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06089U - 振动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振动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06089U
CN203206089U CN2013200532292U CN201320053229U CN203206089U CN 203206089 U CN203206089 U CN 203206089U CN 2013200532292 U CN2013200532292 U CN 2013200532292U CN 201320053229 U CN201320053229 U CN 201320053229U CN 203206089 U CN203206089 U CN 2032060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scillator
coil
support
vibration machine
mo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05322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黑田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eb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eb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eb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ebea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060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0608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alternate energisation of two coil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B06B1/04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using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bstract

提供耐冲击性高、容易组装且制造成本低的振动发生器。振动发生器具备:振子,该振子包含磁铁,且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板形状;支架,该支架被安装于壳体,并将所述振子保持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位移;以及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产生用于使所述振子相对于所述壳体的位置以及姿态中的至少一方变化的磁场,所述多个线圈分别是薄型线圈,且分别以与所述振子面对置的方式配置,所述振子至少能够伴随着所述线圈的励磁而边使所述支架的一部分变形边进行运动。振子能伴随各线圈的励磁至少在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运动。

Description

振动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发生器,特别是涉及通过使线圈中流过电流而使振子运动从而产生振动的振动发生器。
背景技术
作为使振子运动而产生振动的振动发生器,使用各种具有下述构造的振动发生器:包括磁铁、配重块(weight)的振子经由弹簧部被壳体支承。这种振动发生器通过向配置在磁铁的附近的线圈通电来产生磁场,从而使振子往复直线运动。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有下述构造的振动发生器:经由板簧来支承具有磁铁的振动部。在该振动发生器中,以与振动部的磁铁相对的方式配置有一个平板状的线圈。板簧的一端使用螺钉固定于壳体,板簧的另一端通过敛缝被固定于振动部的配重。
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的振动发生装置:磁铁安装于活动块,线圈卷绕于以沿着磁铁的方式配置的棒状的磁轭体。
另外,下述专利文献3公开有如下的振动发生器:将线圈配置在轴的外周,并在其外侧配置磁石,利用上下的板簧来保持磁石部分的振动发生部,并通过通电而在上下方向往复运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48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9456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189337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所分别记载的构造的振动发生器中,振子的振动方向由磁铁、线圈的配置以及保持振子的板簧的形状等规定。即,在上述振动发生器中,振子的振动方向被限制在一个方向。因此,在上述振动发生器中,在产生振动的情况下,存在振动产生的方式(振动模式)容易变得单调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产生各种模式的振动的振动发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某一方面,振动发生器具有:振子,该振子包含磁铁,与水平面平行,且呈板形状;支架,该支架被安装于壳体,并将振子保持成能够相对于壳体位移;以及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产生用于使振子相对于壳体的位置以及姿态中的至少一方变化的磁场,多个线圈分别是薄型线圈,且分别以与振子面对置的方式配置,振子至少能够伴随着线圈的励磁而边使支架的一部分变形边进行运动。
优选多个线圈配置成:当向多个线圈通电的通电方式变更时,振子的运动方向变化。
优选多个线圈分别配置于与平行于水平面的第一运动方向、和平行于水平面且垂直于第一运动方向的第二运动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对应的位置。
优选多个线圈分别配置于与分别从平行于水平面的第一运动方向、和平行于水平面且垂直于第一运动方向的第二运动方向绕垂直于水平面的轴旋转45度后的方向对应的位置。
优选振子由支架保持成:当多个线圈以规定的通电方式被通电时,振子绕垂直于水平面的轴周期性地进行姿态变化。
优选支架具有:振子保持部,该振子保持部保持振子;固定部,该固定部被固定于壳体;以及臂部,该臂部连接固定部和振子保持部,并将振子保持部支承为使之能够相对于固定部位移,支架形成为固定部、臂部、以及振子保持部使用树脂一体成形的构造。
根据上述实用新型,多个线圈以与振子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因而,能够提供能够产生各种模式的振动的振动发生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生器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振动发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与图3不同的方向观察振动发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基板、背轭、以及线圈的俯视图。
图6是沿着图1的B-B线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6的C-C线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生器的基板、背轭、以及线圈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振子包括配重块的情况下的支架以及振子的一例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振动发生器;10…基板;20…框架(壳体的一例);21(21a、21b、21c、21d)…卡合部;22(22a、22b、22c、22d)…第一爪部;23(23a、23b、23c、23d)…第二爪部;40(40a、40b、40c、40d)、140(140a、140b、140c、140d)…线圈;50…支架;51(51a、51b、51c、51d)…柱状体(固定部的一例);53(53a、53b、53c、53d)…臂部;55…振子保持部;60、160…磁铁;70…磁轭;80、180…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生器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振动发生器具有如下构造:保持磁铁的振子以能够相对于壳体变位的方式被支承于壳体。在振子的附近配置有线圈。振动发生器通过反复使线圈励磁、使振子相对于壳体的位置以及姿态中的至少一方变化而产生振动力。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生器的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图3是振动发生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与图3不同的方向观察的振动发生器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1中,为了能够容易地理解振动发生器1的结构,对于本来由框架20的上表面遮挡的支架50等,其一部分用实线表示。
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振动发生器1,将图1所示的坐标的X轴方向称作左右方向(将从坐标原点观察的X轴的正方向称作右方向),将Y轴方向称作前后方向(将从坐标原点观察的Y轴的正方向称作后方向)。并且,将图2的Z轴方向(与图1的XY平面垂直的方向)称作上下方向(将从坐标原点观察的Z轴的正方向称作上方向)。
如图1所示,振动发生器1大致具有:基板10;框架(壳体的一例)20;背轭30;4个线圈40(40a、40b、40c、40d);以及支架50。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50具有:4个柱状体(固定部的一例)51(51a、51b、51c、51d);4个臂部53(53a、53b、53c、53d);以及一个振子保持部(以下,仅称作保持部)55。在保持部55保持由磁铁60和磁轭(磁性板的一例)70构成的振子80。
振动发生器1作为整体形成为上下的尺寸较小的薄型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除去基板10部分外,振动发生器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与前后方向的尺寸彼此大致相等。振动发生器1例如是左右方向、前后方向的各方向的外形尺寸分别只有10毫米~20毫米左右的小型的器件。振动发生器1的前后左右的侧面以及上表面由框架20构成,底面被基板10以及背轭30覆盖,具有箱形的外形。
图5是示出基板10、背轭30、以及线圈40的俯视图。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背轭30具有平板形状。背轭30安装于框架20的底面侧,且被固定于框架20。在背轭30的右侧的端缘部设置有缺口部31。由此,在背轭30被固定于框架20的状态下,振动发生器1的内部通过设置有缺口部31的部分与外部连通。背轭30例如使用不锈钢等非磁性材料构成。
基板10例如为柔性印刷电路板(FPC)。基板10以覆盖背轭30的上表面的大致整面的方式形成。基板10具有从背轭30上的部位向右方向突出的突出片10b。在突出片10b的末端设置有端子部10c,该端子部10c能够安装于外部的连接器、外部基板的焊盘等。基板10以突出片10b通过缺口部31向框架20的外部伸出的方式配置在背轭30上。基板10例如通过粘接带、接合剂等被固定于背轭30。
在基板10上设置有与各线圈40对应的焊盘12。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一个线圈40分别设置2个焊盘12,总计设置有8个焊盘12。各焊盘12与端子部10c的端子连接。由此,从外部向端子部10c供给的驱动电流经由焊盘12被输送到各线圈40。
4个线圈40例如分别是通过卷绕导线而制成的、整体呈三角形状的平板状的空芯线圈。即,各线圈40是在卷绕轴方向上的尺寸比在与卷绕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小的薄型线圈。另外,线圈40也可以是通过对卷绕金属箔而成的部件进行切片而成的,也可以是通过层叠片状线圈而成的。并且,线圈40也可以形成为俯视观察呈包括圆在内的椭圆形状、四边形形状等多边形形状。
如图2所示,各线圈40以卷绕轴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于基板10的上表面。即,各线圈40如后所述与振子80以面对的方式配置。
如图1所示,4个线圈40配置成:当如后述那样变更向4个线圈通电的通电方式时,振子80的运动方向变化。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40a配置在振动发生器1的左右中央部后方。线圈40b在俯视图中配置于振动发生器1的前后中央部右方。线圈40c在俯视图中配置于振动发生器1的左右中央部前方。线圈40d在俯视图中配置于振动发生器1的前后中央部左方。各线圈40以其三角形形状中的一个顶点部分朝前后左右的中央部的方式配置。
各线圈40的2个卷绕端部中的一方与以位于该线圈40的内侧的方式配置的焊盘12连接,另一方与以位于该线圈40的外侧的方式配置的焊盘12连接。各线圈40的卷绕端部例如分别使用钎料与焊盘12连接。由此,能够通过端子部10c向各线圈40通电。
如图1所示,框架20作为整体呈底面部开口的长方体形状。框架20例如通过对铁板进行拉深加工而形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俯视观察,框架20的角部(各侧面之间的部位)夹着R面(弧面)状部分连接。如图2所示,框架20以从基板10的上方覆盖基板10的上表面的方式配置。对于框架20,通过各侧面的下部接合或者焊接于背轭30等,框架20被固定于背轭30。另外,框架20也可以通过与设置于背轭30的突起卡合、或嵌入背轭30等其他的方法被固定于背轭30。
这样,振动发生器1具有被框架20覆盖的构造,因此难以被周围的磁场等影响。并且,振动发生器1内的磁通比较难以泄露到外部,不易对外部的仪器、电路等造成影响。
支架50与磁铁60以及磁轭70一起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成形。即,支架50与振子80一体成形。在本实施方式中,柱状体51、臂部53、以及保持部55使用弹性体(树脂的一例)一体成形。作为弹性体,例如能够使用耐热的氟系橡胶、硅系橡胶。通过使用这样的橡胶形成支架50,能够提高振动发生器1的耐热性。但是,弹性体并不局限于此,能够使用各种材料。
如图3所示,各柱状体51具有高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圆柱形状。各柱状体51的高度例如与框架20的内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或比其稍小。
如图1所示,俯视观察,4个柱状体51分别配置于支架50的四角的位置。柱状体51分别配置于框架20的侧面的R面状部分。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振子80具有与水平面(在图1中为XY平面)平行的板形状。振子80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各边与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平行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对于振子80而言,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俯视观察呈大致正方形,但并不限定于此。振子80也可以形成为俯视观察呈圆形、椭圆形,或是其他的多边形。
如图1所示,振子80俯视观察配置于支架50的中央部、即振动发生器1的中央部。如图2所示,振子80与线圈40大致平行、并与线圈40以面对置的方式配置。
磁铁60是永磁铁,呈薄型的长方体形状。磁铁60例如以与线圈40相对的底面侧部分为N极或者S极的一极、靠磁轭70侧的上表面侧部分为另外一极的方式被磁化。另外,磁铁60的磁化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按照在底面侧部分在前后方向上被划分成N极和S极的方式磁化为两极,或以与各线圈40对应的方式将N极和S极磁化为4极(例如可以按照靠近线圈40a的部分为N极、靠近线圈40b的部分为S极、靠近线圈40c的部分为N极、靠近线圈40d的部分为S极的方式磁化)。
磁轭70是以覆盖磁铁60的上表面的方式安装的、俯视观察呈大致正方形的磁性板。磁轭70与磁铁60例如通过点焊、粘接而相互接合,构成一体的振子8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磁轭70以及磁铁60接合而构成振子80的状态下,振子80与支架50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成形。例如,振子80也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安装于支架50:磁轭70具有从相互成为对边的两边分别局部地向侧方外向突出的耳部(未图示),该耳部嵌入支架50的保持部55。由此,振子80难以从支架50脱落。
4个臂部53形成为分别连接长方体形状的保持部55的各侧面和最接近该侧面的柱状体51。各臂部53形成为从保持部55的各侧面大致垂直地延伸的梁状。如图3等所示,由于臂部53由弹性体形成,因此容易伴随着振子80的位移、姿态变化而挠曲。换言之,臂部53的尺寸设定成:当如后述那样使振子80振动时,臂部53适度挠曲。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臂部53的宽度方向(俯视观察与保持部55的各边平行的方向)的尺寸比纵向(上下方向)的尺寸小。由此,各臂部53在水平方向比在上下方向容易弯曲。另外,各臂部5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与纵向的尺寸之间的关系并不限定于此。各臂部5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也可以与纵向的尺寸相等,也可以比纵向的尺寸大。
这样,4个臂部53分别形成为在水平方向容易挠曲,由此,振子80相对于柱状体51能够主要在水平方向位移。即,振子80以能够在与水平面大致平行的方向位移的方式被臂部53支承。
对于支架50而言,通过4个柱状体51分别固定于框架20,支架50被安装于框架20。由此,振动发生器1的基本构造构成为:振子80由与框架20分体的一体成形的支架50支承而能够相对于框架20位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柱状体51通过与设置于框架20的卡合部21(21a、21b、21c、21d)卡合而被安装于框架20。由此,支架50能够容易地安装于框架20。
图6是沿着图1的B-B线的框架20的剖视图。图7是沿着图6的C-C线的框架20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卡合部21俯视观察分别设置于框架20的角部。4个卡合部21分别具有第一爪部22(22a、22b、22c、22d)和第二爪部23(23a、23b、23c、23d)这两个爪部22、23。
如图6所示,在各卡合部21处,2个爪部22、23分别通过下述方式形成:在框架20的侧面的一部分设置U字状(“コ”字状)的缺口,并将缺口的内部向框架20的内侧推入。因而,各爪部22、23与框架20一体成形。通过以这种方式形成各爪部22、23,在框架20的侧面局部地设置有空隙25(25a、25b、25c、25d)。
在本实施方式中,爪部22、23形成为与柱状体5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即,在柱状体51呈圆柱状的情况下,爪部22、23形成为沿着柱状体51的侧周面的形状。如图7所示,各卡合部21形成为:俯视观察,爪部22、23与框架20的侧面之间的R面状部分包围配置于该卡合部21的柱状体51的外周面中的半周以上的部分。
当将支架50配置在框架20时,首先,4个柱状体51嵌入4个卡合部21。由此,成为各柱状体51被夹持(卡合的一例)于卡合部21的爪部22、23间的形态。换言之,成为各柱状体51的侧周面由卡合部21的爪部22和爪部23把持(卡合的一例)的状态。这样,柱状体51被固定于框架20,支架50被安装于框架20。
在这样各柱状体51分别嵌入卡合部21后的状态下,各爪部22、23被敛缝于柱状体51。例如,对卡合部21d进行说明,如图7中以箭头所示,第一爪部22d被向前方向(图7中的下方向)压入,第二爪部23d被向右方向(图7中的右方向)压入。这样,爪部22、23被敛缝,爪部22、23嵌入各柱状体51,柱状体51被更稳固地固定于框架20。
此处,在振动发生器1中,各线圈40产生用于使振子80相对于框架20运动的磁场。即,当在各线圈40流过电流时,各线圈40励磁。由此,在上下方向产生磁场。当产生磁场时,磁铁60受该磁场的影响而产生排斥/吸引的力。因此,在振子80作用有使振子80在与磁场的方向以及磁铁60的磁极的配置相应的方向位移/姿态变化的力。由此,振子80边使各臂部53挠曲边进行位移。因而,通过对4个线圈40中的至少一个通以交流电,振子80相对于框架20进行往复运动等周期性的运动。由此,振动发生器1产生振动力。
当交流的电流值变小而磁场变弱或消失时,借助臂部53的回复力,振子80欲回到俯视观察的振动发生器1的中央部。此时,由于臂部53是弹性体,故在臂部53被消耗的能量较大。因而,振动迅速衰减。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60以与线圈40对置的底面侧部分为N极或者S极中的一极的方式磁化。因此,通过向4个线圈40分别以如下方式施加交流电流,能够使振子80相对于框架20沿X轴方向、Y轴方向等规定的方向往复运动。
在使振子80沿X轴方向往复运动的情况下,例如,首先,使线圈40d中流过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并使线圈40b中流过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由此,振子80向左右方向的任一方向移动。然后,使线圈40d中流过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使线圈40b中流过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由此,振子80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这样,通过反复使线圈40d和线圈40b中交替地流过有电流,能够使振子80沿X轴方向反复往复运动,能够产生振动。
在使振子80沿Y轴方向往复运动的情况下,例如,首先,使线圈40a中流过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并使线圈40c中流过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由此,振子80向前后方向的任一方向移动。然后,使线圈40a中流过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使线圈40c中流过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由此,振子80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这样,通过反复使线圈40a和线圈40c中交替地流过有电流,能够使振子80沿Y轴方向反复往复运动,能够产生与使之沿X轴方向往复运动的情况不同模式的振动。
另外,振子80通过被各线圈40吸引或排斥而位移。因此,当振子80沿与水平面平行的X轴方向、Y轴方向位移时,严格来说,振子80从水平姿态稍稍倾斜或沿上下方向位移。然而,这样的位移的量、姿态变化的量较小,特别是对效果没有影响,因此在此不特别考虑。
并且,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振动发生器1中,通过错开时间而使4个线圈中流过有电流,能够使振子80相对于旋转方向进行扭转运动。例如,通过使交流电的相位错开90度而向各线圈40施加电流,能够使振子80进行扭转运动。即,首先,使线圈40d中流过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并使线圈40b中流过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接下来,使线圈40a中流过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使线圈40c中流过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其后,使线圈40d中流过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使线圈40b中流过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进而,使线圈40a中流过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使线圈40c中流过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若使电流以这种方式流动,则位于各线圈40的上方的振子80的角部俯视观察按照顺时针的顺序一处一处地浮起,同时,相当于其对角的角部向下方沉下。这样,振子80绕与通过振子80的大致中央部的Z轴平行的轴而周期性地进行姿态变化。换言之,振子80以与通过振子80的大致中央部的Z轴平行的轴为中心在保持相对于水平倾斜的姿态的情况下进行扭转运动。
如上所述的振子80的沿X轴方向的往复运动、沿Y轴方向的往复运动、以及扭转运动,能够在同一振动发生器1中通过变更向各线圈40通电的通电方式而容易地进行切换。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振子80面对置的方式配置有4个线圈40,振子80能够伴随着各线圈40的励磁而运动。通过设置4个线圈,能够以各种方式向各线圈40通电。因而,能够使用同一振动发生器1,使振子80的运动方向、振动的强度等进行各种变更,能够产生各种模式的振动。振动发生器1的薄型化也容易,能够应用于广泛的用途。
然而,在以往的振动发生器中,由于使用安装于壳体的板簧来支承振子,因而存在例如使用螺钉将板簧安装于壳体等、板簧相对于壳体侧的安装部分的构造变复杂的问题。因此,振动发生器的组装工序复杂化,部件数量也变多,振动发生器的制造成本增加。伴随着振动发生器的小型化、薄型化的要求的提高,上述问题变得更为显著。即,伴随着振动发生器的小型化,构成部件也变得小型化,因此,需要代替螺纹固定、敛缝而使用点焊等安装方法,部件间的安装部的构造复杂化。例如,在对板簧与壳体的安装部等实施点焊的情况下,为了较高地保持振动发生器的可靠性,需要在多个位置进行焊接,制造耗费劳力。这是因为,进行点焊后的部位相对于冲击力变得比较脆。对于这样的问题,在以往那样的、弹簧部与框架的框部一体成形的构造中,不会发生上述那样的关于弹簧部与壳体的接合方法的问题。然而,在该情况下,存在壳体所使用的材料限于能够与弹簧部一体成形的材料的问题。
针对这样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体成形有包括柱状体51的支架50,支架50通过柱状体51嵌入卡合部21而被安装于框架20。能够容易地将支架50安装于框架20,也能够将部件数量抑制在较少的数量,因此能够降低振动发生器1的制造成本。并且,支架50以及框架20分别一体成形,因此,支架50与框架20之间的安装部不会变脆。因而,能够提高振动发生器1相对于冲击的可靠性。支架50相对于框架20的安装不需要螺钉等其它部件,因此能够促进振动发生器1的小型化、薄型化、轻量化。
在使用如以往那样的、支承振子的弹簧部与壳体由树脂一体成形的构造的情况下,在材料选择方面存在弹簧部与壳体不得不选择相同材料的问题。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50与框架20由不同部件构成,因此部件数量变少。并且,能够形成为可容易地进行组装的简单的构造,且能够适当地选择框架20的材质。因而,例如能够形成为无需另外设置作为磁电路、磁屏蔽发挥作用的部件等,而是框架20发挥该作用的结构。
支架50由柱状体51、臂部53、振子保持部55通过弹性体一体成形而构成。因而,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容易制造支架5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磁铁60以及磁轭70与支架50一起嵌件成型,因此能够容易地构成保持有振子80的状态的支架50,能够使振动发生器1的制造工序进一步简化。
对于卡合部21,通过在框架20的侧面的一部分设置缺口而形成爪部22、23,卡合部21与框架20一体形成。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少部件数量,能够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支架50相对于框架20的安装构造形成为利用两个爪部22、23把持圆柱状的柱状体51的构造。因而,能够简化振动发生器1的构造,并将柱状体51可靠地定位于框架20,提高支架50相对于框架20的安装精度。由于具有相对于柱状体51而爪部22、23被敛缝的构造,因此支架50被更稳固地安装于框架20。
由于基板10是FPC,因此,与使用双面基板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削减振动发生器1的在上下方向的尺寸。并且,能够使背轭30的形状变得简单,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生器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线圈的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发生器的基板、背轭、以及线圈的俯视图。
如图8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配置有4个线圈140(140a、140b、140c、140d)。4个线圈140以如下方式配置:在如后述那样变更向4个线圈140通电的通电方式时,振子80的运动方向变化。
此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线圈140a配置于振动发生器1的左后方。线圈140b在俯视图中配置于振动发生器1的右后方。线圈140c在俯视图中配置于振动发生器1的右前方。线圈140d在俯视图中配置于振动发生器1的左前方。即,在俯视图中,2个线圈140b、140d配置在与从振子80的第一运动方向(左右方向)起绕垂直于水平面的轴旋转45度后的方向对应的位置,另两个线圈140a、140c配置在与从振子80的第二运动方向(上下方向)起绕垂直于水平面的轴旋转45度后的方向对应的位置。各线圈140以其三角形形状中的一个顶点部分朝向前后左右的中央部的方式配置。
各线圈140的2个卷绕端部的中的一方与以位于该线圈140的内侧的方式配置的焊盘12连接,另一方与以位于该线圈140的外侧的方式配置的焊盘12连接。各线圈140的卷绕端部例如分别使用钎料与焊盘12连接。由此,能够通过端子部10c向各线圈140通电。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线圈140以上述方式与振子80的运动方向错开配置,因此能够以下述方式驱动振子80。即,在使振子80沿X轴方向往复运动的情况下,例如,首先,使线圈140a和线圈140d中流过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使线圈140b和线圈140c中流过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由此,振子80向左右方向中的任一方向移动。然后,使线圈140a和线圈140d中流过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使线圈140b和线圈140c中流过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由此,振子80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这样,通过反复地使线圈140a以及线圈140d的组合、和线圈140b以及线圈140c的组合中交替地流过有电流,能够使振子80沿X轴方向反复地往复运动,能够产生振动。在该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较,线圈140能够产生的磁场的大小为变为两倍,能够产生更大的振动。
在使振子80沿Y轴方向往复运动的情况下,例如,首先,使线圈140a和线圈140b中流过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使线圈140c和线圈140d中流过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由此,振子80向前后方向中的任一方向移动。然后,使线圈140a和线圈140b中流过有逆时针方向的电流,使线圈140c和线圈140d中流过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由此,振子80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这样,通过反复地使线圈140a以及线圈140b的组合、和线圈140c以及线圈140d的组合中交替地流过有电流,能够使振子80沿Y轴方向反复地往复运动,能够产生与沿X轴方向往复运动的情况不同模式的振动。在该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线圈140能够产生的磁场的大小变为两倍,能够产生更大的振动。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线圈140的配置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情况。例如也可以按照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两个在俯视图中以隔着振子80的运动方向相互对称的方式分别配置于从运动方向错开的位置。
[其他]
框架并不限定于使用铁构成,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材料构成。例如,也可以是与支架分体构成的树脂制部件。框架也可以是并未设置上表面或者底面、在俯视图中包围支架的周围的部件。框架在俯视图中也可以呈正方形以外的形状。
也可以不设置背轭、电路基板。例如,代替背轭,也可以设置其他的材料的部件。并且,电路基板也可以是双面基板等印刷布线基板。在该情况下,不需要背轭,用于向线圈通电的端子部例如可以设置于振动发生器的底面。
柱状体的数量、臂部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上述情况。并且,柱状体也可以不是圆柱形状,也可以呈多棱柱形状。支架也可以不是一体成形的,也可以通过组装多个部件而构成。
支架相对于框架的安装构造并不限于柱状体与夹持该柱状体的各两个爪部卡合的构造,也可以是支架侧的其他的形状的固定部与形成于框架的卡合部卡合的构造。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在框架形成孔状的卡合部,支架侧的突起部嵌装于该卡合部,从而支架被安装于框架。
支架并不限定于单色成形。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柱状体以及保持部与臂部相互使用不同的材料,并通过二色成形一体成形。
支架相对于振子的安装构造即磁铁以及磁轭相对于支架的安装构造并不限定于嵌件成型。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的构造:在与支架的成形不同的其他工序中,将彼此通过焊接等接合在一起的磁铁以及磁轭组装于一体成形的支架上从而进行粘接等。并且,也可以形成为:在将支架与磁轭形成一体之后,将磁铁安装于磁轭部分。
振子除了包括磁铁之外还包括配重块。由此,能够得到大的振动力。并且,无论臂部的大小、长度、弹性体的材质如何,均能够容易地调整所需要的振动力的大小。
图9是示出振子包含配重块的情况下的支架以及振子的一例的俯视图。
如图9所示,支架50以及磁轭70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相同。图示的振子180包含配重块185。即,振子180具有:磁铁160;磁轭70;以及配重块185。在磁铁160设置有用于配置配重块185的空间,配重块185以埋入磁铁160的方式配置。通过这样设置配重块185,能够避免振动发生器的大型化,并且能够使振子180的重量变重。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配重块185配置于远离线圈40的磁铁160的中央部。因而,与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的不设置配重块185的情况相比较,几乎不会对用于产生使振子180移动的力的作业造成影响。
上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只是示例,而不应认为是限制性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由上述的说明限定,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6)

1.一种振动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振子,该振子包含磁铁,且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板形状;
支架,该支架被安装于壳体,并将所述振子保持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位移;以及
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产生用于使所述振子相对于所述壳体的位置以及姿态中的至少一方变化的磁场,
所述多个线圈分别是薄型线圈,且分别以与所述振子面对置的方式配置,
所述振子至少能够伴随着所述线圈的励磁而边使所述支架的一部分变形边进行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线圈配置成:当向所述多个线圈通电的通电方式变更时,所述振子的运动方向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线圈分别配置于与平行于所述水平面的第一运动方向、和平行于所述水平面且垂直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的第二运动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对应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线圈分别配置于与分别从平行于所述水平面的第一运动方向、和平行于所述水平面且垂直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的第二运动方向绕垂直于所述水平面的轴旋转45度后的方向对应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子由所述支架保持成:当所述多个线圈以规定的通电方式被通电时,所述振子绕垂直于所述水平面的轴周期性地进行姿态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具有:
振子保持部,该振子保持部保持所述振子;
固定部,该固定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以及
臂部,该臂部连接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振子保持部,并将所述振子保持部支承为使之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位移,
所述支架形成为所述固定部、所述臂部、以及所述振子保持部使用树脂一体成形的构造。
CN2013200532292U 2012-01-30 2013-01-30 振动发生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0608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6479 2012-01-30
JP2012016479A JP6049266B2 (ja) 2012-01-30 2012-01-30 振動発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06089U true CN203206089U (zh) 2013-09-18

Family

ID=48869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053229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06089U (zh) 2012-01-30 2013-01-30 振动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50220B2 (zh)
JP (1) JP6049266B2 (zh)
CN (1) CN20320608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9226A (zh) * 2016-09-13 2019-04-2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振动致动器以及电子设备
CN109690927A (zh) * 2016-09-13 2019-04-2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可动件、振动致动器以及电子设备
CN110649779A (zh) * 2019-09-30 2020-01-03 中国计量大学 一种振动微能量收集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9854B2 (ja) 2012-05-22 2016-11-24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振動子及び振動発生器
JP6023691B2 (ja) * 2013-11-18 2016-11-09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211991B2 (ja) * 2014-05-28 2017-10-11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加速度発生装置
CN104979994A (zh) * 2015-07-08 2015-10-14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CN204886637U (zh) * 2015-07-31 2015-12-16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JP6304505B2 (ja) * 2015-11-06 2018-04-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10220412B2 (en) * 2015-11-20 2019-03-05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Vibration motor
CN105356712B (zh) * 2015-11-25 2019-01-1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
CN205356112U (zh) * 2015-12-30 2016-06-29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WO2017158582A1 (en) * 2016-03-13 2017-09-21 Woojer Ltd Slim profile haptic transducer array
WO2017158583A1 (en) * 2016-03-18 2017-09-21 Woojer Ltd Slim profile haptic tranducers
KR101790895B1 (ko) 2016-06-14 2017-10-26 주식회사 씨케이머티리얼즈랩 다방향성 구동 모듈
US10352026B2 (en) * 2016-08-10 2019-07-16 Peter Lloyd Countertop undermount support
US10890973B2 (en) * 2016-08-31 2021-01-12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multi-phase driven linear haptic actuator and related methods
JP6657058B2 (ja) 2016-11-28 2020-03-04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6664691B2 (ja) 2016-11-28 2020-03-13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208675083U (zh) * 2018-08-03 2019-03-29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电机
CN208589892U (zh) * 2018-08-03 2019-03-08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CN208589889U (zh) * 2018-08-03 2019-03-08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电机
KR102073153B1 (ko) * 2018-08-14 2020-02-04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2-자유도 충격 액추에이터 및 충격 제어 방법
US20230012628A1 (en) * 2019-12-11 2023-01-19 Lofelt Gmbh Linear vibration actuator having moving coil and moving magnet
JP2020073279A (ja) * 2020-02-18 2020-05-14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2316854B1 (ko) * 2021-01-26 2021-10-25 에이유에스피코리아 주식회사 수평 리니어 진동모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4871A (ja) 2001-07-13 2003-01-28 Nidec Copal Corp 振動発生器
KR100519811B1 (ko) * 2003-06-20 2005-10-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진동모터
JP2011115672A (ja) * 2008-03-28 2011-06-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0029037A (ja) * 2008-07-24 2010-02-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リニアモータおよびリニアモータを備える携帯機器
JP2010094567A (ja) * 2008-10-14 2010-04-30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振動発生装置。
JP2011072856A (ja) * 2009-09-29 2011-04-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速度発生デバイスおよび複合型加速度発生デバイス
JP5659426B2 (ja) 2010-02-16 2015-01-28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2011173074A (ja) * 2010-02-25 2011-09-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振動モータ
KR101259683B1 (ko) * 2010-10-27 2013-05-0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수평 진동 모터
KR101255914B1 (ko) * 2010-12-31 2013-04-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모터
JP5943419B2 (ja) * 2012-03-16 2016-07-05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9226A (zh) * 2016-09-13 2019-04-2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振动致动器以及电子设备
CN109690927A (zh) * 2016-09-13 2019-04-2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可动件、振动致动器以及电子设备
CN110649779A (zh) * 2019-09-30 2020-01-03 中国计量大学 一种振动微能量收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49266B2 (ja) 2016-12-21
JP2013154290A (ja) 2013-08-15
US20130193779A1 (en) 2013-08-01
US9350220B2 (en) 2016-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06089U (zh) 振动发生器
US11552542B2 (en) Vibrator generator having swing unit, frame and elastic member
US10790735B2 (en) Vibration generator moving vibrator by magnetic field generated by coil and holder used in vibration-generator
CN203734498U (zh) 带振子的支架以及振动发生器
JP5979899B2 (ja) 振動発生器
JP2011205870A (ja) 振動モータ
CN203482067U (zh) 振动发生器
JP2017181864A (ja) 配線基板付きユニットおよび磁気駆動装置、ならびに配線基板付きユニットの配線接続方法
JP2017205766A (ja) 振動発生器
JP2022190091A (ja) 振動発生器
JP7110430B2 (ja) 振動発生器
JP6918904B2 (ja) 振動発生器
JP2017184618A (ja) 振動発生器
JP6377112B2 (ja) 振動発生器
JP2017205765A (ja) 振動発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