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68632U - 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68632U
CN203868632U CN201420283006.XU CN201420283006U CN203868632U CN 203868632 U CN203868632 U CN 203868632U CN 201420283006 U CN201420283006 U CN 201420283006U CN 203868632 U CN203868632 U CN 2038686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subarea
support device
fixing part
suppor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8300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子锋
任妍
吴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28300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68632U/zh
Priority to PCT/CN2014/087595 priority patent/WO2015180333A1/zh
Priority to US14/436,226 priority patent/US970921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686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6863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20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 F16M11/22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with approximately constant height, e.g. with constant length of column or of le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16Details concerning attachment of head-supporting legs, with or without actuation of locking member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17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with operator interface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通过该支撑装置可缓冲背壳自身的向前向下的内应力,增加背壳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上的至少一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至少包括与待支撑的背壳相接触的支撑部;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面向所述背壳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包括平行于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第一子区和与所述第一子区远离所述上表面一侧相交的第二子区、且所述第二子区沿远离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方向倾斜;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相交处的第一固定部和位于所述第二子区的第二固定部。用于支撑装置以及包括该支撑装置的显示装置的制备。

Description

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显示装置中,需要通过背壳来承载相应的显示部件及电路系统,并支撑与显示部件及电路系统相匹配的一些配套的结构件,因此,背壳是显示装置中尤为重要的结构件,其自身的结构稳定性和强度将影响到整个显示装置的外观和可靠性。
由于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逐渐趋于大尺寸和超薄化的发展,相应地,背壳的整体厚度也越薄、且尺寸也越大。这就使得背壳的结构稳定性和整体强度降低,容易发生整体翘曲凹陷,影响显示装置的外观和可靠性。
例如,在现有技术中,背壳通常是是通过如图1所示的支撑装置01中的锁附螺丝孔02及相应的锁附螺丝来固定并支撑背壳及背壳承载的相应部件。相应的,如图2(a)和图2(b)所示,背壳03与图1中所示的支撑装置01相接触的区域为图2(a)和图2(b)中的虚线框,其中,背壳03上与锁附螺丝相对应处将产生支点,选取背壳上的任意质点A作为分析对象,可以将远离地面方向的其中一个支点定义为受力点(图中标记为B1),将靠近地面方向的其中一个支点定义为支撑点(图中标记为B2)。
在图2(a)中可以看出,由于质点A受到向下的重力G,重力G相对于支撑点B2的方向及其垂直方向上可以分解成两个分力f1和f2。其中,f1将产生力矩有向下旋转运行的趋势。
同理,在图2(b)中也可以看出,质点A受到的重力G产生的分力f1同样会产生力矩,从而使得背壳整体有向前旋转运行的趋势。
基于此,可以分析出整个背壳相对于支撑点B2而言有向前向下的内应力,而随着背壳尺寸越大,厚度越薄,背壳内部所受到的内应力将同步增大。如图3所示,随着显示装置使用时间的增加,背壳03在内应力持续作用下,材料将逐步老化,背壳03将产生向内部的凹陷变形;并且,参考图1所示,由于背壳与支撑装置相接触,背壳中的内应力能过接触作用在支撑装置上,使支撑装置和背壳成为一体,受到向下向前的应力从而产生向前倾的趋势,严重影响显示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往往是通过选用原材价格更为昂贵的高强度材料,来达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背壳内部的应力集中现象,这就使得背壳的原材和相应地制备加工成本显著增加。
基于此,如何更有效地保持大尺寸、超薄化背壳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和强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通过该支撑装置可缓冲背壳自身的向前向下的内应力,增加背壳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上的至少一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至少包括与待支撑的背壳相接触的支撑部;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面向所述背壳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包括平行于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第一子区和与所述第一子区远离所述上表面一侧相交的第二子区、且所述第二子区沿远离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方向倾斜;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相交处的第一固定部和位于所述第二子区的第二定固定部。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子区的多个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方向均面向所述背壳;所述支撑部还包括连接相邻的所述凹槽的多个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还包括远离所述上表面的第一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子区通过第一棱边相交;所述第一侧面包括与所述第一棱边相连的第一边和第二边、且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对设置;所述支撑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子区相交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一边相对设置的第三边;其中,所述第一边小于所述第二边、且所述第二边小于所述第三边。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一侧面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定位孔和与所述第一定位孔对应的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第二定位孔和与所述第二定位孔对应的第二定位件。
在上述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支撑件还包括支撑柱和连接部;其中,所述支撑柱与所述上表面相连;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支撑部。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垂直于所述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平行于所述上表面。
在上述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支撑部、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支撑柱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所述支撑件;其中,每个所述支撑件中的所述第二边相对靠近,每个所述支撑件中的所述第一边相对远离设置。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壳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背壳包括与所述支撑装置中的第一固定部相对应的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支撑装置中的第二固定部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部。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支撑装置中,在所述支撑部未通过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与背壳相固定之前,第一子区与待固定的背壳相接触,即所述第一子区平行于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相应地,所述第二子区与背壳没有接触,且与背壳之间具有一定间隙,即所述第二子区沿远离背壳的方向倾斜。
这样以来,一方面,通过所述第一固定部将所述第一子区与背壳相固定,可使所述第一子区为背壳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同时,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将所述第二子区扭曲至与背壳相接触以使二者相互接触而固定后;由于固定之前,所述第二子区与背壳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所述第二子区扭曲至与背壳相接触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二子区的内部将产生一个与扭曲方向相反的内应力,即所述第二子区存在向后(即背离背壳的方向)向上的回弹趋势,使得所述支撑部整体将产生一个与背壳内部应力方向相反的内应力,从而缓冲由于背壳中的内应力而产生的向下向前(即面向显示方向)的前倾趋势,增加背壳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从而保证了背壳整体的平整度。
另一方面,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支撑装置即可缓冲背壳自身的向前向下的内应力,增加背壳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无需选用原材价格更为昂贵的高强度材料制备背壳,降低了应用于大尺寸、超薄化显示装置中的背壳结构的制备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与图1中的支撑装置相对应的背壳的受力分析后视图;
图2(b)为与图1中的支撑装置相对应的背壳的受力分析侧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发生整体变形的变化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装置中的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支撑装置;02-锁附螺丝孔;03-背壳;10-底座;110-上表面;20-支撑件;210-支撑部;211-接触面;211a-第一子区;211b-第二子区;212-第一固定部(定位孔);213-第二固定部(定位孔);214-凹槽;215-加强筋;216-第一侧面;217-第二侧面;220-支撑柱;230-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01,如图4所示,所述支撑装置01包括底座10,还包括位于所述底座10的上表面110上的至少一个支撑件20;所述支撑件20至少包括与待支撑的背壳相接触的支撑部210。
其中,所述支撑部210包括:面向所述背壳的接触面211;所述接触面211包括平行于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第一子区211a和与所述第一子区211a远离所述上表面一侧相交的第二子区211b、且所述第二子区211b沿远离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方向倾斜;位于所述第一子区211a和所述第二子区211b相交处的第一固定部212和位于所述第二子区211b的第二固定部213。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所述第二子区211b沿远离所述背壳的方向倾斜的角度范围做限定,应根据所述支撑件20采用的材料的产生的应力大小灵活调整。
第二、在所述支撑装置01中,所述底座10通常放置在平面物件上,例如桌子的上表面。因此,所述支撑件20例如可以采用垂直于所述底座10的所述上表面110的方式设置,以使所述支撑件20整体更为牢固。
所述第一固定部21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13的作用是将所述支撑部210与待固定的所述背壳连接在一起,从而通过所述支撑装置01使所述背壳、以及通过所述背壳承载的显示部件、电路系统,配套的结构件等稳定地放置于平面之上。
因此,所述第一固定部212位于所述第一子区211a和所述第二子区211b的相交处的作用是使所述第一子区211a与背壳相接触后,同时还可为所述第二子区211b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213扭曲至与背壳相接触提供一定的支撑力。
由于在所述支撑部210未通过所述第一定固定部21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13与所述背壳相固定之前,第一子区211a与待固定的所述背壳相接触,即所述第一子区211a垂直于所述上表面110,相应地,所述第二子区211b与所述背壳没有接触,且与所述背壳之间具有一定间隙,即所述第二子区211b沿远离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方向倾斜。
这样以来,一方面,通过所述第一固定部212将所述第一子区211a与背壳相固定,可使所述第一子区211a为背壳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同时,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213将所述第二子区211b扭曲至与背壳相接触以使二者相互接触而固定后;由于固定之前,所述第二子区211b与背壳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所述第二子区211b扭曲至与背壳相接触后,所述支撑部210的所述第二子区211b的内部将产生一个与扭曲方向相反的内应力,即所述第二子区211b存在向后(即背离背壳的方向)向上的回弹趋势,使得所述支撑部210整体将产生一个与背壳内部应力方向相反的内应力,从而缓冲由于背壳中的内应力而产生的向下向前(即面向显示方向)的前倾趋势,增加背壳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从而保证了背壳整体的平整度。
另一方面,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支撑装置01即可缓冲背壳自身的向前向下的内应力,增加背壳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无需选用原材价格更为昂贵的高强度材料制备背壳,降低了应用于大尺寸、超薄化显示装置中的背壳结构的制备成本。
进一步的,参考图4所示,所述第一固定部212包括第一定位孔和与所述第一定位孔对应的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二固定部213包括第二定位孔和与所述第二定位孔对应的第二定位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图4中仅示意性地描述了所述第一固定部212中的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固定部212中的所述第一定位件未标示出。并且为了简便起见,将所述第一定位孔同样标记为212;所述第二固定部213同理,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所述第一定位孔212和所述第二定位孔213例如可以为螺丝孔,相应地,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例如可以为螺丝,在此不作限定,以能使实现使所述支撑部210与所述背壳相锁附,固定并支撑所述背壳为准。
在上述基础上,如图5所示,所述支撑部21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子区211b的多个凹槽214,所述凹槽214的开口方向均面向所述背壳;所述支撑部210还包括连接相邻的所述凹槽214的多个加强筋215。
这里,所述凹槽214的作用是使得所述第二子区211b易于通过所述第二定位件发生扭曲从而与所述背壳相接触。
由于上述多个凹槽214的存在,相当于减薄了所述支撑部210的自重,有可能出现所述支撑部210(即结构体)的悬出面过大,或跨度过大,造成所述支撑部210的所述第二子区211b的承载负荷能力降低,不利于背壳的稳固;因此,连接相邻的所述凹槽214之间的多个所述加强筋215不但可以加强第二定位孔213的强度,还能够防止所述支撑部210的所述第二子区211b发生扭曲时的材料应力屈服,从而有利于所述第二子区211b向靠近所述背壳的方向扭曲。
需要说明的是,图5仅示意性地提供了所述凹槽214可能的排布方式、数量、以及形状,并不是对所述凹槽214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凹槽214的排布方式、数量、以及形状可根据所述支撑部210的相应尺寸设计和结构要求灵活改变。
进一步的,由上述描述可知,为了克服背壳中的内应力而产生的向下向前的前倾趋势,所述支撑件20整体应通过与背壳接触后,产生向上向后的内应力,即与背壳的前倾趋势相反的回弹趋势。
基于此,所述支撑件20中的所述支撑部210具体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参考图5所示,所述支撑部210还包括远离所述上表面110(图中未标示出)的第一侧面216、且所述第一侧面216与所述第二子区211b通过第一棱边(图中标记为L0)相交;所述第一侧面216包括与所述第一棱边L0相连的第一边(图中标记为L1)和第二边(图中标记为L2)、且所述第一边L1与所述第二边L2相对设置。所述支撑部21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216、所述第二子区211b相交的第二侧面217;所述第二侧面217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216的第一边L1相对设置的第三边(图中标记为L3);其中,所述第一边L1小于所述第二边L2、且所述第二边L2小于所述第三边L3,如此便能够更好的保证所述第二子区与背壳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能够更好的控制扭转应力的大小。
这里,所述第一侧面216和所述第二侧面217例如可以为图5中所示的平面,也可以为曲面、或凹面、或不规则的平面等,在此不作限定。
在此情况下,在没有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213固定所述第二子区211b与背壳之前,所述第二子区211b与背壳之间的间隙夹角具体由L1、L2、以及L3这三个数值的差值大小决定。
在上述基础上,所述第二固定部213靠近所述第一侧面216设置。可以使得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213固定所述第二子区211b与所述背壳时产生的扭曲力矩更大,从而保证所述支撑件20整体具有足够的与背壳的前倾趋势相反的回弹趋势。
当然,参考图4所示,所述支撑件20还包括支撑柱220和连接部230;其中,所述支撑柱220与所述上表面110相连;所述连接部230用于连接所述支撑柱220与所述支撑部210。
进一步的,为使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底座10的所述上表面110稳固的连接,所述支撑柱220垂直于所述上表面110。
相应地,为使所述连接部230更加稳定地与所述支撑部210连接,所述连接部230平行于所述上表面110。
进一步的,考虑到简化所述支撑件20的制备工艺,所述支撑部210、所述连接部230、以及所述支撑柱220为一体结构。
在上述基础上,为了更稳定地固定并支撑背壳,使所述背壳整体受力平衡,参考图4和图5所示,所述支撑装置01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所述支撑件20;其中,每个所述支撑件20中的所述第二边L2相对靠近,每个所述支撑件20中的所述第一边L2相对远离设置。即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支撑件20为相互的镜面对称,具体的,两个所述支撑件20中的所述第一子区211a相互对称,同样的,两个所述支撑件20中的所述第二子区211b也为相互对称设置。
因此,每个支撑件20除了对背壳产生一个向后向上的回弹趋势之外,由于两个支撑件20为镜面对称,还可缓冲由于背壳内应力集中导致的材料老化向内凹陷的趋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6所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壳和上述的所述支撑装置01;其中,所述背壳03包括与所述支撑装置中01的第一固定部相对应的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支撑装置中01的第二固定部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部。
此处,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例如可以为限位孔等结构,以使所述背壳与所述支撑装置相固定即可。
参考图6所示,由于所述支撑装置中01的第二子区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扭曲至与所述背壳03相接触并固定后,所述背壳03上的质点A受到一个向上向后的内应力方向(如图中沿背离所述背壳03方向的箭头所示),与所述背壳03上的质点A由于长期使用后产生的向下向前的内应力(如图中沿所述背壳03方向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反,可以抵消由于显示装置长期使用后,背壳内部的应力老化导致的前倾趋势,从而保持显示装置整体的力学平衡,防止大尺寸、超薄显示装置的整体变形。
上述显示装置具体可以是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OLED显示器、OLED电视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有附图是支撑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简略的示意图,只为清楚描述本方案体现了与发明点相关的结构,对于其他的与发明点无关的结构是现有结构,在附图中并未体现或只体现部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支撑装置,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上的至少一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至少包括与待支撑的背壳相接触的支撑部;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 
面向所述背壳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包括平行于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第一子区和与所述第一子区远离所述上表面一侧相交的第二子区、且所述第二子区沿远离所述背壳所在平面的方向倾斜; 
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相交处的第一固定部和位于所述第二子区的第二固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子区的多个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方向均面向所述背壳; 
所述支撑部还包括连接相邻的所述凹槽的多个加强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还包括远离所述上表面的第一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子区通过第一棱边相交; 
所述第一侧面包括与所述第一棱边相连的第一边和第二边、且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对设置; 
所述支撑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子区相交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一边相对设置的第三边; 
其中,所述第一边小于所述第二边、且所述第二边小于所述第三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一侧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定位孔和与所述第一定位孔对应的第一定位件; 
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第二定位孔和与所述第二定位孔对应的第二定位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还包括支撑柱和连接部; 
其中,所述支撑柱与所述上表面相连; 
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支撑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垂直于所述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平行于所述上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支撑柱为一体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所述支撑件; 
其中,每个所述支撑件中的所述第二边相对靠近,每个所述支撑件中的所述第一边相对远离设置。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壳和上述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 
其中,所述背壳包括与所述支撑装置中的第一固定部相对应的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支撑装置中的第二固定部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部。 
CN201420283006.XU 2014-05-29 2014-05-29 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686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83006.XU CN203868632U (zh) 2014-05-29 2014-05-29 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
PCT/CN2014/087595 WO2015180333A1 (zh) 2014-05-29 2014-09-26 支撑装置、显示装置
US14/436,226 US9709210B2 (en) 2014-05-29 2014-09-26 Support device,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83006.XU CN203868632U (zh) 2014-05-29 2014-05-29 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68632U true CN203868632U (zh) 2014-10-08

Family

ID=51649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83006.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68632U (zh) 2014-05-29 2014-05-29 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709210B2 (zh)
CN (1) CN203868632U (zh)
WO (1) WO201518033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0214A (zh) * 2016-04-26 2016-06-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结构及曲面显示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868632U (zh) 2014-05-29 2014-10-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
CN113955951A (zh) * 2021-11-19 2022-01-21 赛德半导体有限公司 玻璃强化用夹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41458B2 (en) * 2002-09-12 2004-05-25 Amtran Technology Co. Ltd. Stand for a flat panel display
KR100515358B1 (ko) * 2003-09-04 2005-09-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7529082B2 (en) * 2004-04-16 2009-05-05 Funai Electric Co., Ltd. Plasma television, flat panel display fixing structure, flat panel television,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flat panel television
KR100738704B1 (ko) * 2005-10-06 2007-07-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영상 디스플레이 기기용 스탠드
JP2007233232A (ja) * 2006-03-03 2007-09-13 Funai Electric Co Ltd 表示画面支持機構
JP4222405B2 (ja) * 2006-10-18 2009-02-12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08115973A (ja) 2006-11-06 2008-05-22 Sharp Corp スタンド構造
KR100874064B1 (ko) * 2007-03-27 2008-12-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2043415B1 (en) * 2007-09-28 2013-08-21 Hitachi, Ltd. Image displaying apparatus
TWM331857U (en) * 2007-10-12 2008-05-01 Coretronic Corp Stand and display device
CN201225495Y (zh) 2008-07-02 2009-04-22 联福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固定座
JP2010068389A (ja) * 2008-09-12 2010-03-25 Funai Electric Co Ltd 支持スタンド
JP4653847B1 (ja) * 2009-09-30 2011-03-16 株式会社東芝 表示装置
CN201925681U (zh) 2010-09-06 2011-08-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底座支撑部件
CN202252697U (zh) * 2011-07-27 2012-05-30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装支座及由其组成的显示装置
US9711752B2 (en) * 2011-12-19 2017-07-18 Lg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apparatus
JP2013130600A (ja) * 2011-12-20 2013-07-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薄型表示装置
CN202484545U (zh) 2012-03-27 2012-10-10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底座
US20140239133A1 (en) * 2013-02-25 2014-08-28 Atlantic Representations, Inc. Universal Stand for Monitors
CN203297883U (zh) 2013-06-06 2013-11-20 李凯 一种易实现高度调节的显示器支架
CN203868632U (zh) 2014-05-29 2014-10-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0214A (zh) * 2016-04-26 2016-06-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结构及曲面显示器
CN105700214B (zh) * 2016-04-26 2019-03-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结构及曲面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78113A1 (en) 2016-06-23
WO2015180333A1 (zh) 2015-12-03
US9709210B2 (en) 2017-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68632U (zh) 一种支撑装置、显示装置
US8245465B2 (en) Fastening device for curtain wall units
WO2017186171A1 (zh) 侧立镜组及其安装方法
CN105547828B (zh) 一种三点弯曲试验装置
WO2017098711A1 (ja) 映像表示装置
US10067382B2 (en) Supporting member for diffusion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20110011996A1 (en) Angle adjusting device for display
CN103206603A (zh) 支撑台的调平方法
US20170164749A1 (en) Chair tray and chassis, chassis forming method and chassis mounting structure of the same
CN210291280U (zh) 一种可调节视角的液晶显示屏装置
US20110012001A1 (en) Angle adjusting device for display
US9411184B2 (en) Back plate splicing structure for large-size backlight module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120227464A1 (en) Drop test apparatus
CN208443478U (zh) 一种光线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CN207515813U (zh) 一种与金属检测仪器配套的斜坡机构
CN205806209U (zh) 一种多点定位支撑转轴
CN105513496A (zh) 一种曲面显示装置
CN104390118A (zh) 一种应用于可弯曲显示装置的背板和曲面电视
CN204872661U (zh) 具有检测装置的螺钉输送机构
CN108153380B (zh) 显示器的支撑部件和电子设备
CN107356204A (zh) 一种tp表面玻璃2.5d弧宽的检测方法及检测治具
CN219389323U (zh) 多屏一体式显示设备的拼接支撑结构
US1079478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measuring torsional resistance in a hinge
CN207500431U (zh) 机械摆臂、天线调节系统及摆臂机构
CN207855394U (zh) 一种方便携带的推拉板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