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85333U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85333U
CN203785333U CN201420152059.8U CN201420152059U CN203785333U CN 203785333 U CN203785333 U CN 203785333U CN 201420152059 U CN201420152059 U CN 201420152059U CN 203785333 U CN203785333 U CN 2037853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tube
discharge
right discharge
inner chamber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5205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冼志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5205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853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853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8533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带有内腔的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左集气管与右集气管之间连通有多个扁管,各个扁管沿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的轴向依次设置,各个扁管内设有将左集气管的内腔与右集气管的内腔相互连通的多个微通道,扁管内的各个微通道沿扁管的横向依次排布;右集气管的内腔包括相互分隔的分液腔与集液腔,右集气管上设置有连通分液腔的冷媒输入管,及连通集液腔的冷媒输出管;各个微通道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且各个微通道的椭圆形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与扁管的横向呈预设角度。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减弱空调器运行时发出很大声音的目的,从而减少了空调器的噪音污染。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铜价居高不下,使得空调行业利润捉襟见肘。厂家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开始逐渐尝试采用铝质微通道换热器来代替目前普遍使用的铜质微通道换热器。
参照图1及图3,传统的铝质微通道换热器主要包括带有内腔101'的左集气管5'及右集气管6',该左集气管5'及右集气管6'分别呈圆柱型,所述左集气管5'与右集气管6'之间设有多个扁管7',各个所述扁管7'沿所述左集气管5'及右集气管6'的轴向依次排列设置;其中,所述扁管7'内设有将左集气管5'的内腔101'及右集气管6'的内腔101'相互连通的多个微通道8',且各个所述微通道8'均为直径在0.6~0.9毫米之间且横截面为圆形的通道。所述右集气管6'的内腔101'包括分液腔101a'与集液腔101b',所述右集气管6'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分液腔101a'的冷媒输入管11',及连通所述集液腔101b'的冷媒输出管12'。其中,所述集液腔101b'通过所述冷媒输入管11'输入冷媒,所述集液腔101b'内的冷媒通过所述扁管7'输送至所述左集气管5'的内腔101'中,所述左集气管5'的内腔101'中的冷媒通过所述扁管7'输送至所述分液腔101a'中,所述分液腔101a'内的冷媒通过所述冷媒输出管12'进行输出。由所述冷媒输入管11'输入的冷媒经过所述集液腔101b'、扁管7'、左集气管5'的内腔101'及分液腔101a'换热后由所述冷媒输出管12'输出,以形成冷媒换热流路。此外,相邻两个所述扁管7'之间还依次设置有多个换热翅片9',各个所述换热翅片9'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扁管7'焊接固定。
众所周知,空调的换热面积越大,换热量越高,而在较小体积的室外机中,为了保证换热面积,通常需要将较大换热面积的换热器折弯成90度才能装配在小空间的室外机中。但目前大多数的铝质微通道8'换热器在折弯处会产生形变,使扁管7'折弯处的微通道8'内径变小,加大了冷媒流动阻力,以致影响整机能效的发挥,严重时甚至会在折弯处产生较大的氟流声,使得空调运行时发出很大的声音。另外,现有技术中扁管7'插入集气管中后,扁管7'会从集气管的薄壁上凸出一定长度至内腔101'中,而扁管7'凸出至集气管内的部分会使得高温、高压的冷媒在内腔101'中流动紊乱,进而在此处产生氟流声,同样使得空调运行时发出很大的声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旨在减弱空调器运行时发出的声音,减少空调器的噪音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带有内腔的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所述左集气管与右集气管之间连通有多个扁管,各个所述扁管沿所述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的轴向依次设置,各个所述扁管内设有将左集气管的内腔与右集气管的内腔相互连通的多个微通道,所述扁管内的各个微通道沿所述扁管的横向依次排布;所述右集气管的内腔包括相互分隔的分液腔与集液腔,所述右集气管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分液腔的冷媒输入管,及连通所述集液腔的冷媒输出管;各个所述微通道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且各个所述微通道的椭圆形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与所述扁管的横向呈预设角度。
优选地,所述左集气管的内腔侧壁及/或右集气管的内腔侧壁上对应各个所述扁管的位置,分别设有供所述扁管端部插入的扁管槽,所述扁管槽与所述内腔连通的一端内侧凸设有阻挡所述扁管端部插入所述内腔的阻挡部。
优选地,处于所述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之间最外侧的扁管为实心结构。
优选地,处于所述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之间最外侧的扁管分别为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所述第一扁管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二扁管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扁管的两端分别向所述第一扁管的方向弯折,且所述第一扁管及第二扁管的弯折部分分别与所述左集气管及所述右集气管的纵向平行。
优选地,所述扁管为铝管,所述冷媒进管及/或冷媒出管包括与所述右集气管连接的铝管段及与所述铝管段连接的铜管段,所述铝管段与铜管段的连接位置包覆有热塑管。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带有内腔的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所述左集气管与右集气管之间连通有多个扁管,各个所述扁管沿所述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的轴向依次设置,各个所述扁管内设有将左集气管的内腔与右集气管的内腔相互连通的多个微通道,所述扁管内的各个微通道沿所述扁管的横向依次排布;所述右集气管的内腔包括相互分隔的分液腔与集液腔,所述右集气管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分液腔的冷媒输入管,及连通所述集液腔的冷媒输出管;所述左集气管的内腔侧壁及/或右集气管的内腔侧壁上对应各个所述扁管的位置,分别设有供所述扁管端部插入的扁管槽,所述扁管槽与所述内腔连通的一端内侧凸设有阻挡所述扁管端部插入所述内腔的阻挡部。
优选地,处于所述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之间最外侧的扁管为实心结构。
优选地,处于所述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之间最外侧的扁管分别为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所述第一扁管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二扁管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扁管的两端分别向所述第一扁管的方向弯折,且所述第一扁管及第二扁管的弯折部分分别与所述左集气管及所述右集气管的纵向平行。
优选地,所述扁管为铝管,所述冷媒进管及/或冷媒出管包括与所述右集气管连接的铝管段及与所述铝管段连接的铜管段,所述铝管段与铜管段的连接位置包覆有热塑管。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带有内腔的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所述左集气管与右集气管之间连通有多个扁管,各个所述扁管沿所述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的轴向依次设置,各个所述扁管内设有将左集气管的内腔与右集气管的内腔相互连通的多个微通道,所述扁管内的各个微通道沿所述扁管的横向依次排布;所述右集气管的内腔包括相互分隔的分液腔与集液腔,所述右集气管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分液腔的冷媒输入管,及连通所述集液腔的冷媒输出管;各个所述微通道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且各个所述微通道的椭圆形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与所述扁管的横向呈预设角度。
或者,所述换热器包括带有内腔的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所述左集气管与右集气管之间连通有多个扁管,各个所述扁管沿所述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的轴向依次设置,各个所述扁管内设有将左集气管的内腔与右集气管的内腔相互连通的多个微通道,所述扁管内的各个微通道沿所述扁管的横向依次排布;所述右集气管的内腔包括相互分隔的分液腔与集液腔,所述右集气管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分液腔的冷媒输入管,及连通所述集液腔的冷媒输出管;所述左集气管的内腔侧壁及/或右集气管的内腔侧壁上对应各个所述扁管的位置,分别设有供所述扁管端部插入的扁管槽,所述扁管槽与所述内腔连通的一端内侧凸设有阻挡所述扁管端部插入所述内腔的阻挡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换热器及空调器,通过将换热器中扁管的微通道的横截面设置成椭圆形,且各个所述微通道的椭圆形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与所述扁管的横向呈预设角度,由此,当该扁管被折弯时,所述微通道的椭圆形横截面的长轴方向的两端侧壁向其短轴方向的两端侧壁挤压,使得微通道的横截面由椭圆形向圆形渐变,从而保证了该微通道折弯处的横截面积不会小于其原来的椭圆形横截面积,而冷媒从该微通道的折弯处流过时,冷媒是从横截面积较小的管道流向面积较大的管道,流通顺畅,从而不会发出声音,进而减少了空调器运行时的噪声污染,或者,通过在左集气管的内腔侧壁及/或右集气管的内腔侧壁上对应各个所述扁管的位置,分别设有供所述扁管端部插入的扁管槽,所述扁管槽与所述内腔连通的一端内侧凸设有阻挡所述扁管端部插入所述内腔的阻挡部,当扁管插入扁管槽后,由于受阻挡部的限制,不会继续插入至所述内腔中,而影响内腔中冷媒流动的稳定性,当冷媒流动稳定就不会产生氟流声,从而减弱了空调器发出的噪声,减少了空调器的噪音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扁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图4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一侧视图;
图8是图4左集气管或者右集气管的一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左集气管或者右集气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低噪音、换热性能高的换热器,参照图4至图9,在第一实施例中,该换热器包括带有内腔101的左集气管5及右集气管6,所述左集气管5与右集气管6之间连通有多个扁管7,各个所述扁管7沿所述左集气管5及右集气管6的轴向依次设置,各个所述扁管7内设有将左集气管5的内腔101与右集气管6的内腔101相互连通的多个微通道8,所述扁管7内的各个微通道8沿所述扁管7的横向(也即该扁管7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布。其中,所述右集气管6的内腔101包括分液腔101a与集液腔101b,该分液腔101a与集液腔101b由设置在内腔101中的隔板10隔开,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腔101可以根据需要分隔成多个腔体,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分液腔101a与集液腔101b。所述右集气管6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分液腔101a的冷媒输入管11,及连通所述集液腔101b的冷媒输出管12,该冷媒输入管11及冷媒输出管12可以设置为多根,具体数量根据换热器的冷媒需求量设置。
为了防止扁管7在折弯的过程中,其微通道8内径变小而阻碍冷媒的流动,该换热器中各个所述微通道8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且各个所述微通道8的椭圆形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与所述扁管7的横向呈预设角度,该预设角度大于等于60度或者小于等于90度,本实施例中优选为90度,使得所述微通道8整齐贴合嵌入所述扁管7中。
需要说明的是,当扁管7折弯成90度时,所述微通道8的椭圆形横截面的长轴方向的两端侧壁向其短轴方向的两端侧壁挤压,使得微通道8的横截面由椭圆形向圆形渐变,即短轴稍变长,长轴稍变短。可预见的是同一根管道在其横截面由椭圆形向圆形渐变时,其横截面的面积逐渐变大,相应的,本实施例中当所述微通道8的横截面由椭圆形向圆形渐变时,该微通道8能流过的冷媒量也逐渐变多。易于理解的是,当冷媒从折弯处流过时,冷媒是从横截面积较小的管道向面积较大的管道流动,流通顺畅,从而不会发出声音。
此外,相邻两个所述扁管7之间还均匀设置有多个换热翅片9,且各个所述换热翅片9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扁管7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换热器,通过将换热器中扁管7的微通道8的横截面设置成椭圆形,且各个所述微通道8的椭圆形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与所述扁管7的横向呈预设角度,由此,当该扁管7被折弯时,该扁管7微通道8的椭圆形横截面的长轴方向的两端侧壁向其短轴方向的两端侧壁挤压,使得微通道8的横截面由椭圆形向圆形渐变,从而保证了该微通道8折弯处的横截面积不会小于其原来的椭圆形横截面积,而当冷媒从横截面积较小的管道向面积较大的管道流动,流通顺畅,从而不会发出声音,进而减少了空调器运行时的噪声污染。
基于第一实施例,参照图5、图8及图9,为了进一步降低空调器的噪音,所述左集气管5的内腔101侧壁及/或右集气管6的内腔101侧壁上对应各个所述扁管7的位置,分别设有供所述扁管7端部插入的扁管槽13,所述扁管槽13与所述内腔101连通的一端内侧凸设有阻挡所述扁管7端部插入所述内腔101的阻挡部14。
进一步地,参照图4,为了提高换热器的强度,防止运输或者搬动过程中损坏换热器部件,本实施例中将处于所述左集气管5及右集气管6之间最外侧的扁管7为实心结构。当扁管7为实心结构时,能够增强换热器的承重能力,保证空调在运输或者受到碰时不会导致换热器变形。
其中,处于所述左集气管5及右集气管6之间最外侧的扁管7分别为第一扁管7a和第二扁管7b,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扁管7a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二扁管7b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扁管7b的两端分别向所述第一扁管7a的方向弯折,且所述第一扁管7a及第二扁管7b的弯折部分分别与所述左集气管5及所述右集气管6的纵向平行。其中,第一扁管7a及第二扁管7b只与换热翅片9焊接固定。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扁管7a及第二扁管7b折弯,是为了保证散热面积的同时,降低装配难度,即不需要再将第一扁管7a即第二扁管7b与左集气管5及右集气管6焊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参照图4及图5,所述扁管7为铝管,所述冷媒进管11及/或冷媒出管12包括与所述右集气管6连接的铝管段11a及与所述铝管段11a连接的铜管段11b,所述铝管段11a与铜管段11b的连接位置包覆有热塑管11c。其中,将冷媒进管11及/或冷媒出管12与右集气管6连接的一段设置为铝管,是为了保证冷媒进管11及/或冷媒出管12与扁管7连接的可靠性(扁管与冷媒进管11及/或冷媒出管12的铝管段都为铝材)。而将冷媒进管11及/或冷媒出管12的另一段设置为铜管,是为了方便在装配空调时与压缩机的铜管焊接。其中,冷媒进管11及/或冷媒出管12的铜管段11b为紫铜管,该铝管段11a与铜管段11b可通过特殊钎焊连接在一起,其外层用热塑管11c密封保护,从而能够防止两种金属被液体浸湿而产生电离反应,继而导致铝管段11a与铜管段11b脱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低噪音、换热性能高的换热器,参照图4至图9,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带有内腔101的左集气管5及右集气管6,所述左集气管5与右集气管6之间连通有多个扁管7,各个所述扁管7沿所述左集气管5及右集气管6的轴向依次设置,各个所述扁管7内设有将左集气管5的内腔101与右集气管6的内腔101相互连通的多个微通道8,所述扁管7内的各个微通道8沿所述扁管7的横向(也即该扁管7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布;其中,所述右集气管6的内腔101包括分液腔101a与集液腔101b,该分液腔101a与集液腔101b由设置在内腔101中的隔板10隔开,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腔101可以根据需要分隔成多个腔体,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分液腔101a与集液腔101b。所述右集气管6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分液腔101a的冷媒输入管11,及连通所述集液腔101b的冷媒输出管12,该冷媒输入管11及冷媒输出管12可以设置为多根,具体数量根据换热器的冷媒需求量设置。
为了防止扁管7安装后伸入到内腔101中,使冷媒冲击到扁管7而产生噪声,所述左集气管5的内腔101侧壁及/或右集气管6的内腔101侧壁上对应各个所述扁管7的位置,分别设有供所述扁管7端部插入的扁管槽13,所述扁管槽13与所述内腔101连通的一端内侧凸设有阻挡所述扁管7端部插入所述内腔101的阻挡部14,该阻挡部14可以在该扁管7插入至扁管槽13后,对其进行限位,使扁管7不会从扁管槽13内插入至内腔101中,因此,流入内腔101中的冷媒就可以均匀的分配至各扁管7的微通道8中,不会出现冲击到扁管7而发生流动紊乱的情况,即不会产生氟流声。其中,设置该阻挡部14时,应保证该阻挡部14不会阻挡扁管7的微通道8与内腔101连通。
此外,相邻两个所述扁管7之间均匀设置有多个换热翅片9,且各个所述换热翅片9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扁管7焊接固定。
综上,本实用新型换热器,通过在左集气管5的内腔101侧壁及/或右集气管6的内腔101侧壁上对应各个所述扁管7的位置,分别设有供所述扁管7端部插入的扁管槽13,所述扁管槽13与所述内腔101连通的一端内侧凸设有阻挡所述扁管7端部插入所述内腔101的阻挡部14,当扁管7插入扁管槽13后,由于受阻挡部14的限位,使得扁管7不会继续插入至所述内腔101中,从而避免了内腔101中的冷媒在流动时撞击到扁管而使冷媒发生湍流,继而发出巨大声音的问题,减少了空调器的噪音污染。
进一步地,参照图4,为了提高换热器的强度,防止运输或者搬动过程中损坏换热器部件,本实施例中将处于所述左集气管5及右集气管6之间最外侧的扁管7为实心结构。当扁管7为实心结构时,能够增强换热器的承重能力,保证空调在运输或者受到碰时不会导致换热器变形。
其中,处于所述左集气管5及右集气管6之间最外侧的扁管7分别为第一扁管7a和第二扁管7b,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扁管7a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二扁管7b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扁管7b的两端分别向所述第一扁管7a的方向弯折,且所述第一扁管7a及第二扁管7b的弯折部分分别与所述左集气管5及所述右集气管6的纵向平行。其中,第一扁管7a及第二扁管7b只与换热翅片9焊接固定。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扁管7a及第二扁管7b折弯,是为了保证散热面积的同时,降低装配难度,即不需要再将第一扁管7a即第二扁管7b与左集气管5及右集气管6焊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参照图4及图5,所述扁管7为铝管,所述冷媒进管11及/或冷媒出管12包括与所述右集气管6连接的铝管段11a及与所述铝管段11a连接的铜管段11b,所述铝管段11a与铜管段11b的连接位置包覆有热塑管11c。其中,将冷媒进管11及/或冷媒出管12与右集气管6连接的一段设置为铝管,是为了保证冷媒进管11及/或冷媒出管12与扁管7连接的可靠性(扁管与冷媒进管11及/或冷媒出管12的铝管段都为铝材)。而将冷媒进管11及/或冷媒出管12的另一段设置为铜管,是为了方便在装配空调时与压缩机的铜管焊接。其中,冷媒进管11及/或冷媒出管12的铜管段11b为紫铜管,该铝管段11a与铜管段11b可通过特殊钎焊连接在一起,其外层用热塑管11c密封保护,从而能够防止两种金属被液体浸湿而产生电离反应,继而导致铝管段11a与铜管段11b脱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或者上述第二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第二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中使用了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换热器或者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换热器,因此,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产生的噪声较小,更适于人们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包括带有内腔的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所述左集气管与右集气管之间连通有多个扁管,各个所述扁管沿所述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的轴向依次设置,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扁管内设有将左集气管的内腔与右集气管的内腔相互连通的多个微通道,所述扁管内的各个微通道沿所述扁管的横向依次排布;所述右集气管的内腔包括相互分隔的分液腔与集液腔,所述右集气管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分液腔的冷媒输入管,及连通所述集液腔的冷媒输出管;各个所述微通道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且各个所述微通道的椭圆形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与所述扁管的横向呈预设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集气管的内腔侧壁及/或右集气管的内腔侧壁上对应各个所述扁管的位置,分别设有供所述扁管端部插入的扁管槽,所述扁管槽与所述内腔连通的一端内侧凸设有阻挡所述扁管端部插入所述内腔的阻挡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处于所述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之间最外侧的扁管为实心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处于所述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之间最外侧的扁管分别为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所述第一扁管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二扁管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扁管的两端分别向所述第一扁管的方向弯折,且所述第一扁管及第二扁管的弯折部分分别与所述左集气管及所述右集气管的纵向平行。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为铝管,所述冷媒进管及/或冷媒出管包括与所述右集气管连接的铝管段及与所述铝管段连接的铜管段,所述铝管段与铜管段的连接位置包覆有热塑管。
6.一种换热器,包括带有内腔的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所述左集气管与右集气管之间连通有多个扁管,各个所述扁管沿所述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的轴向依次设置,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扁管内设有将左集气管的内腔与右集气管的内腔相互连通的多个微通道,所述扁管内的各个微通道沿所述扁管的横向依次排布;所述右集气管的内腔包括相互分隔的分液腔与集液腔,所述右集气管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分液腔的冷媒输入管,及连通所述集液腔的冷媒输出管;所述左集气管的内腔侧壁及/或右集气管的内腔侧壁上对应各个所述扁管的位置,分别设有供所述扁管端部插入的扁管槽,所述扁管槽与所述内腔连通的一端内侧凸设有阻挡所述扁管端部插入所述内腔的阻挡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处于所述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之间最外侧的扁管为实心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处于所述左集气管及右集气管之间最外侧的扁管分别为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所述第一扁管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二扁管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扁管的两端分别向所述第一扁管的方向弯折,且所述第一扁管及第二扁管的弯折部分分别与所述左集气管及所述右集气管的纵向平行。
9.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为铝管,所述冷媒进管及/或冷媒出管包括与所述右集气管连接的铝管段及与所述铝管段连接的铜管段,所述铝管段与铜管段的连接位置包覆有热塑管。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或者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1420152059.8U 2014-03-28 2014-03-28 换热器及空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853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52059.8U CN203785333U (zh) 2014-03-28 2014-03-28 换热器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52059.8U CN203785333U (zh) 2014-03-28 2014-03-28 换热器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85333U true CN203785333U (zh) 2014-08-20

Family

ID=51321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52059.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85333U (zh) 2014-03-28 2014-03-28 换热器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8533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88121A (zh) * 2016-11-21 2018-05-29 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翅片式换热器及设有该翅片式换热器的热泵机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88121A (zh) * 2016-11-21 2018-05-29 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翅片式换热器及设有该翅片式换热器的热泵机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72553B (zh) 一种微通道与外翅片一体成型的平行流换热器
US9322602B2 (en) Heat exchanger having a plurality of plate-like fins and a plurality of flat-shaped heat transfer pipes orthogonal to the plate-like fins
US11085701B2 (en) Double-row bent heat exchanger
CN103644685A (zh)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多制冷系统空调
EP3355020A1 (en) Heat exchange tube for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JP2002153931A (ja) 熱交換チューブ及びフィンレス熱交換器
CN103697745A (zh) 集流管组件以及具有该集流管组件的换热器
CN104596341A (zh) 扁管、换热器及扁管的折弯方法
CN104019583A (zh) 平行流换热器
CN201964816U (zh) 异型管口微通道换热扁管及换热器
CN203785333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JP5709733B2 (ja) 二重管
CN201072267Y (zh) 平行流冷凝器
CN101694360A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其翅带构造
JP2018124034A (ja) 熱交換器用チューブ
CN205300364U (zh) 用于换热器的集流管和换热器
WO2013187435A1 (ja) 熱交換器
CN201396995Y (zh) 用于汽车空调的平行流蒸发器
KR101656176B1 (ko) 대향유동 형식의 열교환기 코어 및 그 열교환기 코어를 갖는 수랭식 열교환기 및 열교환방법
JP2005188849A (ja) 熱交換器
CN203572100U (zh) 用于平行流蒸发器的隔板结构
CN102032722B (zh) 汽车空调用涡旋平行流逆流蒸发器
CN101696861B (zh) 换热器的翅带构造及其换热器
CN104677162A (zh) 换热器翅片、换热器以及换热器翅片制造方法
JP2007178017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