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9121U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9121U
TWM479121U TW102218365U TW102218365U TWM479121U TW M479121 U TWM479121 U TW M479121U TW 102218365 U TW102218365 U TW 102218365U TW 102218365 U TW102218365 U TW 102218365U TW M479121 U TWM479121 U TW M47912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akage preventing
preventing groov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absorbent article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83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oko Manabe
Takahiro Katoh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TWM4791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9121U/zh

Link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黏貼於短褲等貼身內褲之褲襠之內表面上而用以吸收體液之吸收性物品,更詳細而言係關於一種衛生護墊、陰道分泌物護墊、經期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
已知一種於沿長度方向延伸之兩側緣包含內縮部之吸收性物品。例如於專利文獻1及2中記載,於用作尿失禁護墊之吸收性物品中,該物品之長度緣部包含第1突起、中間突起及第3突起之3個突起。於中間突起,以於該中間突起之端部間呈凹狀延伸之方式形成有摺線。藉由該摺線而將吸收性芯素材分割為中心部及一對長邊側部。
於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一種拋棄式尿布,其係於腹側部與胯下部之間、及背側部與胯下部之間具有內縮部。於該拋棄式尿布中,於尿布本體之兩側張設有一對彈性構件,該一對彈性構件之間隔相對於腹側部及背側部而於胯下部變寬。藉由該彈性構件之收縮作用而於尿布之與肌膚對向面側形成兜部。該文獻中記載,該兜部之形成藉由上述內縮部而變得容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9-51909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9-51909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4-242645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及2中記載之尿失禁護墊中,中央突起間之寬度與第1突起間之寬度及第3突起間之寬度為相同,故而在將該護墊黏貼於短褲等貼身內褲之褲襠而穿著之情形時,來自該物品之橫方向之力易施加至中央突起。其結果為,該護墊於其穿著狀態下易引起變形。
專利文獻3中記載之拋棄式尿布係藉由張設於尿布本體之兩側之一對彈性構件而形成兜部以欲防止側漏者,該文獻中不存在欲於肌膚對向面側形成防漏槽之考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可消除上述先前技術中存在之缺點之吸收性物品。
本創作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係包括配置於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透過性表面層、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防漏層、及配置於上述表面層與上述防漏層之間之吸收層,且具有長度方向及與其正交之寬度方向者,且上述物品於沿上述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緣包含將該物品沿上述長度方向而劃分為前方部、中央部及後方部之內縮部,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其等之最大寬度大致相同,並且上述中央部之最大寬度較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之最大寬度窄,於上述中央部,於較該中央部之上述左右兩側緣更靠上述寬度方向內側之位置上,以大致仿照該左右兩側緣之形狀之方式而形成有呈朝該寬度方向之外側凸出之弧狀之防漏槽。
根據本創作,可提供一種有效地防止穿著狀態下產生褶皺或產 生液體側漏之吸收性物品。又根據本創作,物品之中央部之左右兩側緣呈朝寬度方向外側凸出之弧狀,從而寬度變寬,因此可給穿著者以相對於吸收性能之安心感。
10‧‧‧衛生護墊
11‧‧‧液體透過性表面層
11a‧‧‧周緣
12a‧‧‧周緣
12‧‧‧防漏層
13‧‧‧吸收層
13A‧‧‧前方部A側之端緣
13B‧‧‧後方部B側之端緣
14‧‧‧周緣接合部
14a‧‧‧部位
15‧‧‧前方內縮部
16‧‧‧後方內縮部
17‧‧‧側緣
17A‧‧‧側緣
17B‧‧‧側緣
17C‧‧‧側緣
18A‧‧‧前端緣
18B‧‧‧後端緣
19‧‧‧點狀擠壓部
20‧‧‧第1防漏槽
21A‧‧‧第2防漏槽
21B‧‧‧第2防漏槽
22‧‧‧前方部第1防漏槽
22A‧‧‧內側分支部
22B‧‧‧外側分支部
23‧‧‧後方部第1防漏槽
23A‧‧‧內側分支部
23B‧‧‧外側分支部
24‧‧‧第1擠壓部
25‧‧‧第2擠壓部
26‧‧‧前方部第2防漏槽
26A‧‧‧內側分支部
27‧‧‧後方部第2防漏槽
27A‧‧‧內側分支部
28‧‧‧第3擠壓部
29‧‧‧第4擠壓部
A‧‧‧前方部
A1‧‧‧最大寬度部
A2‧‧‧長度方向前端部
B‧‧‧後方部
B1‧‧‧最大寬度部
B2‧‧‧長度方向前端部
C‧‧‧中央部
C1‧‧‧最大寬度部
X‧‧‧寬度方向
Y‧‧‧長度方向
圖1係對本創作之吸收性物品一實施形態自其肌膚抵接面側觀察之俯視圖。
圖2係圖1之II-II線剖面圖。
以下,針對本創作,根據其較佳之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進行說明。圖1中,表示作為本創作之吸收性物品之一實施形態之衛生護墊。圖2係圖1之II-II線剖面圖。圖1及圖2所示之衛生護墊10具有長度方向Y及與其正交之方向即寬度方向X,且呈於Y方向上細長之形狀。衛生護墊10通常係自月經後期之經血量變少之時期起,於非生理期間黏貼於短褲等貼身內褲之褲襠之內表面上,用以吸收陰道分泌物或經血等體液而使用者。因此,衛生護墊以吸收較多之經血為目的而使用之情形較少,故而其特徵在於:與其他體液吸收性物品、例如經期衛生棉等相比,通常其寬度較窄,厚度較薄。例如,衛生護墊較佳為最大寬度為70mm以下,更佳為最大寬度為60mm以下。又,衛生護墊通常係其最大厚度較佳為4.0mm以下、更佳為3.0mm以下之較薄者。如此,作為寬度較窄且較佳為厚度較小之吸收性物品之衛生護墊適宜用於少量之經血或陰道分泌物(白帶)之吸收。再者,上述厚度係將衛生護墊展開而形成平板狀,於其上放置大小為37mm×37mm、厚度為3mm之丙烯酸板,使用KEYENCE公司製造之非接觸式雷射位移計(雷射頭LK-G30,位移計LK-GD500)進行測定。
衛生護墊10包含配置於穿著者之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透過性之表面層11及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防漏層12。表面層11係於衛生護 墊10之穿著狀態下與穿著者之肌膚對向之部位。防漏層12係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與短褲等貼身內衣之內表面對向之部位。防漏層12為液體不透過性或液體難透過性。於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之間配置有液體保持性之吸收層13。
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通常包含一片薄片材料、或包含將複數片薄片材料重合而成者。於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由複數片薄片材料之重合所構成之情形時,薄片材料間可成為接合狀態,或亦可成為非接合狀態。
作為表面層11、防漏層12及吸收層13,本技術領域中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與此前所用者相同者。例如作為表面層11,可使用具有液體透過性之不織布、織布、穿孔膜等。作為防漏層12,可使用液體不透過性之合成樹脂製之膜、包含2種以上之不織布之液體難透過性之積層體(例如紡黏不織布與熔噴不織布之積層體)、液體不透過性之合成樹脂製之膜與不織布之積層體等。於該情形時,液體不透過性之合成樹脂製之膜亦可具有水蒸氣透過性。於防漏層12之外表面,亦可形成用以將衛生護墊10固定於短褲等貼身內褲之褲襠之內表面上的固定部(未圖示)。固定部例如包含黏著劑。作為吸收層13,可使用:包含紙漿纖維等吸液材料且視需要而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之粒子之纖維堆積體、包含紙漿纖維等吸液材料且視需要而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之粒子之吸收紙、及於2張該吸收紙之間配置有高吸收性聚合物之粒子而成之吸收片材等。
於俯視時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呈大致相同之形狀。吸收層13呈小於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之形狀。吸收層13於俯視時呈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具有長度之矩形。吸收層13遍及下述中央部C之長度方向全域而存在,且亦存在於下述前方部A及後方部B之一部分。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自吸收層13之全周緣向外側延伸,且其等之延伸區域彼 此相互接合,形成遍及衛生護墊10全周之連續之周緣接合部14。周緣接合部14位於較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之周緣11a、12a更靠內側。因此,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如圖2所示,在周緣接合部14、與該表面層11及該防漏層12之周緣11a、12a之間之部位14a成為非接合狀態。由於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在部位14a成為非接合狀態,故而具有如下優點: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周緣接合部14難以直接接觸到穿著者之肌膚,從而不易產生不適感。
再者,於此種吸收性物品,根據防止液體側漏之觀點而言,常會於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於長度方向延伸之防漏翻邊,但就薄型化等觀點而言,本實施形態之衛生護墊10不具有此種防漏翻邊。進而,於此種吸收性物品中,為了將該物品確實地固定於短褲等貼身內衣,常會形成自左右兩側緣朝側方延伸、且於穿著狀態下反折至貼身內褲之褲襠之外表面側之被稱為側翼部的部位,但就薄型化等觀點而言,本實施形態之衛生護墊10不具有此種側翼部。
如圖1所示,衛生護墊10於其俯視時,於長度方向之中央具有中央部C。進而,衛生護墊10包含自中央部C向長度方向之前後延伸之前方部A及後方部B。前方部A與中央部C之位置係藉由前方內縮部15而被劃分。同樣地,後方部B與中央部C之位置係藉由後方內縮部16而被劃分。前方內縮部15及後方內縮部16分別係沿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自前方部A朝後方部B觀察寬度時該寬度自減少轉變為增加之部位。前方內縮部15及後方內縮部16可為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具有某長度之部位,或亦可為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不具有長度之特定於一點之部位。圖1所示之衛生護墊10中,前方內縮部15及後方內縮部16之位置被特定於一點。於沿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觀察時,一側緣17之前方內縮部15、與另一側緣17之前方內縮部15位於相同位置上。關於後方內縮部16亦相同。
前方部A及後方部B之長度成為大致相同。關於中央部C之長度、即沿長度方向之前方內縮部15與後方內縮部16之間之距離,可與前方部A及後方部B之長度相同,或亦可不同。在使衛生護墊10之中央部C之寬度、前方部內縮部15之寬度、及後方部內縮部16之寬度固定之情形時,中央部C之長度變得越短,則形成中央部C之側緣端之弧之曲率變得越小。其結果為,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中對自使用者腿部受到之壓縮力之對抗力增加,從而有效地防止該衛生護墊10之褶皺。又,衛生護墊10之外觀形狀平滑,而令使用者之印象提高。根據該等觀點而言,中央部C之長度較佳為短於前方部A及後方部B各自之長度。於該情形時,前方部A及後方部B各自之長度相對於中央部C之長度較佳為超過100%,更佳為110%以上。關於上限值,較佳為150%以下,更佳為140%以下。又,中央部C之長度相對於衛生護墊10整體之長度較佳為20%以上,更佳為25%以上。關於上限值,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35%以下。例如中央部C之長度相對於衛生護墊10整體之長度較佳可設為20%以上且50%以下,更佳可設為25%以上且35%以下。藉由將中央部C之長度設定為該範圍,而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之情形時,於該中央部C易產生阻止中央部C變形之對抗力,從而於該中央部C不易產生褶皺,故而較佳。
於沿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觀察時,前方部A之寬度並非固定,其包含1處具有最大寬度之部位(以下將該部位稱為「最大寬度部」)A1。同樣地,後方部B之寬度亦並非固定,其亦包含1處最大寬度部B1。
前方部A之寬度自最大寬度部A1朝前方內縮部15逐漸減少。又,前方部A之寬度自最大寬度部A1朝長度方向前端部A2逐漸減少。於自最大寬度部A1至前方內縮部15之間,前方部A之側緣17A成為大致直線。另一方面,於自最大寬度部A1至長度方向前端部A2之間,前方 部A之前端緣18A成為朝該前端部A2凸出之平緩之弧狀。而且,前端緣18A與側緣17A平滑地相連。
後方部B亦成為與前方部A相同之形狀,其寬度自最大寬度部B1朝後方內縮部16逐漸減少。又,後方部B之寬度自最大寬度部B1朝長度方向前端部B2逐漸減少。於自最大寬度部B1至後方內縮部16之間,後方部A之側緣17B成為大致直線。另一方面,於自最大寬度部B1至長度方向前端部B2之間,後方部A之後端緣18B成為朝該前端部B2凸出之平緩之弧狀。而且,後端緣18B與側緣17B平滑地相連。
與前方部A及後方部B同樣地,中央部C於沿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觀察時,其寬度亦並非固定,其亦包含1處最大寬度部C1。最大寬度部C1形成於將中央部C於長度方向上前後二等分之位置上。而且,中央部C之寬度自最大寬度部C1朝前方內縮部15逐漸減少。同樣地,中央部C之寬度自最大寬度部C1朝後方內縮部16逐漸減少。在前方內縮部15與後方內縮部16之間,中央部C之各側緣17C成為朝寬度方向之外側凸出之平緩之弧狀。若使中央部C之各側緣17C成為朝寬度方向之外側凸出之平緩之弧狀,則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之情形時,藉由因該側緣17C之形狀所產生之對抗力而阻止中央部C之變形,故而具有於中央部C不易產生褶皺之優點。尤其本實施形態係關於一種衛生護墊,如上所述,衛生護墊通常係較薄者,難以利用由增加厚度以使剛性增加而謀求抗皺,但藉由將中央部C之側緣17C製成上述形狀,即便不使衛生護墊之厚度增加,亦可謀求抗皺。又,若中央部C之各側緣17C成為朝寬度方向之外側凸出之平緩之弧狀,則中央部C之面積會於視覺上感覺較寬,故而可給穿著者以相對於吸收性能之安心感。而且,由於實際可確保中央部C之面積較寬,故而可提高液體之吸收容量。
前方部A之最大寬度、與後方部B之最大寬度成為大致相同。此 處所謂「大致相同」係指兩者之寬度之差(將自最大寬度較大者減去較小者後之值除以最大寬度較大者所得之值)為5%以內,較佳為3%。相對於此,中央部C之最大寬度小於前方部A及後方部B之最大寬度。藉由採用此種構成,而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之情形時,該外力主要作用於前方部A及後方部B,故而該外力不易作用於中央部C。其結果為,於中央部C不易產生褶皺。
於前方部A,最大寬度部A1較佳為存在於前方部A之長度方向中央點(即,將前方部A於長度方向上前後二等分之位置)、與前方部A之前端部A2之間。同樣地,於後方部B,最大寬度部B1亦較佳為存在於後方部B之長度方向中央點(即,將後方部B於長度方向上前後二等分之位置)、與後方部B之前端部B2之間。藉由以此方式設定最大寬度部A1及B1之位置,而使前方部A及後方部B對穿著者身體之伏貼性良好,故而較佳。尤其在最大寬度部A1及B1、與前端部A2及B2之間,前方部A及後方部B具有朝向肌膚抵接面側之折彎傾向。其結果為,在最大寬度部A1及B1、與前端部A2及B2之間,前方部A及後方部B易成為如船之船頭般之形狀,從而抑制來自衛生護墊10之前後端部之液體洩漏。
於中央部C,形成有於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延伸之一對第1防漏槽20。第1防漏槽20位於中央部C之較左右兩側緣17C更靠寬度方向內側。於第1防漏槽20之形成位置上不存在吸收層13。具體而言,第1防漏槽20位於較吸收層13之沿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緣更靠寬度方向外側。第1防漏槽20之長度方向之大致中央區域之寬度最大,且該寬度隨著朝向其端部而逐漸減少。第1防漏槽20係藉由如下步驟形成,即,一併擠壓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使表面層11壓密化,以提高該表面層11之剛性。為了進行此種壓密化,例如使用具備於周面具有凹凸之凹凸輥與平滑輥之壓紋裝置,將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以重合之狀態 通過兩輥間而進行擠壓時,使凹凸輥之周面與表面層11對向即可。
第1防漏槽20係以描繪朝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之外側凸出之平緩之弧狀之方式而形成。進而,第1防漏槽20以大致仿照中央部C之左右兩側緣17C之形狀之方式而形成。藉由形成此種形狀之第1防漏槽20,而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之情形時,藉由因第1防漏槽20之形狀所產生之對抗力而阻止中央部C之變形,故而具有於中央部C上更不易產生褶皺之優點。
再者,所謂第1防漏槽20大致仿照左右兩側緣17C之形狀係指描繪弧狀之第1防漏槽20之任意位置上之法線橫穿至側緣17C為止之距離於第1防漏槽20之任意位置上均大致相同,且第1防漏槽20之任意位置上之法線橫穿至側緣17C為止之距離Dx 相對於衛生護墊10之中央部C之第1防漏槽20之法線橫穿至側緣17C為止之距離D1 之差為2mm以內(| Dx -D1 |≦2mm)。
又,由於在中央部C形成有第1防漏槽20,故而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之情形時,第1防漏槽20作為變形之軸而發揮作用,位於較第1防漏槽20更靠寬度方向外側之部位具有朝向肌膚抵接面側之折彎傾向。其結果為,抑制中央部C之側漏。尤其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第1防漏槽20之形成位置上不存在吸收層13,故而剛性較低,第1防漏槽20易作為變形之軸而進一步發揮作用。於穿著位置偏移或大量排泄時,即便排泄液朝吸收層13之寬度方向外側進入之情形時,亦容易攔截排泄物,且容易使其一面於長度方向擴散一面朝寬度方向內側返回。其結果為,進一步抑制中央部C之側漏。又,因中央部C之寬度較前方部A及後方部B窄,而使朝肌膚抵接面側折彎之區域不易變皺,故而即便於活動著的穿著者穿著之情形時亦不易引起側漏。
尤其第1防漏槽20僅位於中央部C內,而並不位於前方部A及後方 部B。亦即,第1防漏槽20之長度方向之長度較沿該長度方向之兩個內縮部即前方內縮部15與後方內縮部16之間之距離短。藉由採用該構成,而使第1防漏槽20易作為變形之軸進一步發揮作用,使位於較第1防漏槽20更靠寬度方向外側之部位易朝向肌膚抵接面側進一步折彎。又,採用該構成具有如下優點:前方部A及後方部B之因變形而實現之對穿著者身體之伏貼性不易受到第1防漏槽20阻礙。
而且,第1防漏槽20之兩個端部並未到達至周緣接合部14,而於較該周緣接合部14更靠寬度方向內側之位置上終止。藉此,亦使位於較第1防漏槽20更靠寬度方向外側之部位易朝肌膚抵接面側進一步折彎。又,防止排泄至中央部C之液體於沿第1防漏槽20流動時自側緣17C漏出。進而,第1防漏槽20於較前後之內縮部15、16更偏靠長度方向中央部包含兩個端部,故而衛生護墊10之中央區域之側端17C易以中央部C之第1防漏槽20為基軸而立起,從而可提高防止來自衛生護墊10之側緣17C之體液洩漏之性能。
如圖1所示,於衛生護墊10,除一對第1防漏槽20、20外,亦形成有一對第2防漏槽21A、21B。第2防漏槽21A、21B係設置於劃分前方部A與中央部C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上,並且設置於劃分後方部B與中央部C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上。第2防漏槽21A、21B沿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而連續地延伸。第2防漏槽21A、21B於其長度方向之大致中央區域之寬度最大,且該寬度隨著朝向其端部而逐漸減少。又,第2防漏槽21A、21B描繪朝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之外側凸出之平緩之弧狀。第2防漏槽21A、21B形成於存在有吸收層13之位置上。第2防漏槽21A、21B係藉由如下步驟形成,即,一併擠壓表面層11、吸收層13、及防漏層12,使表面層11及視需要使吸收層13壓密化,以提高該表面層11及視需要提高該吸收層13之剛性。為了進行此種壓密化,例如使用具備於周面具有凹凸之凹凸輥與平滑輥之壓紋裝置,將 表面層11、吸收層13、及防漏層12以重合之狀態通過兩輥間而進行擠壓時,使凹凸輥之周面與表面層11對向即可。
藉由形成有於寬度方向延伸之第2防漏槽21A、21B,而在排泄至中央部C之液體沿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流動時,藉由第2防漏槽21A、21B而阻止其流動,從而抑制來自衛生護墊10之前後端之液體洩漏。又,第2防漏槽21A、21B作為變形之軸而發揮作用,故而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前方部A及後方部B易朝肌膚抵接面側而變形,衛生護墊10易順應穿著者身體之形狀。進而,該第2防漏槽21A、21B以描繪弧狀之方式而形成,因此亦具有如下優點: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之情形時,會藉由因第2防漏槽21A、21B之形狀所產生之對抗力而阻止衛生護墊10之變形。
上文所述之吸收層13之前方部A側之端緣13A及後方部B側之端緣13B係越過第2防漏槽21A、21B而設置。該端緣13A、13B並未到達至周緣接合部14,而位於第2防漏槽21A、21B、與周緣接合部14之間。更詳細而言,該端緣13A、13B係位於第2防漏槽21A、21B、與下述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後方部第2防漏槽27之間。
於被一對第1防漏槽20、20及一對第2防漏槽21A、21B包圍之區域、尤其於中央部C之寬度方向之中央區域,如圖2所示,形成有複數個點狀擠壓部19。點狀擠壓部19係根據以下觀點而形成:藉由提高上述中央區域之剛性以使形狀穩定,而穩定地吸收陰道分泌物或經血等體液;及提醒使用者該中央區域之吸收性程度較高。點狀擠壓部19係呈散點狀配置。點狀擠壓部19之配置可設為規則或不規則。點狀擠壓部19於俯視時之形狀例如可為圓形或多邊形。點狀擠壓部19係藉由如下步驟形成,即,一併擠壓表面層11、吸收層13、及防漏層12,使表面層11及吸收層13壓密化,以提高該表面層11及視需要提高該吸收 層13之剛性。為了進行此種壓密化,例如使用具備於周面具有凹凸之凹凸輥與平滑輥之壓紋裝置,將表面層11、吸收層13、及防漏層12以重合之狀態通過兩輥間而進行擠壓時,使凹凸輥之周面與表面層11對向即可。將複數個點狀擠壓部19至少形成於中央部C之寬度方向之中央區域,藉此,該點狀擠壓部19作為用以提高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之彎曲剛性之壓縮機構而發揮作用。複數個點狀擠壓部19作為該壓縮機構發揮作用,因此具有如下優點: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之情形時,藉由因作為剛性較高之部位之各點狀擠壓部19所產生之對抗力而阻止中央部C之變形,故而於中央部C更不易產生褶皺。根據使該等優點更加顯著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將各點狀擠壓部19之面積設為1mm2 以上,特佳為設為2mm2 以上。面積之上限值較佳為10mm2 以下,特佳為7mm2 以下。例如各點狀擠壓部19之面積較佳為1~10mm2 ,較佳為2~7mm2 。以使面積為該範圍內為條件,點狀擠壓部19於1cm×1cm之正方形區塊內較佳為平均配置2個以上,特佳為配置4個以上。個數之上限值較佳為32個以下,特佳為16個以下。例如點狀擠壓部18之個數於1cm×1cm之正方形區塊內較佳為平均2~32個,特佳為4~16個。
又,於被一對第1防漏槽20、20及一對第2防漏槽21A、21B包圍之區域、尤其於中央部C之寬度方向之中央區域,根據快速地吸收陰道分泌物或經血等體液之觀點、及提醒使用者該中央區域之吸收性程度較高之觀點而言,亦可代替複數個點狀擠壓部19而於表面層11設置複數個開孔部(未圖示)。開孔部係藉由將複數個插針自表面層11之肌膚抵接面側壓入而設置於該表面層11之肌膚抵接面側。根據使陰道分泌物或經血等體液快速地透過而給使用者以乾爽感之觀點、及保持表面層11之形狀而防止穿著中之表面層11之破損或裂開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將開孔部之面積設為1mm2 以上,特佳為設為2mm2 以上。面積 之上限值較佳為10mm2 以下,特佳為7mm2 以下。例如各開孔部之面積較佳為1~10mm2 ,較佳為2~7mm2 。以使面積為該範圍內為條件,開孔部於1cm×1cm之正方形區塊內較佳為平均配置2個以上,特佳為配置4個以上。個數之上限值較佳為32個以下,特佳為16個以下。例如開孔部18之個數於1cm×1cm之正方形之區塊內較佳為平均2~32個,特佳為4~16個。
於衛生護墊10形成有第1防漏槽20、20及第2防漏槽21A、21B之情形如上文所述,於該衛生護墊10亦可進而形成其他防漏槽。具體而言,在形成於前方部A側之第2防漏槽21A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延伸之一對前方部第1防漏槽22。關於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使其一端部(例如偏靠長度方向中央之端部)之位置與前方內縮部15於長度方向上一致,或位於其附近。於圖1所示之實施形態中,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之一端部係位於前方內縮部15之附近。又,於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上,該一端部(例如偏靠長度方向中央之端部)係位於較最靠近其之中央部C之第1防漏槽20之端部更靠外側。藉此,可將使用中第1防漏槽20自穿著者腿部受到之壓縮力有效地傳遞至對自寬度方向受到之壓縮力具有較高對抗力之第2防漏槽21A。其結果為,衛生護墊10之中央區域受到之來自寬度方向之壓縮力逃逸至配置有第2防漏槽21A之區域,故而可抑制衛生護墊10之中央區域之褶皺。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之另一端部係位於較前方部A之最大寬度部A1偏靠中央部C、且較第2防漏槽21A偏靠前端部A2。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係以描繪朝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之內側凸出之平緩之弧狀之方式而形成。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係藉由如下步驟形成,即,一併擠壓至少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使表面層11壓密化,以提高該表面層11之剛性。視情形,有時亦會除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外將吸收層13亦一併壓密化。
於長度方向延伸之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在偏靠前方部A之長度方向前端部A2之位置上,包含自該前方部第1防漏槽22朝寬度方向內側及外側分支之內側分支部22A及外側分支部22B。內側分支部22A及外側分支部22B其等之長度較前方部第1防漏槽22短。內側分支部22A及外側分支部22B其等之一端部與前方部第1防漏槽22連結。另一端部成為自由端部。該自由端部之位置較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之偏靠前端部A2之端部之位置更偏靠中央部C。內側分支部22A及外側分支部22B係與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同樣地藉由如下步驟形成,即,一併擠壓至少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使表面層11壓密化,以提高該表面層11之剛性。視情形,有時亦會除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外使吸收層13亦一併壓密化。
於長度方向延伸之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及下述後方部第1防漏槽23較佳為以與第1防漏槽20呈反向彎曲之弧(朝寬度方向內側凸出之彎曲形狀)而形成。藉由將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23以朝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內側成為凸形之弧而形成,而可獲得使穿著中自使用者腿部受到之壓縮力集中於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23之效果。其結果為,與體液排泄點對應之部位即衛生護墊10之中央部上不易產生褶皺,從而可獲得穩定之吸收性能。
在形成於後方部B側之第2防漏槽21B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延伸之一對後方部第1防漏槽23。後方部第1防漏槽23在偏靠後方部B之長度方向前端部B2之位置上,包含自該後方部第1防漏槽23朝寬度方向內側及外側分支之內側分支部23A及外側分支部23B。該等後方部第1防漏槽23、內側分支部23A及外側分支部23B之形狀及構成與上文所述之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內側分支部22A及外側分支部22B相同。關於後方部第1防漏槽23、內側分支部23A及外側分支部23B之形狀及構成,可適當使用上文所述之 關於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內側分支部22A及外側分支部22B之說明,故而省略其說明。
在第1防漏槽20、與形成於前方部A之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之間,形成有第1擠壓部24。另一方面,在第1防漏槽20、與形成於後方部B之後方部第1防漏槽23之間,形成有第2擠壓部25。第1擠壓部24及第2擠壓部25形成為大致相同形狀。第1擠壓部24及第2擠壓部25形成為將複數個呈大致圓形或大致正多邊形之小擠壓部集合而成之各向異性較低之形狀。第1擠壓部24及第2擠壓部25係藉由如下步驟形成,即,一併擠壓至少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使表面層11壓密化,以提高該表面層11之剛性。視情形,有時亦會除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外使吸收層13亦一併壓密化。第1擠壓部24係位於第1防漏槽20、與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之間,以將該等防漏槽形成為實質上連續之狀態,使形成該等防漏槽後之效果更加顯著為目的而形成。又,以對衛生護墊10賦予設計上之美感為目的而形成。關於第2擠壓部25亦相同。
於前方部A,在較前方部第1防漏槽22更偏靠前端部A2之位置上,形成有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延伸之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前方部第2防漏槽26係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一對。前方部第2防漏槽26係以描繪朝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之內側凸出之平緩之弧狀之方式而形成。前方部第2防漏槽26之長度較前方部第1防漏槽22短。前方部第2防漏槽26係藉由如下步驟形成,即,一併擠壓至少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使表面層11壓密化,以提高該表面層11之剛性。
於長度方向延伸之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在偏靠前端部A2之位置上,包含自該前方部第2防漏槽26朝寬度方向內側分支之內側分支部26A。內側分支部26A之長度較前方部第2防漏槽26短。內側分支部22A之一端部與前方部第2防漏槽26連結。另一端部成為自由端部。 該自由端部之位置係越過前方部第2防漏槽26之偏靠前端部A2之端部之位置而偏靠前端部A2。內側分支部26A與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同樣地藉由如下步驟形成,即,一併擠壓至少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使表面層11壓密化,以提高該表面層11之剛性。
在較形成於後方部B側之後方部第1防漏槽23更偏靠前端部B2之位置上,形成有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延伸之後方部第2防漏槽27。後方部第2防漏槽27在偏靠後方部B之長度方向前端部B2之位置上,包含自該後方部第2防漏槽27朝寬度方向內側分支之內側分支部27A。該等後方部第2防漏槽27及內側分支部27A之形狀及構成與上文所述之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及內側分支部26A相同。關於後方部第2防漏槽27及內側分支部27A之形狀及構成,可適當使用上文所述之關於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及內側分支部26A之說明,故而省略其說明。
在前方部A之前方部第2防漏槽26、與前端部A2之間,形成有第3擠壓部28。另一方面,在後方部B之後方部第2防漏槽27、與前端部B2之間,形成有第4擠壓部29。又,第3擠壓部28及第4擠壓部29係位於最大寬度部A1及B1之附近。第3擠壓部28及第4擠壓部29形成為大致相同形狀。第3擠壓部28及第4擠壓部29形成為將複數個呈大致圓形之小擠壓部集合而成之花瓣狀之形狀。第3擠壓部28及第4擠壓部29係藉由如下步驟形成,即,一併擠壓至少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使表面層11壓密化,以提高該表面層11之剛性。第3擠壓部28及第4擠壓部29因其剛性程度較高而具有如下功能:於對最大寬度部A1及B1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時,阻止該最大寬度部A1及B1之前方部A及後方部B之變形。又,以對衛生護墊10賦予設計上之美感為目的而形成。
於第1防漏槽20之長度方向延長線上,配置有第1擠壓部24、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及第3擠壓部28以及後方部第1 防漏槽23、第2擠壓部25、後方部第2防漏槽27及第4擠壓部29。根據確實地防止來自衛生護墊10之側緣17之陰道分泌物或經血等體液洩漏之觀點而言,該等防漏槽及擠壓部較理想的是沿長度方向而排列。又,如此於長度方向上配置有一連串之防漏槽與擠壓部之情形時,根據賦予衛生護墊10於長度方向上良好之彎曲性及給予使用者以舒適之穿著感之觀點而言,較理想的是將各自隔開而配置。其隔開之距離較佳為0.2mm以上,特佳為0.5mm以上。另一方面,根據將滲入表面層11之液體確實地引入以防止朝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洩漏之觀點而言,隔開距離較佳為5mm以下,特佳為4mm以下,進而較佳為1mm以下。最佳為使所有防漏槽及擠壓部之間隔開,但最低限度使第1防漏槽20、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及後方部第2防漏槽之間隔開即可。
進而,衛生護墊10之沿長度方向而配置之一連串之防漏槽及擠壓部具有防止如下等情況之效果,即,衛生護墊10之側緣17朝使用者之肌膚側翹起,而使衛生護墊10之側緣17觸碰到肌膚,故給使用者以疼痛或瘙癢等不適感。衛生護墊10係順應使用者之身體之形狀,以於長度方向彎曲之狀態而固定於貼身內衣上。因此,越朝向前方部A及後方部B,由彎曲引起之變形越大,故而易翹起。根據防止此種於前方部A或後方部B易產生之衛生護墊10之側緣17翹起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將一連串之防漏槽及擠壓部、尤其擠壓部設計成,隨著朝向衛生護墊10之前方部A或後方部B,壓縮部之面積逐漸變大。
以上,至此說明之防漏槽或擠壓部中之形成於衛生護墊10之左右兩側部之位置上者、即第1防漏槽20、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後方部第2防漏槽23、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後方部第2防漏槽27、第1擠壓部24、第2擠壓部25、第3擠壓部28及第4擠壓部29係關於在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延伸而將該衛生護墊10左右二等分之縱中心線(未圖示)成為對稱形,且配置於對稱之位置上。
以上,根據本創作之較佳實施形態說明了本創作,但本創作並不受上述實施形態限制。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係關於作為寬度較窄且厚度較薄之吸收性物品之衛生護墊者,但藉由適當地選擇寬度或厚度,而亦可將本創作應用於除衛生護墊以外之吸收性物品。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複數個點狀擠壓部19形成於被一對第1防漏槽20、20、與一對第2防漏槽21A、21B所包圍之區域內,但除此之外,於前方部A之第2防漏槽21A與前端部A2之間之區域、或後方部B之第2防漏槽21B與前端部B2之間之區域亦可進而形成複數個點狀擠壓部。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之第1防漏槽20及第2防漏槽21A、21B中之任一者均呈連續延伸之形狀,但亦可取而代之,由接近於視為連續之形狀之程度的不連續之複數個擠壓部之行狀集合體而形成該等防漏槽。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之第1防漏槽20係未與第2防漏槽21A、21B、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23、以及第1及第2擠壓部連結之獨立者,但亦可取而代之,例如使第1防漏槽20與第2防漏槽21A、21B連結,形成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具有長徑之大致橢圓形狀之環狀防漏槽。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創作進而揭示以下之吸收性物品。
[1]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係包含配置於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透過性表面層、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防漏層、及配置於上述表面層與上述防漏層之間之吸收層,且具有長度方向及與其正交之寬度方向者,且上述物品於沿上述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緣包含將該物品沿上述長度方向而劃分為前方部、中央部及後方部之內縮部,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其等之最大寬度大致相同,並且上述中央部之最大寬度較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之最大寬度窄,於上述中央部,於較該中央 部之上述左右兩側緣更靠上述寬度方向內側之位置上,以大致仿照該左右兩側緣之形狀之方式而形成有呈朝該寬度方向之外側凸出之弧狀之防漏槽。
[2]如上述[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沿上述長度方向之兩個上述內縮部間之距離為上述物品之該長度方向之長度之20%以上50%以下。
[3]如上述[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劃分上述前方部與上述中央部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上、及劃分上述後方部與上述中央部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上,包含沿上述寬度方向延伸之連續之第2防漏槽。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部之上述寬度方向之中央區域,包含用以提高上述物品之上述寬度方向之彎曲剛性之壓縮機構。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上述物品之寬度自其等之寬度方向上之具有最大寬度之位置朝上述內縮部逐漸減少。
[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其等之寬度方向上之具有最大寬度之位置係存在於該前方部及該後方部之長度方向中央點、與該前方部及該後方部之長度方向前端部之間。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中央部上之上述防漏槽係僅位於該中央部內。
[8]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中央部上之上述防漏槽係位於較上述吸收層之沿上述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緣更靠上述寬度方向外側。
[9]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中央部之上述防漏槽之兩端部係位於較上述內縮部更靠長度方向中央側。
[10]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設置有未與上述中央部之上述防漏槽連續且於長度方向延伸之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且其等係以朝上述物品之寬度方向內側成為凸形之方式彎曲。
[11]如上述[1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關於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使其偏靠長度方向中央之端部之位置與上述內縮部於長度方向上一致,或配置於上述內縮部附近。
[12]如上述[10]或[1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之偏靠長度方向中央之端部較最靠近其之上述中央部之防漏槽之端部,在寬度方向上位於外側。
[13]如上述[10]至[1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與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於長度方向上隔開。
[14]如上述[1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與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或後方部第1防漏槽之隔開距離為0.2mm以上5mm以下。
[15]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係衛生護墊。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而更詳細地說明本創作。然而,本創作之範圍並不受此實施例限制。
[實施例1]
製造圖1及圖2所示之構造之衛生護墊。作為表面層11,使用將包含聚酯為芯、聚乙烯為鞘之複合纖維之熱風不織布(基重25g/m2 )、與包含紙漿纖維及熱可塑性纖維之氣流成網不織布(基重40g/m2 )重合而成之複合片材。作為防漏層12,使用以聚乙烯樹脂為基底之透濕性膜(基重37g/m2 )。又,作為吸收層13,使用將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20g/m2 之紙漿片材(總基重65g/m2 ,長度100mm×寬度65mm)之兩側緣部以相同寬度朝中央反折而形成為矩形狀者。吸收層為長度100 mm、寬度30mm。衛生護墊之尺寸如下表1所示。
[比較例1及參考例1]
除採用表1所示之形狀及尺寸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衛生護墊。
[評估]
對所獲得之衛生護墊,以如下方法測定其側漏之前之吸收量、及褶皺率。將其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中。
[側漏之前之吸收量]
將衛生護墊黏貼於短褲之胯下部,且使該短褲穿著於下半身可動之人體模型(以下稱為「動態人體模型」)上。穿著係以使衛生護墊之縱中心線相對於胯下部之縱中心線而於橫方向偏移10mm之方式進行。然後,使動態人體模型以100步/分鐘之速度進行步行動作。於進行步行動作之狀態下,將模擬血液以2g/分鐘之速度注入至衛生護墊中。以3分鐘間隔反覆進行注入。然後,測定觀察到側漏之前之模擬血液之吸收量。
[褶皺率]
將衛生護墊黏貼於短褲之胯下部,且使該短褲動態穿著於人體模型上。穿著係以使衛生護墊之縱中心線相對於胯下部之縱中心線而於橫方向偏移10mm之方式進行。然後,使動態人體模型以100步/分鐘之速度進行30分鐘之步行動作。其後,自短褲上取下衛生護墊,測定衛生護墊之中央部變形之距離。變形之距離係以如下方式計算,即,以與衛生護墊縱中心線垂直之方式測定寬度方向之距離,且自穿著於動態模型上之前之衛生護墊之中央部之寬度方向之最大寬度減去測定到之距離。將所算出之距離(mm)除以穿著於動態模型上之前之衛生護墊之中央部之寬度方向之最大寬度(mm),並乘以100而計算褶皺率。
根據表1所示之結果而明確可知,與比較例1或參考例1之衛生護墊相比,實施例1之衛生護墊於側漏之前之吸收量較多,且不易褶皺。
10‧‧‧衛生護墊
11‧‧‧表面層
12‧‧‧防漏層
13‧‧‧吸收層
13A‧‧‧前方部A側之端緣
13B‧‧‧後方部B側之端緣
14‧‧‧周緣接合部
15‧‧‧前方內縮部
16‧‧‧後方內縮部
17‧‧‧側緣
17A‧‧‧側緣
17B‧‧‧側緣
17C‧‧‧側緣
18A‧‧‧前端緣
18B‧‧‧後端緣
19‧‧‧點狀擠壓部
20‧‧‧第1防漏槽
21A‧‧‧第2防漏槽
21B‧‧‧第2防漏槽
22‧‧‧前方部第1防漏槽
22A‧‧‧內側分支部
22B‧‧‧外側分支部
23‧‧‧後方部第1防漏槽
23A‧‧‧內側分支部
23B‧‧‧外側分支部
24‧‧‧第1擠壓部
25‧‧‧第2擠壓部
26‧‧‧前方部第2防漏槽
26A‧‧‧內側分支部
27‧‧‧後方部第2防漏槽
27A‧‧‧內側分支部
28‧‧‧第3擠壓部
29‧‧‧第4擠壓部
A‧‧‧前方部
A1‧‧‧最大寬度部
A2‧‧‧長度方向前端部
B‧‧‧後方部
B1‧‧‧最大寬度部
B2‧‧‧長度方向前端部
C‧‧‧中央部
C1‧‧‧最大寬度部
X‧‧‧寬度方向
Y‧‧‧長度方向

Claims (15)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係包括配置於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透過性表面層、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防漏層、及配置於上述表面層與上述防漏層之間之吸收層,且具有長度方向及與其正交之寬度方向者,上述物品於沿上述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緣包含將該物品沿上述長度方向而劃分為前方部、中央部及後方部之內縮部,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其等之最大寬度大致相同,並且上述中央部之最大寬度較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之最大寬度窄,於上述中央部,於較該中央部之上述左右兩側緣更靠上述寬度方向內側之位置上,以大致仿照該左右兩側緣之形狀之方式而形成有呈朝該寬度方向之外側凸出之弧狀之防漏槽。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沿上述長度方向之兩個上述內縮部間之距離為上述物品之該長度方向之長度之20%以上、50%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劃分上述前方部與上述中央部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上、及劃分上述後方部與上述中央部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上,包含沿上述寬度方向延伸之連續之第2防漏槽。
  4.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部之上述寬度方向之中央區域,具有用以提高上述物品之上述寬度方向之彎曲剛性之壓縮機構。
  5.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上述物品之寬度自其等之寬度方向上之具有最大寬度之位置朝上述內縮部逐漸減少。
  6.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 部,其等之寬度方向上之具有最大寬度之位置係存在於該前方部及該後方部之長度方向中央點、與該前方部及該後方部之長度方向前端部之間。
  7.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中央部之上述防漏槽係僅位於該中央部內。
  8.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於上述中央部之上述防漏槽係位於較上述吸收層之沿上述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緣更靠上述寬度方向外側。
  9.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中央部之上述防漏槽之兩端部位於較上述內縮部更靠長度方向中央側。
  10.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設置有未與上述中央部之上述防漏槽連續且於長度方向延伸之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且其等係以朝上述物品之寬度方向內側成為凸形之方式彎曲。
  11. 如請求項1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關於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使其偏靠長度方向中央之端部之位置與上述內縮部於長度方向上一致,或配置於上述內縮部附近。
  12. 如請求項1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之偏靠長度方向中央之端部較最靠近其之上述中央部之防漏槽之端部,在寬度方向上位於外側。
  13. 如請求項1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與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於長度方向上隔開。
  14. 如請求項1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與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或後方部第1防漏槽之隔開距離為0.2mm以上、5mm以下。
  15.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係衛生護墊。
TW102218365U 2012-10-01 2013-10-01 吸收性物品 TWM47912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9568A JP6001984B2 (ja) 2012-10-01 2012-10-01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9121U true TWM479121U (zh) 2014-06-01

Family

ID=50710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8365U TWM479121U (zh) 2012-10-01 2013-10-01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01984B2 (zh)
CN (1) CN203598113U (zh)
TW (1) TWM47912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69595B2 (ja) * 2016-06-03 2020-03-1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17217101A (ja) * 2016-06-03 2017-12-14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404269B2 (ja) * 2016-06-09 2018-10-10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7512182B2 (ja) 2020-12-03 2024-07-0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23095513A (ja) * 2021-12-24 2023-07-06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48594B2 (ja) * 1999-05-25 2008-09-10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455363B2 (ja) * 2008-12-25 2014-03-2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薄型吸収性物品
JP5602382B2 (ja) * 2009-04-10 2014-10-0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68991A (ja) 2014-04-21
CN203598113U (zh) 2014-05-21
JP6001984B2 (ja) 2016-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36895B (en) Absorbent article equipped with flexible axes
TWI296516B (zh)
JP2004181084A (ja) 縦長の圧縮溝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CN108430412B (zh) 吸收性物品
JP6375574B2 (ja) 軽失禁パッド
JP2012125354A (ja) 吸収性物品
JP6034452B1 (ja) 吸収性物品
TWM479121U (zh) 吸收性物品
TWM485713U (zh) 吸收性物品
JP2017153699A (ja) 吸収性物品
JP6346059B2 (ja) 吸収性物品
TW202317053A (zh) 吸收性物品
JP2013085831A (ja) 吸収性物品
JP7195096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EP3470038B1 (en) Absorbent article
JP2017060781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8061688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2125270A (ja) 吸収性物品
JP6620004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043406B1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3233780A1 (ja) 吸収性物品
CN111150558B (zh) 吸收性物品
WO2023074191A1 (ja) 吸収性物品
JP6944297B2 (ja) 昼用生理用ナプキン
JP6577854B2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