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03753U - 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03753U
CN203703753U CN201420076025.5U CN201420076025U CN203703753U CN 203703753 U CN203703753 U CN 203703753U CN 201420076025 U CN201420076025 U CN 201420076025U CN 203703753 U CN203703753 U CN 2037037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cklight module
diffusion sheet
reflective
ref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7602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骋
郑其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OE Op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OE Op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OE Op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7602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037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037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0375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模组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该侧入式背光源模组中没有导光板,以避免因导光板的质量而影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画面品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包括:灯条,位于所述灯条正发光面一侧的反射部件,位于所述反射部件上方的扩散片;其中,所述反射部件具有将入射光反射到所述扩散片上的反射面;所述扩散片面向所述反射面的面上设置有多个反射性网点;所述反射部件与扩散片之间留有供光传导的传导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模组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背光源模组按照光源设置位置的不同可分为: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其中,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因灯条设置于导光板的侧部而使得背光源模组的厚度较薄,因此广泛的应用在液晶显示装置中。
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是利用导光板来导光,将灯条所发出的线光转化为面光;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导光板的导光方式如下: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测入式背光源模组的导光板上未设置有散射性网点时的光路示意图;当灯条10发出的光以一定的入射角度射入导光板20中后,光在导光板20中发生全反射,光不会从导光板2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射出,而从导光板20靠近灯条10的一端传送的导光板20远离灯条10的另一端。如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导光板上设置有散射性网点时的光路示意图;当导光板20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散射性网点21时,灯条10发出的光以一定的入射角度射入导光板20中后,在每个散射性网点21中的散光粒子的作用下,破坏了光的全反射,从而改变了光的传送方向,使得一部分光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光从导光板20的上表面射出,另一部分光从导光板20的下表面射出,经过位于导光板20下方的反射片30反射后再进入导光板20,并从导光板20的上表面射出。
可见,在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中,导光板是关键部件,利用导光板20的全反射和散射性网点21的散射作用,将灯条10发出的线光转换为面光,因此,导光板20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画面品质;但是,导光板20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制作难度较高,且易出现光晕、黑白点等缺陷,从而会影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画面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该侧入式背光源模组中没有导光板,以避免因导光板的质量而影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画面品质,同时节约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包括:灯条,位于所述灯条正发光面一侧的反射部件,位于所述反射部件上方的扩散片;其中,
所述反射部件具有将入射光反射到所述扩散片上的反射面;
所述扩散片面向所述反射面的面上设置有多个反射性网点;
所述反射部件与扩散片之间留有供光传导的传导空间。
优选地,靠近所述灯条区域的单位面积内反射性网点所占有的面积比例大于远离所述灯条区域的单位面积内反射性网点所占有的面积比例。
较佳地,所述反射性网点的面积均相同,且靠近所述灯条区域的所述反射性网点的密度大于远离所述灯条区域的所述反射性网点的密度。
优选地,所述反射面为平面或内凹的圆弧面。
优选地,所述反射部件垂直于所述灯条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
优选地,每个所述反射性网点的形状为圆形。
进一步地,上述侧入式背光源模组还包括:具有容纳槽的背板,所述灯条和所述反射部件置于所述容纳槽中。
优选地,所述反射部件和所述背板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
当将上述灯条点亮时,灯条发射到扩散片除各个所述反射性网点以外区域上的光经扩散片折射后,从扩散片背向反射部件的面上射出;灯条发射到各个反射性网点上的光经反射面至少一次反射后,经扩散片折射后射出从扩散片背向反射部件的面上射出;灯条发射到反射面上的光经反射面至少一次反射后,经扩散片折射后从扩散片背向反射部件的面上射出;从扩散片背向反射部件的面上射出的光最终形成面光源。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中,是利用反射部件上的反射面、扩散片以及扩散片上的多个反射性网点实现导光,使灯条发出的光在扩散片的上表面形成面光源;与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相比,没有采用导光板导光即可将灯条发出的光转换为面光,如此避免因导光板的质量而影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画面品质;此外,因没有导光板,还可以降低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测入式背光源模组的导光板上未设置有散射性网点时的光路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导光板上设置有散射性网点时的光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灯条,      20-导光板,      21-散射性网点,
30-反射片,    40-反射部件,    41-反射面,
50-扩散片,    51-反射性网点。
具体实施方式
因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画面品质受到导光板的质量影响,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该侧入式背光源模组中没有导光板,包括:灯条,位于灯条旁且具有反射面的反射部件,以及位于反射部件上方且具有多个反射性网点的扩散片,灯条发出的光一部分经扩散片折射后、从扩散片背向反射部件的面射出,另一部分经各个反射性网点反射和反射面反射后从扩散片背向反射部件的面射出,以在扩散片背向反射部件的面上形成亮度均匀的面光源。因该侧入式背光源模组中没有导光板导光即可将灯条发出的光转换为面光,如此可以避免因导光板的质量而影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画面品质。
首先申明,在本文中所用的“上”和“下”等方位词语,仅是用于描述方便,并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限定。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3和图4,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源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源的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源包括:灯条10,位于灯条10正发光面一侧的反射部件40,位于反射部件40上方的扩散片50;其中,
反射部件40具有将入射光反射到扩散片50上的反射面41;
扩散片50面向反射面41的面上设置有多个反射性网点51;
反射部件40与扩散片50之间留有供光传导的传导空间。
在上述实施例中,侧入式背光源模组是利用反射部件40上的反射面41、扩散片50以及扩散片50上的多个反射性网点51实现导光,使灯条10发出的光在扩散片50的上表面上形成面光源;与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相比,没有采用导光板导光即可将灯条10发出的光转换为面光源,如此可以避免因导光板的质量而影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画面品质;此外,因没有导光板,还可以降低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制作成本。
具体实施时,上述反射部件40的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梯形或其它不规则多边形,同样的,反射面41可以为平面或内凹的圆弧面。在本实施例中,反射部件40垂直于灯条10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因此该反射部件40也称为楔形结构;反射面41为与水平面或扩散片50之间成一定角度的平面,即为图3中反射部件40朝向灯条10的正出光面,可以使入射光反射到扩散片50上,同时,还可以将灯条10发出的水平光反射到扩散片50上,提高灯条10的发出的光的利用率。
在扩散片50面向反射部件40的面上,即在扩散片50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反射性网点51,用于控制扩散片50的光通过量,以及提高灯条10发射的光的利用率,反射性网点5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其它正多边形等,优选地,反射性网点51的形状为圆形,圆形在工艺上实现较简单,且可使通过扩散片50的光分布更加均匀。
因靠近灯条10的区域的光强度较大,远离灯条10区域的光强度较小,为了使从扩散片的上表面射出的光形成亮度均匀的面光,优选地,靠近灯条10区域的单位面积内反射性网点51所占有的面积比例大于远离灯条10区域的单位面积内反射性网点51占有的面积比例;如此设计,可以改变扩散片50不同区域的光通过量,从而使从扩散片的上表面射出的光形成亮度均匀的面光。继续参阅图4,在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反射性网点51的面积均相同,且靠近灯条10区域的反射性网点51的密度大于远离灯条10区域的反射性网点51的密度;如此设计,通过控制反射性网点51的疏密来控制扩散片50不同区域的光通过量,从而使从扩散片的上表面射出的光形成更加亮度均匀的面光。
上述扩散片50上的多个反射性网点51的排布方式,可以根据亮度分布(light tools)模拟软件的模拟结果确定,具体地,首先,在该light tools模拟软件中,建立上述侧入式背光源模型,即建立灯条10、楔形快40和扩散片50分别对应的3D模型,并确定了反射面41与水平面或扩散片50之间的夹角;这里可以根据背板、边框尺寸做相应的尺寸匹配,但不做限制。然后,模拟当扩散片50面向反射部件40的面上具有按照某种规律排列的多个反射性网点51时,观看灯条10发出的光在扩散片50的上表面是否形成亮度均匀的面光,如果亮度不均匀,通过改变light tools模拟软件的设置参数,来改变多个反射性网点51的排布方式,重复上述检测过程,直至获得扩散片50的出光面的亮度均匀时所对应的多个反射性网点51的排布方式,作为说明,本实施例给出了其中一种模拟条件,但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具体地,所述扩散片50长为140mm,宽为100mm,所述反射部件40的长、宽、高分别为:138mm、98mm、20mm,所述反射面41的反射率为95%,所述扩散片50设置为平滑光学,所述反射性网点51的反射率为95%,与如上参数对应模拟出的反射性网点51的排布具体为一条密度分布从远离灯条10的区域至靠近灯条10的区域从小到大的渐变曲线,相应的通过改变反射性网点51的排布方式,可以达到近50%的扩散片区域的辐照度达到0.0038W/mm2(瓦每平方毫米)。然后在扩散片50实际制作过程中,将多个反射性网点51按照模拟获得的最佳排列方式印刷在扩散片50上。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利用light tools模拟软件来选择确定扩散片50上的多个反射性网点51的排布方式的过程中,所设定的各个反射性网点51的结构相同(大小和形状相同),因此通过控制反射性网点的疏密来控制扩散片50不同区域的光通过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扩散片50的单位面积内反射性网点51所占有的面积比例来控制扩散片50不同区域的光通过量,例如,在扩散片50靠近灯条10的一侧的单位面积内反射性网点51所占有的面积比例大,远离灯条10的一侧的单位面积内反射性网点51所占有的面积比例小,此时,不同区域内的反射性网点51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只要能够满足靠近灯条10的一侧的单位面积内反射性网点51所占有的面积比例大于远离灯条10的一侧的单位面积内反射性网点51所占有的面积比例即可,如此,可以使通过扩散片50的光分布更加均匀。
当上述灯条10点亮时,灯条10发出的直接照射扩散片50上的光,其中,照射在各个反射性网点51上的光经反射面41至少一次反射后,再经扩散片50折射后从扩散片50的上表面射出,照射在除各个反射性网点51之外区域的光经扩散片50折射后从扩散片50的上表面射出;灯条10发出的直接照射在反射面41上的光,经反射面41至少一次反射后,再经扩散片50折射后从扩散片50的上表面射出,从扩散片50的上表面射出的光形成亮度均匀的面光源。
进一步地,上述侧入式背光源还包括:具有容纳槽的背板,灯条10和反射部件40置于容纳槽中,用于保护灯条10和反射部件40,从而可以延长灯条10和反射部件40的使用寿命。为了简化工艺,降低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制造成本,优选地,反射部件40和背板为一体结构,即背板具有上述反射部件结构,反射部件40可以由反射材料制成,或在反射部件40上贴附有反射膜形成反射面4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包括:单位面积内反射性网点所占有的面积比例大小的特征、反射性网点的面积是否相同的特征、反射面形状、反射部件垂直于所述灯条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反射性网点的形状、背板具有容纳槽的特征在实施例中可以同时满足,也可以只满足其中的一项或者是多项的组合,这里不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在本实新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中,是利用反射部件上的反射面、扩散片以及扩散片上的多个反射性网点实现导光,使灯条发出的光在扩散片的上表面形成面光源;因此,与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相比,没有采用导光板导光即可将灯条发出的光转换为亮度均匀的面光源,如此可以避免因导光板的质量而影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画面品质;此外,因没有导光板,还可以降低侧入式背光源模组的制作成本。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9)

1.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灯条,位于所述灯条正发光面一侧的反射部件,位于所述反射部件上方的扩散片;其中,
所述反射部件具有将入射光反射到所述扩散片上的反射面;
所述扩散片面向所述反射面的面上设置有多个反射性网点;
所述反射部件与扩散片之间留有供光传导的传导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灯条区域的单位面积内反射性网点所占有的面积比例大于远离所述灯条区域的单位面积内反射性网点所占有的面积比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性网点的面积均相同,且靠近所述灯条区域的所述反射性网点的密度大于远离所述灯条区域的所述反射性网点的密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为平面或内凹的圆弧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件垂直于所述灯条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反射性网点的形状为圆形。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容纳槽的背板,所述灯条和所述反射部件置于所述容纳槽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件和所述背板为一体结构。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源模组。
CN201420076025.5U 2014-02-21 2014-02-21 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037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76025.5U CN203703753U (zh) 2014-02-21 2014-02-21 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76025.5U CN203703753U (zh) 2014-02-21 2014-02-21 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03753U true CN203703753U (zh) 2014-07-09

Family

ID=51054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76025.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03753U (zh) 2014-02-21 2014-02-21 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037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3943A (zh) * 2015-04-22 2015-07-08 南京中科神光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激光背光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3943A (zh) * 2015-04-22 2015-07-08 南京中科神光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激光背光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07011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equipment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738742B2 (ja) 面光源装置
JP2006031941A (ja) 面状光源ユニット
KR20030025817A (ko) 면 광원장치
JPH11120810A (ja) サイドライト型面光源装置
JP4485999B2 (ja) 面光源装置
KR20120067776A (ko) 도광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5285702A (ja) 導光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JP2008016408A (ja) 面状光源
WO2011126123A1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07080800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の導光板
CN203703753U (zh) 一种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TW200907438A (en)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2007294372A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04265646A (ja) 光学素子用バックライト
JP2012209034A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15103363A (ja) 導光板及び車両用灯具
JP2002008423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0076914A (ja) サイドライト型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174445A (ja) 導光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発光装置
JP6086766B2 (ja) 面状発光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950529B2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JP2005285704A (ja) 導光部材及びこの導光部材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JP2012164435A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110860A (ja) 面光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