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72397U - 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 - Google Patents

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72397U
CN203672397U CN201320759668.5U CN201320759668U CN203672397U CN 203672397 U CN203672397 U CN 203672397U CN 201320759668 U CN201320759668 U CN 201320759668U CN 203672397 U CN203672397 U CN 2036723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reinforcement
carrying platform
bulkhead
erect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5966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向阳
蔡艳辉
麦晓明
刘正军
王柯
张金铎
徐晓刚
马远向
王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Chinese Academ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Chinese Academ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Chinese Academ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filed Critical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75966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723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723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7239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包括吊舱框架和安装架,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均为缕空设置,第一侧板通过连接梁与第二侧板连接,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设置有搭载平台连接法兰,隔框加强筋位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隔框加强筋与连接梁连接,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接梁和隔框加强筋形成固定区域,安装架分别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隔框加强筋连接。将各传感器设备集中安装于固定区域,布局紧凑,侧板采用缕空设置,有利于减小载荷重量,符合无人飞行器对载荷尺寸和重量要求。采用隔框加强筋,可为固定各传感器设备提供安装支撑,有利于加强吊舱框架结构,保证吊舱框架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实现搭载多种传感器设备,满足进行电力巡检的作业需求的目的。

Description

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线路安全巡检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一种由无线电摇控设备或自身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无人驾驶飞行器,具有不受地形环境限制的优势。基于无人直升机多传感器系统的电力安全巡线技术,是我国高压、特高压电力线路日常安全维护和应急处置等业务工作的一种最新的需求,该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目前人工巡线的工作效率、降低人员消耗,特别是复杂地形、障碍条件下电力线路安全巡检。
目前,无人飞行器通过搭载可见光、红外热像成像设备,以对运行电网存在的隐患进行监测。在灾情发生时或有灾情预警时,无人飞行器能够迅速地赶往现场实施灾情检测和救灾指挥。在无灾情时能够实现高效电网巡视、监控管理一体化的模式,变故障处置为隐患控制,极大的降低电网故障率,提高电网维护工作效率。
然而,当无人飞行器需搭载多种传感器进行巡检工作时,因无人飞行器能够承受的载荷重量有限,而各传感器的重量是一定的,故搭载各传感器的搭载平台容易因受重量限制导致强度和刚度不够,从而无法满足搭载多种传感器进行电力巡检的作业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搭载各传感器的搭载平台容易因受重量限制导致强度和刚度不够,从而无法满足搭载多种传感器进行电力巡检的作业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
一种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包括:
吊舱框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接梁和隔框加强筋,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均为缕空设置,所述第一侧板通过所述连接梁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设置有搭载平台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梁为多个,所述隔框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隔框加强筋与所述连接梁连接,所述隔框加强筋、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并列排布,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接梁和隔框加强筋形成固定区域;
可将多种传感器设备对应安装于所述固定区域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隔框加强筋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梁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邻连接且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朝向所述固定区域方向设置有斜撑加强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边缘朝向所述连接梁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一延伸部件,所述第一延伸部件与所述连接梁匹配连接,所述第一侧板设置有呈放射状的第一加强筋支架,所述第一加强筋支架一端与设置于第一侧板的搭载平台连接法兰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边缘连接;
所述第二侧板边缘朝向所述连接梁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二延伸部件,所述第二延伸部件与所述连接梁匹配连接,所述第二侧板设置有呈放射状的第二加强筋支架,所述第二加强筋支架一端与设置于第二侧板的搭载平台连接法兰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边缘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框加强筋呈T形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隔框加强筋分别开设有可将传感器设备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的安装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包括可将短焦相机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的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可固定短焦相机机身的第一固定板和可紧固短焦相机镜头的第一紧固带,所述第一固定板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隔框加强筋连接,所述第一紧固带安装于所述连接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包括可将长焦相机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的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包括第二固定板、可固定长焦相机靠近机身处镜头的镜头紧固座和可固定长焦相机远离机身处镜头的第二紧固带,所述第二固定板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隔框加强筋连接,所述镜头紧固座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紧固带安装于所述第二侧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框加强筋包括第一隔框加强筋和第二隔框加强筋,所述第一隔框加强筋与所述第二隔框加强筋均分别与所述连接梁连接且平行排布,所述安装架包括可将激光扫描设备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的第三安装架,所述第三安装架包括可固定激光扫描设备基座的基座安装板,所述基座安装板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框加强筋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隔框加强筋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安装架包括可对激光扫描设备远离基座一侧限位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一端和所述第一隔框加强筋连接有所述基座安装板的相对一侧连接,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隔框加强筋连接有所述基座安装板的相对一侧连接,所述限位板朝向所述激光扫描设备方向设置有可收容并固定所述激光扫描设备电线的盖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包括可将红外传感器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的第四安装架,所述第四安装架包括可固定红外传感器机身的固定件和可固定红外传感器镜头的第三紧固带,所述第三紧固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隔框加强筋连接,所述固定件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有所述紧固带相邻的隔框加强筋连接。
上述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吊舱框架的第一侧板通过连接梁与第二侧板连接,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设置有隔框加强筋,该隔框加强筋与连接梁连接,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隔框加强筋并列排布,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接梁和隔框加强筋形成固定区域,安装架分别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隔框加强筋对应连接,以使多种传感器设备通过安装架安装于固定区域。如此,将各传感器设备集中安装于固定区域,布局紧凑,通过设置吊舱框架,该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采用缕空设置,有利于减小载荷重量,以符合无人飞行器对载荷尺寸和重量要求。与此同时,采用隔框加强筋,一方面可为固定各传感器设备提供安装支撑,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吊舱框架结构,从而以保证吊舱框架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实现搭载多种传感器设备,满足进行电力巡检的作业需求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搭载各传感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方式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的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方式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搭载长焦相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方式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搭载红外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包括吊舱框架110和安装架,安装架对应安装于吊舱框架110。
吊舱框架110包括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4、连接梁116和隔框加强筋118,第一侧板112与第二侧板114均为缕空设置,第一侧板112通过连接梁116与第二侧板114连接,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4均设置有搭载平台连接法兰113,连接梁116为多个,隔框加强筋118位于第一侧板112与第二侧板114之间,隔框加强筋118与连接梁116连接,隔框加强筋118、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4并列排布,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4、连接梁116和隔框加强筋118形成固定区域117。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该吊舱框架110呈方形状,也就是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4均呈方形,连接梁116有4个,分别与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4的4个直角抵持连接。位于第一侧板112的搭载平台连接法兰113和位于第二侧板114的搭载平台连接法兰113对称设置,以便搭载平台可平稳移动,不发生倾斜。采用该搭载平台连接法兰113将搭载有多种传感器设备的搭载平台与外部连接,如与无人飞行器连接。该吊舱框架110还可开设有多个布线固定孔,安装于固定区域117的各传感器设备的走线可通过布线固定孔固定,便于收纳整理各走线,以使各传感器设备之间不因走线混乱而发生功能干涉等问题,保证各传感器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指出的是,该吊舱框架110也可不开设布线固定孔,可另行设置布线固定件152或者其它部件,也可以实现固定走线的目的。
安装架可将多种传感器设备对应安装于吊舱框架110形成的固定区域117,该安装架根据各传感器设备安装的具体位置分别与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4和隔框加强筋118连接。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安装架分别与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4和隔框加强筋118可拆卸连接,有利于在不拆解吊舱框架110的前提下,方便安装和拆卸各传感器设备,为维修和更换各传感器设备提供便利。
上述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吊舱框架110的第一侧板112通过连接梁116与第二侧板114连接,第一侧板112与第二侧板114之间设置有隔框加强筋118,该隔框加强筋118与连接梁116连接,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4和隔框加强筋118并列排布,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4、连接梁116和隔框加强筋118形成固定区域117,安装架分别与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4和隔框加强筋118对应连接,以使多种传感器设备通过安装架安装于固定区域117。如此,将各传感器设备集中安装于固定区域117,布局紧凑,通过设置吊舱框架110,该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4均采用缕空设置,有利于减小载荷重量,以符合无人飞行器对载荷尺寸和重量要求。与此同时,采用隔框加强筋118,一方面可为固定各传感器设备提供安装支撑,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吊舱框架110结构,从而以保证吊舱框架110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实现搭载多种传感器设备,满足进行电力巡检的作业需求的目的。
请参阅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梁116包括第一连接部1162和第二连接部1166,第一连接部1162和第二连接部1166相邻连接且呈夹角设置,第一连接部1162和第二连接部1166均位于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4之间,第一连接部1162和第二连接部1166之间朝向固定区域117方向设置有斜撑加强筋1164。该斜撑加强筋1164间隔排布。如此,第一连接部1162与第二连接部1166呈夹角设置,斜撑加强筋1164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162和第二连接部1166之间的空隙处,该斜撑加强筋1164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162和第二连接部1166抵持,一方面不额外占用体积,且非实心结构有利于减轻整体重量,另一方面形成三角形态,起支撑作用,有利于提高连接梁116的强度和刚度。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62和第二连接部1166呈直角设置,且第一连接部1162和第二连接部1166一体成型,进一步优化连接梁116的几何强度。
请参阅图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2边缘朝向连接梁116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一延伸部件1122,第一延伸部件1122与连接梁116匹配连接,第一侧板112设置有呈放射状的第一加强筋支架1124,第一加强筋支架1124一端与设置于第一侧板112的搭载平台连接法兰11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侧板112边缘连接。如此,通过增设第一延伸部件1122,有利于第一侧板112边缘拐角处的几何加强,该第一延伸部件1122可与连接梁116匹配连接,增强吊舱框架110的整体强度和刚度。第一侧板112采用呈放射状的第一加强筋支架1124,第一加强筋支架1124的厚度不小于第一侧板112的厚度,在保证符合载荷重量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第一侧板112的强度和刚度。
第二侧板114边缘朝向连接梁116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二延伸部件1142,第二侧板114设置有呈放射状的第二加强筋支架1144,第二加强筋支架1144一端与设置于第二侧板114的搭载平台连接法兰11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侧板114边缘连接。第二加强筋支架1144的厚度不小于第二侧板114的厚度。该第二延伸部件1142与第一延伸部件1122的作用相同,第二加强筋支架1144与第一加强筋支架1124的作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隔框加强筋118呈T形结构。如图1所示,该隔框加强筋118包括第一加强部1181和第二加强部1183,第一加强部1181与第二加强部1183相互垂直抵持,第一加强部1181与连接梁116连接,第二加强部1183垂直设置于第一加强部1181朝向固定区域117的表面。如此,根据工程力学力矩原理,隔框加强筋118所承受的力可分解分别由第一加强部1181和第二加强部1183承受,在符合载荷重量要求的前提下,增强了隔框加强筋118的强度和刚度。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该隔框加强筋118一体成型设置,降低隔框加强筋118发生形变的几率,稳定性好。
请参阅图1和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4和隔框加强筋118分别开设有可将传感器设备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117的安装孔119。如此,通过开设安装孔119,以将部分传感器设备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117,这些传感器设备可借助自身的强度和刚度可靠固定,节省载荷重量。其中,对于传感器设备自身结构规则的,安装面平整的,可直接通过安装孔119可靠固定,无需额外的安装件。如呈方形结构的传感器设备或者其它几何规则状的传感器设备。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2开设有可将位置姿态测量传感器210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117的第一安装孔。因位置姿态测量传感器210(PositionOrientation System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POS IMU)自身结构整齐,安装面平整,通过第一安装孔将位置姿态测量传感器210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117,在保证位置姿态测量传感器210可靠固定的同时,节省载荷重量,满足了位置姿态测量传感器210进行电力巡检的作业需求。且位置姿态测量传感器210自身强度大,还可增强第一侧板112的强度。如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位置姿态测量传感器210安装于第一侧板112和隔框加强筋118形成的放置空间的上半部分,采用螺丝通过第一侧板112的第一安装孔安装固定。
第二侧板114和隔框加强筋118开设有可将紫外传感器250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117的第二安装孔。根据紫外传感器250自身结构规整,安装面平整且强度和刚度良好,故直接通过第二安装孔将紫外传感器250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117,满足了紫外传感器250进行电力巡检的作业需求。如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紫外传感器250安装于第二侧板114和隔框加强筋118形成的放置空间的下半部分。
请参阅图1和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架包括可将短焦相机220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117的第一安装架120,第一安装架120包括可固定短焦相机220底部的第一固定板122和可紧固短焦相机220镜头的第一紧固带124,第一固定板122一端与第一侧板112连接,另一端与隔框加强筋118连接,第一紧固带124安装于连接梁116。如此,通过第一固定板122固定短焦相机220机身,通过第一紧固带124固定短焦相机220镜头,采用外部捆绑的方式对短焦相机220加固,保证短焦相机220能够可靠固定,且第一紧固带124为带状,重量轻,符合载荷重量的要求。
如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短焦相机220安装于第一侧板112和隔框加强筋118形成的放置空间的下半部分。因短焦相机220体积不大,可在该放置空间安装有短焦相机220的后方设置电源分配座固定座。该短焦相机220的镜头长度范围可以为18毫米至105毫米,本实施例中的短焦相机220的镜头为35毫米。
请参阅图1、图2和图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架包括可将长焦相机230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117的第二安装架130,第二安装架130包括第二固定板132、可固定长焦相机230靠近机身处镜头的镜头紧固座134和可固定长焦相机230远离机身处镜头的第二紧固带136,第二固定板132一端与第二侧板114连接,另一端与隔框加强筋118连接,镜头紧固座134与第二固定板132连接,第二紧固带136安装于第二侧板114。其中,可在第二侧板114开设第三安装孔,以将长焦相机230机身通过第三安装孔固定于第二侧板114。靠近机身处的镜头部分通过镜头紧固座134固定,该镜头紧固座134通过第二固定板132固定,远离机身处的镜头部分通过第二紧固带136紧固,因长焦相机230镜头相对较长,故设置镜头紧固座134和第二紧固带136,通过第一固定板122固定短焦相机220机身,在符合载荷重量的要求前提下,保证长焦相机230能够可靠固定,满足电力巡检的作业需求。
如图4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长焦相机230安装于第二侧板114和隔框加强筋118形成的放置空间的上半部分。该长焦相机230的镜头长度范围可以为105毫米至200毫米,本实施例中的短焦相机220的镜头为180毫米。
请参阅图1和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隔框加强筋118包括第一隔框加强筋1182和第二隔框加强筋1184,第一隔框加强筋1182与第二隔框加强筋1184均分别与连接梁116连接且平行排布,安装架包括可将激光扫描设备240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117的第三安装架140,第三安装架140包括可固定激光扫描设备240基座的基座安装板142,基座安装板142一端与第一隔框加强筋118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隔框加强筋1184连接。如此,通过设置基座安装板142,以将激光扫描设备240的基座进行固定,且该第三安装架140不对激光扫描设备240基座所承载的光学扫描部分进行固定安装,以保证基座所承载的光学扫描部分能够全方位旋转,满足激光扫描设备240的作业需求,保证激光扫描设备240的功能不受阻碍。通过设置第一隔框加强筋1182和第二隔框加强筋1184,为第三安装架140的基座安装板142提供足够的安装支撑,保证激光扫描设备240能够可靠固定,从而实现激光扫描设备240与其它传感器设备同时搭载的目的,增加了搭载平台可搭载传感器的种类,提高电力巡检的作业能力。如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激光扫描设备240竖直安装于第一隔框加强筋1182和第二隔框加强筋1184形成的放置空间。
请参阅图1和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安装架140包括可对激光扫描设备240远离基座一侧限位的限位板144,限位板144一端和第一隔框加强筋1182连接有基座安装板142的相对一侧连接,另一端和第二隔框加强筋1184连接有基座安装板142的相对一侧连接,限位板144朝向激光扫描设备240方向设置有可收容并固定激光扫描设备240电线的盖帽1442。如此,通过在激光扫描设备240远离基座的一侧设置限位板144,在不干扰激光扫描设备240作业要求的前提下,辅助基座安装板142对激光扫描设备240进行固位。在朝向激光扫描设备240方向设置盖帽1442,以对激光扫描设备240的电线收容并固定,防止电线对激光扫描设备240工作形成干扰。
请参阅图1、图2和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架还包括可将红外传感器260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117的第四安装架150,第四安装架150包括可固定红外传感器260机身的固定件152和可固定红外传感器260镜头的第三紧固带154,第三紧固带154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114连接,另一端与隔框加强筋118连接,固定件152一端与第二侧板114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有紧固带相邻的隔框加强筋118连接。如此,通过设置第四安装架150,使搭载平台能够搭载固定红外传感器260,分别通过固定件152和第三紧固带154固定红外传感器260的机身和镜头,以保证红外传感器260能够可靠固定。如图5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红外传感器260安装于第二侧板114和隔框加强筋118形成的放置空间的中间部分,该固定件152呈L形结构,固定可靠性高,且预留了足够空间给位于红外传感器260周边的传感器设备的安装放置,互相之间无干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吊舱框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接梁和隔框加强筋,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均为缕空设置,所述第一侧板通过所述连接梁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设置有搭载平台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梁为多个,所述隔框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隔框加强筋与所述连接梁连接,所述隔框加强筋、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并列排布,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接梁和隔框加强筋形成固定区域;
可将多种传感器设备对应安装于所述固定区域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隔框加强筋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邻连接且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朝向所述固定区域方向设置有斜撑加强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边缘朝向所述连接梁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一延伸部件,所述第一延伸部件与所述连接梁匹配连接,所述第一侧板设置有呈放射状的第一加强筋支架,所述第一加强筋支架一端与设置于第一侧板的搭载平台连接法兰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边缘连接;
所述第二侧板边缘朝向所述连接梁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二延伸部件,所述第二延伸部件与所述连接梁匹配连接,所述第二侧板设置有呈放射状的第二加强筋支架,所述第二加强筋支架一端与设置于第二侧板的搭载平台连接法兰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边缘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框加强筋呈T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隔框加强筋分别开设有可将传感器设备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的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可将短焦相机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的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可固定短焦相机机身的第一固定板和可紧固短焦相机镜头的第一紧固带,所述第一固定板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隔框加强筋连接,所述第一紧固带安装于所述连接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可将长焦相机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的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包括第二固定板、可固定长焦相机靠近机身处镜头的镜头紧固座和可固定长焦相机远离机身处镜头的第二紧固带,所述第二固定板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隔框加强筋连接,所述镜头紧固座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紧固带安装于所述第二侧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框加强筋包括第一隔框加强筋和第二隔框加强筋,所述第一隔框加强筋与所述第二隔框加强筋均分别与所述连接梁连接且平行排布,所述安装架包括可将激光扫描设备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的第三安装架,所述第三安装架包括可固定激光扫描设备基座的基座安装板,所述基座安装板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框加强筋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隔框加强筋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架包括可对激光扫描设备远离基座一侧限位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一端和所述第一隔框加强筋连接有所述基座安装板的相对一侧连接,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隔框加强筋连接有所述基座安装板的相对一侧连接,所述限位板朝向所述激光扫描设备方向设置有可收容并固定所述激光扫描设备电线的盖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可将红外传感器对应安装于固定区域的第四安装架,所述第四安装架包括可固定红外传感器机身的固定件和可固定红外传感器镜头的第三紧固带,所述第三紧固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隔框加强筋连接,所述固定件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有所述紧固带相邻的隔框加强筋连接。
CN201320759668.5U 2013-11-26 2013-11-26 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723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59668.5U CN203672397U (zh) 2013-11-26 2013-11-26 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59668.5U CN203672397U (zh) 2013-11-26 2013-11-26 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72397U true CN203672397U (zh) 2014-06-25

Family

ID=50968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59668.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72397U (zh) 2013-11-26 2013-11-26 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723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301791A1 (en) * 2020-03-27 2021-09-30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S Wind turbine component transport arrangemen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301791A1 (en) * 2020-03-27 2021-09-30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S Wind turbine component transport arrangement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47198B2 (en) Solar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CN111438677A (zh) 一种无人值守机房巡检机器人
CN204785424U (zh) 一种电力角钢塔设备箱安装基座
CN203672397U (zh) 电力线路巡检的搭载平台
JP2016015836A (ja) 移動式太陽光発電装置
CN205855930U (zh) 一种供电所电力检修平台
CN204859824U (zh) 一种拼装机柜
CN207696530U (zh) 一种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高空作业平台
CN212218460U (zh) 一种无人值守机房巡检机器人
CN105510734B (zh) 一种卫星地面系统级电性能验证平台
CN204776073U (zh) 飞机主起落架装配试验车
CN203617886U (zh) 一种igbt功率单元导向锁紧装置
CN203687980U (zh) 隧道检测装置
CN203496746U (zh) 移动式光伏照明拖车
CN215178641U (zh) 异型舱用装配试验平台
CN214647702U (zh) 一种车载换电装置及电动汽车
CN104754891A (zh) 可悬挂式重物安装电气柜
CN215360950U (zh) 一种无人机自动充电装置和无人机
CN206379749U (zh) 一种机车充电机柜体
CN211569898U (zh) 一种太阳能充电的吊钩盲区可视化装置
CN210911984U (zh) 一种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系统安装支架
CN203435246U (zh) 一种安装底座及机柜
CN212905600U (zh) 一种可调型光纤配线架底座
CN214689672U (zh) 一种显示设备支架小车
CN211477359U (zh) 一种用于地磅称重的统一管控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25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