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98113U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98113U
CN203598113U CN201320615369.4U CN201320615369U CN203598113U CN 203598113 U CN203598113 U CN 203598113U CN 201320615369 U CN201320615369 U CN 201320615369U CN 203598113 U CN203598113 U CN 2035981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kage
proof socket
width
long side
side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1536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真锅阳子
加藤隆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981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9811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10)包括:透液性正面层(11);防漏层(12)和吸收层(13),具有长边方向(Y)和与其正交的宽度方向(X)。物品(10)在沿着长边方向(Y)的左右两侧缘(17)具有收紧部(15、16),将该物品(10)沿着长边方向(Y)划分成前方部(A)、中央部(C)和后方部(B)。前方部(A)和后方部(B)的最大宽度大致相同,且中央部(C)的最大宽度比前方部(A)和后方部(B)的最大宽度窄。在中央部(C),在比该中央部(C)的左右两侧缘(17C)更靠近宽度方向内方的位置,按照摹仿该左右两侧缘(17C)的形状的方式,形成朝该宽度方向外方凸出的弧形的防漏槽(20)。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放在内裤等贴身衣物的胯裆的内表面,用于吸收体液的吸收性物品,更详细地来讲,涉及护垫、白带片、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在沿长边方向上延伸的两侧缘具有收紧部的吸收性物品。例如,在专利文献1和2中记载有:在用作尿失禁垫的吸收性物品中,该物品的长边方向边缘部具有第1突起、中间突起和第3突起这三个突起。在中间突起,以在该中间突起的端部之间呈凹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有折线。利用该折线将吸收性芯原材料分割成中心部和一对长边方向侧部。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一种一次性尿布,在腹侧部与裆下部之间、和在背侧部与裆下部之间具有收紧部。在该一次性尿布中,在尿布主体的两侧拉伸地设置有一对弹性部件,关于该一对弹性部件的间隔,相比于在腹侧部和背侧部,在裆下部变得更宽。因该弹性部件的收缩作用在尿布的肌肤相对面侧形成有洼兜部。在该文献中记载有利用上述收紧部容易形成该洼兜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5190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51909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4-24264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和2所述的尿失禁垫的中央突起间的宽度与第1突起间的宽度和第3突起间的宽度相同,所以,在将该垫安放在内裤等的贴身衣物的胯裆部穿戴的情况下,来自该物品的宽度方向的力容易作用于中央突起。其结果是,该垫在该穿戴状态下容易发生变形。
专利文献3记载的一次性尿布,通过拉伸设置于尿布主体两侧的一对弹性部件形成洼兜部,以防止侧漏,在该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在肌肤相对面侧形成防漏槽的想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消除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点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包括:配置于肌肤接触面侧的透液性正面层;配置于非肌肤接触面侧的防漏层;和配置于上述正面层与上述防漏层之间的吸收层,具有长边方向和与该长边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该吸收性物品中:
上述物品在沿着上述长边方向的左右两侧缘具有收紧部,该收紧部将该物品沿着上述长边方向划分为前方部、中央部和后方部,
上述前方部和上述后方部的最大宽度大致相同,并且上述中央部的最大宽度比上述前方部和上述后方部的最大宽度窄,
在上述中央部中,在比该中央部的上述左右两侧缘更靠上述宽度方向内方的位置,以大致摹仿该左右两侧缘的形状的方式,形成呈朝向该宽度方向的外方凸出的弧形的防漏槽。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有效地防止在穿戴状态下发生扭歪或发生体液侧漏。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物品的中央部的左右两侧缘形成朝向宽度方向外方凸出的弧形,宽度变宽,所以能够使穿戴者对吸收性能感到放心。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肌肤接触面侧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的Ⅱ-Ⅱ线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根据优选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护垫。图2是图1中的Ⅱ-Ⅱ线截面图。图1和图2所示的护垫10具有长边方向Y和作为与该长边方向Y正交的方向的宽度方向X,形成Y方向上细长的形状。护垫10一般在月经后期的经血量变少的时期至非生理期安放在内裤等贴身衣物的胯裆的内表面上,用来吸收白带或经血等体液。因此,护垫很少以吸收大量的经血为目的使用,因此,一般与其他的体液吸收性物品、例如生理用卫生巾等相比,其特征在于宽度窄、厚度薄。例如,护垫的最大宽度优选70mm以下,最大宽度更优选为60mm以下。另外,护垫一般是其最大厚度优选为4.0mm以下,更优选为3.0mm以下的薄型护垫。像这样,作为宽度窄、且优选厚度薄的吸收性物品的护垫适合于吸收少量的经血或白带(leukorrhea)。此外,关于上述厚度,将护垫展开形成平板状,在其上放置尺寸为37mm×37mm、厚3mm的丙烯酸酯板,使用KEYENCE公司制造的非接触式激光位移计(激光头LK-G30,位移计LK-GD500)来测定。
护垫10具有设置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面侧的透液性的正面层11和设置于非肌肤接触面侧的防漏层12。正面层11是在护垫10的穿戴状态下与穿戴者的肌肤相对的部位。防漏层12是在护垫10的穿戴状态下与内裤等的贴身衣物的内表面相对的部位。防漏层12为非透液性或难透液性。在正面层11与防漏层12之间配置有液保持性的吸收层13。
正面层11和防漏层12通常由一个片材料构成,或者将多个片材料重叠而构成。在正面层11和防漏层12由多个片材料的重叠而构成的情况下,片材料之间既可以是接合状态,也可以是非接合状态。
作为正面层11、防漏层12和吸收层13,能够使用与现有技术中在该技术领域一直所使用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作为正面层11,能够使用具有透液性的无纺布、织布、穿孔膜等。作为防漏层12,能够使用非透液性的合成树脂膜、由两种以上的无纺布构成的难透液性的层叠体(例如纺粘无纺布与熔喷无纺布的层叠体)、非透液性的合成树脂膜与无纺布的层叠体等。在此情况下,非透液性的合成树脂制膜也可以具有水蒸气透过性。也可以在防漏层12的外表面形成用于将护垫10固定在内裤等贴身衣物的胯裆部的内表面的固定部(图中未示)。固定部例如由粘合剂构成。作为吸收层13,能够使用包含纸浆纤维等吸液材料且根据需要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积纤体(fiber stacking,纤维堆积体)、包含纸浆纤维等吸液材料且根据需要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收纸、在两个该吸收纸之间配置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而成的吸收片等。
在俯视时正面层11与防漏层12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吸收层13呈比正面层11和防漏层12小的形状。吸收层13在俯视时呈在护垫10的长边方向具有长边的矩形。吸收层13遍及后述的中央部C的长边方向整个区域存在,并且也存在于后述的前方部A和后方部B的一部分。正面层11和防漏层12从吸收层13的全周边缘向外方延伸,它们的延伸区域彼此之间相互接合,形成遍及护垫10的全周连续的周边接合部14。周边接合部14位于比正面层11和防漏层12的周边缘11a、12a靠内方的位置。因此,正面层11和防漏层12如图2所示,在周边接合部14、与该正面层11和该防漏层12的周边缘11a、12a之间的部位14a成为非接合状态。因在部位14a中正面层11与防漏层12成为非接合状态,故在护垫10的穿戴状态下,周边接合部14就难以直接接触穿戴者的肌肤,所以,具有不易产生不舒适的感觉这样的优点。
此外,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基于防止液体侧漏的观点,经常在长边方向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沿着长边方向延伸的防漏护围(cuff),但基于薄型化等观点,本实施方式的护垫10并没有这种防漏护围。而且,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为了将该物品可靠地固定于内裤等贴身衣物上,通常形成有从左右两侧缘向侧方延伸,且在穿戴状态下向贴身衣物的胯裆的外表面侧折叠的被称作翼部的部位,但基于薄型化等观点,本实施方式的护垫10并没有这种翼部。
如图1所示,护垫10在俯视时在长边方向的中央具有中央部C。而且,护垫10还具有从中央部C向长边方向的前后延伸的前方部A及后方部B。前方部A与中央部C由前方收紧部15来划分它们的位置。同样,后方部B与中央部C由后方收紧部16来划分它们的位置。前方收紧部15和后方收紧部16分别为,当沿着护垫10的长边方向从前方部A朝向后方部B观察护垫10的宽度时,该宽度由减少到增加的部位。前方收紧部15和后方收紧部16也可以是在护垫10的长边方向上具有一定长度的部位,或者也可以是不具有长度的特定于一点的部位。在图1所示的护垫10中,前方收紧部15和后方收紧部16的位置特定于一点。当沿着护垫10的长边方向观察时,一方侧缘17的前方收紧部15与另一方侧缘17的前方收紧部15位于相同的位置。关于后方收紧部16也同样。
前方部A和后方部B的长度大致相同。中央部C的长度、即沿着长边方向的前方收紧部15与后方收紧部16之间的距离既可以与前方部A和后方部B的长度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在护垫10的中央部C的宽度、前方收紧部15的宽度、后方收紧部16的宽度一定的情况下,中央部C的长度越短,形成中央部C的侧缘端的弧线的曲率越小。其结果是,在护垫10的穿戴过程中,相对于从使用者的腿部受到的压缩力,抵抗力增加,有效地防止该护垫10的歪扭。另外,护垫10的外观形状简洁,让使用者增加好印象。基于这些观点,优选中央部C的长度比前方部A和后方部B各自的长度短。在此情况下,前方部A和后方部B各自的长度相对中央部C的长度之比优选超过100%,更优选为110%以上。关于其上限值,优选为150%以下,更优选为140%以下。另外,中央部C的长度相对于护垫10的全长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25%以上。关于其上限值,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35%以下。例如,中央部C的长度相对于护垫10的全长优选能够为20%以上50%以下,更优选能够为25%以上35%以下。通过将中央部C的长度设定在该范围,在护垫10的穿戴状态下从宽度方向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容易在该中央部C产生阻止中央部C的变形的抵抗力,不易在该中央部C发生歪扭,所以优选。
当沿着护垫10的长边方向观察时,前方部A其宽度并不固定,有一处具有最大宽度的部位(以下将该部位称作“最大宽度部”)A1。同样,后方部B其宽度也不固定,有一处最大宽度部B1。
前方部A,其宽度从最大宽度部A1朝向前方收紧部15逐渐减少。另外,前方部A,其宽度从最大宽度部A1朝向长边方向顶端部A2逐渐减少。在最大宽度部A1至前方收紧部15之间,前方部A的侧缘17A大致呈直线。另一方面,在最大宽度部A1至长边方向顶端部A2之间,前方部A的前端缘18A朝向该顶端部A2呈凸出的平缓的弧状。并且前端缘18A与侧缘17A平滑地相连。
后方部B也与前方部A呈同样的形状,其宽度从最大宽度部B1朝向后方收紧部16逐渐减少。另外,后方部B其宽度从最大宽度部B1朝向长边方向顶端部B2逐渐减少。在从最大宽度部B1至后方收紧部16之间,后方部B的侧缘17B大致呈直线。另一方面,在从最大宽度部B1至长边方向顶端部B2之间,后方部B的后端缘18B朝向该顶端部B2呈凸出的平缓的弧状。并且后端缘18B与侧缘17B平滑地相连。
与前方部A和后方部B同样,当沿着护垫10的长边方向观察时,中央部C其宽度也不是一定(固定)的,有一处最大宽度部C1。最大宽度部C1形成于将中央部C沿着长边方向前后二等分的位置。并且,中央部C的宽度从最大宽度部C1朝向前方收紧部15逐渐减少。同样,中央部C其宽度从最大宽度部C1朝向后方收紧部16逐渐减少。在前方收紧部15与后方收紧部16之间,中央部C的各侧缘17C呈朝向宽度方向外方凸出的平缓的弧状。当中央部C的各侧缘17C呈朝向宽度方向外方凸出的平缓的弧状时,在护垫10的穿戴状态下施加来自宽度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中央部C的变形受到因该侧缘17C的形状而产生的抵抗力而被阻止,所以,具有不易在中央部C产生歪扭这样的优点。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护垫,如前所述,护垫通常是薄的物品,所以,难以利用通过增加厚度而增强刚性这一点来防止发生歪扭,但中央部C的侧缘17C采用上述的形状,即使不增加护垫的厚度,也能防止歪扭。另外,当中央部C的各侧缘17C呈朝向宽度方向外方凸出的平缓的弧状时,从视觉上看感觉中央部C的面积变宽,因此,能够使穿戴者对吸收性能具有安心的感觉。而且,实际上能够确保中央部C的面积较宽,所以,能够提高体液的吸收容量。
前方部A的最大宽度与后方部B的最大宽度大致相同。此处所说的“大致相同”是指,两者的宽度之差(最大宽度的较大一方减去较小一方所得的数值再除以最大宽度的较大一方的值)在5%以内,优选为3%。与此不同,中央部C的最大宽度比前方部A和后方部B的最大宽度小。采用这种结构,在护垫10的穿戴状态下在施加来自宽度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该外力主要作用于前方部A和后方部B,所以,该外力难以作用于中央部C。其结果是,难以在中央部C产生歪扭。
在前方部A中,最大宽度部A1优选存在于前方部A的长边方向中央点(即,将前方部A沿着长边方向前后二等分的位置)、与前方部A的顶端部A2之间。同样,在后方部B中,最大宽度部B1也优选存在于后方部B的长边方向中央点(即,将后方部B沿着长边方向前后二等分的位置)、与后方部B的顶端部B2之间。通过像这样来设定最大宽度部A1和B1的位置,前方部A和后方部B对穿戴者的身体的合身性好,所以优选这种方式。特别是在最大宽度部A1和B1、与顶端部A2和B2之间,前方部A和后方部B具有朝向肌肤接触面侧弯曲的特性。结果是,在最大宽度部A1和B1、与顶端部A2和B2之间,前方部A和后方部B容易变成船的船头那样的形状,液体从护垫10的前后端部的漏液得以抑制。
在中央部C形成有在长边方向上连续延伸的一对第1防漏槽20。第1防漏槽20位于比中央部C的左右两侧缘17C更靠宽度方向内方的位置。在第1防漏槽20的形成位置不存在吸收层13。具体而言,第1防漏槽20位于比吸收层13的沿着长边方向的左右两侧缘更靠宽度方向外方的位置。第1防漏槽20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区域的宽度最大,且随着朝向其端部其宽度逐渐减少。第1防漏槽20是通过将正面层11与防漏层12一同按压将正面层11压紧,增强该正面层11的刚性而形成的。为了进行这样的压紧,例如使用具备在其周面上具有凹凸的凹凸辊和平滑辊的压花装置,在将正面层11与防漏槽12重叠的状态下使其通过两辊之间并按压时,使凹凸辊的周面与正面层11相对即可。
第1防漏槽20按照描绘出朝向护垫10的宽度方向外方凸出的平缓的弧形的方式形成。而且,第1防漏槽20以摹仿中央部C的左右两侧缘17C的形状的方式形成。通过形成这种形状的第1防漏槽20,在护垫10的穿戴状态下施加来自宽度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中央部C的变形受到因第1防漏槽20的形状而产生的阻力的阻止,所以,具有更加不易在中央部C发生扭歪这样的优点。
此外,第1防漏槽20大致摹仿左右两侧缘17C的形状是指,描绘出弧形的第1防漏槽20的任意位置的法线至横穿侧缘17C的距离在第1防漏槽20的任一个位置都大致相同,护垫10的中央部C的第1防漏槽20的法线至横穿侧缘17C的距离D1与在第1防漏槽20的任意位置的法线至横穿侧缘17C的距离Dx之差在2mm以内(∣Dx-D1∣≤2mm)。
另外,因在中央部C形成有第1防漏槽20,在护垫10的穿戴状态下施加来自宽度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第1防漏槽20作为变形的轴发挥作用,位于比第1防漏槽20更靠宽度方向外方的位置的部位具有朝向肌肤接触面侧弯曲的特性。其结果是,在中央部C的侧漏得以抑制。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防漏槽20的形成位置不存在吸收层13,所以刚性低,第1防漏槽20作为变形的轴更容易发挥作用。穿戴位置的偏离或在势头强劲的排泄时排泄液朝向吸收层13的宽度方向外方移动的情况下,也容易阻挡排泄物,且使其在长边方向上扩散并返回宽度方向内侧。其结果是,在中央部C的侧漏得到进一步抑制。另外,因中央部C的宽度比前方部A和后方部B的宽度窄,导致向肌肤接触面侧折曲的区域难以扭歪,因此,即使在活动状态的穿戴者穿穿戴使用中的情况下,也难以发生侧漏。
特别是第1防漏槽20仅位于中央部C内,并不位于前方部A和后方部B。即,第1防漏槽2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比作为沿着该长边方向的两个收紧部的前方收紧部15和后方收紧部16之间的距离短。因采用该结构,第1防漏槽20作为变形的轴更容易发挥作用,位于比第1防漏槽20更靠宽度方向外方的部位更容易朝向肌肤接触面侧弯曲。另外,采用该结构还具有以下的优点,前方部A和后方部B的变形所引起的对穿戴者的身体的合身性难以受到第1防漏槽20的阻碍。
而且,第1防漏槽20其两个端部并未到达周边接合部14,在比该周边接合部14更靠宽度方向内方的位置结束。尽管如此,位于比第1防漏槽20更靠宽度方向外方的部位更容易向肌肤接触面侧弯曲。另外,还能够防止当排泄到中央部C的体液沿着第1防漏槽20流动时从侧缘17C漏出。另外,第1防漏槽20在比前后的收紧部15、16更靠长边方向中央部的位置具有两个端部,所以,护垫10的中央区域的侧端17C容易以中央部C的第1防漏槽20为基轴立起,能够提高防止体液从护垫10的侧缘17C漏出的防漏性能。
如图1所示,在护垫10中,不仅一对第1防漏槽20、20,还形成有一对第2防漏槽21A、21B。第2防漏槽21A、21B设置于划分前方部A与中央部C的位置或其附近的位置,并且设置于划分后方部B与中央部C的位置或其附近的位置。第2防漏槽21A、21B沿着护垫10的宽度方向连续地延伸。第2防漏槽21A、21B其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区域的宽度最大,且随着朝向其端部其宽度逐渐减少。另外,第2防漏槽21A、21B描绘出朝向护垫10的长边方向的外方凸出的平缓的弧状。第2防漏槽21A、21B形成于存在吸收层13的位置。第2防漏槽21A、21B是通过将正面层11与吸收层13和防漏层12一起按压,并压紧(紧实化)正面层11,和根据所需压紧吸收层13,增强该正面层11的刚性,和根据所需增强该吸收层13的刚性而形成的。为了进行这样的压紧(紧实化),例如使用具备在其周面上具有凹凸的凹凸辊与平滑辊的压花装置,在将正面层11和吸收层13以及防漏槽12重叠的状态下使其通过两辊之间进行按压时,使凹凸辊的周面与正面层11相对即可。
因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2防漏槽21A、21B,故被排泄到中央部C的体液沿着护垫10的长边方向流动时,该流动受到第2防漏槽21A、21B的阻挡,所以,体液从护垫10的前后端的漏出得到抑制。另外,因为第2防漏槽21A、21B作为变形的轴发挥作用,所以,在护垫10的穿戴状态下,前方部A和后方部B容易向肌肤接触面侧变形,护垫10容易沿着穿戴者的身体的形状。另外,因该第2防漏槽21A、21B以描绘出弧状的方式形成,故在护垫10的穿戴状态下施加有来自宽度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也具有护垫10的变形被因第2防漏槽21A、21B的形状而产生的抵抗力所阻止这样的优点
对于前文所述的吸收层13,其前方部A侧的端缘13A和后方部B侧的端缘13B位于超过第2防漏槽21A、21B的位置。该端缘13A、13B并未到达周边接合部14,而是位于第2防漏槽21A、21B与周边接合部14之间。更详细地来讲,该端缘13A、13B位于第2防漏槽21A、21B与后述的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后方部第2防漏槽27之间。
在被一对第1防漏槽20、20和一对第2防漏槽21A、21B包围的区域、特别是中央部C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中,如图2所示,形成有多个点状按压部19。点状按压部19是基于增强所述中央区域的刚性使形状稳定,以便稳定地吸收白带和经血等体液的观点、和提醒使用者该中央区域的吸收性高的观点而形成的。点状按压部19呈散点状设置。点状按压部19可以是有规则或者是无规则地设置。点状按压部19在俯视时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点状按压部19是通过将正面层11与吸收层13和防漏层12一起按压,并将正面层11和吸收层13压紧,增强该正面层11和根据所需增强该吸收性层13的刚性而形成的。为了进行这样的压紧,例如使用具备在其周面上具有凹凸的凹凸辊与平滑辊的压花装置,在将正面层11和吸收层13以及防漏层12重叠的状态下使其通过两辊之间进行按压时,使凹凸辊的周面与正面层11相对即可。至少在中央部C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形成多个点状按压部19,由此,该点状按压部19作为用于增强护垫10的宽度方向的弯曲刚性的压缩部位而发挥作用。多个点状按压部19作为该压缩部位发挥作用,在护垫10的穿戴状态下施加有来自宽度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中央部C的变形被因作为高刚性部位的各个点状按压部19而产生的抵抗力所阻止,所以,具有更难以在中央部C产生歪扭这样的优点。从使这些优点更加显著的观点来看,各个点状按压部19其面积优选1mm2以上,尤其优选2mm2以上。面积的上限值优选10mm2以下,尤其优选7mm2以下。例如,各个点状按压部19的面积优选为1~10mm2,更优选为2~7mm2。以面积在该范围内为条件,点状按压部19在1cm×1cm的正方形的区域内平均设置有2个以上,尤其优选设置有4个以上。个数的上限值是32个以下,尤其优选16个以下。例如,点状按压部19的个数在1cm×1cm的正方形的区域内平均2~32个,尤其优选为4~16个。
另外,在被一对第1防漏槽20、20和一对第2防漏槽21A、21B包围的区域、特别是在中央部C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中,基于快速吸收白带和经血等体液的观点、和提醒使用者该中央区域的吸收性高的观点,也可以取代多个点状按压部19,而在正面层11设置多个开孔部(图中未示)。开孔部是通过从正面层11的肌肤接触面侧将多个销塞入而设置于该正面层11的肌肤接触面侧。从使白带和经血等体液迅速透过令使用者感觉干爽的观点、和保持正面层11的形状防止穿戴过程中的正面层11的破损和断裂的观点来看,开孔部的面积优选1mm2以上,尤其优选2mm2以上。面积的上限值优选10mm2以下,尤其优选7mm2以下。例如,各个开孔部的面积优选1~10mm2,更优选2~7mm2。以面积在该范围内为条件,开孔部优选在1cm×1cm的正方形的区域内平均设置有2个以上,尤其优选设置有4个以上。个数的上限值优选32个以下,尤其优选16个以下。例如,开孔部18的个数优选在1cm×1cm的正方形的区域内平均为2~32个,尤其优选为4~16个。
如前所述在护垫10中形成有第1防漏槽20、20和第2防漏槽21A、21B,但还可以在该护垫10中形成其他的防漏槽。具体而言,在形成于前方部A侧的第2防漏槽21A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一对在护垫10的长边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使前方部第1防漏槽22的一方的端部(例如靠长边方向中央的端部)的位置位于在长边方向上与前方收紧部15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其附近的位置。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前方部第1防漏槽22的一方的端部位于前方收紧部15的附近。另外,在护垫10的宽度方向上,该一方的端部(例如靠长边方向中央的端部)位于比与其最接近的中央部C的第1防漏槽20的端部更靠外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将在使用过程中第1防漏槽20所受到的来自穿戴者的腿部的压缩力有效地传递到对于来自宽度方向的压缩力具有高阻力的第2防漏槽21A。其结果是,护垫10的中央区域所受到的来自宽度方向的压缩力转移到第2防漏槽21A所设置的区域中,因此能够抑制护垫10的中央区域的扭歪。前方部第1防漏槽22的另一方的端部位于比前方部A的最大宽度部A1更靠中央部C、且比第2防漏槽21A更靠顶端部A2的位置。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以描绘出向护垫10的宽度方向内方呈凸出的平缓的弧形的方式形成。前方部第1防漏槽22是通过至少一同按压正面层11与防漏层12并压紧正面层11,增强该正面层11的刚性而形成的。根据需要,在正面层11和防漏层12的基础上,有时也一同压紧吸收层13。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在前方部A的靠长边方向顶端部A2的位置,具有从该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向宽度方向内方和外方分支的内方分支部22A和外方分支部22B。内方分支部22A和外方分支部22B,它们的长度比前方部第1防漏槽22短。内方分支部22A和外方分支部22B,它们的一方的端部与前方部第1防漏槽22连结。另一方的端部是自由端部。该自由端部的位置是比前方部第1防漏槽22的靠顶端部A2的端部的位置更靠中央部C。内方分支部22A和外方分支部22B与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同样,是通过至少将正面层11与防漏层12一起按压,将正面层11压紧,提高该正面层11的刚性而形成的。根据情况,在正面层11和防漏层12的基础上,有时也一同压紧吸收层13。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和后述的后方部第1防漏槽23优选以向与第1防漏槽20相反方向弯曲的弧形(向宽度方向内侧凸出的弯曲形状)形成。以向护垫10的宽度方向内侧凸出的弧形形成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和后方部第1防漏槽23,由此获得将在穿戴过程中受到来自使用者的腿部的压缩力集中在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与后方部第1防漏槽23的效果。其结果是,难以在作为与体液排泄点对应的部位的护垫10的中央部发生扭歪,能够获得稳定的吸收性能。
在形成于后方部B侧的第2防漏槽21B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一对在护垫10的长边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后方部第1防漏槽23。后方部第1防漏槽23在后方部B的靠长边方向顶端部B2位置,具有从该后方部第1防漏槽23向宽度方向内方和外方分支的内方分支部23A和外方分支部23B。这些后方部第1防漏槽23、内方分支部23A和外方分支部23B的形状和结构与前文所述的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内方分支部22A和外方分支部22B相同。关于后方部第1防漏槽23、内方分支部23A和外方分支部23B的形状和结构,适用对于前文所述的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内方分支部22A和外方分支部22B的说明,所以,省略其说明。
在第1防漏槽20与形成于前方部A的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之间,形成有第1按压部24。另一方面,在第1防漏槽20与形成于后方部B的后方部第1防漏槽23之间,形成有第2按压部25。第1按压部24和第2按压部25呈大致相同的形状。第1按压部24和第2按压部25呈多个形成为大致圆形或大致正多边形的小按压部集合而成的各向异性低的形状。第1按压部24和第2按压部25是通过至少将正面层11与防漏层12一同按压,将正面层11压紧,提高该正面层11的刚性而形成的。根据情况,在正面层11和防漏层12的基础上,有时也一起压紧吸收层13。第1按压部24位于第1防漏槽20与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之间,其形成的目的在于,使这些防漏槽成为实际上连续的状态,从而使形成这些防漏槽的效果更加显著。另外,其形成的目的还在于,赋予护垫10设计上的美感。对于第2按压部25也同样。
在前方部A,在比前方部第1防漏槽22更靠顶端部A2的位置,形成有在护垫10的长边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在护垫10的长边方向的左右两侧部形成一对。前方部第2防漏槽26以描绘出向护垫10的宽度方向内方凸出的平缓的弧状的方式形成。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其长度比前方部第1防漏槽22短。前方部第2防漏槽26是通过至少将正面层11与防漏层12一同按压,将正面层11压紧,提高该正面层11的刚性而形成的。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在靠顶端部A2的位置,具有从该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向宽度方向内方分支的内方分支部26A。内方分支部26A的长度比前方部第2防漏槽26短。内方分支部26A的一方端部与前方部第2防漏槽26连结。另一方端部是自由端部。该自由端部的位置超过前方部第2防漏槽26的靠顶端部A2的端部的位置更靠顶端部A2。内方分支部26A与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同样,是通过至少将正面层11与防漏层12一同按压,将正面层11压紧,提高该正面层11的刚性而形成的。
在比形成于后方部B侧的后方部第1防漏槽23更靠顶端部B2的位置,形成有在护垫10的长边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后方部第2防漏槽27。后方部第2防漏槽27在后方部B的靠长边方向顶端部B2的位置,具有从该后方部第2防漏槽27向宽度方向内方分支的内方分支部27A。这些后方部第2防漏槽27和内方分支部27A的形状和结构与前文所述的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和内方分支部26A同样。关于后方部第2防漏槽27和内方分支部27A的形状和结构,适用对于前文所述的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和内方分支部26A的说明,所以,省略其说明。
在前方部A的前方部第2防漏槽26与顶端部A2之间形成有第3按压部28。另一方面,在后方部B的后方部第2防漏槽27与顶端部B2之间形成有第4按压部29。另外,第3按压部28和第4按压部29位于最大宽度部A1和B1的附近。第3按压部28和第4按压部29是大致相同的形状。第3按压部28和第4按压部29是多个形成为大致圆形的小按压部集合而成的花瓣形状。第3按压部28和第4按压部29是通过至少将正面层11与防漏层12一起按压,将正面层11压紧,提高该正面层11的刚性而形成的。第3按压部28和第4按压部29因其刚性高,当来自宽度方向的外力施加在最大宽度部A1和B1时,该第3按压部28和第4按压部29具有阻止在该最大宽度部A1和B1的前方部A和后方部B的变形的作用。另外,其形成的目的在于,赋予护垫10上设计上的美感。
在第1防漏槽20的长边方向延长线上设置有:第1按压部24、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和第3按压部28以及后方部第1防漏槽23、第2按压部25、后方部第2防漏槽27和第4按压部29。从可靠地防止白带和经血等体液从护垫10的侧缘17漏出的观点来看,这些防漏槽和按压部优选沿着长边方向排列。另外,像这样在沿着长边方向设置一系列的防漏槽与按压部的情况下,从护垫10在长边方向上具有良好的弯曲性和给予使用者舒适的穿戴感的观点来看,优选彼此离开地设置。其离开的距离优选0.2mm以上,尤其优选0.5mm以上。另一方面,基于可靠地吸入渗透正面层11的体液,防止向护垫10的宽度方向漏出的观点,离开距离优选5mm以下,尤其优选4mm以下,更优选1mm以下。最优选所有的防漏槽和按压部之间分开,但至少第1防漏槽20、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和后方部第2防漏槽之间离开即可。
另外,沿着护垫10的长边方向配置的一系列的防漏槽和按压部还具有以下效果,即:防止护垫10的侧缘17朝向使用者的肌肤侧翘曲,护垫10的侧缘17接触皮肤,令使用者感觉疼痛或瘙痒等不适感。护垫10以沿着使用者的身体的形状在长边方向上弯曲的状态固定于贴身衣物上。因此,越向前方部A和后方部B,弯曲导致的变形越大,因此,很容易发生翘曲。从防止容易在这样的前方部A或后方部B发生的护垫10的侧缘17的翘曲的观点来看,一系列的防漏槽和按压部、特别是按压部优选按照朝向护垫10的前方部A或后方部B,压缩部的面积逐渐增大的方式设计。
以上,此前所说明的防漏槽和按压部中,形成于护垫10的左右两侧部的位置的防漏槽和按压部、即第1防漏槽20、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后方部第1防漏槽23、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后方部第2防漏槽27、第1按压部24、第2按压部25、第3按压部28和第4按压部29相对于在护垫10的长边方向延伸且将该护垫10左右二等分的纵中心线(图中未示)成对称形状,且设置于对称的位置。
以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例如,前述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作为宽度窄且厚度薄的吸收性物品的护垫,但通过恰当地选择宽度和厚度,本实用新型也能适用于护垫以外的吸收性物品。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多个点状按压部19形成于由一对第1防漏槽20、20与一对第2防漏槽21A、21B包围的区域内,但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前方部A的第2防漏槽21A与顶端部A2之间的区域、后方部B的第2防漏槽21B与顶端部B2之间的区域形成多个点状按压部。
另外,前述实施方式中的第1防漏槽20和第2防漏槽21A、21B均是连续地延伸的形状,但这些防漏槽也可以由接近可视为连续的形状的程度的不连续的多个按压部的列状集合体形成。
另外,前述实施方式中的第1防漏槽20是未与第2防漏槽21A、21B、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和后方部第1防漏槽23、以及第1和第2按压部连结的独立的防漏槽,但代替该方式,例如也可以将第1防漏槽20与第2防漏槽21A、21B连结,形成在护垫10的长边方向上具有长径的大致呈椭圆形状的环状防漏槽。
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以下的吸收性物品。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配置于肌肤接触面侧的透液性正面层;配置于非肌肤接触面侧的防漏层;和配置于上述正面层与上述防漏层之间的吸收层,具有长边方向和与该长边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该吸收性物品中:
上述物品在沿着上述长边方向的左右两侧缘具有收紧部,该收紧部将该物品沿着上述长边方向划分为前方部、中央部和后方部,上述前方部和上述后方部的最大宽度大致相同,并且上述中央部的最大宽度比上述前方部和上述后方部的最大宽度窄,在上述中央部中,在比该中央部的上述左右两侧缘更靠上述宽度方向内方的位置,以大致摹仿该左右两侧缘的形状的方式,形成呈朝向该宽度方向的外方凸出的弧形的防漏槽。
[2]前述[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沿着上述长边方向的两个上述收紧部之间的距离为上述物品的该长边方向的长度的20%以上50%以下。
[3]前述[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在划分上述前方部与上述中央部的位置或其附近的位置、和划分上述后方部与上述中央部的位置或其附近的位置,具备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连续的第二防漏槽。
[4]前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在上述中央部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具有用于提高上述物品的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的压缩部位。
[5]前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在上述前方部和上述后方部中,从它们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具有最大宽度的位置朝向上述收紧部,上述物品的宽度逐渐减小。
[6]前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在上述前方部和上述后方部中,它们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具有最大宽度的位置存在于该前方部和该后方部的长边方向中央点、与该前方部和该后方部的长边方向顶端部之间。
[7]前述[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形成于上述中央部的上述防漏槽仅位于该中央部内。
[8]前述[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形成于上述中央部的上述防漏槽位于比上述吸收层的沿着上述长边方向的左右两侧缘更靠上述宽度方向外方的位置。
[9]前述[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上述中央部的上述防漏槽,其两端部位于比上述收紧部更靠长边方向中央侧的位置。
[10]前述[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在上述前方部和上述后方部中,设置有与上述中央部的上述防漏槽不连续的、并且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前方部第1防漏槽和后方部第1防漏槽,该前方部第1防漏槽和后方部第1防漏槽朝向上述物品的宽度方向内侧凸出地弯曲。
[11]前述[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和后方部第1防漏槽,使其靠长边方向中央的端部的位置在长边方向上与上述收紧部一致,或者配置于上述收紧部的附近。
[12]前述[10]或[1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和后方部第1防漏槽的靠长边方向中央的端部,相比于与该端部最接近的上述中央部的防漏槽的端部,位于更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
[13]前述[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上述防漏槽与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和上述后方部第1防漏槽在长边方向上离开。
[14]前述[1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上述防漏槽与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或上述后方部第1防漏槽的离开距离为0.2mm以上5mm以下。
[15]前述[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该吸收性物品是护垫。
【实施例】
下面,根据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该实施例。
[实施例1]
制造图1和图2所示构造的护垫。作为正面层11使用复合片,该复合片通过重叠由聚酯为芯、聚乙烯为鞘的复合纤维构成的热风无纺布(克重25g/m2)、和由纸浆纤维和热可塑性纤维构成的气流成网无纺布(克重40g/m2)而成。作为防漏层12使用了以聚乙烯树脂作为基底的透湿性膜(克重37g/m2)。另外,作为吸收层13,使用将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20g/m2的纸浆片(总克重65g/m2,长100mm×宽65mm)的两侧缘部按照相同的宽度朝着中央折叠而形成矩形的材料。吸收层的长度是100mm,宽度是30mm。护垫的尺寸如以下的表1所示。
[比较例1和参考例1]
除了采用表1所示的形状和尺寸外,其余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制造护垫。
[评价]
按照以下的方法,测定所得到的护垫直至侧漏之前的吸收量和扭歪率、以下的表1表示其结果。
[侧漏之前的吸收量]
在内裤的裆下部安放护垫。将该内裤穿在下半身能够运动的人体模型(以下称作“运动人体模型”)身上。按照相对于裆下部的纵中心线,护垫的纵中心线在宽度方向上偏离10mm的方式来进行穿戴。接着,使运动人体模型按照100步/分钟的速度进行行走动作。在使其进行行走动作的状态下,按照2g/分钟的速度将模拟血液注入护垫中。按照三分钟的间隔反复进行注入。接着,测定直至观察到侧漏之前的模拟血液的吸收量。
[扭歪率]
在内裤的裆下部安放护垫,将该内裤穿在运动人体模型身上。按照相对于裆下部的纵中心线,护垫的纵中心线在宽度方向上偏离10mm的方式来进行穿戴。接着,使移动人体模型按照100步/分钟的速度进行30分钟的行走动作。然后,将护垫从内裤上取下,测定护垫的中央部变形的距离。按照与护垫纵中心线垂直的方式测定宽度方向的距离,从穿在运动模式身上之前的护垫的中央部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宽度减去所测定的距离,算出变形的距离。用所算出的距离(mm)除以穿在运动模特身上之前的护垫的中央部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宽度(mm),再乘以100,算出扭歪率。
表1
Figure BDA0000391216920000191
由表1所示的结果可知,实施例1的护垫与比较例1和参考例1的护垫相比,侧漏之前的吸收量多,且不易发生扭歪。

Claims (15)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配置于肌肤接触面侧的透液性正面层;配置于非肌肤接触面侧的防漏层;和配置于所述正面层与所述防漏层之间的吸收层,具有长边方向和与该长边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
所述物品在沿着所述长边方向的左右两侧缘具有收紧部,该收紧部将该物品沿着所述长边方向划分为前方部、中央部和后方部,所述前方部和所述后方部的最大宽度大致相同,并且所述中央部的最大宽度比所述前方部和所述后方部的最大宽度窄,在所述中央部中,在比该中央部的所述左右两侧缘更靠所述宽度方向内方的位置,以大致摹仿该左右两侧缘的形状的方式,形成呈朝向该宽度方向的外方凸出的弧形的防漏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长边方向的两个所述收紧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物品的该长边方向的长度的20%以上50%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划分所述前方部与所述中央部的位置或其附近的位置、和划分所述后方部与所述中央部的位置或其附近的位置,具备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连续的第二防漏槽。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具有用于提高所述物品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的压缩部位。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方部和所述后方部中,从它们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具有最大宽度的位置朝向所述收紧部,所述物品的宽度逐渐减小。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方部和所述后方部中,它们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具有最大宽度的位置存在于该前方部和该后方部的长边方向中央点、与该前方部和该后方部的长边方向顶端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所述中央部的所述防漏槽仅位于该中央部内。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所述中央部的所述防漏槽位于比所述吸收层的沿着所述长边方向的左右两侧缘更靠所述宽度方向外方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部的所述防漏槽,其两端部位于比所述收紧部更靠长边方向中央侧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方部和所述后方部中,设置有与所述中央部的所述防漏槽不连续的、并且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前方部第1防漏槽和后方部第1防漏槽,该前方部第1防漏槽和后方部第1防漏槽朝向所述物品的宽度方向内侧凸出地弯曲。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和后方部第1防漏槽,使其靠长边方向中央的端部的位置在长边方向上与所述收紧部一致,或者配置于所述收紧部的附近。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和后方部第1防漏槽的靠长边方向中央的端部,相比于与该端部最接近的所述中央部的防漏槽的端部,位于更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漏槽与所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和所述后方部第1防漏槽在长边方向上离开。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漏槽与所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或所述后方部第1防漏槽的离开距离为0.2mm以上5mm以下。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该吸收性物品是护垫。
CN201320615369.4U 2012-10-01 2013-09-30 吸收性物品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9811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9568A JP6001984B2 (ja) 2012-10-01 2012-10-01 吸収性物品
JP2012-219568 2012-10-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98113U true CN203598113U (zh) 2014-05-21

Family

ID=50710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15369.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98113U (zh) 2012-10-01 2013-09-30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01984B2 (zh)
CN (1) CN203598113U (zh)
TW (1) TWM47912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3002A (zh) * 2016-06-03 2018-11-23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09310553A (zh) * 2016-06-09 2019-02-05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217101A (ja) * 2016-06-03 2017-12-14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23095513A (ja) * 2021-12-24 2023-07-06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48594B2 (ja) * 1999-05-25 2008-09-10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455363B2 (ja) * 2008-12-25 2014-03-2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薄型吸収性物品
JP5602382B2 (ja) * 2009-04-10 2014-10-0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3002A (zh) * 2016-06-03 2018-11-23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09310553A (zh) * 2016-06-09 2019-02-05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09310553B (zh) * 2016-06-09 2021-09-21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68991A (ja) 2014-04-21
TWM479121U (zh) 2014-06-01
JP6001984B2 (ja) 2016-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03105B1 (ko) 흡수성 물품
CN102264327B (zh) 吸收性物品
JP4180865B2 (ja) 可撓軸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TWI234452B (en) Longitudinal absorbent article
JP4323786B2 (ja) 縦長の圧縮溝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JP5455363B2 (ja) 薄型吸収性物品
JP4390445B2 (ja) 縦長の吸収性物品
CN105828761B (zh) 具有隆起的吸收性物品
CN102740818B (zh) 吸收性物品
WO2012105533A1 (ja) 吸収性物品
JPH10201788A (ja) 吸収性物品
WO2008062872A1 (en) Absorptive articl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CN203598113U (zh) 吸收性物品
TWI708595B (zh) 吸收性物品
TWI230056B (en) Absorbent article with elastically restoring part,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316521B1 (ja) 吸収性物品
JP2009112864A (ja) 吸収性物品
CN203539552U (zh) 吸收性物品
TWI231202B (en) Absorbent article with liquid trapping layer
CN110730652B (zh) 吸收性物品
JP7195096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JP6310289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09152683B (zh) 吸收性物品
JP2016168302A (ja) 吸収性物品
JP6620004B2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