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26257U - 电气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气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26257U
CN203826257U CN201420102024.3U CN201420102024U CN203826257U CN 203826257 U CN203826257 U CN 203826257U CN 201420102024 U CN201420102024 U CN 201420102024U CN 203826257 U CN203826257 U CN 2038262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electric component
encapsulant
shell
accommodatio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0202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畠山淳司
武田昌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262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2625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气组件,不需要用于浇注密封材料的模具,就可保护电线束的连接部。本实用新型的电气组件具备:检测部件,其具有从壳体的底部突出的端子;筒状的外壳;基板,连接有端子;以及电线束,与基板连接。在外壳内的容纳空间,设置有具有能够插穿端子的贯穿孔的分隔部,且形成有配置有检测部件的第1容纳部及配置有基板的第2容纳部。在第1容纳部内,具有能够插穿端子的孔部的片状的弹性部件被夹持于分隔部与壳体的底部之间,并以包围贯穿孔的方式进行配设,并且,在第2容纳部以覆盖基板、电线束的一部分、端子的连接部以及电线束的连接部的方式填充有密封材料。

Description

电气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组件,特别是关于连接部得到保护的电气组件。
背景技术
设置在室外的电气设备和在室外行驶的汽车等中使用的电气组件,需要持续长时间性能的稳定性及防止雨水等渗入的可靠性。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适用于开关汽车门时的灯光照明用的开关装置。图8为,有关以往的电气组件的说明图,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开关装置200的剖视图。
开关装置200中,在具有容纳触点部的容纳部201a的壳体201的上表面侧,嵌装有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下面开口的箱型的罩盖部件212,且安装有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屏蔽部件211。屏蔽部件211通过壳体201和罩盖部件212呈保持弹力被夹持的状态,容纳部201a内的机密性得到维持。
另外,开关装置200中,在壳体201的底面侧,配设有与输出端子部连接的电线束204,并通过该电线束204输出检测信号。另外,在壳体201的底面侧,以覆盖电线束204及输出端子部的方式粘着有包覆部件205。包覆部件205为非透水性的材料,只要能够无缝隙地覆盖,就可以防止雨水等从壳体201的底面渗入到开关装置200内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58636号公报
然而,包括对开关装置200的主体的电线束204的连接部,要想可靠地(水密地)覆盖壳体201的底面侧,存在如下问题。作为包覆部件205,需要涂布(填充)具有流动性的密封材料,并通过将该密封材料固体化来构成包覆部件205。因此,在制造开关装置200时需要用于以不封闭容纳部201a内的方式浇注具有流动性的密封材料的模具。并且在这种连接部得到保护的电气组件的制造工序中,需要对用于浇注密封材料的模具进行安装主体的操作和从模具中拆卸的操作,因此操作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用于浇注密封材料的模具,且从水渗入的情况保护电线束的连接部的电气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电气组件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从壳体的底部突出的端子的检测部件;容纳所述检测部件的筒状的外壳;连接有所述端子的基板;以及与所述基板连接并输出所述检测部件的信号的电线束;在所述外壳内的容纳空间设置有具有能够插穿所述端子的贯穿孔的分隔部,且通过该分隔部形成有配置所述检测部件的第1容纳部及配置所述基板的第2容纳部,在所述第1容纳部具有能够插穿所述端子的孔部的片状的弹性部件夹持于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壳体的底部之间,并以包围所述贯穿孔的方式进行配设,并且;在所述第2容纳部内以覆盖所述基板、所述电线束的一部分、所述基板上的所述端子的连接部及所述基板上的所述电线束的连接部的方式填充有密封材料。
在筒状的外壳的第1容纳部内配设成弹性部件夹持于分隔部与壳体的底部之间,第2容纳部的顶棚面被分隔部、壳体的底部及弹性部件封闭,第2容纳部的外周由构成筒状的外壳的外周壁包围而形成。由此,不再另外需要用于浇注密封材料的模具,就能够对第2容纳部填充具有流动性的密封材料。另外因第1容纳部具有片状的弹性部件,第2容纳部具有覆盖电线束及基板的密封材料,所以可通过弹性部件及密封材料防止水从外部渗入到检测部件的端子突出的部分。因此能够得到不需要用于浇注密封材料的模具,就可从水渗入的情况保护电线束的连接部的电气组件。
另外,由于第2容纳部不需要用于浇注密封材料的模具,并且也不需要对检测部件的模具的安装操作及拆卸操作,所以电气组件的生产率也会良好。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组件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设置有卡止所述检测部件的卡止部,在所述壳体的底部与所述分隔部之间压接所述弹性部件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卡止部卡止所述检测部件。
因在壳体的底部与分隔部之间压接弹性部件的状态下,通过卡止部卡止检测部件,所以仅在第1容纳部嵌装检测部件,就能够容易地进行弹性部件的夹持。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电气组件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部件的一面及另一面上形成有包围所述孔部的突出部。
因弹性部件形成有突出部,所以进行压接时,包围孔部的突出部会弹性变形。因此,通过被夹持的弹性部件的弹力,能可靠地防止水从外部渗入到检测部件的端子突出的部分。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电气组件的特征在于,所述基板靠近所述第2容纳部的一侧配设,所述电线束从所述第2容纳部的另一侧通过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和所述基板之间,以被折弯成U字状的状态连接于所述基板。
因电线束以被折弯成U字状的状态安装于连接部,可提高拉伸强度。并且,因基板靠近第2容纳部的一侧配设,可将密封材料浇注到电线束被折弯成U字状的所述第2容纳部的另一侧。通过在U字状的折弯部填充密封材料,可提高拉伸强度。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电气组件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由缺口或开口部构成的贯穿部。
因基板上形成有贯穿部,通过贯穿部,能够在第2容纳部上的基板与分隔部之间的空隙中,容易并可靠地填充密封材料。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电气组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材料为环氧类的热固性树脂,所述外壳由与所述密封材料的粘附性高于所述壳体的材料形成。
因外壳是由与密封材料的粘附性高的材料形成,可抑制通过外壳与密封材料的接合面的水渗入。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从外部渗入到检测部件的端子突出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电气组件中,筒状的外壳的第2容纳部的顶棚面被分隔部、壳体的底部及弹性部件封闭,第2容纳部的外周由构成筒状的外壳的外周壁包围而形成。由此,不再另外需要用于浇注密封材料的模具,且能够对第2容纳部填充具有流动性的密封材料。并且,因第1容纳部具有片状的弹性部件,第2容纳部具有覆盖电线束及基板的密封材料,能够通过弹性部件及密封材料防止水从外部渗入到检测部件的端子突出的部分。因此,不需要用于浇注密封材料的模具,就能够得到可从水的渗入中保护电线束的连接部的电气组件。
附图说明
图1A~图1C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气组件的外观图,图1A为俯视图、图1B为主视图、图1C为仰视图。
图2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从底面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用图1A的IV-IV线切断的示意剖视图。
图5为,用图1A的V-V线切断的示意剖视图。
图6A~图6B为,表示弹性部件的说明图,图6A为俯视图、图6B为用图6A的VI-VI线切断的示意剖视图。
图7A~图7B为,表示基板的说明图,图7A为俯视图、图7B为主视图。
图8为,有关以往的电气组件的说明图,表示以往的开关装置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1检测部件,2外壳,2a容纳空间,2b卡止部,3基板,3a端子的连接部,3b电线束的连接部,3c贯穿部,3d电路元件,3e配线,4电线束,4a折弯部,4b一端部,5弹性部件,5a孔部,5b一面,5c另一面,5d突出部,6密封材料,11壳体,11a底部,11b被卡止部,12端子,13操作部,14操作杆,16、17、18固定触点,20分隔部,20a贯穿孔,21第1容纳部,22第2容纳部,100电气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电气组件100进行说明。
图1A~图1C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气组件100的外观图,图1A为俯视图、图1B为主视图、图1C为仰视图。图2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气组件100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从底面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用图1A的IV-IV线切断的示意剖视图。图5为用图1A的V-V线切断的示意剖视图。图6A~图6B为表示弹性部件5的说明图,图6A为俯视图、图6B为用图6A的VI-VI线切断的示意剖视图。图7A~图7B为表示基板3的说明图,图7A为俯视图、图7B为主视图。
如图1A~图1C所示,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电气组件100,具备:容纳检测部件1的外壳2及输出来自检测部件1的信号的电线束4,且为操作杆14在被操作时操作部13被按压,而从检测部件1输出的信号会转换的操作检测装置。
如图2~图3所示,检测部件1具有:壳体11、从壳体11的上面突出的操作部13及从壳体11的底部11a突出的端子12。
外壳2是对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树脂进行成形而成。外壳2中形成有容纳空间2a,在该容纳空间2a容纳有检测部件1、弹性部件5及基板3。
电线束4是施加了绝缘性包覆的电线。电线束4的一端部4b侧配置于外壳2的容纳空间2a,另一端部侧能够连接于并未图示的电气电路。
操作杆14是固定在外壳2上的金属制的板簧。
如图4~图5所示,检测部件1中,在PPS(聚苯硫醚)树脂的壳体11的内部设置有固定触点16、17、18。在初始状态下,固定触点17、18与未图示的可动触点接触。在操作杆14被操作,操作部13被按压时,可动触点移动,与可动触点接触的固定触点17远离可动触点,并且未接触可动触点的固定触点16与可动触点接触。固定触点16、17、18分别与端子12连接,如图3所示,3个端子12以从壳体11的底部11a突出的方式进行配置。
如图2~图5所示,在筒状的外壳2内的容纳空间2a设置有具有贯穿孔20a的分隔部20,并通过该分隔部20形成有第1容纳部21及第2容纳部22。在第1容纳部21从上方(图2的Z1侧)插入配置有片状的弹性部件5及检测部件1。如图3所示,检测部件1具有从壳体11的底部11a向下方(图3的Z2侧)突出的端子12。片状的弹性部件5在分隔部20与壳体11的底部11a之间,以包围分隔部20的贯穿孔20a的方式进行配设。
片状的弹性部件5由硅橡胶构成,并具有可穿插端子12的孔部5a。并且,如图6A~图6B所示,在弹性部件5的Z1侧的一面5b与Z2侧的另一面5c形成有包围孔部5a的突出部5d。
如图5所示,外壳2设置有卡止检测部件1的卡止部2b。因此,若检测部件1从上方插入到第1容纳部21,检测部件1中,壳体11的上部的被卡止部11b通过卡止部2b进行卡止。此时,形成于弹性部件5上的突出部5d(参照图6A~图6B),抵接于包围贯穿孔20a的分隔部20,并且突出部5d进行弹性变形。就这样,壳体11的上部的被卡止部11b通过卡止部2b进行卡止,并且弹性部件5在壳体11的底部11a与分隔部20之间成被压接的状态。
第2容纳部22从下方(图3的Z2侧)插入有基板3。基板3靠近第2容纳部22的一侧(图4的X1侧)配设。并且,电线束4从第2容纳部22的另一侧(图4的X2侧)通过外壳2的内表面与基板3之间,且以折弯部4a呈被折弯成U字状的状态,一端部4b连接于基板3。
如图7所示,基板3形成有连接有端子12的端子的连接部3a,连接有电线束4的电线束的连接部3b及由缺口构成的贯穿部3c。并且,基板3具备电路元件3d与配线3e,端子的连接部3a与电线束的连接部3b通过配线3e进行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组件100中构成如下电阻电路,检测出固定触点16、17、18中的2个导通,而另外1个未导通的状态,并且无论在导通时及未导通时都可分别得到对应的预定输出。因此,不会发生因断线等异常导致误检测的不良情况。
如图1A~图5所示,在第2容纳部22,以覆盖基板3、电线束4的一端部4b及折弯部4a、基板3上的端子的连接部3a及基板3上的电线束的连接部3b的方式填充有密封材料6。
密封材料6为环氧类的热固性树脂,在填充于第2容纳部22时具有流动性,且填充后通过摄氏100度左右的加热而固化形成。作为检测部件1的壳体11的材料即PPS,虽然是耐热性和耐化学性优异的阻燃性树脂,但与环氧类的热固性树脂的粘附性较差。众所周知,PBT是耐热性和耐化学性优异的阻燃树脂,且与PPS相比,与环氧类的热固性树脂的粘附性较强。因此,由PBT构成的外壳2,相比由PPS构成的壳体11,与环氧类的热固树脂即密封材料6的粘附性较强。由此,因外壳2与密封材料6的粘附性强,可抑制通过外壳2与密封材料6的接合面的水渗入。
以下,关于作为本实施方式而产生的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气组装件100具备:具有从壳体11的底部11a突出的端子12的检测部件1、容纳检测部件1的筒状的外壳2、连接有端子12的基板3及连接于基板3且输出来自检测部件1的信号的电线束4。并且,在外壳2内的容纳空间2a设置有具有能够穿插端子12的贯穿孔20a的分隔部20,并通过该分隔部20,形成有配置检测部件1的第1容纳部21及配置基板3的第2容纳部22。并且,在第1容纳部21具有能够穿插端子12的孔部5a的片状的弹性部件5夹持于分隔部20与壳体11的底部11a之间,并以包围贯穿孔20a的方式进行配设。并且,在此同时,第2容纳部22内以覆盖基板3、电线束4的一部分、基板3上的端子的连接部3a及基板3上的电线束的连接部3b的方式填充有密封材料6。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筒状的外壳2的第1容纳部21,因弹性部件5在分隔部20与壳体11的底部11a之间以被夹持的方式进行配设,第2容纳部22的顶棚面被分隔部20、壳体11的底部11a及弹性部件5封闭。就这样,第2容纳部22的外周由构成筒状的外壳2的外周壁包围而形成。因此,在制造时不再另外需要浇注具有流动性的密封材料6的模具,就能够在第2容纳部22填充具有流动性的密封材料6。
并且,因第1容纳部21具有片状的弹性部件5,第2容纳部22具有覆盖电线束4及基板3的密封材料6,可通过弹性部件5及密封材料6防止水从外部渗入到检测部件1的端子12突出的部分。由此,不需要用于浇注密封材料6的模具,就能够得到从水的渗入中保护电线束的连接部3b的电气组件100。
另外,因在第2容纳部22不需要用于浇注密封材料6的模具,并且也不需要对检测部件1进行模具的安装操作及拆卸操作,所以电气组件100的生产率也良好。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组件100中,外壳2设置有卡止检测部件1的卡止部2b,以弹性部件5在壳体11的底部11a与分隔部20之间被压接的状态,检测部件1通过卡止部2b进行卡止。因以弹性部件5在壳体的底部11a与分隔部20之间被压接的状态,检测部件1通过卡止部2b进行卡止,所以只要在第1容纳部21嵌装检测部件1,就可容易地进行弹性部件5的夹持。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组件100中,在弹性部件5的一面5b与另一面5c上形成有包围孔部5a的突出部5d。因在弹性部件5形成有突出部5d,只要被压接,则包围孔部5a的突出部5d会弹性变形。因此,通过被夹持的弹性部件5的弹力,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从外部渗入到检测部件1的端子12的突出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组件100中,基板3靠近第2容纳部22的一侧配设,电线束4从第2容纳部22的另一侧通过外壳2的内表面与基板3之间,以被折弯成U字状的状态连接于基板3。因电线束4以折弯部4a被折弯成U字状的状态,一端部4b安装于电线束的连接部3b,能够提高电气组件100的拉伸强度。并且,因基板3靠近第2容纳部22的一侧配设,能够向容纳有电线束4被折弯成U字状的折弯部4a的第2容纳部22的另一侧浇注密封材料6。通过向U字状的折弯部4a填充密封材料6,电气组件100的拉伸强度得以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组件100中,基板3上形成有由缺口或开口部构成的贯穿部3c。因基板3上形成有贯穿部3c,能够通过贯穿部3c在第2容纳部22上的基板3与分隔部20之间的空隙容易且可靠地填充密封材料6。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组件100中,密封材料6为环氧类的热固性树脂,并且外壳2由与密封材料6的粘附性高于壳体11的材料形成。因外壳2由与密封材料6的粘附性强的材料形成,可抑制通过外壳2与密封材料6的接合面的水渗入。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从外部渗入到检测部件1的端子12突出的部分。
如上所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气组件100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宗旨的范围可进行各种改变而实施。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组件100中,在基板3上形成的贯穿部3c,除了缺口形状之外,也可以是例如圆孔等开口部。
并且,对于外壳2,也可以替代卡止部2b,具有用于固定检测部件1的螺旋夹具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电气组件,特别是在野外使用的电气设备和在野外行驶的汽车等方面很有用。

Claims (10)

1.一种电气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从壳体的底部突出的端子的检测部件;容纳所述检测部件的筒状的外壳;连接有所述端子的基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基板并输出来自所述检测部件的信号的电线束,
在所述外壳内的容纳空间设置有具有能够插穿所述端子的贯穿孔的分隔部,且通过该分隔部形成有配置所述检测部件的第1容纳部及配置所述基板的第2容纳部,
在所述第1容纳部具有能够插穿所述端子的孔部的片状的弹性部件夹持于所述分隔部与所述壳体的底部之间,并以包围所述贯穿孔的方式进行配设,并且
在所述第2容纳部以覆盖所述基板、所述电线束的一部分、所述基板上的所述端子的连接部及所述基板上的所述电线束的连接部的方式填充有密封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设置有卡止所述检测部件的卡止部,以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壳体的底部与所述分隔部之间被压接的状态,通过所述卡止部卡止所述检测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性部件的一面及另一面形成有包围所述孔部的突出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性部件的一面及另一面形成有包围所述孔部的突出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气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靠近所述第2容纳部的一侧配设,所述电线束从所述第2容纳部的另一侧通过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与所述基板之间,以被折弯成U字状的状态连接于所述基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气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由缺口或开口部构成的贯穿部。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气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由缺口或开口部构成的贯穿部。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气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材料为环氧类的热固性树脂,所述外壳是由与所述密封材料的粘附性高于所述壳体的材料形成。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气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材料为环氧类的热固性树脂,所述外壳是由与所述密封材料的粘附性高于所述壳体的材料形成。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气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材料为环氧类的热固性树脂,所述外壳是由与所述密封材料的粘附性高于所述壳体的材料形成。
CN201420102024.3U 2013-03-13 2014-03-07 电气组件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2625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01336 2013-03-13
JP2013001336U JP3183642U (ja) 2013-03-13 2013-03-13 電気部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26257U true CN203826257U (zh) 2014-09-10

Family

ID=50427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02024.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26257U (zh) 2013-03-13 2014-03-07 电气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183642U (zh)
CN (1) CN2038262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4070A (zh) * 2016-06-17 2016-08-31 扬州嘉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杠杆式按压线束开关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4070A (zh) * 2016-06-17 2016-08-31 扬州嘉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杠杆式按压线束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183642U (ja) 201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36736B (zh) 屏蔽连接器
JP636850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060121773A1 (en) High-voltage wire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high-voltage wire connecting method
US20170317443A1 (en) Waterproof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ealer between conatct module and outer shell
US8851935B2 (en) Electrical wire harness connector
US20090137153A1 (en) Electromagnetic wave shield connector
JP5373401B2 (ja) 一体形成されたシール部材を有するフラット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
KR102207662B1 (ko) 모터용 커넥터 및 모터용 커넥터 조립체
KR20130137026A (ko) 실드 커넥터
US20090079423A1 (en) Angle sensor
CN1482728A (zh) 电源供给器
JP647289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キット、電子部品、および組立て方法
EP2710682B1 (en) Connector
KR20170080489A (ko) 케이블 커넥터
US20140370744A1 (en) Plug-Connector Housing and Plug Connector
JP2020518099A (ja) コンタクトインサート及び接地要素を有するコネクタ部材のためのアセンブリ
JP2005510704A (ja) 測定センサ
WO2014136655A1 (ja) コネクタの防水構造
CN203826257U (zh) 电气组件
JP2014220054A (ja) 防水型主端子
US4225839A (en) Current transformer
CN104733200A (zh) 开关的制造方法和开关
KR100824909B1 (ko) 수중용 마이크로스위치의 제조방법
KR20180054117A (ko) 커넥터 어셈블리
JP2019003906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S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