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86952U - 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86952U
CN203486952U CN201320599911.1U CN201320599911U CN203486952U CN 203486952 U CN203486952 U CN 203486952U CN 201320599911 U CN201320599911 U CN 201320599911U CN 203486952 U CN203486952 U CN 2034869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water
sedimentation tank
reaction zone
horizontal sedime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9991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庞胜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NTONG ENVIRONM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NTONG ENVIRONM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NTONG ENVIRONM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NTONG ENVIRONM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59991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869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869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8695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包括池体以及设于池体两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池体包括设于近进水口一端、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反应区和过渡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池体相连通的回流系统,回流系统包括连接过渡区和反应区的污泥管道,以及驱动污泥由过渡区经污泥管道回流回反应区的污泥输送泵,污泥管道的管路中沿污泥输送方向依次设有加药泵和污泥熟化箱,加药泵用于对污泥管道中的污泥添加活化剂。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平流沉淀池可进行污泥回流,产水水质稳定,能耗低、效果好,对后续处理无影响,并且沉淀池的改造工作量也小,费用低。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反应沉淀池。
背景技术
在水处理领域,无论是以自来水为代表的净水行业,还是以火力发电为代表的纯水行业,一般都要使用反应沉淀池。反应沉淀池有多种类型,由于我国现代工业发展较晚,反应沉淀技术设备主要来自前苏联和欧美。目前还在大量使用的主要分为两类,即平流(迷宫)式反应沉淀池(以下简称平流沉淀池)和机械搅拌式反应沉淀池。两者的不同之处是提供混凝澄清所需能量的方式不同。
污泥回流技术是增加反应沉淀池适应范围、提高反应沉淀池产水品质、减少产水波动的技术工艺。
原来的机械搅拌加速沉淀池,水利循环加速沉淀池中都有广泛应用污泥回流技术,但以上两类池形上的污泥回流应用属于污泥内循环,无法控制污泥的性质。近年来,以上两种池型在新、扩建及改建项目中已很少应用。目前混凝澄清的主流池型是高效(高密度)沉淀池及“微漩涡” 沉淀池。其中高密度沉淀池是威立雅水务的专利技术,而微漩涡是我国的专有技术,两者主要的区分是胶体混凝所需的动力来源不同。由于微漩涡反应沉淀池属于平流沉淀池的优化,只是在迷宫中添加了折板,使得来水流经折板时出现微小的漩涡能提供混凝所需要的水力学梯度。高效(高密度)沉淀池的混凝动力是由桨叶旋转产生的。因此,在产能一定的条件下,也就是说水流速度一定的条件下,微涡旋技术提供的水力学梯度也是一定的。在来水波动较大或其它恶劣的情况下,微漩涡技术的池子会出现产水波动较大的情况,可能造成翻池。
反应沉淀池的翻池会直接影响后续处理设备的运行经济性及安全性。如,过滤设备有效运行时间变短,自用水量增加,产水不稳定等。一些特殊的物质,如部分胶体、部分有机物,只能在混凝澄清过程中去除,反应沉淀池的不稳定在净水行业会影响产品水的水质,在纯水行业会直接影响后续脱盐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每一个水处理单位都把以混凝澄清为核心的预处理作为整个生产流程的重中之重,不遗余力的做好混凝澄清稳定运行工作。
目前的平流沉淀池以及在其基础上改良的“微涡旋”沉淀池,由于本身结构的原因,无法在来水发生温度、水质变化时控制水质和稳定,产水恶化的几率高,对后续产能及设备安全的影响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产水水质稳定,能耗低、效果好,对后续处理无影响,并且建造或改造工作量小,费用低的平流沉淀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包括池体以及设于池体两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池体包括设于近所述进水口一端、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反应区和过渡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池体相连通的回流系统,所述回流系统包括连接所述过渡区和反应区的污泥管道,以及驱动污泥由过渡区经污泥管道回流回反应区的污泥输送泵,所述污泥管道的管路中沿污泥输送方向依次设有加药泵和污泥熟化箱,所述加药泵用于对污泥管道中的污泥添加活化剂。
优选的,所述污泥管道与所述反应区相连的位置不超过反应区沿水流方向宽度的二分之一处。
优选的,所述污泥管道与所述反应区相连的位置在反应区沿水流方向宽度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处。
优选的,所述污泥输送泵为变频泵。
优选的,所述污泥管道包括连接所述过渡区的多根排泥管道,部分排泥管道与所述反应区相连,所述排泥管道上设有阀门。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平流沉淀池,带有回流系统,能够将池体中污泥部分取出经改性后再回流到池体中,使用该沉淀池,首先污泥的回流可基本覆盖来水变化,提高产水水质,其次回流的是经过改性的污泥,污泥中胶体、有机物的取出效果好,产水水质更稳定。再有,回流的污泥中还含有大量的混凝药品,因此回流后可节约新投入的化学药品,且节约量可达约30%。
2.本实用新型的平流沉淀池,可以在现有平流沉淀池和微涡旋”沉淀池上改造得到,一方面没有土建工作,节省人力,另一方面可利用既有的设备设施,实施费用低。回流系统中只需两个动力源:污泥输送泵和加药泵,因此系统能耗也低。加药泵设置在污泥管道中段,使得回流的改性污泥中活化剂已与污泥结合,从而不会穿透平流沉淀池池体影响后续工艺。
3.污泥管道与反应区相连的位置控制不超过反应区宽度的二分之一,以便回流的改性污泥中混凝药品有较多的时间与池体中来水反应,最佳是在反应区宽度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处。
4.污泥输送泵可选择变频泵,根据回流系统流量自动调节频率,降低能耗。
5.污泥管道除了包括连接过渡区与反应区的排泥管道,还可以设置其它仅与过渡区连接的排泥管道用于根据情况和需要直接排出污泥而非进行改性回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系统图;
图中:2、池体,4、进水口,6、出水口,8、反应区,12、过渡区,14、回流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2所示,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包括池体2以及设于池体2两端的进水口4和出水口6,池体2包括设于近进水口4一端、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反应区8和过渡区12,还包括与池体2相连通的回流系统14。回流系统14包括连接过渡区12和反应区8的污泥管道,以及驱动污泥由过渡区12经污泥管道回流回反应区8的污泥输送泵,污泥管道的管路中沿污泥输送方向依次设有加药泵和污泥熟化箱,加药泵用于对污泥管道中的污泥添加活化剂。
具体的,回流系统14包括与过渡区12连通的取泥单元,与反应区8连通的回流单元,以及连接取泥单元和回流单元的活化单元。取泥单元包括排泥管道和设于排泥管道管路中的污泥输送泵。活化单元包括污泥输送管道,与污泥输送管道连通的药剂箱和加药泵,以及设于污泥输送管道尾端的污泥熟化箱。回流单元包括与污泥熟化箱相连通的回流管道以及设于回流管道中的阀门。排泥管道包括分别与过渡区12相连通的一根第一排泥管道和两根第二排泥管道,第一排泥管道与污泥输送管道连通,用于污泥改性回流;第二排泥管道上设有阀门,可用于直接排泥。第一排泥管道、污泥输送管道和回流管道依次连接组成污泥回流管路。回流管道与反应区8相连的位置在反应区8沿水流方向宽度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处。
污泥输送泵为变频泵,根据回流系统14流量自动调节频率,有利于降低能耗。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回流系统14中设置控制器(未图示),控制器分别与污泥输送泵和回流管道上的阀门电连接,从而根据来水品质波动模糊控制污泥输送泵的频率,控制取泥量,以及回流流量,控制回流污泥量,用较低成本获得适宜的回流效果。
本实施例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的回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通过第一排泥管道在池体2过渡区12取泥,通过污泥输送泵沿污泥输送管道向反应区8回流;
(2)加药泵向污泥输送管道中的污泥添加活化剂,添加有活化剂的污泥在污泥熟化箱中熟化,完成改性;
(3)改性后的污泥沿回流管道回流到池体2的反应区8。
具体的,步骤(2)中,活化剂为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的水溶液,加入到污泥管道的待回流污泥中形成溶液A,加药泵添加活化剂的量以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占溶液A的质量浓度在0.5‰-6‰为准。
污泥熟化箱属现有技术,为一缓慢搅拌的耐腐蚀箱体,控制熟化温度为5-50℃,熟化时间为5-30min。
回流系统14回流的污泥量大于等于池体2中取泥、回流前污泥总量的1%。
回流到池体2反应区8中的改性污泥中由于还剩有混凝药品,可继续参与反应,节省新加入化学试剂。
以上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Claims (5)

1. 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包括池体以及设于池体两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池体包括设于近所述进水口一端、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反应区和过渡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池体相连通的回流系统,所述回流系统包括连接所述过渡区和反应区的污泥管道,以及驱动污泥由过渡区经污泥管道回流回反应区的污泥输送泵,所述污泥管道的管路中沿污泥输送方向依次设有加药泵和污泥熟化箱,所述加药泵用于对污泥管道中的污泥添加活化剂。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管道与所述反应区相连的位置不超过反应区沿水流方向宽度的二分之一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管道与所述反应区相连的位置在反应区沿水流方向宽度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输送泵为变频泵。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管道包括连接所述过渡区的多根排泥管道,部分排泥管道与所述反应区相连,所述排泥管道上设有阀门。
CN201320599911.1U 2013-09-27 2013-09-27 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4869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99911.1U CN203486952U (zh) 2013-09-27 2013-09-27 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99911.1U CN203486952U (zh) 2013-09-27 2013-09-27 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86952U true CN203486952U (zh) 2014-03-19

Family

ID=50257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99911.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486952U (zh) 2013-09-27 2013-09-27 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8695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2744A (zh) * 2013-09-27 2014-01-01 乾通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及其回流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2744A (zh) * 2013-09-27 2014-01-01 乾通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及其回流方法
CN103482744B (zh) * 2013-09-27 2016-01-20 乾通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及其回流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91517B (zh) 一种畜禽废水达标排放的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204211533U (zh) 上旋流无动力循环厌氧反应器
CN104098177B (zh) 一种硫协同反硝化同步脱氮除磷的废水处理方法
CN104192964B (zh) 一种基于絮凝沉淀池上清液回流的污水处理方法
CN103482744B (zh) 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及其回流方法
CN205528213U (zh) 一种高含盐工业废水分盐零排放系统
CN104291518B (zh) 一种高浓度畜禽废水达标排放的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102491598B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102491591B (zh) 一种高浓度聚酯切片污水处理与循环利用系统方法
CN203486952U (zh) 一种带有污泥改性回流系统的平流沉淀池
CN112441701B (zh) 一种页岩气返排液高效处理、回用、零排放方法及系统
CN106587349B (zh) 高氨氮高有机物玉米深加工废水的处理装置
CN205023990U (zh) 一种冲灰水除垢装置
CN105600995B (zh) 一种膜曝气与膜吸收耦合工艺的高氨氮废水资源化零排放处理方法及装置
CN202369475U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205258186U (zh) 一种非均相芬顿反应器
CN203976573U (zh) 同步实现工业循环水软化和污水磷回收的系统
CN103214091B (zh) 一种回流污泥碱处理-酸化的源头污泥减量工艺
CN112344350B (zh) 一种污泥减量化处理的系统和方法
CN105668780B (zh) 酸化快速恢复厌氧反应系统
CN103723889B (zh) 同步实现工业循环水软化和污水磷回收的系统与方法
CN206219401U (zh) 一种德士古炉煤制气废水高效资源化的生化处理系统
CN204958571U (zh) 焦化废水纳滤浓缩液处理装置
CN207012615U (zh) 高效沉淀池
CN206219346U (zh) 一种德士古气化炉灰水资源化利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12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120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