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92223U - 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92223U
CN203792223U CN201420170791.8U CN201420170791U CN203792223U CN 203792223 U CN203792223 U CN 203792223U CN 201420170791 U CN201420170791 U CN 201420170791U CN 203792223 U CN203792223 U CN 2037922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supporting rod
working beam
clamping devic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7079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雪涛
张戈
常骁
李绪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iw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iw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iw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iw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7079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922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922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9222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属于设备维修安装领域。夹持装置包括:具有空腔的导向套,导向套的上表面开有与空腔贯通的第一通孔,导向套的下表面开有与空腔贯通的第二通孔,空腔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的孔径和第二通孔的孔径;自上而下依次插入第一通孔、空腔和第二通孔中的工作杆;限位板;左、右夹持杆,以关于工作杆呈轴对称的方式分列于工作杆的下部左右两侧,左夹持杆和右夹持杆的上部均与工作杆的下部铰接,左夹持杆和右夹持杆的下部的夹持头分别插入待夹持的孔用弹性挡圈的左、右孔;以及第一压缩弹簧。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孔用弹性挡圈的安装与拆卸进度,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

Description

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维修安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在的工业设备中,孔用弹性挡圈由于具有一定的弹性,轴向力大、耐冲击,且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固定零部件的轴向运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孔用弹性挡圈安装于圆孔内,其外径比待装配的圆孔直径稍大。安装时须用开口钳,将钳嘴插入孔用弹性挡圈的孔中,从而夹紧孔用弹性挡圈,然后将其放入预先加工好圆孔的内槽中。
现有技术中安装孔用弹性挡圈的开口钳只能单手操作,工作状态不稳定,且开口钳的每种型号尺寸固定,影响到多种孔用弹性挡圈的安装及拆卸进度,增强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劳动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其包括:具有空腔的导向套,所述导向套的上表面开有与所述空腔贯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导向套的下表面开有与所述空腔贯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空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自上而下依次插入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空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的工作杆,所述工作杆的上部敞露在所述第一通孔外,所述工作杆的下部敞露在所述第二通孔外;限位板,位于所述空腔中且套接于所述工作杆的中部靠近所述工作杆的下部的一端,所述限位板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左、右夹持杆,以关于所述工作杆呈轴对称的方式分列于所述工作杆的下部左右两侧,所述左夹持杆和右夹持杆的上段均与所述工作杆的下部铰接,位于所述左夹持杆和右夹持杆的下段的端部分别插入待夹持的孔用弹性挡圈的左、右孔;以及第一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左夹持杆的中段,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右夹持杆的中段;其中,所述工作杆的下部在所述工作杆向上移动时缩入所述第二通孔,从而带动左、右夹持杆的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底端的楞角接触以将所述孔用弹性挡圈的开口度变小。
在如上所述的夹持装置中,优选,位于所述左夹持杆和右夹持杆的下段的端部分别向各自的内侧弯曲以形成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爪。
在如上所述的夹持装置中,优选,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空腔中,且套装于所述工作杆的第二压缩弹簧,所述第二压缩弹簧设置于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导向套的上表面之间。
在如上所述的夹持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底端固定于所述限位板上,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顶端固定于所述空腔的上顶面。
在如上所述的夹持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压缩弹簧位的内径大于所述工作杆的直径,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各自的孔径。
在如上所述的夹持装置中,优选,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第二通孔的底端的左、右楞角处沿各自的长度方向分别嵌入一转轴。
在如上所述的夹持装置中,优选,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工作杆的上部连接的把手。
在如上所述的夹持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以水平方式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置导向套、在导向套内上下移动的工作杆以及分列工作杆两侧的左、右夹持杆,将孔用弹性挡圈的开口度变小以安装,实现了夹持住孔用弹性挡圈的两个夹持杆之间的夹持间距可调节,满足了不同规格的孔用弹性挡圈的安装,从而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且结构简单,操作灵活,尤其是对于空间位置受限的地方,工作稳定性强,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孔用弹性挡圈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符号说明如下:
1导向套、11空腔、111上顶面、12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
131左楞角、132右楞角、2工作杆、21工作杆上部、
22工作杆中部、23工作杆下部、3限位板、4左夹持杆、
41左夹持杆上段、42左夹持杆下段、43左夹持杆中段、421左夹持爪、
5右夹持杆、51右夹持杆上段、52右夹持杆下段、53右夹持杆中段、
521右夹持爪、6第一压缩弹簧、7第二压缩弹簧、8把手、
9孔用弹性挡圈、91左孔、92右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其包括:导向套1、工作杆2、限位板3、左夹持杆4、右夹持杆5和第一压缩弹簧6。
其中,导向套1的内部设置一空腔11。在导向套1的上表面开有第一通孔12,其与空腔11贯通。在导向套1的下表面开有第二通孔13,其与空腔11贯通。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13通过空腔11连通,以为工作杆2的上下移动提供通道。优选第一通孔12与工作杆2间隙配合,第二通孔13的孔径大于第一通孔12的孔径。
工作杆2与导向套1组装时,自上而下依次插入第一通孔12、空腔11和第二通孔13中。工作杆上部21敞露在第一通孔12外,工作杆中部22位于空腔11内,工作杆下部23伸出第二通孔13。
限位板3设置于空腔11内且中央设置有通孔使其套接于工作杆中部22上靠近工作杆下部23的一端,其直径大于第一通孔12的孔径和第二通孔13的孔径,以使工作杆2的最大移动距离(行程)为空腔11的高度,即工作杆2向上移动时,最高移动至与围成空腔11的上顶面111接触;工作杆2向下移动时,最低移动至与围成空腔11的下底面接触。实际中,最大移动距离影响着左、右夹持杆之间的夹持间距,最大移动距离越大,夹持间距越大;反之,则越小,进而实现了对不同规格(内径)孔用弹性挡圈的安装和拆卸,从而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该夹持装置优选适用于内径范围为Φ8.4-Φ58mm的孔用弹性挡圈。
左夹持杆4和右夹持杆5,其均以关于水平线倾斜的方式位于工作杆下部23的左右两侧,且关于工作杆2呈轴对称。左夹持杆上段41和右夹持杆上段51均与工作杆下部23铰接,铰接后的左、右夹持杆大致呈Λ形。位于左夹持杆下段42和右夹持杆下段52的端部分别与待夹持的孔用弹性挡圈9的左孔91和右孔92(参见图2)接触以夹持住孔用弹性挡圈9。实际中,左、右夹持杆下段的端部的宽度小于左、右夹持杆其余段上的部位宽度,即呈尖形,以便于夹持孔用弹性挡圈。具体地,以右夹持杆下端的端部为例进行说明,其呈倒置的⊿形,即右夹持杆下端的端部靠近右夹持杆内侧的表面向外弯曲(优选以弧线的方式弯曲)直至与右夹持杆下端的端部靠近外侧的表面相交,形成尖形。
为了牢固地固定住孔用弹性挡圈,优选位于左夹持杆下段的端部向左夹持杆的内侧弯曲,位于右夹持杆下段的端部向右夹持杆的内侧弯曲,两者弯曲的程度一致,从而形成相对称设置的各自具有尖部的左夹持爪421和右夹持爪521,在需要夹持弹性挡圈时,二者的尖部分别插入孔用弹性挡圈9的左孔91和右孔92。优选,两者向内侧弯曲的角度均小于90°
第一压缩弹簧6用于对左、右夹持杆施加预紧力,其一端连接于左夹持杆中段43,另一端连接于右夹持杆中段53,以在左、右夹持杆之间的夹持间距变小(左、右夹持杆之间的夹持间距由初始状态变为夹持状态)时,对左、右夹持杆施加预紧力,从而使变小后的夹持间距得以保持,其中左、右夹持杆之间的夹持间距指的是位于左夹持杆下段的端部与位于右夹持杆下段的端部之间的间距,初始状态指:夹持装置在未夹持孔用弹性挡圈时的状态。优选,第一压缩弹簧6呈水平设置以向左、右夹持杆施加均衡的预紧力。
在使用该夹持装置安装孔用弹性挡圈9时,将位于左、右夹持杆下段的端部分别与孔用弹性挡圈9的左、右孔接触,以固定住孔用弹性挡圈;操作人员抓住工作杆上部21向上移动工作杆2,使工作杆下部23缩入第二通孔13,并向上进入空腔11中,进而带动左、右夹持杆的外侧表面分别与各自对应的第二通孔底端的楞角131,132接触,在左楞角131、右楞角132的挤压下左、右夹持杆向内侧转动,从而缩小了左、右夹持杆之间的夹持间距,也即将孔用弹性挡圈左、右孔之间的开口度变小,当孔用弹性挡圈的开口度缩小到满足安装要求后,操作人员不再移动工作杆2,此时抓持住工作杆上部,在第一压缩弹簧6的预紧力下,位于左、右夹持杆下段的端部会将孔用弹性挡圈的开口度保持住,然后对孔用弹性挡圈进行安装。需要说明的是,夹持装置工作时由于两夹持杆受力均匀,因此工作状态稳定性强,尤其是在狭小的空间内能够快速完成孔用弹性挡圈的安装和拆卸,工作效率高。
在安装完孔用弹性挡圈之后,为了便于再次安装孔用弹性挡圈,该夹持装置还包括用于施加作用力以使工作杆复位的第二压缩弹簧7,其位于空腔11中,且套装于工作杆2,即第二压缩弹簧7的内径大于工作杆的直径,以使第二压缩弹簧不与工作杆接触,而且第二压缩弹簧7的外径大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孔径。第二压缩弹簧7的底端固定于限位板3的上表面上,第二压缩弹簧的顶端可以为自由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压缩弹簧的顶端可以固定在围成空腔11的上顶面111上。实际使用时,由于工作杆2向上移动时会带动限位板3向上移动,进而会压缩第二压缩弹簧7,使其发生形变,进而产生向下的作用力。当操作人员松开抓持住的工作杆上部时,在第二压缩弹簧7向下的作用力作用下,限位板3向下移动,进而带动工作杆2向下移动,从而使左、右夹持杆之间的夹持间距恢复为初始状态,为再次安装孔用弹性挡圈做好准备。
由于该夹持装置工作时,依靠位于第二通孔底端的左楞角131、右楞角132挤压左、右夹持杆的外侧表面改变左、右夹持杆之间的夹持间距。在多次使用夹持装置后,楞角会逐渐消退,挤压力减弱,从而影响孔用弹性挡圈的安装,为了避免前述现象出现,在第二通孔底端的左、右楞角处沿楞角的长度方向(图1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分别嵌入一转轴(未图示),依靠在工作杆的带动下左、右夹持杆的外侧面使转轴产生的滚压力挤压左、右夹持杆的外侧表面以改变左、右夹持杆之间的夹持间距。具体地,可以分别在左、右楞角处开一凹槽,转轴以其轴线平行于楞角长度方向的方式可转动地嵌入凹槽中。
为了便于操作人员向上移动工作杆2以及抓持住工作杆2,在工作杆2的上部连接有把手8,例如焊接、螺纹连接等。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该夹持装置拆卸孔用弹性挡圈与安装孔用弹性挡圈的工作过程相反,而原理完全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设置导向套、在导向套内上下移动的工作杆以及分列工作杆两侧的左、右夹持杆,将孔用弹性挡圈的开口度变小以安装,实现了夹持住孔用弹性挡圈的两个夹持杆之间的夹持间距可调节,满足了不同规格的孔用弹性挡圈的安装,从而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且结构简单,操作灵活,为轻便型夹持装置,能够提高设备维修及安装精度和作业效率。对于空间位置受限的地方,工作稳定性强,工作效率高。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Claims (8)

1.一种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包括:
具有空腔的导向套,所述导向套的上表面开有与所述空腔贯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导向套的下表面开有与所述空腔贯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空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
自上而下依次插入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空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的工作杆,所述工作杆的上部敞露在所述第一通孔外,所述工作杆的下部敞露在所述第二通孔外;
限位板,位于所述空腔中且套接于所述工作杆的中部靠近所述工作杆的下部的一端,所述限位板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
左、右夹持杆,以关于所述工作杆呈轴对称的方式分列于所述工作杆的下部左右两侧,所述左夹持杆和右夹持杆的上段均与所述工作杆的下部铰接,位于所述左夹持杆和右夹持杆的下段的端部分别插入待夹持的孔用弹性挡圈的左、右孔;以及
第一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左夹持杆的中段,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右夹持杆的中段;
其中,所述工作杆的下部在所述工作杆向上移动时缩入所述第二通孔,从而带动所述左夹持杆和右夹持杆的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底端的楞角接触以将所述孔用弹性挡圈的开口度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左夹持杆和右夹持杆的下段的端部分别向各自的内侧弯曲以形成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空腔中,且套装于所述工作杆的第二压缩弹簧,所述第二压缩弹簧设置于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导向套的上表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底端固定于所述限位板上,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顶端固定于所述空腔的上顶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压缩弹簧位的内径大于所述工作杆的直径,
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各自的孔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第二通孔的底端的左、右楞角处沿各自的长度方向分别嵌入一转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工作杆的上部连接的把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以水平方式设置。
CN201420170791.8U 2014-04-09 2014-04-09 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7922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70791.8U CN203792223U (zh) 2014-04-09 2014-04-09 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70791.8U CN203792223U (zh) 2014-04-09 2014-04-09 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92223U true CN203792223U (zh) 2014-08-27

Family

ID=51374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70791.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792223U (zh) 2014-04-09 2014-04-09 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922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0001A (zh) * 2014-04-09 2014-07-30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0001A (zh) * 2014-04-09 2014-07-30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
CN103950001B (zh) * 2014-04-09 2016-06-29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56070A (zh) 一种工件精加工夹紧装置
CN202207981U (zh) 阀门装配专用夹具
CN203792223U (zh) 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
CN103950001A (zh) 孔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
CN204136109U (zh) 一种自动夹紧的拉料夹钳
CN105170216A (zh) 一种试管夹
CN203293058U (zh) 三角爪子固定手电筒夹具
CN104119001A (zh) 一种用于去除玻璃夹缝中气泡的夹具
CN103934798B (zh) 轴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
CN203792273U (zh) 轴用弹性挡圈的夹持装置
CN204262393U (zh) 一种电刷端盖拉爪压紧装置
CN102909688A (zh) 一种转台与吊臂连接销装配与拆卸专用工具
CN104708155A (zh) 管材线切割工装
CN203357099U (zh) 一种用于装夹套筒类零件的夹具
CN203976612U (zh) 一种用于去除玻璃夹缝中气泡的夹具
CN210633517U (zh) 自锁夹钳
CN203972739U (zh) 一种锻造操作机钳头夹紧机构
CN202540185U (zh) 工件夹紧头结构
CN211192688U (zh) 一种变速吊装横梁焊接工装
CN108067578B (zh) 一种用于棒料镦粗的钳子
CN208516760U (zh) 一种铸铁平板的起吊装置
CN207256004U (zh) 方坯夹具
CN207989888U (zh) 一种夹持装置
CN105500238A (zh) 一种基于电机-弹簧机构的曲面自适应夹具及其工作方法
CN110814388A (zh) 圆形钢管钻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629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