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54126U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554126U CN203554126U CN201320724878.0U CN201320724878U CN203554126U CN 203554126 U CN203554126 U CN 203554126U CN 201320724878 U CN201320724878 U CN 201320724878U CN 203554126 U CN203554126 U CN 2035541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or
- bobbin
- stator core
- salient pole
- sali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6
- 230000005415 magnetiz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马达,能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马达包括转子和定子,其中转子具有在周面上沿周向交替磁化出S极和N极的磁体,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和线圈,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在周向上分离形成的包括规定凸极在内的多个凸极,所述多个凸极朝径向内侧突出且隔着间隙与所述周面相对,在所述规定凸极上隔着绕线管卷绕有所述线圈,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将所述多个凸极的靠径向外侧的端部相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绕线管具有供所述线圈卷绕的本体部和形成于该本体部的供所述规定凸极插入的凸极插入孔,在所述绕线管和所述定子铁芯中的一方上形成有与所述绕线管和所述定子铁芯中的另一方卡合来抑制所述绕线管朝径向内侧偏移的卡合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其沿磁体的周面设置定子铁芯的多个凸极,且在这些凸极中的规定凸极上卷绕线圈。
背景技术
在汽车用计量装置、钟表等显示装置中,有的采用在马达的输出轴上安装指针的结构。作为在这种显示装置中使用的马达,有人提出了这样的技术方案:如图28所示,沿着周向配置定子铁芯CA的多个凸极,在这些凸极中的两个凸极p1、p2上安装卷绕有线圈的绕线管CB、CB(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马达中,如图28所示,在卷绕线圈的绕线管CB上形成有安装孔,该安装孔供定子铁芯的凸极插入,通过将定子铁芯的凸极插入该安装孔,来将绕线管安装于定子铁芯。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57567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马达中,在将绕线管CB安装于定子铁芯CA时,只是将定子铁芯CA的凸极p1、p2插入安装孔,因此,在马达的组装过程中,绕线管CB相对于定子铁芯CA的安装位置容易因振动等而发生变化,容易出现绕线管的端部朝定子铁芯的要安装转子的径向内侧位置突出的情况,因此,在组装了绕线管的定子铁芯上安装周面设有磁体的转子时,容易出现转子的磁体与绕线管接触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的马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包括转子和定子,所述转子具有在周面上沿周向交替磁化出S极和N极的磁体,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和线圈,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在周向上分离形成的包括规定凸极在内的多个凸极,所述多个凸极朝径向内侧突出且隔着间隙与所述周面相对,在所述规定凸极上隔着绕线管卷绕有所述线圈,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将所述多个凸极的靠径向外侧的端部相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绕线管具有供所述线圈卷绕的本体部和形成于该本体部的供所述规定凸极插入的凸极插入孔,在所述绕线管和所述定子铁芯中的一方上形成有与所述绕线管和所述定子铁芯中的另一方卡合来抑制所述绕线管朝径向内侧偏移的卡合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在所述绕线管和所述定子铁芯中的一方上形成有与所述绕线管和所述定子铁芯中的另一方卡合来抑制所述绕线管朝径向内侧偏移的卡合部,因此,能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藉此,在组装马达时,能减少绕线管因振动等而比定子铁芯的规定凸极的径向内侧端部更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突出的情况,从而能降低转子的插入因转子周面设有的磁体与绕线管碰撞而被绕线管阻碍的几率,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卡合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绕线管的突出卡合部,所述突出卡合部从所述绕线管的所述本体部朝着径向外侧突出,从而与所述定子铁芯的连接部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能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降低转子的插入因转子周面设有的磁体与绕线管碰撞而被绕线管阻碍的几率,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连接部被卡定在所述突出卡合部与所述本体部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更有效地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进一步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卡合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绕线管的突出卡合部,所述突出卡合部从在所述本体部的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的凸缘部朝着径向外侧突出,从而与所述定子铁芯的连接部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能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降低转子的插入因转子周面设有的磁体与绕线管碰撞而被绕线管阻碍的几率,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连接部被卡定在所述突出卡合部与所述凸缘部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更有效地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进一步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在上述结构的马达中,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突出卡合部具有:从所述本体部朝着径向外侧突出的臂部;以及从所述臂部的末端朝向所述连接部侧弯曲而与所述连接部卡合的卡合末端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降低转子的插入因转子周面设有的磁体与绕线管碰撞而被绕线管阻碍的几率,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卡合末端部的靠径向外侧的表面形成为相对于径向倾斜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转子的轴向中的所述定子铁芯所在一侧的方向。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绕线管套在规定凸极上时,倾斜面起到引导作用,从而能更为容易地将绕线管套在规定凸极上,能进一步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本体部的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凸缘部,所述凸缘部被夹在所述连接部的位于所述规定凸极的周向侧方的部分与所述连接部的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降低转子的插入因转子周面设有的磁体与绕线管碰撞而被绕线管阻碍的几率,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卡合部包括凸部,所述凸部形成于所述连接部的位于所述规定凸极的周向侧方的部分,在所述本体部的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凸缘部,所述凸缘部被夹在所述连接部的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与所述凸部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降低转子的插入因转子周面设有的磁体与绕线管碰撞而被绕线管阻碍的几率,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凸缘部被卡定在所述连接部的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与所述凸部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更有效地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进一步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卡合部包括凸部,所述凸部形成在所述规定凸极的外周面和所述本体部的所述凸极插入孔的内壁面中的一方上,且与所述规定凸极的外周面和所述本体部的所述凸极插入孔的内壁面中的另一方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能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降低转子的插入因转子周面设有的磁体与绕线管碰撞而被绕线管阻碍的几率,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凸部形成于靠近所述磁体的位置,且优选所述凸部沿径向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能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降低转子的插入因转子周面设有的磁体与绕线管碰撞而被绕线管阻碍的几率,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卡合部包括:在所述规定凸极的外周面和所述凸极插入孔的内壁面中的一方上形成的凸部;以及在所述规定凸极的外周面和所述凸极插入孔的内壁面中的另一方上形成的与所述凸部卡合的凹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降低转子的插入因转子周面设有的磁体与绕线管碰撞而被绕线管阻碍的几率,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所述凸极插入孔的内壁面上形成有所述凸部,在所述规定凸极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所述凹部,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形成于靠近所述磁体的位置,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沿径向延伸。
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凸部沿径向连续延伸,所述凹部沿径向连续延伸,或者,所述凸部在径向上间断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凹部在径向上间断地形成有多个。
根据上述结构,能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降低转子的插入因转子周面设有的磁体与绕线管碰撞而被绕线管阻碍的几率,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本体部上形成有端子固定部,在该端子固定部上固定有端子,所述线圈的绕线的端部卷绕于所述端子,所述马达包括壳体,在该壳体中容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所述端子经由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通孔而突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利用卡合部使绕线管与定子铁芯相互卡合来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能使端子的位置变得稳定,因此,在马达的一个壳体上组装了定子、转子等之后,能容易地组装另一个壳体而基本不会出现端子因振动等偏移而不能穿过壳体的通孔、从而与壳体碰撞、折断的情况,且能从一个方向自动地组装上述部件,不仅能提高组装效率,还能降低制造成本。此外,在将上述结构的马达应用于车载仪表指针的驱动而将马达安装于车载仪表面板的印刷基板的配线孔时,不必特地为使端子在壳体中的位置变得稳定而减小通孔的尺寸,因此,在能减小端子因振动等而不能穿过壳体的通孔、从而与壳体碰撞、折断的几率的同时,能容易地将端子插入车载仪表面板的印刷基板的配线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凸极的数量为三个以上,所述规定凸极的数量为两个。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凸极的数量为六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还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多个凸极中,所述规定凸极的径向长度比其它凸极的径向长度要长。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从另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将构成壳体的一部分的第二壳体分离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俯视说明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侧视说明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俯视说明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的定子铁芯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定子铁芯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定子铁芯的立体图。
图15是从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图16是从另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在定子铁芯上组装了绕线管的状态下沿着绕线管的本体部的长度方向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在定子铁芯上组装了绕线管的状态下沿着绕线管的本体部的长度方向进行剖切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马达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的马达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一步骤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二步骤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三步骤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四步骤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五步骤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六步骤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完成状态的说明图。
图28是表示现有马达的定子铁芯和绕线管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结构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图10,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从一个方向(马达的输出轴侧)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另一个方向(与马达的输出轴相反的一侧)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将构成壳体的一部分的第二壳体分离表示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俯视说明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侧视说明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俯视说明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定子的立体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定子的俯视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有大致呈圆柱状的壳体,该壳体包括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
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在由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包围的空间内设置有转子5、定子7、减速齿轮机构9等部件。
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有转子5和定子7,其中,转子5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壳体3,定子7配置在转子5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3上固定有支轴51,转子5被支轴51支承成能旋转。因此,转子5通过支轴51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壳体3。并且,马达1具有减速齿轮机构9,该减速齿轮机构9将转子5的旋转减速后传递至输出轴90,与转子5及定子7一样,减速齿轮机构9也支承于第一壳体3。
转子5具有小齿轮53和磁体6,其中,小齿轮53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轴51,磁体6呈圆筒状,且与小齿轮53形成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体6与小齿轮53通过嵌件成型而形成一体。因此,磁体6与小齿轮53被树脂制的圆板部50结合在一起。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体6是铁氧体类磁体。
如图5、图7所示,定子7具有定子铁芯8、第一线圈76和第二线圈77,其中,定子铁芯8具有与磁体6的外周面60(周面)隔着间隙相对的多个凸极80,第一线圈76隔着树脂制的绕线管71卷绕于多个凸极80中的第一凸极81,第二线圈77隔着树脂制的绕线管72卷绕于多个凸极80中的第二凸极82。在绕线管71的端部保持着两根用于对第一线圈76进行供电的端子710,在绕线管72的端部保持着两根用于对第二线圈77进行供电的端子720。在端子710上缠绕并焊接着第一线圈76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在端子720上缠绕并焊接着第二线圈77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如图1所示,在组装状态下,端子710、720经由设置在第一壳体3上的通孔而突出到壳体的外部。
如图5、图6所示,减速齿轮机构9具有第一齿轮91和直径比第一齿轮91的直径大的第二齿轮92,其中,第一齿轮91具有与小齿轮53啮合的大径齿轮91a,第二齿轮92与第一齿轮91的小径齿轮91b啮合,并且,第一齿轮91被支轴93支承成能旋转,第二齿轮92固定于输出轴90。
在上述结构的马达1中,通过经由端子710、720对第一线圈76和第二线圈77供给各相驱动脉冲,可使马达1旋转,从而将转子5的旋转经由减速齿轮机构9传递至输出轴90。并且,在使用马达1来构成指针式的显示装置时,在输出轴90上固定指针(未图示)。在上述显示装置中,经由端子710、720供给第一线圈76和第二线圈77的驱动脉冲使指针的角度位置切换。此时,在对端子710、720供给正转用的驱动脉冲而使指针顺时针旋转至目标位置之后,若对端子710、720供给停止用的驱动脉冲,则能使指针停止在目标位置。并且,在此状态下,若对端子710、720供给反转用的驱动脉冲,则能使指针逆时针旋转至别的目标位置。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体6在外周面60上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交替磁化出S极和N极。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体6形成有4对S极和N极。因此,在磁体6中,S极和N极以等角度间隔总共形成了8极,在周向上相邻的S极和N极的角度位置错开45°。
定子铁芯8的供磁体6配置的部分为开口部84,在该开口部84的内周缘沿着周向配置有多个凸极80,这些凸极80朝着磁体6的外周面60突出。凸极80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隔着间隙与磁体6的外周面60相对,凸极80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磁体60的外周面60之间的间隙尺寸对于多个凸极80中的每一个凸极都是相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凸极80的数量为6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凸极80中,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的径向尺寸比其它凸极80的径向尺寸长。因此,第一线圈76在第一凸极81上的卷绕部分的径向尺寸和第二线圈77在第二凸极82上的卷绕部分的径向尺寸比其它凸极80的径向尺寸长。第一凸极81的径向尺寸与第二凸极82的径向尺寸相等,第一线圈76在第一凸极81上的卷绕部分的径向尺寸与第二线圈77在第二凸极82上的卷绕部分的径向尺寸相等。
在多个凸极80中,除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以外的凸极80的径向尺寸、即从后述连接部85向磁体6的外周面60突出的凸极80的长度尺寸全都相同,因此,除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以外的凸极80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从磁体6离开相同的距离。与此相对,由于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的径向尺寸比其它凸极80的径向尺寸长,因此第一凸极8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和第二凸极8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比其它凸极80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更靠径向外侧。
如图7所示,定子铁芯8具有框状的连接部85,该连接部85将包括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在内的全部凸极80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在一起,该连接部85的宽度尺寸在整个周向上大致相同。因此,在连接部85中,形成有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的角度范围以外的部分成为与磁体6呈同心状的圆弧部86。与此相对,在连接部85中,形成有第一凸极81的角度范围成为朝着径向外侧突出成梯形框状的梯形部87,形成有第二凸极82的角度范围成为朝着径向外侧突出成梯形框状的梯形部88。因此,梯形部87、88之间呈朝径向内侧凹陷的形状,但梯形部87、88之间的部分89也形成为圆弧状。另外,如图9所示,在连接部85中,圆弧部86的宽度尺寸与梯形部87、88的宽度尺寸相同,但梯形部87、88之间的部分89的宽度尺寸比圆弧部86的宽度尺寸和梯形部87、88的宽度尺寸宽。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定子铁芯8呈板状,其是将冲裁成上述形状的多片磁性板层叠而构成的。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定子的绕线管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另外,由于绕线管71和绕线管72的结构相同,因此下面以绕线管71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8~图10所示,绕线管71具有供线圈卷绕的本体部711和形成在该本体部711的内周侧且供凸极插入的凸极插入孔71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管71的本体部711还具有位于本体部711的长度方向(定子铁芯8的径向)两端的凸缘部713和凸缘部714,其中,在将绕线管71组装于定子铁芯8的状态下,凸缘部713位于定子铁芯8的径向内侧,凸缘部714位于定子铁芯8的径向外侧。此处,凸缘部714供端子710固定,相当于端子固定部。
此外,如图8~图10所示,在绕线管71上一体形成有卡合爪715,该卡合爪715从本体部711的设有凸缘部714的一侧沿着本体部711的长度方向朝远离本体部711的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卡合爪715具有从本体部711沿着本体部711的长度方向朝远离本体部711的方向突出的臂部715a和从该臂部715a的末端朝向与本体部71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的卡合爪部715b,并且,在卡合爪部715b的前端面(图10中的上端面)形成有法线方向朝向远离本体部711的一侧的倾斜面715b1。
根据上述结构的绕线管,如图8、图9所示,通过从定子铁芯8的径向内侧将绕线管71、72套在第一凸极81、第二凸极82上,并使定子铁芯8的连接部85夹在绕线管71、72的本体部与卡合爪之间,能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8上的绕线管71、72朝定子铁芯8的径向内侧移动。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8上的绕线管71、72朝定子铁芯8的径向内侧移动,因此,在组装马达1时,能减少绕线管71、72因振动等而比定子铁芯8的第一凸极81、第二凸极82的径向内侧端部更朝定子铁芯8的径向内侧突出的情况,从而能降低转子5的插入因转子5周面设有的磁体6与绕线管71、72碰撞而被绕线管71、72阻碍的几率,提高马达1的组装效率。
顺便提一下,上面所谓的“使定子铁芯的连接部夹在绕线管的本体部与卡合爪之间”并不局限于以绕线管不能沿定子铁芯的径向移动的方式将定子铁芯的连接部卡定在绕线管的本体部与卡合爪之间的情况,也包括以绕线管能沿着定子铁芯的径向稍作移动的方式将定子铁芯的连接部设置在绕线管的本体部与卡合爪之间的情况。
-实施方式2-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马达在结构方面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定子铁芯的结构,因此,下面以不同之处为中心,根据图11、图12进行说明,其中,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的定子铁芯的俯视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的定子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定子铁芯的连接部的内周缘以隔着第一凸极81的方式对称地形成有朝向内侧突出的第一凸部851、851,并且,在定子铁芯的连接部的内周缘以隔着第二凸极82的方式对称地形成有朝向内侧突出的第一凸部851、851,在将绕线管组装于定子铁芯的第一凸极、第一凸极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绕线管71、72的靠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的凸缘部被夹在定子铁芯的连接部85与第一凸部851、851之间。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绕线管组装于定子铁芯的状态下,除了与实施方式1一样将定子铁芯的连接部夹在绕线管的本体部与卡合爪之间外,还将绕线管的靠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的凸缘部夹在连接部与设置于连接部的第一凸部之间,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更好地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在组装马达时,能进一步减少绕线管因振动等而比定子铁芯的第一凸极、第二凸极的径向内侧端部更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突出的情况,从而能进一步降低转子的插入因转子周面设有的磁体与绕线管碰撞而被绕线管阻碍的几率,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顺便提一下,上面所谓的“将绕线管的靠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的凸缘部夹在连接部与设置于连接部的第一凸部之间”并不局限于以绕线管不能沿定子铁芯的径向移动的方式将绕线管的靠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的凸缘部卡定在连接部与第一凸部之间的情况,也包括以绕线管能沿着定子铁芯的径向稍作移动的方式将绕线管的靠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的凸缘部设置在连接部与第一凸部之间的情况。
-实施方式3-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与上述实施方式1、上述实施方式2的马达在结构方面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定子铁芯和绕线管的结构,因此,下面以不同之处为中心,根据图13~图18进行说明,其中,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定子铁芯的俯视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定子铁芯的立体图,图15是从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绕线管的立体图,图16是从另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绕线管的立体图,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在定子铁芯上组装了绕线管的状态下沿着绕线管的本体部的长度方向(即绕线管安装于定子铁芯的凸极时的安装方向)进行剖切的剖视图,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在定子铁芯上组装了绕线管的状态下沿着绕线管的本体部的长度方向进行剖切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图14所示,在定子铁芯的第一凸极、第二凸极的靠径向内侧的端部附近分别设置有沿着定子铁芯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凹部81a、82a,具体而言,在第一凸极的定子铁芯周向两侧对称地形成有两个凹部81a,在第二凸极的定子铁芯周向两侧对称地形成有两个凹部82a。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凹部81a、82a对应,如图15~图18所示,在绕线管71B、72B的凸极插入孔712B、722B的靠近凸缘部713B、723B的位置分别形成有沿着定子铁芯8B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凸部713a、723a,具体而言,在凸极插入孔712B的定子铁芯周向两侧的内壁面上对称地形成有两个第二凸部713a,在凸极插入孔722B的定子铁芯周向两侧的内壁面上对称地形成有两个第二凸部723a。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绕线管组装于定子铁芯的状态下,除了与实施方式1一样将定子铁芯的连接部夹在绕线管的本体部与卡合爪之间外,还使在定子铁芯的第一凸极、第二凸极的靠近径向内侧的端部附近设有的凹部81a、82a分别与在绕线管71B、72B的凸极插入孔712B、722B的靠近凸缘部713B、723B的位置形成的第二凸部713a、723a嵌合,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更好地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在组装马达时,能进一步减少绕线管因振动等而比定子铁芯的第一凸极、第二凸极的径向内侧端部更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突出的情况,从而能进一步降低转子的插入因转子周面设有的磁体与绕线管碰撞而被绕线管阻碍的几率,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实施方式4-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马达与上述实施方式1~上述实施方式3的马达在结构方面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绕线管的结构,因此,下面以不同之处为中心,根据图19进行说明,其中,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马达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在绕线管的凸极插入孔的多个内壁面上形成有沿着绕线管的本体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三凸部713b(723b),这些第三凸部713b(723b)横跨绕线管的本体部的大致整个长度范围。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绕线管组装于定子铁芯的状态下,除了与实施方式1一样将定子铁芯的连接部夹在绕线管的本体部与卡合爪之间外,还使在绕线管的凸极插入孔的内壁面上形成第三凸部713b、723b与定子铁芯的第一凸极、第二凸极的外周面卡合,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更好地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在组装马达时,能进一步减少绕线管因振动等而比定子铁芯的第一凸极、第二凸极的径向内侧端部更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突出的情况,从而能进一步降低转子的插入因转子周面设有的磁体与绕线管碰撞而被绕线管阻碍的几率,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实施方式5-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的马达与上述实施方式4的马达在结构方面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绕线管的结构,因此,下面以不同之处为中心,根据图20进行说明,其中,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的马达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与上述实施方式4一样,如图20所示,在绕线管的凸极插入孔的多个内壁面上形成有沿着绕线管的本体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三凸部713b'(723b'),但是,与上述实施方式4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凸部713b'(723b')的在绕线管的本体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比绕线管的本体部的长度要小很多。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绕线管组装于定子铁芯的状态下,除了与实施方式1一样将定子铁芯的连接部夹在绕线管的本体部与卡合爪之间外,还使在绕线管的凸极插入孔的内壁面上形成第三凸部713b'、723b'与定子铁芯的第一凸极、第二凸极的外周面卡合,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更好地抑制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绕线管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移动,在组装马达时,能进一步减少绕线管因振动等而比定子铁芯的第一凸极、第二凸极的径向内侧端部更朝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突出的情况,从而能进一步降低转子的插入因转子周面设有的磁体与绕线管碰撞而被绕线管阻碍的几率,提高马达的组装效率。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组装作业进行简单说明。
图2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一步骤的说明图,图2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二步骤的说明图,图2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三步骤的说明图,图2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四步骤的说明图,图2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五步骤的说明图,图2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六步骤的说明图,图2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完成状态的说明图。
在组装马达1时,首先,如图21所示,将转子的支轴51和第一齿轮的支轴93插入到形成于第一壳体3的支轴支承孔,接着,如图22所示,将在定子铁芯上安装了绕线管的定子7组装到第一壳体3中,然后,如图23所示,将转子5安装在支轴51上,接下来,如图24所示,将固定于输出轴90是第二齿轮92组装到第一壳体3中,再接下来,如图25所示,将第一齿轮91安装在支轴93上,最后,如图26所示,在第一壳体3上组装第二壳体4,从而形成如图27所示的组装完成状态的马达1。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以上公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多种修改,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绕线管71、72是用树脂制成的,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它材料形成,但在绕线管71、72是用树脂制成时,能降低制造成本,且基于绕线管的弹性,容易将末端具有卡合爪的绕线管安装到定子铁芯上并与定子铁芯的连接部卡合。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在定子铁芯8上形成有径向尺寸与其它凸极的径向尺寸不同的供绕线管安装的两个凸极、即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定子铁芯上只形成一个径向尺寸与其它凸极的径向尺寸不同的供绕线管安装的凸极,还可在定子铁芯上形成三个或更多个径向尺寸与其它凸极的径向尺寸不同的供绕线管安装的凸极。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还可将各个凸极的径向尺寸都形成为相同。此外,定子铁芯的凸极的数量也没有特别限定,且安装绕线管的凸极也不局限于上述第一凸极、第二凸极。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绕线管71的本体部711具有位于本体部711的长度方向两端的凸缘部713和凸缘部714,但并不局限于此,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既可以省去凸缘部713和凸缘部714中的一个凸缘部,也可以同时省去凸缘部713和凸缘部714这两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卡合爪部715b从臂部715a的末端朝向与本体部71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但并不局限于此,卡合爪部只需从臂部朝向与本体部的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弯曲即可。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在卡合爪部715b的前端面形成有倾斜面715b1,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卡合爪部的前端面也可不形成倾斜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5中,与实施方式1一样,将定子铁芯的连接部夹在绕线管的本体部与卡合爪之间,但并不局限于此,在上述实施方式2~5中也可省去卡合爪。此外,还可以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将上述实施方式2~5中公开的结构相互结合。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5中的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三凸部等的个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4、5中,在绕线管的凸极插入孔的多个内壁面上形成有第三凸部,但并不局限于此,既可只在一个内壁面上形成第三凸部,也可在每个内壁面上形成不只一个第三凸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定子铁芯的连接部的内周缘以隔着第一凸极81的方式对称地形成有朝向内侧突出的第一凸部851、851,在定子铁芯的连接部的内周缘以隔着第二凸极82的方式对称地形成有朝向内侧突出的第一凸部851、851,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定子铁芯的连接部的内周缘隔着第一凸极或第二凸极以不对称的方式形成第一凸部,还可省去上述实施方式2中的以隔着第一凸极、第二凸极的方式对称地形成的两个第一凸部中的一个。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是将绕线管的靠径向外侧的凸缘部71、72夹在第一凸部851与连接部81的位于凸缘部71、72径向外侧的部分之间,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连接部的比绕线管的靠径向内侧的凸缘部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形成比绕线管的靠径向内侧的凸缘部更向周向内侧突出的凸部,以利用该凸部抑制绕线管朝径向内侧移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在第一凸极的定子铁芯周向两侧的外周面上对称地形成有两个凹部81a,在第二凸极的定子铁芯周向两侧的外周面上对称地形成有两个凹部82a,与此对应,在凸极插入孔712B的定子铁芯周向两侧的内壁面上对称地形成有两个第二凸部713a,在凸极插入孔722B的定子铁芯周向两侧的内壁面上对称地形成有两个第二凸部723a,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第一凸极、第二凸极的外周面上形成凸部而在凸极插入孔的内壁面上形成凹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在第一凸极的定子铁芯周向两侧的外周面上对称地形成有两个凹部81a,在第二凸极的定子铁芯周向两侧的外周面上对称地形成有两个凹部82a,与此对应,在凸极插入孔712B的定子铁芯周向两侧的内壁面上对称地形成有两个第二凸部713a,在凸极插入孔722B的定子铁芯周向两侧的内壁面上对称地形成有两个第二凸部723a,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上述实施方式3中的两个凹部81a或两个凹部82a设置成不对称,还可省去上述两个凹部81a中的一个和上述两个凹部82a中的一个,此外,还可只在凸极插入孔的内壁面上形成凸部,而不在第一凸极的定子铁芯上形成凹部,并且,凹部81a、82a和第二凸部713a、723a的形成位置也不局限于第一凸极的定子铁芯周向两侧的外周面和凸极插入孔的定子铁芯周向两侧的内壁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4和上述实施方式5中,在绕线管的凸极插入孔的内壁面上形成的第三凸部沿着绕线管的本体部的长度方向连续延伸,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第三凸部设置成沿着绕线管的本体部的长度方向间断地形成。
Claims (23)
1.一种马达,包括转子和定子,
所述转子具有在周面上沿周向交替磁化出S极和N极的磁体,
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和线圈,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在周向上分离形成的包括规定凸极在内的多个凸极,所述多个凸极朝径向内侧突出且隔着间隙与所述周面相对,在所述规定凸极上隔着绕线管卷绕有所述线圈,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将所述多个凸极的靠径向外侧的端部相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绕线管具有供所述线圈卷绕的本体部和形成于该本体部的供所述规定凸极插入的凸极插入孔,
在所述绕线管和所述定子铁芯中的一方上形成有与所述绕线管和所述定子铁芯中的另一方卡合来抑制所述绕线管朝径向内侧偏移的卡合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绕线管的突出卡合部,
所述突出卡合部从所述绕线管的所述本体部朝着径向外侧突出,从而与所述定子铁芯的连接部卡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被卡定在所述突出卡合部与所述本体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绕线管的突出卡合部,
所述突出卡合部从在所述本体部的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的凸缘部朝着径向外侧突出,从而与所述定子铁芯的连接部卡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被卡定在所述突出卡合部与所述凸缘部之间。
6.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卡合部具有:
从所述本体部朝着径向外侧突出的臂部;以及
从所述臂部的末端朝向所述连接部侧弯曲而与所述连接部卡合的卡合末端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末端部的靠径向外侧的表面形成为相对于径向倾斜的倾斜面,
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转子的轴向中的所述定子铁芯所在一侧的方向。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本体部的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凸缘部,
所述凸缘部被夹在所述连接部的位于所述规定凸极的周向侧方的部分与所述连接部的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包括凸部,所述凸部形成于所述连接部的位于所述规定凸极的周向侧方的部分,
在所述本体部的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凸缘部,
所述凸缘部被夹在所述连接部的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与所述凸部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被卡定在所述连接部的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与所述凸部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包括凸部,所述凸部形成在所述规定凸极的外周面和所述本体部的所述凸极插入孔的内壁面中的一方上,且与所述规定凸极的外周面和所述本体部的所述凸极插入孔的内壁面中的另一方卡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形成于靠近所述磁体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沿径向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包括:
在所述规定凸极的外周面和所述凸极插入孔的内壁面中的一方上形成的凸部;以及
在所述规定凸极的外周面和所述凸极插入孔的内壁面中的另一方上形成的与所述凸部卡合的凹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极插入孔的内壁面上形成有所述凸部,
在所述规定凸极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所述凹部。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形成于靠近所述磁体的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沿径向延伸。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沿径向连续延伸,所述凹部沿径向连续延伸,
或者,
所述凸部在径向上间断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凹部在径向上间断地形成有多个。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本体部上形成有端子固定部,在该端子固定部上固定着端子,
所述线圈的绕线的端部卷绕于所述端子。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包括壳体,在该壳体中容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
所述端子经由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通孔而突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极的数量为三个以上,
所述规定凸极的数量为两个。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极的数量为六个。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凸极中,所述规定凸极的径向长度比其它凸极的径向长度要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724878.0U CN203554126U (zh) | 2013-11-15 | 2013-11-15 | 马达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724878.0U CN203554126U (zh) | 2013-11-15 | 2013-11-15 | 马达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554126U true CN203554126U (zh) | 2014-04-16 |
Family
ID=50472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724878.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54126U (zh) | 2013-11-15 | 2013-11-15 | 马达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55412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38799A (zh) * | 2013-11-15 | 2015-05-20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马达 |
-
2013
- 2013-11-15 CN CN201320724878.0U patent/CN20355412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38799A (zh) * | 2013-11-15 | 2015-05-20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04638799B (zh) * | 2013-11-15 | 2018-01-05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马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38799B (zh) | 马达 | |
US8575810B2 (en) | Motor | |
JP2000069703A (ja) |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ボビン | |
JP6140537B2 (ja) | モータ | |
US20140009023A1 (en) | Permanent magnet motor | |
JP2015073426A (ja) | 電磁モータ用固定子の巻線絶縁構造 | |
WO2014002767A1 (ja)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センサ基板の取付方法および取付構造 | |
US20160020659A1 (en) | Electric motor, pump device using electric motor, and stator | |
JP2013102668A (ja) | モータ | |
US11394257B2 (en) | Rotor core, rotor of rotary electrical machine, rotary electrical machine, and automotive auxiliary electrical system | |
WO2014119239A1 (ja) | ロ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 |
JP2019103173A (ja) |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ロータ製作方法並びに自動車用電動補機装置 | |
CN104638802B (zh) | 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3554126U (zh) | 马达 | |
JP4492658B2 (ja)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
JP2008072790A (ja) | Ipmモータのロータ | |
JP4671250B1 (ja) |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のロ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03554181U (zh) | 马达 | |
US20070262660A1 (en) | Stepping motor | |
CN212588155U (zh) | 马达和马达单元 | |
JP6469563B2 (ja) | 回転子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
US9859765B2 (en) | Winding insulation structure of stator of electromagnetic motor | |
JP2015130760A (ja) | コイルボビンおよびモータ | |
JP2008199856A (ja) | ステータコア、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ユニット | |
JP2020178387A (ja) | モータ、及びワイパモ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