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51528U - 欠压脱扣器 - Google Patents

欠压脱扣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51528U
CN203351528U CN201320312030.7U CN201320312030U CN203351528U CN 203351528 U CN203351528 U CN 203351528U CN 201320312030 U CN201320312030 U CN 201320312030U CN 203351528 U CN203351528 U CN 2033515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der
coil
shell block
drive link
releasing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31203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胜国
胡建国
汪小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31203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3515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515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5152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欠压脱扣器,包括动、静铁芯和线圈,与相适配的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的一个外侧面紧贴安装在一起的壳座的大侧面上具有高度为B的通孔,还包括与动铁芯联动的杠杆配合工作并联动的传动杆,传动杆的杆体通过传动机构可直线移动地安装在壳座上,传动杆的形成在杆体上的触动臂包括一体成形的结合部和触动头,该触动头从通孔伸出壳座之外并带动相适配的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动作,在触动头与结合部结合的部位设有允许线圈的高度增加的缺口,且该缺口保持有一间距,该间距的设置使传动杆可实现不受线圈干涉的上下运动,使线圈高度增加的同时不增加欠压脱扣器的外形尺寸,有效改善了自身的散热性能和降低了来自断路器的传热影响。

Description

欠压脱扣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与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配合使用的欠压脱扣器。
背景技术
欠压脱扣器主要用作线路的欠压保护,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线圈电磁系统和反力弹簧的配合及比较来实现电动机线路的欠压保护,欠压脱扣器作为一种独立的产品,在与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配合使用时,它的一个外侧面需与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本体的一个外侧面实现面与面紧贴的并排安装,以使欠压脱扣器内推杆的触动头通过所述的两个外侧面上的预留孔伸入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的内部,实现与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内部的脱扣杆的配合工作。欠压脱扣器与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配合使用以达到以下控制目的:当电源电压下降到欠压脱扣器额定工作电压的70%至35%范围内,欠压脱扣器应动作;在电源低于欠压脱扣器额定工作电压的35%时,欠压脱扣器应能防止起动器闭合;在电源电压等于或大于欠电压脱扣器的额定工作电压的85%时,在热态条件下应能保证起动器或断路器可靠闭合。
目前市场上的欠压脱扣器与配合使用的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同时正常工作时,由于起动器或断路器本体和欠压脱扣器都通电发热,使紧贴安装在一起的欠压脱扣器的内部温升较高,长时间工作时会导致欠压脱扣器的使用寿命缩短甚至会导致内部线圈烧毁,然而至今对欠压脱扣器的由温升引起内部线圈易失效的安全隐患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现有欠压脱扣器自身的尺寸受小型化或模数化设计要求的限制,难以实现在有限的尺寸条件下将静铁心及线圈做得尽可能大,在此情况下,人们一般采取放大动、静铁心的截面积及线圈面积的办法,但由于随着动、静铁心及线圈面积的放大,原有的和起动器或断路器本体配合的推杆杆体的触动头的位置也会随着移动,使之不能和现有起动器或断路器的机构相配合,如果不改变上述相配合的位置,则必须压缩欠压脱扣器的电磁机构的静铁心及线圈的尺寸,过小的静铁心及线圈不仅无法缓解温升问题,而且更容易升温、还不耐温升。同时,由于欠压脱扣器与并排安装的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相比,其温升破坏和失效显得尤为敏感和突出,一是因为和欠压脱扣器同时正常工作的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本体发出的更高的热量不断通过紧贴的外侧面传到欠压脱扣器内部,长时间工作时必然会加速欠压脱扣器的温升,轻则会使欠压脱扣器的寿命缩短,重则会导致内部线圈烧毁。二是因为欠压脱扣器自身内部的热量无法从与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的安装面快速地向外有效排出。此外,为解决温升过高的问题,人们还尝试把铁心截面积特别是铁心总厚度增加的办法,但一般的欠压脱扣器的线圈是采用上下两端引出线的方式连接接线端子的,这种常规的上下两端引出线的方式受产品总宽度的限制而无法有效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克服了上述所有现有技术的缺陷的欠压脱扣器,它温升小、可靠性强、使用寿命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欠压脱扣器,包括与壳座1配对可安装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壳罩2、第一接线端子16a、第二接线端子16b、装在壳座1上的线圈骨架4、装在线圈骨架4上的静铁芯6和线圈5、通过转动副机构安装在线圈骨架4和/或静铁芯6上的动铁芯8以及安装在动铁芯8上并与之联动的杠杆7,所述的壳座1的大侧面11与相适配的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的一个外侧面紧贴安装在一起,该大侧面11上具有高度为B的通孔114。所述的欠压脱扣器还包括与所述的杠杆7配合工作并联动的传动杆3,传动杆3包括杆体33和形成在杆体33上的带有触动臂31的伸展部32,所述的杆体33通过传动机构可直线移动地安装在壳座1上,所述的触动臂31包括一体成形的结合部31a和触动头31b,该触动头31b从通孔114伸出壳座1之外并带动相适配的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本体的操作机构动作,在所述的触动头31b与结合部31a结合的部位317设有允许线圈5的高度增加的缺口,且该缺口保持有一间距,该间距的设置使所述的传动杆3的杆体33可实现不受线圈5干涉的上下运动,使线圈5高度增加的同时不增加欠压脱扣器的外形尺寸。
进一步的,所述的触动头31b具有外下面312,所述的结合部31a具有内下面313,所述的缺口形成在所述的触动头31b的外下面312与结合部31a的内下面313之间,该缺口为阶梯形,所述的间距的阶距为H,以使传动杆3的杆体33的向下移动不受触动头31b的外下面312与线圈5的高度上限51之间的制约。
进一步的,所述的传动杆3的触动臂31沿垂直于壳座1的大侧面11的方向并通过大侧面11上的通孔114向大侧面11外伸出,触动臂31的伸展部32沿平行于壳座1的大侧面11的方向并朝向线圈5伸展;所述的触动臂31的触动头31b通过结合部31a与伸展部32结合为一体,结合部31a与伸展部32相结合的部位315处于壳座1内,结合部31a的中间部位316处于壳座1的通孔114内,结合部31a与触动头31b相结合的部位317处于壳座1外。
优选的,所述的传动杆3的结合部31a与杆体33之间设有保持距离为L的间隔。
优选的,所述的壳座1的大侧面11的外表面上设有散热凹槽112,并且散热凹槽112与壳座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14相交贯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散热凹槽112的位置与大侧面11上的通孔114的位置重叠,或者,所述的散热凹槽112的位置与大侧面11上的预留孔13的位置重叠。
优选的,所述的壳罩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上小侧壁21和两个相对设置的下小侧壁20,其中一个上小侧壁21与一个下小侧壁20成阶梯形布局,另一个上小侧壁21与另一个下小侧壁20成阶梯形布局,每个上小侧壁21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通孔211;所述的第一接线端子16a的接线口设置在壳罩2的下小侧壁20上,第二接线端子16b的接线口设置在壳座1的侧壁14上,并且第一接线端子16a的接线口与第二接线端子16b的接线口成阶梯形布局。
优选的,所述的结合部31a的内上面311与内下面312之间的距离小于通孔114的高度B,内上面311与通孔114的上侧面114a配合工作,内下面312与通孔114的下侧面114b配合工作。
优选的,所述的线圈骨架4包括第一端部支架41、中心支架42和第二端部支架43,第一端部支架41配合安装杠杆7、动铁芯8,中心支架42配合安装线圈5,第二端部支架43靠近传动杆3的触动臂31、伸展部32;所述的第二端部支架43的外面设有左右对称的第一接线槽43a和第二接线槽43b,线圈5的各引线(5a、5b)均从第二端部支架43引出,并分别通过第一接线槽43a、第二接线槽43b后各自与欠压脱扣器的第一接线端子16a、第二接线端子16b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移动副和反力弹簧30,所述的移动副由固定在壳座1上的两个固定滑块15和形成在传动杆3上的直线滑槽35构成导轨副,反力弹簧30的一端与壳座1联接,反力弹簧30的另一端与传动杆3联接。
本实用新型的欠压脱扣器通过对传动杆、线圈骨架、接线端子分布的整体结构改进,在不增加其外形尺寸的前提下合理增大了电磁机构的尺寸,有效改善了电磁机构的发热、耐热性能,解决了现有的电磁机构的尺寸因欠压脱扣器的外形尺寸的限制而不能增大的矛盾。而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欠压脱扣器的壳罩的外形结构改进,实现了在壳罩上开设能对流空气的散热孔结构,有效改善了欠压脱扣器自身的散热性能。进而,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与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紧贴安装在一起的欠压脱扣器的壳座的外形结构改进,在壳座上开设能对流空气的散热槽结构,有效隔断了起动器或断路器传给欠压脱扣器的温升,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传入性温升严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欠压脱扣器实施例的外形立体示意图,图中示出了与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紧贴安装在一起的壳座1这一侧的外形结构。
图2是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欠压脱扣器的壳罩2这一侧结构的外形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欠压脱扣器的整体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欠压脱扣器的部分结构平面示意图,图中示出了传动杆3及其相关部件的结构。
图5是图4所示的传动杆3及壳座1上的通孔114的一个优选结构方案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复制图,用于展示传动杆3及壳座1的相关工作面及相关尺寸之间的配合关系。
图7和图8分别是图6的C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欠压脱扣器的线圈骨架4的一个优选方案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9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欠压脱扣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欠压脱扣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图1、2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欠压脱扣器的外形立体示意图,图1中示出了与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紧贴安装在一起的壳座1这一侧的外形结构,图2所示的是欠压脱扣器的壳罩2这一侧结构的外形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欠压脱扣器的整体结构平面示意图。图9是图3所示的欠压脱扣器的线圈骨架4的一个优选方案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中所示的欠压脱扣器的传动杆3及其相关部件的结构平面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传动杆3及壳座1上的通孔114的一个优选结构方案的立体示意图,图中示出了传动杆3及壳座1的形状结构。图6用于展示图5中所示的传动杆3及壳座1的相关工作面及相关尺寸之间的配合关系。图7和图8分别是图6的C局部放大图,其中图7中示出了传动杆3的由结合部31a和触动头31b结合为一体组成的触动臂31的形状结构,图中用两组虚线分别表示结合部31a与伸展部32相结合的部位315、结合部31a与触动头31b相结合的部位317。图8示出了传动杆3移动到最下位置时,触动头31b可低于通孔114一个阶距H。参见图1至9,本实用新型的欠压脱扣器包括与相适配的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的一个外侧面并排紧贴式安装在一起的壳座1、与壳座1配对可安装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壳罩2、传动杆3、第一接线端子16a、第二接线端子16b、固定安装在壳座1上的线圈骨架4、固定安装在线圈骨架4上的静铁芯6和线圈5、通过转动副机构安装在线圈骨架4和/或静铁芯6上的动铁芯8以及安装在动铁芯8上的杠杆7,动铁芯8与杠杆7联接并联动。动铁芯8通过转动副机构安装在线圈骨架4和/或静铁芯6上,该转动副机构包括一个能使动铁芯8或杠杆7绕支点71转动的转动副和一个能驱使动铁芯8与静铁芯6闭合接触的限位弹簧70,杠杆7与传动杆3配合工作并联动,传动杆3通过传动机构可直线移动地安装在壳座1上。本实用新型的欠压脱扣器还包括如图4中未示出的一般欠压脱扣器都具有的其他部件,对这些常规构件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作具体说明。为了在不增加欠压脱扣器的外形尺寸的前提下实现电磁机构的尺寸合理增大的效果,从而达到降低温升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欠压脱扣器首先从传动杆3的结构改进出发,形成了以下关于传动杆3的新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4-8,传动杆3包括杆体33、形成在杆体33上的伸展部32和形成在伸展部32上的触动臂31,所述的杆体33、伸展部32和其上的触动臂31一体成形,它们分别是传动杆3这同一个零件上的不同部位,其中伸展部32与杆体33结合,触动臂31形成在伸展部32上。传动杆3的杆体33通过传动机构可直线移动地安装在壳座1上,传动机构可有多种结构方案实现,其中优选的一种结构如附图5-7所示,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移动副和反力弹簧30,移动副采用由固定在壳座1上的两个固定滑块15和形成在传动杆3上的直线滑槽35所构成的导轨副,反力弹簧30的一端与壳座1联接,反力弹簧30的另一端与传动杆3联接。形成在传动杆3的杆体33上的伸展部32沿平行于壳座1的大侧面11的方向并朝向线圈5伸展,也就是说,伸展部32是传动杆3的从杆体33伸展出来的部位,其伸展的方向是沿平行于壳座1的大侧面11的方向并朝向线圈5,即沿图4所示的X方向。触动臂31沿垂直于壳座1的大侧面11的方向并通过大侧面11上的通孔114向侧面外伸出,也就是说,触动臂31是从传动杆3的伸展部32上伸出来的部位,其伸展的方向沿垂直于壳座1的大侧面11的方向,即垂直于图4所示的纸面并朝进入纸面的方向,也是图7所示的W方向。同时,如图5至图7所示,触动臂31通过大侧面11上的通孔114向大侧面11外伸出,即伸出到壳座1的外面,以能进入到与欠压脱扣器并排安装并相邻于大侧面11的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的本体内。触动臂31包括结合部31a和触动头31b,触动头31b通过结合部31a与伸展部32结合为一体,也就是说,触动头31b与结合部31a结合为一体,结合部31a与伸展部32结合为一体,并且结合部31a与伸展部32相结合的部位315(图7中虚线)处于壳座1内,结合部31a的中间部位316处于通孔114内,结合部31a与触动头31b相结合的部位317(图7中虚线)处于壳座1外。这里所述的“壳座1内”是指图7所示的从大侧面11朝N方向的壳座1的内部;所述的“壳座1外”是指图7所示的从大侧面11朝W方向的壳座1的外部。在此所述在图7中所示的部位315、部位317用虚线,仅表示位置,而不是由轮廓构成的表示形状的线条,或者说,这些虚线仅表示在图中的位置,不表示实际存在的轮廓。触动头31b具有完全处于壳座1之外的外下面312,结合部31a具有处于壳座1的大侧面11上的通孔114内的内下面313,在触动头31b的外下面312与结合部31a的内下面313之间设有阶梯形缺口,其阶距为H;或者说,在触动头31b的外下面312与结合部31a的内下面313之间设有距离(也称阶距)H,并且在阶距H的范围内的、并处在通孔114以内的部分是空的,该空的部分和所述的外下面312、内下面313共同构成阶距为H的阶梯形缺口,该阶梯形缺口的位置在通孔114及壳座1以内。
下面结合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控制原理。反力弹簧30的弹力驱动传动杆3向下直线移动,传动杆3的向下移动推动杠杆7绕支点71作顺时针转动,杠杆7的顺时针转动带动动铁芯8与静铁芯6分离;线圈5中的激励电流所产生的磁场驱动动铁芯8向静铁芯6闭合,动铁芯8的闭合动作带动杠杆7绕支点71作逆时针转动,杠杆7的逆时针转动克服反力弹簧30的弹力并推动传动杆3向上直线移动,传动杆3的向上移动带动触动头31b向上移动,触动头31b的向上移动触动与欠压脱扣器并排相邻安装的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图中未示出)实现脱扣跳闸。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控制原理可以是:当电源电压下降到欠压脱扣器额定工作电压的70%至35%范围内,动铁心8和静铁心6之间的吸力不足以克服反力弹簧30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使杆体33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运动,随之同时,杆体33的触动头31b会带动起动器或断路器本体操作机构而动作。当电源电压等于或大于85%欠电压脱扣器的额定工作电压时,线圈5产生足够的磁场使动铁心8和静铁心6之间的吸力大于反力弹簧11的反作用力,使杆体33能保持在能保证起动器或断路器闭合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传动杆3的杆体33的触动头31b采用下挂式结构,利用在触动头31b的外下面312与结合部31a的内下面313之间的阶梯形缺口及其阶距H,正是由于上述的阶梯形缺口,使得在不增加欠压脱扣器的外形尺寸的前提下增大电磁机构的高度尺寸(在图4所示的Y方向上的尺寸)成为可能,并可避开杆体33上下运动时与线圈5的干涉。此外,本实用新型利用触动头31b的上方的内上面311成型的一凸台,可加强传动杆3的强度,同时起到杆体33向上运动时和壳座1的侧壁的定位作用。这种结构解决了为了降低温升,设计放大动、静铁心及线圈面积而带来的原有的和起动器或断路器本体配合的杆体33的触动头31b的位置也会随着移动,使之不能和现有起动器的机构相配合的问题。从电磁学原理可知,增加线圈5的高度尺寸,对于改善电磁机构的发热、耐热性能,延长电磁机构的使用寿命最为敏感,因为增加线圈5的高度尺寸可增加导线的截面积,同时还能增加铁芯的截面积。本实用新型具体可选用以下两种增大电磁机构的高度尺寸的方案。一种方案是不改变通孔114的高度位置,即不改变通孔114的上侧面114a和下侧面114b的位置,触动头31b的外下面312和结合部31a的内上面311仍在通孔114的上侧面114a和下侧面114b对应的高度范围(即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要求的高度范围)内移动。但由于结合部31a的内下面313与触动头31b的外下面312之间设有阶距H,所以使得处在通孔114及壳座1以内的阶梯形缺口成为增加线圈5的高度的空间。另一种增大电磁机构的高度尺寸的方案是改变通孔114的高度位置,即通孔114的位置向上移动一个距离,具体地说,将通孔114的上侧面114a和下侧面114b均向图4所示的Y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一个最多一个阶距H的距离。由于结合部31a向下移动到最下位置时,即结合部31a的内下面313与通孔114的下侧面114b接触的位置(见图8所示),触动头31b的外下面312比通孔114的下侧面114b向下(图4所示的Y方向)移动了一个阶距H,所以,触动头31b的外下面312和结合部31a的内上面311仍在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要求的高度范围内移动,只是通孔114的上侧面114a和下侧面114b对应的高度范围与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要求的高度范围不一致。由此可见,通孔114的位置向上(与图4所示的Y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距离,是可用于增加线圈5的高度的空间,同时,处在通孔114及壳座1以内的阶梯形缺口还可成为增加线圈5的高度空间。将通孔114的位置向上移动可增加线圈5的高度的空间,因为限定线圈5的高度尺寸的关键因素是通孔114至壳座1的底部12之间的距离,而通孔114的位置向上移动,可直接增加通孔114至壳座1的底部12之间的距离。假如在没有阶梯形缺口的情况下增加线圈5的高度,会因触动头31b的外下面312受线圈5的高度上限51的接触阻挡而妨碍传动杆3的正常向下移动,因此,只要线圈5增加的高度不超过一个阶距H,则不管是结合部31a还是触动头31b,都不会妨碍传动杆3的正常向下移动,可见,阶梯形缺口可增加线圈5的高度空间。如图4所示,在传动杆3向下移动到位后,结合部31a的内下面313与线圈5的高度上限51之间仍留有微小的间隙d。为了保证触动头31b能够上下移动,并且能够由通孔114的上侧面114a和下侧面114b限定触动头31b上下移动的范围,在结合部31a的内上面311与内下面313之间的距离应小于通孔114的高度B,内上面311与通孔114的上侧面114a应配合工作,内下面313与通孔114的下侧面114b应配合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可选用的实施方式是:所述的传动杆3的结合部31a与杆体33之间设有距离保持为L的间隔。显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传动杆3由杆体33、形成在杆体33上的伸展部32和形成在伸展部32上的触动臂31组成,其中触动臂31包括结合部31a和触动头31b,所以使得在结合部31a与杆体33之间设有距离为L的间隔的方案才有可能实现。在结合部31a与杆体33之间增设间隔L的目的是为了在不增加欠压脱扣器的外形尺寸的前提下合理增加电磁机构的宽度尺寸,即图4所示的X方向上的尺寸。从电磁学原理可知,增加电磁机构的宽度尺寸,对于改善电磁机构的发热、耐热性能,延长电磁机构的使用寿命也是有效的,因为增加电磁机构的高度尺寸可增加铁芯的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种可选用的实施方式是:所述的线圈骨架4包括配合安装杠杆7、动铁芯8的第一端部支架41、配合安装线圈5的中心支架42和第二端部支架43,第二端部支架43配合安装传动杆3的触动臂31,它的外面左右对称设有第一接线槽43a和第二接线槽43b,线圈5的两条引线5a、5b均从第二端部支架43引出,并分别通过第一接线槽43a、第二接线槽43b后,各自与欠压脱扣器的第一接线端子16a、第二接线端子16b电连接。例如将两引出线采用两软导线焊接引出,两软导线的另一端焊接于两个接线端子上,使两接线端子分布在外壳的同一侧。线圈5的引线的数量由控制电路的结构决定,可以有多条,但至少如附图所示的2条引线5a、5b,且不管是多少,线圈5的引线都从线圈骨架4的同一侧引出,本实用新型优选从第二端部支架43的那一侧引出,因为这样的布局结构,可以实现引线5a、5b分别与传动杆3的伸展部32在N方向上的重叠设置,从而使引线5a、5b无需占用在线圈5的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有利于线圈5的高度尺寸的最大化。
为了有效隔断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向欠压脱扣器传热,从而达到降低温升、提升连续运行能、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可选用的实施方式是:在欠压脱扣器的壳座1的大侧面11的外表面上设有散热凹槽112,散热凹槽112的底面仍然是大侧面1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该散热凹槽112与壳座1的侧壁14贯通。所谓“散热凹槽112与壳座1的侧壁14相交贯通”是指散热凹槽112的侧面与侧壁14相交,并且在相交的位置形成侧面的间断,该间断的距离自然形成散热凹槽112与壳座1的侧壁14之间的贯通(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壳座1的大侧面11的外表面上设有散热凹槽112的方案,使得欠压脱扣器与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并排安装后,能在欠压脱扣器与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之间能有效形成隔热的空气间隙,而且由于散热凹槽112与壳座1的侧壁14相交贯通的结构,使得该空气间隙从壳座1的侧壁14贯通壳座1周围的空间,使所述空气间隙与外界的空气对流,降低欠压脱扣器与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之间的温度,可避免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向欠压脱扣器传热。另一种与之相关的可选用实施方式是,所述的散热凹槽112的位置与大侧面11上的通孔114的位置重叠。应当能理解到,由于散热凹槽112的底面是大侧面1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而通孔114也是位于大侧面11上,所以,通过设置散热凹槽112的大小和在大侧面11上的合适位置,必然能实现散热凹槽112与通孔114之间的位置重叠。该位置重叠的意义主要在于能利用散热凹槽112的深度,增加结合部31a与触动头31b之间的结合强度,或者说,增加结合部31a与触动头31b在散热凹槽112内的结合部位的尺寸。还有一种与之相关的可选用实施方式是,所述的散热凹槽112的位置与大侧面11上的预留孔13的位置重叠。同理,由于预留孔13也是位于大侧面11上,所以,通过设置散热凹槽112的大小和在大侧面11上的合适位置,必然能实现散热凹槽112与预留孔13之间的位置重叠。该位置重叠的意义主要在于通过预留孔13和散热凹槽112,使欠压脱扣器内部能够与外界形成空气对流,以将欠压脱扣器内部的热散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加强欠压脱扣器自身散热功能的可选用的实施方式是,在所述的壳罩2的上小侧壁21上设有散热通孔211。现有的欠压脱扣器由于受传动杆3、线圈骨架4、接线端子等内部结构的限制,其壳罩的小侧壁与壳座的小侧壁一样,需由接线端子和安装锁定装置占用,所以壳罩的小侧壁上不具有开设散热孔的空间,同时在欠压脱扣器内部也无法腾出与散热孔相匹配的散热通道空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内部结构的改进,特别是传动杆3、线圈骨架4的结构改进,大大优化了欠压脱扣器的整体布局,使得壳罩2的侧壁分为上小侧壁21和下小侧壁20,即所述的壳罩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上小侧壁21、两个相对设置的下小侧壁20,散热通孔211分别设置在每个上小侧壁21上,并且上小侧壁21与下小侧壁20成阶梯形布局,即其中一个上小侧壁21与一个下小侧壁20成阶梯形布局,另一个上小侧壁21与另一个下小侧壁20成阶梯形布局。欠压脱扣器的第一接线端子16a的接线口设置在壳罩2的下小侧壁20的下部,第二接线端子16b的接线口设置在壳座1侧壁14的上部,并且第一接线端子16a的接线口与第二接线端子16b的接线口成阶梯形布局。通常情况下,每个上小侧壁21上的散热通孔211的数量至少为一组,以提高散热的综合效果。这里所谓“接线口”是指供外接导线(图中未示出)插入接线端子的口,可采用公知的孔状结构。正是上述的布局结构,才能使壳罩2的上小侧壁21上具有开设散热通孔211的空间,散热通孔211两头(即壳罩2的上小侧壁21的内、外两边)具有空气对流的通道。由于壳罩2上的两个上小侧壁21相对设置,所以两个上小侧壁21上的散热通孔211之间能形成很好的空气对流效果,再加上预留孔13等其它孔的辅助,能使欠压脱扣器形成高效的散热系统。
上述的传动杆3的结构改进方案、线圈骨架4的结构改进方案、壳座1的大侧面11的散热凹槽112的结构改进方案、壳罩2的上小侧壁21的散热通孔211的结构改进方案,都具有降低温升、提升连续运行能、延长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其中每一个结构改进方案可单独实施,也可组合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可有以下三类形式。第一类形式是将上述四种结构改进方案组合在一起实施,其效果是最佳的。第二类形式是从上述四种结构改进方案中优选出部分方案实施,第三类形式是将上述四种结构改进方案分别单独实施。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推荐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做出的技术等效变化与修改,皆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欠压脱扣器,包括与壳座(1)配对可安装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壳罩(2)、第一接线端子(16a)、第二接线端子(16b)、装在壳座(1)上的线圈骨架(4)、装在线圈骨架(4)上的静铁芯(6)和线圈(5)、通过转动副机构安装在线圈骨架(4)和/或静铁芯(6)上的动铁芯(8)以及安装在动铁芯(8)上并与之联动的杠杆(7),所述的壳座(1)的大侧面(11)与相适配的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的一个外侧面紧贴安装在一起,该大侧面(11)上具有高度为B的通孔(114),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欠压脱扣器还包括与所述的杠杆(7)配合工作并联动的传动杆(3),传动杆(3)包括杆体(33)和形成在杆体(33)上的带有触动臂(31)的伸展部(32),所述的杆体(33)通过传动机构可直线移动地安装在壳座(1)上,所述的触动臂(31)包括一体成形的结合部(31a)和触动头(31b),该触动头(31b)从通孔(114)伸出壳座(1)之外并带动相适配的交流电动机起动器或断路器本体的操作机构动作,在所述的触动头(31b)与结合部(31a)结合的部位(317)设有允许线圈(5)的高度增加的缺口,且该缺口保持有一间距,该间距的设置使所述的传动杆(3)的杆体(33)可实现不受线圈(5)干涉的上下运动,使线圈(5)高度增加的同时不增加欠压脱扣器的外形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欠压脱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动头(31b)具有外下面(312),所述的结合部(31a)具有内下面(313),所述的缺口形成在所述的触动头(31b)的外下面(312)与结合部(31a)的内下面(313)之间,该缺口为阶梯形,所述的间距的阶距为H,以使传动杆(3)的杆体(33)的向下移动不受触动头(31b)的外下面(312)与线圈(5)的高度上限(51)之间的制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欠压脱扣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传动杆(3)的触动臂(31)沿垂直于壳座(1)的大侧面(11)的方向并通过大侧面(11)上的通孔(114)向大侧面(11)外伸出,触动臂(31)的伸展部(32)沿平行于壳座(1)的大侧面(11)的方向并朝向线圈(5)伸展;
所述的触动臂(31)的触动头(31b)通过结合部(31a)与伸展部(32)结合为一体,结合部(31a)与伸展部(32)相结合的部位(315)处于壳座(1)内,结合部(31a)的中间部位(316)处于壳座(1)的通孔(114)内,结合部(31a)与触动头(31b)相结合的部位(317)处于壳座(1)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欠压脱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杆(3)的结合部(31a)与杆体(33)之间设有保持距离为L的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欠压脱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座(1)的大侧面(11)的外表面上设有散热凹槽(112),并且散热凹槽(112)与壳座(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14)相交贯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欠压脱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凹槽(112)的位置与大侧面(11)上的通孔(114)的位置重叠,或者,所述的散热凹槽(112)的位置与大侧面(11)上的预留孔(13)的位置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欠压脱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罩(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上小侧壁(21)和两个相对设置的下小侧壁(20),其中一个上小侧壁(21)与一个下小侧壁(20)成阶梯形布局,另一个上小侧壁(21)与另一个下小侧壁(20)成阶梯形布局,每个上小侧壁(21)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通孔(211);所述的第一接线端子(16a)的接线口设置在壳罩(2)的下小侧壁(20)上,第二接线端子(16b)的接线口设置在壳座(1)的侧壁(14)上,并且第一接线端子(16a)的接线口与第二接线端子(16b)的接线口成阶梯形布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欠压脱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结合部(31a)的内上面(311)与内下面(312)之间的距离小于通孔(114)的高度B,内上面(311)与通孔(114)的上侧面(114a)配合工作,内下面(312)与通孔(114)的下侧面(114b)配合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欠压脱扣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线圈骨架(4)包括第一端部支架(41)、中心支架(42)和第二端部支架(43),第一端部支架(41)配合安装杠杆(7)、动铁芯(8),中心支架(42)配合安装线圈(5),第二端部支架(43)靠近传动杆(3)的触动臂(31)、伸展部(32);
所述的第二端部支架(43)的外面设有左右对称的第一接线槽(43a)和第二接线槽(43b),线圈(5)的各引线(5a、5b)均从第二端部支架(43)引出,并分别通过第一接线槽(43a)、第二接线槽(43b)后各自与欠压脱扣器的第一接线端子(16a)、第二接线端子(16b)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欠压脱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移动副和反力弹簧(30),所述的移动副由固定在壳座(1)上的两个固定滑块(15)和形成在传动杆(3)上的直线滑槽(35)构成导轨副,反力弹簧(30)的一端与壳座(1)联接,反力弹簧(30)的另一端与传动杆(3)联接。
CN201320312030.7U 2013-06-02 2013-06-02 欠压脱扣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3515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12030.7U CN203351528U (zh) 2013-06-02 2013-06-02 欠压脱扣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12030.7U CN203351528U (zh) 2013-06-02 2013-06-02 欠压脱扣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51528U true CN203351528U (zh) 2013-12-18

Family

ID=49751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312030.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351528U (zh) 2013-06-02 2013-06-02 欠压脱扣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3515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0384A (zh) * 2013-06-02 2013-09-04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欠压脱扣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0384A (zh) * 2013-06-02 2013-09-04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欠压脱扣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40044B (zh) 用于电子开关元件的装置、以及开关元件
CN204480932U (zh) 一种通用型微动开关
CN105810410B (zh) 一种大功率平面变压器
CN203351528U (zh) 欠压脱扣器
CN206806940U (zh) 一种高密封防水母线槽
CN203746628U (zh) 网络变压器
CN104335313A (zh) 开闭器单元或开关设备
CN203288549U (zh) 欠压脱扣器
CN103280941B (zh) 一种微型驱动电机
CN103280384B (zh) 欠压脱扣器
CN203882902U (zh) 一种常开式继电器
CN100580841C (zh) 断路器
CN206628399U (zh) 一种接触性能强的高压隔离开关动触头
CN204348629U (zh) 一种汽车继电器
CN202585038U (zh) 一种卧式变压器
CN100401446C (zh) 接触器触头及其交流接触器
CN206003729U (zh) 静触头、灭弧套件以及断路器
CN206685589U (zh) 电连接器
CN207052795U (zh) 用于焊接电容的复合母排结构
CN203659714U (zh) 滑动开关
CN205900838U (zh) 一种复合端子
CN205264643U (zh) 热继电器辅助触头结构
CN104576216A (zh) 一种汽车继电器
CN204537894U (zh) 隔离开关的灭弧结构
CN109300657A (zh) 一种大功率超薄变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80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805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