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53291U - 微型直线运动模组 - Google Patents

微型直线运动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53291U
CN203453291U CN201320515803.1U CN201320515803U CN203453291U CN 203453291 U CN203453291 U CN 203453291U CN 201320515803 U CN201320515803 U CN 201320515803U CN 203453291 U CN203453291 U CN 2034532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ight line
motion module
line motion
miniature straight
sl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1580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进胜
杨进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BI MO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BI MO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BI MO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BI MO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51580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532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532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5329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Linear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包括线性轨道、滑座、防尘组件、金属强化件以及多个滚珠。线性轨道具有多个轨道槽。滑座滑设于线性轨道。防尘组件套设滑座。金属强化件套设防尘组件及滑座。本实用新型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具有节省组装工时,且具有减少各元件损害机率的优势。

Description

微型直线运动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微型直线运动模组。
背景技术
为能于滚珠数目有限的情况下,保持直线运动模组持续运作,一般是通过设置滚珠回流通道的方式来达成。利用滚珠回流通道,滚珠可在每次完成与滑座的相对运动后,再重新返回线性轨道及滑座之间,续行其功能。
在已知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中,主要包括线性轨道、滑座及多个滚珠。线性轨道上设置有轨道槽,而滑座内侧则设置有内回流槽,两者共同组成滚珠运行的内回流通道。滑座包括滑座本体及多个回流元件。回流元件与滑座本体相接的一侧具有回流槽,回流槽可与滑座本体外侧的外回流槽共同组成外回流通道,亦即,滚珠能够在内回流通道、通过端盖上的回流导引弯道及外回流通道间循环的运动。此外,于实际应用时,为了提升微型直线运动模组的组装精度,并提升运作时的防尘效果,则将额外的固定件及防尘件透过套设于滑座本体以提供上述的功效。
因此,在上述的结构中,为使运动顺畅,回流端盖、循环件、回流元件及固定件等部件透过塑料射出成型而制成的元件,辅以适当的制程条件,即可轻易使各元件间的接合达到实质无断差,有助于滚珠循环路径的管壁的连续性与平整性。然而,在滚珠的循环运动过程中,以金属制成的直线滑轨及滑座本体具有足以对抗滚珠冲击与承载物体重量的刚性及强度,但塑料成型的多数元件就常常发生磨损或破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热处理后,塑料成型的部件极可能产生熔化的问题,进而产生较大的变形量,造成运作中噪音过大,严重甚至产生停顿或失去稳定性。
虽然,已有业者尝试改良微型直线运动模组,以期能解决上述问题,但却依旧未能提供一种较佳的设计,尤其是在稳定性方面,往往在元件与元件问会有脱离或晃动的情况发生,使运作效能无法有效增加。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其具有较佳的结构设计,以一方面提供刚性较佳的滑座,增加承载能力及运作安定性,另一方面加强其他以塑料成型元件的固定能力,避免因撞击或晃动造成妥善率降低,甚至损坏或使用危险,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其具有较佳的结构设计,以一方面提供刚性较佳的滑座,增加承载能力及运作安定性,另一方面加强其他以塑料成型元件的固定能力,避免因撞击或晃动造成妥善率降低,甚至损坏或使用危险。
为达上述目的,依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包括线性轨道、滑座、防尘组件、金属强化件以及多个滚珠。线性轨道具有多个轨道槽。滑座滑设于线性轨道。滑座包括滑座本体、多个回流元件及两个端盖。滑座本体,其内侧具有对应轨道槽的多个内回流槽。内回流槽与轨道槽共同构成多个内回流通道,且滑座本体外侧对应内回流槽具有多个外回流槽。回流元件分别连结于滑座本体外侧。各回流元件具有回流槽,且回流槽与对应的外回流槽共同构成外回流通道。端盖分别设置于滑座本体的两个端面,且各端盖分别具有多个与内回流通道及外回流通道对应接合的回流导引槽。防尘组件套设滑座。金属强化件套设防尘组件及滑座。多个滚珠循环运动于内回流通道、其中之一回流导引槽、外回流通道及另一回流导引槽。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防尘组件包括固定件及防尘件,且固定件套设防尘件。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各端盖具有凹槽,且固定件及防尘件装设于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固定件具有对应回流元件的多个定位部,且定位部分别连结回流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固定件具有多个第一卡合部,防尘件对应第一卡合部而具有多个第二卡合部,且第二卡合部卡合于第一卡合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防尘件具有多个突出件,且突出件滑设于轨道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金属强化件对应突出件形成有多个突出部,且突出部滑设于轨道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金属强化件具有多个卡固件。而各端盖具有多个卡固部,且各卡固件分别卡合于卡固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在各外回流通道中,各回流元件具有凸出部且外回流槽具有凹陷部。凸出部装设于凹陷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各回流元件具有多个定位凸部,且各端盖对应定位凸部具有多个定位凹部。定位凸部分别装设于定位凹部。
承上所述,因依本实用新型透过套设金属强化件于滑座、固定件以及防尘件的外侧,从而以直接卡合的方式将各元件之间定位并卡固,取代己知须以螺丝进行组合的方式,从而具有可透过单一规格的材料而进行组装的优势。除此之外,基于上述的组合方式,金属强化件的设置可节省组装工时,免除额外的固定元件地使用;进一步可有效避免在微型直线运动模组运作时发生以塑料成型的元件因碰撞所产生的损害,进而减少元件间脱离或晃动的问题,提升设备妥善率。更重要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塑料成型的元件受到金属强化件的固定与限制,其因高温作动环境所带来热变形量亦显着降低,使得过去噪音或运作不顺畅的问题均得以改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更能提供更佳的滚珠作动环境,让精密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及应用其的设备或装置都具有更高的可靠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的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于剖面线A-A处的前视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滑座本体与回流元件结合后且待接合端盖前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滑座待结合固定件与防尘件前的示意图。
图6A为图2所示的防尘件待接合金属强化件前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图6B为图1所示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的侧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二
l:线性轨道
11-轨道槽
lla、llb:轨道槽的部分
2:滑座
2l:滑座本体
211:内回流槽
212:外回流槽
213:端面
214:凹陷部
22:回流元件
221:回流槽
222:回流弯槽
223:第一定位凸部
224:第二定位凸部
225:凸出部
23:端盖
231:回流导引槽
232:第一定位凹部
233:第二定位凹部
234:凹槽
235:注油孔
236:供油通道
237:卡固部
3:滚珠
4:固定件
41:固定件卡合部
42:挡止部
43:第一卡合部
5:防尘件
51:第二卡合部
52:端盖防尘部
521:突出件
6:金属强化件
61:卡固件
62-突出部
7:保持件
A-A:剖面线
H:螺孔
M:微型直线运动模组
P:开口
r:回转半径
R1-内回流通道
R2:外回流通道
S:防尘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元件符号加以说明。
图l为依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的分解图。以下先配合图1与图2概略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的结构与元件,再进一步利用具体实施例说明相关细节。
请同时参考图1及图2所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包括线性轨道1、滑座2以及多个滚珠3。线性轨道l具有多个轨道槽11。滑座2滑设于线性轨道1,且滑座2包括滑座本体21、多个回流元件22及两个端盖23。滑座本体21内侧具有对应轨道槽11的多个内回流槽211,内回流槽211与轨道槽11共同构成内回流通道。另外,滑座本体21外侧设置多个外回流槽212。回流元件22分别连结于滑座本体2l的外侧,且各回流元件22对应外回流槽212具有回流槽221,回流槽221与外回流槽212共同构成外回流通道。端盖23分别设置于滑座本体21的两个端面213,且各端盖23分别设置多个与内回流通道及外回流通道对应接合的回流导引槽231。滚珠3循环运动于内回流通道、其中之一回流导引槽231、外回流通道及另一回流导引槽231。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其线性轨道1两侧并不限制设置一条或一条以上的轨道槽11,但以分别设置一条者为较佳,以下本实施例将以此种一条的结构为例继续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惟要额外说明的是,为配合其他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的轨道槽11实际上非为完全连续,而可再细分两个部分11a与llb。其中,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轨道槽11a与11b两个部份可于同一工段中一并研磨加工形成,相较于已知技术,本实施例可提供更高的精度,避免在端盖防尘部(详细说明请参见后述)结合时残留间隙或干涉量过大的问题。
由于在以下的说明中,11a与11b两者的功能与接触的滚珠表面均相同,且未免混淆,以下仍将轨道槽的两个部分lla与llb总和以轨道槽11继续说明。
图3为图l所示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于剖面线A-A处的前视示意图,惟为使管道结构能够清楚显示,图中仅显示右侧的滚珠3,而将左侧滚珠3暂时移除。请同时参考图2与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滑座本体2l内侧具有对应两个轨道槽11的内回流槽211,且两个内回流槽211与两个轨道槽11共同构成两个内回流通道R1,另外,滑座本体21外侧则同样对应两个轨道槽11而设置两个外回流槽212。仍再次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轨道槽11、内回流槽211与外回流槽212的数目并无限制,仅需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即可,换言之,在彼此数目能对应的情况下,其他条数的设置亦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一般而言,滑座本体21为金属件,故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例如但不限于研磨加工法方式制作内回流槽211及/或外回流槽212。以制程流程而言,由于研磨加工步骤可于热处理步骤后进行,故可避免因热变形而影响内回流槽211及外回流槽212的精准度。又,相较于已知的钻孔加工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滑座本体21结构不仅能于一次工段中,一并对内回流槽211及外回流槽212进行研磨加工,且加工时是一次性对各回流槽的整个表面实施,故所形成的槽面是实质无断差且表面粗糙度更佳,有利于滚珠3于上滚动。然需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称实质无断差乃是涵盖因加工、组装精度或其他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些许误差。
请同时参考图2及图3所示,回流元件22分别连结于滑座本体21的左右两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各回流元件22与滑座本体21的连结可通过扣合、卡合、粘合、锁合、嵌合或其组合的方式达成,且是由滑座本体2l的左右两侧向中心的方向进行。
本实施例中的各回流元件22分别对应外回流槽212而具有回流槽221,且各回流槽221又分别与其对应的外回流槽212共同构成外回流通道R2,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共计有两个回流槽221与两个外回流槽212而共同形成两个外回流通道R2。然而,单一回流元件22上具有的回流槽221的数目非本实用新型所欲限制者,反而在符合对应关系的情况下,其他例如一个回流元件22上设置两个回流槽22l亦无不可。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回流元件22的材质可例如为塑胶,且是通过射出成型制作的一体成型元件,故回流槽221的表面同样可达无断差的程度。当然,回流元件22的材质及制成方式亦可为其他可达到相同功效者,应用上并无特别限制。
两个端盖23分别设置于滑座本体21的两个端面213,详言之,两个端盖23沿滑座本体21的长轴方向利用例如螺丝锁固的方式结合于两个端面213。各端盖23分别具有与内回流通道R1及外回流通道R2对应接合的回流导引槽231。在本实施例中,各端盖23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条与内回流通道R1及外回流通道R2对应接合的回流导引槽231。具体而言,回流导引槽231为实质呈U字型的弯槽,可与回流元件22上设置的回流弯槽222相配合,以导引滚珠3离开内回流通道R1并进入外回流通道R2,或导引滚珠3离开外回流通道R2并进入内回流通道R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为强化导引滚珠3的能力,回流导引槽231及/或回流弯槽222可更包括多个回流导引件(图中未示)。
由于内回流槽211及外回流槽212是通过研磨加工制作而成,没有已知钻孔定位失准的问题,且可有效减低热处理变形的影响,加上塑料制成的回流元件22容易以模具控制成型的效果,因此当滑座本体21、回流元件22与端盖23结合后,包括内回流通道R1、外回流通道R2与其他部分的循环路径的管壁均得以维持适当的平滑度,减少运作时发出噪音或产生停顿意外,提高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的稳定性。此外,同样由于内回流槽211是以研磨加工制作,故可节省钻孔加工所需的空间,加大滚珠3回转半径r,降低滚珠3与通道间的相互干涉,又为另一项可减少噪音及适于在高速下运作的优势。
除上述功效外,本实用新型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还可通过搭配额外的结构,而进一步提供多项优势,以下将基于图2中所示的各元件并配合其他图示分别说明。
图4为图2所示的滑座本体与回流元件结合后且待接合端盖前的示意图。请参考图4所示,在各外回流通道与回流导引槽23l接合处,各回流元件22具有多个定位凸部,且各端盖23对应定位凸部具有多个定位凹部,定位凸部分别装设于定位凹部,其中,本实施例以回流元件22具有两种形式的定位凸部,且端盖23具有对应的两种定位凹部为例说明。详细而言,回流元件22具有第一定位凸部223且端盖23具有第一定位凹部232。在本实施例中,回流元件22可于前后端分别具有第一定位凸部223,而端盖23则具有对应数目的第一定位凹部232。详就结构而言,第一定位凸部223与第一定位凹部232具有对应的构型,使得当端盖23连结于滑座本体21与回流元件22时,第一定位凸部223可装设并例如卡合于第一定位凹部232。利用第一定位凸部223与第一定位凹部232对应的形状与尺寸,从而能让端盖23易于定位,除加速组装流程外,更能提高精密度,利于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运作。当然,虽本实施例中所示的第一定位凸部223为半环状,但实际运用时不以此为限,其他适于使用的形状亦可替换。
进一步而言,由于回流元件22与端盖23均可为塑料射出成型的元件,故利用模具的设计,再辅以适当的制程条件,即可轻易使第一定位凸部223与第一定位凹部232的接合达到实质无断差,有助于滚珠循环路径的管壁的连续性与平整性,减少不利滚珠3运动的条件。
依据上述原理,同样地,在回流元件22与端盖23接合处,回流元件22还可具有第二定位凸部224,且各端盖23对应第二定位凸部224具有第二定位凹部233,当两者连结时,第二定位凸部224分别装设于第二定位凹部233。在本实施例中,各回流元件22在前端与后端分别具有两个第二定位凸部224,而端盖23则具有对应数目的第二定位凹部233。透过第二定位凸部224与第二定位凹部233的结合设计,能够更强化端盖23的定位。
另外,请参考图2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在各外回流通道中,各回流元件22具有多个凸出部(本实施例以两个凸出部225为例说明)且各外回流槽212具有对应数目的凹陷部214,凸出部225可分别装设于对应的凹陷部214以再更进一步强化回流元件22与滑座本体21的定位精准度及固定效果。
图5为图2所示的滑座待结合固定件与防尘件前的示意图。请参考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还包括防尘组件S,防尘组件S套设滑座2。详细而言,防尘组件S包括固定件4及防尘件5,其中,各端盖23在连结滑座本体21的相对侧具有凹槽234,通过将固定件4的部份装设于凹槽234的方式,使滑座2得以稳固地套设于固定件4,且较佳地,滑座2透过底部由上向下套设于固定件4中。在上述装设方法中,实质上由于固定件4两端具有能与端盖23的凹槽234配合的固定件卡合部41,且本身可为刚性强的金属件,故当固定件卡合部41卡合并定位于凹槽234中后,可以提供抗力,以对抗整体结构发生形变或各元件间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是以,原本沿滑座本体21的长轴方向依序结合的回流元件22与端盖23除透过本身的连结机构外,可更由固定件4强化固定关系,得以有效减少在该方向上发生位移、脱离或晃动的机会,进一步提升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的稳定性。
另外,固定件4还可具有对应回流元件22的多个挡止部42,以当固定件4与滑座2组合时,作为挡止两个回流元件22侧的缝隙使用,以提升滑座2两侧的防尘效果。实际应用时,挡止部42可例如但不限于与回流元件22的连接侧具有对应的结构,当两者例如相互卡合时,可以辅助定位固定件卡合部41,进一步限制回流元件22在上述长轴方向上发生位移或脱离的情况,增进回流元件22与滑座本体21的结合。
当然,上述固定件4及其各部结构的形状与尺寸均无特别限制,而以能与对应装设或接合的对象配合为原则,此外,各部件的接合处亦可以再透过例如螺锁、胶合或其他方式加强固定,举例而言,例如固定件4、端盖23与滑座本体21上均具有螺孔H以供螺丝固定。
请同样参考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还具有防尘件5,且防尘件5为固定件4所套设,较佳地,防尘件5透过连结机构的设计而与固定件4彼此卡合固定。详细而言,防尘件5与固定件4的连结方式并无限制,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固定件4的内侧具有四个第一卡合部43,而防尘件5则具有四个第二卡合部51,各第二卡合部51分别对应各第一卡合部43,当防尘件5设置于滑座本体21的同时,第二卡合部51可卡合于第一卡合部43,完成防尘件5与固定件4的连结。其中,上述的第一卡合部43与第二卡合部51可例如但不限于为一组卡榫结构。此外,防尘件5还具有两个端盖防尘部52,当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完整组装时,端盖防尘部52与固定件卡合部41共同装设于端盖23的凹槽234中,其不仅可供防尘使用,当配合设置螺孔H时,透过螺丝锁固,可更进一步加强长轴方向上稳固回流元件22的固定力量。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知,利用固定件4的挡止部42以及防尘件5内的端盖防尘件52的设置,可防止尘埃或异物由滑座2的各端或下方进入滑座2内部,影响滚珠3运行。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防尘组件S与滑座本体21的固定效果,防尘件5设置有多个突出件521,且突出件521滑设于轨道槽11内。详细而言,突出件52l位于两个端盖防尘部52上,当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完整组装时,突出件52l可实质上完全地滑设于轨道槽11中,当滑座2相对于滑轨11进行运动时,突出件521可防止来自长轴方向上而进入轨道槽11的灰尘或异物,以提供轨道槽11较佳的运行环境。
更进一步说明,当自滑座2上方视之时,突出件521相对于滑座本体21而突出于端盖防尘部52,透过上述的设计,突出件521将进一步的使内回流通道内的滚珠3与外界隔离,从而可更有效的排除来自长轴方向上而进入轨道槽11的灰尘或异物侵入至内回流通道。
请同时参考图2及图5所示,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又更具有多个滚珠保持件7,其数量与构型均可与内回流槽211对应,以与内回流槽2儿共同组成限制滚珠3的管道空间,避免当滑座2与线性轨道1脱离时,滚珠3会因无所凭借而掉落。
透过上述各结构之间的搭配,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可提供包括稳定运作及防尘的功效,然本实用新型为再进一步改善已知因选用塑料成形的元件进行组装时,因撞击或加热所带来的元件损坏或熔化的问题,故本实用新型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还包括金属强化件6,以下请同时参考图2、图6A及图6B所示,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强化件6的细节。
金属强化件6套设防尘组件S及滑座2,详细而言,当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完整组装时,金属强化件6实质上位于防尘组件S及滑座2的外侧,其中,金属强化件6与防尘组件S及滑座2的连结方式并无限制,在本实施例中,例如金属强化件6的内侧具有多个卡固件6l,本实施例以四个卡固件61分别位于金属强化件6的四个角落为例说明,而端盖23则对应四个卡固件61具有相同数目的卡固部237,当金属强化件6设置于滑座本体21的同时,各卡固件61可卡合于其对应的卡固部237,以完成滑座2、防尘组件S及金属强化件6的结合,其中,透过金属强化件6的设置,可使上述的各元件直接卡合,进而具有缩短组装时程的优势;更佳地,由于金属强化件6可透过其细部结构将各元件进行固定及卡合,实作上可以单一套材料进行组装,且可免除螺丝的使用,明显提升了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的组装便利性。
图6A为图2所示的防尘件待接合金属强化件前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图6B为图1所示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的侧视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5、图6A及图6B所示,金属强化件6配合防尘件5的突出件521而形成有多个突出部62,且突出部62同样滑设于轨道槽11内。于本实施例中,突出部62并无完全封闭轨道槽11,亦即,当突出部62设置于轨道槽11内时,轨道槽11与突出部62之间仍有缝隙存在,惟此非限制性者,实际应用时,为防止来自长轴方向上而进入轨道槽11的灰尘或异物,突出部62的结构亦可与突出件521实质上相同或相似,而可实质上无缝隙地设置于轨道槽内,以提供轨道槽11较佳的运行环境。
又,如图2及图4所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M,端盖23至少其中之一可具有注油孔235及供油通道236。在本实施例中,则是两个端盖23各设置有一个注油孔235与左右两个供油通道236。其中,注油孔235沿滑座本体21的长轴方向由端盖23的一侧贯穿至另一侧,以供使用者由外部例如但不限于以手动添加或以储油箱自动补充的方式向滑座2内部补充润滑油料。而供油通道236则设置于端盖23接合滑座本体2l的一侧,且分别连通注油孔235与两侧的回流导引槽231,以将润滑油料由注油孔235导入回流导引槽231,而确实与滚珠3接触,达到润滑的目的。当然,在设置有固定件4、防尘件5及金属强化件6的实施例中,三者上则另需设置开口P,以与注油孔235配合。
综上所述,因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其透过套设金属强化件于滑座、固定件以及防尘件的外侧,从而以直接卡合的方式将各元件之间定位并卡固,取代已知须以螺丝进行组合的方式,从而具有可透过单一规格的材料而进行组装的优势。除此之外,基于上述的组合方式,金属强化件的设置可节省组装工时,免除额外的固定元件地使用。
且更佳地,由于金属强化件选用金属的材料,本实用新型更适于设置以塑料成型的回流元件、端盖、固定件及防尘件,通过金属强化件较佳的强度,可有效避免在微型直线运动模组运作时发生以塑料成型的元件因碰撞所产生的损害,进而减少元件间脱离或晃动的问题,提升设备妥善率。
与已知技术相较,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颖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的设计,以多方面地改善已知结构所遇到的问题。详细而言,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因具有金属强化件地设置,故不只刚性与强度都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塑料成型的元件受到金属强化件的固定与限制,其因高温作动环境所带来热变形量亦显着降低,使得过去噪音或运作不顺畅的问题均得以改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更能提供更佳的滚珠作动环境,让精密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及应用其的设备或装置都具有更高的可靠度。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括于权利要求书中。

Claims (10)

1.一种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其特征在,包括:
线性轨道,具有多个轨道槽;
滑座,滑设于所述线性轨道,所述滑座包括:
滑座本体,其内侧具有对应所述轨道槽的多个内回流槽,所述内回流槽与所述轨道槽共同构成多个内回流通道,且所述滑座本体外侧对应所述内回流槽具有多个外回流槽;
多个回流元件,分别连结于所述滑座本体外侧,各所述回流元件具有回流槽,且所述回流槽与对应的所述外回流槽共同构成外回流通道;及
两个端盖,分别设置于所述滑座本体的两个端面,且各所述端盖分别具有多个与所述内回流通道及所述外回流通道对应接合的回流导引槽;
防尘组件,套设所述滑座;
金属强化件,套设所述防尘组件及所述滑座;以及
多个滚珠,循环运动于所述内回流通道、其中之一回流导引槽、所述外回流通道及另一回流导引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组件包括固定件及防尘件,且所述固定件套设所述防尘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端盖具有凹槽,且所述固定件及所述防尘件装设于所述凹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具有对应所述回流元件的多个定位部,且所述定位部分别连结所述回流元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具有多个第一卡合部,所述防尘件对应所述第一卡合部而具有多个第二卡合部,且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卡合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件具有多个突出件,且所述突出件滑设于所述轨道槽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强化件对应所述突出件形成有多个突出部,且所述突出部滑设于所述轨道槽内。
8.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强化件具有多个卡固件,而各所述端盖具有多个卡固部,且各所述卡固件分别卡合于所述卡固部。
9.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外回流通道中,各所述回流元件具有凸出部且所述外回流槽具有凹陷部,所述凸出部装设于所述凹陷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直线运动模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回流元件具有多个定位凸部,且各所述端盖对应所述定位凸部具有多个定位凹部,所述定位凸部分别装设于所述定位凹部。
CN201320515803.1U 2013-08-22 2013-08-22 微型直线运动模组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532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15803.1U CN203453291U (zh) 2013-08-22 2013-08-22 微型直线运动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15803.1U CN203453291U (zh) 2013-08-22 2013-08-22 微型直线运动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53291U true CN203453291U (zh) 2014-02-26

Family

ID=50133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15803.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53291U (zh) 2013-08-22 2013-08-22 微型直线运动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532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8688A (zh) * 2018-12-26 2019-03-19 浙江得利亚自动化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静音型高防尘滑块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8688A (zh) * 2018-12-26 2019-03-19 浙江得利亚自动化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静音型高防尘滑块
CN109488688B (zh) * 2018-12-26 2024-03-19 浙江得利亚自动化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静音型高防尘滑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42269A (en) Method of making a slider of a linear guide device
CN104081069A (zh) 直线引导装置
CN203453291U (zh) 微型直线运动模组
CN103097752A (zh) 直线运动装置
CN104350295A (zh) 引导体以及具备其的运动引导装置
CN103453014B (zh) 微型直线运动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203926406U (zh) 深沟球轴承用波浪形保持架单元及保持架
CN102748387B (zh) 一种直线导轨副
US7927016B2 (en) Slider for linear motion rolling guide unit
CN101084381A (zh) 滑动器及与滑动器一起使用的直线滑动滚珠轴承
CN101487526A (zh) 传动机构的齿隙消除结构
CN210850338U (zh) 一种桁架机器人的横梁润滑系统
JP4304087B2 (ja) リニアガイドウェイの潤滑システム
CN201916359U (zh) 直线运动模块
CN200989379Y (zh) 滚动直线导轨副的阻尼滑块
CN103256303A (zh) 具润滑油路的线性滑轨
CN205423594U (zh) 同步器滑块
JP5908250B2 (ja) 回転運行可能なローリング体保持チェーン及びそれが構成するリニア運動機構
CN203685856U (zh) 直线运动模块
CN205918757U (zh) 一种高精度自定位耐磨环
CN201696485U (zh) 微型直线运动模块
CN103851078A (zh) 滚珠运动模块的运动本体及其加工方法
CN203743205U (zh) 直动引导装置
CN206918075U (zh) 微型直线运动模块
TW200934963A (en) Retainer of linear guidew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26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