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68053U - 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 - Google Patents

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68053U
CN203868053U CN201420153301.3U CN201420153301U CN203868053U CN 203868053 U CN203868053 U CN 203868053U CN 201420153301 U CN201420153301 U CN 201420153301U CN 203868053 U CN203868053 U CN 203868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plate
backing plate
arc
parall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5330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杰
秦龙
黄喜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DAQI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DAQI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DAQI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DAQI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5330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68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68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6805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upports For Pi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所述第一、第二面板纵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第一、第二垫板,所述第一、第二垫板横向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第二垫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第二面板及第一、第二垫板形成框架结构,使其成为受力主体,当出现重载时,受力稳定;且由于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纵向排列多个相互平行的U形抱箍,所述抱箍开口端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第二垫板相连,使管道的全部载荷通过抱箍直接传到管夹本体,由结构中最可靠的部分直接受力,使用更加安全。

Description

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夹,特别涉及一种双点斜拉重载管夹,属于支吊架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保的双点斜拉重载管夹(如图5所示),包括抱箍、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底部的两端分别与抱箍两端相连,所述连接板上部的两端分别焊接有固定板,该结构的管夹存在下列缺陷: 
1、图中A处位置所示,由于主要受力连接处为焊接结构,焊缝质量直接影响管夹的整体受载能力,重载情况下焊接处容易脱落,带来安全隐患;
2、图中B处位置所示,由于该部分为主要受力部分,管道的全部载荷通过抱箍直接传递至该部分,而B处较薄弱,承重时,容易发生断裂;
3、图中C处位置所示,由于抱箍呈一定的角度倾斜,受力时,原本的的垂直载荷会分解出部分的水平载荷,由于抱箍为V形结构,连接板多处设有折点,当承受水平载荷时容易因应力面发生断裂;
4、图中D处位置所示,由于该位置处为折点,设置过于薄弱,一旦实际工况中出现管道的突发扭力,该结构无法承受容易出现断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该管夹结构合理,使用可靠,承载性能好且使用安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所述第一、第二面板纵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第一、第二垫板,所述第一、第二垫板横向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第二垫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第二面板及第一、第二垫板形成框架结构; 
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纵向排列多个相互平行的U形抱箍,所述抱箍开口端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第二垫板相连;
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第一、第二销轴,所述第一、第二销轴横向相互平行,第一、第二销轴分别穿过相应的第一、第二面板上的凸缘;所述第一、第二销轴上分别设有多个着力圈;
所述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为相同结构,所述第一面板为长方形板件,所述第一面板上表面为平面,底面为圆弧面,所述第一面板两端分别设有凸缘,所述凸缘上表面与所述第一面板的上表面之间设有夹角α,所述夹角α为127°;所述凸缘的下表面为斜面,所述凸缘的下表面与第一面板底面之间设有夹角β,所述夹角β为55°;所述第一面板底面中心线位置处设有凹槽;
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两对横向平行的垫板加强组件,两对所述垫板加强组件沿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垫板加强组件分别位于相应的第一垫板和第二垫板底部,垫板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垫板加强板和第二垫板加强板,所述第一、第二垫板加强板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两块T形加强板,所述T形加强板沿中心线对称分布,并相应的位于所述抱箍的内侧,所述T形加强板横向设置。
上述的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其中,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两端分别插入相应的所述凹槽内。 
上述的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其中,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横向平行的弧形加强板,所述弧形加强板沿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弧形加强板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面板连接;所述弧形加强板位于所述弧形板上面并与所述弧形板相垂直。 
上述的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其中,相邻所述着力圈之间固定设有着力圈加强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              由于本发明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所述第一、第二面板纵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第一、第二垫板,所述第一、第二垫板横向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第二垫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第二面板及第一、第二垫板形成框架结构,使其成为受力主体,当出现重载时,受力稳定;且由于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纵向排列多个相互平行的U形抱箍,所述抱箍开口端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第二垫板相连,使管道的全部载荷通过抱箍直接传到管夹本体,由结构中最可靠的部分直接受力,使用更加安全,避免了在重载情况下使用直径过大的单抱箍,同时对管道进行保护,且该工况下抱箍只承受垂直载荷,不存在额外方向的力的作用,使整个结构受力更可靠;另外,由于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垫板加强板和T形加强板,使面板的结构变成了箱型梁结构,提高其抗扭力性能,即使出现突发扭力,结构也能保持完整。
2、由于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两端分别插入相应的所述凹槽内,使用时,弧板与管道相接触,在管道出现震动等工况时,可对管道进行保护,避免管道受损; 
3、由于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横向平行的弧形加强板,所述弧形加强板沿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弧形加强板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面板连接;所述弧形加强板位于所述弧形板上面并与所述弧形板相垂直,使该设计能够承受任何已知的突发工况,同时保证结构的完整;
4、由于相邻所述着力圈之间固定设有着力圈加强板,提高了管夹的受力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左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管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包括第一面板6、第二面板20,所述第一、第二面板6、20纵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第二面板6、20之间设有第一、第二垫板5、21,所述第一、第二垫板5、21横向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第二垫板5、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面板6、20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第二面板6、20及第一、第二垫板5、21形成框架结构;所述第一、第二面板6、20之间纵向排列多个相互平行的U形抱箍2,所述抱箍2开口端的两端分别通过六角螺栓3和六角螺母4与第一、第二垫板5、21相连;所述第一、第二面板6、20之间设有第一、第二销轴12、22,所述第一、第二销轴12、22横向相互平行,第一、第二销轴12、22分别纵向穿过相应的第一、第二面板6、20上的凸缘16;所述第一、第二销轴12、22上分别设有多个着力圈1;所述第一面板6与第二面板20为相同结构,所述第一面板6为长方形板件,所述第一面板6上表面为平面,底面为圆弧面,所述第一面板6两端分别设有凸缘16,所述凸缘16上表面与所述第一面板6的上表面之间设有夹角α,所述夹角α为127°;所述凸缘的下表面为斜面,所述凸缘的下表面与第一面板6底面之间设有夹角β,所述夹角β为55°;所述底面中心线位置处设有凹槽60;所述第一、第二面板6、20之间设有两对横向平行的垫板加强组件30,两对所述垫板加强组件30沿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垫板加强组件30分别位于相应的第一垫板5和第二垫板21底部,垫板加强组件30包括第一垫板加强板9和第二垫板加强板10,所述第一、第二垫板加强板9、10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第二面板6、20之间设有两块T形加强板13,所述T形加强板13沿中心线对称分布,并相应的位于所述抱箍2的内侧,所述T形加强板13横向设置。 
为了对管道进行保护,可在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弧形板7,所述弧形板7两端分别插入相应的所述凹槽60内,弧形板的弧度与面板底面的弧度相适应。所述第一、第二面板6、20之间设有横向平行的弧形加强板8,所述弧形加强板8沿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弧形加强板8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面板6、20连接;所述弧形加强板8位于所述弧形板7上面并与所述弧形板7相垂直。相邻所述着力圈1之间固定设有着力圈加强板15。着力圈1为环形构件。为了对管道进行保护,可在抱箍底部设有抱箍垫板14,所述抱箍垫板14为U形构件。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并非用作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所述第一、第二面板纵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第一、第二垫板,所述第一、第二垫板横向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第二垫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第二面板及第一、第二垫板形成框架结构;
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纵向排列多个相互平行的U形抱箍,所述抱箍开口端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第二垫板相连;
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第一、第二销轴,所述第一、第二销轴横向相互平行,第一、第二销轴分别穿过相应的第一、第二面板上的凸缘;所述第一、第二销轴上分别设有多个着力圈;
所述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为相同结构,所述第一面板为长方形板件,所述第一面板上表面为平面,底面为圆弧面,所述第一面板两端分别设有凸缘,所述凸缘上表面与所述第一面板的上表面之间设有夹角α,所述夹角α为127°;所述凸缘的下表面为斜面,所述凸缘的下表面与第一面板底面之间设有夹角β,所述夹角β为55°;所述第一面板底面中心线位置处设有凹槽;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两对横向平行的垫板加强组件,两对所述垫板加强组件沿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垫板加强组件分别位于相应的第一垫板和第二垫板底部,垫板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垫板加强板和第二垫板加强板,所述第一、第二垫板加强板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两块T形加强板,所述T形加强板沿中心线对称分布,并相应的位于所述抱箍的内侧,所述T形加强板横向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两端分别插入相应的所述凹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面板之间设有横向平行的弧形加强板,所述弧形加强板沿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弧形加强板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面板连接;所述弧形加强板位于所述弧形板上面并与所述弧形板相垂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着力圈之间固定设有着力圈加强板。
CN201420153301.3U 2014-04-01 2014-04-01 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68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53301.3U CN203868053U (zh) 2014-04-01 2014-04-01 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53301.3U CN203868053U (zh) 2014-04-01 2014-04-01 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68053U true CN203868053U (zh) 2014-10-08

Family

ID=51649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53301.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68053U (zh) 2014-04-01 2014-04-01 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680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7889A (zh) * 2014-04-01 2014-08-06 江苏大秦电气有限公司 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7889A (zh) * 2014-04-01 2014-08-06 江苏大秦电气有限公司 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
CN103967889B (zh) * 2014-04-01 2016-08-31 江苏大秦电气有限公司 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37783U (zh) 焊接型电杆加固装置
CN203868053U (zh) 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
CN102767139A (zh) 悬索桥双主缆组合式索夹
CN202644404U (zh) 悬索桥组合式索夹
CN203358242U (zh) 一种牵引钩的安装结构
CN202186815U (zh) 电梯轿厢架
CN103967889A (zh) 新型双点斜拉重载管夹
CN202730652U (zh) 悬索桥双主缆组合式索夹
CN208856730U (zh) 一种电梯绳头楔套组合
CN204778271U (zh) 大容积焦炉炉门吊装用专业工具
CN208531997U (zh) 一种安装吊耳结构
CN202500589U (zh) 一种锚杆支护用梯子梁
CN205330200U (zh) 电杆加固装置
CN203063650U (zh) 动力总成悬置支架
CN102795071B (zh) 汽车后扭转梁半独立悬架
CN202030433U (zh) 环形物件的吊具
CN209585061U (zh) 一种抱箍及一种钢支撑体系
CN210526533U (zh) 一种螺栓连接的地板梁结构
CN203005006U (zh) 一种微型汽车钢板弹簧前吊耳总成
CN202164009U (zh) 一体式电梯轿架上梁
CN208452732U (zh) 非公路车辆用车桥平衡梁悬架的连接结构
CN104228499A (zh) 一种牵引钩的安装结构
CN204111177U (zh) 分体式安全起重吊钩总成
CN210151547U (zh) 一种高强度的贝雷片结构
CN203712183U (zh) 一种储罐现场安装用固定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31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