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21867U - 传输线路及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输线路及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21867U
CN203721867U CN201320717949.4U CN201320717949U CN203721867U CN 203721867 U CN203721867 U CN 203721867U CN 201320717949 U CN201320717949 U CN 201320717949U CN 203721867 U CN203721867 U CN 2037218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ed
liner
high impedance
transmission line
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1794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矶直树
北野延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218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2186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0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2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with two longitudinal conductors
    • H01P3/08Microstrips; Strip lines
    • H01P3/085Triplate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0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2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with two longitudinal conductors
    • H01P3/08Microstrips; Strip lines
    • H01P3/085Triplate lines
    • H01P3/087Suspended triplate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006Particular feeding systems
    • H01Q21/0075Stripline fed arrays
    • H01Q21/0081Stripline fed arrays using suspended strip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6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 H01Q21/08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the units being spaced along or adjacent to a rectilinear path

Landscapes

  • Waveguide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输线路以及天线装置,能够在确保中心导体的被支持部处的强度的同时抑制反射。传输线路(1)具备:三板线路(100),其具有间隔预定距离互相平行配置的第1外部导体(10)和第2外部导体(11)、以及在第1外部导体(10)和第2外部导体(11)之间的空间内配置的中心导体(12);衬垫(2),其介于第1外部导体(10)和第2外部导体(11)与中心导体(12)之间,支持中心导体(12);中心导体(12)上,在由电介质衬垫(2)支持的被支持部(122)的输入侧和输出侧形成了第1高阻抗部(121)和第2高阻抗部(123),其特性阻抗(Z1、Z3)比所述被支持部(122)的特性阻抗(Z2)更高。

Description

传输线路及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输线路,以及具备传输线路的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便携终端等无线通讯设备使用的天线装置中,作为构成在高频电源与收发装置之间的分配器或合波器的高频信号的传输线路,除了使用微带线路(micro-strip line)等以外,还使用在互相平行配置的一对外部导体之间配置板状中心导体而形成的三板(tri-plate)线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三板线路由作为内部导体的内导体、作为隔着内导体相对配置的一对外部导体的外导体以及反射板构成。内导体一端与天线元件上设置的馈电变压器连接,另一端与馈电部连接。内导体与外导体之间、以及内导体与反射板之间有空间。 
但是,这种三板线路存在容易由于中心导体的位置偏差或一对外部导体的间距变化而导致特性不稳定的问题。因此,尤其在三板线路比较大型的情况下,需要使用由树脂等绝缘体制成的衬垫在一对外部导体之间支持中心导体。 
然而,由于这种衬垫本身具有比空气高的固有介电常数,导致由衬垫支持的中心导体的被支持部的阻抗比其周边部的阻抗相对降低。其结果是阻抗匹配无法实现,产生高频信号的反射。 
为了消除这种反射,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曾考虑将中心导体上的被支持部的线路宽度缩小。若采用这种方法,则被支持部本身对应于线路宽度而呈现出比周边部高的阻抗,因此通过考虑衬垫的介电常数来设定被支持部的线路宽度,可以使被支持部的阻抗与其周边部的三板线路的特性阻抗相匹配,可以抑制反射。 
但是,例如在被支持部形成在中心导体的厚度方向贯穿的贯穿孔,将衬垫的一部分插入该贯穿孔来将衬垫固定在被支持部上的情况下,被支持部的贯穿孔周围的线路宽度会变得很窄。因此,由于机械强度问题使得设置这种贯穿孔 实际上非常困难。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6442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输线路以及天线装置,能够在确保中心导体的被支持部处的强度的同时抑制反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输线路,具备:三板线路,其具有间隔预定距离互相平行配置的一对外部导体、以及在所述一对外部导体之间的空间内配置的中心导体;以及衬垫,其在所述空间内介于所述一对外部导体与所述中心导体之间来支持所述中心导体,并且由电介质构成;在所述中心导体上,在通过所述衬垫支持的被支持部的输入侧和输出侧形成了特性阻抗比所述被支持部的特性阻抗更高的第1及第2高阻抗部。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线装置,具有传输线路和天线元件,其中,所述传输线路,具备:三板线路,其具有间隔预定距离互相平行配置的一对外部导体、以及在所述一对外部导体之间的空间内配置的中心导体;以及衬垫,其在所述空间内介于所述一对外部导体与所述中心导体之间来支持所述中心导体,并且由电介质构成;在所述中心导体上,在通过所述衬垫支持的被支持部的输入侧和输出侧形成了特性阻抗比所述被支持部的特性阻抗更高的第1及第2高阻抗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在确保中心导体的被支持部处强度的同时抑制反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的结构例示意图,图1(a)是平面图,图1(b)是图1(a)的A-A线断面图。 
图2是传输线路的阻抗匹配的说明图,图2(a)在史密斯图上表示在三板线路的输入侧设置第1高阻抗部所引起的特性阻抗的变化,图2(b)在史密斯图上表示设置被支持部所引起的特性阻抗的变化,图2(c)在史密斯图上表示在输出侧设置第2高阻抗部所引起的特性阻抗的变化。 
图3是在传输线路中增大设定被支持部的线路宽度时的阻抗匹配说明图,图3(a)在史密斯图上表示设置第1高阻抗部所引起的特性阻抗的变化;图3(b) 在史密斯图上表示设置被支持部所引起的特性阻抗的变化;图3(c)在史密斯图上表示设置第2高阻抗部所引起的特性阻抗的变化。 
图4是表示将设置传输线路的被支持部、第1高阻抗部以及第2高阻抗部所引起的特性阻抗的变化在史密斯图上绘出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5是作为传输线路的一个适用例,表示把来自作为发送装置的高频电源的信号分配给多个天线元件的分配器的结构的概要结构图。 
图6是表示针对上述那样构成的分配器3,测试1.0至2.5GHz频带内的频带特性所得到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涉及的三板线路的示意图,图7(a)是外观立体图,图7(b)是要部放大图。 
图8(a)至图8(e)是关于实施例1涉及的No.1~No.5的传输线路的VSWR的测定结果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涉及的三板线路的示意图,图9(a)是概要结构图,图9(b)是VSWR的测定结果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传输线路 
2  电介质衬垫 
3  分配器 
4  高频电源 
5  天线装置 
10  第1外部导体 
11  第2外部导体 
12  中心导体 
12a  支持构造部 
21  第1衬垫部件 
22  第2衬垫部件 
22a  配合孔 
50  天线元件 
100、100A、100B  三板线路 
120  主体部 
121  第1高阻抗部 
122  被支持部 
122a  贯穿孔 
123  第2高阻抗部 
210  基部 
211  突出部 
L1、L2、L3  线路长度 
P0  分支部 
P1  第1端子部 
P2  第2端子部 
P3  第3端子部 
R  频带 
W0、W1、W2、W3  线路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涉及的传输线路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图1(a)是平面图,图1(b)是(a)的A-A线断面图。 
传输线路1如图1(b)所示,包含:三板线路100,其由间隔预定距离平行配置的第1外部导体10以及第2外部导体11、以及在第1外部导体10和第2外部导体11之间的空间内配置的中心导体12构成;电介质衬垫2,其介于第1外部导体10和第2外部导体11与中心导体12之间来支持中心导体12,由电介质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采用由铜或黄铜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板状体作为第1外部导体10以及第2外部导体11还有中心导体12的情况。而第1外部导体10以及第2外部导体11还有中心导体12也可以采用例如在由树脂制成的板状部件的一面或者两面形成金属箔所得的导体。 
中心导体12,与其延展方向垂直的断面呈矩形,其厚度例如为1mm。而第1外部导体10与第2外部导体11的间隔例如为5mm。但是,中心导体12 的断面形状及厚度、以及第1外部导体10与第2外部导体11的间隔可以考虑三板线路100的特性阻抗的目标值等来适当设定。 
中心导体12具有:由电介质衬垫2支持的被支持部122、沿着中心导体12的延展方向形成在被支持部122的一侧(输入侧)的第1高阻抗部121、沿着中心导体12的延展方向形成在被支持部122的另一侧(输出侧)的第2高阻抗部123。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导体12中除了第1高阻抗部121、被支持部122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以外的部分作为主体部120。被支持部122上,在中央部分形成了在厚度方向上贯穿中心导体12的贯穿孔122a。 
与中心导体12的延展方向(图1(a)的左右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线路宽度的尺寸,在第1高阻抗部121和第2高阻抗部123形成得比被支持部122窄。被支持部122的线路宽度W2例如为4~6mm,第1高阻抗部121的线路宽度W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的线路宽度W3例如为2~3mm。被支持部122上形成的贯穿孔122a的直径例如为2~3mm。 
电介质衬垫2如图1(b)所示,由第1衬垫部件21和第2衬垫部件22组合而成。第1衬垫部件21一体地具有圆盘状的基部210以及在基部210上突起的圆柱形的突出部211。基部210的直径比被支持部122的线路宽度W2大,例如为5~7mm。基部210的厚度例如为2mm。 
第2衬垫部件22是在中心部具有配合孔22a的圆盘状,第1衬垫部件21的突出部211与配合孔22a配合。第2衬垫部件22的直径(外径)和厚度与第1衬垫部件21的基部210的直径和厚度相同。配合孔22a贯穿第2衬垫部件22的厚度方向。 
第1衬垫部件21的突出部211穿过中心导体12的被支持部122上的贯穿孔122a,与第2衬垫部件22的配合孔22a配合。第1衬垫部件21的基部210配置在第2外部导体11和中心导体12之间。第2衬垫部件22配置在第1外部导体10和中心导体12之间。电介质衬垫2通过第1衬垫部件21与第2衬垫部件22插入中心导体12的被支持部122的方式成为一体,由此,在支持部122支持中心导体12。以下,将由第1高阻抗部121、被支持部122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组成的部分作为支持构造部12a。 
由于被电介质衬垫2支持,传输线路1的被支持部122的特性阻抗变得比 被支持部122本身的特性阻抗(电介质衬垫2不存在的情况下的被支持部122的特性阻抗)低。在以下的说明中,被支持部122的特性阻抗指的是由电介质衬垫2支持的状态下的被支持部122的特性阻抗。 
另外,电介质衬垫2只要介于第1外部导体10以及第2外部导体11和中心导体12之间,能够在被支持部122支持中心导体12,则并不局限于图1中所示的状态及构造。例如第1衬垫部件21的基部210以及第2衬垫部件22不局限于圆形,也可以是例如矩形。电介质衬垫2只要本身是电介质,其材料并没有特殊限定,例如可以适当地使用聚乙烯等树脂。 
第1高阻抗部121的特性阻抗Z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的特性阻抗Z3的值高于由电介质衬垫2支持的被支持部122的特性阻抗Z2(Z1>Z2且Z3>Z2)。优选为第1高阻抗部12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的特性阻抗Z1、Z3高于中心导体12的主体部120的特性阻抗Z0。这种情况下,被支持部122的特性阻抗Z2与主体部120的特性阻抗Z0相同或比Z0低,即Z1>Z0≥Z2且Z3>Z0≥Z2。此外,第1高阻抗部12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的特性阻抗Z1、Z3的值可以相同(Z1=Z3),也可以不同(Z1>Z3或者Z1<Z3)。 
第1高阻抗部12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的阻抗调整可以根据特性阻抗Z1、Z3的设定值,通过设定它们的线路长度L1、L3以及线路宽度W1、W3来进行。 
这样,在通过由电介质衬垫2支持而使特性阻抗降低的被支持部122的输入侧和输出侧设置阻抗比被支持部122的特性阻抗Z2高的第1高阻抗部121和第2高阻抗部123来使传输线路1的整体的阻抗匹配,由此可以抑制高频信号的反射。 
另外,由于可以将被支持部122的线路宽度W2设置得比第1高阻抗部121和第2高阻抗部123的线路宽度W1、W3更大,因此即使形成贯穿孔122a也可以确保被支持部122的强度。即,能够在确保被支持部122处的强度的同时抑制传输线路1中的反射。 
以下,使用史密斯图对上述阻抗匹配的基本思想进行说明。 
图2是传输线路1的阻抗匹配的说明图,其中图2(a)在史密斯图上表示设置第1高阻抗部121所引起的特性阻抗的变化;图2(b)在史密斯图上表示设置 被支持部122所引起的特性阻抗的变化;图2(c)在史密斯图上表示设置第2高阻抗部123所引起的特性阻抗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史密斯图上通常绘制的是归一化阻抗,但以下为了说明方便,直接绘制传输线路的各部的特性阻抗。 
如图2(a)所示,在设置了第1高阻抗部121(特性阻抗Z1)的情况下,与其线路长度L1相应地,特性阻抗由Z0移动到Z4。接着,由于在第1高阻抗部121的输出侧设置了被支持部122(特性阻抗Z2),对应于被支持部122的线路长度L2,特性阻抗Z4移动到在史密斯图中相对于表示复数反射系数实数部的水平轴对称位置的特性阻抗Z5。进而,由于在被支持部122的输出侧设置了第2高阻抗部123(特性阻抗Z3),与其线路长度L3相应地,特性阻抗Z5恢复为传输线路1的主体部的特性阻抗Z0,从输入侧来看确保了传输线路1中的阻抗匹配。其结果是抑制了信号反射。 
以下,说明考虑被支持部122的机械强度,增大设定被支持部122的线路宽度的情况下的阻抗匹配。 
图3是对传输线路1中增大设定被支持部122的线路宽度时的阻抗匹配进行说明的图。图3(a)在史密斯图上表示设置第1高阻抗部121所引起的特性阻抗的变化;图3(b)在史密斯图上表示设置被支持部122所引起的特性阻抗的变化;图3(c)在史密斯图上表示设置第2高阻抗部123所引起的特性阻抗的变化。 
若设定被支持部122的线路宽度W2及线路长度L2,则被支持部122的特性阻抗Z2确定,图3(b)中阻抗由Z4到Z5的移动量及角度θ2也确定了。随后,调整第1高阻抗部121的特性阻抗Z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的特性阻抗Z3,使其适合图3(b)中的Z4和Z5。 
具体来说,如图3(a)所示,设定第1高阻抗部121的线路长度L1以及线路宽度W1,使得在与史密斯图的水平轴成θ1角度(θ1=θ2/2)倾斜并通过Z4的直线与水平轴相交的点与第1高阻抗部121的特性阻抗Z1一致。 
另外,如图3(c)所示,设定第2高阻抗部123的线路长度L3以及线路宽度W3,使得在与史密斯图的水平轴成θ3角度(θ3=θ2/2)倾斜并通过Z5的直线与水平轴相交的点与第2高阻抗部123的特性阻抗Z3一致。由此,便能够在确保阻抗匹配、抑制信号反射的同时,还确保被支持部的机械强度。 
另外,第1高阻抗部12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的特性阻抗Z1与Z3相等 的情况下,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求出上述特性阻抗Z0、Z1(=Z3)、Z2之间的关系式。 
图4是将设置传输线路1的被支持部122、第1高阻抗部12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所引起的特性阻抗的变化绘制在史密斯图上的例子的示意图。 
分别以图4所示的特性阻抗Z2、Z4、Z1为顶点的三角形中,θ1、θ2分别按照下式(式1)求出。 
【式1】 
θ 1 = L 1 λ · 4 π = 4 π λ L 1
θ 2 = 1 2 L 2 λ · 4 π = 2 π λ L 2
这里,L1表示第1高阻抗部121及第2高阻抗部123的线路长度,L2表示被支持部122的线路长度。 
另外,关于图4所示的三角形,使用该图中所示的符号得到下式(式2)。 
【式2】 
XZ 1 sin ( 4 π λ L 1 ) = { XZ 1 + XZ 2 - XZ 1 cos ( 4 π λ L 1 ) } tan ( 2 π λ L 2 )
这里,式2中XZ1以及XZ2按照下式(式3)得出。 
【式3】 
XZ 1 = Z 1 - Z 0 Z 1 + Z 0
XZ 2 = Z 0 - Z 2 Z 0 + Z 2
通过将关于上述XZ1以及XZ2的式3所示的式子代入式2所示的式子并展开整理,如下式(式4)所示,第1高阻抗部12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的特性阻抗Z1、传输线路1的特性阻抗Z0以及被支持部122的特性阻抗Z2三者之间的关系式成立。并且,只要主体部120的特性阻抗Z0以及被支持部122的特性阻抗Z2还有线路长度L1和L2是已知的,就可以根据式4所示的关系式计算出特性阻抗Z1。 
【式4】 
Z 1 = ( Z 0 Z 2 + Z 0 2 ) { sin ( 4 π λ L 1 ) + cos ( 4 π λ L 1 ) tan ( 2 π λ L 2 ) } - 2 Z 0 Z 2 tan ( 2 π λ L 2 ) ( Z 0 + Z 2 ) { sin ( 4 π λ L 1 ) + cos ( 4 π λ L 1 ) tan ( 2 π λ L 2 ) } - 2 tan ( 2 π λ L 2 ) Z 0
图5是传输线路1的一个适用例,表示将来自作为发送装置的高频电源的信号分配给多个天线元件的分配器的结构的概要结构图。 
该图中所示的分配器3具备间隔预定距离配置的第1外部导体10以及第2外部导体11(朝向纸面靠外侧的第1外部导体10的图示省略。)、在第1外部导体10和第2外部导体11之间的空间内配置的中心导体12。图示的例子中,中心导体12从与高频电源4连接的输入侧开始依次分支,在输出侧分支为8个端子(分配数8)。8个端子分别与天线元件50连接。分配器3和天线元件50构成天线装置5。另外,分配数并不特别限定为上述值。在图5中符号12a至12g表示为了调整相位而蛇行的部分,但与本实用新型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5中举例所示的分配器3中,在中心导体12的输入侧及输出侧的端子附近部分的9处,设有与图1所示的相同的支持构造部12a(被支持部122以及第1高阻抗部12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被支持部122分别由电介质衬垫2支持。 
图5所示的分配器3中,通过在各被支持部122的输入侧以及输出侧分别设有第1高阻抗部12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能够按照上述方式确保阻抗匹配来抑制信号反射,并增大设定被支持部122的线路宽度W2以确保其机械强度。 
图6是关于上述那样构成的分配器3表示测试1.0至2.5GHz频带内的频带特性所得到的结果的曲线图。如该曲线图所示,可知特别是在频带R(1.5至2.2GHz)中能够实现VSWR在1.2以下。这是由于在被支持部122的输入侧及输出侧设置了第1高阻抗部12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确保了阻抗匹配,抑制了信号的反射。 
另外,图5中说明了将来自高频电源4的信号分配给多个天线元件50的分配器3,但本实用新型的传输线路并不局限于上述这样的设置在多个天线元 件50与发送装置(高频电源4)之间的分配器,也可以适用于设在多个天线元件50与接收装置之间,合成多个高频信号并导入接收装置的合波器。 
(实施例1)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涉及的三板线路100A的示意图,图7(a)是外观立体图,图7(b)是要部放大图。 
如图7(a)所示,第1外部导体10和第2外部导体11以及细长板状的中心导体12构成了三板线路100A。第1外部导体10和第2外部导体11的间隔设为5mm,中心导体12的厚度设为1mm。在中心导体12的中央部形成了与图1所示相同的被支持部122以及第1高阻抗部121和第2高阻抗部123。被支持部122上形成贯穿孔122a(图7(b)所示),该贯穿孔122a的直径D设为2mm。并且,被支持部122由与图1结构相同的电介质衬垫2支持。 
接着,将图7(b)中所示的第1高阻抗部121的线路宽度W1和线路长度L1、以及被支持部122的线路宽度W2和线路长度L2分别设定为表1所示的5个尺寸,分别得到No.1~No.5这5条传输线路。第2高阻抗部123的线路宽度及线路长度设为与第1高阻抗部121的线路宽度W1及线路长度L1相同。中心导体12主体部120的线路宽度W0设为与被支持部122的线路宽度W2相同。 
对于上述的No.1~No.5的传输线路分别进行1.0至3.0GHz频带内的S参数(电压驻波比VSWR)的仿真。仿真中使用三维仿真软件Femtet。 
【表1】 
  W1(mm) W2(mm) L1(mm) L2(mm)
No.1 2.2 4.6 3.0 6.0
No.2 2.4 4.0 5.0 6.0
No.3 2.7 5.0 3.0 6.0
No.4 2.9 5.2 3.0 6.0
No.5 2.4 4.8 3.0 6.0
图8(a)至图8(e)表示关于No.1~No.5传输线路的VSWR的测定结果。 
由该图可以明显看出,5条传输线路中每一条在1.0至2.2GHz频带内VSWR都在1.01以下,在2.2至3.0GHz频带内随着频率升高VSWR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3.0GHz处,VSWR表示1.07(No.2)以下的低值。 
由以上可知,通过对于线路宽度为4.0至5.2mm的被支持部122,设置线路宽度为2.2至2.9mm的第1高阻抗部12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可以实现传输线路的阻抗匹配,在1.0至3.0GHz频带内将VSWR减小至1.07以下,反射得到抑制。 
(实施例2) 
图9是实施例2涉及的三板线路100B的示意图,图9(a)是概要结构图,图9(b)是VSWR的测定结果的示意图。 
该三板线路100B中的中心导体12从第1端子P1开始,经过支持构造部12a分支为第2端子部P2和第3端子部P3。第2端子部P2和第3端子部P3之间形成为直线形,第2端子部P2和第3端子部P3之间形成有T字形的分支部P0。在被支持部122的第1端子P1侧形成了第1高阻抗部121,在被支持部122的分支部P0侧形成了第2高阻抗部123。中心导体12配置在第1外部导体10和第2外部导体11(图中未显示)之间。 
在该三板线路100B中,在被支持部122由电介质衬垫2支持的情况下和无支持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下,被支持部122成为浮在第1衬垫部件21和第2衬垫部件22之间的状态)对S参数(VSWR)是怎样变化的进行了仿真。针对从第1端子部P1输入信号的情况,使用三维仿真软件Femtet进行仿真。仿真的频带与实施例1相同,设为1.0至3.0GHz。 
其结果如图9(b)所示,在被支持部122由电介质衬垫2支持的情况和无支持的情况下,VSWR并没有大的差异。由该结果可知,具有分支部的三板线路100B中,即使被支持部122由电介质衬垫2支持,也能实现阻抗匹配。 
(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叙述的作用和效果。 
(1)由电介质衬垫2支持的被支持部122所引起的阻抗不匹配通过第1高阻抗部12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得到缓和,能够在宽频带内实现对传输线路1中的反射的抑制。另外,即使将被支持部122的特性阻抗Z2设为比中心导体12的主体部120的特性阻抗Z0更低,也能实现阻抗匹配,因此能够在确保被支持部122的强度的同时,由电介质衬垫2支持被支持部122。 
(2)被支持部122的线路宽度W2设为比第1高阻抗部121的线路宽度W1 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的线路宽度W3更大,因此即使在被支持部122上形成贯穿孔122a的情况下也能确保被支持部122的强度。 
(3)电介质衬垫2将第1衬垫部件21的突出部211穿过贯穿孔122a固定在被支持部122上来支持中心导体12,因此能够可靠防止电介质衬垫2相对于被支持部122的位置偏差。 
(4)将第1高阻抗部12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的特性阻抗Z1、主体部120的特性阻抗Z0、以及被支持部122的特性阻抗Z2设定为满足上述式4所示的关系式,则可以更为可靠地实现阻抗匹配。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所涉及的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记载的实施方式。另外还应当留意,对于解决实用新型技术问题的手段来说,并不一定需要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特征的全部组合。 
另外,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脱离宗旨的范围内适当变形后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被支持部122的线路宽度W2设为比第1高阻抗部121的线路宽度W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的线路宽度W3更宽,确保了被支持部122的强度,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将被支持部122的厚度设为比第1高阻抗部12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的厚度更厚来确保被支持部122的强度。这种情况下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还有,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被支持部122上形成贯穿孔122a,将第1衬垫部件21的突出部211穿过贯穿孔122a来将电介质衬垫2固定在中心导体12上,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不在被支持部122上设置贯穿孔122a,通过例如粘合将由电介质制成的衬垫固定在被支持部122与第1外部导体10以及第2外部导体11之间。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被支持部122的线路宽度W2设为比第1高阻抗部121的线路宽度W1以及第2高阻抗部123的线路宽度W3更宽,从而增大粘合面积,将衬垫稳固地固定在被支持部122上。 
(实施方式的总结) 
以下将引用实施方式中的符号等表述从上面说明的实施方式所掌握的技术思想。但以下表述中的各符号并非将请求专利保护的范围内的结构要素限于实施方式中具体表示的部件。 
[1]一种传输线路(1),其具备:三板线路(100),其具有间隔预定距离互相 平行配置的一对外部导体(10、11)、以及在所述一对外部导体(10、11)之间的空间内配置的中心导体(12)而构成;衬垫(2),其在所述空间内介于所述一对外部导体(10、11)与所述中心导体(12)之间来支持所述中心导体(12),由电介质构成;其中,在所述中心导体(12)上,在通过所述衬垫(2)支持的被支持部(122)的输入侧和输出侧形成了特性阻抗(Z1、Z3)比所述被支持部(122)的特性阻抗(Z2)更高的第1及第2高阻抗部(121、123)。 
[2][1]中记载的传输线路(1)中,所述被支持部(122)的线路宽度(W2)比所述第1高阻抗部以及第2高阻抗部(121、123)的线路宽度(W1、W3)更宽。 
[3][1]或[2]所述的传输线路(1)中,所述衬垫(2)具有:第1衬垫部件(21),其具有板状的基部(210)与在所述基部(210)上突起设置的突出部(211);第2衬垫部件(22),其形成有与所述突出部(211)配合的配合孔(22a);所述被支持部(122)夹在所述第1衬垫部件(21)的所述基部(210)与所述第2衬垫部件(22)之间得到支持,并形成有使所述突出部(211)穿过的贯穿孔(122)。 
[4][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线路(1)中,所述三板线路(100)的主体部(120)的特性阻抗记为Z0,所述第1及第2高阻抗部(121、123)的特性阻抗均记为Z1,通过所述衬垫(2)支持的所述被支持部(122)的特性阻抗记为Z2,所述第1及第2高阻抗部(121、123)的线路长度均记为L1,所述被支持部(122)的线路长度记为L2时,满足上述式4所示的关系。 
[5][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线路(1),其适用于设置在发送装置(4)与多个天线元件(50)之间的分配器(3)或者设置在多个天线元件(50)与接收装置之间的合波器。 
[6]一种天线装置(5),其具有:[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线路(1);以及天线元件(50)。 

Claims (18)

1.一种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具备: 
三板线路,其具有间隔预定距离互相平行配置的一对外部导体、以及在所述一对外部导体之间的空间内配置的中心导体;以及 
衬垫,其在所述空间内介于所述一对外部导体与所述中心导体之间来支持所述中心导体,并且由电介质构成; 
在所述中心导体上,在通过所述衬垫支持的被支持部的输入侧和输出侧形成了特性阻抗比所述被支持部的特性阻抗更高的第1及第2高阻抗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支持部的线路宽度比所述第1以及第2高阻抗部的线路宽度更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垫具有:第1衬垫部件,其具有板状的基部与在所述基部上突起设置的突出部;第2衬垫部件,其形成有与所述突出部配合的配合孔, 
所述被支持部夹在所述第1衬垫部件的所述基部与所述第2衬垫部件之间得到支持,并形成了使所述突出部穿过的贯穿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垫具有:第1衬垫部件,其具有板状的基部与在所述基部上突起设置的突出部;第2衬垫部件,其形成有与所述突出部配合的配合孔, 
所述被支持部夹在所述第1衬垫部件的所述基部与所述第2衬垫部件之间得到支持,并形成了使所述突出部穿过的贯穿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三板线路的主体部的特性阻抗设为Z0,将所述第1及第2高阻抗部的特性阻抗均设为Z1,将通过所述衬垫支持的所述被支持部的特性阻抗设为Z2,将所述第1及第2高阻抗部的线路长度均设为L1,将所述被支持部的线路长度设为L2时,满足下式所示的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 
适用于设置在发送装置与多个天线元件之间的分配器或者设置在多个天线元件与接收装置之间的合波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 
适用于设置在发送装置与多个天线元件之间的分配器或者设置在多个天线元件与接收装置之间的合波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支持部的厚度比所述第1以及第2高阻抗部的厚度更厚。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 
通过粘合将所述衬垫固定在所述被支持部与所述一对外部导体之间。 
10.一种天线装置,具有传输线路和天线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线路,具备: 
三板线路,其具有间隔预定距离互相平行配置的一对外部导体、以及在所述一对外部导体之间的空间内配置的中心导体;以及 
衬垫,其在所述空间内介于所述一对外部导体与所述中心导体之间来支持所述中心导体,并且由电介质构成; 
在所述中心导体上,在通过所述衬垫支持的被支持部的输入侧和输出侧形成了特性阻抗比所述被支持部的特性阻抗更高的第1及第2高阻抗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支持部的线路宽度比所述第1以及第2高阻抗部的线路宽度更宽。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垫具有:第1衬垫部件,其具有板状的基部与在所述基部上突起设置的突出部;第2衬垫部件,其形成有与所述突出部配合的配合孔, 
所述被支持部夹在所述第1衬垫部件的所述基部与所述第2衬垫部件之间得到支持,并形成了使所述突出部穿过的贯穿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垫具有:第1衬垫部件,其具有板状的基部与在所述基部上突起设置的突出部;第2衬垫部件,其形成有与所述突出部配合的配合孔, 
所述被支持部夹在所述第1衬垫部件的所述基部与所述第2衬垫部件之间 得到支持,并形成了使所述突出部穿过的贯穿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三板线路的主体部的特性阻抗设为Z0,将所述第1及第2高阻抗部的特性阻抗均设为Z1,将通过所述衬垫支持的所述被支持部的特性阻抗设为Z2,将所述第1及第2高阻抗部的线路长度均设为L1,将所述被支持部的线路长度设为L2时,满足下式所示的关系: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适用于设置在发送装置与多个天线元件之间的分配器或者设置在多个天线元件与接收装置之间的合波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适用于设置在发送装置与多个天线元件之间的分配器或者设置在多个天线元件与接收装置之间的合波器。 
17.根据权利要求10或1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支持部的厚度比所述第1以及第2高阻抗部的厚度更厚。 
18.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粘合将所述衬垫固定在所述被支持部与所述一对外部导体之间。 
CN201320717949.4U 2012-12-03 2013-11-14 传输线路及天线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2186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4582 2012-12-03
JP2012264582A JP5935675B2 (ja) 2012-12-03 2012-12-03 伝送線路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21867U true CN203721867U (zh) 2014-07-16

Family

ID=50824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17949.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21867U (zh) 2012-12-03 2013-11-14 传输线路及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96606B2 (zh)
JP (1) JP5935675B2 (zh)
CN (1) CN20372186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70484B2 (ja) * 2013-08-30 2017-02-0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6493788B2 (ja) 2015-02-24 2019-04-03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WO2019074470A1 (en) * 2017-10-09 2019-04-18 Keysight Technologies, Inc. MANUFACTURE OF HYBRID COAXIAL CABLE
JPWO2020004409A1 (ja) * 2018-06-29 2021-02-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伝送線路及びアンテナ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573432A (zh) * 1967-07-06 1969-07-04
US4365222A (en) * 1981-04-06 1982-12-21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corporated Stripline support assembly
JPH0419003A (ja) 1990-02-15 1992-01-23 Fuso Kiko Kk 薄肉異径円筒体の切削加工法及び加工用治具
JPH0419003U (zh) * 1990-06-01 1992-02-18
DE19602755A1 (de) * 1996-01-26 1997-09-25 Alcatel Kabel Ag Abstandshalterung für ein koaxiales Hochfrequenz-Kabel
JP2000031709A (ja) * 1998-07-08 2000-01-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多層伝送線路
US6600395B1 (en) * 2000-12-28 2003-07-29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Embedded shielded stripline (ESS) structure using air channels within the ESS structure
JP2003264420A (ja) 2002-03-08 2003-09-1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広帯域アンテナ
JP2004320521A (ja) * 2003-04-17 2004-11-11 Japan Radio Co Ltd トリプレート型平面アンテナ
US6816039B1 (en) * 2003-07-10 2004-11-09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Coaxial split-bead glass-to-metal seal for high frequency transmission line
JP5120896B2 (ja) * 2006-07-14 2013-01-16 国立大学法人山口大学 ストリップ線路型の右手/左手系複合線路または左手系線路とそれらを用いたアンテ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35675B2 (ja) 2016-06-15
US9496606B2 (en) 2016-11-15
US20140152525A1 (en) 2014-06-05
JP2014110557A (ja) 2014-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654842A (en) Radio frequency antenna
CN203721867U (zh) 传输线路及天线装置
EP4024610A1 (en) Antenna and radiation unit thereof, balun structure of radiation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US7298345B2 (en) Dipole antenna element
CN112018494B (zh) 一种天线及移动终端
JP6318392B2 (ja) 2ポートトリプレート線路−導波管変換器
TW201511407A (zh) 天線模組
CN108155484B (zh) 宽频带的双极化壁挂天线
US20090033578A1 (en) Wide band biconical antenna with a helical feed system
US8552914B2 (en) Antenna and antenna assembly using same
US20150364831A1 (en) Array antenna
US10854965B1 (en) Ground shield to enhance isolation of antenna cards in an array
CN103441330A (zh) 无线通信设备
CN107403996B (zh) 一种金属边框多耦合终端天线以及移动终端设备
CN103700943A (zh) 一种支持多频段波束赋型的装置
US20100225555A1 (en) Circuit board folded dipole with integral balun and transformer
CN104124525A (zh) 天线装置
US20200411966A1 (en) Radiator, antenna and base station
CN104380527B (zh) 双环形天线及具有该双环形天线的移动终端
US8836603B2 (en) Antenna device
TWI832645B (zh) 功分器
KR100820140B1 (ko) 동일한 방사소자를 이용하여 이중원형편파 발생이 가능한rfid 리더기용 안테나
US10148013B2 (en) Dual-band yagi-uda antenna array
CN214043980U (zh) Rfid天线和rfid读写器
CN107978831A (zh) 一种弱耦合电桥及基于该电桥的双频共轴阵列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16

Termination date: 201911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