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65702U - 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65702U
CN203465702U CN201320445661.6U CN201320445661U CN203465702U CN 203465702 U CN203465702 U CN 203465702U CN 201320445661 U CN201320445661 U CN 201320445661U CN 203465702 U CN203465702 U CN 203465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screen
shell
press
touch k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4566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星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65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6570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基板破坏的产生的输入装置。静电键基板(402)具有触摸按键电极。静电键基板(402)的表面由屏幕外壳(20)覆盖。屏幕外壳(20)具有用于引导静电的静电引导孔(210)。静电引导孔(210)形成在触摸按键开口(202)的周围。静电键基板(402)具有被接地的第1接地线路(430)。第1接地线路(430)形成在静电键基板(402)的表面的和静电引导孔(210)相对的位置,或者形成在该和静电引导孔(210)相对的位置与触摸按键电极之间的位置。

Description

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容式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图像读取装置具有配设有电容式的触摸按键的操作屏幕。
操作屏幕具有屏幕基板、被层叠在屏幕基板上的屏幕外壳。触摸按键由形成在屏幕基板的触摸按键电极构成。触摸按键电极和被安装于屏幕基板的信号处理电路电连接。操作人员用指尖触按屏幕外壳的表面的和触摸按键电极相对的触摸位置时,其指尖和电极之间的电容发生变化。通过信号处理电路,该电容的变化被检测出,据此判断出触摸位置被操作人员的指尖触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7090号公报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良好地检验出电容的微小变化,屏幕基板尽可能靠近屏幕外壳地被配置。因此,屏幕基板和屏幕外壳之间流入静电或者液体时,该静电或者液体到达屏幕基板,存在被安装于屏幕基板的电子部件等由于静电或者液体被破坏的担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基板破坏的产生的输入装置。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所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输入装置是,具有:基板,在该基板的表面具有电容式的触摸按键;外壳,该外壳覆盖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在和所述触摸按键相对的相对部的周围形成有用于引导静电的引导孔。所述基板具有被接地的第1接地线路,该第1接地线路形成在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的和所述引导孔相对的位置,或者形成在该相对的位置与所述触摸按键之间的位置。
采用该结构,基板具有电容式的触摸按键。基板的表面由外壳覆盖。外壳具有用于引导静电的引导孔。引导孔形成在外壳的和触摸按键相对的部分即相对部的周围。
基板具有被接地的第1接地线路。第1接地线路形成在基板的表面的和引导孔相对的位置,或者形成在该和引导孔相对的位置与触摸按键之间的位置。
在使用输入装置时等,在外壳的表面产生静电或者向外壳的表面流入静电。由于在外壳上形成有引导孔,外壳的表面的静电通过引导孔被引导到外壳的背面侧。并且,静电从外壳的背面向基板的表面流动,在基板的表面向触摸按键侧流动。由于触摸按键的周围形成有第1接地线路,因此在基板的表面流动的静电到达第1接地线路时,通过第1接地线路流动到大地。
因此,可以抑制基板的静电破坏的产生。
外壳也可以具有相对于引导孔形成在相对部的相反侧的肋。
采用该结构,通过肋,能够补足由于引导孔的形成而引起的外壳的刚性的下降,能够提高外壳的刚性。
引导孔也可以彼此空出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采用该结构,由于多个引导孔互相分离地形成,和形成1个连续的引导孔的结构相比较,能够抑制外壳的刚性的下降。
第1接地线路优选形成为包围触摸按键的周围的环状。
采用该结构,能够抑制从基板的周缘部向触摸按键侧流动的静电到达触摸按键。其结果,可以良好地抑制基板的静电破坏的产生。
外壳也可以具有弹性地支撑被按压操作的按压式开关的支撑部。这种情况下,基板优选为具有被接地的第2接地线路,该第2接地线路形成为包围基板的表面的和按压式开关相对的部分的环状。
采用该结构,存在静电从外壳和按压式开关的缝隙向基板的表面流入的情况。在基板的表面流动的静电到达第2接地线路时,通过第2接地线路流动到大地。
因此,可以抑制基板的静电破坏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形态所涉及的输入装置是,具有:基板,在该基板的表面具有电容式的触摸按键;外壳,该外壳覆盖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在和所述触摸按键相对的相对部的周围形成有引导孔;堰部,该堰部被配置在所述外壳的所述相对部和所述引导孔之间,与所述基板和所述外壳抵接。
采用该结构,基板具有电容式的触摸按键。基板的表面由外壳覆盖。外壳具有引导孔。引导孔形成在外壳的和触摸按键相对的部分即相对部的周围。
输入装置具有堰部。堰部被配置在外壳的相对部和引导孔之间,与基板和外壳抵接。
由于使用者的不注意等,存在在外壳上沾上水等液体的情况。由于在外壳上形成有引导孔,沾在外壳上的液体通过引导孔被引导到外壳的背面侧。由于堰部介于基板和外壳之间,被引导至外壳的背面侧的液体即使流入到基板上,通过堰部,也能阻挡该液体的流动。
因此,可以抑制基板由于液体而产生短路。
也可以是,引导孔的一端部被配置在第1位置,另一端部被配置在相对于相对部比第1位置远的第2位置,外壳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被配置成另一端部位于一端部的下方。
采用该结构,进入引导孔的液体由于自重,经由引导孔从第1位置侧向第2位置侧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液体在基板上向触摸按键侧流动。其结果,可以更加抑制基板由于液体而产生短路。
引导孔的另一端部优选为在外壳和基板相对的方向上开放。
采用该结构,流入引导孔的液体能够从引导孔的另一端部向外部排除。
实用新型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从外壳的表面流入基板的静电能够流动到大地。因此,可以抑制基板的静电破坏的产生。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从外壳的表面流入基板的液体在基板上流向触摸按键侧。因此,可以抑制基板由于液体而产生短路。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屏幕10的多功能一体机1的立体图,表示ADF7被闭合的状态。
图2是所述多功能一体机1的立体图,其表示所述ADF7被打开的状态。
图3是所述操作屏幕10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所述操作屏幕10的触摸屏幕部30的从图3的CC侧看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所述触摸屏幕部30的从图3的DD侧看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所述操作屏幕10的触摸按键部40的从图3的CC侧看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所述操作屏幕10的NFC部50的从图3的CC侧看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所述操作屏幕10的俯视图,表示图3所示的屏幕板14被卸下的状态。
图9是屏幕外壳20的内表面的立体图。
图10是所述触摸屏幕部30的截面图。
图11是LCD302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12是施力部件303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所述施力部件303抵接在所述LCD302的背面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所述触摸屏幕部30的内侧的立体图。
图15是所述屏幕外壳20的FF侧端部的从CC侧看的视图。
图16是表示所述操作屏幕10的FF侧端部的从CC侧看的视图,表示屏幕板14被卸下的状态。
图17是表示所述触摸按键部40的截面图,表示图3所示的屏幕板14被卸下的状态。
图18是所述NFC部50的截面图。
图19是所述操作屏幕10的内侧的立体图,表示接地构造。
图20是表示将所述屏幕外壳20安装于装置主体6的过程的立体图。
附图说明
10 操作屏幕
13 电源开关
20 屏幕外壳
202 触摸按键开口
210 静电引导孔
215 加强肋
240 开关支撑台
401 第2双面胶带
402 静电键基板
430 第1接地线路
440 第2接地线路
450 触摸按键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多功能一体机>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多功能一体机1具有打印机功能以及扫描仪功能。打印功能是根据图像数据在用纸等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功能。扫描功能是读取原稿的图像的功能。另外,多功能一体机1也可以具有传真功能,该传真功能是通过公用电话线路收发图像数据的功能。
另外,将多功能一体机1载置在平面上的状态下,从正面侧看其图像扫描仪,规定多功能一体机1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以及下侧。多功能一体机1的设置有操作屏幕10的一侧以及其相反侧分别为多功能一体机1的前侧以及后侧。多功能一体机1的设置有ADF7的一侧以及其相反侧分别为多功能一体机1的上侧以及下侧。多功能一体机1的设置分隔部9的一侧以及其相反侧分别为多功能一体机1的左侧以及右侧。图1以后的各图中,为了有助附图的理解而用箭头表示该被规定的方向。
多功能一体机1具有实现打印机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2和实现扫描仪功能的图像读取装置3。
<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2被设置于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方。图像形成装置2具有供给盒4以及排出托盘5。供给盒4被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2的最下部。供给盒4以层叠状态收容多张片材。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2采用电子照相方式。在电子照相方式中,通过向从供给盒4输送的片材转印以及定影色粉图像,在片材上形成图像。排出托盘5形成在图像形成装置2的上表面。在图像形成装置2内形成有图像的片材从图像形成装置2内被排出到排出托盘5上。
<图像读取装置>
图像读取装置3具有装置主体6、ADF(自动文档输送器)7、接触玻璃8、分隔部9以及未图示的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单元。
ADF7的后端部通过铰链部件7A被连接在装置主体6的后端部。ADF以铰链部件7A作为支点,能够在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和图2所示的开放位置间进行移位。ADF7在关闭位置覆盖于装置主体6的上表面。ADF7在开放位置,相对于装置主体6前侧升起展开,使装置主体6的上表面开放。
如图2所示,接触玻璃8被配置在装置主体6的上表面。接触玻璃8由在左右方向较长的矩形状的透明的玻璃板构成。接触玻璃8以水平姿势被配置。
分隔部9被配置在接触玻璃8的左端部。分隔部9具有向左下方倾斜的倾斜面且截面呈大致三角形状。分隔部9在接触玻璃8的前后方向的整个宽度上延伸。接触玻璃8的上表面,在分隔部9的右侧,在接触玻璃8的右端缘和分隔部9之间具有原稿载置部8A。原稿载置部8A构成为支撑原稿。接触玻璃8的上表面,在分隔部9的左侧,在接触玻璃8的左端缘和分隔部9之间具有原稿接触部8B。分隔部9被设置为能够和通过原稿载置部8A支撑的原稿的左端部抵接。
CIS单元被设置在接触玻璃8的下方在左右方向并能够往复移动。在CIS单元的内部,配置有例如LED光源、透镜以及图像传感器等。CIS单元是为了读取通过原稿载置部8A支撑的原稿的图像而设置的。
图像读取装置3中,能够通过平板方式读取原稿的图像。
在通过平板方式读取图像时,ADF7移位到开放位置。由此,原稿载置部8A露出。在该露出的原稿载置部8A上,原稿的读取对象的面向原稿载置部8A侧地被放置。然后,ADF7移位到关闭位置。另外,CIS单元一边从待机位置向右方以一定速度移动,一边从CIS单元向原稿载置部8A上的原稿照射光。由原稿反射的反射光被CIS单元的图像传感器接收,从而完成形成在原稿上的图像的读取。
另外,图像读取装置3中,能够通过ADF方式读取片材状的原稿的图像。
在通过ADF方式进行图像的读取时,CIS单元移动到原稿接触部8B的下方,在该位置被固定配置。另外,在通过ADF方式进行图像的读取时,使用ADF7。采用ADF7的原稿在其输送的途中,一边接触原稿接触部8B一边移动。此时,从CIS单元向接触原稿接触部8B的原稿照射光。由原稿反射的反射光被CIS单元的图像传感器接收,由此完成形成在原稿上的图像的读取。
<操作屏幕>
多功能一体机1具有操作屏幕10。
作为输入装置的一例的操作屏幕10被配置在图像读取装置3的装置主体6的上表面的前端部。操作屏幕10是用于信息的显示以及输入的屏幕。操作屏幕10被安装于装置主体6。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操作屏幕10具有:触摸屏幕部30、触摸按键部40以及NFC(近距离无线通讯)部50。
触摸屏幕部30被配置在操作屏幕1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触摸屏幕部30由使用者操作进行以各种设定。另外,触摸屏幕部30显示其被设定的内容等信息。
触摸按键部40被配置在触摸屏幕部30的右侧。触摸按键部40由使用者操作以进行各种设定。
NFC部50被配置在操作屏幕10的左右方向的比中央偏向左侧的位置,即触摸屏幕部30的左侧。NFC部50能够和例如非接触IC卡片之间通过无线进行双向通信。
操作屏幕10如图4、图5、图6以及图7所示,作为触摸屏幕部30、触摸按键部40以及NFC部50共同使用的部件,具有屏幕外壳20、屏幕板14、屏幕前盖15以及第1双面胶带16。
<屏幕外壳>
作为外壳的一例的屏幕外壳20,如图8以及图9所示,俯视图中呈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矩形状。屏幕外壳20一体地具有上端部20T、主体部20S、前侧部20F、左侧部20L以及右侧部20R。上端部20T呈水平延伸的板状。主体部20S呈从上端部20T的前端缘向前下方倾斜地延伸的板状。前侧部20F呈从主体部20S的前端缘向下方延伸的板状。左侧部20L呈跨过上端部20T、主体部20S以及前侧部20F的各左端缘的板状。右侧部20R呈跨过上端部20T、主体部20S以及前侧部20F的各右端缘的板状。
下面,使用图3~图19,对操作屏幕10进行详述时,使用图3~图19所示的AA―BB方向、CC―DD方向以及EE―FF方向,对方向或者位置进行说明。操作屏幕10被安装于装置主体6的情况下,图3~图19所示的AA侧和图1以及图2的上后侧一致。操作屏幕10被安装于装置主体6的情况下,图3~图19所示的BB侧和图1以及图2的下前侧一致。操作屏幕10被安装于装置主体6的情况下,图3~图19所示的CC侧和图1以及图2的上前侧一致。操作屏幕10被安装于装置主体6的情况下,图3~图19所示的DD侧和图1以及图2的下后侧一致。操作屏幕10被安装于装置主体6的情况下,图3~图19所示的EE侧和图1以及图2的左侧一致。操作屏幕10被安装于装置主体6的情况下,图3~图19所示的FF侧和图1以及图2的右侧一致。
<上端部>
如图9所示,上端部20T具有4个卡止部219。4个卡止部219被设置于上端部20T的DD侧的面,即被设置于上端部20T的背面。4个卡止部219沿着上端部20T的AA侧的端缘,在EE-FF方向空出间隔地被配置。各卡止部219从上端部20T的背面向DD侧伸出。各卡止部219的顶端部呈向AA侧弯曲的钩状。
<主体部>
如图4所示,主体部20S具有框部200。框部200呈向EE-FF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状,向BB侧以及CC侧开放。框部200呈主体部20S的中央部分向BB侧凹陷的凹部形状。
框部200具有液晶开口201、触摸按键开口202、静电引导孔210、电源开关开口203以及NFC开口204。
液晶开口201形成于框部200的EE-FF方向的中央部。液晶开口201呈在EE-FF方向较长的大致矩形状。
如图8所示,作为相对部的一例的触摸按键开口202形成于框部200的液晶开口201的FF侧。触摸按键开口202包括第1触摸按键开口205、3个第2触摸按键开口206以及第3触摸按键开口207。
第1触摸按键开口205呈大致正方形状。
各第2触摸按键开口206呈比第1触摸按键开口205小的大致正方形状。3个第2触摸按键开口206在第1触摸按键开口205的EE侧,在AA-BB方向被并排配置。
第3触摸按键开口207呈比第2触摸按键开口206小的大致矩形状。第3触摸按键开口207在第1触摸按键开口205的FF侧被配置于偏向BB侧的位置。
如图15所示,第1触摸按键开口205和各第2触摸按键开口206通过第1连接开口208连通。另外,如图15所示,第1触摸按键开口205和第3触摸按键开口207通过第2连接开口209连通。
作为引导孔的一例的多个静电引导孔210形成在触摸按键开口202的AA侧以及BB侧。各静电引导孔210呈在EE-FF方向细长的矩形状。另外,静电引导孔210在触摸按键开口202的AA侧以及BB侧的各侧中,在EE-FF方向彼此空出间隔地被配置。静电引导孔210是用于静电引导而被设置的。
电源开关开口203形成于第3触摸按键开口207的AA侧。如图8以及图9所示,电源开关开口203包括圆形开口部203C、两个T型开口部203L,203R。一方的T型开口部203L从圆形开口部203C向EE侧延伸,向AA侧以及BB侧分支地延伸。另一方的T型开口部203R从圆形开口部203C向FF侧延伸,向AA侧以及BB侧分支地延伸。
FF侧的T型开口部203R的BB侧端部与作为引导孔的一例的通水口218连接。通水口218从作为第1位置的一例的T型开口部203R的BB侧端部向FF侧延伸,向BB侧弯曲,向BB侧延伸。
屏幕外壳20具有作为圆板状的支撑部的一例的开关支撑台240。开关支撑台240被配置在电源开关开口203的圆形开口部203C内。开关支撑台240通过第1支撑部242、第2支撑部243、第3支撑部244以及第4支撑部245,被弹性支撑。
第1支撑部242的一端部被连接于开关支撑台240。第1支撑部242在FF侧的T型开口部203R内向FF侧延伸,向BB侧弯曲,向BB侧延伸。第1支撑部242的另一端部被连接于T型开口部203R的向BB侧分支的部分的BB侧端面。
第2支撑部243的一端部被连接于开关支撑台240。第2支撑部243在FF侧的T型开口部203R内向FF侧延伸,向AA侧弯曲,向AA侧延伸。第2支撑部243的另一端部被连接于T型开口部203R的向AA侧分支的部分的AA侧端面。
第3支撑部244的一端部被连接于开关支撑台240。第3支撑部244在EE侧的T型开口部203L内向EE侧延伸,向BB侧弯曲,向BB侧延伸。第3支撑部244的另一端部被连接于T型开口部203L的向BB侧分支的部分的BB侧端面。
第4支撑部245的一端部被连接于开关支撑台240。第4支撑部245在EE侧的T型开口部203L内向EE侧方延伸,向AA侧弯曲,向AA侧延伸。第4支撑部245的另一端部被连接于T型开口部203L的向AA侧分支的部分的AA侧端面。
如图9所示,在开关支撑台240的中央,形成有大致正方形的支撑台开口246。
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开关支撑台240支撑作为大致圆板状的按压开关的一例的电源开关13。电源开关13例如由轻触开关构成。通过电源开关13的按压操作,切换多功能一体机1的电源的ON/OFF。电源开关13的DD侧的端部被插通于支撑台开口246,向开关支撑台240的DD侧突出。
NFC开口204形成在框部200的液晶开口201的EE侧。NFC开口204呈大致矩形状。
如图9所示,主体部20S具有6个卡止部222。6个卡止部222被设置于主体部20S的DD侧的面,即被设置于主体部20S的背面。6个卡止部222沿着主体部20S的BB侧的端缘,在EE-FF方向空出间隔地被配置。具体地说,中央的2个卡止部222在液晶开口201和主体部20S的BB侧的端缘之间,在EE-FF方向空出间隔地被配置。最靠EE侧的卡止部222被配置在NFC开口204的EE侧端部和主体部20S的BB侧的端缘之间。从EE侧开始的第2个卡止部222在最靠EE侧的卡止部222和从EE侧开始的第3个卡止部222之间空出大致等间隔地被配置。最靠FF侧的卡止部222被配置在第3触摸按键开口207和主体部20S的BB侧的端缘之间。从FF侧开始的第2个卡止部222被配置在第1触摸按键开口205的EE侧端部和主体部20S的BB侧的端缘之间。各卡止部222从主体部20S的背面向DD侧伸出。各卡止部222的顶端部呈向BB侧弯曲的钩状。
主体部20S具有4个第1定位部223。4个第1定位部223被设置于主体部20S的背面。4个第1定位部223在液晶开口201和主体部20S的BB侧的端缘之间,在EE-FF方向空出间隔地被配置。各第1定位部223一体地具有1对侧板部223L、223R、伸出部223A、223B以及连接部223C。1对侧板部223L、223R分别从主体部20S的背面向DD侧伸出,在EE-FF方向空出间隔地相对设置。EE-FF方向的中央的2个第1定位部223的侧板部223L、223R隔着卡止部222在EE-FF方向相对。伸出部223A、223B分别从侧板部223L、223R的上端部向AA侧伸出。连接部223C被架设在伸出部223A、223B的顶端部之间,在EE-FF方向延伸。
如图5所示,主体部20S在其背面具有平坦的定位面235、236、237。定位面235、236、237形成在4个第1定位部223的各个之间。在最靠EE侧的定位面235以及最靠FF侧的定位面237,分别突设有向DD侧延伸的凸台238、239。屏幕外壳20的定位面235、236、237如图5所示和显示部305相对。
如图5以及图9所示,主体部20S具有2个突出部221。2个突出部221被设置于主体部20S的背面。2个突出部221在液晶开口201的AA侧,分别被配置在和中央的2个第1定位部223在AA-BB方向相对的位置。各突出部221呈从主体部20S的背面向DD侧突出的大致圆柱状。
主体部20S具有8个螺纹孔台224。8个螺纹孔台224被设置于主体部20S的背面。6个螺纹孔台224在主体部20S的背面的AA侧的端缘,在EE-FF方向空出间隔地被配置。剩余的2螺纹孔台224在主体部20S的背面的BB侧并且EE侧的端部,在EE-FF方向空出间隔地被配置。各螺纹孔台224呈从主体部20S的背面向DD侧突出的圆柱状。在各螺纹孔台224,形成有向DD侧开放的螺纹孔220。
主体部20S具有2个突起部251、252。2个突起部251、252在BB侧的2个螺纹孔台224之间,在EE-FF方向空出间隔地被配置。具体地说,2个突起部251、252沿着NFC开口204的BB侧的端缘,在EE-FF方向空出间隔地被配置。各突起部251、252呈从主体部20S的背面向DD侧突出的大致圆柱状。
如图9所示,主体部20S具有作为肋的一例的加强肋215。加强肋215相对于形成在触摸按键开口202的BB侧的静电引导孔210位于触摸按键开口202的相反侧,即在形成在触摸按键开口202的BB侧的静电引导孔210的BB侧,从主体部20S的背面向DD方向伸出,在EE-FF方向延伸。
<前侧部>
前侧部20F具有凹部270。凹部270被配置在前侧部20F的EE-FF方向的中央部。在EE-FF方向上,凹部270在被配置在最靠EE侧的螺纹孔台224和被配置在最靠FF侧的螺纹孔台224之间延伸。另外,凹部270从前侧部20F的EE侧端部以及FF侧端部向AA侧凹陷,向CC侧以及DD侧开放。
<屏幕板>
屏幕板14由树脂构成。屏幕板14呈在EE-FF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状。具体地说,屏幕板14从CC-DD方向看时,和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S的框部200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在CC-DD方向,屏幕板14具有和框部200的深度相同尺寸的厚度。屏幕板14嵌入框部200而被保持。在屏幕板14被嵌入框部200的状态下,屏幕板14的CC侧的面被配置于和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S的CC侧的面相同的平面上。
屏幕板14具有矩形状开口141以及圆形开口142。
矩形状开口141形成于屏幕板14的EE-FF方向的中央部。矩形状开口141以比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S的液晶开口201小的尺寸呈在EE-FF方向延伸的矩形状。在屏幕板14被嵌入框部200的状态下,矩形状开口141和液晶开口201在CC-DD方向重合。
圆形开口142形成于屏幕板14的FF方向端部。圆形开口142具有比电源开关13稍许大的直径。在屏幕板14被嵌入框部200的状态下,电源开关13嵌入圆形开口142。
<屏幕前盖>
如图4所示,屏幕前盖15呈在EE-FF方向延伸的板状。具体地说,屏幕前盖15从AA-BB方向看时,和屏幕外壳20的前侧部20F的凹部270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在AA-BB方向上,屏幕前盖15具有和凹部270的深度相同尺寸的厚度。屏幕前盖15被嵌入于凹部270。在屏幕前盖15被嵌入凹部270的状态下,屏幕前盖15的BB侧的面被配置于和屏幕外壳20的前侧部20F的BB侧的面相同的平面上。另外,屏幕前盖15的CC侧的端面和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S的DD侧的面被配置在相同平面上。
<第1双面胶带>
第1双面胶带16介于屏幕板14和屏幕外壳20之间。第1双面胶带16由聚酯树脂的无纺布和被设置于无纺布的两面的粘合剂构成。第1双面胶带16呈向EE-FF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状。第1双面胶带16具有第1开口161、第2开口162、第3开口163、第4开口164以及第5开口165。
第1开口161形成于第1双面胶带16的EE-FF方向的中央部。第1开口161呈和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S的液晶开口201大致相同的形状。第1开口161和液晶开口201以及屏幕板14的矩形状开口141在CC-DD方向重合。
第2开口162在第1开口161的FF侧形成有多个。各第2开口162呈圆形。第2开口162和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S的第1触摸按键开口205以及第2触摸按键开口206在CC-DD方向相对。
第3开口163形成于第2开口162的EE侧。第3开口163呈在EE-FF方向比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S的NFC开口204长的大致矩形状。第3开口163和NFC开口204在CC-DD方向重合。
第4开口164在形成有第2开口162的部分的AA侧以及BB侧形成有多个。各第4开口164呈在EE-FF方向延伸的形状。另外,第4开口164在形成有第2开口162的部分的AA侧以及BB侧的各侧,在EE-FF方向空出间隔地被设置。第4开口164和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S的静电引导孔210在CC-DD方向重合。
第5开口165形成于形成有第2开口162的部分的FF侧。在第5开口165插通电源开关13。
<触摸屏幕部>
如图4以及图5所示,触摸屏幕部30具有:显示部305,该显示部305包含触摸屏幕300、保持框架301以及LCD(液晶显示器)302;施力部件303。
<触摸屏幕>
触摸屏幕300呈在EE-FF方向较长的矩形平板状。如图4所示,触摸屏幕300具有四边框状的触摸屏幕框部306、被配置于触摸屏幕框部306的内侧的操作部307。操作部307的和LCD302侧相反的一侧,即CC侧的操作面307C是通过使用者的指尖等进行触摸操作的操作面。触摸屏幕300是,通过使用者的指尖等按压操作面307C而输出与压力的变化对应的信号的阻力膜方式或者表面弹性波方式的触摸屏幕。触摸屏幕300的输出信号通过被连接于触摸屏幕框部306的触摸屏幕电缆304,输入未图示的触摸屏幕控制基板。如图4所示,触摸屏幕300相对于LCD302被设置于屏幕外壳20侧。触摸屏幕300使显示于LCD302的图像透过。
触摸屏幕300的操作面307C从液晶开口201露出。如图10所示,触摸屏幕300的操作面307C由保护薄膜308被覆盖。
<保持框架>
保持框架301保持触摸屏幕300。保持框架301由钣金形成。如图4以及图5所示,保持框架301呈四边框状。具体地说,保持框架301一体地具有第1缘部301A、第2缘部301B、第3缘部301L以及第4缘部301R。第1缘部301A以及第2缘部301B分别向EE-FF方向细长地延伸,在AA-BB方向空出间隔地相对。第1缘部301A相对于第2缘部301B被设置于AA侧。第3缘部301L向AA-BB方向细长地延伸,被设置成横跨在第1缘部301A的EE侧端部和第2缘部301B的EE侧端部之间。第4缘部301R向AA-BB方向细长地延伸,被设置成横跨在第1缘部301A的FF侧端部和第2缘部301B的FF侧端部之间。
另外,保持框架301具有L字状部312。如图4以及图5所示,L字状部312位于比第1缘部301A的EE-FF方向的中央部稍许靠FF侧的位置。如图10所示,L字状部312从靠近该FF侧的位置向DD侧延伸,向AA侧弯曲,向AA侧延伸。在L字状部312的顶端部,如图5所示,形成有螺纹插通孔313。
保持框架301具有3个定位部314、315、316。定位部314从第2缘部301B的EE侧端部向BB侧伸出,呈向EE-FF方向细长地延伸的矩形状。定位部315从第2缘部301B的EE―FF方向中央部向BB侧伸出,呈向EE-FF方向细长地延伸的矩形状。定位部316从第2缘部301B的FF侧端部向BB侧伸出,呈向EE-FF方向细长地延伸的矩形状。在定位部314以及定位部316,分别形成有凸台插通孔317、318。凸台插通孔317形成为在EE-FF方向较长的长孔。凸台插通孔317具有和如图5所示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B的凸台238的外径大致相同的短径。凸台插通孔318形成为圆孔。凸台插通孔318具有和如图5所示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B的凸台239的外径大致相同的直径。
<LCD>
LCD302从CC-DD方向看时,呈和触摸屏幕300大致相同大小的矩形状。LCD302具有四角框状的LCD框部321、被配置在LCD框部321内侧的图像显示部322。图像显示部322的CC侧的显示面322C是显示键等图像的显示面。LCD302构成为显示图像。
LCD302具有LCD电缆325。LCD电缆325的一端部连接于LCD框部321。LCD电缆325的另一端部连接于未图示的触摸屏幕控制基板。被显示于LCD302的显示面322C的图像数据从未图示的触摸屏幕控制基板通过LCD电缆325向LCD302输入。
如图5以及图11所示,显示部305的LCD302在其DD侧的面、即背面的周缘部,具有多个矩形状的凹部326。凹部326在LCD302的背面的AA侧、BB侧以及FF侧的缘部彼此空出间隔地形成。
<施力部件>
施力部件303由钣金形成。如图12所示,施力部件303一体地具有板部330以及6个伸出部360。
板部330的平面视图呈大致矩形状。如图4所示,板部330相对于显示部305的与操作面307C相反的一侧的背面空出间隔地被配置。
6个伸出部360从板部330的在EE-FF方向空出间隔的3个位置向AA侧以及BB侧这两侧伸出。各伸出部360的基端部360T从CC-DD方向看时,呈越靠近板部330侧宽度越宽的梯形状。伸出部360的基端部360T形成为在和AA-BB方向正交的EE-FF方向宽度比伸出部360的顶端部360E宽。各伸出部360的顶端部360E向CC侧弯曲。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分别地特定各伸出部360时,板部330的BB侧且FF侧的伸出部360被称为“第1伸出部361”。板部330的AA侧且FF侧的伸出部360被称为“第2伸出部362”。板部330的BB侧且中央的伸出部360被称为“第3伸出部363”。板部330的AA侧且中央的伸出部360被称为“第4伸出部364”。板部330的BB侧且EE侧的伸出部360被称为“第5伸出部365”。板部330的AA侧且EE侧的伸出部360被称为“第6伸出部366”。
施力部件303在第1伸出部361的FF侧具有第1卡止板部391。第1卡止板部391和板部330一体地形成。第1卡止板部391从板部330向BB侧伸出。
施力部件303在第1伸出部361和第3伸出部363之间,具有第2卡止板部392。第2卡止板部392和板部330一体地形成。第2卡止板部392从板部330向BB侧伸出。横跨板部330和第2卡止板部392地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371H。
施力部件303在第3伸出部363和第5伸出部365之间,具有第3卡止板部393。第3卡止板部393和板部330一体地形成。第3卡止板部393从板部330向BB侧伸出。横跨板部330和第3卡止板部393地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373H。
施力部件303在第5伸出部365的EE侧具有第4卡止板部394。第4卡止板部394和板部330一体地形成。第4卡止板部394从板部330向BB侧伸出。
施力部件303在第2伸出部362的FF侧具有第1固定板部381。第1固定板部381和板部330一体地形成。第1固定板部381从板部330向AA侧伸出。第1固定板部381一体地具有基端部381B、延伸设置部381E。基端部381B呈大致矩形状。延伸设置部381E从基端部381B的FF侧端缘向AA侧延伸。延伸设置部381E的中途部向DD侧弯曲,进一步向AA侧弯曲,向AA侧延伸。在延伸设置部381E的顶端部,形成有螺纹插通孔341。
施力部件303在第2伸出部362和第4伸出部364之间,具有第1定位板部382。第1定位板部382和板部330一体地形成。第1定位板部382从板部330向BB侧伸出。第1定位板部382的顶端部分支为第1分支部382A以及第2分支部382B。在第1分支部382A的顶端部,形成有定位孔351。在第2分支部382B的顶端部,形成有螺纹插通孔342。矩形状的开口372H形成于第1定位板部382。如图14所示,第1定位板部382被卡止于屏幕外壳20。
施力部件303在第4伸出部364和第6伸出部366之间,具有第2定位板部383。第2定位板部383和板部330一体地形成。第2定位板部383从板部330向BB侧伸出。在第2定位板部383的顶端部,形成有定位孔352。矩形状的开口374H形成于第2定位板部383。如图14所示,第2定位板部383被卡止于屏幕外壳20。
施力部件303在第6伸出部366的EE侧具有第2固定板部384。第2固定板部384和板部330一体地形成。第2固定板部384从板部330向AA侧伸出。第2固定板部384一体地具有基端部384B、延伸设置部384E。基端部384B呈大致梯形状。延伸设置部384E从基端部384B的EE侧端缘向AA侧延伸。延伸设置部384E的中途部向DD侧弯曲,进一步向AA侧弯曲,向AA侧延伸。在延伸设置部384E的顶端部,形成有螺纹插通孔343。如图14所示,第1固定板部381以及第2固定板部384插通有旋入屏幕外壳20的螺钉380。
施力部件303具有4个中央抵接部371、372、373、374。中央抵接部371从开口371H的BB侧的端缘向CC侧伸出。中央抵接部372从开口372H的AA侧的端缘向CC侧伸出。中央抵接部373从开口373H的BB侧的端缘向CC侧伸出。中央抵接部374从开口374H的AA侧的端缘向CC侧伸出。4个中央抵接部371、372、373、374和板部330一体地形成。中央抵接部371、372、373、374和显示部305的背面的中央部相对地被配置。
另外,施力部件303具有4个周缘抵接部375、376、377、378。周缘抵接部375从第1卡止板部391的FF侧的端缘向CC侧伸出。周缘抵接部376从第4卡止板部394的EE侧端缘向CC侧伸出。周缘抵接部377从第1固定板部381的基端部381B的AA侧的端缘向CC侧伸出。周缘抵接部378从第2固定板部384的基端部384B的AA侧的端缘向CC侧伸出。4个周缘抵接部375、376、377、378和板部330一体地形成。周缘抵接部375、376、377、378和显示部305的背面的周围部相对地被配置。
<触摸屏幕部的组装>
如图10所示,触摸屏幕300介于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S和保持框架301之间。保持框架301的CC侧的面抵接于触摸屏幕300的触摸屏幕框部306的DD侧的面。此时,保持框架301的定位部314、315、316分别抵接于屏幕外壳20的定位面235、236、237。并且,EE侧的定位面235的凸台238以及FF侧的定位面237的凸台239分别被插通在EE侧的定位部314的凸台插通孔317以及FF侧的定位部316的凸台插通孔318中。
保持框架301的L字状部312的顶端部从DD侧与被设置在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S的2个突出部221之间的螺纹孔台224抵接。另外,L字状部312的螺纹插通孔313和该螺纹孔台224的螺纹孔220重合。
LCD302被配置在保持框架301的DD侧。LCD302的LCD框部321抵接于保持框架301的DD侧的面。
施力部件303被配置于LCD302的DD侧。如图14所示,施力部件303的第1卡止板部391、第2卡止板部392、第3卡止板部393以及第4卡止板部394分别从AA侧与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S的第1定位部223的侧板部223L、223R抵接。在该状态下,第1定位部223的伸出部223A、223B以及连接部223C从DD侧与第1卡止板部391、第2卡止板部392、第3卡止板部393以及第4卡止板部394相对。
另外,在施力部件303的第1定位板部382的定位孔351以及第2定位板部383的定位孔352,分别插通有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S的突出部221。由此,施力部件303相对于屏幕外壳20被定位。
在施力部件303相对于屏幕外壳20被定位的状态下,施力部件303的第1固定板部381的顶端部从DD侧和螺纹孔台224相对。第2固定板部384的顶端部从DD侧和螺纹孔台224相对。并且,第1固定板部381的螺纹插通孔341和螺纹孔台224的螺纹孔220重合。第2固定板部384的螺纹插通孔343和螺纹孔台224的螺纹孔220重合。另外,如图10所示,第1定位板部382的第2分支部382B的顶端部隔着保持框架301的L字状部312,从DD侧和被设置在2个突出部221之间的螺纹孔台224相对。另外,第2分支部382B的螺纹插通孔342和该螺纹孔台224的螺纹孔220以及L字状部312的螺纹插通孔313重合。在各螺纹插通孔341、342、343中插通螺钉380,通过将各螺钉380的顶端部旋入螺纹孔220,施力部件303相对于屏幕外壳20被固定。
该状态下,施力部件303的伸出部360的顶端部360E进入LCD302的背面的凹部326。另外,通过施力部件303的伸出部360的钣金所具有的弹性,伸出部360的顶端部360E对显示部305向屏幕外壳20施力。
另外,施力部件303的中央抵接部371、372、373、374以及周缘抵接部375、376、377、378在LCD302等不发生挠曲变形的通常状态下,和显示部305的LCD302的背面不接触。即,中央抵接部371、372、373、374以及周缘抵接部375、376、377、378的顶端和LCD302的背面之间空出有间隔。中央抵接部371、372、373、374以及周缘抵接部375、376、377、378在显示部305挠曲变形的状态下,和显示部305的LCD302的背面抵接。
<触摸按键部>
如图6所示,触摸按键部40具有LED导光透镜460、静电键基板402以及第2双面胶带401。
<LED导光透镜>
LED导光透镜460设置有16个。12个LED导光透镜460在屏幕外壳20的第1触摸按键开口205内配置为4×3的行列状。3个LED导光透镜460分别被配置于第2触摸按键开口206内。剩余1个LED导光透镜460被配置于第3触摸按键开口207内。
<静电键基板>
作为基板的一例的静电键基板402平面视图呈矩形状。静电键基板402被配置于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S的DD侧。静电键基板402的周缘部由屏幕外壳20覆盖。另外,静电键基板402的中央部由屏幕板14覆盖。静电键基板402具有16个触摸按键电极450以及电源开关电极451。触摸按键电极450以及电源开关电极451形成在静电键基板402的表面。构成电容式的触摸按键的一例的触摸按键电极450被配置在从DD侧与LED导光透镜460相对的位置。电源开关电极451被配置在从DD侧与屏幕外壳20的开关支撑台240相对的位置。
静电键基板402具有未图示的信号处理电路。触摸按键电极450以及电源开关电极451和信号处理电路电连接。使用者的指尖等触按屏幕板14上的和各触摸按键电极450在CC-DD方向相对的触摸位置时,该屏幕板14的被触按的部分和触摸按键电极450之间的电容发生变化。通过信号处理电路,该电容的变化被检测出,据此判断出触摸位置已被操作人员的指尖触按。
另外,如图15所示,静电键基板402具有第1接地线路430以及第2接地线路440。第1接地线路430在静电键基板402表面的和静电引导孔210相对的位置与触摸按键电极450之间的位置通过。第1接地线路430形成为包围触摸按键电极450以及电源开关电极451的大致四边环状。第2接地线路440形成为包围在CC-DD方向和电源开关13相对的部分、即电源开关电极451的圆环状。第1接地线路430以及第2接地线路440接地。
<第2双面胶带>
作为堰部的一例第2双面胶带401被配置在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S和静电键基板402之间。第2双面胶带401与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S和静电键基板402抵接。第2双面胶带401由聚酯树脂的无纺布和被设置于无纺布的两面的粘合剂构成。第2双面胶带401呈向EE-FF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状。
第2双面胶带401具有切口部420。切口部420呈在第2双面胶带401的FF侧端缘开放的大致矩形状。第2双面胶带401具有端缘421、端缘422、端缘423、端缘424以及端缘425。端缘421在切口部420的BB侧,向AA-BB方向延伸。端缘422从端缘421的AA侧的端部向EE侧延伸。端缘423从端缘422的EE侧端部向AA侧延伸。端缘424从端缘423的AA侧的端部向FF侧延伸。端缘425从端缘424的FF侧端部向AA侧延伸,和端缘421被设置于相同的直线上。
切口部420和形成在屏幕外壳20的电源开关开口203的圆形开口部203C以及静电键基板402的电源开关电极451重合。另外,如图16所示,端缘421被配置在屏幕外壳20的通水口218的EE侧端部218L的FF侧。端缘422被配置在屏幕外壳20的T型开口部203L、203R的BB侧端缘203LB、203RB的AA侧。端缘423被配置在EE侧的T型开口部203L的EE侧端缘的FF侧。端缘424被配置在T型开口部203L、203R的AA侧端缘203LA、203RA的BB侧。
通水口218的一端部被配置在T型开口部203R的BB侧的端部,另一端部被配置在静电键基板402的BB侧端缘的BB侧的位置,所述静电键基板402的BB侧端缘相对于触摸按键开口202比T型开口部203R的BB侧端部远,屏幕外壳20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被配置成另一端部位于一端部的下方。通水口218的另一端部在屏幕外壳20和静电键基板402相对的方向开放。
例如,使用者将水等液体洒到屏幕板14上时,假定液体进入电源开关13和屏幕板14的圆形开口142的缝隙,液体流入到静电键基板402上。液体即使流入到静电键基板402上,通过第2双面胶带401的端缘422、端缘423以及端缘424,能够抑制该液体在静电键基板402上流动到触摸按键电极450侧。另外,静电键基板402和屏幕外壳20的主体部20B平行且向前下方倾斜。因此,流入到静电键基板402上的液体,如图16中双点划线所示,在第2双面胶带401的端缘421的FF侧、即图1以及图2等中的FF侧沿着通水口218流动。另外,液体如图17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从静电键基板402和屏幕外壳20的加强肋215之间的间隙流动落下。
另外,第2双面胶带401具有多个光通过孔427以及光通过切口426。触摸按键部40具有多个未图示的LED。从各LED发出的光通过光通过孔427或者光通过切口426,入射到LED导光透镜460。另外,通过LED导光透镜460的光透过第1双面胶带16照射到屏幕板14。由此,屏幕板14的表面上显示有数字键等。
<NFC部>
如图7所示,NFC部50具有NFC基板500、屏蔽板502以及弹性部件501。
<NFC基板>
NFC基板500呈大致矩形板状。NFC基板500具有实现近距离无线通信的电路。
<屏蔽板>
屏蔽板502由钣金构成。屏蔽板502被配置在NFC基板500和屏幕单元控制基板503之间,被设置为用于阻止从外部向屏幕单元控制基板503的噪声的侵入。屏蔽板502具有板主体525、4个螺纹插通板526、527、528、529和连接板520。
板主体525呈向EE-FF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状。
螺纹插通板526从板主体525的AA侧端缘的EE侧端部向DD侧延伸,向AA侧弯曲,向AA侧延伸。在螺纹插通板526的顶端部形成有螺纹插通孔521。
螺纹插通板527从板主体525的BB侧端缘的EE侧端部向DD侧延伸,向BB侧弯曲,向BB侧延伸。在螺纹插通板526的顶端部形成有螺纹插通孔522。
螺纹插通板528从板主体525的AA侧端缘的FF侧端部向DD侧延伸,向AA侧弯曲,向AA侧延伸。在螺纹插通板528的顶端部形成有螺纹插通孔523。
螺纹插通板529从板主体525的BB侧端缘的FF侧端部向DD侧延伸,向BB侧弯曲,向BB侧延伸。在螺纹插通板529的顶端部形成有螺纹插通孔524。
连接板520从板主体525的FF侧端缘向DD侧延伸,向FF侧弯曲,向FF侧延伸。连接板520向FF侧延伸的部分从CC-DD方向看时,呈L字状。具体地说,构成该L字状的部分向AA侧延伸,向FF侧弯曲,向FF侧延伸。在连接板520的顶端部,形成有螺纹插通孔530。
另外,在板主体525的BB侧的端部,定位孔533、534在EE-FF方向空出间隔地形成。EE侧的定位孔533形成为EE-FF方向较长的长孔。FF侧的定位孔534形成为圆孔。
<弹性部件>
弹性部件501由海绵形成。弹性部件501呈长方体形状。弹性部件501是用于调整NFC基板500和屏蔽板502的间隔而设置的。
<屏幕单元控制基板>
如图7所示,操作屏幕10具有屏幕单元控制基板503。
屏幕单元控制基板503呈大致矩形板状。屏幕单元控制基板503被配置在屏蔽板502的DD侧。在屏幕单元控制基板503形成有螺纹插通孔552、553、554、555。屏幕单元控制基板503用于控制静电键基板402而设置。
另外,操作屏幕10具有FFC(柔性扁平电缆)561。FFC561的一端部连接于静电键基板402。FFC561的另一端部连接于屏幕单元控制基板503。
<NFC部的组装>
如图18所示,NFC基板500被嵌在屏幕外壳20的NFC开口204。NFC基板500的CC侧的面接触屏幕板14的DD侧的面。
屏蔽板502相对于NFC基板500在DD侧空出间隔地被相对配置。在屏蔽板502的定位孔533、534,分别插通有屏幕外壳20的突起部251、252。由此,屏蔽板502相对于屏幕外壳20被定位。
在屏蔽板502相对于屏幕外壳20被定位的状态下,屏蔽板502的螺纹插通板526、527、528、529的顶端部分别从DD侧与被设置在屏幕外壳20的NFC开口204的周围的螺纹孔台224抵接。并且,螺纹插通孔521、522、523、524分别和螺纹孔台224的螺纹孔重合。另外,屏蔽板502的连接板520的顶端部隔着施力部件303的第2固定板部284,从DD侧和屏幕外壳20的螺纹孔台224相对。并且,螺纹插通孔530和第2固定板部284的螺纹插通孔343以及螺纹孔台224的螺纹孔220重合。
弹性部件501介于NFC基板500和屏蔽板502之间。
屏幕单元控制基板503被配置在屏蔽板502的DD侧。屏幕单元控制基板503的螺纹插通孔552、553、554、555分别和屏蔽板502的螺纹插通孔521、522、523、524重合。
另外,如图20所示,操作屏幕10具有钣金罩504。钣金罩504被配置在屏幕单元控制基板503的DD侧。在钣金罩504,形成有4个未图示的螺纹插通孔。这些螺纹插通孔和屏幕单元控制基板503的螺纹插通孔552、553、554、555重合。并且,通过在钣金罩504的各螺纹插通孔中插通螺钉505,各螺钉505的顶端部被旋入螺纹孔220,在钣金罩504和屏幕外壳20之间,屏蔽板502以及屏幕单元控制基板503相对于屏幕外壳20被固定。
另外,在屏蔽板502的螺纹插通孔530中插通螺钉505,螺钉505的顶端部通过施力部件303的螺纹插通孔343而旋入螺纹孔220。由此,屏蔽板502的连接板520和施力部件303的第2固定板部284一起被固定于屏幕外壳20的螺纹孔台224。
<接地构造>
如图19所示,操作屏幕10具有接地板606以及接地板弹簧604、605。
接地板606由金属构成,呈向EE-FF方向细长地延伸的矩形板状。接地板606被架设在设置于主体部20S背面的AA侧端部的FF侧螺纹孔台224和从FF侧开始的第2个螺纹孔台224之间。接地板606的EE侧端部被施力部件303的第1固定板部381的顶端部和螺纹孔台224夹持,和第1固定板部381一起被固定于螺纹孔台224。
接地板弹簧604、605由板弹簧构成。静电键基板402在AA侧的端部具有2个接地孔601、602。接地板弹簧604、605分别被插通于接地孔601、602。接地板弹簧604、605的一端部分别和静电键基板402的第1接地线路430以及第2接地线路440电连接。另一方面,接地板弹簧604、605的另一端部从CC侧弹性抵接于接地板606。
通过使屏蔽板502和钣金罩504接触,屏蔽板502和钣金罩504电导通。另外,通过使施力部件303的第2固定板部284和屏蔽板502的连接板520连接,施力部件303和屏蔽板502电导通。通过使施力部件303的第1固定板部381和接地板606连接,施力部件303和接地板606电导通。进一步,静电键基板402的第1接地线路430以及第2接地线路440与接地板606分别通过接地板弹簧604、605电导通。因此,施力部件303、屏蔽板502、钣金罩504、接地板606、接地板弹簧604、605及静电键基板402的第1接地线路430以及第2接地线路440全部为等电位。
如图20所示,图像读取装置3的装置主体6对应于屏幕外壳20的4个卡止部219,具有4个被卡止部701。被卡止部701从装置主体6的上端部向前方伸出。
另外,装置主体6对应于屏幕外壳20的6个卡止部222,具有6个被卡止部702。被卡止部702从装置主体6的前端部向后方伸出。
操作屏幕10被安装于装置主体6时,屏幕外壳20的各卡止部222被卡止于装置主体6的被卡止部702。然后,操作屏幕10以被卡止部702为支点,屏幕外壳20的上端部20T向后方移动地进行转动。操作屏幕10的转动进行时,屏幕外壳20的各卡止部219从上方与装置主体6的被卡止部701抵接。操作屏幕10进一步转动时,各卡止部219弹性变形,各卡止部219的顶端部潜入被卡止部701的下方。由此,各卡止部219被卡止于被卡止部701,完成操作屏幕10向装置主体6的安装。
装置主体6具有由金属构成的主体侧接地板703。主体侧接地板703被配置在装置主体6的通过卸下操作屏幕10而露出的部分,向左右方向延伸。主体侧接地板703接地。
另外,装置主体6具有2个接地螺旋弹簧704。各接地螺旋弹簧704的一端部连接于主体侧接地板703。并且,在操作屏幕10被安装于装置主体6的状态下,2个接地螺旋弹簧704的另一端部分别连接于施力部件303以及钣金罩504。由此,施力部件303、屏蔽板502、钣金罩504、接地板606、接地板弹簧604、605及静电键基板402的第1接地线路430以及第2接地线路440通过接地螺旋弹簧704,和主体侧接地板703电导通。其结果,施力部件303、屏蔽板502、钣金罩504、接地板606、接地板弹簧604、605及静电键基板402的第1接地线路430以及第2接地线路440接地。
<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静电键基板402具有触摸按键电极450。静电键基板402的表面由屏幕外壳20覆盖。屏幕外壳20具有用于静电引导的静电引导孔210。静电引导孔210形成在屏幕外壳20的和触摸按键电极450相对的部分、即触摸按键开口202的周围。
静电键基板402具有被接地的第1接地线路430。第1接地线路430形成在静电键基板402表面的和静电引导孔210相对的位置,或者形成在该和静电引导孔210相对的位置与触摸按键电极450之间的位置。
在使用操作屏幕10时等,有时在屏幕外壳20的表面产生静电或者静电流入屏幕外壳20的表面。由于在屏幕外壳20上形成有静电引导孔210,屏幕外壳20的表面的静电通过静电引导孔210被引导到屏幕外壳20的背面侧。并且,静电从屏幕外壳20的背面向静电键基板402的表面流动,在静电键基板402的表面向触摸按键电极450侧流动。由于触摸按键电极450的周围形成有第1接地线路430,因此在静电键基板402的表面流动的静电到达第1接地线路430时,通过第1接地线路430流动到大地。
因此,可以抑制静电键基板402的静电破坏的产生。
屏幕外壳20具有相对于静电引导孔210形成在触摸按键开口202的相反侧的加强肋215。
采用该结构,通过加强肋215,能够补足由于静电引导孔210的形成而引起的屏幕外壳20的刚性的下降,能够提高屏幕外壳20的刚性。
静电引导孔210也可以相互空出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采用该结构,由于多个静电引导孔210互相分离地形成,和形成1个连续的静电引导孔210的结构相比较,能够抑制屏幕外壳20的刚性的下降。
第1接地线路430形成为包围触摸按键电极450的周围的环状。
采用该结构,能够抑制从静电键基板402的周缘部向触摸按键电极450侧流动的静电到达触摸按键电极450。其结果,可以良好地抑制静电键基板402的静电破坏的产生。
屏幕外壳20具有弹性地支撑被按压操作的电源开关13的开关支撑台240。静电键基板402具有被接地的第2接地线路440,该第2接地线路440形成为在静电键基板402的表面包围和电源开关13相对的部分的环状。
采用该结构,存在静电从屏幕外壳20和电源开关13的缝隙向静电键基板402的表面流入的情况。在静电键基板402的表面流动的静电到达第2接地线路440时,通过第2接地线路440流动到大地。
因此,可以抑制静电键基板402的静电破坏的产生。
另外,屏幕外壳20具有通水口218。通水口218形成在屏幕外壳20的和触摸按键电极450相对的部分、即触摸按键开口202的周围。
操作屏幕10具有第2双面胶带401。第2双面胶带401被配置在屏幕外壳20的触摸按键开口202和通水口218之间,与静电键基板402和屏幕外壳20抵接。具体地说,第2双面胶带401的第1左端缘421被配置在屏幕外壳20的通水口218的左端218L的右侧,且通水口218的右端的左侧。
由于使用者的不注意等,存在在屏幕外壳20上沾上水等液体的情况。由于在屏幕外壳20上形成有通水口218,沾在屏幕外壳20上的液体通过通水口218被引导到屏幕外壳20的背面侧。由于第2双面胶带401介于静电键基板402和屏幕外壳20之间,因此被引导至屏幕外壳20的背面侧的液体即使流入到静电键基板402上,通过第2双面胶带401,也能够阻拦该液体的流动。
因此,可以抑制静电键基板402由于液体而产生短路。
通水口218的一端部被配置在T型开口部203R的BB侧的端部,另一端部被配置在静电键基板402的BB侧端缘的BB侧的位置,所述静电键基板402的BB侧端缘相对于触摸按键开口202比T型开口部203R的BB侧端部远,屏幕外壳20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被配置成另一端部位于一端部的下方。
采用该结构,进入通水口218的液体由于自重,经由通水口218向静电键基板402的BB侧端缘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液体在静电键基板402上向触摸按键电极450侧流动。其结果,可以更加抑制静电键基板402由于液体而产生短路。
通水口218的另一端部在屏幕外壳20和静电键基板402相对的方向上开放。
采用这种结构,流入通水口218的液体能够从通水口218的另一端部向外部排除。
<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也能够以其它的方式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接地线路430在静电键基板402表面的和静电引导孔210相对的位置与触摸按键电极450之间的位置通过,但是也可以是在静电键基板402表面的和静电引导孔210相对的位置通过。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输入装置的一例的操作屏幕10列举了设置于多功能一体机1的结构。但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输入装置除了多功能一体机1以外,也可以广泛适用于打印机、扫描仪以及传真装置等图像处理装置。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输入装置也能够适用于处理图像的图像处理装置以外的电子设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电子照相方式,但是也可以采用油墨喷射方式以及电子照相方式中的一种。在油墨喷射方式中,通过向从供给盒4输送的片材直接喷射微滴化的油墨,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另外,可以在请求保护的范围内施行各种设计改变。

Claims (10)

1.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基板,在该基板的表面具有电容式的触摸按键;
外壳,该外壳覆盖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在和所述触摸按键相对的相对部的周围形成有用于引导静电的引导孔,
所述基板具有被接地的第1接地线路,该第1接地线路形成在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的和所述引导孔相对的位置,或者形成在该相对的位置与所述触摸按键之间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相对于所述引导孔形成在所述相对部的相反侧的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孔在所述外壳上彼此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接地线路形成为包围所述触摸按键的周围的环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具有弹性地支撑被按压操作的按压式开关的支撑部,
所述基板具有被接地的第2接地线路,该第2接地线路形成为包围所述基板的表面的和所述按压式开关相对的部分的环状。
6.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基板,在该基板的表面具有电容式的触摸按键;
外壳,该外壳覆盖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在和所述触摸按键相对的相对部的周围形成有引导孔;
堰部,该堰部被配置在所述外壳的所述相对部和所述引导孔之间,与所述基板和所述外壳抵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孔的一端部被配置在第1位置,另一端部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相对部比所述第1位置远的第2位置,
所述外壳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被配置成所述另一端部位于所述一端部的下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孔的所述另一端部在所述外壳和所述基板相对的方向上开放。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堰部由双面胶带构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胶带包括聚酯树脂的无纺布。
CN201320445661.6U 2012-07-24 2013-07-24 输入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6570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4036A JP5974706B2 (ja) 2012-07-24 2012-07-24 入力装置
JP2012-164036 2012-07-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65702U true CN203465702U (zh) 2014-03-05

Family

ID=50178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45661.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65702U (zh) 2012-07-24 2013-07-24 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74706B2 (zh)
CN (1) CN203465702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94876B2 (ja) * 2014-12-12 2017-09-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520315B2 (ja) * 2015-03-31 2019-05-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キー入力ユニット、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19079362A (ja) * 2017-10-26 2019-05-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情報読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04121B2 (ja) * 2007-09-05 2010-01-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9163881A (ja) * 2007-12-27 2009-07-23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26335A (ja) 2014-02-06
JP5974706B2 (ja) 2016-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98704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KR101924131B1 (ko) 복합 휴먼 인터페이스가 구비된 전자기기
EP1973028B1 (en) Touch pad
US9916007B2 (e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haptic feedback
EP3373119B1 (en) Display screen,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and terminal
CN203465702U (zh) 输入装置
KR20170079884A (ko) 표시 장치
CN103765358A (zh) 用于辅助键盘上的活动按钮的光致动器
US9513725B2 (en) Pointer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pointer detection method
KR20180076443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JP2014095992A (ja) 電子機器
JP2018019423A (ja) 操作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5094234A (zh) 一种终端
US20050264539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03070234U (zh) 鼠标装置
CN101896881A (zh) 多功能显示装置
JP2015162152A (ja)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62153A (ja)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50280634A1 (en) Input panel and input device using the panel
CN101661691B (zh) 低电磁式触控感应干扰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JP2013167949A (ja) 端末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タイピング支援ボード
CN107831954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JP5942667B2 (ja) 入力表示装置
KR101391740B1 (ko) 모바일 장치의 스크롤 기능을 갖는 지문인식모듈
CN208820865U (zh) 操作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05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