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66907U - 一种交叉连接接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交叉连接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66907U
CN203766907U CN201320865105.4U CN201320865105U CN203766907U CN 203766907 U CN203766907 U CN 203766907U CN 201320865105 U CN201320865105 U CN 201320865105U CN 203766907 U CN203766907 U CN 2037669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part
grip block
attaching parts
amalgamation
insertio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86510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成虎
张宇
李飞鹏
刘欢
王德财
欧阳可居
宁农
王琼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86510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669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669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6690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一种交叉连接接头,属于梁或管结构的连接件技术领域,包括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所述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的中部对应设置有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所述两夹持部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插入部(8),所述的两夹持块相互拼合,两夹持块的插入部(8)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轴分别与左、右侧连接件端部的管孔相配合,两夹持部(12)相互拼合后形成与竖连接件(1)外表面相配合的孔,所述孔的轴线与拼合后的插入部(8)形成的轴的轴线垂直或相交,或呈异面直线。结构简单,适应范围广,提高了连接件的结构刚性,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连接可靠性高,抗弯、抗剪性能好,易于加工和安装,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交叉连接接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梁或管件的连接接头,特别是一种可实现梁或管多方位连接的交叉连接接头,属于梁或管结构的连接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铝合金客车车身骨架的连接主要分为焊接和铆接两种工艺,对于铆接而言,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3318271A,公开日:2013年9月25日,名称为:“一种双排铆接孔偏心对应分布的铆接接头”的发明申请所披露的:角铝安装在竖管和横管的对角处,角铝的安装面分别与竖管和横管的对接面接触连接,竖管和横管通过在角铝与其接触面安装铆钉固定连接在一起,每个对接面上的铆接孔偏心对应布置,竖管、横管一侧的对接面上的铆接孔和与之相对应另一侧的对接面上的铆接孔偏心对应布置。此技术方案避免了常规铆接接头结构出现的贯穿受力及轴向摆动,能够提供紧凑经济并可靠的铆接面,增强连接强度及可靠性。但此一个骨架接头需要用到4个“L”型角铝,且每个“L”型角铝需要多颗铆钉与骨架进行连接,铆钉数量过多。由于铆钉孔为前期批量钻孔,使得拼装时往往存在间隙,铆接后铆钉受到剪切应力,同时“L”型角铝仅与骨架梁的侧壁进行铆接,铆钉没有贯穿整个骨架梁,而骨架梁壁厚较薄,整个接头仅靠4个“L”型角铝和铆钉来保证强度,造成整个十字接头的刚性差,强度低,抗剪性能较差,尤其疲劳性能大大降低,一但铆钉失效,其结构的连接就失效,连接可靠性较低。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3005567U,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名称为:“一种铝合金客车车身骨架连接接头”的实用新型所披露的信息如下:一个十字形连接接头,具有2个相对梁设置的连接板,连接板一侧中部设置有插入体,插入体的厚度与所连接梁体内空的高度相适配,插入体的宽度等于或者小于所连接梁体内空的宽度,铆钉安装位设置在插入体两侧的连接板上,连接板另一侧板面上粘贴有双面胶带。该连接接头中插入体设置于连接板一侧的中部,该插入体为U形的中空结构,与连接板构成一个整体,该插入体的厚度与所连接梁体内空的高度相适配,插入体的宽度等于或小于所连接梁体内空的宽度。采用粘接和铆接结合的连接方式有效的增强铝型材车身骨架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提高连接部位的抗扭和抗弯能力,但连接板仍是粘接或铆接于与之配合的梁的侧面,其传力方式仍通过连接板及紧固件来实现,当骨架梁壁较薄时,对于受力较大的部件就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导致材料破坏,或铆钉失效,连接可靠性仍较低;同时该连接接头一般只适合于相互垂直的骨架梁或管的连接,无法在同一节点上实现非垂直骨架梁或管的连接,更无法在同一节点上实现多个骨架梁或管的连接;而且,该连接接头只能用于各骨架梁在同一平面上的十字形连接,不能实现各骨架梁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连接,即各梁体轴线之间为异面直线等特殊情况的连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连接接头所存在的连接强度低、连接可靠性差、应力易集中、刚性较差,对梁或管件连接的方位及数量的要求较高,适应范围小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一种在同一节点上可适应多个梁或管件多方位连接的交叉连接接头。它的连接强度较高,不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结构刚性和稳定性好,结构简单,安装较方便,连接可靠性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交叉连接接头,包括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所述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的中部对应设置有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插入部,所述的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相互拼合,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上的插入部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轴分别与左侧连接件和右侧连接件端部的管孔相配合,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相互拼合后形成与竖连接件外表面相配合的孔,所述孔的轴线与拼合后的插入部形成的轴的轴线垂直或相交,或呈异面直线; 
    或者,所述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上对应设置有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的一侧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插入部,另一侧对应设置有连接固定部,所述的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相互拼合,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上的插入部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轴与左侧连接件或右侧连接件端部的管孔相配合,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相互拼合后形成与竖连接件外表面相配合的孔,该孔的轴线与拼合后的插入部形成的轴的轴线相垂直或相交,或呈异面直线。
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相互拼合后形成的孔由设置在上夹持部上的上凹槽和设置在下夹持部上的下凹槽组成,或者由设置在上夹持部上的上凹槽和设置在和下夹持部上的平面组成。 
所述的连接固定部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另一侧的直板和紧固件,当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互相拼合时,两直板也互相拼合,两直板上对应设置有紧固件的安装孔;或者,所述的连接固定部包括上夹持部或下夹持部另一侧的侧壁,与该侧壁外表面相贴合的下夹持部或上夹持部侧壁和紧固件,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相互拼合后,该两侧壁相配合,在两侧壁上对应设置有紧固件的安装孔。 
当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两侧对应设置的插入部各为一个,或只有一个插入部时,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相互拼合后形成的孔与竖连接件过盈配合;所述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上的插入部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轴与所连接的左侧连接件或右侧连接件端部的管孔过盈配合。 
当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任一侧对应设置的插入部为两个以上时,所述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拼合后形成的孔与竖连接件过渡配合或滑动配合,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相互拼合后形成孔的轴线与各插入部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各轴的轴线相交于同一点,且各轴与所连接的连接件端部的管孔过渡配合或滑动配合。 
所述的上夹持部或下夹持部与插入部之间设置有挡台,所述的挡台设置在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的拼合面以外的外表面上。 
所述下夹持块与上夹持块的形状相同。 
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上对应竖连接件设置有紧固件的安装孔,所述的插入部上对应连接件设置有紧固件的安装孔。 
所述的紧固件是铆钉或螺栓。 
所述插入部的长度是所配合管孔横截面最大径向尺寸的1/2~3/2。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下夹持块与上夹持块上的插入部相互拉合后后,插入所连接的左、右侧连接件的端部管孔,通过管孔对插入部形成约束力,并利用该约束力对与夹持部相配合的竖连接件形成夹持力,使夹持部牢固地包裹住竖连接件,相当于在竖连接件的外围增加一道箍,又不对竖连接件和左、右侧连接件的材料造成破坏,增大了夹持块与竖连接件的接触面积,分散了作用于竖连接件上的应力,改善了连接节点处竖连接件的受力状态,也增加了竖连接件的结构刚性、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
  2.由于下夹持块与上夹持块上的插入部是插入连接件的管孔中,不易脱出,而夹持部整体包裹在竖连接件外表面上,使得本实用新型连接接头的连接可靠性高,抗弯、抗剪性能好,另外通过限定夹持块与各连接件之间的配合关系,可进一步增加了连接件的连接强度和连接可靠性。由于下夹持块与上夹持块两端的插入部分别插入左侧和右侧连接件端部的管孔中,相当于绕过竖连接件将左、右两侧的连接件连接成一体,使作用于左、右连接件之间的力在传递到竖连接件上的同时,还可以绕过竖连接件直接相互传递,无需通过紧固件来传递受力,传力方式直接、可靠,改善了连接节点处材料的受力状态,增加了连接部位的抗弯、抗剪和抗扭能力,提高了连接强度和刚性,也提高了节点处材料的抗疲劳性能,即使竖连接件管壁较薄,也不会因为应力集中的原因而导致竖连接件的材料疲劳和破坏。 
  3.可以在夹持部的两侧设置多个插入部,实现同一节点多连接件的连接,也可以在夹持部一侧设置连接固定部,以满足与单侧梁或管件的连接要求,轻松实现多连接件之间为任意夹角等特殊情况的结构连接,使本连接接头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空间。 
4.通过在上凹槽和下凹槽的外沿上设置凹坑,则在拼合时,上夹持部与下夹持部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夹持块两端的插入部的接触拼合在一起,这种结构使两夹持块接触拼合面减小,降低加工难度,且减轻夹持块的重量,节省材料。 
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下夹持块为直板的连接结构,即两侧插入部8的中轴线与竖连接件的中轴线在不在同一平面上。这种结构可以将轴线呈异面直线或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各连接件与连接接头连接在一起,大大降低了安装工作量,对于消除两连接件轴线不在同一平面的安装误差,可以发挥较好的调节和连接作用。 
6.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接头结构简单,连接可靠性好,易于加工和安装,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夹持块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夹持块夹持有竖连接件1时的A-A切面剖视图;
图6是图3中上夹持块2的立体图;
图7是图3中上夹持块2的主视图;
图8是图3中下夹持块3的主视图;
图9是图3中上夹持块2的仰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夹持块2第二种结构的仰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夹持块2第三种结构的仰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夹持块2第四种结构的仰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夹持块2第五种结构的仰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夹持块2第六种结构的仰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夹持块2第七种结构的仰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夹持块2第八种结构的仰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夹持块与连接件连接的第二种结构剖视图;
图18是图17中上夹持块2的主视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夹持块与连接件连接的第三种结构剖视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夹持块与连接件连接的第四种结构剖视图;
图21是图20中下夹持块3主视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夹持块与连接件连接的第五种结构剖视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夹持块与连接件连接的第六种结构剖视图。
  图中,竖连接件1,上夹持块2,下夹持块3,左侧连接件4,右侧连接件5,铆钉或螺栓6,上凹槽7,插入部8,固定件安装位9,挡台10,弧形倒角11,上夹持部12,下夹持部13,下凹槽14,连接固定部1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3至图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交叉连接接头,包括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所述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的中部对应设置有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所述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插入部8,所述的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相互拼合,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上的插入部8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轴分别与左侧连接件4和右侧连接件5端部的管孔相配合,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相互拼合后形成与竖连接件1外表面相配合的孔,所述孔的轴线与拼合后的插入部8形成的轴的轴线垂直或相交,或呈异面直线; 
如图3、图5中,所述上夹持块2与下夹持块3相互拼合形成一孔,该孔包裹住竖连接件1的外表面,所述上夹持块2与下夹持块3相互拼合后的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两侧的插入部8形成的轴分别插入左侧连接件4和右侧连接件5端部的管孔,由于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的插入部8形成的轴分别插入左侧连接件4和右侧连接件5 管孔中,使上夹持块2与下夹持块3形成对竖连接件1外表面的夹持作用,故使得所连接的梁或管件在本实用新型连接接头上形成相互交叉的固定连接,当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一侧对应设置的插入部8为一个时,所述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相互拼合后形成的孔与竖连接件1过盈配合;所述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上的插入部8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轴与所连接的左侧连接件4或右侧连接件5端部的管孔过盈配合。这时即使不采用固定件进行定位和固定,也能保证连接的强度。又由于上夹持块2与下夹持块3是夹持在竖连接件1的外表面上,两夹持块与竖连接件1的接触面积大,夹持作用力分布均匀,在竖连接件上不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参见图5至图9,所述上夹持部12的拼合面上设置有上凹槽7,所述下夹持部13上设置有下凹槽14,上夹持部12、下夹持部13与插入部8的连接部均设置有挡台10,该挡台10设置于除拼合面之外的另外3个面上,挡台10用于插入部8插入左、右侧连接件端部管孔时的限位;上夹持部12的背部棱上设置有弧形倒角11,上夹持部12的平面和插入部8的连接面均设置有2至4个铆钉或螺栓安装位9,每个连接面上的铆钉安装位9呈四点矩形分布、或三点直线分布、或三点三角形分布。所述下夹持部13的拼合面上设置有下凹槽14,图7,图8中,下夹持块3与上夹持块2在相互拼合时的拼合面上镜像对称,即下夹持块3与上夹持块2的形状相同。 
在图3至图9中,由于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相互拼合后形成的孔与两侧分别插入部8相互拼合后形成的轴相垂直,因此,上凹槽7和下凹槽14拼合形成的孔的轴线与插入部8拼合后形成的轴的轴线垂直相交。 
参见图10,在上夹持块2中上凹槽7的轴线与上夹持块2两端插入部8的轴线呈倾斜相交状态,若下夹持块3与上夹持块2的形状相对应,两夹持块相互拼合后,可满足左、右侧连接件与竖连接件1倾斜相交的需要。再结合图20,当上夹持块2的上凹槽7的深度可整体放入竖连接件1,而下夹持部13上没有设下凹槽14,而为平板时,这会使得下夹持块3与上夹持块2相互拼合的所形成的孔偏向上方,即所形成的孔的轴线与左、右侧连接件端部管孔的轴线不在同一平面上,此时,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拼合后,由上凹槽7和下凹槽14拼合形成孔的轴线与插入部8拼合后的轴线互为异面直线。 
参见图11,在上夹持块2的上夹持部12两侧的插入部8一个弯曲后向上倾斜,一个弯曲后向下倾斜,使上夹持块2形成为S形状。当下夹持块3的形状与其对应时,这种连接接头的结构可以适应左、右侧连接件与竖连接件1分别倾斜相交且相交点不是同一点的连接状态。 
参见图12,上夹持块2的上夹持部12为长方形结构,上夹持部12的左侧有一个插入部8,右侧有均匀分布有3个插入部8,且右侧3个插入部8轴线的相交点,不在上夹持部12的上凹槽7的轴线上。当下夹持块3的形状与其对应时,这种连接接头的结构可以适应多个左、右侧连接件与竖连接件1分别垂直和倾斜相交且相交点不是同一点的连接状态。 
参见图13,上夹持块2的上夹持部12为6边形结构,上夹持部12的左侧有一个插入部8,右侧均匀分布有3个插入部8。当下夹持块3的形状与其对应时,这种连接接头的结构可以适应多个左、右侧连接件与竖连接件1分别垂直和倾斜相交且相交点是同一点的的状态。即两夹持块拼合后,由上凹槽7和下凹槽14拼合形成的孔的轴线与各个插入部8拼合后形成的轴的轴线均相交于同一点,这一点就是上凹槽7、下凹槽14的纵向中心线和两侧插入部8轴线的相交点。 
参见图14,上夹持块2上的上夹持部12平面形状为圆形结构,上夹持部12的左侧均匀分布有3个插入部8,右侧也均匀分布有3个插入部8,当下夹持块3的形状与其对应时,这种连接接头的结构可以适应多个左、右侧连接件与竖连接件1分别呈现米字相交且相交点是同一点的的状态。 
参见图15,该图的结构与图14的区别在于,上夹持部12两侧均只有一个插入部8,且两侧的插入部8与上凹槽7的轴线在同一斜度上倾斜相交。该结构与图14的相同点在于,两插入部8形成的轴线与上凹槽7的轴线在同一点相交。 
在图3,图4,图6,图9~图11,图15中,由于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两侧对应设置的插入部8各为一个,故所述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相互拼合后形成的孔与竖连接件1过盈配合;所述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上的插入部8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轴与所连接的左侧连接件4或右侧连接件5端部的管孔过盈配合。在两个配合部位采用这种配合方式可以使连接接头同时在竖连接件1、左侧连接件4和右侧连接件5之间相互传递受力,结构稳定,牢固性好。但若采用滑动配合等其他的配合方式,只是牢固性稍有降低,也不会导致连接接头的受力状态发生改变,有时为了安装方便也可以在两个配合部位采用滑动配合,并辅以安装紧固件的方式进行加强,同样也可达到牢固性好的目的。 
参见图16,该图的结构与图13基本相同,只是上夹持块2中部的平面形状为圆形。 
在图12,图13,图14,图16中,由于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的一侧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插入部8,故所述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拼合后形成的孔与竖连接件1过渡配合或滑动配合,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相互拼合后形成孔的轴线与各插入部8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各轴的轴线相交于同一点,且各轴与所连接的连接件端部的管孔过渡配合或滑动配合。由于多个连接件均存在一定的安装误差,一般来说,在两个配合部位均采用滑动配合不仅使安装比较方便,也不会影响连接接头的受力状态和与各连接件连接和可靠性。若在两个配合部位采用过盈配合,则要求提高两夹持块的加工精度,也会增加连接接头的安装难度。 
参见图17,图18,两图中的结构与图5中的结构比较相似,只是两夹持块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中的上凹槽7和下凹槽14均比较浅,两个凹槽并未完全包裹住竖连接件1外侧壁,而在插入部8和竖连接件1外侧壁之间形成了一段空间,即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之间的拼合面并未完全贴合,而是留出了一定的间隙。由于竖连接件1仍然是卡在两个凹槽中,这种结构不仅不会影响连接接头和连接件之间的连接,还可以保证夹持块两端的插入部8在拼合时的紧密接触,以使得插入部8插入连接件管孔中的安装更加方便,可以节省材料,并能有效减轻连接接头的重量。根据此结构设计,为了节省材料,减轻重量,还可以在插入部8的拼合面上沿着插入部8的轴线方向设置下凹槽。 
参见图19,该图中的结构与图5中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的厚度不等,其中上夹持部12中的上凹槽7和下夹持部13中的下凹槽14的深度不相等,两夹持块上插入部8的厚度也不相等。但两夹持块拼合后,两侧插入部8的中轴线与两凹槽的中轴线仍在同一平面上。 
在图5,图17,图19中,所述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相互拼合后形成的孔均由设置在上夹持部12上的上凹槽7和设置在下夹持部13上的下凹槽14组成。 
参见图20,图21,两图中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的结构有所不同,其中,上夹持块2的上夹持部12上的上凹槽7比较深,与竖连接件1侧壁的高度相同,而下夹持块3的下夹持部13上没有设下凹槽14,基本为一平板。即所述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相互拼合后形成的孔由设置在上夹持部12上的上凹槽7和设置在和下夹持部13上的平面组成。在图20中,两夹持块拼合后,两侧插入部8的中轴线与两凹槽的中轴线在不在同一平面上。若将此结构结合到图10,图11,图15中,使左、右侧连接件与竖连接件1呈倾斜布置,此时,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拼合后,由上凹槽7和下凹槽14拼合形成的孔的轴线与插入部8拼合后形成的轴的轴线互为异面直线。以上连接接头与连接件的连接结构可以将轴线呈异面直线或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各连接件与连接接头连接在一起,对于消除两连接件轴线不在同一平面的安装误差,可以发挥较好的调节和连接作用。 
参见图22,图23,所述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上对应设置有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所述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的一侧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插入部8,另一侧对应设置有连接固定部15,所述的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相互拼合,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上的插入部8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轴与左侧连接件4或右侧连接件5端部的管孔相配合,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相互拼合后形成与竖连接件1外表面相配合的孔,该孔的轴线与拼合后的插入部8形成的轴的轴线相垂直或相交,或呈异面直线。 
在图22中,所述的连接固定部15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另一侧的直板和紧固件,当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互相拼合时,两直板也互相拼合,两直板上对应设置有紧固件的安装孔,可以用紧固件在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另一侧将两夹持块固定连接成一体。 
在图23中,所述的连接固定部15包括上夹持部12或下夹持部13另一侧的侧壁,与该侧壁外表面相贴合的下夹持部13或上夹持部12侧壁和紧固件,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相互拼合后,该两侧壁相配合,在两侧壁上对应设置有紧固件的安装孔。同样可以从另一侧将两夹持块固定连接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紧固件是铆钉或螺栓6。安装设置紧固件的作用主要是定位和加强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紧固件的受力和传力负担已大大减轻,即使不安装对结构的连接也不会产生影响。 
参见图4,图6~图12,图14~图16,图18,图21,所述的上夹持部12或下夹持部与插入部8之间设置有挡台10,所述的挡台10设置在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的拼合面以外的外表面上。挡台10可以控制插入部8插入连接件管孔的深度,也便于连接件的安装定位。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插入部8的长度是所配合管孔横截面最大径向尺寸的1/2~3/2。如图3中左侧连接件4和右侧连接件5为长方形管,若该管内孔的高度为50毫米,宽度为80毫米,则所述插入部8的长度应为40~120毫米为宜,插入部8的长度太短,连接接头与各连接件之间的结合紧密度降低,对连接部位的抗剪、抗弯和结构刚性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且连接接头或连接件易从管孔处脱落,连接的可靠性降低。插入部8的长度过长,连接部位的抗剪、抗弯和结构刚性也不会根据插入部8的长度增加而增加,反而会造成连接接头以及连接件管孔的加工和安装精度要求都比较高,安装麻烦,造成连接接头用材上的浪费,也无必要地增加了连接接头的重量。 
参见图3~图6,图9~图17,图19,图20,图22,图23,所述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上对应竖连接件1设置有紧固件的安装孔,所述的插入部8上对应连接件设置有紧固件的安装孔。在图13~图16中,由于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沿竖连接件1轴向的长度较长,故在两夹持部上沿竖连接件1的轴向设置有多组紧固件的安装孔,以增加两夹持块与竖连接件1连接的紧密性、可靠性和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图中,所述的竖连接件1均为横截面为长方形的空心管的型材构件,所述的左侧连接件4和右侧连接件5也均为横截面为长方形的空心管的型材构件。在实际工作中,所述的竖连接件1可以是横截面为圆形或其他形状的空心管,也可以是横截面为圆形、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实心杆或轴件。而所述的左侧连接件4和右侧连接件5均可以是在两端部对应拼合的插入部8开有管孔的实心杆或轴件。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简单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交叉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所述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的中部对应设置有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所述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插入部(8),所述的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相互拼合,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上的插入部(8)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轴分别与左侧连接件(4)和右侧连接件(5)端部的管孔相配合,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相互拼合后形成与竖连接件(1)外表面相配合的孔,所述孔的轴线与拼合后的插入部(8)形成的轴的轴线垂直或相交,或呈异面直线;
    或者,所述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上对应设置有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所述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的一侧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插入部(8),另一侧对应设置有连接固定部(15),所述的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相互拼合,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上的插入部(8)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轴与左侧连接件(4)或右侧连接件(5)端部的管孔相配合,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相互拼合后形成与竖连接件(1)外表面相配合的孔,该孔的轴线与拼合后的插入部(8)形成的轴的轴线相垂直或相交,或呈异面直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叉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相互拼合后形成的孔由设置在上夹持部(12)上的上凹槽(7)和设置在下夹持部(13)上的下凹槽(14)组成,或者由设置在上夹持部(12)上的上凹槽(7)和设置在和下夹持部(13)上的平面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叉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固定部(15)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另一侧的直板和紧固件,当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互相拼合时,两直板也互相拼合,两直板上对应设置有紧固件的安装孔;或者,所述的连接固定部(15)包括上夹持部(12)或下夹持部(13)另一侧的侧壁,与该侧壁外表面相贴合的下夹持部(13)或上夹持部(12)侧壁和紧固件,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相互拼合后,该两侧壁相配合,在两侧壁上对应设置有紧固件的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叉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当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两侧对应设置的插入部(8)各为一个,或只有一个插入部(8)时,所述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相互拼合后形成的孔与竖连接件(1)过盈配合;所述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上的插入部(8)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轴与所连接的左侧连接件(4)或右侧连接件(5)端部的管孔过盈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叉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当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任一侧对应设置的插入部(8)为两个以上时,所述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拼合后形成的孔与竖连接件(1)过渡配合或滑动配合,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相互拼合后形成孔的轴线与各插入部(8)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各轴的轴线相交于同一点,且各轴与所连接的连接件端部的管孔过渡配合或滑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叉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夹持部(12)或下夹持部与插入部(8)之间设置有挡台(10),所述的挡台(10)设置在上夹持块(2)和下夹持块(3)的拼合面以外的外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叉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夹持块(3)与上夹持块(2)的形状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叉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持部(12)和下夹持部(13)上对应竖连接件(1)设置有紧固件的安装孔,所述的插入部(8)上对应连接件设置有紧固件的安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3或8所述的一种交叉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紧固件是铆钉或螺栓(6)。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4或5所述的一种交叉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8)的长度是所配合管孔横截面最大径向尺寸的1/2~3/2。
CN201320865105.4U 2013-12-26 2013-12-26 一种交叉连接接头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669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65105.4U CN203766907U (zh) 2013-12-26 2013-12-26 一种交叉连接接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65105.4U CN203766907U (zh) 2013-12-26 2013-12-26 一种交叉连接接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66907U true CN203766907U (zh) 2014-08-13

Family

ID=51284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65105.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66907U (zh) 2013-12-26 2013-12-26 一种交叉连接接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6690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40632A (zh) * 2013-12-26 2014-03-19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交叉连接接头
CN111645757A (zh) * 2020-03-12 2020-09-11 上万清源智动车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客车车身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40632A (zh) * 2013-12-26 2014-03-19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交叉连接接头
CN111645757A (zh) * 2020-03-12 2020-09-11 上万清源智动车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客车车身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66907U (zh) 一种交叉连接接头
CN103640632A (zh) 一种交叉连接接头
CN203755460U (zh) 一种x形t型连接件
CN205956742U (zh) 一种便于快速组合安装的板状型材
CN206800624U (zh) 用对穿螺杆的多腔体钢管混凝土柱‑钢梁面外螺栓装配式连接节点
CN212562445U (zh) 一种建筑装配式安全脚手架
CN105620766B (zh) 一种桁架式发动机主安装接头
CN203821826U (zh) 铝合金建筑模板
CN206466024U (zh) 一种骨架梁连接接头
CN211774598U (zh) 一种用于装配式房屋钢结构与墙体链接的连接件
CN211286273U (zh) 结构牢固的水平桁架
CN103397593B (zh) 钢桁梁桥节点处的腹杆相互交叉拼接接头结构
CN201103589Y (zh) 万向组角钢件及其组装结构
CN101883482A (zh) 拼装式机柜框架结构
CN207436483U (zh) 一种组合式建筑铝合金模板
CN203613652U (zh) 一种侧板加强型蜂窝式h型钢梁框架节点构件
CN207003833U (zh) 一种钢筋预装结构
CN219411295U (zh) 一种便于装配的龙骨连接结构
CN214461645U (zh) 一种新型拼装式开口楼承板
CN214195004U (zh) 装配式钢管桁架加强节点连接结构和装配式钢管桁架
CN107246071B (zh) 一种装配式民宿空间结构连接节点及其使用方法
CN215331455U (zh) 一种用于大跨度高支模的架体构造
CN210242523U (zh) 一种组合式换热器
CN217711371U (zh) 一种高强度的h型钢构件
CN215764552U (zh) 一种兼容型铝型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