维持良好的佩戴感觉。
图11(b)所示的小耳廓Ea的情况下,位置P3位于比对耳屏E9靠下方的耳垂E2的部分,耳抵接部1a4与耳垂E2抵接。在此,耳垂E2为极其柔软且容易变形的部位,因此即使长时间佩戴耳机51,也难以产生不舒服感觉,可维持较良好的佩戴。
图11(c)所示的大耳廓Eb的情况下,位置P3位于与耳甲腔E6对应的位置。耳甲腔E6为凹下部位,因此以角度θa以从耳廓E离开方式倾斜的主体部1的下方部位不与耳廓E抵接。由此,即使长时间佩戴耳机51,主体部1的下方侧也不与突出部位抵接,也不对其加力。因此,即使长时间佩戴也能维持良好的佩戴感觉。
像这样,耳机51形成为将格子部1a1大致整周包围的弧状、或者完全整周包围的环状,并且使相对于格子部1a1的突出高度Ht形成为在设有连结部1d的圆周方向位置上最大,从连结部1d沿着耳抵接部1a4的延伸方向离得越远越小,因此,不论耳廓E大小如何,即使长时间佩戴也能维持良好的佩戴感觉。
另外,在耳机51向耳廓E佩戴时,使耳挂挂架3向图4的箭头DR1方向弯曲的同时,使耳轮E1以在耳挂挂架3与作为耳抵接部1a4的下端位置的位置P3之间从其上方侧通过的方式插入。此处,耳抵接部1a4的突出高度Ht形成为从连结部1d沿着耳抵接部1a4的延伸方向离得越远越低,则即使在使耳挂挂架3不弯曲的状态下,在耳抵接部1a4的下端部位与耳挂挂架3之间也会产生某种程度的间隙,因此容易插入耳轮E1。另外,插入时耳挂挂架3的变形量也不用太大。即,耳机51向耳廓E的佩戴更容易。
另外,如图4所示,耳机51的连结部1d前方侧的棱线在区域AR1中与假想平面SF2大致平行。区域AR1的下方端为相当于耳抵接部1a4上端的位置P2,上方端为连结部1d的上端位置P4。在佩戴状态下,该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区域AR1与头部HD以紧贴的方式抵接,因此耳机51难以产生以主体部1的位置P2为中心的转动(箭头DR4),佩戴姿态更稳定。
耳机51在比格子部1a1靠径向外侧具有比格子部1a1更向放音方向突出的耳抵接部1a4。在格子部1a1为圆顶状的情况下,在轴线CL1方向最突出的部位不超过假想平面SF1。由此,即使在掉落在地面等的耳机51被鞋从上方误踩踏的情况下,与地面或者鞋底抵接的不是格子部1a1而是耳抵接部1a4。即,由于格子部1a1上贯穿设置有多个放音孔1a2,所以相比没有贯穿设置放音孔的情况强度有所下降,格子部1a1不会受到过大的力,而是由强度较高的耳抵接部1a4受力。因此,耳机51的格子部1a1破损的可能性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限定为上述的构成,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为以下所示的变形例。
在实施例中,说明了耳抵接部1a4与前壳1a形成为一体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为使耳抵接部1a4和主体部1的除耳抵接部1a4之外的部分分开形成的耳机51A。如图13所示,耳机51A由相对于主体部1除去了耳抵接部1a4对应部分的形状的主体部1A和对应于耳抵接部1a4形状的耳抵接体1a4A组合构成。该组合的结构能够适用粘结、熔敷、嵌合安装等公知方法。耳抵接体1a4A上以连结部1d不造成干扰的方式形成有避让部N。图13中,作为耳抵接体1a4A,举例表示了突出高度Ht以在圆周方向大致恒定的方式形成的耳抵接体1a4A1和突出高度Ht从连结部1d侧离得越远则越低的耳抵接体1a4A2。
耳抵接体1a4A可以与耳机51A同样地由ABS、弹性体等树脂材料形成。另外,也可以由硅橡胶等橡胶材料形成。耳抵接体1a4A可相对于主体部1A自如拆装。在自由拆装的情况下,可以由聚氨酯泡沫等泡沫材料形成,作为耳垫发挥作用。在业务用无线通信用途中,由于要求还设想到雨中使用的防水性能或者防滴性能,因此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性能来选择材料。在该观点上,如实施例中说明的那样,优选耳抵接部1a4与树脂制的前壳1a形成为一体。
耳抵接部1a4不限定为形成为将格子部1a大致整周包围的弧状、或者完全在整周包围的环状。作为弧状的例子,可以为图14(a)所示那样部分形成的弧状。另外,也可如图14(b)所示,为在圆周方向上分离的多个柱状耳抵接部1e。耳机51在能够左右双耳佩戴的情况下,主体部1的从后面观察时的周缘部形状也可以相对于转动轴线CL2为线对称。由此,在右耳和左耳的佩戴感觉相同。
上述实施例以及各变形例能够在可能的范围内相互自由组合。

Claims (6)

1.一种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扬声器单元;
容纳所述扬声器单元,并具有形成有将来自所述扬声器单元的声音放出到外部的放音孔的格子部的主体部;
连结在所述主体部的一周缘部的耳挂部;以及
在相对于所述格子部的延伸方向外侧,比所述格子部更向放音方向突出的耳抵接部,
该耳挂式耳机构成为:
通过将所述耳挂部挂在耳廓上,所述耳抵接部的外侧面的一部分以所述格子部朝向所述耳廓侧的方式与所述耳廓的对耳轮的内侧抵接,
成为以下佩戴状态:所述耳廓的耳屏位于与所述格子部对应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抵接部形成为包围所述格子部的弧状或者环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抵接部从其根部的所述格子部的突出高度形成为从所述一周缘部向远离所述一周缘部的一侧变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抵接部以绕转动轴线能够转动180°以上的方式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周缘部形状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为线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挂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所述耳抵接部和除所述耳抵接部之外的部分分开形成。
CN201420371665.9U 2013-09-30 2014-07-07 耳挂式耳机 Active CN20396833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3256A JP6107581B2 (ja) 2013-09-30 2013-09-30 耳掛け式ヘッドホン
JP2013-203256 2013-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68330U true CN203968330U (zh) 2014-11-26

Family

ID=51928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71665.9U Active CN203968330U (zh) 2013-09-30 2014-07-07 耳挂式耳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07581B2 (zh)
CN (1) CN203968330U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7719A (zh) * 2019-09-24 2021-04-09 Jvc建伍株式会社 耳机以及耳机的支承件
WO2022021986A1 (zh) * 2020-07-29 2022-02-03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声学装置及其组件
CN115529527A (zh) * 2022-11-28 2022-12-27 东莞市云仕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挂耳式耳机
CN115550783A (zh) * 2022-09-30 2022-12-30 东莞市猎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放式耳机
US11902734B1 (en) 2022-10-28 2024-02-13 Shenzhen Shokz Co., Ltd. Open earphones
US11968489B1 (en) 2022-10-28 2024-04-23 Shenzhen Shokz Co., Ltd. Earphones
US11974084B1 (en) 2022-10-28 2024-04-30 Shenzhen Shokz Co., Ltd. Earphones
WO2024087439A1 (zh) * 2022-10-28 2024-05-02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放式耳机
WO2024087908A1 (zh) * 2022-10-28 2024-05-02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WO2024087485A1 (zh) * 2022-10-28 2024-05-02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530725A (ja) 2020-07-29 2023-07-19 シェンツェン・ショックス・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イヤホン
WO2024045046A1 (zh) * 2022-08-31 2024-03-07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117956367A (zh) * 2022-10-28 2024-04-30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放式耳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6489U (ja) * 1981-03-14 1983-01-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耳掛け式音響変換装置
JP3865653B2 (ja) * 2002-05-14 2007-01-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ヘッドホン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7719A (zh) * 2019-09-24 2021-04-09 Jvc建伍株式会社 耳机以及耳机的支承件
CN112637719B (zh) * 2019-09-24 2024-05-10 Jvc建伍株式会社 耳机以及耳机的支承件
WO2022021986A1 (zh) * 2020-07-29 2022-02-03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声学装置及其组件
WO2024066557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东莞市猎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放式耳机
CN115550783B (zh) * 2022-09-30 2023-10-31 东莞市猎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放式耳机
CN115550783A (zh) * 2022-09-30 2022-12-30 东莞市猎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放式耳机
US11902734B1 (en) 2022-10-28 2024-02-13 Shenzhen Shokz Co., Ltd. Open earphones
US11968489B1 (en) 2022-10-28 2024-04-23 Shenzhen Shokz Co., Ltd. Earphones
US11974084B1 (en) 2022-10-28 2024-04-30 Shenzhen Shokz Co., Ltd. Earphones
WO2024087439A1 (zh) * 2022-10-28 2024-05-02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放式耳机
WO2024087908A1 (zh) * 2022-10-28 2024-05-02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WO2024087485A1 (zh) * 2022-10-28 2024-05-02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115529527A (zh) * 2022-11-28 2022-12-27 东莞市云仕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挂耳式耳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70468A (ja) 2015-04-13
JP6107581B2 (ja) 2017-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68330U (zh) 耳挂式耳机
BR122022026446A2 (pt) Fone de ouvido
CN102027760A (zh) 耳挂和耳塞式耳机
CN105392080A (zh) 一种新型自适应耳套
CN105578335A (zh) 一种双无线耳机
WO2010035358A1 (ja) イヤホン
CN204559839U (zh) 耳挂式耳机、耳挂式耳麦及耳挂挂架
CN1797070B (zh) 眼镜用耳托
CN205305064U (zh) 一种新型自适应耳套
CN204539469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架
CN103237278B (zh) 头戴耳机自适应耳壳结构
CN209358744U (zh) 一种耳罩及使用该耳罩的头戴式耳机
JP5806272B2 (ja) イヤーフック
CN206164779U (zh) 一种佩戴舒适的蓝牙耳机
CN202551283U (zh) 一种入耳式耳机的耳塞套
CN206350130U (zh) 一种耳机套及蓝牙耳机
CN116132867A (zh) 耳机
CN205510341U (zh) 旋转式耳机
JP2012015690A (ja) ヘッドホン
CN212344028U (zh) 一种颈挂式耳机
CN203289616U (zh) 头戴耳机自适应耳壳结构
CN205071279U (zh) 一种耳机耳帽
CN218450465U (zh) 一种壳体可随线变向的有线耳机
JP6028463B2 (ja) ヘッドホン
CN211509261U (zh) 防疲劳无线单耳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