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74088U - 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及外壳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及外壳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674088U CN203674088U CN201420020824.0U CN201420020824U CN203674088U CN 203674088 U CN203674088 U CN 203674088U CN 201420020824 U CN201420020824 U CN 201420020824U CN 203674088 U CN203674088 U CN 2036740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protective cover
- energized conductor
- contactor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tch Boards (AREA)
Abstract
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及外壳结构,安装于接触器上,防护罩包括位于各相带电导体的朝外侧的接线防护用墙壁,以及设置于接线防护用墙壁内并与接线防护用墙壁形成第一包围结构的若干个相间绝缘墙壁,若干个相间绝缘墙壁均匀间隔设置且相邻相间绝缘墙壁之间设置带电导体,相间绝缘墙壁插入带电导体与壳体的绝缘挡壁之间的间隙内,以形成由带电导体最外边缘位置开始,沿着相间绝缘墙壁表面直线爬行,然后折向向上爬行至壳体上最靠近带电导体的壳体最内边缘位置的最短漏电路径。本实用新型的折线型最短漏电路径在不增大接触器体积的基础上,延长了最短漏电距离,从而增强了接触器的绝缘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器,特别涉及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及具有该防护罩的接触器外壳结构,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接触器是指能承载和频繁地接通、分断正常电路电流的非手动操作的机械开关电器。随着低压电器领域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接触器产品的小型化、个性化以及绝缘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接触器,如图1-3所示,包括由壳体1和防护罩2组成的外壳结构以及设于所述外壳结构内的、由瓦形接线螺钉3、接触板4和导线5等组成的若干相带电导体,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具有四相带电导体的接触器。所述壳体1内设有均匀间隔设置的若干个绝缘挡壁11,每相邻两个绝缘挡壁11之间设有一相所述带电导体,所述带电导体与相邻的两所述绝缘挡壁11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6。所述防护罩2为整体结构,安装于所述带电导体的上方,在所述带电导体的朝外侧,所述防护罩2成型有数量与所述带电导体数量相同的接线防护用墙壁21,用于防止使用者在操作时触电,保证使用安全。
为了满足低压电器行业对接触器产品绝缘性能的要求,该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最短漏电距离(即爬电距离)必须达到要求的设定值。如图3示出了该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局部剖视图,由该图可看出,所述带电导体中的所述瓦形接线螺钉3上的瓦形片31距离所述防护罩2的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以及所述壳体1的边缘最近,故该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最短漏电距离为图3中直线路径b所示的从所述瓦形片31起,沿与所述瓦形片31接近的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爬行至所述壳体1的上边缘的竖直距离,而为了增强接触器的绝缘性能,则必须增大所述瓦形片31与所述壳体1上边缘的竖直直线距离,这对于接触器产品小型化的发展要求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障碍。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接触器为了增强绝缘性能,则必须增大壳体尺寸,不利于小型化设计的问题,提供一种在不增大接触器的壳体尺寸基础上,增强接触器绝缘性能,有利于接触器产品小型化设计的防护罩。
进一步提供一种用于接触器的小型化、个性化且可以满足接触器最短漏电距离的外壳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安装于所述接触器的壳体上,用于防止操作人员误接触安装于所述壳体上的若干相带电导体,若干相所述带电导体成一排设置,所述防护罩包括位于各相所述带电导体的朝外侧的接线防护用墙壁,所述防护罩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内并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形成第一包围结构的若干个相间绝缘墙壁,若干个所述相间绝缘墙壁均匀间隔设置且相邻所述相间绝缘墙壁之间设置所述带电导体;所述相间绝缘墙壁插入所述带电导体与所述壳体的绝缘挡壁之间的间隙内,以形成由带电导体最外边缘位置开始,沿着所述相间绝缘墙壁表面直线爬行,然后折向向上爬行至所述壳体上最靠近所述带电导体的壳体最内边缘位置的最短漏电路径。
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长度延伸方向与成排的若干相所述带电导体排列方向平行,所述相间绝缘墙壁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垂直连接并朝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以使所述相间绝缘墙壁沿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的长度与所述带电导体在若干相所述带电导体排列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连接于所述相间绝缘墙壁位置处成型有与若干个所述绝缘墙壁数量一致并与若干个所述绝缘墙壁形成卡接配合的卡口。
所述卡接配合为间隙配合。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对面的挡线防护用墙壁,所述带电导体包括一端伸进所述壳体内侧的接触板,所述接触板伸进所述壳体内侧的端部上设置静触头,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挡在各相所述带电导体与所述接触板的伸进所述壳体内侧的端部之间。
所述相间绝缘墙壁朝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至靠近所述带电导体的中间位置处。
所述相间绝缘墙壁朝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至与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连接,所述相间绝缘墙壁与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形成第二包围结构。
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与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之间的防护罩顶盖,所述防护罩顶盖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连接处为弧形形状。
一种外壳结构,包括壳体和如上述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各个相间绝缘墙壁部分插入于所述壳体上安装的带电导体与相邻的绝缘挡壁之间的间隙内。
所述绝缘挡壁朝向外侧的边缘上且靠近所述防护罩安装位置处成型有缺口结构,以形成由所述带电导体的边缘最外端位置开始,沿着所述相间绝缘墙壁表面直线爬行,然后折向沿着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或所述壳体的所述绝缘挡壁的表面爬行至所述缺口结构的缺口角点的最短漏电路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通过在接线防护用墙壁内成型与接线防护用墙壁形成第一包围结构的相间绝缘墙壁,当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罩装配到接触器外壳上后,相间绝缘墙壁插入于壳体内带电导体与壳体的绝缘挡壁之间的间隙内,从而迫使最短漏电路径由带电导体最外边缘位置开始后,先沿着相间绝缘墙壁的表面直线爬行,然后折向向上爬行至壳体上最靠近带电导体的壳体最内边缘位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最短漏电路径从带电导体最外边缘位置开始的竖直直线路径,本实用新型的折线型最短漏电路径在不增大接触器体积的基础上,延长了最短漏电距离,从而增强了接触器的绝缘性能。
2.本实用新型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所述相间绝缘墙壁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垂直连接并朝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并使所述相间绝缘墙壁与所述带电导体沿若干相所述带电导体排列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相间绝缘墙壁与所述带电导体投影的重合部分,引导由所述带电导体边缘开始的最短漏电路径先沿着所述相间绝缘墙壁的表面爬行,提高了防护罩增强接触器绝缘性能的可靠性。
3.本实用新型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所述卡口与对应所述绝缘墙壁形成间隙配合,间隙配合的设置既有利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与所述绝缘墙壁的安装,又能够保证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安装到所述绝缘挡壁上后不会出现晃动。
4.本实用新型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对面的挡线防护用墙壁,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挡在各相所述带电导体与所述接触板的伸进所述壳体内侧的端部之间,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的设置防止了由所述接触板上静触头或动触头产生的电弧进入到所述带电导体靠近壳体外侧的部分,从而避免了接触器外壳的漏电现象。
5.本实用新型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所述相间绝缘墙壁朝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至靠近所述带电导体的中间位置处,所述相间绝缘墙壁的该种设置既可以引导由所述带电导体边缘开始的最短漏电路径先沿所述相间绝缘墙壁爬行,又可以保证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罩安装时,所述相间绝缘墙壁和所述挡线绝缘墙壁在往所述壳体上安装时不会发生干涉。
6.本实用新型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所述相间绝缘墙壁朝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至与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连接,所述相间绝缘墙壁与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形成第二包围结构,所述相间绝缘墙壁与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连接并形成第二包围结构,虽然会影响本实用新型防护罩的安装,但是所述第二包围结构对于由所述带电导体边缘处开始的最短漏电路径先沿所述相间绝缘墙壁的表面爬行起到进一步地引导作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罩的可靠性更高。
7.本实用新型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顶盖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连接处为弧形形状,该结构外观好看,有利于市场推广。
8.本实用新型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通过所述相间绝缘墙壁的设置迫使采用本实用新型防护罩的接触器的最短漏电路径沿折线前进,延长了最短漏电距离,从而使得采用本实用新型防护罩的接触器在满足最短漏电距离要求时,其壳体尺寸相对于现有技术接触器的壳体尺寸较小,即采用本实用新型防护罩的接触器的壳体的上边缘可以成型的再低一些,缩小了壳体的体积,进一步使得接触器产品尺寸缩小,符合社会发展,有利于市场推广。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结构简单,没有生产制造上的特殊要求,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大批量生产。
10.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结构,包括上述防护罩结构以及壳体,所述壳体的绝缘挡壁朝向外侧的边缘上成型有缺口结构,由于防护罩的相间绝缘墙壁的设置延长了具有该外壳结构的接触器的最短漏电距离,故由带电导体的最外边缘位置开始至所述缺口结构的缺口角点处的折线形的最短漏电路径延伸的距离满足最短漏电距离的要求。通过采用该缺口结构不仅节省了接触器壳体的用材,使接触器更小巧,而且通过该缺口结构使接触器壳体的顶部看上去像个突出的“D”字,外观好看,有利于市场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接触器中的防护罩和壳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防护罩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最短漏电路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罩装配到壳体上后的侧面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罩装配到壳体上后的另一侧面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壳体未装配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壳体装配防护罩以及未装配防护罩的最短漏电路径的原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结构装配到接触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壳体、11-绝缘挡壁、21-接线防护用墙壁、211-卡口、22-相间绝缘墙壁、23-挡线防护用墙壁、24-防护罩顶盖、3-瓦形接线螺钉、31-瓦形片、4-接触板、5-导线、6-间隙、7-缺口结构、71-缺口角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如图4-6所示,安装于所述接触器的壳体1上,用于防止操作人员误接触安装于所述壳体1上的若干相带电导体,所述带电导体包括接触板4、安装在所述接触板4上的瓦形接线螺钉3以及导线5等。所述防护罩从所述带电导体上方的壳体1的开口位置扣合在所述带电导体的上方。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6所示,所述防护罩包括位于各相所述带电导体的朝外侧的接线防护用墙壁21,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朝外侧是指所述带电导体靠近所述壳体1的边缘的一侧,所述防护罩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内并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形成第一包围结构的若干个相间绝缘墙壁22,若干个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均匀间隔设置且相邻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之间设置所述带电导体,若干个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10所示,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插入所述带电导体与所述壳体1的绝缘挡壁11之间的间隙6内,以形成由带电导体最外边缘位置B开始,沿着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表面直线爬行至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的下端边缘,然后折向向上爬行至所述壳体1上最靠近所述带电导体的壳体最内边缘位置D的最短漏电路径E。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带电导体的最外边缘位置B至所述防护罩的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的下端边缘的距离为3-5mm,但是并不限于3-5mm,所述带电导体的最外边缘位置B至所述防护罩的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的下端边缘的距离也可以小于3或者大于5mm,当所述带电导体的最外边缘位置B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的下端边缘非常靠近时,由所述带电导体的最外边缘位置B开始的最短漏电路径就会直接沿着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的外表面向上爬行至所述壳体1的最内边缘位置D处,同时,当所述带电导体的最外边缘位置B与所述第一防护用墙壁21的下端边缘较远时,那么图8所示的漏电路径BCD就可能不是最短漏电路径。因此,所述带电导体的最外边缘位置B至所述防护罩的所述第一防护用墙壁21的下端边缘的距离存在一个优选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带电导体的最外边缘位置至所述防护罩的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的下端边缘的距离为3-5mm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最短漏电路径E爬行至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的下端边缘位置后转向,可以沿着所述绝缘挡壁11的表面向上爬行,也可以沿着紧邻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的壳体表面向上爬行,最终爬行至壳体的最内边缘位置D处。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没有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的所述防护罩2的最短漏电路径从带电导体最外边缘位置开始的竖直直线路径(如图3所示的直线路径b),本实施例的折线型最短漏电路径在不增大接触器体积的基础上,延长了最短漏电距离,从而增强了接触器的绝缘性能。另外,由于折线型的最短漏电路径延长了最短漏电距离,故采用本实施例的防护罩的接触器的壳体的上边缘的位置可以成型的低一些,从而使得壳体尺寸缩小,符合社会发展,有利于市场推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0所示,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长度延伸方向与成排的若干相所述带电导体排列方向平行,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垂直连接并朝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以使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沿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的长度与所述带电导体在若干相所述带电导体排列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与所述带电导体投影的重合部分,引导由所述带电导体边缘开始的最短漏电路径先沿着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的表面爬行,提高了防护罩增强接触器绝缘性能的可靠性。
如图4和图10所示,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连接于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位置处成型有与若干个所述绝缘挡壁11数量一致并与若干个所述绝缘挡壁11形成卡接配合的卡口211。
进一步地,所述卡口211与所述绝缘挡壁11形成间隙配合,间隙配合的设置既有利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与所述绝缘挡壁11的安装,又能够保证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安装到所述绝缘挡壁11上后不会出现晃动。
本实施例的防护罩,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对面的挡线防护用墙壁23,所述带电导体包括一端伸进所述壳体1内侧的接触板,所述接触板伸进所述壳体1内侧的端部上设置静触头,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23挡在各相所述带电导体与所述接触板的伸进所述壳体1内侧的端部之间。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23的设置防止了由所述接触板4上静触头或动触头产生的电弧进入到所述带电导体靠近壳体外侧的部分,从而避免了接触器外壳的漏电现象。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10所示,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朝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至靠近所述带电导体的中间位置处。具体地,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朝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至靠近所述瓦形接线螺钉3的瓦形片31的中间位置。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的该种设置既可以引导由所述带电导体边缘开始的最短漏电路径先沿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爬行,又可以保证本实施例的防护罩安装时,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和所述挡线绝缘墙壁在往所述壳体1上安装时不会发生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靠近所述瓦形接线螺钉3的瓦形片31的中间位置到所述第二防护用墙壁23之间的某一位置也是一个优化设计的结果,它是基于图8所示的漏电路径BCD接近但不超过与此位置关联的最短漏电路径得出的最佳位置。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如果把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设计为朝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至与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23垂直连接,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与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23形成第二包围结构,那么靠近所述瓦形接线螺钉3的瓦形片31的中间位置到所述第二防护用墙壁23之间位置处的相间漏电路径将进一步加强而达到最大,此时的漏电路径将为从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向下延伸至其延伸方向的下边缘至所述壳体1绝缘挡壁11的竖直向上的最上边沿。因此,即便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罩应用于现有技术的壳体结构,它也能增加接触器产品的绝缘性能,从而达到降低产品高度的目的。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0所示,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为五个,相应的,与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匹配的所述绝缘挡壁11也为五个,但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和所述绝缘挡壁11的数量设置并不限于此,根据接触器的不同主触头极数和辅助触头数,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可以为2、3、4、6、8、10个等,相应的,所述绝缘挡壁11也可以为2、3、4、6、8、10个等。
还有,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防护罩还包括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相对设置的挡线防护用墙壁23。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23的数量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的数量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23和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设置为四个。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防护罩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与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23之间的防护罩顶盖24,所述防护罩顶盖24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连接处为弧形形状,外观好看,符合接触器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有利于市场推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罩为整体结构,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与所述防护罩顶盖24为一体设置。但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防护罩顶盖24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连接处的形状并不限于弧形形状,也可以为直角形状等其他常规形状等。
根据以上所描述的结构,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实施例的防护罩延长接触器的最短漏电距离的原理:
如图8所示,接触器没有装配本实施例的所述防护罩时:所述带电导体中的所述瓦形片31的另一最外边缘位置A距离所述壳体1的最内边缘位置D最近,因此所述最短漏电距离从所述瓦形片31的另一最外边缘位置A处开始计算,所述最短漏电路径由所述瓦形片31的另一最外边缘位置A,沿斜向直线爬行至所述壳体1的最内边缘位置D,所述最短漏电距离为图8中A-D之间的直线距离。
如图8所示,接触器装配本实施例的所述防护罩时:所述最短漏电路径由所述瓦形片31的所述最外边缘位置B开始,沿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的表面直线爬行至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下边沿,然后折向向上沿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的表面直线爬行至所述壳体1的最内边缘位置D,所述最短漏电距离为图8中A-C-D的折线距离。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本实施例中的防护罩通过设置相间绝缘墙壁22使得所述最短漏电路径由直线变为折线,延长了最短漏电距离,有利于接触器向小型化发展。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壳结构,属于接触器的一部分,如图7、图9和图10所示,包括壳体1和如上所述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各个相间绝缘墙壁22部分插入于所述壳体1上安装的带电导体与相邻的绝缘挡壁11之间的间隙6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10所示,由于所述防护罩的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的设置使得具有该外壳结构的接触器的最短漏电距离得到延长,因此,壳体上最靠近带电导体的最内边缘位置(即缺口角点位置处)的成型位置可以再低一些,因此,所述绝缘挡壁11朝向外侧的边缘上且靠近所述防护罩安装位置处成型有缺口结构7,从而形成由所述带电导体的边缘最外端位置开始,沿着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表面直线爬行,然后折向沿着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或所述壳体1的所述绝缘挡壁11的表面爬行至所述缺口结构的缺口角点71的最短漏电路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缺口角点位置即是所述壳体1的最内边缘位置。所述缺口结构的形成不仅节省了壳体的用材、使壳体的尺寸缩小,而且该缺口结构使壳体的顶部看上去像个“D”字,外观好看,符合接触器产品个性化发展,利于市场推广。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述壳体1为具有缺口的结构,在实施中,所述壳体1也可以不成型有缺口结构,由于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形成第一包围结构,使得接触器的最短漏电路径沿折线前进,延长了最短漏电距离,从而使得所述壳体1在满足最短漏电距离要求的基础上,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壳体结构,其靠近所述瓦形接线螺钉3的所述瓦形片31最外边缘位置的上边缘位置可以成型的低一些,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壳体1的结构缩小了,节约了壳体1的用材。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安装于所述接触器的壳体(1)上,用于防止操作人员误接触安装于所述壳体(1)上的若干相带电导体,若干相所述带电导体成一排设置,所述防护罩包括位于各相所述带电导体的朝外侧的接线防护用墙壁(21);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内并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形成第一包围结构的若干个相间绝缘墙壁(22),若干个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均匀间隔设置且相邻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之间设置所述带电导体;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插入所述带电导体与所述壳体(1)的绝缘挡壁(11)之间的间隙(6)内,以形成由带电导体最外边缘位置(B)开始,沿着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表面直线爬行,然后折向向上爬行至所述壳体(1)上最靠近所述带电导体的壳体最内边缘位置(D)的最短漏电路径(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长度延伸方向与成排的若干相所述带电导体排列方向平行,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垂直连接并朝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以使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沿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的长度与所述带电导体在若干相所述带电导体排列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连接于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位置处成型有与若干个所述绝缘墙壁(11)数量一致并与若干个所述绝缘墙壁(11)形成卡接配合的卡口(2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配合为间隙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其 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对面的挡线防护用墙壁(23),所述带电导体包括一端伸进所述壳体(1)内侧的接触板,所述接触板伸进所述壳体(1)内侧的端部上设置静触头,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23)挡在各相所述带电导体与所述接触板的伸进所述壳体(1)内侧的端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朝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至靠近所述带电导体的中间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朝所述带电导体内侧延伸至与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23)连接,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与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23)形成第二包围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与所述挡线防护用墙壁(23)之间的防护罩顶盖(24),所述防护罩顶盖(24)与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连接处为弧形形状。
9.一种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各个相间绝缘墙壁(22)部分插入于所述壳体(1)上安装的带电导体与相邻的绝缘挡壁(11)之间的间隙(6)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挡壁(11)朝向外侧的边缘上且靠近所述防护罩安装位置处成型有缺口结构(7),以形成由所述带电导体的边缘最外端位置开始,沿着所述相间绝缘墙壁(22)表面直线爬行,然后折向沿着所述接线防护用墙壁(21)或所述壳体(1)的所述绝缘挡壁(11)的表面爬行至所述缺口结构的缺口角点(71)的最短漏电路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020824.0U CN203674088U (zh) | 2014-01-14 | 2014-01-14 | 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及外壳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020824.0U CN203674088U (zh) | 2014-01-14 | 2014-01-14 | 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及外壳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674088U true CN203674088U (zh) | 2014-06-25 |
Family
ID=50970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020824.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74088U (zh) | 2014-01-14 | 2014-01-14 | 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及外壳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67408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45886A (zh) * | 2014-01-14 | 2014-04-23 | 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及外壳结构 |
-
2014
- 2014-01-14 CN CN201420020824.0U patent/CN203674088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45886A (zh) * | 2014-01-14 | 2014-04-23 | 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及外壳结构 |
WO2015106672A1 (zh) * | 2014-01-14 | 2015-07-23 | 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及外壳结构 |
CN103745886B (zh) * | 2014-01-14 | 2015-11-25 | 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及外壳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58027B (zh) | 高压带屏蔽电连接器插座 | |
EP2515318A1 (en) | Compact bus bar assembly, switching device and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 |
KR20150002219U (ko) | 버스바 절연 결합 장치 어셈블리 | |
CN103745887B (zh) | 一种防护罩旋转装配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接触器 | |
CN203674088U (zh) | 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及外壳结构 | |
CN103745886B (zh) | 一种增加接触器绝缘性能的防护罩及外壳结构 | |
CN105304399A (zh) | 一种一体化小型高压真空断路器 | |
CN203674087U (zh) | 一种防护罩旋转装配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接触器 | |
CN107195511A (zh) | 一种塑壳断路器短接排安装改良结构 | |
CN208015301U (zh) | 一种密集型母线槽插接口绝缘结构 | |
CN202474432U (zh) |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件、具有该组件的电子装置 | |
CN207781427U (zh) | 手动维护开关 | |
CN106058799A (zh) | 一种单相自恢复式过压欠压保护器 | |
CN205303302U (zh) | 一种一体化小型高压真空断路器 | |
CN220509927U (zh) | 一种连接器及开关组件 | |
CN220233060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05142707U (zh) | 吸油烟机的电源盒和吸油烟机 | |
CN203659714U (zh) | 滑动开关 | |
TWI838743B (zh) | 具間隔絕緣結構之電力傳輸匯流排 | |
CN204030141U (zh) | 高压带屏蔽电连接器插座 | |
CN220324864U (zh) | 一种新型的智能pdu模块 | |
CN203289795U (zh) | 一种控制器接线盒的安装座 | |
CN220774766U (zh) | 一种接地扣以及开关电源 | |
CN107644752B (zh) | 一种卡入式开关及其安装方法 | |
CN112153836B (zh) | 一种usbcan分析仪用3d阻燃绝缘端盖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125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