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85043U - 扣件 - Google Patents
扣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285043U CN203285043U CN2013200716898U CN201320071689U CN203285043U CN 203285043 U CN203285043 U CN 203285043U CN 2013200716898 U CN2013200716898 U CN 2013200716898U CN 201320071689 U CN201320071689 U CN 201320071689U CN 203285043 U CN203285043 U CN 2032850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stener
- cavity
- locking
- arm
- self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42 fo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137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96 Malleable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94 Reinforcing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316 preloa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18 Cast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CWYNVVGOOAEACU-UHFFFAOYSA-N Fe2+ Chemical compound [Fe+2] CWYNVVGOOAEAC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224 diss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扣件,具体为一种用于夹持物体的扣件,包括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第一夹臂的第一端和第二夹臂的第一端通过可旋转连接机构而彼此可旋转连接,在第一和第二夹臂之间形成用于在夹持物体时容纳该物体的空腔,其中,该可旋转连接机构包括销轴以及卷绕该销轴而绕该销轴可旋转的卷绕部,该卷绕部以其第一端与第一和第二夹臂之一连接或作为其一部分,该销轴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夹臂中的另一个连接或作为其一部分,并且该卷绕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空腔中且在该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紧固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夹持物体的扣件。该扣件例如为用于搭建脚手架的建筑用扣件。
背景技术
扣件作为一种紧固装置,被广泛用于各种领域进行紧固,例如用于建筑领域以搭建脚手架。在现有技术中,扣件一般包括盖板和基座(在下文中也统称为“夹臂”),在盖板与基座之间通过销轴形成可旋转连接。
现有的扣件一般包括铸造制成的扣件以及热锻成型的扣件。
在铸造制成的扣件中,盖板上供该销轴穿过的通孔和基座上供该销轴穿过的通孔均通过穿孔工艺形成。这种扣件一般采用玛钢铸造制成,通过模具逐个铸造盖板和基座,并在盖板和基座退火后进行穿孔,形成供销轴穿过的通孔,如中国专利申请CN1629420A中所示。但是,这种扣件由于采用铸造工艺,因此需要对原料进行加热、注塑成型、退火等多种工艺,因而能耗高,对加工设备要求高,加工周期长,导致总体生产成本高,且易引起环境污染。另外,由于这种扣件主要使用的材料为玛钢或铸铁,其含碳量高,因此韧性差,抗压强度不够高,易导致安全事故;而为了进一步增加其抗压强度,不得不增大其盖板、基座和通孔边沿的尺寸,导致扣件用料增加、重量大。
在热锻成型的钢制扣件中,一般采用钢板作为原料。而为了形成盖板与基座上供销轴穿过以形成可旋转连接的通孔,必须对盖板和基座在高温下进行热锻,以形成较大的扁平部位供穿孔,并使得穿孔后形成的通孔的边沿足够宽,以实现足够的连接强度。在这种扣件中,由于热锻工艺成本较高,对加工设备要求高(例如要求加工设备如模具具有耐高温性能),而且扣件的用料多,所以扣件成本相比铸造制成的扣件更高。
现有技术中也提出了钢板扣件,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2322464A中所示。但是现有的钢板扣件的加工繁琐,重量较大,生产环节多而导致生产速度慢,尤其是其强度不高。该扣件由于使用三角平板状的中心板,与被夹持物体的贴合面不够大,导致与被夹持物体的摩擦力有限,防滑效果一般;而且其盖板与 基座之间的旋转连接部位在使用中易松脱。
包括以上扣件在内的现有技术扣件的共同缺点在于其扣合强度不高,这主要是由于盖板和基座之间的销轴连接强度不够高导致的,该销轴连接仅仅依靠自身的结构强度和作用力来提供所需扣合强度。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扣件的强度,需要增加盖板、基座和销轴连接部的厚度,从而增加扣件的材料使用量,导致成本和扣件自身重量增加。
传统钢制扣件的安全性能稍好,但是由于采取热锻、打空、组装等工艺,生产成本过高,造价比传统铸造扣件(例如玛钢扣件)高出1-2倍,在中国市场几乎没有使用。
此外,在传统扣件中,扣件夹臂之间的活动链接(或旋转连接)是薄弱环节,一旦出现变形或损坏,往往是不可恢复的,而且扣件立即损坏,导致扣件安全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夹持物体的扣件,该扣件包括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第一夹臂的第一端和第二夹臂的第一端通过可旋转连接机构而彼此可旋转连接,在第一和第二夹臂之间形成用于在夹持物体时容纳该物体的空腔,其中,该可旋转连接机构包括销轴以及卷绕该销轴而绕该销轴可旋转的卷绕部,该卷绕部以其第一端与第一和第二夹臂之一连接或作为其一部分,该销轴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夹臂中的另一个连接或作为其一部分,并且该卷绕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空腔中且在该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优选地,为了增加所述可旋转连接的旋转灵活性以及增强其牢固性,在该销轴与卷绕部之间设有圆筒形衬套,即在销轴外套设有圆筒形衬套,而卷绕部卷绕在该衬套上。更优选地,该衬套具有纵向缝隙,使得该衬套在受到挤压时能够收缩而夹紧位于其内部的物体。
其中,所述卷绕部的第二端在卷绕销轴后可以与自身焊接在一起以增加牢固度;但是也可以不焊接,使得在卷绕部第二端与卷绕部自身之间留有足够间隙,使得在该第二端被所夹持物体所挤压时能够弹性变形并裹紧销轴,使得该第二端难以滑脱,并且这也可以降低加工复杂度和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两个物体“连接”可以指这两个物体 直接连接,或者通过第三者间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扣件中,在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一端具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至少一个通孔,该通孔的边沿构成所述销轴;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个延伸部,该延伸部构成所述卷绕部且朝向空腔方向穿过所述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从而形成所述可旋转连接,其中,所述延伸部的末端(即卷绕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所述扣件夹持所述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优选地,所述边沿为加厚部分,优选为圆柱形;和/或,所述延伸部的末端与所述被夹物体形状匹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扣件中还包括连接扣,该连接扣构成所述卷绕部,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一端和第二夹臂的第一端分别具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和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边沿构成所述销轴,所述连接扣的一端朝向空腔方向穿过第一通孔而卷绕该第一通孔的边沿,从而形成所述可旋转连接,且该连接扣的另一端朝向空腔方向穿过第二通孔而卷绕第二通孔的边沿,其中,所述连接扣两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所述扣件夹持所述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和/或第二通孔的所述边沿为圆柱形;更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或所述第二通孔的所述边沿为扁平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扣件中还包括连接扣,该连接扣构成所述卷绕部,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一端和第二夹臂的第一端分别具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和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边沿构成所述销轴,所述连接扣的一端朝向空腔方向穿过第一通孔而卷绕所述第一通孔的边沿,从而形成所述可旋转连接,而连接扣的另一端沿背离所述空腔的方向穿过第二通孔与该第二通孔的边沿贴合,并优选地对贴合部分进行焊接,形成不可旋转活动的连接结构。
在上述扣件中,优选地,所述边沿采用加粗设计,例如为圆柱形、六棱柱形等等,这样可以增加该边沿的抗拉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扣件中,第一夹臂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构成所述卷绕部且朝向空腔方向卷绕所述销轴,从而形成可旋转连接,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朝向空腔方向卷绕所述销轴,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延伸部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所述扣件夹持所述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 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扣件中,包括环扣,该环扣的侧缘构成所述销轴,第一夹臂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构成所述卷绕部且朝向空腔方向贯穿所述环扣的中心孔而卷绕该环扣的所述侧缘,从而形成可旋转连接;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朝向空腔方向贯穿所述环扣的中心孔而卷绕该环扣的另一部分侧缘;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延伸部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所述扣件夹持所述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优选地,所述环扣是由条状物首尾相接形成的封闭或非封闭的方形环,且其首尾相接处被所述第一或第二延伸部所卷绕。
优选地,具有所述卷绕部的夹臂由条状物弯折形成,且条状物的两个端部并排卷绕所述销轴而共同形成所述延伸部。
优选地,具有所述通孔的夹臂由条状物首尾相接形成的封闭或非封闭的环构成,且所述首尾相接处位于其所在夹臂的第一端或第一端的对端。
在上述扣件中,优选地,所述卷绕部的第二端(例如所述延伸部的末端)与所述被夹物体形状匹配。例如,如果被夹物体为圆柱形,则所述延伸部的末端面向被夹物体的一面为圆柱面形,与圆柱形被夹物体完全贴合,以增大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摩擦力、提高抗拉强度和安全性。
在上述扣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夹臂的第二端均具有豁口或无缝槽口,用于供螺栓(例如丁字螺栓)穿过以彼此固定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二端。夹臂优选具有与被夹持物体紧密贴合的形状构造。
在上述扣件中,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二端可具有第一搭扣以及与所述空腔连通的通孔,该第一搭扣的一端具有豁口或无缝槽口,用于供螺栓穿过而咬合,而该第一搭扣的对端朝向所述空腔方向穿过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以形成可旋转连接,所述对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和/或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二端具有第二搭扣以及与所述空腔连通的通孔,该第二搭扣的一端具有豁口或无缝槽口,用于供螺栓穿过而咬合,而该第二搭扣的对端朝向所述空腔方向穿过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以形成可旋转连接,所述第二搭扣的对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在上述扣件中,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之一的第二端可具有豁口或无缝槽口用于供螺栓的一端穿过而咬合,或者具有第一搭扣以及与所述空腔连通的通孔,该第一搭扣的一端具有豁口或无缝槽口,用于供螺栓穿过而咬合,而该第一搭扣的对端朝向所述空腔方向穿过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之一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以形成可旋转连接,所述对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中的另一者的第二端具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通孔,所述螺栓的另一端的末端朝向所述空腔方向穿过所述另一者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以形成可旋转连接,所述螺栓另一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在上述扣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中的一者的第二端具有自锁装置,该自锁装置包括自锁基座、自锁杆和第一锁块及第二锁块,该自锁基座具有空腔,该空腔的侧壁包括第一摩擦接触面和第四摩擦接触面;该自锁杆具有第二摩擦接触面和第三摩擦接触面,且可伸入所述自锁基座的空腔中使得所述第二摩擦接触面面向所述第一摩擦接触面,所述第三摩擦接触面面向所述第四摩擦接触面,并且所述第一锁块位于所述第一摩擦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摩擦接触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接触,第二锁块位于所述第三摩擦接触面和所述第四摩擦接触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接触;以及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第一锁块相对于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的摩擦角分别为和,所述第二锁块相对于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的摩擦角分别为和,其中,,且所述自锁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中的另一者的第二端可咬合,优选地,所述另一者的第二端具有搭扣以及与所述容纳被夹物体的空腔连通的通孔,该搭扣的一端具有豁口,用于与所述自锁杆的一端咬合,而该搭扣的对端朝向所述容纳被夹物体的空腔方向穿过所述另一者的所述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以形成可旋转连接,所述对端的末端位于所述容纳被夹物体的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优选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中的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自锁基座是一体形成的;或者,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中的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二端具有与所述容纳被夹物体的空腔连通的通孔,所述自锁基座的侧面具有突出的耳部, 该耳部的末端朝向所述容纳被夹物体的空腔方向穿过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以形成可旋转连接,所述耳部的末端位于所述容纳被夹物体的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锁块和第二锁块中的至少一个的末端在所述空腔之外且具有凸缘。
优选地,0<α≤17°,和/或0<α'≤17°。
优选地,所述第一摩擦接触面和第四摩擦接触面相对于所述自锁基座的纵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摩擦接触面和第三摩擦接触面相对于所述自锁杆的纵轴线对称设置,使得α=α'。
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锁块分别沿所述第一、第四摩擦接触面可滑动;更优选地,所述自锁基座的内壁上设有用于所述第一锁块的至少一个第一滑槽或凸棱以及用于所述第二锁块的至少一个第二滑槽或凸棱,所述第一锁块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滑槽或凸棱形状匹配的凸起或滑槽,所述第二锁块上具有与所述第二滑槽或凸棱形状匹配的凸起或滑槽。
本实用新型扣件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的一端位于所述自锁基座上,另一端位于所述锁块上,用于保持所述锁块与所述自锁杆接触;或者,所述自锁基座的空腔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一端位于自锁基座的内壁上,另一端位于第一锁块上,用于保持第一锁块而不使其脱离空腔,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一端位于自锁基座的内壁上,另一端位于第二锁块上,用于保持第二锁块而不使其脱离空腔。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臂和/或第二夹臂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中间部具有与扣件空腔连通的至少一个开孔;优选地,所述中间部的开孔与所述通孔和/或所述豁口或槽口相连通。
所述扣件可以为建筑用扣件,所述第一夹臂为盖板且所述第二夹臂为基座;或者,所述扣件为建筑用扣件,所述第一夹臂为基座且所述第二夹臂为盖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旋转扣件,包括:第一所述扣件以及第二所述扣件,其中,第一扣件的第一夹臂或第二夹臂与第二扣件的第一夹臂或第二夹臂可旋转连接而构成旋转扣件的旋转座。优选地,构成该旋转座的两个夹臂在与所述第一扣件的第一、第二夹臂的旋转平面垂直的平面内可旋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直角扣件,包括:第一所述扣件以及第二所述扣件,其中,第一扣件的第一夹臂或第二夹臂与第二扣件的第一夹臂或第二夹臂固定连接而构成直角扣件的直角座,且构成该直角座的两个夹臂各自的旋转平面彼此垂直。优选地,构成直角座的每个夹臂由彼此相对布置而构成非封闭环的一对半部构成,这两对半部彼此交叉且在交叉处固定,优选通过焊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扣件的可旋转连接结构中,夹臂延伸部的末端设置在扣件的空腔中,并且与被夹物体摩擦接触。通过这种结构,使得可以采用钢材(例如Q195钢、Q235钢、ML08钢、ML15钢、35K钢、45#.20MnTiB.40Cr等等)作为形成夹臂的材料,其韧性和刚度都比传统玛钢材料更强;并且这种使延伸部卷绕形成可旋转连接的工艺异常方便,省去了传统玛钢扣件铸造、退火和穿孔以供销轴穿过形成铰接的过程;此外,该延伸部的末端设置于空腔内,由于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夹持物体时,该延伸部的末端与被夹物体摩擦接触,使得并不会由于夹持力的增加而使得该末端相对于被夹物体发生相对移动,巧妙利用了扣件本身与被夹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来增强扣件的夹持效果,这是传统扣件中均没有想到的技术特征,也无需将延伸部末端与第二夹臂进行焊接以形成密闭环结构,在提高夹臂之间连接的强度的同时简化了扣件加工工艺。与传统钢板扣件相比,强度得到了极大提升。
由于该结构使得能够采用强度更高、韧性更佳的钢材,而脱离了传统玛钢的限制,而且消除了传统扣件结构中多余的部位,使得扣件的用料更省、重量更轻,从而成本更低。而且,由于扣件的自重更轻,使得扣件在使用中对应用场合的负担也更轻,例如在搭建脚手架时,所形成的脚手架的自重也会更轻,也进一步提高了脚手架的承重能力、增加了安全性。
而且,本实用新型扣件采用适合进行裁切的钢材,夹臂的总体形状可以为带状,通过对钢坯进行冷压(轧制)形成长条形的夹臂型材,对型材进行切段、穿孔等工艺,因此使得形成扣件各部件的加工更加简单而经济。
由于采用钢板冷压成型,在生产过程中能耗低、无污染。
在由钢筋冷压形成扣件夹臂的情况下,仅需要将钢筋弯折成大致U形进行冷压,即可形成夹臂,进一步大大简化了加工过程、降低了加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自锁装置,该自锁装置包括自锁基座、自锁杆和第一锁块及第二锁块,该自锁基座具有空腔,该空腔的侧壁包括第一摩擦接触面 和第四摩擦接触面;该自锁杆具有第二摩擦接触面和第三摩擦接触面,且可伸入所述自锁基座的空腔中使得所述第二摩擦接触面面向所述第一摩擦接触面,所述第三摩擦接触面面向所述第四摩擦接触面,并且所述第一锁块可活动且置于所述第一摩擦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摩擦接触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接触,第二锁块可活动且置于所述第三摩擦接触面和所述第四摩擦接触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接触;以及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第一锁块相对于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的摩擦角分别为和,所述第二锁块相对于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的摩擦角分别为和,其中,且优选地,所述第一锁块和第二锁块中的至少一个的末端在所述空腔之外且具有凸缘;更优选地,0<α≤17°,和/或0<α'≤17°;更优选地,所述第一摩擦接触面和第四摩擦接触面相对于所述自锁基座的纵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摩擦接触面和第三摩擦接触面相对于所述自锁杆的纵轴线对称设置,使得α=α'。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直角扣件的直角座,该直角座包括两个彼此垂直固定的夹臂,每个夹臂由彼此相对布置而构成非封闭环的一对半部(即,两个半部)构成。这两对半部彼此交叉且在交叉处固定,尤其通过焊接固定。优选地,这两对半部通过冲压而形成所期望的、与预定被夹物体形状匹配的形状。所述半部可根据需要而具有各种形状,例如圆括号形、中括号形等等。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优势,例如,本实用新型扣件的制作过程中不需要热锻,能够有效降低能耗;本实用新型扣件可以采用强度更高的各种钢材,比传统铸造扣件的强度增加数倍;本实用新型扣件的可旋转连接机构以及搭扣充分利用与被夹物体的摩擦接触,显著提高了旋转连接机构和搭扣的强度,并且通过将扣件分解为简单而容易加工的部件,大大简化了扣件的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下文中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A-1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扣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扣件的主视图;
图2A-2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扣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扣件的主视图;
图2D-2E分别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扣件的立体图和主视图;
图2F、2G、2H分别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扣件的示意性主视图、左视图和图2G的A-A剖视图;
图3A-3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扣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扣件的主视图;
图3D-3E分别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扣件的立体图和主视图;
图3F-3G分别示出采用如图3D所示扣件作为分扣件所构成的旋转扣件的立体图和主视图;
图4A是用于本实用新型扣件中的自锁装置第一实施例的自锁原理图;
图4B是用于本实用新型扣件中的自锁装置第一实施例的自锁原理所涉及的作用力三角形示意图;
图4C和图4D分别是用于说本实用新型扣件中的自锁装置第二、三实施例的结构和自锁原理图;
图5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扣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5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扣件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5C-5D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扣件的B-B剖视图和A-A剖视图;
图5E-5G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扣件的立体图、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5H-5I分别是采用图5E-5G所示扣件作为分扣件而构成的直角扣件和旋转扣件;
图6A-6B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自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6C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自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6D-6E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自锁装置的A-A剖视图和B-B剖视图;
图6F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自锁装置的变形例示意图;
图7A-7B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扣件的一个示例;
图8A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直角扣件的一个示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8B-8C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直角扣件的一个示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9A-9B示出将钢坯轧制成包括多个扣件夹臂预制件的夹臂型材;
图9C-9D示出对夹臂型材的切割线路示意图,其中,该夹臂型材包括两列并排布置的夹臂预制件,这两列夹臂预制件交错布置,使得这两列夹臂预制件的用于形成卷孔(进一步用于形成可旋转连接)的延伸部彼此邻接布置;
图9E-9G示出切割出的单个夹臂预制件;
图9H、9J、9K示出经过穿孔工艺而形成有槽口的夹臂,且夹臂的延伸部经过挤压形成卷孔;
图10A-10C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另一示例的立体图;
图10D-10E分别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另一示例的侧视图和A-A剖视图;
图11A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又一示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1B-11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又一示例的侧视图;
图12A-12B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又一示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2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又一示例的俯视图;
图12D-12E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又一示例的侧视图;
图13A-13C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扣件的立体图、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13D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扣件的立体图;
图13E-13G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又一示例的俯视图、A-A剖视图和立体图;
图13H-13I示出本实用新型扣件中所用搭扣的立体图和主视图,图13J示出弯曲之前的该搭扣型材的主视图;
图14A-14B示出本实用新型扣件中使用的直角座的俯视图和主视图,该直角座的两个夹臂可根据需要进一步冲压成不同形状;
图14C-14D示出本实用新型扣件中使用的直角座的另一个示例的俯视图和主视图;
图14E-14F示出直角座的另一个示例的立体图和俯视图;
图14G-14I示出经进一步冲压后以利于夹持圆柱形物体的直角座;
图15A-15B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扣件的立体图和主视图;且
图15C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另一个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或替换。
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夹持物体的扣件,该扣件包括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 第一夹臂的第一端和第二夹臂的第一端通过可旋转连接机构而彼此可旋转连接,在第一和第二夹臂之间形成用于在夹持物体时容纳该物体的空腔,其中,该可旋转连接机构包括销轴以及卷绕该销轴而绕该销轴可旋转的卷绕部,该卷绕部以其第一端与第一和第二夹臂之一连接或作为其一部分,该销轴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夹臂中的另一个连接或作为其一部分,并且该卷绕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空腔中且在该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优选地,为了增加所述可旋转连接的旋转灵活性以及增强其牢固性,在该销轴与卷绕部之间设有圆筒形衬套,即在销轴外套设有圆筒形衬套,而卷绕部卷绕在该衬套上。更优选地,该衬套具有纵向缝隙,使得该衬套在受到挤压时能够收缩而夹紧位于其内部的物体。
其中,所述卷绕部的第二端在卷绕销轴后可以与自身焊接在一起以增加牢固度;但是也可以不焊接,以降低加工复杂度和成本。
下面参考图1A-1C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扣件。如图1A-1C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夹持物体的扣件104包括夹臂105和夹臂106,夹臂105的第一端107与夹臂106的第一端108可旋转连接,且在夹臂105、106之间形成用于在夹持物体时容纳该物体的空腔111。夹臂105的第一端107具有与空腔111连通的至少一个通孔,夹臂106的第一端108具有至少一个延伸部110,该延伸部110构成所述卷绕部且朝向空腔111方向穿过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109,该边沿109构成所述销轴,从而形成所述可旋转连接,该延伸部110的末端位于空腔111内且在该扣件104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优选地,所述边沿109为加厚部分以增加扣件的可旋转连接的强度,且优选为圆柱形,有利于所形成可旋转连接的活动性。该边沿109靠近夹臂106。
另外,延伸部末端可以根据需要被制成为具有更大尺寸,以增加与被夹持物体的摩擦面积、强度和安全性。
夹臂105的第二端112以及夹臂106的第二端113均可具有豁口或无缝槽口,用于供螺栓或其他锁定装置穿过以彼此固定夹臂105、106的第二端112、113。但是在采用环扣来锁定夹臂105、106的第二端112、113的情况下,也可不需要设置豁口或无缝槽口,以下实施例中的扣件也是如此。
该实施例中的夹臂延伸部与夹臂本体也可以是单独的部件,通过搭叠、焊接、扣接、可旋转连接等等而彼此连接。
在本实施例扣件作为分扣件与另一分扣件形成旋转扣件的情况下,夹臂106 的第一端108与第二端113之间的中间部分设有用于与另一分扣件形成碾铆连接所需的带孔凹部,如图1A-1C所示。但是,该凹部并非必不可少的部分,例如在该扣件作为直角扣件的分扣件时就不需要该凹部;又例如,在该扣件单独作为连接扣件时也不需要该凹部。以下实施例中也是如此。
下面参考图2A-2C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扣件,该实施例中的扣件与第一实施例扣件的区别在于夹臂之间的可旋转连接不同。如图2A-2C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夹持物体的扣件包括夹臂201、夹臂202和连接扣203。该连接扣203可构成所述卷绕部。夹臂201的第一端与夹臂202的第一端通过连接扣203可旋转连接,且在夹臂201、202之间形成用于在夹持物体时容纳该物体的空腔,夹臂201的第一端具有与该空腔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边沿构成所述销轴,夹臂202的第一端具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通孔,连接扣203的两端分别朝向空腔方向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而卷绕第一、第二通孔的边沿,从而形成可旋转连接,其中,连接扣203两端的末端位于空腔内且在该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优选地,该连接扣为条形连接扣,由条形钢板、钢条或钢筋弯折而成。但是,该连接扣也可具有其他形状,只要其端部能够伸入夹臂的通孔中钩住通孔的边沿即可。
第一通孔和/或第二通孔的边沿可以为加厚部分以增加扣件的可旋转连接的强度,且优选为圆柱形,有利于所形成旋转连接的活动性。
另外,延伸部末端可以根据需要被制成为具有更大尺寸,以增加与被夹持物体的摩擦面积、强度和安全性。
夹臂201的第二端以及夹臂202的第二端均可具有豁口或无缝槽口,用于供螺栓或其他锁定装置穿过以彼此固定夹臂201、202的第二端。
下面参考图2D-2E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扣件。如图2D-2E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夹持物体的扣件与第二实施例扣件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实施例扣件的夹臂205与连接扣207的一端209形成可旋转连接,而另一个夹臂206中用于与连接扣207连接的通孔边沿为扁平形状,与连接扣207的另一端208连接后形成不可旋转活动的连接结构。
下面参考图2F-2H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扣件。如图2F-2H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夹持物体的扣件与第二实施例扣件的不同之处在于,第四实施例扣件的连接扣212的一端213与夹臂210形成可旋转连接,而另一端214 沿背离夹臂210、211之间空腔的方向穿过夹臂211的通孔与该通孔边沿贴合,并优选对贴合部分进行焊接,形成不可旋转活动的连接结构。
下面参考图3A-3C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扣件。如图3A-3C所示,本实施例中用于夹持物体的扣件包括夹臂301、夹臂302和销轴304,夹臂301的第一端与夹臂302的第一端通过该销轴304而可旋转连接,且在夹臂301、302之间形成用于在夹持物体时容纳该物体的空腔,其中,夹臂301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延伸部303,该第一延伸部303构成所述卷绕部且朝向空腔方向卷绕销轴304,从而形成所述可旋转连接,夹臂302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延伸部305,该第二延伸部305朝向空腔方向卷绕同一销轴304,第一、第二延伸部303、305的末端位于空腔内且在该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该销轴304可以具有多种形状,例如圆柱形、椭圆柱形、多边棱柱形等,但是要便于形成可旋转连接并具有足够的强度。
夹臂301的第二端以及夹臂302的第二端均可具有豁口或无缝槽口,用于供螺栓或其他锁定装置穿过以彼此固定夹臂301、302的第二端。
优选地,所述豁口的主体较大而其开口较小,使得螺栓能够纵向穿过该豁口而不能横向移出豁口,从而有利于将螺栓保持在该豁口中。该螺栓优选为丁字螺栓。
图3D-3E示出第六实施例的扣件。该扣件与第五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采用了环扣,将环扣的侧缘(即周缘)作为销轴。具体而言,该扣件包括第一夹臂316、第二夹臂320和环扣319,该环扣319的侧缘构成所述销轴,第一夹臂316的第一端与第二夹臂320的第一端各自与该环扣319可旋转连接,且在第一和第二夹臂之间形成用于在夹持物体时容纳该物体的空腔325,第一夹臂316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延伸部317(可用作所述卷绕部),该第一延伸部317朝向空腔325方向贯穿环扣319的中心孔而卷绕该环扣319的侧缘,从而形成可旋转连接;第二夹臂320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延伸部321(也可用作所述卷绕部),该第二延伸部321朝向空腔325方向贯穿环扣319的中心孔而卷绕该环扣319的侧缘,从而形成可旋转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延伸部317、321的末端位于空腔325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在夹臂316、320的第二端318、322具有豁口或者无缝槽口,用于供螺栓324穿过,进而利用螺母323固定该螺栓324。
环扣319可以是由条状物首尾相接形成的封闭或非封闭的环,其例如为方 形环,其首尾相接处被第一或第二延伸部317、321所卷绕。在扣件用于夹持物体时,该延伸部的自由端被摩擦固定在被夹物体与环扣之间,而且会由于压力而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进而挤压环扣,使得环扣的首尾相接处位于该延伸部内时,会由于受到其与延伸部之间的压力和摩擦力而被牢牢固定,不易松脱。
环扣319的加工非常简单,可以仅仅由钢筋首尾相接弯折而成,而且首尾相接处不必焊接固定,而是可以依靠与将其卷绕的夹臂延伸部之间的摩擦接触而得到固定。
通过将两个第六实施例扣件各自一个夹臂彼此碾铆连接,可构成旋转扣件,如图3F-3G所示,其中,两个分扣件通过碾铆连接326而可旋转连接。
图15A-15B示出第十二实施例的扣件,该扣件与第六实施例扣件的区别在于第二夹臂320’不同于第二夹臂320,第十二实施例中的夹臂320’是通过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型,从而形成供环扣和螺栓穿过的孔。通过将两个图15A-15B所示扣件的第二夹臂彼此固定可以构成直角扣件,如图15C所示,该直角扣件的直角座可以由单个钢板冲压形成。
在以上各种本实用新型扣件中,为了进一步增加与被夹持物体的摩擦力,延伸部的末端与被夹持物体形状匹配,以增大接触面积,增加安全性。例如,如果被夹持物体为管状,则延伸部末端与被夹持物体接触的表面为柱面,使得与被夹持物体完全贴合。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延伸部末端可以根据被夹持物体的形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匹配形状,而且可以有意增大延伸部末端的尺寸,使得与物体的接触效果更佳且增大自身强度。
夹臂中的上述通孔可具有不同的形状,例如圆形、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为了进一步降低扣件重量且简化扣件的加工工艺,本实用新型扣件夹臂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中间部可以具有与扣件空腔连通的至少一个开孔。更优选地,夹臂中间部的开孔与夹臂上的上述通孔和/或所述豁口或槽口相连通。更优选地,夹臂由U型钢筋(或圆钢)整形冲压而成,如图11A中的夹臂1101-1104、图5E中的夹臂501’和502’,以及图13A中的夹臂1301和1305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扣件中,卷绕部(例如夹臂一端的所述延伸部,或连接扣的末端)形成卷孔,卷绕所述销轴、或者构成销轴的通孔边沿、环扣侧缘或者其他部件,该卷绕部的自由末端位于扣件夹臂之间的空腔中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通过这种独特设计,巧妙利用了扣件本身与被夹持物体 之间的压力,在卷绕部(尤其是卷绕部自由末端)与被夹持物体之间形成摩擦力,而且此摩擦力随着扣件与被夹持物体之间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大大增强了扣件的夹持效果,且无需将卷绕部自由末端与夹臂本体进行焊接以形成密闭环结构,简化了扣件加工工艺。例如,没有采用这种设计的普通扣件仅仅利用扣件自身的结构独立实现自身的夹持强度,并没有利用扣件与被夹持物体之间的任何作用力来加强扣件的牢固性,而由于夹臂之间连接部(例如可旋转连接)的限制,往往只能实现1-2吨的夹持力。而本实用新型扣件的夹臂之间的连接采用了上述特殊结构,充分利用了摩擦力,而且在负荷更大时,摩擦力也相应增大,大大加强了扣件的夹持效果,例如,本实用新型的扣件能够实现3吨、4吨、5吨甚至更高的夹持力,夹持效果比传统扣件改善数倍。
从以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扣件的第一和第二夹臂通过可旋转连接机构而彼此可旋转连接,该可旋转连接机构包括销轴以及卷绕该销轴而绕该销轴可旋转的卷绕部,该卷绕部的自由端(例如延伸部110的末端)位于第一和第二夹臂之间形成的空腔中且在该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通过这种摩擦接触,使得自由端能够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产生的摩擦力而被牢牢地固定。其中,该卷绕部可以是第一和/或第二夹臂的末端延伸部,或者是与第一和第二夹臂均连接的连接扣,该销轴可以是第一和/或第二夹臂一端的通孔的边沿,或者是与第一和第二夹臂均连接的销轴或环扣。
而且,本实用新型扣件的抗变形能力大大改善。例如,传统扣件在大负荷情况下而发生变形时,特别是夹臂之间的活动连接部发生变形时,往往导致扣件夹臂之间的连接损坏,从而夹臂彼此脱离而不可用,存在安全隐患,降低扣件安全性。但是对于本实用新型扣件,如果卷绕部(例如夹臂的所述延伸部)由于大负荷而发生变形,例如延伸部的末端被进一步挤压而夹紧销轴或者作为销轴的通孔边沿、环扣侧缘等,则会进一步增大延伸部末端与所述边沿、环扣侧缘或销轴的摩擦力,使得延伸部对所述边沿、侧缘或销轴的包裹程度及摩擦力增大,进一步增强夹臂之间的连接部的强度,防止夹臂之间松脱,提高了安全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扣件中,具有所述延伸部的夹臂可以由条状物弯折形成,且所述条状物的两个端部并排而共同形成所述延伸部用于卷绕销轴。具有所述通孔的夹臂由条状物首尾相接形成的封闭或非封闭的环构成,且所述首尾相接处位于其所在夹臂的第一端或第一端的对端。例如在图13A-13C所示的第十实 施例的扣件中,夹臂1301由条状物弯折形成,弯折后的条状物端部并排且共同构成夹臂1301的延伸部1303,该延伸部1303的自由端1304位于夹臂之间的空腔内且与被夹物体接触;在该夹臂1301的另一端1302具有与该空腔连通的通孔。夹臂1305由条状物首尾相接形成的封闭或非封闭的环构成,且所述首尾相接处位于夹臂1305的第一端1306或第二端1307。延伸部1303穿过夹臂1305的中心孔而卷绕其第一端1306,从而形成这两个夹臂之间的可旋转连接。在第一端1306与延伸部1303之间可以具有圆筒形衬套1316,且该衬套1316可具有纵向的缝隙,使得该衬套1316在受到挤压时能够裹紧第一端1306。该衬套可以应用于各个可旋转连接机构中。
在第十实施例的扣件中,在夹臂1301的第二端1302具有搭扣1310,该搭扣1310的一端1311具有豁口或无缝槽口,用于供回勾螺栓1308的一端穿过而咬合,该搭扣1310的对端1312朝向扣件空腔方向穿过夹臂1301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以形成可旋转连接,对端1312的末端位于扣件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回勾螺栓1308的另一端1313勾住夹臂1305的第二端1307而形成可旋转连接,且所述另一端的末端1314位于扣件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该回勾螺栓1308通过垫片1315和螺母1309而彼此固定两个夹臂的第二端1302和1307。
图13D示出第十一实施例的扣件,该扣件与第十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夹臂1305的第二端1307具有第二搭扣1320(例如图5E所示的搭扣519,其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该第二搭扣的一端1321具有豁口或无缝槽口,用于与螺栓1308’咬合,而该第二搭扣的对端1322朝向扣件空腔方向穿过夹臂1305的中心孔而卷绕第二端1307以形成可旋转连接,且该对端1322的末端位于扣件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由于搭扣容易制造,且在夹臂上能够灵活旋转,增加了夹臂开启和锁紧时的灵活性,从而增加了扣件易用性。
图13H-13I单独示出搭扣1310,图13J示出搭扣1310在弯曲之前的状态图。在使用中,搭扣1310的两端之间形成有缝隙1317,在该搭扣被螺栓固定时,其一端1312会抵靠在被夹物体上,另一端1311可能会由于搭扣本身的弹性变形而抵靠在端部1312上,从而进一步加强端部1312与被夹物体的压力和摩擦力,此时缝隙1317消失。该缝隙1317的具体位置不受限制。优选地,该缝隙的位置需要有利于该搭扣1310的两端1311、1312的大小均衡,从而利于搭扣1310的加工制作。
为了增加可旋转连接的旋转灵活性以及增强其牢固性,在形成所述可旋转连接的销轴外可套有圆筒形衬套,所述卷绕部卷绕在该衬套上。例如,在形成所述可旋转连接的延伸部与所述通孔边沿或所述环扣侧缘之间、或者在形成所述可旋转连接的连接扣与所述通孔边沿之间、或者在形成所述可旋转连接的延伸部与所述销轴之间具有圆筒形衬套。优选地,该衬套带有纵向缝隙,使得该衬套在受到挤压时能够收缩而与位于其内部的物体摩擦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扣件中,也可以如现有技术中那样采用螺栓来锁紧扣件夹臂的自由端(即上述第二端)。
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扣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所述的自锁装置来锁紧扣件的夹臂。也就是说,例如本实用新型第一、二、三、四、五、六、十、十一、十二实施例等的扣件中夹臂之间的可旋转活动连接机构可以与以下所述的自锁装置任意组合使用,且夹臂也可以直接或经过小的改动之后与自锁装置任意组合使用,只要结构上不冲突即可。实际上,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扣件分为多个部件,而且各个部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搭配,只要结构上不冲突即可。为了便于说明,本说明书中仅仅以第七、八实施例的扣件为例,对带本实用新型自锁装置的扣件进行举例说明。
在优选实施例中,扣件的其中一个夹臂上可以具有自锁装置,该自锁装置用于锁紧扣件夹臂的自由端。
下面首先介绍该自锁装置。根据自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如图4A所示,该自锁装置包括具有空腔的自锁基座101、至少部分位于该空腔中的自锁杆102、以及锁块103,其中,该空腔的侧壁包括第一摩擦接触面(即,锁面)W,自锁杆102可伸入自锁基座101中且具有第二摩擦接触面M,该摩擦接触面M面向摩擦接触面W且与摩擦接触面W成一角度α。锁块103可活动,且可布置在摩擦接触面W和摩擦接触面M之间且与摩擦接触面W和M接触,该锁块103可以根据需要而具有不同形状,例如可以是球形、圆柱形、多面体形等等。该自锁装置还可以包括保持部件(图4A中未示出),该保持部件可以是弹簧,该弹簧的一端固定在自锁基座101上,而另一端对锁块103沿α角顶点所指的方向施加弹性预紧力。在这里,该自锁杆102可以与自锁基座接触,但是该接触面是光滑接触面或基本光滑接触面。
在自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通过锁块103在自锁基座空腔中与两个摩擦接触面W、M的接触摩擦,能够实现对自锁杆102的自锁,即自锁杆102相对 于自锁基座沿第一方向F1可运动,而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F2上被锁止,从而使得自锁杆102能够被锁定在任意连续锁定位置。在这里,第一方向F1大致为α角顶点所指的方向。当沿着与α角顶点所指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对锁块103施加作用力(在存在保持部件的情况下,需克服该保持部件对锁块103的作用力)而使锁块103与至少一个摩擦接触面W、M脱离接触时,解除了对锁块103的锁定,同时解除了对自锁杆102的锁定,此时自锁杆102沿第二方向F2可移动。因此,只要锁块保持与摩擦接触面W、M接触而不松脱,就能保持自锁杆102沿第二方向F2锁止。
自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自锁理论依据如下:
根据自锁的原理,如图4A所示,第一摩擦接触面W对锁块103产生的作用力为R13,第二摩擦接触面M对锁块103产生的作用力为R23,设弹簧对锁块102的弹力为P,P与第二摩擦接触面M的夹角为β,α为第一摩擦接触面W和第二摩擦接触面M之间的夹角,和分别为锁块103相对于第一摩擦接触面W和第二摩擦接触面M的摩擦角,其中,摩擦角和与其相应的摩擦系数μ1和μ2的关系是 需要注意,根据实际应用不同,锁块103相对于第一摩擦接触面W和第二摩擦接触面M的摩擦系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此,和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图中,Y1和Y2表示法线。
以下结合图4B,根据反行程时产生阻力小于或等于零的条件来确定自锁条件。
整理得:
也就是说,在角度α小于或等于锁块103分别相对于第一摩擦接触面W和第二摩擦接触面M的摩擦角和时,即自锁杆102相对于自锁基座101在第一方向F1上可活动,而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F2上被锁定保持不动,从而使得自锁杆能够被锁定在任一连续锁定位置。
例如,在自锁基座、自锁杆、锁块均采用钢制成的情况下,由于钢与钢的摩擦系数约为0.15,其摩擦角和均约为8.5°,因此,角度α应小于等于约 17°。但是自锁装置的每一部件可根据需要而采用不同的材料(例如金属、塑料、陶瓷等等)制成,各个部件之间的材料也可以不同,甚至每个部件本身也可由不同材料制成。
根据上述自锁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原理,可以在所需装置上设置彼此结合的若干自锁装置第一实施例,优选可以对称设置彼此结合的两个自锁装置第一实施例。
例如,图4C、图4D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扣件中的自锁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和原理。
如图4C所示,自锁装置的第二实施例是两个自锁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合。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自锁装置包括具有空腔的自锁基座111、可至少部分伸入该空腔中的自锁杆112、以及第一锁块113和第二锁块113a,其中该空腔的侧壁包括第一、第四摩擦接触面111W、111M,自锁杆112具有第二、第三摩擦接触面112M、112W,第一摩擦接触面111W面向第二摩擦接触面112M且与其成一角度α,第四摩擦接触面111M面向第三摩擦接触面112W且与其成一角度α'。第一锁块113可活动且可放置在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之间且与这两个面接触;第二锁块113a可活动且可放置在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之间且与这两个面接触。与自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的自锁装置也可以包括保持部件,分别沿α角和α'角顶点所指的方向对第一、第二锁块113和113a施加弹性预紧力。
通过以上结合自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所述可知,如果第一摩擦面111W与第二摩擦面112M的夹角α、第一锁块113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摩擦接触面的摩擦角 和满足,第三摩擦面112W与第四摩擦面111M的夹角α'、第二锁块113a相对于第三和第四摩擦接触面的摩擦角和满足则能够使得自锁杆112相对于自锁基座111在第一方向F1上可活动,而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F2上被锁定保持不动,从而使得自锁杆能够被锁定在任一连续锁定位置。另外,如果第二、第三摩擦接触面112M、112W之间的夹角为γ,那么第一摩擦接触面111W与第四摩擦接触面111M的夹角通过上述原理,可以设计自锁基座空腔的上述夹角,在锁块的作用下,自锁杆可以被锁定在任意连续锁定位置。
例如,在自锁基座、自锁杆、锁块均采用钢制成的情况下,由于钢与钢的摩擦系数约为0.15,其摩擦角均约为8.5°,因此,角度α和α'应小于等于约17°。但是自锁装置的每一部件可根据需要而采用不同的材料(例 如金属、塑料、陶瓷等等)制成,各个部件之间的材料也可以不同,甚至每个部件本身也可由不同材料制成。
如图5A、5B、5C和5D所示,在第五实施例扣件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增加了上述自锁装置得到第七实施例扣件。具体而言,该自锁装置包括自锁基座504、自锁杆505和第一锁块508及第二锁块509,该自锁基座504具有空腔,该空腔的侧壁包括第一摩擦接触面511和第四摩擦接触面514;该自锁杆505具有第二摩擦接触面512和第三摩擦接触面513,且可伸入自锁基座504的空腔中使得第二摩擦接触面512面向第一摩擦接触面511,第三摩擦接触面513面向第四摩擦接触面514,并且第一锁块508可活动且可置于第一摩擦接触面512和第二摩擦接触面512之间并与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接触,第二锁块509可活动且可置于第三摩擦接触面513和第四摩擦接触面514之间并与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接触;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511、512之间的夹角为α,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513、514之间的夹角为α',第一锁块508相对于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的摩擦角分别为和,第二锁块509相对于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的摩擦角分别为和,其中,且
如图5C所示,夹角α和α'顶角指向可以大致相同。
自锁杆505的一端具有凸缘,通过夹臂502第二端的豁口506与夹臂502的第二端(即自由端)可咬合;另一端也具有至少一个凸缘,以便于对该自锁杆505进行提拉或挤压。
自锁基座504与夹臂501可以是一体形成的,或者是活动连接的(如第八实施例所示)。
锁块508和/或锁块509的末端可以在自锁基座的空腔之外且具有凸缘,以便对其施加作用力。
优选地,0<α≤17°,和/或0<α'≤17°。
优选地,第一摩擦接触面511和第四摩擦接触面514相对于自锁基座504的纵轴线对称设置,第二摩擦接触面512和第三摩擦接触面513相对于自锁杆505的纵轴线对称设置,使得α=α'。
锁块508、509可以分别沿第一摩擦接触面511和第四摩擦接触面514可滑动。特别地,自锁基座504的内壁上设有用于锁块508的至少一个第一滑槽或凸棱以及用于锁块509的至少一个第二滑槽或凸棱,锁块508上具有与第一滑槽或凸棱形状匹配的凸起或滑槽,锁块509上具有与第二滑槽或凸棱形状匹配 的凸起或滑槽。
该自锁装置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弹性部件507,该弹性部件507的一端位于自锁基座504上,另一端位于锁块508和/或509上,用于保持锁块508、509与自锁杆505接触。如图5A-5D所示,该保持部件507为弹簧,该弹簧设置在自锁基座504的、面向对侧夹臂(即夹臂502)的底面与锁块508、509的凸缘之间。
在使用本实施例的扣件时,如图5A所示,将夹臂501、502搭扣在被夹持物体上,将自锁杆505的一端嵌入夹臂502的第二端豁口506中与该第二臂咬合,并将自锁杆505的另一端沿着背向夹臂502的方向(以下称为锁紧方向)移动,同时锁块508、509(例如在保持部件507的作用下)沿夹角α和α'的顶角方向运动,保持与基座504和自锁杆505接触,由于自锁装置的自锁原理,该自锁杆505沿锁紧方向能够移动,而在与锁紧方向相反的方向(以下称为解锁方向)上锁止,从而将扣件的两个夹臂501、502锁紧,从而夹紧被夹持物体。当要将扣件从物体上卸下时,将锁块508和/或锁块509沿所述锁紧方向移动,则自锁杆505松脱,能够沿着解锁方向移动,从而自锁装置解锁。
本实用新型的自锁装置具有连续锁定位置,只要锁块与自锁杆和自锁基座的摩擦接触面同时接触,就能够实现锁定。
图5E-5G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扣件,该实施例中的两个夹臂及其连接方式与第十实施例的扣件相同,夹臂501’的一端勾住夹臂502’的一端以形成可旋转连接,使得夹臂501’的末端517位于夹臂之间的空腔中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被夹物体接触,优选地,在可旋转连接中还具有圆筒形衬套515,该衬套515可具有纵向缝隙;而且,第八实施例扣件的自锁装置与第七实施例扣件大致相同,但是其中自锁基座504’与第七实施例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自锁基座504’与夹臂501’通过侧向的耳部518而可旋转连接,该耳部518勾住夹臂501’且其自由端位于扣件空腔内并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夹臂502’的另一端卷绕有搭扣519,搭扣519的一端521具有豁口,用于与自锁装置的自锁杆505的一端咬合,而搭扣519的另一端510位于扣件空腔内并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由于自锁基座504与夹臂501一体式形成,只能跟随一体式形成的夹臂一起转动;但是自锁基座504’相对于所连接的夹臂501’能够转动,而且转动中心更靠近搭扣519,因此在实际使用中更加灵活方便,而且有利于缩短自锁杆505的长度。
图6A-6F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自锁装置的示意图和剖视图。该自锁装置与第七、八实施例中的自锁装置大致相同。该自锁装置包括自锁基座604、自锁杆605和第一锁块608及第二锁块609,该自锁基座604具有空腔,该空腔的侧壁包括第一摩擦接触面611和第四摩擦接触面614;该自锁杆605具有第二摩擦接触面612和第三摩擦接触面613,且可伸入自锁基座604的空腔中使得第二摩擦接触面612面向第一摩擦接触面611,第三摩擦接触面613面向第四摩擦接触面614,并且第一锁块608可活动且置于第一摩擦接触面612和第二摩擦接触面612之间并与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接触,第二锁块609可活动且置于第三摩擦接触面613和第四摩擦接触面614之间并与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接触;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611、612之间的夹角为α,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613、614之间的夹角为α',第一锁块608相对于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的摩擦角分别为和,第二锁块609相对于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的摩擦角分别为和,其中,且
如图6D所示,夹角α和α'顶角指向可以大致相同。
优选地,0<α≤17°,和/或0<α'≤17°。
优选地,第一、第四摩擦接触面611、614相对于自锁基座的纵轴线对称设置,第二、第三摩擦接触面612、613相对于自锁杆605的纵轴线对称设置,使得α=α'。
锁块608和609可以沿第一、第四摩擦接触面611、614可滑动。特别地,自锁基座604的内壁上设有用于锁块608的至少一个第一滑槽或凸棱以及用于锁块609的至少一个第二滑槽或凸棱,锁块608上具有与第一滑槽或凸棱形状匹配的凸起或滑槽,锁块609上具有与第二滑槽或凸棱形状匹配的凸起或滑槽。
该自锁装置还可以针对每个锁块设置至少一个弹性部件617、818,该弹性部件617、618位于自锁基座604的内部,其一端抵靠在自锁基座604的内壁上或者抵靠自锁基座604的上盖607,另一端抵靠在锁块608和/或609上,用于保持该锁块与自锁杆605接触,且不使其脱离自锁基座604内的空腔。该保持部件617、618可以为弹簧,并且对称地设置在锁块608和609的两侧,位于凹槽624、625中。优选地,在弹性部件617、618的两端设置圆球616、615,以利于稳定固定相应的弹性部件。优选地,上盖607通过凸缘610钩住自锁基座604。
锁块608和/或锁块609的末端可以在自锁基座604的空腔之外且具有凸缘 620和621以便对其施加作用力进行提拉,还可以具有平台606和615,以便对其施加压力。
在使用本实施例的自锁装置时,如图6E所示,将自锁杆605沿F6方向插入锁块508、509之间,对自锁杆605和锁块608、609共同施加作用力,使得自锁杆605沿F6方向移动,而锁块608、609向F7方向移动,保持与基座604和自锁杆605接触。具体而言,通过一工具对平台615、616施加压力,同时对利于自锁杆605一端的凸起617或618提拉该自锁杆605,实现上述目的。由于自锁装置的自锁原理,该自锁杆605沿F6方向能够移动,而在F7方向上锁止,从而实现对自锁杆605的锁定。当要使自锁装置解锁时,利用锁块508和/或锁块509上的凹槽622和/或623沿F6方向撬动该锁块,则被撬动的锁块与自锁杆605脱离接触,使得自锁杆605松脱,能够沿着F7移动,从而自锁装置解锁。
优选地,自锁杆605的另一端具有帽619,可用于对其施加作用力以利于自锁杆605推入自锁基座604的空腔中,但是保持自锁杆605不会完全穿过该空腔而掉落。
如图6F所示,自锁杆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尺寸,例如可以较短,以适应具体应用情况的需要。在图6F所示的情况下,通过工具同时作用于帽619和平台615、615,能够将自锁杆605推入自锁基座604的空腔中进而锁紧。
为了进一步降低扣件的重量,扣件夹臂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中间部具有与扣件空腔连通的开孔。优选地,扣件中间部的开孔与夹臂上的通孔和/或所述豁口或槽口相连通。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扣件的夹臂能够由钢筋进行弯折、整形冲压而成。
以上各扣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形成旋转扣件或直角扣件后使用。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旋转扣件,该旋转扣件包括两个如上第一至第八、第十至第十二实施例中所述扣件或其任意组合,其中,这两个扣件之一的一个夹臂与另一个扣件的一个夹臂可旋转连接而构成旋转扣件的旋转座,该可旋转连接例如为碾铆连接。优选地,构成该旋转座的两个夹臂在与所述两个扣件的各自夹臂的旋转平面垂直的平面内可关于彼此旋转。在这里,扣件夹臂的旋转平面是指夹臂围绕该扣件的夹臂之间的可旋转连接部转动而形成的平面。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直角扣件,该直角包括两个如上第一至第八、第十至第十二实施例中所述扣件或其任意组合,其中,这两个扣件之一的一个夹臂与另一个扣件的一个夹臂固定连接而构成直角扣件的直角座,该固定连接例如 通过将两个夹臂焊接在一起来实现,或者将这两个夹臂一体式形成来实现。优选地,构成该直角座的两个夹臂各自的旋转平面彼此垂直。
在图7A-7B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扣件的一个示例。这种旋转扣件通常包括两个分扣件,这两个分扣件通过可旋转连接如碾铆连接而连接在一起,并且可以任意角度旋转。各分扣件的夹臂及夹臂间的连接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类似,但是其自锁装置与第七实施例中类似。如图7A-7B所示,该旋转扣件包括第一分扣件和第二分扣件,第一分扣件包括夹臂701、702,销轴705和夹臂701上的自锁装置,该自锁装置包括与夹臂701一体形成的自锁基座、自锁杆706、锁块708和弹性部件709;第二分扣件包括夹臂703、704,销轴710和夹臂704上的自锁装置,该自锁装置包括与夹臂704一体形成的自锁基座、自锁杆711、锁块712和弹性部件713。
图5I示出了两个如图5E所示第八实施例的分扣件组合成的旋转扣件。如图所示,两个分扣件的夹臂502’通过可旋转连接如碾铆连接而连接在一起,并且可以任意角度旋转;该碾铆连接包括铆接座523、531和连接这两个铆接座的铆钉532,其中铆接座523固定在该旋转扣件的旋转座的其中一个夹臂上,铆接座531固定在该旋转座的另一个夹臂上。类似的,图3F-3G示出了两个如图3D所示第六实施例的扣件作为分扣件组合成的旋转扣件,该旋转扣件通过铆钉623而可旋转连接。
但是应当明白,这里仅仅是以特定实施例扣件为例作为分扣件而构成旋转扣件,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实施例中的扣件来构成旋转扣件,这里不再赘述。
图8A中示出本实用新型直角扣件的一个示例的示意性立体图,且图8B-8C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直角扣件的一个示例的示意性侧视图。该直角扣件通常包括两个分扣件,该直角扣件的直角座由这两个分扣件各自的一个夹臂彼此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优选是彼此垂直连接。如图所示,第一分扣件包括夹臂801、802,以及由自锁基座807、自锁杆805、锁块808和弹性部件816构成的自锁装置;第二分扣件包括夹臂803、804,以及由自锁基座817、自锁杆815、锁块813-814和弹性部件(未示出)构成的自锁装置。构成直角座的两个夹臂802、803可以彼此焊接,或者是一体式形成的。夹臂801和802通过延伸部806卷绕夹臂802上的通孔的边沿而旋转连接;夹臂803和804通过延伸部812卷绕夹臂803上的通孔的边沿而旋转连接。图8A-8B示出两个分扣件其中一个锁紧而另一个打开的状态,而图8C示出两个分扣件均锁紧的状态。
在这个示例中,夹臂802和夹臂803各自由U形钢筋冲压成型,也就是说各自的第一端上的通孔(用于与配对的夹臂的延伸部形成可旋转连接)、第二端的豁口、以及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间部分的开孔均连通,并且夹臂802的纵向(即从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与夹臂803的纵向(即从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垂直。由于夹臂802沿夹臂803的纵向固定在夹臂803上或与夹臂803一体成型,因此夹臂802更加牢固,其第二端的豁口在实际使用中不易变形,例如不易开口变大或变小。夹臂803也是如此。
图5H示出本实用新型直角扣件的另一个示例,构成该直角扣件的两个分扣件如实施例八所述,两个分扣件的夹臂502’通过彼此偏转90度而焊接固定在一起形成直角座。该直角扣件的直角座可如以下结合图14A-14I所述的直角座。
图13E-13G示出本实用新型直角扣件的另一个示例,构成该直角扣件的两个分扣件如实施例十一所述。两个分扣件的夹臂1305通过彼此偏转90度而焊接固定在一起形成直角座。图13F示出该直角扣件沿图13E中直线A-A的剖面。
形成直角座的两个夹臂都是镂空结构的,换句话说,这两个夹臂都是由U形圆钢整形、冲压形成的,彼此焊接在一起形成直角座。在扣件自由端被锁紧的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这种夹臂由于与被夹物体的接触面积较小,对被夹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更大,导致摩擦力也更大,因此抗滑能力更强。实验证明,该扣件的抗滑能力是传统扣件的2倍甚至更高。
本实用新型直角扣件的直角座也可如图14A-14I所示制成。如图14A-14B所示,将两个半括号形的预制件1401-1402和1403-1404彼此相对排列,形成带缝隙的环形,将所形成的两个环形彼此垂直交叉叠置在一起。这里,预制件1401-1404可以通过将条状物(例如钢筋)的两端同向弯折后形成。优选地,为了所形成的两个环形之间的交叉点之间的焊接固定方面,以及为了以后夹臂上的可旋转连接的旋转灵活性,可以如图14C-14F所示,在所形成的环形的缝隙处加装圆筒形衬套以包围该缝隙。然后将这两个环形的彼此交叠处进行焊接固定。该圆筒形衬套优选是带有纵向缝隙的细钢管。然后,如图14G-14I所示,对焊接固定的两个环形进行冲压,形成适合夹持被夹物的直角扣件的直角座。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可以采用第一至八、第十至第十二实施例中的扣件来构成该直角扣件。
例如,图12A-12E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又一示例,其与图8A-8C所示直角扣件的区别在于,夹臂上不带自锁装置,而是通过螺栓等 紧固装置锁紧夹臂自由端来实现扣件的扣合。简单而言,该直角扣件通常包括两个分扣件,该直角扣件的直角座由这两个分扣件各自的一个夹臂彼此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优选是彼此垂直连接。如图所示,第一分扣件包括夹臂1201和1202;第二分扣件包括夹臂1203和1204。构成直角座的两个夹臂1202、1203可以彼此焊接,或者是一体式形成的。夹臂1201和1202通过延伸部1205卷绕夹臂1202上的通孔的边沿而旋转连接;夹臂1203和1204通过延伸部1208卷绕夹臂1203上的通孔的边沿而旋转连接。夹臂1201的自由端(即与延伸部1205相对的一端)包括豁口1206,夹臂1204的自由端包括豁口1209(即与延伸部1208相对的一端),夹臂1202的自由端(即与该夹臂上由延伸部1206卷绕的边沿相对的一端)包括豁口1207,夹臂1203的自由端(即与该夹臂上由延伸部1208卷绕的边沿相对的一端)包括豁口1210,豁口1207和1210的开口相对较小,使得螺栓不能沿该豁口开口(即,沿相应夹臂1202和1203的纵向)脱离该豁口。
又例如,图10A-10E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又一示例。构成该直角扣件的两个分扣件采用图2F-2H所示扣件,第一分扣件由夹臂1001、1002和连接扣1005构成,第二分扣件由夹臂1003、1004和连接扣1006构成。构成直角座的两个夹臂1002和1003可以焊接在一起,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优选地,在夹臂1002的两端和夹臂1003的两端之间也可进一步增加连接,以进一步加强直角座的强度。在该直角扣件中,夹持在第一分扣件中的物体与第二分扣件的连接扣1006的末端1009贴合并产生摩擦力,进一步加强末端1009与夹臂1003的结合。类似地,夹持在第二分扣件中的物体与第一分扣件的连接扣1005的末端1007贴合并产生摩擦力,进一步加强末端1007与夹臂1002的结合。
又例如,图11A-11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又一示例。该直角扣件通常包括两个分扣件,该直角扣件的直角座由这两个分扣件各自的一个夹臂彼此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优选是彼此垂直连接。如图所示,第一分扣件包括夹臂1101和1102和连接扣1105,夹臂1101和1102各自整体呈U形且由两个对称支腿及连接这两个支腿的连接部构成,连接扣1105的两端卷绕夹臂1101和1102的连接部,从而形成夹臂1101和1102之间的可旋转连接,且连接扣1105的所述两端位于夹臂1101和1102之间的空腔内且在该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第二分扣件包括夹臂1103和1104和连接扣1106,夹臂 1103和1104各自整体呈U形且由两个对称支腿及连接这两个支腿的连接部构成,连接扣1106的两端卷绕夹臂1103和1104的连接部,从而形成夹臂1103和1104之间的可旋转连接,且连接扣1106的所述两端位于夹臂1103和1104之间的空腔内且在该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构成直角座的两个夹臂1202、1203可以彼此焊接,或者是一体式形成的。
优选地,第一、第二分扣件还可以分别包括垫片1108和1112,每个垫片中间有孔,供螺栓穿过,且包括限位凸起,用于卡接在夹臂1101或1102的两个支腿的自由端外侧以防止这两个支腿彼此张开。这种扣件扣合物体时的抗滑能力更强、扣合效果更好。
优选地,第一、第二分扣件还可以分别包括螺栓,每个螺栓的帽带有限位凸起,用于在螺栓穿过夹臂的开口而锁紧两个夹臂时,螺栓帽上的限位凸起能够限制每个夹臂的两个支腿的自由端彼此张开变形。
在一变型中,通过使夹臂1102和夹臂1103并不直接彼此连接,而是各自连接至一基板,并将基板彼此碾铆连接在一起,就可以构成旋转扣件。
如图11A-11C所示扣件的加工异常方便,其加工方法包括:步骤a)将钢筋弯折成U形并进行整形、冲压以形成包括两个对称支腿及连接这两个支腿的连接部的夹臂;步骤b)将形成的第二夹臂和第三夹臂彼此垂直焊接在一起形成直角座;步骤c)制造条形钢条分别作为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步骤d)将第一连接扣的两端卷绕第一夹臂的连接部和第二夹臂的连接部,使得第一连接扣的两端位于由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形成的空腔中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被夹持物体接触;步骤e)并且将第二连接扣的两端卷绕第三夹臂的连接部和第四夹臂的连接部,使得第二连接扣的两端位于由第三夹臂和第四夹臂形成的空腔中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被夹持物体接触。
现有扣件的生产都是采用铸造或热锻冲压工艺,使用的材料都是普通的铸铁、板材或圆钢,没有使用型材进行加工的先例,也就是说,没有在轧钢过程中使用钢坯直接轧制成扣件各个部件所需型材的先例,这使得加工费用很高、工艺复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扣件的制造方法,可例如用于制造上述各实施例中提出的各种扣件,使加工工艺大大简化,成本也随之大大降低。
图9A-9B示出将钢坯轧制成包括多个扣件夹臂预制件的夹臂型材。图9C-9D示出对夹臂型材的切割线路示意图,其中,该夹臂型材包括两列并排布置的夹 臂预制件,这两列夹臂预制件交错布置,使得这两列夹臂预制件的用于形成卷孔(进一步用于形成可旋转连接)的延伸部彼此邻接布置。图9E-9G示出切割出的单个夹臂预制件。图9H、9J、9K示出经过穿孔工艺而形成有槽口的夹臂,且夹臂的延伸部经过挤压形成卷孔。
本实用新型中,用于制造扣件的第一方法包括:
-将钢坯轧制成具有多个用于形成夹臂105的第一夹臂预制件的第一夹臂型材;
-将第一夹臂型材进行切割,形成多个第一夹臂预制件;
-通过穿孔在第一夹臂预制件的第一端形成通孔,并在其第二端形成豁口或无缝槽口,从而形成第一夹臂;
-将钢坯轧制成具有多个用于形成夹臂106的第二夹臂预制件的第二夹臂型材;
-将第二夹臂型材进行切割,形成多个第二夹臂预制件;
-通过穿孔在所述第二夹臂预制件的第二端形成豁口或无缝槽口,从而形成第二夹臂;
-将第二夹臂的延伸部朝向扣件空腔方向穿过第一夹臂的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使得延伸部的末端位于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接触。
本实用新型中,用于制造扣件的第二方法包括:
-将钢坯轧制成具有多个用于形成夹臂201或205的扣件第一夹臂预制件的第一夹臂型材;
-将第一夹臂型材进行切割,形成多个第一夹臂预制件;
-通过穿孔在所述第一夹臂预制件的第一端形成通孔,并在其第二端形成豁口或无缝槽口,从而形成第一夹臂;
-将钢坯轧制成具有多个用于形成夹臂202或206的扣件第二夹臂预制件的第二夹臂型材;
-将第二夹臂型材进行切割,形成多个第二夹臂预制件;
-通过穿孔在所述第二夹臂预制件的第一端形成通孔,并在其第二端形成豁口或无缝槽口,从而形成第二夹臂;
-对钢板进行切割形成连接扣203或207;
-将连接扣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扣件的空腔方向穿过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 夹臂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而卷绕所述第一、第二通孔的边沿,使得连接扣的末端位于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接触。
本实用新型中,用于制造扣件的第三方法包括:
-将钢坯轧制成具有多个用于形成夹臂301的第一夹臂预制件的第一夹臂型材;
-将第一夹臂型材进行切割,形成多个第一夹臂预制件;
-通过穿孔在所述第一夹臂预制件的第二端形成豁口或无缝槽口,从而形成第一夹臂;
-将钢坯轧制成具有多个用于形成夹臂302的第二夹臂预制件的第二夹臂型材;
-将第二夹臂型材进行切割,形成多个第二夹臂预制件;
-通过穿孔在所述第二夹臂预制件的第二端形成豁口或无缝槽口,从而形成第二夹臂;
-制备销轴303;
-将所述扣件的第一夹臂的延伸部朝向所述扣件的空腔方向卷绕所述销轴,且将所述扣件的第二夹臂的延伸部朝向所述扣件的空腔方向卷绕所述销轴,使得延伸部的末端位于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接触。
以上方法中各步骤的执行顺序未必是按照步骤说明的先后执行的。例如,第一夹臂、第二夹臂、连接扣和销轴的制造次序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整。例如,扣件制造方法中,切割步骤可以在穿孔步骤之前或之后。而且,在扣件加工方法中,可以根据实际采用的夹臂类型要求,更换为相应类型夹臂的加工方法。例如,可以用上述步骤a)代替第一、第二、第三方法中的夹臂加工步骤。
在上述第一、第二夹臂型材中,第一、第二夹臂预制件可以沿型材的纵向并排排列。并且,在同一型材中可以具有多列纵向排列的夹臂预制件。各列夹臂预制件可以关于型材的纵轴线镜像对称。或者,两列并排布置的夹臂预制件可以彼此交错布置,如图9C-9D所示,使得这两列夹臂预制件的用于形成卷孔(进一步用于形成可旋转连接)的延伸部彼此邻接布置。
Claims (19)
1.一种用于夹持物体的扣件,该扣件包括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第一夹臂的第一端和第二夹臂的第一端通过可旋转连接机构而彼此可旋转连接,在第一和第二夹臂之间形成用于在夹持物体时容纳该物体的空腔,其特征在于,该可旋转连接机构包括销轴以及卷绕该销轴而绕该销轴可旋转的卷绕部,该卷绕部以其第一端与第一和第二夹臂之一连接或作为其一部分,该销轴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夹臂中的另一个连接或作为其一部分,并且该卷绕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空腔中且在该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件,其中,在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一端具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通孔,该通孔的边沿构成所述销轴,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一端具有延伸部,该延伸部构成所述卷绕部且朝向空腔方向穿过所述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从而形成所述可旋转连接,其中,所述延伸部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所述扣件夹持所述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件,还包括连接扣,该连接扣构成所述卷绕部,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一端和第二夹臂的第一端分别具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一通孔和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边沿构成所述销轴,所述连接扣的一端朝向空腔方向穿过第一通孔而卷绕该第一通孔的边沿,从而形成所述可旋转连接,且该连接扣的另一端朝向空腔方向穿过第二通孔而卷绕所述第二通孔的边沿,其中,所述连接扣两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所述扣件夹持所述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构成所述卷绕部且朝向空腔方向卷绕所述销轴,从而形成所述可旋转连接,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一端具有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朝向空腔方向卷绕所述销轴,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延伸部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所述扣件夹持所述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件,还包括环扣,该扣环的侧缘构成所述销轴,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构成所述卷绕部且朝向空腔方向贯穿所述环扣的中心孔而卷绕该环扣的侧缘,从而形成可旋转连接;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一端具有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朝向空腔方向贯穿所述环扣的中心孔而卷绕该环扣的另一部分侧缘;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延伸部的 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所述扣件夹持所述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扣件,其中,具有所述卷绕部的夹臂由条状物弯折形成,且该条状物的两个端部并排卷绕所述销轴而共同形成所述卷绕部。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夹臂的第二端均具有豁口或无缝槽口,用于供螺栓穿过以彼此固定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二端;或者,
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二端具有第一搭扣以及与所述空腔连通的通孔,该第一搭扣的一端具有豁口或无缝槽口,用于供螺栓穿过而咬合,而该第一搭扣的对端朝向所述空腔方向穿过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以形成可旋转连接,所述对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和/或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二端具有第二搭扣以及与所述空腔连通的通孔,该第二搭扣的一端具有豁口或无缝槽口,用于供螺栓穿过而咬合,而该第二搭扣的对端朝向所述空腔方向穿过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以形成可旋转连接,所述第二搭扣的对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或者,
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之一的第二端具有豁口或无缝槽口用于供螺栓的一端穿过而咬合,或者具有第一搭扣以及与所述空腔连通的通孔,该第一搭扣的一端具有豁口或无缝槽口,用于供螺栓穿过而咬合,而该第一搭扣的对端朝向所述空腔方向穿过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之一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以形成可旋转连接,所述对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中的另一者的第二端具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通孔,所述螺栓的另一端的末端朝向所述空腔方向穿过所述另一者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以形成可旋转连接,所述螺栓另一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或者,
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中的一者的第二端具有自锁装置,该自锁装置包括自锁基座、自锁杆和第一锁块及第二锁块,
该自锁基座具有空腔,该空腔的侧壁包括第一摩擦接触面和第四摩擦接触面;
该自锁杆具有第二摩擦接触面和第三摩擦接触面,且可伸入所述自锁基座的空腔中使得所述第二摩擦接触面面向所述第一摩擦接触面,所述第三摩擦接触面面向所述第四摩擦接触面,并且所述第一锁块可活动且置于所述第一摩擦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摩擦接触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接触,第二锁块可活动且置于所述第三摩擦接触面和所述第四摩擦接触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接触;以及
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第一锁块相对于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触面的摩擦角分别为和所述第二锁块相对于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触面的摩擦角分别为和其中,且
所述自锁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中的另一者的第二端可咬合;所述另一者的第二端具有搭扣以及与所述容纳被夹物体的空腔连通的通孔,该搭扣的一端具有豁口,用于与所述自锁杆的一端咬合,而该搭扣的对端朝向所述容纳被夹物体的空腔方向穿过所述另一者的所述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以形成可旋转连接,所述对端的末端位于所述容纳被夹物体的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中的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二端具有与所述容纳被夹物体的空腔连通的通孔,所述自锁基座的侧面具有突出的耳部,该耳部的末端朝向所述容纳被夹物体的空腔方向穿过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绕该通孔的边沿以形成可旋转连接,所述耳部的末端位于所述容纳被夹物体的空腔内且在扣件夹持物体时与该物体摩擦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第一、第二锁块分别沿所述第一、第四摩擦接触面可滑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自锁基座的内壁上设有用于所述第一锁块的第一滑槽或凸棱以及用于所述第二锁块的第二滑槽或凸棱,所述第一锁块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滑槽或凸棱形状匹配的凸起或滑槽,所述第二锁块上具有与所述第二滑槽或凸棱形状匹配的凸起或滑槽。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第一锁块和第二锁块中的至少一个的末端在所述空腔之外且具有凸缘,0<α≤17°,和/或0<α'≤17°。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扣件,还包括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的一端位于所述自锁基座上,另一端位于所述锁块上,用于保持所述锁块与所述自锁杆接触;
或者,所述自锁基座的空腔内设有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一端位于自锁基座的内壁上,另一端位于第一锁块上,用于保持第一锁块而不使其脱离空腔,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一端位于自锁基座的内壁上,另一端位于第二锁块上,用于保持第二锁块而不使其脱离空腔。
12.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第一夹臂和/或第二夹臂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中间部为具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开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扣件为建筑用扣件,所述第一夹臂为盖板且所述第二夹臂为基座。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扣件为建筑用扣件,所述第一夹臂为基座且所述第二夹臂为盖板。
1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扣件,其中,具有所述通孔的夹臂由条状物首尾相接形成的封闭或非封闭的环构成,且所述首尾相接处位于其所在夹臂的第一端或第一端的对端。
16.一种旋转扣件,包括:第一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扣件以及第二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第一扣件的第一夹臂或第二夹臂与所述第二扣件的第一夹臂或第二夹臂可旋转连接而构成旋转扣件的旋转座。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旋转扣件,其中,构成该旋转座的两个夹臂在与所述第一扣件的第一、第二夹臂的旋转平面垂直的平面内可旋转。
18.一种直角扣件,包括:第一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扣件以及第二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第一扣件的第一夹臂或第二夹臂与所述第二扣件的第一夹臂或第二夹臂固定连接而构成直角扣件的直角座,且构成该直角座的两个夹臂各自的旋转平面彼此垂直。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直角扣件,其中,构成直角座的每个夹臂由彼此相对布置而构成非封闭环的一对半部构成,这两对半部彼此交叉且在交叉处彼此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0716898U CN203285043U (zh) | 2012-11-22 | 2013-02-07 | 扣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623749 | 2012-11-22 | ||
CN201220623749.8 | 2012-11-22 | ||
CN2013200716898U CN203285043U (zh) | 2012-11-22 | 2013-02-07 | 扣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285043U true CN203285043U (zh) | 2013-11-13 |
Family
ID=4954141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4974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11410B (zh) | 2012-11-22 | 2013-02-07 | 扣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201320071689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85043U (zh) | 2012-11-22 | 2013-02-07 | 扣件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4974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11410B (zh) | 2012-11-22 | 2013-02-07 | 扣件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3511410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11410A (zh) * | 2012-11-22 | 2014-01-15 | 周立新 | 扣件及其制造方法 |
WO2014079336A1 (zh) * | 2012-11-22 | 2014-05-30 | Zhou Lixin | 扣件 |
CN105356375A (zh) * | 2015-12-15 | 2016-02-24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绝缘子串连接结构 |
CN107248719A (zh) * | 2017-07-14 | 2017-10-13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商城县供电公司 | 预紧防震锤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89706A (zh) * | 2015-05-12 | 2015-10-21 | 奉化科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 紧凑区域固定连接件 |
CN106429760A (zh) * | 2016-11-16 | 2017-02-22 | 绍兴明煌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人货梯双开门专用扣件及其施工方法 |
CN108214027B (zh) * | 2018-02-28 | 2023-12-29 |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无动力平行夹持机构 |
CN113475371A (zh) * | 2021-06-23 | 2021-10-08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一种玉米栽培供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48925A (ja) * | 1993-08-10 | 1995-02-21 | Kiju Nakamura | 楔式クランプ |
GB9609642D0 (en) * | 1996-05-09 | 1996-07-10 | Legge Philip | Couplers |
DE10143625C2 (de) * | 2001-09-06 | 2003-12-24 | Wolfgang Desens | Reduziersystem für Gerüstkupplungen |
CN1629420A (zh) * | 2003-12-16 | 2005-06-22 | 长春大建实业有限公司 | 抗滑式建筑扣件 |
JP2009085384A (ja) * | 2007-10-01 | 2009-04-23 | Shigeki Nakamura | 管継手 |
CN201507109U (zh) * | 2009-07-10 | 2010-06-16 | 何勇 | 钢管脚手架楔紧式直角扣件 |
CN102322464A (zh) * | 2011-07-15 | 2012-01-18 | 高德伟 | 折合扣件 |
CN103511410B (zh) * | 2012-11-22 | 2015-12-30 | 周立新 | 扣件及其制造方法 |
-
2013
- 2013-02-07 CN CN201310049742.9A patent/CN10351141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2-07 CN CN2013200716898U patent/CN20328504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11410A (zh) * | 2012-11-22 | 2014-01-15 | 周立新 | 扣件及其制造方法 |
WO2014079336A1 (zh) * | 2012-11-22 | 2014-05-30 | Zhou Lixin | 扣件 |
CN105356375A (zh) * | 2015-12-15 | 2016-02-24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绝缘子串连接结构 |
CN107248719A (zh) * | 2017-07-14 | 2017-10-13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商城县供电公司 | 预紧防震锤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11410B (zh) | 2015-12-30 |
CN103511410A (zh) | 2014-01-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285043U (zh) | 扣件 | |
CN103510698B (zh) | 扣件及其制造方法 | |
US4502186A (en) | Clip for securing hosepipes and like uses | |
KR100474959B1 (ko) | 슬라이드 파스너의 무치 형성용 금속 선재와 상기 금속선재로 형성되는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무치 | |
US7284302B2 (en) | Band clamp | |
US6488461B1 (en) | Interlocking two-piece washer | |
US9770072B2 (en) | Buckle component | |
US20150351500A1 (en) | Side-release buckle assembly | |
TWM547298U (zh) | 扣具結構改良 | |
JPS6123049B2 (zh) | ||
JP2001501137A (ja) | ハンドツールのロック装置 | |
CN105298109A (zh) | 扣件 | |
EP1167200A1 (en) | Manual crimping tool and clip for sealing ends of strapping | |
CA2617485A1 (en) | Cooling tower support grid | |
US8356964B2 (en) | Retaining pin with self biasing keeping means | |
US20130167343A1 (en) | Air conditioning compressor line and vehicle fuel line disconnector tool | |
US9095962B2 (en) | Hexagonal wrench | |
US4594019A (en) | Device for connecting an upright and a horizontal member in a tubular metal scaffold for a building | |
US4860532A (en) | Method for joining together two segments of a snow-chain, and connecting element to implement the method | |
CN214367056U (zh) | 一种卡箍结构 | |
CN102774464A (zh) | 半圆锁轴锁接式折叠把立管 | |
JP2003176834A (ja) | シフトスリーブのベースボディ | |
JP3769543B2 (ja) | 安全帯用バックル | |
WO2012024192A1 (en) | Buckle assembly | |
US720378A (en) | Swivel snap-hook.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1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230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