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53893U - 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753893U CN203753893U CN201420124380.5U CN201420124380U CN203753893U CN 203753893 U CN203753893 U CN 203753893U CN 201420124380 U CN201420124380 U CN 201420124380U CN 203753893 U CN203753893 U CN 2037538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volving door
- shaped steel
- seat
- rectangular shaped
- circular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Checking Fares Or Tickets At Control Poi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转门座(1)上部连接过渡料斗(8)底部,转门座下部后端两侧外分别固定轴承座(7),轴(6)穿过两轴承座和转门(2)两侧中心孔,轴与转门固结使转门能随轴转动;转门的两侧板(23)、弧形板(26)、后板(27)和前板(22)构成转门主体,两侧板上部沿前端边部固定装有长条型钢(24),长条型钢上顶部开有用于固定双头螺杆(4)的圆孔,双头螺杆上套装配重组(5),长条型钢下底部开有用于连接轴的圆孔;转门两侧板下部左右两侧外装有挡块(28),该挡块能被提升机的料车撞杆触及以控制转门随轴转动;过渡料斗上安装有缓冲器(3)与安装于转门前板上的定位座(21)相配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状物料给料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紧凑结构的回转型给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散状物料作具有一定高度的提升搬运时,单斗提升机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其下部的物料装载处,通常采用人工方式将物料输入料车斗体,如直接以铁铲铲入、拆包倒入和手推车卸入等方式,给料和料车行走时物料四溢和飞扬,操作者劳动强度高,自动化程度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该给料装置结构简洁、紧凑,给料顺畅,运行稳定,使用方便,以及成本低廉,适用于单斗提升机的下部物料装载。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包括:转门座、转门、双头螺杆、配重组、轴和轴承座,所述转门座上部连接过渡料斗底部,转门座下部为斜向溜管,转门座下部后端两侧外分别固定有轴承座,轴穿过两轴承座和转门两侧中心孔,轴两端部与转门固结,使转门能随轴转动;
所述转门包括前板、两侧板、弧形板、后板,弧形板和后板连接构成后部板,并且弧形板位于后板上方,两侧板、后部板和前板构成转门主体,后板与前板相对;两侧板上部沿前端边部固定装有长条型钢,长条型钢上部向后伸出,长条型钢上顶部开有圆孔,该圆孔用于固定双头螺杆,双头螺杆上套装配重组,长条型钢下底部开有圆孔,该圆孔用于连接轴,长条型钢下底部圆孔位于两侧板上部前端边部处;所述长条型钢与前板之间的夹角大于120度且小于180度,长条型钢、弧形板和长条型钢下底部圆孔位于两侧板上部,弧形板对应于长条型钢下底部圆孔为圆心的圆心角;
所述转门座下部斜向溜管与转门主体相配合,并且转门主体套装于转门座下部斜向溜管外,转门主体的弧形板经转门转动后能盖住转门座下部溜管出口;
所述转门两侧板下部左右两侧外装有挡块,该挡块能被提升机的料车撞杆触及以控制转门沿安装于长条型钢下底部圆孔内的轴转动。
所述转门座下部斜向溜管由转门座前板、转门座后板和两转门座侧板组成,所述转门座前板由第一前挡板和第二前档板组成,第一前挡板位于上部,第二前挡板位于下部,第二前挡板位于第一前挡板前面,第一前挡板下部和第二前挡板上部有重叠,第一前挡板与第二前挡板之间有间距。
所述转门的前板上安装有定位座,定位座与安装于过渡料斗上的缓冲器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给料装置适用于单斗提升机的下部物料装载,通过转门的转动控制从过渡料斗的物料输入料车斗体;通过合理设定转门卸料口尺寸以及控制转门卸料口与料车装料口的间隙,可有效避免将物料输入料车斗体而产生的给料和料车行走时物料四溢现象。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给料装置后,单斗提升机可与其它输送机械集成,形成一套机械化和自动化较高的物料输送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给料装置结构简洁,给料顺畅,运行稳定,使用方便和成本低廉,同时,其配重组、转门和转门座等部件布置于一体,结构紧凑,以机械方式达到了自动给料的目的,体现了便于物流组织、生产管理和有效降低劳动强度等积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示意图;
图3为转门座正视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向示意图;
图5为转门正视示意图;
图6为图5的C向示意图。
图中:1转门座,2转门,3缓冲器,4双头螺杆,5配重组,6轴,7轴承座,8过渡料斗;11转门座上部,12第一前挡板,13第二前挡板,14覆板,15转门座侧板,16转门座后板;21定位座,22前板,23侧板,24长条型钢,25加强板,26弧形板,27后板,28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适用于单斗提升机的下部物料装载,规格一般以其上方的矩形联接圈内径尺寸而设定,并与提升机配套形成系列,提升机规格一般以料车斗体容积而设定。过渡料斗通过装载机或输送机将物料从堆场转卸其中。这种提升机主要由驱动装置、给料装置、带滚轮的料车以及导轨等组成,导轨包括左右两侧,分上部、下部和垂直部分。该给料装置通常吊挂于金属或混凝土结构的散状物料过渡料斗8下。
一种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包括:转门座1、转门2、缓冲器3、双头螺杆4、配重组5、轴6和轴承座7,参见图1至图6。
所述转门座1上部连接过渡料斗8底部,转门座上部11采用扁钢或角钢焊接矩形联接圈,上表面钻孔若干,在使用现场以栓接或焊接方式固定于过渡料斗8下方。转门座1下部为斜向溜管,转门座1下部斜向溜管由转门座前板、转门座后板16和两转门座侧板15组成,所述转门座前板由第一前挡板12和第二前档板13组成,第一前挡12板位于上部,第二前挡板13位于下部,第二前挡板13位于第一前挡板12前面,第一前挡板12下部和第二前挡板13上部有重叠,第一前挡板12与第二前挡板13之间有间距,参见图3、图4。当溜管出现内物料堵塞时,便于人工用铁棍等插入第一前挡板12与第二前挡板13之间的间隙撬动以破堵。转门座1下部后端两侧外分别固定有轴承座7,即转门座后板16后侧焊有覆板14并钻有若干圆孔,供安装轴承座7,轴6穿过两轴承座7和转门2两侧中心孔,轴6两端部(开有凹槽)用轴端挡板卡住使轴6与转门2固结,能使转门2能随轴6转动,参见图1、图2。
所述转门2包括前板22、两侧板23、弧形板26、后板27,参见图5、图6,弧形板26和后板27连接构成后部板,并且弧形板26位于后板27上方,两侧板23、后部板和前板22构成转门主体,后板27与前板22相对。两侧板23上部沿前端边部固定装有长条型钢24,长条型钢24上部向后伸出,长条型钢24上顶部开有圆孔,该圆孔用于固定双头螺杆4,使用时双头螺杆上套装配重组5,两端用螺母紧固,以承载配重;长条型钢24下底部开有圆孔,该圆孔用于连接轴6,长条型钢下底部圆孔位于两侧板23上部前端边部处。所述长条型钢24与前板22之间的夹角G大于120度且小于180度,便于在配重组5下降过程中带动转门主体的下部上升,弧形板26盖住溜管出口。长条型钢24、弧形板26和长条型钢下底部圆孔位于两侧板23上部,弧形板26对应于长条型钢下底部圆孔为圆心的圆心角;所述长条型钢24包括扁钢、槽钢、角钢等。为加强两侧板23在上部的强度,在横向上加装有加强板25,该加强板25为槽钢制成。所述转门座1下部斜向溜管与转门2主体相配合,并且转门2主体套装于转门座1下部斜向溜管外,转门主体的弧形板26经转门转动后能盖住转门座1下部溜管出口。
所述转门两侧板23下部左右两侧外装有挡块28,该挡块28能被提升机的料车撞杆触及以控制转门2沿安装于长条型钢下底部圆孔内的轴6转动。所述挡块28用角钢制成。料车在下部导轨处呈一角度布置,提升后,能自如地与过渡料斗8和转门2保持一定间隙而行走,参见图1。
所述转门2的前板22上安装有定位座21,定位座21与安装于过渡料斗8上的缓冲器3相配合。定位座21用于控制转门2闭合位置,和缓冲转门2闭合时与过渡料斗8的撞击。缓冲器3可外购标准产品,也可通过自行制作弹簧、撞杆、底座、套筒等组合而成。在过渡料斗8前侧下方呈一角度固定,为使受力合理,其撞杆头部应与闭合状态的转门定位座21中心处于同一位置。
所述配重组5由若干配重块组成,置于后方的双头螺杆4上,其整体重量可通过增减配重块来调节,以过渡料斗8内贮满物料,在其作用下使转门2关闭自如为宜。调节后应采用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防止坠落。
本实用新型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的工作原理是:
当提升机的料车下降时,料车上的撞杆触及并下压转门上的档块28,带动转门2翻转,转门座1的开口渐露,过渡料斗8内物料径直卸入料车斗体,充满后即自行停止;当料车在驱动装置牵引下上升时,本实用新型的给料装置受配重作用,带动转门2缓缓回转,其内的弧形板26渐渐封住转门座1开口,遂自行停止了给料。
为了避免给料和料车行走时物料溢出,需设定转门卸料口尺寸,以及转门卸料口与料车装料口的间隙。前者:转门卸料口尺寸呈一定比例小于所配套的料车装料口尺寸,在本给料装置与提升机下部导轨、料车等作配套布置时,应以两者对中为基础。后者:可通过控制料车停车位置,从而使转门卸料口与料车装料口保持一定间隙。
根据实际需求,本给料装置可随过渡料斗布置于地面以上、半地上半地下以及地坑内。当置于地坑时,应考虑人员下地坑维修的因素。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转门座(1)、转门(2)、双头螺杆(4)、配重组(5)、轴(6)和轴承座(7);
所述转门座(1)上部(11)连接过渡料斗(8)底部,转门座(1)下部为斜向溜管,转门座(1)下部后端两侧外分别固定有轴承座(7),轴(6)穿过两轴承座(7)和转门(2)两侧中心孔,轴(6)两端部与转门(2)固结,使转门(2)能随轴(6)转动;
所述转门(2)包括前板(22)、两侧板(23)、弧形板(26)、后板(27),弧形板(26)和后板(27)连接构成后部板,并且弧形板(26)位于后板(27)上方,两侧板(23)、后部板和前板(22)构成转门主体,后板(27)与前板(22)相对;两侧板(23)上部沿前端边部固定装有长条型钢(24),长条型钢(24)上部向后伸出,长条型钢(24)上顶部开有圆孔,该圆孔用于固定双头螺杆(4),双头螺杆(4)上套装配重组(5),长条型钢(24)下底部开有圆孔,该圆孔用于连接轴(6),长条型钢下底部圆孔位于两侧板(23)上部前端边部处;所述长条型钢(24)与前板(22)之间的夹角大于120度且小于180度,长条型钢(24)、弧形板(26)和长条型钢下底部圆孔位于两侧板(23)上部,弧形板(26)对应于长条型钢下底部圆孔为圆心的圆心角;
所述转门座(1)下部斜向溜管与转门(2)主体相配合,并且转门(2)主体套装于转门座(1)下部斜向溜管外,转门主体的弧形板(26)经转门(2)转动后能盖住转门座(1)下部溜管出口;
所述转门两侧板(23)下部左右两侧外装有挡块(28),该挡块(28)能被提升机的料车撞杆触及以控制转门(2)沿安装于长条型钢下底部圆孔内的轴(6)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转门座(2)下部斜向溜管由转门座前板、转门座后板(16)和两转门座侧板(15)组成,所述转门座前板由第一前挡板(12)和第二前档板(13)组成,第一前挡(12)板位于上部,第二前挡板(13)位于下部,第二前挡板(13)位于第一前挡板(12)前面,第一前挡板(12)下部和第二前挡板(13)上部有重叠,第一前挡板(12)与第二前挡板(13)之间有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转门(2)的前板(22)上安装有定位座(21),定位座(21)与安装于过渡料斗(8)上的缓冲器(3)相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24380.5U CN203753893U (zh) | 2014-03-19 | 2014-03-19 | 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24380.5U CN203753893U (zh) | 2014-03-19 | 2014-03-19 | 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753893U true CN203753893U (zh) | 2014-08-06 |
Family
ID=51249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24380.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753893U (zh) | 2014-03-19 | 2014-03-19 | 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75389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64166A (zh) * | 2014-03-19 | 2014-08-06 | 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 |
-
2014
- 2014-03-19 CN CN201420124380.5U patent/CN203753893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64166A (zh) * | 2014-03-19 | 2014-08-06 | 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 |
CN103964166B (zh) * | 2014-03-19 | 2015-11-18 | 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64166B (zh) | 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 | |
CN106335129B (zh) | 畜牧养殖用漏缝板自动化生产系统 | |
CN204747937U (zh) | 磨机衬板拆装辅助工具 | |
CN203753893U (zh) | 紧凑结构回转型给料装置 | |
CN207046466U (zh) | 一种自动上料装置 | |
CN203753858U (zh) | 翻斗式混凝土给料机 | |
CN204570395U (zh) | 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灌注装置 | |
CN208070863U (zh) | 细颗粒与粉状物料给料装置 | |
CN107857097A (zh) | 一种自动加料装置 | |
CN105880544B (zh) | 鱼雷罐车铁水口防护罩装置 | |
CN203877442U (zh) | 置有分离式配重结构的回转型给料装置 | |
CN203600414U (zh) | 立轴强制式搅拌机 | |
CN109437000A (zh) | 一种轿厢式升降货梯 | |
CN209618058U (zh) | 一种高层施工多用途物料箱 | |
CN208122325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可升降式布料机 | |
CN105033600B (zh) | 磨机衬板拆装辅助工具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8274625A (zh) | 一种全自动混凝土搅拌设备 | |
CN203095343U (zh) | 多功能货用施工升降机 | |
CN204735270U (zh) | 建筑物料循环粉碎分离装置 | |
CN203474407U (zh) | 环保上料装置 | |
CN202572630U (zh) | 立式自动喂料机 | |
CN207684390U (zh) | 一种用于防水密封橡胶粉料配料称量的称量料箱台 | |
CN204850473U (zh) | 一种便捷式混凝土浇筑速率控制装置 | |
CN207108369U (zh) | 吊运铲运两用的施工小车 | |
CN205043929U (zh) | 一种喂料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118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